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调查某正方形池塘沿岸蛙卵数量时,可采用等距取样法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直接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C.调查草地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时通常选择单子叶植物D.年龄结构与性别比例均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答案】A【分析】种群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详解】A、调查某正方形池塘沿岸蛙卵数量时,由于蛙卵活动范围小,可以沿池塘岸边进行等距取样,A正确;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直接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B错误;C、单子叶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而双子叶植物则易于辨别个体数目,故调查草地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选双子叶植物,C错误;D、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不影响死亡率,D错误。故选A。2.为了调查某种生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如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关于这两种方法的区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前者只适合于植物,后者只适合于动物B.前者要对每个样方计数,后者要进行两次计数C.前者往往是直接观察,后者是捕捉个体D.前者不易受迁入和迁出影响,后者易受迁入和迁出影响【答案】A【分析】标记重捕法是指在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处,一段时间后再重捕,根据重捕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详解】A、样方法适用于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的取样调查,主要用于活动能力较弱,范围小的动物及植物的种群密度调查,A错误;B、样方法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标记重捕法要进行两次计数,一次捕捞计数,一次再次捕捞计数,B正确;C、样方法一般可以直接观察,标记重捕法要进行捕捉和统计,C正确;D、样方法适用的对象移动能力较弱,不太受迁入和迁出影响,而标记重捕法适用的对象活动范围广、活动能力强,易受迁入和迁出影响,D正确。故选A。3.分别将一种短日植物和一种长日植物置于短光周期中,但在长暗期中间给予一次瞬间光照,结果短日植物不开花,长日植物开花;再将这两种植物置于长光周期中,但在长光期中间插入一次短时黑暗,结果短日植物仍不开花,长日植物开花。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短日植物和长日植物分别指开花需要短日照条件和长日照条件B.短光周期的长暗期中给予短瞬间光照,长日植物开花,因为光照总时满足其要求C.长光周期的长光期中间插入短时黑暗,短日植物不开花,因为黑暗时长不能满足其要求D.植物对昼夜相对长度变化发生反应的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答案】B【分析】1、短日照植物(长夜植物):指每天日照时间短于它的临界日长才开花的植物。2、长日照植物(短夜植物):指每天日照时长于它的临界日长才开花的植物。3、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详解】A、长日植物是指每天日照时间长于它的临界日长才开花的植物,短日植物是指每天日照时间短于它的临界日长才开花的植物,A正确;B、短日植物实际是长夜植物,长日植物实际是短夜植物,短光周期的长暗期中给予短瞬间光照,长日植物能开花,因为满足了其暗夜长度的要求,B错误;C、因为黑暗时长不能满足短日植物要求,所以长光周期的长光期中间插入短时黑暗,短日植物不开花,C正确;D、一天中,白天和黑夜的相对长度称为光周期,植物对于白天和黑夜相对长度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D正确。故选B。4.下列关于免疫失调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过敏是由过敏原刺激机体使浆细胞产生组织胺引起一系列反应B.艾滋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都属于免疫缺陷病C.因为过敏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所以不危及生命D.艾滋病患者最终常常死于复合感染或者肿瘤【答案】D【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详解】A、浆细胞产生抗体,组织胺不是浆细胞产生的,一般是由肥大细胞产生,A错误;B、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而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都属于自身免疫病,B错误;C、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细胞的严重损伤,但是有时会危及生命,C错误;D、艾滋病患者的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所以艾滋病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多种病原体引起的复合感染或者恶性肿瘤等疾病,D正确。故选D。5.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麻疹列为优先消灭目标,麻疹活疫苗的广泛接种,显著降低了麻疹的发病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疫苗是小分子物质,其表面的抗原决定簇可被免疫细胞识别B.初次接种该疫苗后,可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细胞毒性T细胞和抗体C.再次接种该疫苗后,记忆细胞分化成浆细胞释放细胞因子D.入侵的麻疹病毒被抗体结合失去致病能力,被T细胞吞噬消化【答案】B【分析】注射抗原,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记忆细胞存活时间长,因此人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免疫力。抗体和记忆细胞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此法可用于免疫预防。【详解】A、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是大分子物质,属于抗原,其表面特定的蛋白质等可被免疫细胞识别,A错误;B、初次接种该疫苗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发挥作用,可产生细胞毒性T细胞和抗体,B正确;C、再次接种该疫苗后,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进而产生大量抗体,而细胞因子主要是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C错误;D、侵入的麻疹病毒被抗体结合失去致病能力,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D错误。故选B。6.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都是将药物直接送入人体液的治疗方法,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人体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B.肌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送到组织液中C.静脉注射常使用生理盐水以维持正常渗透压D.两种方法注射的药物都不会出现在淋巴中【答案】D【分析】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为:血浆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组织液,组织液也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形成血浆,组织液还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详解】A、人体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A正确;B、肌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送到组织液中,B正确;C、临床上给病人输液时通常使用生理盐水是为了维持机体渗透压的稳态,进而使内环境维持稳态,C正确;D、静脉注射药物直接进入血浆,肌肉注射药物直接进入组织液,血浆和组织液相互渗透,组织液通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因此两种方法注射的药物都会出现在淋巴中,D错误。故选D。7.从某种意义上说,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其中含有多种化合物。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A.CO2、解旋酶、Cl﹣、尿素B.唾液淀粉酶、溶菌酶、胰岛素、糖蛋白C.K+、血浆蛋白、性激素、脂肪酸D.Ca2+、载体蛋白、胃蛋白酶、DNA聚合酶【答案】C【分析】1、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2.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血红蛋白、载体蛋白、H2O2酶、细胞呼吸酶有关的酶、复制转录翻译酶等各种胞内酶、消化酶等。【详解】A、解旋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B、唾液淀粉酶存在于消化道中,糖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二者都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C、K+、血浆蛋白、性激素、脂肪酸均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正确;D、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胃蛋白酶存在于消化道内,DNA聚合酶位于细胞内,三者都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故选C。8.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的血浆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①HCO3﹣/H2CO3、HPO42﹣/H2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浆pH起调节作用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经肾随尿排出体外④神经系统对细胞呼吸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浆pH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答案】C【分析】内环境中pH调节过程: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产生大量的乳酸、碳酸等物质,并且进入血液。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而且又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血液的pH值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增强呼吸活动,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当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详解】①血浆中HCO3﹣/H2CO3、HPO42﹣/H2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可对血浆pH起调节作用,因而pH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①正确;②人体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从而减少内环境中的酸性气体,②正确;③细胞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即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需要经肾随尿排出体外,③正确;④细胞呼吸的产物CO2为酸性气体,因此,通过神经系统对细胞呼吸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④正确;⑤内环境的酸碱缓冲物质在血浆中,而不是在食物中,所以不是通过食物中的碱性物质和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来调节血浆pH的,⑤错误。即C正确。故选C。9.若给某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A.机体血浆浓度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B.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C.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D.机体血浆浓度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答案】C【分析】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同时刺激大脑皮层产生渴感,主动饮水补充水分。而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时,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会减弱。【详解】AD、0.9%NaCl溶液的渗透压和血浆渗透压相同,机体血浆渗透压不会降低,也不会升高,AD错误;BC、0.9%NaCl溶液为生理盐水,与血浆渗透压相等,注入体内后血浆量增加,机体通过调节排出多余的水和NaCl,血浆量恢复到注射前水平,血浆渗透压保持不变,B错误,C正确。故选C。10.下列有关生物实验或模型建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沃森和克里克揭示DNA双螺旋结构的过程运用了模型建构法B.抽样检测法可用于调查培养液中某些单细胞生物的种群密度C.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与他正确选材和运用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有关D.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两个桶中小球数量相等模拟了生物体内雌雄配子数量相等【答案】D【分析】1、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2、孟德尔杂交实验成功的原因:①实验材料选择恰当;②精心设计实验方法;③精确的数学统计分析;④由单因素到多因素。【详解】A、沃森和克里克通过建立DNA的结构模型揭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A正确;B、抽样检测法可用于调查培养液中某些单细胞生物的种群密度,如探究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的实验中就是用该方法进行了酵母菌种群数量的调查,B正确;C、德尔发现遗传定律与他正确选材、精心设计实验方法、运用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等有关,C正确;D、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由于生物体内雌雄配子数量不相等,故两个桶中小球数量可以不相等,D错误。故选D。11.如图为液体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点时酵母菌数量增长最快,此时无种内竞争时间B.定期补充营养物质和清除代谢废物,b点会上升C.c~d段,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和增长速率呈负相关D.该种群的K值只与培养基中养分、空间、温度有关【答案】B【分析】图示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在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过程中一直存在种内竞争,数量多的时候种内斗争激烈;种群数量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培养基中养分、空间、温度也包含酸碱值和代谢废物等因素。【详解】A、a点时酵母菌数量增长最快,但此时种群中存在种内竞争,只是种内竞争比较弱,A错误;B、定期补充营养物质和清除代谢废物,改善了酵母菌的生存环境,酵母菌的K值会增加,B正确;C、c~d段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和增长速率呈正相关,均下降,C错误;D、该种群的K值与培养基中养分、空间、温度、pH和有毒代谢物等因素有关,D错误。故选B12.为了监测某物种M迁入新环境后的发展情况,对其种群数量变化进行调查,发现在迁入新环境的第一年内,种群的数量每月增加7%。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物种M的种群数量变化时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估算B.第一年内,物种M种群数量月增长模型为Nt=N0λt,其中λ为0.07C.可推测对于物种M来说,M适应新环境D.当物种M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年龄组成是稳定型【答案】D【分析】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不足以推出是动物还是植物等,故调查M的数量变化不一定能采用标志重捕法来估算,A错误;B、λ是指在第一年内下一个月种群数量为上一个月数量的倍数,即为1.07,B错误;C、在迁入新环境的第一年内,种群的数量每月增加7%,但此后的数量变化未知,故M不一定适应新环境,C错误;D、当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达到K值,此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年龄组成为稳定型,D正确。故选D。13.如下图实验,甲、乙、丙枝条切去顶芽,丁顶芽不切除。将切下的乙顶芽放回原位置;丙顶芽放置在琼脂块上一段时间后,将琼脂块置于丙原顶芽位置。四组枝条均给予图示单侧光照。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丁枝条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大于向光侧生长素浓度B.主枝直立生长的只有丙C.能弯向光源生长的只有丁D.丁表现出顶端优势可能与生长素的两重性有关【答案】C【分析】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现象。【详解】A、单侧光照射下由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作用,生长素从向光侧运输到背光侧,故丁枝条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大于向光侧生长素浓度,A正确;BC、甲中无尖端,也无外源生长素,故主枝不生长;乙和丁有顶芽且均含有生长素,单侧光照射两者均可弯向光源生长;丙无尖端,但有外源生长素,故可直立生长;B正确,C错误;D、丁表现出顶端优势可能与生长素的两重性有关:侧芽生长素浓度过高,生长受抑制,顶芽生长素浓度低优先生长,D正确。故选C。14.无子西瓜和无子番茄都是人们喜爱的水果,下列有关叙述合理的是(

)A.细胞分裂素对两种水果植株的生长起促进作用B.两种水果的无子性状都可遗传给子代C.生长素和乙烯均能促进两种果实的成熟D.获得无子番茄需要用乙烯处理【答案】A【分析】无籽番茄是利用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的原理培育出来的,这种变异是不可以遗传的。无籽西瓜是多倍体育种的结果,它是利用三倍体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产生不了正常的生殖细胞,从而不能形成正常种子的原理制成的。三倍体无籽西瓜属于染色体变异,理论上是可以遗传的变异,而三倍体无法进行有性生殖,但是可以通过无性生殖遗传给后代,例如组织培养、扦插等。【详解】A、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是植物生长促进剂,对两种水果植株的生长起促进作用,A正确;B、无籽番茄是利用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的原理培育出来的,其遗传物质并没有改变,因此该性状不能遗传,无籽西瓜是多倍体育种的结果,性状可以遗传,B错误;C、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乙烯能促进两种果实的成熟,C错误;D、获得无子番茄需要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促进其果实的发育,D错误。故选A。【点睛】15.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其调节叙述不合理的是(

)A.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B.除吲哚乙酸外,吲哚丁酸、苯乙酸、2,4-D等植物激素也具有促进生长的效应C.在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运输存在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D.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几乎所有生命活动都受到植物激素的调节【答案】B【分析】植物激素也被称为植物内源激素,是指在植物体内合成的、通常从合成部位运往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小分子有机物质。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用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一类农药,包括人工合成的具有天然植物激素相似作用的化合物和从生物中提取的天然植物激素。【详解】A、生长素发挥作用时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A正确;B、吲哚丁酸(IBA)、萘乙酸(NAA)、2,4-二氯苯乙酸(2,4-D)都属于生长素类似物,不属于植物激素,B错误;C、在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运输存在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和非极性运输(韧皮部),C正确;D、植物激素起调节作用,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几乎所有生命活动都受到植物激素的调节,D正确。故选B。16.如图是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部分实验示意图,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一证明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是胚芽鞘尖端B.实验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C.实验三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D.实验四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刺激是单侧光照【答案】D【分析】胚芽鞘的尖端能产生生长素,尖端也是感光部位;而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下部的伸长区,同时也是弯曲部位。【详解】A、实验一自变量为尖端是否受到光照,接受单侧光的组发生弯曲生长,而锡箔帽罩住尖端的则直立生长,因此可证明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是胚芽鞘尖端,A正确;B、实验二中无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尖端与下部用透水的琼脂片隔断的胚芽鞘可以生长,说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B正确;C、实验三的自变量为尖端所放置的位置,结果胚芽鞘向对侧生长,证明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C正确;D、实验四并没有单侧光刺激,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原因是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所致,D错误。故选D。17.“柯萨奇”病毒可引起“胃肠感冒”,患者常出现呕吐和发热等症状,叙述正确的是(

)A.病毒进入胃部后引起胃体肌肉收缩属于条件反射B.T细胞、B细胞、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都能特异性识别该病毒C.机体消灭“柯萨奇”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D.机体发热说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答案】D【分析】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条件反射不是先天就有的,是动物在个体生活过程中所获得的,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建立和存在,所有的条件反射都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详解】A、胃部因病菌或其他毒性物质进入,导致胃体肌肉刺激收缩,将胃内容物排出体外,该生理过程是人生来就有的,属于非条件反射,A错误;B、浆细胞不能识别病毒,B错误;C、机体消灭“柯萨奇”病毒,体现了免疫自稳的功能,C错误;D、内环境维持稳态具有一定限度的,机体发热说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能力是有限的,D正确。故选D。18.下列有关免疫细胞和免疫功能的叙述,错误时是(

)A.机体内癌变细胞的识别和清除属于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B.记忆B细胞在相同抗原的再次刺激下能快速增殖分化C.对被病原体侵入的细胞、异体移植器官免疫作用的主要是细胞毒性T细胞D.吞噬细胞与T细胞、T细胞与B细胞之间存在信息交流【答案】A【分析】1、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有以下三大类: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和免疫自稳。免疫监视可以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病原体成分,如肿瘤、衰老细胞和凋亡细胞。2、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3、细胞免疫:病原体侵入靶细胞后,被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这一变化信号,之后开始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他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详解】A、机体内癌变细胞的识别和清除属于免疫系统的监视功能,A错误;B、记忆B细胞在相同抗原的再次刺激下能快速增殖分化,产生更快、更强的免疫反应,这是二次免疫,B正确;C、对被病原体侵入的细胞、异体移植器官起免疫作用的主要是细胞毒性T细胞,C正确;D、吞噬细胞与T细胞可直接接触,T细胞与B细胞可通过细胞因子进行信息交流,D正确。故选A。19.卡介苗的有效成分是结核杆菌的一种抗原,接种该疫苗后人体内会产生相应抗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抗体是在吞噬细胞、B细胞、辅助性T细胞和浆细胞等淋巴细胞的参与下产生的B.人体内已有的抗体都能与再次入侵的该抗原进行特异性结合C.该过程中,虽然浆细胞不能识别该抗原,但其能分泌多种特异性抗体D.防御、自稳、监视功能是依靠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完成的【答案】D【分析】1、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2、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2)免疫细胞:①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②吞噬细胞等;(3)免疫分子: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由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3、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御、自稳、监视功能。【详解】A、吞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但不属于淋巴细胞,A错误;B、人体内有很多种抗体,而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具有特异性,即不同抗体特异性识别的抗原不同,B错误;C、每个浆细胞只能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C错误;D、人体的三道防线共同完成免疫系统的防御、自稳、监视功能,D正确。故选D。20.如图是正常人体进食后血糖浓度变化和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N点时,激素乙的分泌量增加,以促进肝糖原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糖B.人体血糖平衡的维持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C.M点时,激素甲的分泌量增加,以作用于靶细胞促进靶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D.人体中,与维持机体血糖稳定有关的激素只有激素甲与激素乙两种【答案】D【分析】1、体内血糖平衡调节过程如下: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合成并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某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的活动,使胰岛B细胞合成并释放胰岛素,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贮存,从而使血糖下降;当血糖下降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合成和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另一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A细胞的活动,使胰高血糖素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上升,并且下丘脑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发出神经支配肾上腺的活动,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强,肾上腺素也能促进血糖上升,血糖调节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2、据图可知:激素甲是胰岛B细胞分泌的,是胰岛素,激素乙是胰岛A细胞分泌的,是胰高血糖素。【详解】A、由题图可知,激素乙为胰高血糖素,N点时,血糖浓度较低,其分泌量增加,以促进肝糖原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糖,从而使血糖升高,A正确;B、据分析可知,人体血糖平衡的维持是神经一体液调节的结果,B正确;C、M点时,血糖浓度较高,胰岛素分泌较多,激素甲是胰岛素,其作用于靶细胞促进靶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C正确;D、人体中,与维持机体血糖稳定有关的激素不止激素甲与激素乙两种,还有肾上腺素也能升高血糖,D错误。故选D。21.图是人体水盐平衡调节部分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的A、B、D、E分别是下丘脑、垂体、肾小管和集合管、大脑皮层B.C是抗利尿激素,由A分泌、B释放,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C.当细胞外液量减少及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醛固酮含量减少D.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答案】C【分析】分析图示可知,A为下丘脑,B为垂体,E为大脑皮层,C是抗利尿激素,D是肾小管和集合管。【详解】A、体内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增加)。体内水分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减少→尿量增加,因此图中的A、B、D、E分别是下丘脑、垂体、肾小管和集合管、大脑皮层,C是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垂体释放,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AB正确;C、醛固酮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当细胞外液量减少及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的量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的重吸收,C错误;D、水和无机盐的平衡都是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D正确。故选C。22.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冬天走到室外后,冷觉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B.人体体温的恒定受神经、体液的共同调节C.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D.在炎热的夏天,正常人体的散热量大于产热量【答案】D【分析】寒冷刺激下,体温的调节过程为: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炎热刺激下,体温的调节过程为: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肾上腺等分泌增加,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详解】A、冬天进入室外后,冷觉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A正确;B、人体体温的相对稳定受神经-体液的共同调节,B正确;C、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释放的热能,C正确;D、夏天,正常人体维持体温相对稳定,散热量等于产热量,D错误。故选D。【点睛】23.如图表示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A表示人体处于应激状态,人体通过途径①⑥④的调节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B.若A表示血糖浓度过低,人体可通过途径①②③④进行调节来维持血糖恒定C.若A表示寒冷环境,人体可通过途径①②③④、①⑥④和①②来维持体温恒定D.若A表示血浆渗透压升高,人体可通过①②使垂体合成抗利尿激素量增加【答案】A【分析】1、人体体温调节过程:(1)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等。(2)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毛细血管舒张。2.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提高血糖浓度;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两种激素间相互拮抗。3.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详解】A、若A表示人体处于应激状态,①⑥过程为神经调节,④过程为体液调节,所以①⑥④过程为神经—体液调节,A正确;B、当血糖浓度过低时,会刺激胰岛A细胞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进而使血糖水平上升,还可以通过下丘脑的作用支配肾上腺和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即经过图中的①⑥④过程进行调节,B错误;C、若A表示寒冷环境,组织不受⑤控制,寒冷环境下进行体温调节的途径是①②③④、①⑥④和①⑦,C错误;D、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D错误。故选A。【点睛】24.生物体内的细胞间可通过图示中的两种方式进行信息交流,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方式②中的化学物质可能是激素B.方式①中的化学物质可能是胰蛋白酶C.体温调节中只有方式①,没有方式②D.如果方式①中的细胞乙是肝细胞,则细胞甲只能是胰岛B细胞【答案】A【分析】由图可知,①图为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间接方式,主要为激素;②图可以为激素调节,也可以为神经递质释放的调节过程。【详解】A、方式②中的化学物质可以表示激素,如能作用于全身细胞的甲状腺激素,也可以为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在细胞,A正确;B、方式①中化学物质通过体液运输,主要为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的运输,胰蛋白酶属于消化酶,胰腺有导管开口于小肠,不需要血液运输,B错误;C、体温调节的方式包括体液调节也包括神经调节,所以两种方式都存在,C错误;D、如果方式①的乙是肝细胞,细胞甲可以使多种细胞,如胰岛A细胞可以分泌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细胞,D错误。故选A。25.如图是缩手反射弧模式图,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图1中B处于静息状态时,若规定细胞膜外为零电位,则膜内表面的电位是负电位B.兴奋在B→C→D传导的过程中均是以电信号的形式C.在反射弧中,决定神经冲动单向传导的结构位于突触中D.图2是图1中B的一段,如果在电极a的左侧给予一适当刺激,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答案】B【分析】传导和传递的过程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题图分析,图1中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B→C→D过程有2个突触,分别是传入神经元与中间神经元之间的突触和中间神经元与传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图2是神经纤维的电荷分布,当神经纤维未兴奋时,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是内负外正。【详解】A、图1中B处于静息状态时,若规定细胞膜外为零电位,则细胞内表面的电位也是负电位,即静息电位的值是负值,A正确;B、兴奋在由B→C→D的过程中经过两个突触结构,因而有2次兴奋传导方式(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变化,B错误;C、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突触结构决定了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是单向传导,C正确;D、图2是神经纤维,可以是图1的B的一段,如给于电极a的左侧一适当刺激,由于兴奋到达电流表两个接线柱时间不同,所以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正确。故选B。26.下图是某反射弧结构示意图,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乙代表脊髓神经中枢。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图中E为感受器,A为效应器B.图中有6个完整的神经元C.刺激B处和刺激D处,效应器发生的反应不一定相同D.刺激D处,微型电流计F的指针可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答案】C【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B上有神经节,则A为感受器、B为传入神经、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乙代表脊髓神经中枢、D为传出神经、E为效应器。【详解】A、B上有神经节,则B为传入神经,A为感受器,D为传出神经,E为效应器,A错误;B、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分为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故由图可知,图中有5个完整的神经元,B错误;C、高级神经中枢(甲)能控制低级神经中枢(乙),故刺激B处和刺激D处,效应器发生的反应不一定相同,C正确;D、刺激D处,兴奋只能传到电流计下端的电极,故微型电流计F的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D错误。故选C。【点睛】27.如下图表示人体的某反射弧模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A.该图中,①是神经中枢,②是传出神经,③是传入神经B.若④处受到破坏,刺激②时,机体没有出现相应的反射活动,但有感觉C.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只要反射弧结构完整,给予适当刺激,即可出现反射活动D.刺激③时,能产生兴奋的结构是③④①②⑤【答案】B【分析】反射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图中结构:①神经中枢、②传入神经、③传出神经、④效应器、⑤感受器。【详解】A、该图中,①是神经中枢,②是传入神经,③是传出神经,A错误;B、若④效应器受到破坏,该反射弧结构不完整,刺激②处机体不会有相应的反射活动产生,但是刺激可以上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感觉,B正确;C、由于低级中枢还受高级中枢的控制,反射弧结构完整,给予适当刺激,不一定会出现反射活动,C错误;D、刺激传出神经③时,能产生兴奋的结构只有③④,D错误。故选B。28.如下图所示,图1是完成一次神经冲动的膜电位变化曲线,图2是反射弧的模式图,其中a、b是电极,c是灵敏电位计。请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提高细胞外Na+浓度,则图1中C点上移B.引起A时刻膜电位变化的因素一定是局部电流C.图1中A点之前和AC段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是相同的D.刺激图2中b处,乙收缩,但c中指针不发生偏转【答案】B【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会引起膜电位发生变化,从而发生电位差,产生电流。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详解】A、若提高细胞外Na+浓度,则神经细胞膜内外钠离子浓度差增大,内流的Na+增加,图1中C点上移,A正确;B、引起A时刻膜电位变化的因素是局部电流(神经纤维上)或神经递质(突触间),B错误;C、图1中A点之前和AC段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都是协助扩散,C正确;D、刺激图2中b处(效应器),乙收缩,但兴奋在突触之间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至突触后膜,所以c(传出神经)不会兴奋,指针不发生偏转,D正确。故选B。29.根据下面的人体神经元结构模式图,分析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若抑制该细胞的呼吸作用,不会影响神经冲动在一个神经元细胞内的传导B.若刺激A点,图中电流计B将出现2次偏转,且方向相反的C.④中的物质释放至⑤中主要借助生物膜的流动性D.④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答案】A【分析】神经元主要结构:树突、轴突、细胞体。由图可知,①是线粒体,②是高尔基体,③是内质网,④是突触小泡,⑤是突触间隙。【详解】A、神经递质的释放的方式是胞吐,需要呼吸作用提供能量,所以抑制该细胞的呼吸作用,会影响神经冲动在一个神经元细胞内的传导,A错误;B、若刺激A点,兴奋沿着神经纤维双向传导,图中电流计B将出现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正确;C、④中的物质释放至⑤中的方式是胞吐,主要借助生物膜的流动性,C正确;D、④是突触小泡,其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D正确。故选A。30.大量的组织液积累在细胞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面诸多因素中,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

)①毛细血管壁破损

②长期坚持素食

③小蛔虫进入淋巴管

④花粉、海鲜等引起过敏反应使血浆蛋白透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

⑤肾小球肾炎导致血尿A.只有①②③ B.只有②③④C.只有①③⑤ D.①②③④⑤【答案】D【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详解】①毛细血管管壁破损,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增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①正确;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②正确;③淋巴管阻塞,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③正确;④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④正确;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血浆蛋白渗出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⑤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③④⑤正确,即D正确。故选D。二、多选题31.赤霉素(GA3)可以影响苹果试管苗α-淀粉酶活性。如图为某实验小组研究GA3对柱型苹果和普通型苹果所得的结果(处理时间均为15天)。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GA3对两种苹果试管苗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与其浓度无关B.2.0mg·L-1是GA3促进柱型苹果试管苗α-淀粉酶活性的最适浓度C.相同GA3浓度条件下,普通型苹果的α-淀粉酶活性低于柱型苹果D.GA3对两种苹果试管苗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可能与处理时间有关【答案】AC【分析】分析题图,赤霉素(GA3)处理普通型苹果,在较低浓度条件下,即0.5mg/L-1.0mg/L范围内,随着浓度的增加,a-淀粉酶活性增加;在1.0mg/L-2.5mg/L范围内,随着浓度的增加,a-淀粉酶活性有所下降;在2.5mg/L-3.0mg/L范围内,随着浓度的增加,a-淀粉酶活性几乎不变;赤霉素(GA3)处理柱型苹果,在0.5mg/L-2.0mg/L范围内,随着浓度的增加,a淀粉酶活性增加;在2.0mg/L-3.0mg/L范围内,随着浓度的增加,a-淀粉酶活性有所下降;2.0mg/L时,a-淀粉酶活性最高。【详解】A、据题图分析可知,两种苹果试管苗α-淀粉酶活性与GA3的浓度有关,A错误;B、分析曲线可知,2.0mg·L-1是GA3促进柱型苹果试管苗α-淀粉酶活性的最适浓度,B正确;C、据题图可知,GA3浓度在0.5~1.5mg·L-时,普通型苹果的α-淀粉酶活性高于柱型苹果,C错误;D、实验中处理时间均为15天,即处理时间为无关变量,实验中自变量为GA3浓度和苹果种类,但苹果的成熟度不同,可能会导致苹果中α-淀粉酶活性变化,故GA3对两种苹果试管苗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可能与处理时间有关,D正确。故选AC。32.某研究小组在探究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时发现,多效唑能有效促进细胞分裂素的生成。但另一小组在进行同一探究活动时,却发现多效唑抑制了赤霉素的生成,关于这两种现象分歧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是有一个小组的实验产生了失误B.可能两个小组的实验结果均正确C.这种分歧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才能说明原因D.多效唑能改变内源激素水平【答案】BCD【分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为植物激素。植物体内没有分泌激素的腺体;它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特点:内生的,能移动,微量而高效。【详解】A、该实验缺少重复实验,不能说明一定是有一个小组的实验产生了失误,A错误;B、两个小组观察的因变量不同,不具有比较性,因此也可能两个小组的实验结果均正确,B正确;C、该实验缺少重复实验,这种分歧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才能说明原因,C正确;D、根据题干信息“多效唑能有效促进细胞分裂素的生成”、“多效唑抑制了赤霉素的生成”,因此可说明多效唑能改变内源激素水平,D正确。故选BCD。33.造成细胞内感染的细菌和病毒必须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才能成功侵入细胞。HIV能特异感染细胞表面有CD4的辅助T细胞,因而推测CD4是HIV的受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IDS患者后期会丧失一切特异性免疫功能B.HIV变异频率较高是HIV疫苗难以面世的重要原因C.HIV侵入宿主细胞的方式可能有别于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方式D.给AIDS患者注射用CD4修饰过的自身红细胞,可抑制其体内HIV的繁殖速度【答案】BCD【分析】【详解】A、AIDS患者后期会破坏所有T淋巴细胞,丧失全部细胞免疫,还可保留部分体液免疫,A错误;B、HIV属于RNA病毒,容易发生突变,故很难制成HIV疫苗,B正确;C、HIV是整个病毒侵入宿主细胞,T2噬菌体是将遗传物质注入大肠杆菌,C正确;D、给AIDS患者注射用CD4修饰过的自身红细胞,可将HIV引入红细胞内,而人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HIV无法在红细胞内增殖,D正确。故选BCD。34.科研人员从某毒蛇的毒腺中提取蛇毒素,将适量的蛇毒素反复多次注射到同一匹马的体内,一段时间后从该马的血液中提取抗蛇毒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蛇毒素是抗原,促进该马的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抗蛇毒素B.蛇毒素反复多次注射到同一匹马的体内,使该马的体内产生较多的记忆B细胞和抗蛇毒素C.蛇毒素能与抗蛇毒素特异性结合形成免疫沉淀,阻止抗蛇毒素毒杀细胞D.蛇毒素注射到马的体内,使该马产生细胞免疫,起到免疫治疗作用【答案】AB【分析】体液免疫的具体过程为:(1)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详解】A、蛇毒素属于抗原,促进题述马的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可以产生抗蛇毒素,A正确;B、蛇毒素反复多次注射到同一匹马的体内,使该马体内的记忆B细胞快速增殖分化,从而产生较多的记忆B细胞和抗蛇毒素,B正确;C、抗蛇毒素属于抗体,其作用是和蛇毒素结合,阻止蛇毒素毒杀细胞,C错误;D、蛇毒素注射到马的体内,使马产生体液免疫,起到免疫治疗作用,D错误。故选AB。35.下丘脑在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调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下图为神经系统对激素分泌的三种调节方式,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若方式甲中的靶腺体为甲状腺,则下丘脑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来调节垂体的相关分泌活动B.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符合图中方式甲,内环境渗透压升高能增加其分泌量C.兴奋在M处传递的特点是单向传递,当兴奋性神经递质传到突触后膜时膜外K+将大量内流D.方式丙中激素的分泌为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内分泌腺属于效应器【答案】ABCD【分析】在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会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该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分析图解:甲途径: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激素;乙途径: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丙途径:神经系统→内分泌腺→激素。【详解】A、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A错误;B、内环境渗透压升高,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符合图中方式乙,B错误;C、兴奋在M处传递的特点是单向传递,当兴奋性神经递质传到突触后膜时,膜外大量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C错误;D、方式丙中,从图中可以看出,植物神经系统将兴奋传至内分泌腺,引起内分泌腺分泌某种激素,这就是一个神经调节过程,没有体液调节;在神经调节中,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腺体或肌肉称为效应器,这里的内分泌腺属于效应器,D错误。故选ABCD。36.人体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受多种因素影响。现有甲、乙、丙三人,甲是健康的正常人,乙的胰岛B细胞被自身免疫反应所破坏,丙的胰岛B细胞功能正常体内含有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甲在某次运动前后血糖浓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bc段血糖浓度下降的直接原因是运动初期血糖的消耗量大于产生量B.cd段血糖浓度升高主要是由于血液中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增加引起的C.给丙注射胰岛素能够有效调节其血糖水平D.用斐林试剂对甲、乙两人空腹时尿样进行检测,水浴加热后观察到的颜色两者明显不同【答案】ABD【分析】分析题意可知,甲的胰岛功能正常,其尿液中不含葡萄糖;乙由于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丙体内含有抗胰岛素的受体,从而导致胰岛素不能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因此,对乙丙二人来说,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极低甚至没有,出现尿中含有葡萄糖症状。斐林试剂能与还原糖水浴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详解】A、人体血糖浓度一般维持相对稳定,当人运动时运动初期血糖消耗量多于产生量,从而血糖浓度降低,A正确;B、cd段血糖浓度升高主要是由于机体内存在反馈调节机制,通过激素调节和神经体液调节,使肾上腺和胰岛B细胞分泌的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明显增加,从而维持血糖浓度的稳定,B正确;C、丙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正常,能分泌出正常的胰岛素出来,但含有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则胰岛素不能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尽管注射胰岛素不能有效调节其血糖水平,C错误;D、用斐林试剂检测甲、乙空腹时的尿样,因乙的尿中含有葡萄糖,因此可观察到的颜色分别是浅蓝色、砖红色,D正确。故选ABD。37.人体各部位的感觉与运动机能在大脑皮层体觉区与运动区中有它的代表区。下列关于人大脑皮层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侧手指传入神经上的神经冲动,可传到对侧大脑皮层中央前回中间部B.一侧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底部受损,会使对侧下肢的运动功能出现障碍C.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在运动区呈倒置排列即口部在上眼部在下D.分辨精细的部位如手,在体觉区所占的面积比躯干的小【答案】BCD【分析】1、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详解】A、一侧手指传入神经上的神经冲动,可传到对侧大脑皮层中央前回中间部,A正确;B、一侧大脑皮层中央前回顶部受损,会使对侧下肢的运动功能出现障碍,B错误;C、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在运动区呈正立排列,即眼部在上口部在下,不是倒置的,C错误;D、分辨精细的部位如手,在体觉区所占的面积比躯干的大,D错误。故选BCD。【点睛】38.下列对排尿反射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直接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也可以引起排尿反射B.效应器的传出神经末梢受到刺击能产生动作电位并向脊髓传导C.动作电位在传入神经纤维和传出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D.排尿反射中枢位于脊髓,受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中枢控制【答案】ABC【分析】排尿反射的过程: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脊髓)→传出神经→效应器。【详解】A.直接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也可以引起膝跳动作,但该过程没有反射弧的全部成分参与,故不属于反射,A错误;B.效应器的传出神经末梢受到叩击能产生动作电位,但不能向脊髓传导,B错误;C.排尿反射中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C错误;D.排尿反射的中枢位于脊髓,受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中枢控制,D正确。故选ABC。39.关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稳态可以保证细胞代谢所需物质的供应及适宜的环境B.内环境是细胞进行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的重要场所C.内环境包括血浆、淋巴液和组织液,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D.组织细胞中的氧气浓度大于组织液的【答案】BD【分析】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内容包括pH、渗透压、温度的动态平衡。气体分子在体液中运输运输方向为顺浓度梯度进行的,故CO2的浓度: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O2的浓度: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详解】A、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可以保证细胞代谢所需物质的供应及适宜的环境,A正确;B、细胞质基质是细胞进行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的重要场所,B错误,C、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血浆、淋巴液和组织液,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C正确;D、氧气从血浆运到组织液,然后从组织液运送到组织细胞,所以组织液中的氧气浓度比组织细胞中的浓度高,D错误。故选BD。40.成功的实验离不开正确的选材、科学的方法和适宜的观察指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黑藻常作为质壁分离的实验材料,因为高倍光学显微镜能观察到绿色液泡B.常利用酵母菌探究细胞呼吸方式,因为其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C.调查行道树叶上昆虫卵种群密度,可随机等距选取树叶上的虫卵进行统计D.用血球计数板对噬菌体计数时需将视野调暗一些,便于区分中方格边界【答案】AD【分析】成熟的植物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当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外界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原生质层与细胞壁逐渐分离,称为质壁分离。样方法(取样分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取平均值。【详解】A、黑藻的液泡不是绿色的,黑藻绿色是由于细胞质中的叶绿体,而且观察质壁分离一般用低倍镜,A错误;B、常利用酵母菌探究细胞呼吸方式,因为其是兼性厌氧型生物,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B正确;C、调查行道树沿道路等距排列,可随机等距选取树叶上的虫卵进行统计,计算平均值即虫卵种群密度,即等距取样法,C正确;D、用血球计数板不能对噬菌体进行计数,噬菌体是病毒,光镜下看不到,血球计数板是玻璃材料,可适当调暗视野,便于观察,D错误。故选AD。三、综合题41.请结合下图像分析回答以下问题:(1)样方法使用于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该调查方法的关键是做到__________________。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某种植物进行计数,如图1是其中的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量是__________________株。(2)图2表示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该图显示在一定的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______________。调查该植物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__________m2。(3)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植物进行计数,结果分别是al、a2、a3株,则该种植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______。(4)一定区域内,斑马的种群密度适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进行调查;飞蛾的种群密度适合__________________用法进行调查。【答案】(1)

随机取样

五点取样法

等距取样法

8(2)

物种数量迅速增长,并在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

S0(3)(al+a2+a3)/3S0(4)

标记重捕法

黑光灯诱捕法【分析】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样方法常适用于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对样方中的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样方内和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数目。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详解】(1)样方法适用于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该调查方法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以提高调查结果的准确性。根据调查对象的特点以及调查地形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取样方法,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对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遵循的原则是计上不记下,计左不计右”,依据此原则应记录数量为8株。(2)由图2可知:样方面积小于S0,随样方面积的增大,物种数量迅速增长,当样方面积达到并超过S0,物种数不再随着样方面积的增大而增多,物种数保持稳定,故在一定的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物种数量迅速增长,并在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S1物种数较少,S0与S2物种数一样,但S2面积较大不利于调查,调查该植物的样方面积最好是S0。(3)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结合图2可知样方面积为S0,故该种植物的种群密度为(a1+a2+a3)/3S0。(4)斑马属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对于趋光性昆虫飞蛾,用黑光灯诱捕法进行调查。42.植物侧芽的生长受生长素(IAA)及其他物质的共同影响。有人以豌豆完整植株为对照进行了以下实验:实验一:分组进行去除顶芽、去顶并在切口涂抹IAA处理后,定时测定侧芽长度,如图1;实验二:用14CO2饲喂叶片,测定去顶8h时侧芽附近14C放射性强度和IAA含量,如图2。(1)IAA是植物细胞之间传递____________的分子,是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植物体内具有此效应的物质除IAA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答两种)。(2)实验一中,去顶32h时Ⅲ组侧芽长度明显小于Ⅱ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二中,14CO2进入叶绿体后,首先合成的有机物是C3化合物。a、b两组侧芽附近14C信号强度差异明显,说明去顶后往侧芽分配的光合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结合两个实验数据,去顶8h时Ⅰ组和Ⅱ组侧芽附近的IAA浓度关系为:Ⅰ组________________(大于/小于/等于)Ⅱ组,去顶8h时Ⅱ组侧芽长度明显大于Ⅰ组,请对些结果提出合理的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信息

苯乙酸和吲哚丁酸

涂抹的IAA运输到侧芽附近,高浓度的IAA抑制了侧芽的生长

增多

等于

II组去顶后往侧芽分配的光合产物增多,促进侧芽的生长【分析】试题分析:IAA在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中体现了其两重性特点,即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由于向侧芽运输,导致侧芽的生长素积累而抑制侧芽生长,所以实验一中32h后,去顶再涂抹生长素相当于未去顶,导致生长素在侧芽处积累生长慢,进而出现Ⅲ组侧芽长度明显小于Ⅱ组。对比实验二中a、b两组侧芽附近14C信号强度差异明显,说明去顶后往侧芽分配的光合产物等多,生长快。综合两个实验的数据推测,去顶8h时,Ⅰ组(完整:在图2为a组)、Ⅱ组(去顶:在图2中为b组)的IAA浓度关系为:Ⅰ组(a组)等于Ⅱ组(b组);但去顶8h时Ⅱ组侧芽长度明显大于Ⅰ组,很可能是II组去顶后往侧芽分配的光合产物增多,促进侧芽的生长。【详解】(1)IAA是植物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分子,是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植物体内具有生长效应的物质除IAA外,还有苯乙酸和吲哚丁酸。(2)实验一中,去顶32h时,Ⅲ组侧芽长度明显小于Ⅱ组,其原因是人工涂抹的IAA后,涂抹的IAA运输到侧芽附近,导致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过高,高浓度的IAA抑制了侧芽的生长。(3)实验二中,14CO2进入叶绿体后,首先能检测到含14C的有机物是三碳化合物。在a、b两组侧芽附近14C信号强度差异明显,说明去顶后往侧芽分配的光合产物增多。(4)综合两个实验的数据推测,去顶8h时Ⅰ组、Ⅱ组和Ⅲ组侧芽附近的IAA浓度关系为:Ⅰ组等于Ⅱ组;但去顶8h时Ⅱ组侧芽长度明显大于Ⅰ组,很可能是II组去顶后往侧芽分配的光合产物增多,促进侧芽的生长。【点睛】本题关键要结合顶端优势的产生机理,对比分析两组实验的结果,根据题干信息,推测出现该结果的生理原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