必修二第三专题教学设计_第1页
必修二第三专题教学设计_第2页
必修二第三专题教学设计_第3页
必修二第三专题教学设计_第4页
必修二第三专题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宁夏中宁县中宁中学教学设计总课题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课时2课时授课内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的曲折发展》授课人曾振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概述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社建道路经验教训;曲折性与前进性统一。过程与方法观察法;活动法;自评互评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论坛: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⑴经济建设必须从基本国情出发,实事求是;⑵遵循客观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不能急于求成,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⑷保持社会安定团结;⑸抓住发展机遇。教学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八大探索;“三面红旗”;“文革”经济危害。教学难点理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理解“一化”与“三改”关系。教学过程教师备注【课前概述】【导入新课】【讲授新课】第一课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过渡时期)

1.背景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2)工农业产值和主要产品产量均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建立在没收官僚资本基础上的国营企业和新建国营企业迅速发展。

(4)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过程

(1)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

(2)1953年1月—1957年12月,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4)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实质上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中国近现代史上三次社会巨变:辛亥革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改革开放。

4.问题: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

“一化三改造”的内容及其关系?

“一化”指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是三大改造的物质基础;“三改造”是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为工业化的实现创造前提条件。他们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关系,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探索时期)

1.正确的探索(探索的开端、探索的前段)

(1)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标志着中共在实践中探索本国建设社义道路的开端),主要阐述农、轻、重经济结构比例问题,实际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2)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①形势背景:中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②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③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④会议意义: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2.严重的失误(探索的中段)

(1)1958年,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下,“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迅速展开,全国农地大办人民公社。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3.初步纠正失误(探索的后段)

1960年冬,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调整是核心),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4.经济建设成就

武汉包头钢铁基地、设备制造基础行业、新修铁路八千公里、石油已经实现自给。

大跃进运动——1958年下半年,在毛泽东和党的领导下,全国范围内大办工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地提高生产计划指标,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混乱和损失的一场经济活动。大跃进运动的主要表现:工业——“以钢为纲”,大炼钢铁,赶英超美。农业——“以粮为纲”,盲目制订粮食生产指标、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大刮浮夸风(弄虚作假)。

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大跃进”浪潮中,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在没有经过试验的情况下,只用一个多月全国就基本实现公社化。同年底,全国74万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万个人民公社。人民公社的“一大”,是指规模大,一般都有4000多户;也指经营范围大,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二公”:指通过收回农民的自留地、家禽家畜等,同时分配上大搞平均主义实行公共食堂,提高公有化程度。

人民公社社员出工不出力:头遍哨子不买帐;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时期的一些错误口号:

(1)又是大国又是穷国,不跃进行吗?落后二百年,不跃进行吗!——毛泽东。(2)在两年内建成一个像样的共产主义。(2)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3)一天等于20年。(4)踏翻地球顶破天。(5)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6)全省七天实现煤气化,三天实现超声波化。(7)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揩揩汗,凑上太阳吸袋烟。

第二课时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设问:我国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1.耕作方式的发展进步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春秋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主要耕作方式)2.形成的条件: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3.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具有分散性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少有交换,具有封闭性③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具有落后性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4.发展的条件:①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②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③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④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5.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②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朽,每遇灾荒疾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破产,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酝酿、爆发。随着封建王朝的更替,部分田地回到农民手中,封建王朝吸取教训,调整政策,小农经济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轮回。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6.小农经济的弊端①自耕农经济脆弱,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非常有限;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生产规模很难扩大。②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③土地的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7、对小农经济的评价:(1)积极性:①小农经济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的主要动力;②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2)局限性:①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②农民承受沉重的封建剥削,最终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农民起义爆发。【学思之窗】董永和七仙女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这段戏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男耕女织的生活,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特点。【本课测评】古代中国以农立国,试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精耕细作;自给自足。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宁夏中宁县中宁中学教学设计总课题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课时2课时授课内容第二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授课人曾振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徘徊中前进”局面的出现;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拨乱反正及其成果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基本史实,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一些复杂历史问题的能力、综合归纳历史相关知识点的能力和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课前通过指导学生分组查找、整理相关背景材料,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史料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对历史资料的分析总结及对一些重要历史问题的讨论来认识这一段历史,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学习拨乱反正等内容,进一步形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从思想上和路线上拨乱反正,是建国以来党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给中国社会带来巨大变化。启发学生认识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培养学生参与改革的意识。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历史意义。教学难点“两个凡是”的方针错在哪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现实意义;正确认识毛泽东在“文革”中的错误和评价毛泽东的功过。教学过程教师备注【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春天的故事》,刚才的这首歌唱出了人民对邓小平的崇敬之心,我国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实行改革开放的?工作重点的转移问题1: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是什么时候的什么会议上确定转移的?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问题2:党和国家工作重点是怎样转移?此次会议的召开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怎样的意义呢?答案见书。设计意图:让学生更深层的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师生活动:学生看书找出答案,教师点拨。改革:从农村到城市基本问题:(1)概念: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2)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根本目的:解放生产力,(5)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第二次生产关系革命)。(6)必要性:计划体制存在的严重弊端。问题3:中国的改革为什么会首先在农村兴起?农业大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原有体制(人民公社)的弊端(见书P53)问题4:农村的改革是怎样进行的?其主要内容是什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体)(小岗村自发包产到户—安徽、四川试行—全国推广)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制问题5:农村的改革有什么作用?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问题6:、城市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国营企业是如何进行改革的?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内容:扩大企业自主权,政企分开,商业市场体制,单一的公有制向以公有制为主的多种形式经济,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等。设计意图:全面了解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师生活动:学生看书,教师总结归纳。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问题7: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有什么特点?①设立经济特区②开放沿海城市③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④开放内地城市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设计意图:从理论上认识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师生活动:学生看书讨论答案,教师点拨。历史性的跨越问题8:全面概括历史性跨越的背景、标志、内容、意义。背景:(1)国际风云变幻——东欧剧变、苏联解体(2)国内政治经济低谷——信仰危机、外商撤资标志:邓小平南巡讲话(1992)内容:①关于党的基本路线②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③关于判断实践的标准④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⑤关于社会主义本质⑥关于发展问题意义:对处于关键时期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2)中共十四大①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②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③要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设计意图:正确的掌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策建立的背景过程。师生活动:学生看书,教师讲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9:概括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及十五大的内容?答案见书。设计意图:通过了解会议内容,掌握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师生活动:学生看书,教师讲解归纳。小结合作探究: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被动开放又有哪些区别呢?①前提不同:前者是在我国主权独立完整,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进行的,后者是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主权丧失的前提下进行的②性质不同:前者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经验,更好地增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后者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政策,是帝国主义为了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中国而提出的③结果不同:前者有利于我国引进外资,发展中国的民族经济;后者有利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而不利于中国的民族经济发展【课堂检测】1、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主要是因为 ()A、肯定了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 B、转移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C、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D、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2、下列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C)A、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B、适应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C、土地私有,自负盈亏 D、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3、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D)A、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 B、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C、让世界认识中国 D、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最早进行对外开放的省份是 (C)A、广东、浙江 B、广东、广西 C、广东、福建 D、海南、福建5、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中指出,判断社会主义建设的标准应当是(C)①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②是否有利于改善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③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④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课后练习】完成练习册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时安排稍显紧凑,学生消化时间较少。在授课过程中赢注意教学重难点的突出,把握好课堂时间。宁夏中宁县中宁中学教学设计总课题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课时1课时授课内容第三节《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授课人曾振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风云变幻,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谷;国内政治经济低谷)过程与方法观察法;活动法;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改革开放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教学难点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教学过程教师备注一、历史性的跨越1.邓小平南方谈话(1)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风云变幻;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2)主要内容:党的基本路线不能动摇;改革开放胆子要大,敢于试验;判断的标准,应该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还是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发展才是硬道理。(3)历史意义:南方谈话,对处于关键时期的改革开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中共十四大召开(1)召开: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2)内容: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