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语文-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语文-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语文-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语文-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PAGE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课题:《诗两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把握诗歌的基调与节奏。2.过程与方法:抓住意象,领会诗歌的内在含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深沉的爱国思乡之情。重点:抓住意象,领会诗歌的内在含义。难点:能较为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意象。教法:自主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教具:多媒体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一、初读诗文自学展示1.读准字音,给下列字注音。嘶哑()()喉咙()()汹涌()()黎()明你认为文中还有哪些字需要重点掌握,请写下来:2.出示本节课的活动目标3.简介诗人艾青4.教师示范诵读诗歌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3)学生自由朗读两遍,并试着说出自己的朗读感受。(4)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简单了解意象。二、品读诗意合作释疑(主问题)请选择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意象和语言,具体谈谈其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与信念呢?(师)问题预设:1.怎样理解“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明确:“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掠夺;2.怎样理解“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明确:表现了人民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和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着的不屈不挠的斗争;3.怎样理解“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明确:“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4.怎样理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明确:“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无比温柔”充满了对那里的向往,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和献身的事业已经出现曙光,独立自由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5.“鸟儿”的歌唱为什么是“嘶哑”的?明确:“嘶哑”表达了“鸟儿”义无反顾的精神品质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的挚诚感情。6.”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怎样理解这句诗的含义?明确: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祖国的英雄,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这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诗人勇于牺牲自我之意。(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关键处析深解透,防止蜻蜓点水、虚晃一枪。)7.“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怎样理解这句诗?(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解读)明确:这两句诗是全诗的精华,也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对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诗人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活动(一)词语辨析:原句和改句哪个表达效果好。原句: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改句:

这被暴风雨所吹淋着的土地,

这时常流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活动二:联想与想象。1.师生配乐朗读《土地的誓言》中的文字片段。2.出示日军烧杀抢掠的照片,以及微山县所遭受的磨难,让学生有更真切的体验。学生分组分角色朗读诗歌。学生齐读诗歌。过渡到对《乡愁》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对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了解。三、延伸诗情学以致用1.生配乐朗读《乡愁》2.学生自学《乡愁》,诗人分别通过哪些意象抒写了怎样的乡愁?请结合词句,具体谈谈你的理解。(师)问题预设:(1)诗人抓住“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物象表达内心情感。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这四个物象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阶段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2)愁是疑重的,诗中为何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作者正语反出,以一种亲描淡写使乡愁浓缩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反衬出乡愁的浓烈。托物寄情,表达绵绵不尽的乡愁。含蓄委婉,而又深沉哀怨。3.师生分角色朗读女生读第一节,男生读第二节,教师读第三节,齐读第四节4.学生背诵诗歌5.质疑交流四、体悟诗境达标总结用一副对联来概括学习的内容。上联:赤子情深,土地植种爱国之心。横批:爱国思乡预设下联:游子意切,海峡寄寓思乡之梦。结束语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祖国母亲。爱国思乡,是我们人生情感的主旋律,它就像一面飘扬在我们心中的旗帜,永不会褪色;像一棵没有年轮的绿树,永不会老去。通过今天的学习,愿我们大家对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生发新的深情,在这片热土上诗意歌唱。资料链接:艾青(1910~1996),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9年赴法国学习绘画,开始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1932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因思想激进被捕入狱,在狱中写出了他的代表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情调忧郁而感伤。写作背景: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全面入侵中国,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评论家,代表作有《舟子的悲歌》《钟乳石》等。写作背景:1949年国民党势力撤到台湾。由于这特殊的政治原因,海峡两岸至今仍处于分离状态。《乡愁》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几乎隔绝。回忆起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余光中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如本文的土地、河流等。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有句歌词是“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不错的,土地是我们的母亲,她用她宽广的胸怀承载了我们美丽的家园,她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国人。所以,古往今来,面对脚下的这片热土,不知有多少赤子对曾她倾情歌唱,也不知又有多少游子又对她魂牵梦萦也不知又有多少游子又对她魂牵梦萦。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两首》,聆听《我爱这土地》与《乡愁》对土地的深情诉说。(板书课题)课件展示本节课的活动目标。教师配乐范读诗歌,让学生产生直观感受。教师点拨诗歌的写作背景及意象。过渡语:我们仅听读了两三遍,就产生了如此丰富的感受,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宝贵的感受到诗歌中去,看看到底是哪些词句带给我们的感受如此强烈,然后紧紧地抓住它,轻轻读一读,细细品一品,相信我们的感受会更深切,更强烈!(适时穿插活动一)点拨过渡:在学习过程中,有学习收获的同学,在组内互相交流交流思想,碰撞碰撞思维。在师生、生生对话中,教师启迪学生进行体验式朗读,逐步感受诗歌,体味感情。过渡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诗人用生命捍卫在土地的尊严教师引导学生读出诗人的直抒胸臆。在多媒体中出示词语辨析读文字的第二段出示日军侵害我国的图片,包括对微山岛的侵略点拨分组分角色朗读的技巧过渡:同样是这片土地,如果当我们有一天与它分离,成为了一个离家久别的游子,心中又会生发怎样的乡愁呢。诗人余光中唱出了这样的离歌。出示余光中的简介教师组织引导组织学生在学习《我爱这土地》的基础上开展自主学习师生开展对话组织开展分角色朗读指导学生背诵质疑问难出示上联结束语学生在聆听中感受赤子与游子对土地的热爱。学生齐读活动目标。学生听读并自由朗读诗歌两遍,并谈学习感受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品读文本,自主探究诗歌。辨析理解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展示。在品读中谈感受,在感受中体验朗读要读出其中的复杂情感一读读出设问,二读读出深沉语气,三读读出省略号。先自主思考,然后同桌简短交流。学生读第一段,观看图片。分角色朗读进入到乡愁的学习。生读生配乐朗读乡愁自主学习乡愁结合意象谈自己的理解女生读第一节,男生读第二节,师读第三节,齐读第四节。背诵诗歌思考提问学生思考下联回味课堂创设情境,营造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目标进入课堂,增强学习的针对性。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诗歌,在感受中整体把握诗歌。让学生进一步接触文本,让他们,感知语言文字运用。感受诗歌恰当用语互相启发,完成对知识的深入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感受,能用心学习诗歌,用情感体味诗歌。重点理解“腐烂“在渐进中体验诗人的情感。体味诗歌用语的恰当之处。增强感官上的体验在分角色中加强对诗歌的理解。在情境中进入下一篇的学习。简单了解作者了解诗歌拓展提升在学习中加强学习目标落实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加强积累扫除问题、总结学习营造气氛板书设计:意象爱国思乡土地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诗两首》时,可以说已经具有了比较丰富的经验。整体而言,基础较好。因为这篇文章被安排在九年级的下册,前面已经有了五个学期的学习经历与经验,在学习诗歌方面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本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感知诗歌意象,并能结合写作背景,具体了解意象的内涵,从而体味诗人的爱国思乡之情。对于意象的学习,学生在概念上可能还不能明确了解,但如果把其换成“形象”也许更好理解;或者简单地说,诗中的形象就是意象,这样,学生在学习上,应该会有更直观地认识。而联系学生的学习经历,其实,早就接触过意象,比如《天上的街市》一课,学生就已经接触了“意象”,比如“街灯”“明星”等等,但这仅是对意象一个模糊的认识。而在九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于本单元一样,也是一个诗歌单元,这里出现的诗歌形象更多,如果对这一单元的形象及写法有过充分的了解,那么在学习《诗两首》时,关于相关知识的理解就应该是没有多大问题了。在年龄阶段上,对于即将步入高中的初三下半学期的学生,无论是对生活还是对社会都已经具备了较为成熟的认知能力。像《我爱这土地》《乡愁》这两篇文章的学习,学生也已经具备了相关的经验,比如可以通过电视网络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形,并且在政治、历史等学科中也已经学到了相关的历史;另外,对于《乡愁》,学生可能也有过与父母、朋友相分离的体验,在内心中应该也会有丰富的体验,这些都非常有助于对文本的学习。但,学生的这些生活感受与体验,一时说出来,可能都是浅显的,还有,诗人用凝练、含蓄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再加上相对陌生的写作背景,学生在理解本文时,一定会有较大的困难。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就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情感,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回望几十年前特定情境下的心理,通过“借力打力”的方式,增强学生对意象与语言的深层次理解。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努力做到让学生感到既熟悉又陌生,从而,让学生的心与诗人的心走得更近。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开展因学定教,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同时,在诗歌的学习过程中受到情感的启迪。这两首诗歌是关于“土地”的情诗,在文字之间流淌的是浓浓的爱国思乡之情。所以对于学习程度较好的同学,应该提出较高的要求,那就是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意象,了解其内涵,在情感上能与作者发生共鸣,能用发自内心的声音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甚至学会使用意象创作诗歌;而对于大多数的中等学生,至少可以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把握意象特点,结合背景能深刻体验到诗人的爱国思乡之情;对于学困生,要在词句的使用上给其以启迪,通过“增、删、调、换”的方式,在语言的辨析中感受语言的妙处,或者是通过反复朗读的方式,增强其认知的体验,进而对其进行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然而不管是哪一种程度的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朗读是最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在不断地吟诵过程中,让情感的小溪浸润在学生的心间。所以,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尽量多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自主收集材料,逐渐地走进诗人,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人创作这篇文章时的具体背景。然后,在课后再引导学生阅读艾青与余光中的其他诗歌,学生就会对本篇文章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学情的了解越充分,越有利于针对性教学。 效果分析学校:班级:九年级12班人数:36评价时间:2015年3月26日项目A档B档C档A人数B人数C人数听课情况上课认真听讲,作业认真,参与讨论态度认真上课能认真听讲,作业依时完成,有参与讨论上课无心听讲,经常欠交作业,极少参与讨论2880参与程度积极举手发言,积极参与讨论与交流,大量阅读课外读物能举手发言,有参与讨论与交流,有阅读课外读物很少举手,极少参与讨论与交流,没有阅读课外读物12222思维品质大胆提出和别人不同的问题,大胆尝试并表达自己的想法能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并作出尝试表达不敢提出和别人不同的问题,不敢尝试和表达自己的想法18135合作交流善于与人合作,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能与人合作,能接受别人的意见。缺乏与人合作的精神,难以听进别人的意见20124语言表达能有条理表达自己

的意见,解决问题的过程清楚,做事有计划能表达自己的意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条理性差些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做事缺乏计划性,条理性,不能独立解决问题11223目标达成能达到学习的目标要求,在各个层面有较大收获能基本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个别目标落实还不太理想。目标达成较差,对不堂课的学习效果很不理想。26100情感体验本堂课的学习能深刻体验到诗人的情感,受到了很大触动本堂课只了解了内容,在情感上只是有所体验。本堂课的学习在情感的感受上不深刻。24120知识提升本节课能深刻了解意象及写法,甚至自己能创作诗歌。基本了解了意象,指导了本节课中意象的运用。还不了解意象,对诗歌的学习还很模糊。23130效果分析:从评价结果上可以看出,本节课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首先,在学生的课堂表现及状态方面看,绝大多数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也有较多的学生能积极回答问题,但在“思维品质”“合作交流”两项中,有一小部分的学生表现的还不能令人满意,原因可能在于学生对自己不够自信,在学习中存在胆怯和畏惧的心理,需要在课堂中及时鼓励和加强个别辅导。另外,在语文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评价来看,学生基本能达到教学目标要求,除了在朗读等基本能力的训练以外,在知识层面,在过程与方法的习得方面,均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不过,学生在个性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还有些欠缺,需要进行针对性地训练。教材分析《诗两首》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该单元是诗歌单元,其主题叫“土地情诗”,其内涵是爱国思乡。就本单元在本套教材的地位而言,全套教材共有中国新诗和外国诗17课(23首),占本套教材课文总数的约十分之一。而《诗两首》作为本册书的第一课,有着比较重要的地位。从内容上而言,它是对以往诗歌学习的过渡,也是对以下诗歌学习的开启;从情感上而言,它带有浓浓的爱国思乡的情感。所以说,在开学伊始,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是尤为必要的。《我爱着土地》中,艾青借“土地”表达了他对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体现了在当时艰苦年代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余光中的《乡愁》一诗,虽短短的十几行字,但其中蕴涵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以时间的变化,选择了几个具体而又富含深意的形象,抒发了游子对故乡、祖国的殷切思念。因此,学习《诗两首》,要让学生关注诗中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诗歌凝练的诗歌语言。引领学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但要达到这些目的,确非易事,需要加强教学引导,增强语言渲染,应以师生的反复朗读和语言品味为主,慢慢消化,逐步理解。为此,在教材处理中要做好以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一、把握诗歌的基调与节奏。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诗歌的阅读离不开一个“读”字。而对于诗歌的朗读,仅在技术层面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努力把潜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激发出来,让学生带着情感去读。比如“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一句,“然后我死了”的基调是低沉的,因为死是哀伤的,所以在语气的处理上应该低缓,但在读下一句时,却又是一种虽悲但不哀的语调,是一种与祖国大地融为一体的共命运的悲壮之情。所以,在朗读指导中,要让学生能体味到其中情感的复杂。如果仅仅让学生说出这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也许学生会脱口而出爱国,但真正的感受,学生是很难读出的。因此,在把握诗歌的基调与节奏上,要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与倾听中去体味诗人的情感,去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感悟诗歌的意蕴美。教师也可以抓住契机进行引读,配以音乐伴奏,烘托营造气氛,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到情境之中。

二、抓住意象,领会诗歌的内在含义。《我爱着土地》《乡愁》这两首诗歌,都通过鲜明的意象来传达自己对土地的热爱和眷恋,然而这些意象相对学生来说还比较抽象,需要在反复的诵读中进行文字“渗透”,进而达到情感“渗透”的目的,从而让诗人那种爱国思乡的情感逐渐地流淌在学生的心间。意象的呈现虽具体,但理解起来却比较抽象,所以在领会其含义时,需要丰富理解词语的方式,让学生能有更加直观的感受。

三、体会诗人深沉的爱国思乡之情。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体味诗人所表达的乡愁,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比如《乡愁》,乡愁是人类普遍的一种情结,是诗歌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余光中的《乡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长动人的一曲,因为他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于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层层推进,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乡关之思、故国之恋。全诗构思精巧,复沓手法以及叠音词的运用更增强了诗的音韵美。而学生在理解这种情感也唯有通过不断地朗读,结合自己的一些分别体验,才能在心底有更深刻地感受。整体而言,用一课时的时间来完成《诗两首》,也许从时间上是比较紧张,从课堂教学容量上讲也是比较大,尽管如此,在教学中,我们却可以避繁就简,抓住意象,找寻两篇文章的共同点,通过以学代练的方式,精学《我爱这土地》,让学生找寻到学习的方法,然后再带着这些方法自学《乡愁》,这样的课堂教学既充实又便于对凸显教学主题,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有更多地收获,也最终全面地实现学习目标。《诗两首》评测练习一、根据拼音写出词语:sīyǎ()的喉咙 xiōngyǒng()的河流无止息地chuīguā() róng()为一体二、文学常识填空。①《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最能点明主旨的诗句是。②《乡愁》的作者是(姓名),他是我国(省名)诗人。这首诗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三、请用“\”和“•”划分、标注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重音。①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②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④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四、《我爱这土地》一诗中,诗人写到“假如我是一只鸟”,“鸟”的形象与作者要歌颂的“土地”有什么联系?五、诗人在“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事物前都加了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这样写有何作用?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请诠释“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原因。七、《乡愁》这首诗写了哪几种形象?这些形象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情感是怎样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八、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社会的大发展(以祖国新貌为主题),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我爱这土地》试一试,相信你会仿写得很好。课后反思对于《诗两首》这一课,我在教学过程中,能根据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学习重点,通过丰富的方式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现反思如下:一、通过反复诵读教学法,遵循学生学习诗歌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完成对诗歌的学习。“读”是学习诗歌的基本手段和方法,指导学生读出层次、读出感情,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领悟到学习的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扎实学生读出节奏与语气的基本功,能让学生学会读诗词的技巧,通过“品读”“悟读”,增强学生的认识情感,加强学生切身体验。并且在此环节中,还能让其读出自己、读出作者、读出个性。在本节课中,我能做到对学生读的引导,注意引导的方式方法;注意引导要深入,并且对学生进行示范朗读,给学生起到了较好的引领作用,为课堂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以意象为抓手,加强品读,让学生的学习体验逐渐深刻。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提出的一个主问题就是:请选择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意象和语言,具体谈谈其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与信念呢?学生紧紧围绕这个问题,通过《我爱这土地》中的鸟、土地、河流、风、黎明,《乡愁》中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抓住诗歌中的抒情性语言,并在写作背景的帮助下,让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同时,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增强了学习的体验与感受,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活力。采用主问题教学,让学生在课堂过程中对文本留有更多地“填空”与“空白”,能较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预设与生成中,扩大课堂张力,增添课堂情趣。这种“低门槛”进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诗的兴趣,有了这几个突破口,能较快、较好地带领学生深入文章肌理,理解诗词内容与内涵。比如,在本节课中,学生在对几个意象的把握方面,先从一种感官的模糊认识,到形成心中的体验,再到有感情地朗读,这就是一种提升与进步。三、举一反三教学法,让学生在学习中,以点带面,既能实现大容量、高效率教学,又能培养学生的技能与能力,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快乐地学习。在本节课的时间分配的处理中,引导学生重点学习了《我爱着土地》一文,先让学生获取学习的一把“钥匙”,去试着打开其他的问题之门,再试着自学《乡愁》。这样既可以解决教师精讲的需要,又可以解放学生的手脚,自主去学,让学生在举一反三中完成学习任务,收到了较好地学习效果。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因学习的任务量较大,个别学习环节处理得有些匆忙,导致学生朗读诗歌的时间较少。第二,对诗歌教学中的情感升华力度还不够,如果能引导学生深入地谈谈自己的生活体验,再去品读诗歌,可能会收到更好地教学效果。课标分析《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一单元的内容是诗歌教学,主题为“土地情诗”,其内涵是爱国思乡。对于这篇文章的教学,课标中有这样的要求:一、对诗歌这一文学样式的教学要求。首先,反复诵读。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诵读是诗歌教学的基本策略。课标中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诗歌的语言都是凝练含蓄的,只有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才能深刻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在文字之间的涌动。《我爱着土地》《乡愁》这两篇诗歌,都通过鲜明的意象来传达自己对土地的热爱和眷恋,然而这些意象相对学生来说还比较抽象,需要在反复的诵读中进行文字“渗透”,进而才能达到情感“渗透”的目的,从而让诗人那种爱国思乡的情感逐渐地流淌在学生的心间。其次,联想与想象。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而要发展学生良好的感受能力,其中,联想与想象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法。《我爱这土地》《乡愁》这两篇诗歌,一篇写于上个世纪的抗日战争时期,一篇写于七十年代,对学生而言这些都是陌生的,唯有给学生提示相应的写作背景,让学生在积累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情感,才会可能让学生对文本有亲近的认识,才能深层次地解读文本。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所以,对于诗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