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概论吉林大学池元吉_第1页
世界经济概论吉林大学池元吉_第2页
世界经济概论吉林大学池元吉_第3页
世界经济概论吉林大学池元吉_第4页
世界经济概论吉林大学池元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世界经济概论吉林大学池元吉第1页/共981页2学习提示本章与其他章节的关系是本章对这门课程的研究对象进行详细阐述和分析,在本书中起到总括的作用。本章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是对世界经济的形成过程、发展脉络及变化趋势特别是战后世界经济的新发展及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第2页/共981页3本章的框架结构由五部分组成: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世界经济的形成,20世纪世界经济的动荡,战前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本章为后面其他章节提供了平台和基础。学习本章需要了解地理大发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兴衰史等背景知识。第3页/共981页4学习重点本章的重点是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内涵、成因和表现,因为战后世界经济新发展的最为突出的表现或者说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经济全球化。第4页/共981页5学习难点难点是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也就是说导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盛或衰落的根源是什么?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参见本章主要阅读书目)。对于这一问题开展深入研究有助于我国借鉴经验、吸取教训。第5页/共981页6第一章

世界经济形成

的基础和历史沿革第一节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第二节世界经济的形成过程第三节20世纪世界经济的动荡第四节战前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第6页/共981页7第一节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

国际分工:社会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而形成的各国国民经济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内社会分工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是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第7页/共981页8国际分工决定因素: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性质: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和国际生产关系作用:使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日益国际化,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专业化;带有强制性和掠夺性。分类第8页/共981页9第9页/共981页10第10页/共981页11第11页/共981页12世界市场含义基本特征基本运行机制内容结构第12页/共981页13含 义从狭义上说,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从广义上说,是指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第13页/共981页14基本特征统一性:

各国经济循环和周期的同步性;

商品和资本的自由转移;

“一种商品一个价格”的规律经常存在。竞争性扩展性第14页/共981页15基本运行机制国际价格机制关税率机制

资本收益率机制

汇率机制

资源配置机制传导机制第15页/共981页16内 容国际商品流通领域:包括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的交换活动。国际资本流通领域:指国际金融和国际信贷(其中包括长期信贷和短期信贷)。国际货币流通领域:指各国货币的兑换关系,主要是指外汇市场,即各国货币由于国际间的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所需要的货币兑换。

第16页/共981页17结 构国际商品市场可分为没有固定组织形式的市场和有固定组织形式的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可分为长期信贷市场和短期信贷市场。外汇市场它主要从事本国货币同外国货币之间的兑换和买卖活动。

第17页/共981页18第二节世界经济的形成过程世界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形成是跟工业社会与近代机器大工业联系在一起的,是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和资本国际化发展的结果。世界经济形成的基础是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以及由此引起的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它和资本主义垄断的发展和资本输出的增长密切相关。第18页/共981页19世界经济的形成世界经济的形成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萌芽期、初步形成期和最终形成期。

第19页/共981页20萌芽期:15世纪末16世纪初—

18世纪中后期由西欧封建社会的危机以及以地中海为中心的东西方贸易的恶化引发的“地理大发现”,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好了地理上的条件。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相继被发现,引起了西欧商业的革命性变化,促进了以分工为特征的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第20页/共981页21西欧殖民者运用暴力或超经济强制等手段在亚、非、拉美地区推行殖民主义政策,形成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为本国和国外市场生产的近代奴隶制度,建立起以国际分工为特征的早期资本主义专业化生产。

第21页/共981页22初步形成期: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

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产业革命,完成了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使社会生产力出现了一次质的飞跃。这一时期世界经济的形成是在机器大工业的基础上以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为主要标志的。第22页/共981页23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由于机器的广泛采用,工业内部的分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分离出许多独立工业部门。分工规模的不断扩大,产品产量的大幅增加,使大工业逐渐脱离本国基地。大规模生产所需的原料已非本国生产的原料所能满足,它的产品也非本国的市场所能容纳。于是,社会分工迅速向国际领域扩展,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纳入国际分工之中。

第23页/共981页24世界市场的形成机器大工业成为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扩张的锐利武器。机器大工业使世界市场的范围不断扩大。机器大工业使世界市场的内容不断丰富。

(1)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各种贸易组织形式的正规化、大型化和专业化; (2)黄金逐渐演变为单一的世界货币,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金本位制,是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形成的重要标志;

第24页/共981页25

(3)19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周期出现,标志着世界各国的再生产周期已按着统一的世界市场机制同步运行; (4)19世纪交通工具的变革,为国际分工领域的扩大、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手段; (5)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被纳入世界市场的国家日益增多。

第25页/共981页26最终形成期:19世纪70年代开始

科技革命为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为世界经济的最终形成提供了强大动力。 使交通运输和通讯业获得巨大发展 形成了垄断资本和金融寡头 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第26页/共981页27第三节

20世纪世界经济的动荡

一、世界经济增长缓慢和世界贸易萎缩二、资本国际化步履蹒跚和资源争夺战愈演愈烈三、国际金融动荡不定和国际金本位货币体系瓦解四、世界经济动荡的原因第27页/共981页28世界经济增长缓慢和世界贸易萎缩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世界的商品市场运行,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国际贸易增长极慢甚至出现停滞,大大落后于世界工业生产的增长。第二,贸易保护主义严重,关税战、贸易战不断升级。第28页/共981页291913—1938年,国际贸易量增加了12.1%,年平均增长率为0.5%;同期世界工业生产指数提高了86.6%,年平均增长率为2.5%。尽管世界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较战前大为降低,但却为国际贸易增长幅度的5倍。第29页/共981页30资本国际化步履蹒跚和

资源争夺战愈演愈烈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资本国际化总的特点是:(1)资本跨国流动的速度放缓,几乎处于停滞状态;(2)主要经济大国资本输出具有很大的不平衡性;(3)国际垄断同盟的发展达到了全盛期,并加紧了在经济上瓜分世界的步伐。

第30页/共981页31国际金融动荡不定和国际金本位货币体系瓦解

20世纪初,以英镑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国际金本位制货币体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陷于崩溃。1929—1933年大危机期间,各国先后发生了深刻的货币信用危机,导致金本位制度的全线崩溃,宣告了以金本位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最终瓦解。第31页/共981页32国际货币体系的瓦解,使国际金融领域逐渐分裂为若干个相互对抗的货币集团。货币集团林立与相互对抗愈演愈烈,货币战、汇率战此起彼伏,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第32页/共981页33世界经济动荡的原因两次世界大战的严重影响频繁发生的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的打击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导致资本主义政治危机第33页/共981页34第四节战前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从17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格局不断发生变化,世界经济中心不断转移。世界经济格局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各类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力量对比关系和利益制衡状态。世界经济中心,就是指在世界经济发展和运行中具有核心地位和火车头作用的国家或国家集团。

第34页/共981页35一、英国取代荷兰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荷兰在16世纪时尚处于西班牙的统治之下。从16世纪60年代开始,尼德兰北部发生了独立革命。到70年代,北方诸省先后宣布独立,并在1581年成立了联省共和国,诞生了荷兰。1609年西班牙被迫承认其独立。在17世纪中叶,荷兰的海外势力已大大超过了先于它一个世纪进行海外扩张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当时欧洲最大的殖民强国。殖民掠夺为荷兰提供了大量原始资本,促进了荷兰的经济发展。第35页/共981页36

在17世纪中叶,荷兰不仅商业繁荣,渔业、海运业和工场手工业也都超过任何其他国家。当时它是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其首都阿姆斯特丹是世界贸易中心,也是国际信贷中心。荷兰在早期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然而,依靠商业资本建立起来的经济优势和世界霸权地位是不牢靠的,很快让位于继起的工业资本强大的英国。第36页/共981页37从15世纪末到18世纪末这300年间,英国的社会经济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在国内:通过“圈地运动”实现了对农民的彻底剥夺,从而基本上消除了农业中的封建制度和小农经济,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劳动力和国内市场;大力发展了以毛纺织业为主的工场手工业,为过渡到机器大生产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前提。

第37页/共981页38在国外:先后战胜荷兰等竞争者,取得了海上霸权和世界贸易中心的地位;以印度和北美为中心大力进行殖民扩张、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开辟了国外市场,掠取了巨额财富,积累了为发展资本主义大工业所必需的充足的货币资本。第38页/共981页39尽管从19世纪后半叶起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后起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速度上已超过英国,英国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并在工业生产总值和一些主要工业品产量上被美国和德国所超过,但其在世界金融、贸易、海运以及传统出口工业品生产方面,仍处于领先地位,仍是世界金融中心。英国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维持了两个世纪之久,即18世纪到19世纪。第39页/共981页40二、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新的

世界经济中心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的半个多世纪里,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在群雄中崛起并独占鳌头,全面代替了英国当年的地位,成为新的世界经济中心。第40页/共981页41在英国产业革命的推动下,欧美一些先进国家,在19世纪上半期涌进了产业革命的洪流,并在70年代以后,在德国和美国等国家出现了技术革命和革新的浪潮。这次技术革命,使美国和德国经济得到了跳跃性的发展,使落后的日本和俄国在19世纪90年代后也迅速发展起来,使奥地利和意大利进入了二流强国的行列,也使发展最早的英国和法国的经济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从而在世界上出现了群雄崛起的局面。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中心已开始从英国向美国和德国转移。第41页/共981页42正是由于群雄崛起和各国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导致了1914~1918年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美国得了百年难逢的进行经济扩张的机遇。世界经济中心加速度地向美国转移。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这段时间里,美国经济继续有所发展,在资本主义世界中仍占居绝对优势。这一时期,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开始受到苏联的挑战。第42页/共981页43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不平衡的发展,又导致了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在第二次大战初期仍执行中立政策,从而使经济又一次地获得了大发展。战后苏联经济实力遭到了削弱,使美国在整个世界经济中的统治地位也得到了加强。总之,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的半个多世纪里,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在群雄中崛起并独占鳌头,全面代替了英国当年的地位,成为新的世界经济中心。第43页/共981页44第二章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与

世界经济的新发展学习提示重点与难点教学内容第44页/共981页45学习提示本章与其他章节的关系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世界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所有这一切体现在世界经济中,其突出表现就是经济全球化的扩展和深化,它制约着甚至决定着世界各国、各地区、各阶层的前途和命运。本章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是能够对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与成因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有清晰的认识,理解经济全球化的现实意义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与成因;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经济全球化的意义。第45页/共981页46重点与难点本章的学习重点是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与成因;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经济全球化的意义。本章的学习难点是如何深刻认识经济全球化的意义,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但对不同国家、不同阶级和不同利益集团带来的机遇和利益是不同的,并形成一些负面作用。第46页/共981页47第二章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与

世界经济的新发展第一节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和成因第二节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第三节经济全球化的意义第47页/共981页48第一节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与成因经济全球化:以当代科技革命、市场经济和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为驱动力,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交通和通讯的大发展,使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流动,使企业生产的内部分工扩展为全球性的分工,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优化配置,从而使各国相互依存和相互融合的状态和过程。

第48页/共981页49经济全球化的内涵:经济全球化是经济范畴和历史范畴的统一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与时空相联系的概念;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及其载体扩张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其结构中存在着多种不对称.第49页/共981页50经济全球化是经济范畴和历史范畴的统一作为经济范畴,它是世界经济存在的一种状态,是由生产、贸易、投资、市场等一系列经济变量加速运动、各经济体紧密融合的实体;作为历史范畴,它是世界经济由初级向高级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历史阶段。从现在的认识来看,世界经济作为一个各国和各地区经济联系不断扩大和融合不断加深的过程,大体上经历三个阶段:经济国际化、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第50页/共981页51现在,世界经济正从经济国际化阶段过渡到经济全球化阶段,即从国际化的世界经济发展为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过程考察,国际化的世界经济主要是工业社会规模经济国际扩张的结果,全球化的世界经济则主要是信息社会网络经济兴起的产物。第51页/共981页52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与时空相联系的概念“地球村”就是对全球化最形象的概括和写照。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的地缘扩展空间接近完成,贸易和投资范围已扩大到全球,在更广阔的空间配置资源;经济运行的“地域空间”正在为“流动空间”所取代,经济活动的地域正在为全球网络所覆盖。第52页/共981页53各种利益主体,包括公司、国家、区域板块的经济交往和竞争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在时空压缩的世界经济中交叉渗透,短兵相接。由于各国经济关联度的提高和互动性的加强,世界经济的发展日益呈现出立体性、整体性和全球性。

第53页/共981页54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及其载体

扩张的全球化

这一过程,不仅使国家的经济边界弱化,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经济主权不同程度地削弱、让渡和延伸。由于市场和生产已真正成为全球性的,民族国家的经济行为日益成为因变量,国内政策的制定者和决策者,包括大公司、公共权利机构必须考虑其经济决策和经济活动的国际制约因素。一个由民族国家组成的世界经济正在让位给全球参与者共同构建的世界经济。第54页/共981页55多种不对称的结构

(1)地位不对称。在全球化经济中的主导产业,包括高科技产业、信息产业和现代金融业都来自于发达国家。(2)决策权不对称。发达国家是全球化规则的制定者,发展中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规则的被动接受者。(3)后果不对称。第55页/共981页56经济全球化的成因正如著名历史学家约翰·邓宁(JohnH.dunning)所说:“除非有天灾人祸,经济活动的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科技革命的大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扩展西方国家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大发展第56页/共981页57科技革命的大发展一方面使发达国家物质生产增长的速度、规模和数量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使生产力无限扩大和市场相对狭小的矛盾更加尖锐,从而扩展国外市场的要求更加迫切,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另一方面,科技革命使运输和通讯手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地球成了时空大为缩小的“村庄”,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第57页/共981页58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扩展推行市场经济,实行对外开放,与世界市场接轨,按国际规制运行,已成为世界几乎所有国家的共同要求和趋势。“两个平行市场”终于统一为以市场经济为特征的整体,世界经济成为囊括全球的客观实体,各国经济已被经济全球化的密网编织在一起。这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到来的重要条件和标志。第58页/共981页59西方国家

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在贸易自由化方面,1986~1994年的乌拉圭回合贸易谈判导致了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并使世界贸易组织作为管理、监督和实施这一体制的组织机构应运而生;在投资自由化方面,取消外汇管制,开放资本账户;在金融自由化方面,引发了一场金融制度、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的创新风暴。新自由主义思潮被广泛接受和认可,以及由此而在贸易、投资和金融自由化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有利的制度环境和制度保证。第59页/共981页60跨国公司的大发展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驱动者、组织者和载体。战后以来,跨国公司一直处于持续地扩张之中,数量不断增加,规模日益扩大。据2001年9月18日发布的《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00年全球的跨国公司已增到6.3万家,其海外子公司达80万家,遍及160个国家和地区。第60页/共981页61跨国公司以世界市场为舞台,以越过贸易障碍、降低成本、增强竞争能力、从而增加利润为目的,利用和重组世界各地的自然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组织全球性的生产和销售,从而把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直接联结起来,把各国之间的国际分工变成其公司的内部分工。这样,跨国公司便成为经济全球化微观层面的直接组织者和主要驱动力。第61页/共981页62第二节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一、贸易自由化与全球网络化二、金融、货币、投资市场的全球化三、人力资源流动的全球化四、全球产业链的的形成和国际生产 体系的全球化五、国际经济协调机制逐步形成第62页/共981页63一、贸易自由化与全球网络化1.贸易自由化和信息网络化

2.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急剧扩大在全球贸易量增大的同时,当代贸易结构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贸易自由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贸易在各国经济生活中地位和作用的不断提高,充分表明了各国之间经济相互依赖的加深,表明了在各国再生产过程中外国自然资源、资本、技术和市场的作用日益增大,同时也有助于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第63页/共981页64贸易自由化战后,在关贸总协定的主持下,世界各有关国家先后进行了8轮多边贸易谈判,达成了内容越来越广泛的贸易自由化协议,并催生了世界贸易组织在1995年的建立,又使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得以确立。一个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以多边贸易体制为框架、覆盖世界大多数国家、囊括当今世界贸易诸多领域的高度统一的全球贸易大市场已经形成。世界贸易自由化的扩展和多边贸易体制的确立,不仅规范了世界贸易的规则,而且进一步降低了各国海关和市场准入的门槛。第64页/共981页65全球网络化在传统贸易方式的基础上,电子数据交换(EDI)已在国际贸易中广泛采用,其他如电子商务(EC)、电子贸易撮合(ETM)、电子资金转账(ETF)等也逐渐开始推广。贸易合同的标准化也使国际贸易标准进一步趋同,大大降低了商品交易成本。贸易信息的网络化,使经贸人员在几分钟内就能找到世界各地进出口商品的种类、规格、价格等各种资料,并在短时间内利用经济模型分析出经贸的最新动态。第65页/共981页66二、金融、货币、投资市场的

全球化1.金融市场的全球化2.货币流通的全球化3.投资活动的全球化第66页/共981页67金融市场的全球化金融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加快了金融资本的国际流动,增强了金融市场的竞争性,降低了资金的交易成本,提高了资本的效率,为资本的供给方和需求方进行投资和筹资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带动了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使发展中国家筹集发展资金变得更为容易,也有利于推动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改革和金融深化。第67页/共981页68货币流通的全球化随着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发展,各国外汇管制的放宽和“电子货币”(信用卡)的流行,货币的国际交换和流动的规模日益扩大。任何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都难以把握货币发行量和决定利率。正如1994年8月4日的《泰晤士报》发表的文章所说:“谁来决定利率?是美国财政大臣还是英格兰银行行长?都不是。利率是由世界市场决定的。利率最终反映全球储蓄和投资供求之间的平衡状况。”第68页/共981页69投资活动的全球化投资活动的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私人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增大。战后,发达国家的私人对外直接投资增长速度极快,规模巨大。在90年代的10年中,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率进一步加快,对外直接投资和吸收直接投资的主体也开始多元化。投资活动的全球扩展,国际投资的规范安排也开始提上日程,保护投资和促进投资的双边投资条约大幅度增加。扩大直接投资已成为各国加强经济联系、发展国际分工的重要渠道,同时也使生产要素的流动配置扩展到全球。

第69页/共981页70三、人力资源流动的全球化1.世界性移民数量和范围的扩增2.人才跨国培养和流动大幅增加

3.人才“隐性跨国流动”趋势增强第70页/共981页71世界性移民数量和范围的扩增移民中的大部分是从发展中国家移向发达国家。尽管在发达国家经常存在着大量失业工人,但其体力劳动的岗位,特别是粗活、重活和脏活等劳动岗位,日益主要由移民来承担。同时,由于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低下和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重,对外国劳工的需求不断增加。对发达国家来说,大量外籍劳工的流入,既解决了体力劳动者的不足,也降低了劳动力支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虽然流出的劳工收入相对微薄,但减轻了人口过剩的压力,增加了外汇收入。

第71页/共981页72人才跨国培养和流动大幅增加人才,指各个专业的高级专家和社会精英,他们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是理论和技术的推进者和创造者。战后以来,各类专业人才的跨国培养和流动不断扩大,人数不断增多。成为一股持续不断的潮流。其突出特点是世界各地的科技人才大量流向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第72页/共981页73在当代人才跨国流动中,留学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接收留学生是培养各类人才的主要渠道。吸收留学生最多的国家也是美国。随着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飞,经济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滞留在外国的科技人才和毕业留学生,返回祖国创业和就业的人数与日俱增,人才只向发达国家流动的单向流动正在向双向流动转变。第73页/共981页74人才“隐性跨国流动”趋势增强人才的“隐性跨国流动”,指人才没有离开本土但为外国企业所雇用,接受外国科技和管理方式。人才“隐性跨国流动”,对跨国公司的发展十分有利,同时也对当地的人才培养、成长也很有利,也将日益成为人力资源流动全球化的主要渠道和形式。跨国的人才流动和相互人才交流,开辟了各国和各民族人民直接接触的渠道,有助于相互学习和理解,有助于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在全球的传播和普及,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74页/共981页75四、全球产业链的的形成和国际生产体系的全球化1.全球工业化的展开和世界范围梯次继起的产业链的形成2.全球生产体系的形成第75页/共981页76全球工业化的展开战后,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和发展中国家的兴起,工业化才真正在全球范围扩散和普及。在全球工业化的浪潮中,已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由于长期科技进步的累积,工业化结构已从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产业结构日趋软化;许多发展中国家相继推行工业化发展战略,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迅速崛起,工业结构紧随发达国家逐步升级;另一批准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工业结构变化,又紧跟在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之后,形成了世界产业结构多层次的梯次发展格局。

第76页/共981页77全球生产体系的形成当今的国际分工正从传统的地域分工演变为全球性的网络分工。从国际分工的内容上看: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国际分工逐渐发展成为以现代工艺、技术为特征的国际分工;从产业部门间的分工发展为各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和以产品专业化为基础的分工;从物质生产领域的分工向服务领域的分工发展;在高技术产业中,出现了产品的研发与产品制造的国际分工。第77页/共981页78在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的基础上,随着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软化”,新一轮全球性的产业重组和转移已经开始,处于不同发展水平和层次的国家和产业,在重组和转移中正在整合为一个统一互动的全球生产体系。各国产业结构也是在这个生产体系的循环中动态升级,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增长命运共同体”和“结构进步共同体”。而从中穿针引线的就是奔走于世界各地、足迹遍及全球、从全球角度策划其发展并实施全球整体战略的跨国公司。第78页/共981页79第79页/共981页80第80页/共981页81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和影响减少了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不确定性。缓和了不同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冲突。避免了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剧烈波动。抑制了世界生态环境和国际安全环境的恶化。

第81页/共981页82第三节经济全球化的意义一、经济全球化为后进国家的崛起提供了机遇二、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开辟了和平共处的新时代三、经济全球化的负面作用和反全球化运动

第82页/共981页83经济全球化为后进国家提供了机遇经济全球化意味着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自由转移的客观障碍日益削弱,使得取得政治独立的后进国家在追求和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可以比较便捷、比较充分地获得外来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的支持,可以更好更快地开发和利用国内资源,可以更快地发展本国的产业和提升产业结构,从而可以加快经济增长,缩短追赶先进国家的时间。第83页/共981页84战后以来,发展中国家虽然经济增长快于发达国家,但它作为一个整体,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却落后于发达国家。从这个角度来说,南北的经济和居民生活的差距在拉大。原因:发达国家的经济基础雄厚,国民经济的基数比较大;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率高于发达国家;最不发达国家的增多扩大了发展中国家整体的经济差距。

第84页/共981页85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开辟了

和平共处的新时代1.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经济合作2.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经济主权互让3.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多极化第85页/共981页86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经济合作经济全球化意味着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意味着各国和各地区经济的相互渗透、依存和融合,意味着各国经济利益的相互交叉,从而在客观上使各国之间的关系从过去的“敌对关系”、“仆从关系”日益发展为“合作关系”和“伙伴关系”、变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第86页/共981页87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经济主权互让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各国间经济主权的相互约束、交叉和让渡。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存在和被承认的基本标志,维护国家主权是一国政权的基本职能之一,侵犯和剥夺别国主权一向是发生国际战争的重要原因。国际法规大于和高于国内法规,从而使国家经济主权相互约束、交叉和让渡,使各国的经济利益更加融合,从而使各国的利益冲突得到缓解,对巩固世界和平起着促进作用。第87页/共981页88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多极化世界将在各国相互依存和相互融合中,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走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形成日益增多的有广泛影响的经济贸易中心,也就是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合作的“多极”。“极”的增多过程,就是“极”的消失过程,就是世界各国和各地区走向均衡同步发展的过程,就是世界和平的基础增强的过程。总之,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多极化,世界多极化增强了人类和谐化。第88页/共981页89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的负面作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它们虽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者和最大受益者,但也产生了一些负作用,部分人群的利益也受到一些损害。这些国家的工会组织,将国内工人的失业归咎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弊害,组织工人群众进行反全球化运动,加剧了社会阶级摩擦。第89页/共981页90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作用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它们虽然在经济全球化中得到了加速发展的机遇,但其国家民族利益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例如,对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行进口限制或经济制裁,导致发展中国家出口下降,失业者增多…所有这一切,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加剧了南北经济摩擦。第90页/共981页91经济全球化对整个世界的负面作用对整个世界来说,在经济全球化中,伴随着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加速转移和移动,全球性公害问题日益突出。经济全球化进程,必然带来诸多国际政治经济摩擦。这种摩擦有的表现为各国政府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有的表现为各国企业之间的明争暗斗,有的表现为人民群众对全球化进程的抵制,并演化为有组织的群众性的反全球化运动。第91页/共981页92第三章科技革命与信息经济

时代的来临

学习提示重点与难点教学内容第92页/共981页93学习提示本章与其他章节的关系是,对促使国际分工深化进而促使世界经济形成和发展的科技革命以及由此引发的生产力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进行阐述和分析。本章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是能够对战后科技革命的内容及特点、生产力的发展及其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发展的新趋势及信息经济有清晰的认识。第93页/共981页94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战后科技革命的内容及其特点,战后生产力的发展和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发展新趋势与信息经济时代的来临。第94页/共981页95学习重点本章学习重点是战后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及促使各国生产力结构发生的变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面貌,使各国的产业结构日益软化。第95页/共981页96学习难点难点是战后产业结构发展的新趋势,应怎样深刻理解信息经济。战后以来,信息和知识在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信息和知识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的。各国的产业结构日益软化,其表现就是在各产业的发展中,有形产品和资源等硬生产要素的作用日益降低,而信息和知识等软生产要素的作用日益提高。第96页/共981页97第三章科技革命与产业结构

的发展变化第一节战后科技革命的内容及其特点第二节战后生产力的发展和结构的变化第三节产业结构的变化第四节产业结构发展的新趋势与信息经济时

代的来临第97页/共981页98第一节战后科技革命的内容及其特点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上的质的飞跃,就自然科学而言共有三次:一是细胞的发现;二是能量转换的发现;三是生物进化的发现。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上的质的飞跃有两次:一次是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一次是电、电动机和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第98页/共981页99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都是人类实践的产物。认识世界是改造世界的重要条件,而在改造世界的同时又会进一步认识世界。战后科技革命表现为科学指导下的技术革命,技术革命基础上的科学发展,因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科技革命。战后科技革命第99页/共981页100战后科技革命的内容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开发空间技术海洋工程技术第100页/共981页101战后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全面性和世界性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同步发展,并形成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革新了机器体系、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科技发展和在生产中的应用得到了政府的有力支持

第101页/共981页102第二节战后生产力的发展

和结构的变化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生产力实体要素的变革生产力非实体要素的强化第102页/共981页103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资本积累改善了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物质条件保证了劳动力的供应扩大了商品市场第103页/共981页104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战后,一项新技术的应用,往往能够使劳动生产率得到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地提高。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是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取得的。表3-1的统计数据表明,战后美国和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主要是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实现的,而联邦德国、法国和英国则完全是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实现的。第104页/共981页105资料来源:《美国总统经济报告》,1989年,第150页。国别项目1951—1987年平均美国国内生产总值3.2劳动生产率2.0日本国内生产总值7.5劳动生产率6.7联邦德国国内生产总值4.4劳动生产率4.7法国国内生产总值4.0劳动生产率4.1英国国内生产总值2.5劳动生产率2.7表3-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国内生产总值与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率的比(%)

第105页/共981页106扩大了资本积累战后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职工工资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由于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企业的剩余价值率仍在增大。例如,1955—1973年,日本30人以上的企业职工实际工资提高了将近7倍,而劳动生产率增长了9倍,结果剩余价值率从1955年的134%上升到1960年的443%。第106页/共981页107美国物质生产部门的剩余价值率,1948年为236.7%,1960年为249.3%,1970年为289.0%,1977年为325.3%,30年间提高了将近40%。这就为扩大资本积累、扩大投资、加速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条件。战后以来,联邦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的资本积累率一般都在20%以上,日本高达30%以上。1954—1974年间,日本固定资本投资增加了48倍,联邦德国增加了15倍,法国增加了10倍,英国增加了16倍,美国增加了3倍。第107页/共981页108保证了劳动力的供应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虽然主要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劳动力的增加也是不可或缺的条件。靠人口自然增殖劳动力不仅数量有限,而且从婴儿出生到成为劳动力需近20年的时间。战后科技革命中,农业实现了全盘机械化、化学化、电气化和良种化,空前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把大批劳动力从农业中解放出来,为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来源。第108页/共981页109扩大了商品市场战前1914—1938年的25年里,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共增加了52%,年平均增长不到1.7%,而战后1946—1970年的25年里,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增长大约4倍,年平均增长6%左右。据统计,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普遍明显高于战前。美国由于原有基数较大和战后把主要力量用于军备竞赛上等原因,战后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但也有较大的提高(参见表3-2)。

第109页/共981页110表3-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

年增长情况(%)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1871—19134.12.52.81.71.91.51914—19502.81.81.01.01.31.41951—19873.27.54.44.02.54.3资料来源:《美国总统经济报告》,1989年,第150页。

第110页/共981页111生产力实体要素的变革劳动者日益智力化劳动工具日趋自动化劳动对象日趋人工化第111页/共981页112劳动者日益智力化从历史上看,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首先使劳动简单化,即机器的使用,一方面“补充”和“延长”了四肢,减轻了劳动者的体力;另一方面,把复杂的手工劳动变成了由机器设备所构成的一道道工序,从而使劳动日益简单化。战后科技革命,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第112页/共981页113一方面看管、操纵、控制等劳动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变成了自动控制系统的职能,体力劳动获得了更大程度的解放;另一方面,诞生了越来越多的高技术产业,即“知识密集型产业”,它们所需要的劳动者,一般要有足够的科学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培训。因此,战后科技革命的发展,使劳动者的智力因素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体力因素的地位和作用明显地下降,呈现出劳动者智力化的趋势。第113页/共981页114劳动工具日益自动化战后科技革命中电子计算机的不断改进和广泛应用,使机器增加了自动控制系统,从而使机器生产实现了由手工操纵向自动化转变,机械化生产转为自动化生产。自动化是机器或装置按照人们事先设计的方式和程序运转,不需要人直接介入。这是机械化之后的又一生产工具的革命。第114页/共981页115在一系列自动化及其系统迅速发展的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把电子计算机作为中枢工具,组成了各类数控机床与其它机器、监测设备形成的自动化生产系统、自动化仓库系统、自动化输出系统,并由计算信息系统统一指挥和管理,形成柔性生产系统(FMS),建立起“自动化车间”和“自动化工厂”,即“无人车间”和“无人工厂”。第115页/共981页116劳动对象日趋人工化战后,塑料材料、复合材料、合成纤维材料和金刚石膜等一系列人工材料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发展的物质基础。当前,在资本主义世界注册的各种新材料已达30多万种,平均每年增长5%左右。一些日本学者把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新材料发展称为第一次材料革新时代,把80年代以后材料技术的新突破称为第二次材料革新时代。

第116页/共981页117生产力非实体要素的强化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教育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强化性要素管理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整体组合性要素信息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运筹性要素第117页/共981页118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根据国际通行的道格拉斯函数来计算的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率中科技进步所占的贡献率,20世纪初只占5%~10%,推动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仍然是人的体力和简单的生产资料。据世界银行计算,1950—1970年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平均为49%,其中有些国家和地区已达到50%以上。今天,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进步贡献率达到了60%~80%各国都在加强对第118页/共981页119

科技事业的组织领导,增加对科技事业的投入。日本20世纪80年代的科技研究经费逐年递增,且增长迅速,从1979年的45000亿日元增为1989年的118000亿日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上升为2.91%;美国的科研经费从1965年的200.4亿美元增至1988年的1280亿美元;联邦德国的科研经费从1970年的140亿马克增至1988年的620亿马克,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9%上升为2.83%。第119页/共981页120教育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强化性要素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丹尼森(EdwardF.Denison)通过研究发现,1948—1982年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3.2%,其中1/3是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教育水平取得的,大约1/2是通过技术革新取得的,而这两者都取决于教育。教育被认为是一项具有超前性和战略性的人力资源开发工程。据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TheodoreW.Schultz)的计算,1900—1957年间,美国在“物化”方面的投资增长了45倍,而教育投资增长了85倍,但“物化”投资创造的利润仅增加35倍,而教育投资创造的利润增加了175倍。第120页/共981页121管理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整体组合性要素管理,是指生产管理,即对生产过程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等各种职能的总称。它贯穿于生产活动的全过程。管理对其它生产力要素具有重要的组合功能,即它把众多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等生产力实体要素,按合理的比例和形态组合起来,形成系列的整体,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取得社会生产力的最大效应,增加社会生产力总量。第121页/共981页122管理这种特有的整体组合作用和功能,是其它任何生产力要素所不能取代的,也是相对独立的生产力要素。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生产过程日趋复杂,生产的社会联系日益广泛,生产的各种制约因素日益增多,管理的作用愈发重要,管理的内容、组织和手段也日益发展。

第122页/共981页123信息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

运筹性要素信息是物质、能量、资金、人员和环境的结构、状态、特征的具体描绘或“映象”。信息是无形的,它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被人们收集、加工、传递、存储和处理。任何决策、计划、活动都须以信息为其前提条件。信息在生产力形成和运行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运筹性功能,是人们从事生产、经营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和手段。第123页/共981页124战后,科学技术的革命性变化,极大地扩展了人类社会的信息量,使之呈几何级数迅速增长。据统计,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类知识总量每30年增加1倍,全世界科技刊物只有4000种;60年代,科技刊物达4万种,知识总量每6~7年增加1倍;到1982年,全世界已有科技刊物8万多种,知识总量每4年就增加1倍。近十年来形成的科学知识总量,已超过了以往几千年积累的总和。第124页/共981页125第三节 产业结构的变化农业现代化和农业重心的转移工业结构的变化三大产业比例关系的变化第125页/共981页126农业全盘机械化农业化学化良种化农业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第126页/共981页127农业工业化(1)农业生产的许多环节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去,成为独立的工业部门。(2)农牧业生产本身的某些行业和环节,已日益采用工业生产的方法和工艺,使农业生产工厂化。(3)农牧产品的加工程度不断提高,即有越来越多的农牧产品经过工业生产的方法进行深加工才进入销售市场。第127页/共981页128农业重心的转移第一,畜牧业的发展快于种植业的发展,多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畜牧业产值已经超过种植业的产值。第二,种植业中饲料谷物生产的增长超过了食用谷物的增长,饲料谷物已在种植业中占主要地位。第128页/共981页129工业结构“软化”产业“空心化”结构性失业工业结构的变化第129页/共981页130工业结构“软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重心正在从重化工业转为高技术工业,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工业转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工业,科技投资和智力投入大幅度提高,整个工业正在向自动化、高技术化、智能化发展。这一趋势被称为工业结构日益“软化”。

第130页/共981页131产业“空心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发展高技术工业的同时,把劳动成本高、资源消耗大和污染环境严重的传统工业或“夕阳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本国的基础性工业日益衰落,使高技术工业发展处于“悬空”状态,使整个工业发展处于“空心”状态,使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对外依赖性加深。

第131页/共981页132结构性失业高技术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减少了一些体力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提供了一些技术工人的就业机会。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常出现如下现象:一方面有越来越多的“过剩”劳动力找不到适合其能力的工作,被迫加入失业大军的行列;另一方面,在高技术工业部门又有许多空缺岗位得不到及时的补充。这种不是由于经济危机周期引起的失业,而是由于产业结构变化引起的失业,被称为结构性失业。第132页/共981页133三大产业比例关系的变化1.产业的含义及其分类2.产业结构的两次重大变化3.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发生巨大 变化第133页/共981页134产业的含义按字面理解,产业就是生产事业或生产行业;按传统的观点,创造物质财富、提供使用价值的行业才是产业。产业是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范畴。

第134页/共981页135产业的分类世界各国都采用了三次产业的分类法,即把社会经济活动或国民经济划分为三类产业:第一产业,即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的部门,包括农林牧渔业和矿业;第二产业,即对第一产业的产品进行加工的产业,亦称加工业,一般指工业制造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即为第一、第二产业和居民消费提供服务的部门,包括贸易、运输、通讯、金融、保险以及各种公用事业和服务业。第135页/共981页136产业结构的两次重大变化从历史上看,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两次重大变化。第一次是重心由农业向工业的转移,也就是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第二次是重心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特点是,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急剧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从停滞转为逐渐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迅速上升。

第136页/共981页137第四节产业结构发展的新趋势与

信息经济时代的来临

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新趋势

1.高技术化趋势

2.服务化趋势

3.融合化趋势

4.国际化趋势

第137页/共981页138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网络、电子控制和生物工程的广泛应用,以及信息产业和服务业的加速发展,知识和技术将成为一切经济行为和社会行为的基础,产业结构将出现明显的高技术化倾向。

高技术化趋势第138页/共981页139

这一方面表现为第三产业在为企事业部门服务,为个人提供服务和为社会提供服务等方面,不断涌现出新的行业;另一方面表现为第一、二产业内部对服务的需求量不断扩大。服务化趋势第139页/共981页140

融合化,就是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通过将不同行业的技术和经营技能相互融合,形成新的发展动力,推动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企业经营风险的增大,多种经营或跨行业经营成为一种趋势,“混合化”成为大企业普遍采用的经营战略,这也推动了产业结构融合化趋势的发展。产业结构融合化也反映了技术复合化的趋向。

融合化趋势第140页/共981页141在跨国公司、区域经济集团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企业为了消除国际摩擦和追求经营的合理化,在规划设计、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等业务领域,都在实现国际化。产业结构的国际化,将使各国的经济关系从外部联系走向内部融化,使资源在国际范围内得到合理配置和利用,从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化趋势第141页/共981页142二、信息经济时代的来临1.信息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

2.信息产业日益发展壮促使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3.信息经济时代已经来临

第142页/共981页143信息信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具有如下特点:信息具有强大的渗透性,可以渗入一切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中,增加各生产要素的知识或技术含量,可以使各生产要素实现现代化配置和组合,从而实现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信息是一种在使用中不受损失并收益递增的生产要素。信息是一种最具流动性的生产要素。第143页/共981页144信息产业指现代信息设备的生产制造以及利用这些设备进行信息采集、储存、处理与服务的部门的总和。具体地说,信息产业包括信息机械设备生产业(电子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现代通讯通信机械器材、现代影视机械器材、自动控制机械系统、信号装置设备等)、信息生产业(宣传、印刷出版、教育、研究开发等)、信息服务业(咨询服务、档案储存、数据库、审计服务、法律服务等)。第144页/共981页145三、信息经济的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飞跃1.信息经济是“智力驱动型”经济2.信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3.信息经济是“无疆界”的全球经济第145页/共981页146信息经济是“智力驱动型”经济信息经济时代,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知识阶层将成为社会的主体,只有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能在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中发挥核心作用。在经济运行中,操作性劳动的附加值将不断降低,脑力劳动的附加值将日益提高。

第146页/共981页147信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信息社会主导资源和能源主要来自知识、技术、技能,它们不仅是具有反复使用、低成本复制和扩散特点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而且它们所创造的日益升级的高科技产业,既能不断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又能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干净的能源和功能更高的新材料。因此信息经济将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第147页/共981页148信息经济是“无疆界”的全球经济

信息经济不仅意味着国际间信息传播的加快,传播成本的降低,而且意味着各国规则上的相互交融,将各国社会经济联结成一个整体。正如托夫勒所说:“实际上,当传播信息的新媒介环绕着地球,推动财富创造系统全球化时,要想将某一特定的信息限制在国界之内或将其拒之于门外已经变得更加困难了。第148页/共981页149第四章世界资源状况与

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

学习提示重点与难点教学内容第149页/共981页150学习提示本章与其他章节的关系是,对决定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形成条件之一的世界各国(地区)的自然禀赋情况以及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进行总体分析和阐述。本章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是,了解世界各国(地区)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禀赋情况,明确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大意义。本章的框架结构由四部分组成:世界人口与人力资源,世界土地与农业资源,世界能源资源,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150页/共981页151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剧增对其经济及世界经济的影响、可持续发展提出的背景及其内涵。难点是如何理解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世界各国(地区)都能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世界经济就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第151页/共981页152第四章世界资源状况与

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世界人口与人力资源第二节世界土地与农业资源第三节世界能源资源第四节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152页/共981页153第一节世界人口与人力资源一、人力资源与人口二、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及其影响三、世界人口的分布与迁移四、世界人口的素质第153页/共981页154人力资源与人口人力资源仅指人口中那些已经成年并且具有和保持着正常劳动能力的人。人力资源作为一种以人的形式存在的特殊的经济资源,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一,作为人力资源实体的劳动者是具有思 想性和主观能动性的人;其二,劳动者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其三,人力资源具有可再生性和可塑性。第154页/共981页155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及其结构变化

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核心、最宝贵的资源。有了人力资源,各种自然资源才能够成为经济资源,才能够进入生产过程而成为生产要素。引起人力资源的结构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是产业结构的变化。人力资源结构的失衡,严重地制约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第155页/共981页156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

及其影响1.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2.发展中国家人口剧增及其影响

3.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的持续下降及

其影响

第156页/共981页157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1)世界人口增长的绝对量越来越大;(2)增长速度经历了缓慢、加快再到逐 渐放慢的过程;(3)世界各类国家和各个地区人口增长 很不平衡。第157页/共981页158发展中国家人口剧增及其影响

发展中国家承受着巨大的人口压力人口过快增长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人口过快增长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第158页/共981页159发展中国家承受着巨大的人口压力据统计,1950年以前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还比较低,1900~1950年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人口年均增速分别为0.8%、1%和1.6%,而1950~1975年,分别上升到2.1%、2.3%和2.5%。根据有关资料,1950年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总数为16.9亿,1990年增加到40.4亿,2004年增加到51.7亿,预计到2050年将增加到77.0亿。第159页/共981页160人口过快增长对

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第一,经济发展负担沉重第二,加剧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第三,两极分化问题日益突出。

第160页/共981页161人口过快增长对

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一,地球资源的消耗加快,并造成 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第二,南北经济差距加大。第三,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过快增长不 仅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而 且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第161页/共981页162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的

持续下降及其影响

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统计,在2000~2005年间,发达国家的人口年均增长率仅为0.2%,有些发达国家,人口已经出现负增长。如意大利同期的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1%。

人口老龄化乃世界性的趋势。从整个世界来看,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不断上升。而发达国家的老龄化比发展中国家严重得多(参见表4-1)。第162页/共981页163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1)劳动力的年龄结构老化;(2)劳动力短缺;(3)社会保障负担加重。

第163页/共981页164表4—1各地区65岁以上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年份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亚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近东和北非撒哈拉以南非洲200014131055432050(预计)2821201718145。资料来源:美国人口普查局,转引自联合国人口基金《2004年世界人口状况》。

第164页/共981页165世界人口的分布从纬度和地势上看,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在北纬20°-40°地带上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一半,在北纬40°-60°地带上的人口占30%;从海陆位置上看,世界2/3的人口集中在距海岸线500公里以内的地区;第165页/共981页166从海拔高度来看,世界上80%的人口集中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地平原地区,其中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占55%,在海拔200-500米的占25%。总之,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状况是集中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沿海和低地平原地区。(参见表表4-2)第166页/共981页167表4—2世界及各洲的陆地面积和人口(2004年)

陆地面积(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万人)

占全球人口的比例(%)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世界

13427.9*

637760

100.0

47

亚洲

3187.0

387050

60.7

121

非洲

3030.9

86920

13.6

29

欧洲

2297.6

72560

11.4

32

北美洲

2272.5

51250

8.0

23

南美洲

1783.4

36720

5.8

21

大洋洲

856.4

3260

0.5

4

第167页/共981页168从各地区来看,世界上有4大人口稠密区,即南亚次大陆、亚洲东部、欧洲和北美洲东部。这些地区的面积共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7,而人口却占全球人口的2/3。其中,南亚次大陆包括印度、孟加拉、斯里兰卡、巴基斯坦东部和尼泊尔南部。欧洲主要指北纬60度以南的地区,西起英国的中南部、经法国北部和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三国低地至德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到原苏联东欧部分的中央地带。北美洲东部包括美国东半部和加拿大东南部。第168页/共981页169国际人口的迁移据联合国人口司统计,2000年,全世界约有1.75亿国际移民,而1960年仅有7900万。

当代国际人口迁移的最明显的特征,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第169页/共981页170发达国家推行相对宽松的移民政策,有其经济原因: 一方面,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和老龄化,需要靠外国劳动力补充其劳动力不足;另一方面,这些国家很多重体力劳动的就业岗位,特别是那些脏、累、险的工作,需要靠移民来承担。(参见表4-3)第170页/共981页171欧洲亚洲非洲南美洲拉丁美洲人口的迁移美国西欧第171页/共981页172表4--3部分西欧国家外来人口所占的比例单位:%

国家19902000

国家19902000卢森堡29.837.2英国6.56.8瑞士20.125.1挪威4.46.7瑞典9.111.2丹麦4.35.7法国10.410.6冰岛3.55.6荷兰8.09.9希腊3.65.0奥地利6.19.4西班牙1.93.2德国6.69.0意大利2.42.8比利时9.08.6芬兰1.22.6爱尔兰6.58.1葡萄牙1.42.3资料来源:UnitedNations(2003)InternationalMigrationReport2002.第172页/共981页173世界人口的素质

战后,提高人口素质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重视。人口素质主要体现在人口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两个方面。目前,世界各国公认的衡量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标志是婴儿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是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最主要标志。第173页/共981页174第二节世界土地与农业资源一、世界土地资源及其总体结构二、世界粮食生产与分布三、世界林、牧、副、渔业生产与分布第174页/共981页175一、世界土地资源及其总体结构

1.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其利用方式

2.世界耕地的分布情况

3.世界耕地面积的增长情况第175页/共981页176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其利用方式据联合国粮农组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