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素质与个性发展_第1页
创新素质与个性发展_第2页
创新素质与个性发展_第3页
创新素质与个性发展_第4页
创新素质与个性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创新素质与个性发展——“学会学习”实验报告(四)贾佳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地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要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强化创新素质的培养,我们在进行第七讲《培养创新精神开发创造能力》,第八讲《学习与个性发展》的讲授课程中,将创新素质与个性发展作为重中之重,针对学生的各自特点,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要求学生有意识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全面发展自己。创新素质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两层意思,是各种能力的复合体,具有多层次性。创新精神指的是创新素质中的非智力因素,由动机、兴趣、意志、情感、性格、气质等个性的意识倾向性因素组成。实验教材从强烈的进取心、旺盛的求知欲、坚定的自主性三个方面给予分析。创新能力指创新素质中的智力因素,是创新活动中的认识系统,是以创新思维、能力、行动整合而成的完整结构.实验教材从创新学习观,全面扎实的基础,合理的智能结构以及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不同的角度来陈述,旨在让同学们对创新有一个宏观上的理性认识。十六七八岁的中学生对未知领域一般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应该说他们每一个人都有着很好的创新潜能,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思考以及亲身参与创造出新的东西,这也成为他们检验自身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途径,实验教材一经发到学生手中,我们能感觉到他们对此兴趣很浓,第七讲《培养创新精神开发创造能力》着重讲解了创造能力的开发问题:--打好知识基础;-—培养创造性思维;——多接触“无结构性材料”,促进创造能力的发展;——积极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实践出真知,每一朵思维的花朵需要在实践的土壤中生存,绽放,在创造能力的开发这一问题,教材详细讲解了积极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的意义几点具体建议。实验教学,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奠基作用,它以动手性可操作性以及直观的特点在教学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一般来讲,学生在教室里固定座位上听教师讲述时注意力的集中是短暂的,而将耳、目、鼻、手等器官都调动起来的实验教学恰恰弥补了课堂教学的这一缺陷。我们鼓励学生多做实验,细心观察实验,此源于时间事实的分析过程即为培养和发展个人创新思维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实验修行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这对于培养高中生创新精神来说,无疑是一绝好的契机.我们知道,每一个学生的头脑都潜在着创新的意识,如果这种意识得到了鼓励,那么对于该生来讲,他的每一个学习瞬间都会成为创新之源泉。研究性学习正是摆脱了传统的简单教与学的纯粹轰炸与被动接受的模式,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将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充分调动他们探索真知的积极性——这是当今国内外教育的热点问题,我们没有走过这条路,但可以尝试,可以探索.学生们初次接触这种新型的学习便对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选课题,搞社会调查,统计数据,分析问题,并形成自己的观点陈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必须敢于创新,大胆质疑,勇敢的走进未知领域,调动起来原来所有的知识,尽可能的占有相关资料,在搜集、整理、分析、归纳的每一环节,我们都能看到他们的智慧之河在流淌。作家王飙说过:“一个人资质不管是多么的聪慧,然而只凭着偶尔开在自己心灵的原野上的一朵顿悟的花,并一定能使他摘取到什么思想和果实,只有漫山遍野的鲜花,才有可能使他得到丰厚的收获”—-我们教育的任务正是要启发学生攒集起这一朵朵顿悟之花,让其心灵在不断感悟中升华,当创新不仅仅是一种潜能不仅仅是一种意识藏匿于脑海而形成一种习惯一种喜好实实在在的存在于学生们的求知行动中,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实验教材还从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劳动实践几方面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出了一一阐述,并列举了多种思维障碍及有创新能力学生的特征,旨在给学生们指明道路。创新需要优良的外部环境。我们大力搞素质教育而摈弃应试教育种种死教死学僵化保守的弊端,就是要还给学生一个自由自在的学习空间,尽可能的放手,让学生们自觉主动的捕捉知识,把他们的头脑从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是我们当前最应该解决的问题,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向应试教育发出战斗檄文,同学们的言辞也不可谓不尖锐不犀利,266班的姚亮在其心得体会中谈到:“我们用铅笔画一个苹果,它不过是几条线,引不出人们的味觉感想,染上青色生涩,染上红色则甘美,但是,如果开始画出来的是一个辣椒的轮廓,随你怎么染色都不会甜,线画对了,染色才又用——教育模式,素质还是应试是画线,学习方法是染色。”这足以见同学们对素质教育,自由创新是何其的渴望!通过“学会学习”,同学们敢想了,敢说了,这是开展此次活动之后的明显特征.第八讲《学习与个性发展》更是让学生们有了贴心的温暖,古希腊哲人有句名言:认识你自己。第八讲对于实验班的同学们意义是特别而又重要的.266班的刘少倩讲:“我常常迷茫不知所措,我曾不知一次这样问自己: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该怎么做?通过学习学会学习第八讲个性与发展后,知道了自己的气质类型,明白了自己又哪方面的缺点,取别人之长,补己之短,完善自己的个性。从失落迷茫的泥潭中,保持优点,抑制改正缺点,使自己又什么心灵上的重负,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的学业和事业中去。实验教材的第八讲《学习与个性发展》深入同学们内心,让他们首先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将其清清楚楚地列出,有利于对症下药,扬长避短,从而找到合适而有效的方法,促进自己学习进步.个性是人的性格、气质、智力、能力、兴趣等特征的总和,教材指出“培养和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与个性的健康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同步进行的,不能简单认为,通过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等,就是发展个性,这只是个性发展的一个方面,着力点应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展个性。"学生对自己作一个全面而正确的判断,对于他今后的学习甚而平常的为人处事都是不可或缺的.教材从实用性出发,着力从四方面阐述了学习与发展个性的最优化融合,一是发现和使用自己的过方面的智力,二是测试自己的学习类型,三是寻找性格与学习的最佳结合点,四则是讲述气质与学习的关系。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挫折时经常自怨自艾,认为自己天资差,学也学不会,从而陷入心理低谷而不自拔,直接影响了学习成绩而形成恶性循环,诚然,人与人之间的智力是存在差距的,所谓“人比人,气死人”,但也看怎么比,智力分为语言的智力、数学的智力、视觉空间的智力、音乐的智力、身体动觉的智力、人际交往或“社会"的智力、进入内心或直觉的智力,如果仅仅看到自己的弱点,以己短比人之长,难免会有自卑的思想包袱,久而久之,便会气馁消沉,做什么也不感兴趣,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首先正视自己,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主动的创造机会去开发智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利用自己的长处,另辟蹊径,终有一种方法是适合自己的,不可能每个人都是天才,但只要努力,每个人都有可能成才。根据一个人的知觉方式不同,可以将学习类型分为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触觉型及群体互动型,教材对这五种学习类型的特征及就如何克服自身弊病逐一做了分析,比如动觉型学习者通过“动”学习得最好,喜欢参加体育运动,有较好的反应能力,能较好的控制客体,对于亲身做过的事物比对于说过、听过和观察过的事物记的更牢,但他们由于活泼好动,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能在较长时间内高度集中,针对这些特点,教材提出了一些措施来避其短而扬其长,如采取分散法进行学习,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顺其好动,鼓励他于动中求知,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常对乖乖听课、跟着老师思路走的学生视为优等生。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部分同学的智力未必就更高,只是他们属于视觉型、听觉型,在以听取教师讲授内容几乎是唯一的获得知识的渠道时,这部分同学占了优势,于是他们往往的学习效果颇佳,得到的肯定与鼓励也就多,我们今天讲素质教育,就是要全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在这方面,我们国家的教学实践还不够,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探索,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潜能,找到其闪光点,真正将学生的能量释放出来,做到人尽其才.实验教材还通过一些小测试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及气质,摸清自己的小脾气,着力塑造良好的性格.对此267班的程巍这样说到:“如何确定自己的气质类型,外向型还是内向型与怎样的学习方法想适应,从个人实际出发,成效很大,也使我了解了很多东西,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总起来说,搞这样的讲座是很好的,尤其是隔一段时间一次的学法经验交流会,同学们更好的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从各方面锻炼了自己.”我们花费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以263、266、267三个班为实验班做了一次开发学生学会学习的尝试,由于经验不足,疏漏的地方也很多,但是李华同学的感慨又道出了一个真理:亲其师,信其道。学习无定法,无常法,但有一点是不变的,他们永远愿意和自己喜欢的老师一起度过求知时光,那么作为一个老师,我特别想说的是,不管你要教给他们什么知识,也不管你要以什么样的方式教学,请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首先做他们的朋友,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让他们喜欢你,渴望与你接近,这将是教书育人最好的捷径.“学会学习”讲座结束了,但田校长谆谆的教导仍在耳边萦绕,我何时能再有这样一次机会呢?”“刚刚退休的田校长,本该在家里养老而他却为了教育事业贡献着自己的智慧,毫无怨言,我为之感动,听了他给我们讲的学法讲座,我学到了许多的学习方法,成绩有了提高,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一定会更努力学习,让校园上方的天空更蓝。"“我现在开朗、活泼了许多,交往能力提高了,意志力也有了很大的改观,学法课,我没白上,可以说,它改变了我半个人.”“学法课结束了,但我相信,它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能使我一生中,无论学习、工作、生活,获得很大帮助.”……这是来自实验班学生的声音,不管过程有多辛苦有多琐碎,将近200名实验班的学生在这次学会学习实验中能有所获有所得是我们最欣慰最开心的事情,我们更期待着,现在对他们每个同学来讲,学法课结束了,学会学习没有结束,而且永远不会结束。以校训为先导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冯士明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崇高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1999年9月,中宣部拟定印发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说明爱国主义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爱国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时期爱国主义的内涵也各不相同.有古代仁人志士的“先天下之忧而忧”、“位卑未敢忘忧国”,有近代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五四"爱国运动高举的旗帜:“科学与民主”,有抗日战争如火如荼的“把侵略者赶出中国去"的豪情,有解放战争中那种为人民谋幸福、求解放的伟大气概,也有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而奋发图强、追求上进的精神.爱国主义包含了许多融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于一体的闪光成分。从古而今,爱国主义一直是人民在心中对祖国的一种深厚而神圣的情感,作为新世纪的每一位中学生都应有这一种情感。对现阶段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让他们去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了解先辈们为了今天幸福生活的到来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豪情,了解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正确地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状,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热爱社会主义新中国。河北辛集中学的前身是“晋察冀边区第六中学”,创建于抗日战争胜利前夜的1945年8月。1978年教育部确定河北辛集中学为国家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春华秋实五十余载,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两万多名优秀人才,“辛中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勤奋工作,为国为民做出卓越贡献,结出累累硕果。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发扬我校优良传统,挖掘校史资源,在以校训“学不忘国,学不忘民”为先导,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了,形成了传统美德教育的特色.一、全面理解校训含义,建立系统的校史教育教材和基地“学不忘国,学不忘民”这八字校训一指立志爱国、成才报国,一指为学为人的根本是为人民服务,内涵十分丰富。做人要立志,立志要爱国报国,爱国报国要成才.我们认为: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合格人才,要下极大功夫,需要全面提高各种素质,但最核心的奠基工程是牢固确立学生热爱祖国的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如果这个基础打得不牢,培育出来的人才就不合格,就会贻误国家民族的大业。历史是昨天的见证,更是今天的一面明镜,深厚的感情来源于深刻的认识。“只有对我们的民族知之甚深,才能爱之愈切”(李燕杰语),学校五十余年的历程,融合在祖国近现代史册里,期间的仁人志士,用青春和热血写就的史诗是可歌可泣的。建校初期的宗旨是“一切服从革命战争需要,一切为了革命胜利”.艰苦创业,提出“以生产养学校"的口号,开荒种菜、纺线织布,建设校园,黑油灯、木板凳、地草铺、磨练了第一代“辛中人"的意志,铸就了“朴实无华、艰苦奋斗”的校魂,这个传家宝是辛集中学办学的精神支柱,激励、鼓舞、鞭策一代又一代的“辛中人”刻苦学习,勤奋工作。从辛中走出的革命英烈、教育先驱、科技精英、文化巨匠、艺术英豪等为学校师生树立了楷模。革命传统史、新老校友成长史、学校发展史构成了丰富的校史资源,这些资源决不是办学成绩的点缀和炫耀的资本,而是教育和感染师生的生动教材.我们认识到搞好校史教育的教材和基地建设是运用校史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保证,1985年四十周年校庆时筹备了校史展室,编印了《辛集中学四十年》、《校史读本》,摄制了《呕心沥血育英才》录像,树起了老校长陈挹芬纪念碑,重新修订了校歌,还有《校友通讯录》等形成系统教材,1995年五十周年校庆时对校史展室进一步充实完善。实践证明,发动广大师生进行校史资源的挖掘,建立较系统的校史教育教材的过程,也就是对师生的一次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过程。这种知校爱校和知国爱国教育相结合,以校训为先导,开展系列爱国主义教育的做法形成了德育工作的一大特色。

二、以校训为先导,形成按年级、分层次的爱国主义教育有了以校训为基础的校史资源,如何发挥它的教育作用,提高教育实效,这一直是近几年我们努力研究的课题,我们把校训同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从学生年龄特征、思想实际出发,建立了按年级分层次的教育系列,帮助学生跨好了三个“第一步”.不断强化了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建国才、效国行。高一年级着重进行“知辛中,爱辛中”的教育,激发学生爱校情感。辛中入校第一课是“军训";第一次集体活动是参观校史展室;第一次校会是校风传统报告大会;第一次看的录像是河北电视台为我校拍摄的《呕心沥血育英才》;学唱的第一首歌是“辛中校歌”。我们称之为“五个第一”.另外还要组织学生阅读校史纪念册,发放新校徽,举办以“学不忘国,学不忘民”、“尊师爱校”、“怎样做合格辛中生”为主题的系列班会,举行校史知识竞赛,访问老校友,结合从古至今的爱国志士留下的可歌可泣的爱国事迹进行教育活动,学习先辈们忠于祖国和民族的精神,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迈好高中生活的第一步。高二年级以“继传统、树信念”为主题开展教育,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组织《迈好青春第一步》主题班会.开办业余党校,进行马列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的教育以及时事政策的教育,从而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开展社会调查,用理论课学到的一个观点,指导调查社会一个侧面;分析研究一个问题;写一篇论文或调查报告;召开一次演讲答辩会;使认识深化一次。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牢固树立爱国情感,另外,开展成人节及《在陈挹芬纪念碑前》的征文、主题团会、宣誓等活动,使学生树立为祖国强盛而奋发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结合近、现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学习革命前辈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尊心,使学生能深刻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唯一的光明前途。帮助学生迈好青春第一步.高三年级重点进行“爱校报国、续篇章”继续为校添光增彩的教育活动,围绕前途理想等内容开展活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座谈讨论等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学习辛中不同时期优秀校友的事迹。例如:我们邀请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后又到美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八0届校友张建存回母校作报告。他以自己百折不挠的追求,为国争得荣誉及在国外学习的见闻感受使大家受到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他希望母校的同学勤奋学习报效祖国,他的演讲打动了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树立起三个观念:人才是多规格的,成才是多渠道的,成才的关键是勤奋加机遇。在教育中使学生领悟到:爱国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上,要以主人翁的精神,感受到肩上所承担的使命,把自己与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把努力学习、刻苦攻坚,与将来建设祖国联系起来.从而帮助学生迈好人生第一步。分层教育系列的建立遵循了教育心理学循序渐进的原则,建立了合乎不同年龄段学生思想实际的阶梯式教育序列,防止了形式主义,取得了教育实效。三、运用校训开通爱国主义教育的多种渠道分层次的教育内容和要求,要通过多种渠道的教育活动落实,其中学校是主阵地,社会是大课堂,家庭是小环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优化教育主渠道,做到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有机结合.坚持课堂主渠道,注意教学领域寓德于教。各学科,特别是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美术、音乐等课程,对丰富、活化传统美德教育都有自身的优势与特色,要把学科教材中蕴藏的爱国主义教育挖掘到位,备课时找准结合点,上课时找准切入点,坚持不懈地进行课堂教学渗透。例如,语文学科在阅读课中,安排一定的课时,学习校史,结合《红岩魂》参观和《香港、澳门回归庆祝活动》等开展征文比赛,教材得到充分利用与开拓,同学们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熏陶,效果甚佳。抓好校内开展的各项活动,注意发挥活动课程的功能。学校建立“四会"、“四活动”制度,“四会”即晨会、校会、班会、团会;“四活动”即升旗仪式活动、节日纪念日庆祝活动、学雷锋学英模教育活动、体育节、文化艺术节及各种兴趣小组活动。一次次生动的教育活动给同学们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我们充分利用每周一升国旗仪式,推出“国旗下讲话”专题活动,把国旗下的讲话分成若干系列,每次发言者(领导、老师、学生)根据要求撰写讲话材料,进行传统美德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党的十五大召开、迎香港澳门回归、台海局势等重大历史政治事件开展时事报告会,举行“答记者问”,“爱我中华书画展"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学生们继承发扬我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修建标准化操场时,利用业余时间拾碎砖938.14立方米,为学校节约资金近3万元。在这些活动中使全体学生增强了爱国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种思想正在新一代人身上化作刻苦学习立志成才的无穷力量.从而形成了我校实践育人的各种渠道.注重隐形课程的影响,强化校园环境建设和管理。优美的校园环境,严格的学校管理,能够使学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近几年来我们注意创设美的育人环境、高雅的校园文化,使校园环境做到优化、净化、美化、知识化,达到育人作用。设置了高标准的升旗台,在教学楼、实验楼醒目的位置悬挂名人画像、生平,在教室内张贴名人名言,定期更换橱窗、板报,优美的环境与育人的主旋律相融合,构成一种美的氛围。爱国主义教育应成为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离开爱国主义教育是不行的,因为爱国主义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每一位教育者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都应当注意立足校内,面向社会,挖掘和利用各种宝贵的教育资源,不断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谈培养教师从社会信息中摄取教育资源的能力王丙申新一轮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启动,它在内容上强调改变“过于重视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但是,在进入知识经济社会的今天,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像滚雪球一样快速急剧膨胀并快速陈旧,社会中的教育教学资源更为丰富多彩。使得新教材总处于一种相对滞后的状态,当新教材刚刚出版时,新的知识又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出来。不可能随时把新科技、新发明、新创造、新理论、新观点、新知识选入课程、教材。为了要达到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要不断“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所以说,采集、开发、利用社会信息,优化课程资源(教育资源),是课程教材的继续开发和必要的补充,是课程改革的继续。早在1927年,“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就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当今社会更是一个丰富、广袤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从社会信息中摄取课程资源有多种渠道。从局域说,可以是校内和校外的(厂矿、农村、机关、部队、科研院所、科技馆、博物馆、教育基地、旅游胜地等);从传播途径说,可以是因特网上的,可以是电视、广播和光盘录像带,可以是图书报刊杂志,甚至可以是口头传播的;.从形式说,可以是图像、录音(音乐)、文字图书资料、书画作品、实物等;从内容上,可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在从社会中摄取教育信息、优化课程资源的实践中,我校一些教师已经进行了一些尝试,如地理教师在“天体的运动”一节中,从《钱塘潮》、《阿波罗11号登月》的电视片中选用了一些精华片段。学生从《钱塘潮》中看到了月球对海水的引力现象,那排山倒海的气势使学生终生难忘;《阿波罗11号登月》使学生不但看到了月球的表面状态,还被人类留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脚印而激动.一位政治教师在讲政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一节时,结课时截用一段江泽民在十五大上的讲话录像,就象领袖亲临课堂,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的豪言壮语向世人宣布,那种意境(感染力)谁会忘掉?一位物理教师在讲《万有引力定律》时,把报纸上刊载的我国三十年航天登月计划扫描编辑后,通过多媒体放出来讲一讲(分四个阶段(2005年、2010年、2020年、2030年),激发了热血青年的豪情壮志、燃起有志青年的创新希望之火。我校一位教师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题班会上,他展示了罗中立《父亲》这幅油画,让学生围绕《父亲》讨论,《父亲》那沧桑岁月刻下的满脸皱纹和干燥爆裂的嘴唇,震颤了学生的心灵.这些社会信息本与教育教学无直接关系,但是,经这些教师处理利用,就变成了必不可少的课程资源(教育教学资源)。这些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资源库、素材库(教学资源库包括已转化的社会资源,而素材库是教师们认为有可能转化为教育资源的社会信息资源库)。全国级骨干教师、英语特级教师薛京生,资源库已达100多万字;省级骨干教师、语文高级教师寇彦敏,资源库内也达90万字,并有大量CAI课件,更值得一提的全国录像课第三名获得者、地理高级教师耿百川,他从电视片、光盘、报刊杂志上广泛涉猎相关知识,按照教材内容的顺序把从社会信息中采集的信息资源以课件的形式输入电脑,同时把大量的教学素材也按教材内容顺序采编进来。他称之为“地理素材库”,大部分资源是他从社会信息中选取的.他的地理素材资源库已占硬盘达30多个G.其中有电视片片段、光盘片段、扫描的图片、下载的信息、文字资料、甚至音乐。这些内容经备课处理都可成为课程资源。他的这些“课程资源”正准备申请省级科研成果。为此,我校把培养教师从社会信息中摄取教育信息,建立课程资源的能力当作教师必备的一种能力来培养。怎样才能使教师具备从社会信息资源中主动组织、采集、开发、创造课程资源的能力呢?一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创设终身学习的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构建宽厚的知识结构,增强摄取课程(教育教学)信息的敏锐性。21世纪的教师应是终身学习的示范者,要充分重视培养终身学习所必需的兴趣、动机、知识和能力,要有能力自觉的掌握、扩充、更新自己的旧知识。据分析,在科技发达的时代,人们在学校获得的知识仅占10%—20%,80%是在工作中获得的。所以,必须学会学习,不断从知识信息急速膨胀、新旧知识迅速交替的社会中汲取新的教育教学新资源。古语说“活到老,学到老"、“三人行,必有我师",可以说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学习的民族。但是,目前,我们主动获取知识的认识还没得到重视,如从对上海、西安、长沙、厦门四城市教师读书情况来看,仅有9%的教师通过互联网进行阅读,可以说这还是代表着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网上阅读的最高水平,倘若全面考察全国中小学教师网上阅读情况,其结论将远远低于9%;只有5%的教师经常阅读科技、经济类图书。为此,我校为教师学习创设各种宽松自由环境,非常重视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提供,给教师提供接受教育信息的多种媒体.学校建有6000平米藏书十余万册的图书馆,并建有360平米的教师资料室,其中杂志就达488种,2001年我校订阅报刊杂志一项就投入6.6万元。每年派出大批教师去北京等大城市购书,2001年的10个月间购书投入达7万元。从藏书的数量、品种和报刊杂志的数量、品种说,我校图书馆是河北省中学中一流的图书馆。以8兆的带宽接入因特网,教师可以人人、随时上网浏览下载、阅读。地面接收系统有专人负责录入音像资料,要求他们把国内外重大事件、重要新闻、专题片、专题节目等具有教育意义的视频资料录入保存,并欢迎教师提出录入要求。..。。。通过学习,教师要掌握各种丰富的科学知识、人文知识,构建网状、立体的知识结构,构建敏感性、灵活性、机动性的心理素质;具有自我学习、更新知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获取、扩充新知识、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使教师达到一专多能,在精通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必须具有渊博的学识和统揽相关学科的能力,改变已有的知识结构和传统的思维方式,增强摄取教育信息的敏锐性。所以说,为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在教师群体中进行终身学习的教育和为他们创造学习的良好环境都是十分必要的。二是搞好教育教学研究,领会新的教育思想,把握教改方向,找准社会信息与课程资源信息的结合点。为什么有的教师面对庞大的社会的知识库而无动于衷呢?实践说明,只有科研水平较高的教师,才能站在一定高度,领会课程改革的实质,执行国家课程标准,统揽教材整体,针对教育改革方向,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开发一切可用的社会资源,进行精心合理的加工,使之对学生掌握教学重点、理解教学难点、提高掌握知识的速度和牢度、拓展思维的发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学校规定全体教师必须全员参加科研教研活动,人人有课题,并制定制度措施予以约束,如没有科研课题的不具备评优资格.要求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吃透大纲,深刻理解教材的深层次含义,把握教材的科学性、前瞻性,找准社会信息与教材的结合点,选择紧跟时代步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教学内容信息和教学辅助信息,把课本知识予以补充、拓展和深化,避免盲目引入社会信息,使其社会信息合理的、科学的转化为课程(教育)资源。三是培训教师熟练掌握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各种传媒技术,为教师收集、处理、创造、利用信息打开通道。录像、录音、摄影、扫描、数码照相、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都是学校培训教师的内容.信息时代是信息采集和处理可以高度自动化的时代,它为我们收集、处理,利用信息提供了机会。要求教师具有熟练的电脑操作技术,能熟练的对各种形式(图像、声音、文字、书画等)的信息进行采集、存储、传输、加工和运用。为此,学校购置了扫描、剪辑、刻录、录入、复印等一系列设备,为每位教师配备微机,并以8兆宽带接入“因特网”;学校不惜重金送教师到北京等城市学习,并多次举办计算机培训班.50岁以下的教师都掌握了计算机操作技术,能熟练使用powerpoint、authorware、甚至能熟练使用flash、photashop、frontpage等软件。。由于学校为他们采集、存储、传输、加工、开发信息扫清了障碍,使他们顺利的建起了自己的课程(教学)资源库.另外,学校信息中心为了及时收集与教育资源相关的社会信息,要求本中心人员尽量熟悉各学科教学,建起学校素材库。来源一是下载与教育相关的各种信息,二是从卫星接受系统上录入与教育相关的各种音像资源,三是发动教师外出时购买与教育相关的各种音像(光盘)资料.他们还从教师中征集录入、购买音像的信息,及时把这些资源收入素材库内,以便教师们通过局域网查找、选用。21世纪的教师,肩负着时代的重任。让我们面对新的世纪,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涉猎了解各科(各行业)知识,关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从社会、从生活这个丰富的宝藏中,摄取丰富的、时代性的课程资源(教育资源),完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滋润21世纪的新人做出贡献。论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要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田建彬正确认识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妥善处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新形势下,提高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知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传统美德的形式与发展,是由反映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时代精神决定的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而作为一个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精华的传统美德,也正是一定时代精神的精华。它的形式、发展与变革,都是由反映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时代精神所决定的,并在不同的时代赋予了它新的内容。从传统美德的内涵看,它是一个实践性概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它的内涵表现为:其一是民族的绝大多数成员所崇尚和认同的思想、道德、品格、行为的典范;其二是民族繁衍、延续和发展过程中属主导地位的思想品德、行为准则和道德文化精粹;其三是推动民族前进和历史文明延续发展的内在性动力和精神源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美德深受社会发展的思想、文化的影响,而社会发展的思想文化正是社会所倡导的时代精神最集中的反映。它不仅表现为一种行动,也表现为一种精神,例如我们所弘扬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它既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民族道德品质、精神情感、气节习惯等在传统的思想文化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时代精神中的最集中、具体、形象的最高境界的表现,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又不断增加新的内容,所以每个时代对传统美德的内涵和它的某些成分都能发现新的意义和作出新的解释。从社会发展角度看,传统美德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当社会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传统美德就将增加新的适应新时代的内容,因为社会发展是生产关系的变革,那么在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中,代表先进的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必然对一切旧的思想文化、道德意识,包括传统美德提出严峻的挑战,要求它们适应生产关系变革的客观规律,这就对传统美德的发展形成了强大的推动力,如果传统美德不适应这一客观要求,不进行变革,增加新的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内容,还是延用过去那一套,必将失去它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经验基础,变成生产关系变革的障碍.例如我们现阶段提倡的美德与旧的观念之间就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像我们今天提供的助人为乐和过去的乐善好施,从表面上看差不多,都是给予,但本质不同,我们提倡助人为乐是一种赋予时代的新的美德,它表现了共产主义精神,是社会主义与人间的使命感,责任感和阶级友爱,是一种时代精神。而乐善好施则是一种近乎于宗教性质的,以“积德、报恩"的方式,来赢得人心,树立个人形象,扩大自己影响为目的一种行为,是与我们提倡的精神不相符的。所以传统美德,必须赋予其新的内容,即时代的新的精神才有生命力,同时,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我们的社会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时,它要求人们对过去单纯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变革,包括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传统观念也必须变革,赋予新的时代的精神,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的要求。如“勤劳节俭”这一美德概念,而今就必须脱离“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观念,而补充“整洁、美观、大方、适度”,主样才体现出时代的进步。因此,传统美德作为整个社会教育和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能单独的脱离时代精神而发展的,传统美德的生命力是蕴含于时代精神之中的。二、传统美德是时代精神确立的道德基础虽然时代精神对传统美德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传统美德对时代精神的确立,也起着道德基础的作用,这是由人类文化的继承性所决定的。我们所倡导的时代精神,实质上是人类在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上所获得的精神成果的不断积累。它不仅展示出新时代的特点,而且由于时代精神是时代思想文化的精华,所以在内容上,又是以传统美德作为道德基础的。从人类文化的继承性上看,没有继承,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生活,而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不可能的,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所倡导的时代精神,都不可能是凭空创造出来的,是有一定发展过程的,从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代中所提倡的时代精神来看,是传统美德为时代精神提供了道德土壤,是在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形成的.例如,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总体上是伟大变革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仍然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改革的精神、创新的精神、务实的精神、协调的精神以及艰苦奋斗精神汇成了当今所提倡的时代精神的主旋律,而这一时代精神是在继承和吸收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爱民、求索攻坚、勤劳节俭、团结友爱等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形成的。从我国历史状况看,几千年的民族文化瑰宝、以“集体无意识”的方式塑造了我们民族的素质和灵魂,表现为民族的优势和特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是积淀于这样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而融化于人的举止言行中.在继承了这样的传统美德的基础上而形成的时代精神是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的,更容易被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所接受,并发挥出时代精神的作用.同时时代精神对传统美德的促进也是传统美德在新时期的继承发展的具体表现。作为以民族历史发展中总结出来的传统美德,除了具有促进社会向前发展的功能作用之外,还包括受到历史惰力影响的本民族的劣性和弱点,这就要求时代精神在继承传统美德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把属于传统美德范畴的东西全部照搬过来,作为倡导的时代精神的道德基础,甚至直接作为内容来原封不动的提倡,应该是有所发挥和批判地吸收,正如勤俭要补之美观适度,宽容却不能委曲求全一样,这种基础上倡导的时代精神才能表现有传统美德的思想、又有时代特点。那么时代精神对传统美德的继承应当是:第一,在淘汰中存留,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在对传统美德的继承中总是逐一消亡着的一些已经全然不合时宜的内容,这种消除不是全盘的否定。例如我们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这一传统美德的教育,同时,时代精神也要求人们要孝敬父母,但这里的“孝敬”绝不是封建社会中所提倡的那种愚昧的“孝道”而是和我们的时代精神相溶的,若今天我们还效仿乐正子春因藏脚就一连几月闭门思过,那就未免太愚蠢了.然而对封建社会中提倡的“孝道"也不全部的淘汰,“扇枕温席"“节俭孝母"等好的美德仍然可以通过现代的生活反映出来,因为每个时代、每个社会,都会存留下一些“财富",即使是蒿荦丛中,也会飘出几句歌吟,即使是黑暗之下,也能找出几粒芽蕾。第二是在扭曲后返原归正。随着社会历史的阻隔,有些传统美德难免有所损减,被扭曲,就如“文革十年”对传统美德的冲击,使损减的程度之深,达到了全盘否定.虽然我们在时间的概念上不可能把“文革十年”造成的损减全部恢复,返原归正,就像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然而童真易逝,童真也不朽,我们通过提倡以传统美德为基础的时代精神,使“美好的童真永远保持下来"。第三是在变异中获得再生,这就是批判地继承.传统美德的生命延续下去,在时代精神中充分体现,已经不是作为一种传统的遗迹,而是一种传统的现实,它属于一种传统的再生,也就是新的时代精神对于一个意蕴丰富的传统美德进行新的取舍和强调,这种取舍和强调虽然会使传统美德的内容发生变化,但是传统美德的统一性并没有被破坏,相反获得和增加了更丰富的因素.三、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同是影响学生思想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头脑中固有东西,而是从外部获得的,是在社会、家庭、学校的影响下,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这和传统美德的弘扬时代精神的要求是分不开的,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中,必须把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相结合,二者缺一不可,他们之所以成为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是由于:(一)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同是社会主义精神相互间有内容的联系,但各自又是独立的统一体,都是以各自的特殊功能来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传统美德是一个民族高尚而又伟大的品格在传统文化中的具体体现,而时代精神则是新时代中社会的思想文化的主题的集中表现,更具有现实的激励性,只有将这二者运用于教育之中,才能使学生在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中既具有传统美德,又有时代风貌。(二)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提倡虽然侧重点不一致。但具有教育目的的一致性.从对学生教育实践上看,教育的最终目的要求要达到学生德行符合要求,而德行的实践则是充分体现在传统美德弘扬和时代精神的表现中,这就是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提倡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思想道德素质,使学生树立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尊老敬贤,爱国爱民,天下为公,立志勤学等的观念,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新世纪的中国昌盛做出贡献。(三)从教育的功能特点上看,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都是通过教育的功能发挥作用,通过学生思想品质、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来达到目的的.而教育功能恰恰又和传统美德、时代精神发挥作用所要求的方式方法相统一。如教育的凝聚功能、释放功能和转换功能等。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净化社会风气,消除社会的有害因素,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道德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四)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提倡为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思想环境和有利的社会环境。学校活动是以教学为主的,然而要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做保证,它不仅包括教学环境,而且包括社会家庭,不仅包括条件设备等硬环境,而且包括思想观念、道德素质水平等软环境,而这个环境的创造正是需要传统美德的弘扬和时代精神的要求,以强化公民的思想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教育效果,促进社会进步。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两大主题,而且是社会和家庭不可缺少的道德规范准则,只有正确认识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才能使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瑰宝发扬光大,才能使祖国真正走向振兴。爱国主义是中华美德教育的主旋律李敬考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对广大中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有着广泛而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在当前传统美德教育中,很有必要突出和弘扬爱国主义教育这一主旋律.一、要突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地位爱国主义是人们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古往今来,这一爱国主义传统,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强大而努力奋斗,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可歌可泣、可咏可叹的辉煌赞歌。1。爱国主义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灵魂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强调整体精神和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推崇仁爱原则,强调“厚德载物"和人际和谐;提倡人伦价值,强调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追求精神境界,向往思想人格;重视修养践履,强调道德主体的能动作用等等。显而易见,其中的爱国爱民、天下为公等爱国主义思想乃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灵魂。2.中华传统美德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对广大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在如此丰富的教育内容中,中华传统美德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内容。它是融爱国主义理论和实际事例于一炉的生动教材和宝贵资料,容易为中学生所接受。3。要突出爱国主义在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地位中共中央颁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幼儿园直至大学的教学、育人全过程中去.”当前,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祖国赋予的使命。应当指出的是,在当前的传统美德教育中也存在着一种倾向,即比较多地强调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而比较忽视传统美德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过去,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曾出现过“德育即政治教育”,以政治教育取代道德教育,造成青少年学生道德水平比较低下的状况。但是我们也应注意避免走向另一极端:“德育即道德教育”.我们决不能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仅仅停留在道德教育的层次上。我们应该在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发掘中华传统美德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让爱国主义内容在中华传统美德中放射出更加璀灿夺目的光彩,使传统美德教育更加全面,并上升到更高层次。所以,很有必要突出中华传统美德中的爱国主义地位。二、要发掘中华传统美德中爱国主义的内容纵览5000年的文明史,中华传统美德中处处闪烁着爱国主义光芒。要突出传统美德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主旋律,就应大力发掘中华传统美德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使之更好地发挥其教育作用。1.不畏艰险,开天辟地,开山治水,创造了中华民族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披荆斩棘,铺路搭桥,谱写了一曲曲悲壮动人的颂歌。黄帝教民养蚕,制作舟车。炎帝斫木为耒耜,课民以农桑。尧帝设官定历,率民战胜旱灾。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率百姓终于治服了水患。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还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举世闻名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更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在17世纪前的世界上,中华民族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全都走在世界前列。我们的祖先为国家、为民族的兴旺发达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反对民族和国家的分裂,维护民族的联合、团结和祖国的统一我们的祖国是一个由多民族构成的国家。中华民族历来把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作为自己的光荣传统和神圣义务。历史证明凡是国家分裂,群雄割据,就会造成战乱不已,民不聊生,阻碍社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使中华民族的经济文化得到空前发展.为了维护国家与民族的统一,诸葛亮七擒孟获、张骞通西域、班超出使西域、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这些生动的事例都说明,维护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分裂,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是各族人民的人心所向,不可抗拒,同时也说明,每当国家有难,民族危急时,总是有人会出来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一切,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3。在外敌入侵面前,团结对外,奋起反抗,直到彻底战胜侵略者,坚决维护祖国的主权和独立中华民族历来对于外国侵略疾恶如仇,誓死抵抗,英勇保卫祖国的主权.中华民族不仅历来把捍卫祖国主权,作为神圣的道德义务,而且也作为不要动摇的政治原则。同时,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各个民族、各个阶段都能以大局为重,实行联合,共同御侮.这种光荣的爱国传统,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可征服的强大精神力量源泉.我国历史上的林则徐虎门销烟、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无数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表现了民族英雄们在国家遭受各种困难时,挺身而出,与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或英勇杀敌,或为国捐躯,表现了大无畏的英勇气概。4.同一切阻碍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反动阶段、反动社会势力和反动制度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推动祖国朝着繁荣富强的方向前进在历史上,反动统治者横征暴敛,残酷剥削,疯狂镇压,争权夺利,政治腐败,荒淫无度,往往把整个国家搞得混乱不堪,把人民置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劳动人民和统治阶段中进步的改革家理所当然地承担起把祖国从黑暗的反动统治下拯救出来的爱国任务。如我国历史上一次又一次的农民起义,表现了广大农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不惜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履行爱国主义的职责,此外,如统治阶段中的改革家和进步政治家,在国内矛盾激化、政治经济危机四伏的情况下,他们能够提出革除时弊、治国安民的主张和措施.客观上他们的改革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对劳动人民是有利的。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范仲淹改革、张居正改革、戊戌变法等。这些改革家往往是有忧国忧民思想,对劳动人民痛苦寄予同情,因此,这些改革家的言行,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组成部分。三、要坚持在传统美德教育中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的原则江泽民总书记非常强调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他说:“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他又指出:“为了把我们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必须在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每个人的成长一般都要经历由低层向高层次的发展过程,而爱国主义不仅处于这个发展过程的起点,也是向更高思想层次升华的基础。只有对祖国和人民爱之深、思之切,真正关心祖国和人民前途和命运的人,才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优秀接班人和建设者。所以,在当前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必须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由于中华传统美德中充满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我们理应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教育作用,让广大中学生在接受传统美德教育的同时,受到更多更好的爱国主义教育。首先,教师要增强传统美德教育中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意识,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贯彻落实。其次,要根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对历史传统中爱国主义的精华加以发掘整理,使之形成一套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材料,便于学校教师的教育.再次,采取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让中小学生喜闻乐见,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第四,要加强传统美德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的监控、管理和评估,特别是要加强对教育流程如教育目标、内容的确定,备课、上课活动的精心准备和实施组织等的临控管理,使传统美德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从而真正实现在传统美德教育中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的目标。关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践与探索刘全喜从2000年下半年起,我校开始了研究性课程的开发,在部分学科,班级进行了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以下认识。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身边自然现象、自身生活、社会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确立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它一方面是对国外先进教育方式的借鉴,另一方面也是对国外实施已久的学校各种兴趣小组活动的提升.二十世纪初,美国教育学家杜威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提出了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重点的教学阶段观点,即“确定问题情境——提出解决方案——搜集资料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其出发点在于,认为学生的学习不应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可采用类似科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获得。1、研究性学习作为专门的学习领域,其基本理论在于: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改变学生单纯地、被动地接受教师传输的学习方式为着眼点,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创新和努力实践为目标.“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基本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个性和特长得到开发与持续发展。2、研究性学习以“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掌握科学知识的一般流程为基本内容。学习内容源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不限于书本知识,不限于教科书知识和被动地接受间接经验,并用于解决问题,包括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表述和展示研究的结果等等。3、以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学生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自己发现、提出、探索、解决问题;或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在先知识的发生过程,探索事物的发展规律.如通过讨论研究、动手制作、方案设计、活动策划、社会调查等形式,探索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现象及问题.4、时空开放的组织形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生成为研究课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实施者,对学习目标的事先负有主要责任;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为学生提供服务,创设有利的情境和途径。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定位它不等同于学科活动课,不是理科或文理的综合课程,也不是课外活动。1、“研究"的定位。其实施类似科学研究过程,但有别于专家学者的科研活动.大多数学生的研究结果并不具有社会价值,还可能是已有结论的重复,个别的甚至没有结果,但这并不影响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因为其“研究”只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而不是目的。其出发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及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与研究结果相比,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实践,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学会学习,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则更为重要。2、价值取向的定位。研究性学习也要求掌握相关知识,形成能力,磨练意志,但它强调的是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加以综合并到实践中去运用,加深对知识的感悟,并内化为个体经验体系的一部分.它强调的能力,不知识背诵、理解和复述,而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归纳整理的能力、展示结果和表述观点的能力,最终提高实践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它强调培养的是学生好奇心,自主意识和探索激情,是团队合作精神和工作责任心。3、参与面的定位。它既不是少数优秀学生的专利,也不是专为后进生开设的课程。它是全体学生的必修课,只是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点,选择适当的研究项目.合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目的。它可以互相取长补短,提高研究水平,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体现社会对每个成员的要求。4、与学科课程关系的定位.它们是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学科知识体系的封闭的,较少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联系,学习内容以间接经验为主,自主性学习的时空有限,而研究性学习则能较好地弥补这些不足,又能自觉加深或拓宽学科课程的学习.研究性课程目标总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探究周围自然和社会问题的兴趣,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性探索的体验.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善于确立问题,能够建立假设,能使用基本的研究工具、搜集信息、数据,查阅文献资料,以及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的能力等方面。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基本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破教与学的传统模式,逐步形成符合创新时代需要和体现辛中办学特色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阶段目标:第一阶段:以“问题意识”为核心,围绕周围生活、自然、社会、科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科学观点,科学精神.第二阶段:以“实践意识”为核心,通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和探究活动,获取对关注问题的深入理解,并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案与途径。第三阶段:以“创新意识"为核心,通过思辩、批判、凝练、升华、获取学习成果,实现能力与素养的跃进,并初步形成持续性研究问题的方向。实施原则与策略我校研究性课程开发的总体思路是:从部分学科、班级入手,发展到全面推开;从“论坛式”课题研究发展到“探究式"课题研究,再发展到各种形式并存;先从活动课、选修课程试验,再向必修课拓展;从研究性学习突破,引发一场教学和学习的革命。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设置遵从以下原则:1、主体性和合作性原则。学生拥有学生中的选择权和决定权,教师给以科学的指导,平等的建议,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乃至教师与教师是学习和教学中的合作者。2、实践性和探究性原则.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增进,从学生的实践、探究活动中获得,彻底改变教师“灌”和“逼”的陋习。3、渗透性和整合性原则。以高中生现有知识水平为基础,由学生主动的学习和创造,实现知识的沟通、整合,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4、主题性和多样性原则.通过发现并提出问题,选择研究主题;由多种方法、多种手段、多种途径解决问题。5、学术性和前卫性原则。关注生活的热点,科学的尖端、社会的前沿,让学生和教师都站到理性的制高点。切实加强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管理我校利用每周半天及寒、暑假,“五一”、“十一"放假实践开展研究性学习。我校从组织建设、学习评定和统筹协调等方面着手,加强对研究性学习的开发、实施、评价和管理。学校领导重视发挥科研室的作用,组织力量开展研究指导工作。及时发现和总结教师在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加以推广应用。我们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教师培训工作,组织有关人员外出学习考察,组织全体教职员进行研究性学习理论培训,组织师生听研究性学习经验报告.我们制定了规章制度,如计算教师工作量制度、课程建设档案制度、校内设施设备使用制度、课程实施情况的评价制度等,并建立了家长和社区参与机制.我们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校内资源。学校内部资源包括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特长、爱好的教职工,包括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校园等设施、设备和场地。我们还利用学术团体、专业技术部门的人才资源,利用电子信息资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开展“传美”教育提高学生素质王缓素质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理论和思潮,它是教育迎接新世纪政治、经济、科技挑战需要的产物,又是针对当前“应试教育”弊端而采取的根本对策。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强调指出:“要切实加强素质教育”,国家教委领导同志反复强调“要全面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为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定下了基调。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来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广泛的,其中包含着政治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等重要内容。这几方面教育的宗旨就是要培养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和理想,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等等,换言之,这些素质能力的培养要靠学校德育来实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作为课题研究,经过实践,已经成为构建学校德育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显示出巨大的作用力,在众多的德目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它既是我们继承民族优良传统的载体,又是我们接受21世纪考虑的精神基础所在。今天的中学生,正是明天世界的主人.祖国的未来,世界的未来都托付在他们肩上。因此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着祖国和世界的命运,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需要做出巨大的努力,培养他们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又是核心部分,尤其值得重视。在这个课题上,学校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功效。我们知道,传统美德教育中的“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谦虚礼貌”、“诚实守信”等德目是培养学生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内容之一。“团结友爱”、“律已宽人”则是人际关系的重要伦理准则,是凝聚精神、统一力量的支柱。“求索攻坚”、“爱国爱民”、“天下为公”等等则是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理想、承担历史重任的精神所在,动力的源泉。可见,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从全方位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最基础的也是最根本的途径之一。所以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内容。有的教育家提出:艰苦奋斗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通过社会调查说明,目前中小学生大多享受着比上一代更多的关怀和照顾,虽然有理想、有抱负,但大都缺乏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生活上过多地依赖他人,在困难面前表现得意志比较薄弱,缺乏顽强的毅力,甚至不愿意为创造新生活付出艰辛的劳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青少年一代整体素质存在着明显缺陷,这一课题就直接提向了德育。这是关系到一代人的教育大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重要课题呢?我们说,除了动员全社会,创造一个有利于对青少年进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社会大环境外,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要把艰苦奋斗精神教育作为整体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给以充分的重视.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史,历史上通过艰苦奋斗创造生活,成为人才,为国为民功勋章著的比比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艰苦奋斗获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更有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因此,通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引古论今,阐述生存与发展的关系,在爱国主义这面大旗下,加强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可以使他们从思想上提高认识程度,形成一定的素质,达到最有效的教育目的。学校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渠道是多方面的,方法是灵活的.可以在课堂上学科渗透,也可以在课外组织活动,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文艺活动中受到教益。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有自觉的有目的活动中产生兴趣、激发情感,使自我受到教育,这效果往往是其他教育途径所办不到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突出思想道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位置."这段阐述既对思想道德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下了定义,同时又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对此,我们必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综上所述,学校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正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以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重点,以提高学生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为目的的一项系统教育工程,它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论传美教育与素质教育张欣培养新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素质教育,同样也需要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那么传统美德教育与素质教育二者的关系怎样呢?一、传统美德教育与素质教育是相互协调、相互一致的传统美德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广大青少年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自豪感,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把他们造就成为一代合格的人才.关于素质教育,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说:“素质教育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国协调的发展。”(《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也就是说,素质教育它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就是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这些要求在传统美德中都能找到很好的定位,它们与传统美德的十二个具体德目是相互协调、相互吻合的。如:传统美德中的爱国爱民、天下为公、孝敬父母、谦虚礼貌、律已宽人等就是教育学生懂得如何做人。立志勤学、求索攻坚、尊师敬业等就是教会学生求知的道理。团结友爱、诚实守信、勤劳节俭就是教育学生学会办事。整洁健身就是使学生学会健体。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教育。在这五项内容中,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则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也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那么,传统美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怎样做人”,与我们今天素质教育的目标又是相互一致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轨道,这是一项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又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的教育。”可见,在大力加强基础教育的今天,传统美德教育与素质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协调一致的。二、传统美德教育极大地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内容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和心血谱写出世代相传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为之自豪与骄傲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些财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容十分丰富。它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等等.它既是民族的“形”,又是民族的“魂”。正是这些民族的“魂”与“形”长期主宰和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构成一种巨大的无形的动力。前面说过,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在这项要求中,国家教委总督学柳斌同志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做一个能够关心他人的人,一个能够承受困难和挫折、勇于进取的人,一个律已严格、待人宽厚、忠于职守、遵纪守法的人,一个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人,一个堂堂正正的有中国心的人。”翻开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这样的人层出不穷、比比皆是,它们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孔融让梨(关心他人),司马迁遭腐刑而成《史记》(承受困难挫折、勇于进取),曹操割发自刑(律已严格、遵纪守法),葛洪砍柴换纸笔(勤劳节俭),林则徐虎门销烟(堂堂正正的中国人)。通过这些历史上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物的事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与单纯地说教相比,必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它也极大地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内容。三、素质教育为传统美德教育深入开展下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造就新世纪高素质的人才,是一项伟大工程,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不仅需要打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更要打好思想品德的基础.在抓素质教育中,同样也须积极倡导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中国的素质教育是在符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素质教育,开展传统美德教育也是进行中国特色素质教育的一个迫切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在引进外国先进科技的同时,一些资产阶级腐朽的思想、沉渣余孽也不可避免地随之卷入,这就需要我们用中华民族美德这一强有力的清洁剂来荡涤、来抵制。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东方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进行的,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决不能丢。"今天我们所进行的素质教育,正在根据中国的现状,更好地与世界接轨,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教育思想进行变革,吸收传统教育的精华,推陈出新,而不是完完全全地抛弃。古代的教育家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学说,在他的3000名弟子中,光精通“六艺”的就有72人,有的仕途显赫,有的经商有道,有的学有成就,这些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现在,国家之所以大声呼吁要尽快地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就是由于应试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围着考试指挥棒转,只重智,不重德,造成学生整体道德水平的下降,追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爱国主义意识淡漠,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严重,致使德育首位这个位置是“首”而无“位".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就会从根本上扭转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这无疑给传统美德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今天的青少年是21世纪的主力军,把他们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是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我们认为,在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势在必行,它不仅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同时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需要.江泽民总书记早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就曾强调指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思想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在生动丰富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创造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因此,继续深入有效地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将传统美德教育纳入到素质教育体系之中,教育学生继承和弘扬这些优良的传统,它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更是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课题。论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李宝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学校德育工作四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主旋律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需要的素质教育。笔者拟就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式下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谈点浅见。一、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和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我国经济领域发生了迅猛异常的深刻变化。经济领域的这场波澜壮阔的大革命向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市场经济本身所固有的一些积极性原则(如重利性原则、等价交换原则、竞争性原则、风险性原则、法制性原则等),在社会上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更新导向和激励机制,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目前正处于新旧体制转轨时期,市场经济体制发育不健全、不规范。因而社会的政治、经济、道德规范、价值观念难免出现种种摩擦和碰撞,甚至出现混乱和错位。比如,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性,导致一些学生只讲索取,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性,导致一些学生把“优胜劣汰"的经济规律视为人际关系的准则;市场经济的效益性,导致学生见利忘义,产生“拜金主义”思想;市场经济的风险性,导致学生及时行乐,滋长贪图享乐的思想等等。市场经济的诸多消极因素正冲击着校园这片“净土",学校德育工作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要意义市场经济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一些负效应,但它也给中学生的思想意识带来了积极影响。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要抓住这一历史的机遇,迎接时代的挑战。重视并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的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我们德育工作者对此应予以高度重视。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泽被春秋、影响深远。几千年来,这哺育着炎黄子孙,激励着所有奋发有为者,造就了千千万万中华民族的脊梁.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加强对千百万青少年的道德体系建设,乃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德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其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