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考研政治真题(含答案)_第1页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考研政治真题(含答案)_第2页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考研政治真题(含答案)_第3页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考研政治真题(含答案)_第4页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考研政治真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考研政治真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

一、多选题(10题)1.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得以形成。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包括两种基本形式

A.私人垄断资本主义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C.初级的垄断资本主义D.高度发达的垄断资本主义

2.第

33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

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B.封建_={三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C.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D.民族资产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矛蒋

3.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下列选项属于人生观范畴的有()

A.人为什么活着

B.怎样生活才有价值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如何

D.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什么

E.如何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和矛盾

4.决定事物质变形式的有()

A.事物本身的性质B.事物所处的外部条件C.人类对事物认识的程度D.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

5.人们对经济规律的主观能动作用表现在能够()

A.创造经济规律B.调整经济规律C.认识经济规律D.利用经济规律

6.从世界历史上看,发展经济,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道路主要有

A.资本主义工业化B.新民主主义工业化C.封建主义工业化D.社会主义工业化

7.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依据包括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其根本依据

B.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其现实基础

C.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是其理论基础

D.对当代世界经济和文化发展理念的重要借鉴

8.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明确地指出()

A.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

B.科学地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D.确立党指挥枪的原则

9.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具有重要的意义,表现在

A.这是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B.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性贡献

C.使“一国两制”由科学构想变为现实,充分证明“一国两制”构想是正确的、可行的

D.“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对解决台湾问题具有重要示范作用

10.

第18题2002年中共十六大首次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并把党的执政能力概括为

A.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B.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C.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D.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

二、1.单项选择题(10题)11.中国古代哲学家杨泉提出:“所以立天地者,水也。成天地者,气也。水土之气,升而为天”。这是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12.明确提出:“中国的国民革命既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同时又‘含有社会革命的种子’”的会议是

A.中共二大B.中共三大C.中共四大D.中共六大

13.在1959年中共中央召开的庐山会议上遭到错误批判的是()。

A.刘少奇B.彭德怀C.周恩来D.邓小平

14.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经济基础是()。

A.社会主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B.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C.存在旧的社会分工,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

D.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

1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

A.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B.劳动价值论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剩余价值论

16.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为每个工人生产10公斤棉纱,每公斤价格10元,其中包含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60元,工人每天工资20元。某资本家采用先进管理方法和较好的设备,使每个工人每天能纺纱15公斤,则他所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是

A.40元B.20元C.70元D.50元

17.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最好方式是

A.“大家庭”方式B.“集团政治”方式C.“势力范围”方式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8.毛泽东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问题强调: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在于它

A.是否消灭了地主阶级B.是否消灭了日本侵略者C.是否解放了生产力D.是否取消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19.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但归根结底是

A.政治问题B.发展问题C.科技问题D.合作问题

20.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

A.反分裂国家法B.证券法C.公务员法D.银行法

三、3.分析题(3题)21.比较材料1、2和3,指出它们在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上的区别与联系。

22.联系材料1、2、3、4,说明我国人才工作面临的形势。

23.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途径是

四、5.简答题(2题)24.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2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的情况是怎样的?

五、3.分析题(0题)26.阐述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性及依据。

六、单选题(0题)27.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

A.党的工作重心必须农村转移到城市

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C.实现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

D.实现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参考答案

1.AB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垄断资本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故AB是正确选项。

2.AB

3.ABE

4.AB【参考解析】:质变究竟采取爆发式还是非爆发式飞跃,主要取决于事物本身的性质,即内因,同时又要取决于事物外部所处的条件,即外因。而C和D的答案明显错误。因此,正确选项为AB。

5.CD【参考解析】: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随意地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人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6.AD从世界历史上看,发展经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主要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AD选项正确。

7.ABC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D项内容的表述不全面,故不选。

8.ABC选项是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的观点。D选项最早提出的是在三湾改编时候提出的。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明确地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同时还科学地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9.ABCD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重要意义。ABCD选项均符合题意。

10.ABCD

11.D

12.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性质认识的历史过程。本题应选C项。

13.B

14.A解析:实行按劳分配的必要性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前者是按劳分配的经济基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关系,排除了个人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来无偿地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后者是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当生产力水平还没有达到高度发达的程度时,这就决定了还不具备实行按需分配的条件。存在旧的社会分工,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这是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它不是按劳分配的必要条件。所以,正确答案为A。

15.C解析:考查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的把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正是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所提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原理,去分析研究各种具体的社会形态和生产关系(如资本主义制度),才得以创立剩余价值理论,才能够建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整个理论体系,因此,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本题中A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B、D两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内容,因此,C项才是正确选项。考生在解题时,容易选B项或D项,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内容混淆起来了,导致了失误。

16.B

17.D

18.C解析:毛泽东在中共七大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因此,C项符合题干要求。ABD项都是检验政策好坏的实践内容,不是根本性标准,因此被排除。

19.B解析:2007年6月,国务院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指出气候变化问题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

20.A

21.材料1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材料2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材料3属于辩证法唯物主义观点。材料1看到了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但没有提出科学的实践观。材料2否认了真理的客观内容属于实用主义的真理观。材料3认为真理的检验不可能在理论内部得到解决而必须通过客观的物质活动即实践来检验因此检验认识的标准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将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从而对认识的真理性做出判断。材料1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材料2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材料3属于辩证法唯物主义观点。材料1看到了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但没有提出科学的实践观。材料2否认了真理的客观内容,属于实用主义的真理观。材料3认为真理的检验不可能在理论内部得到解决,而必须通过客观的物质活动,即实践来检验,因此检验认识的标准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将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从而对认识的真理性做出判断。

22.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和复合型人才短缺;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有待完善。我国人才工作正处于需要进一步整合力量、全面推进的重要阶段。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和复合型人才短缺;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有待完善。我国人才工作正处于需要进一步整合力量、全面推进的重要阶段。

23.ABCD

24.社会意识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来看分为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两个层次。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低级层次它是特定阶级、民族、社会集团或其他特定环境中的人群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自发形成的、不定型、不系统的社会意识表现在人们的情感、情绪、愿望、要求、风俗、习惯、传统、自发倾向和社会风气等等之中。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的高级层次亦称社会意识形式它以相对稳定的形式反映社会存在具有系统化、抽象化的特性。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之间又具有密切联系。首先社会心理是思想体系的原料仓库。它为思想体系的形成提供必不可少的素材。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在社会意识范围内社会心理是思想体系的基础和根源。其次思想体系是社会心理的集中、概括、提炼和升华。在社会心理基础上形成的思想体系反过来又对社会心理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只有发扬先进的思想体系并用它们去指导和影响社会心理才能优化社会心理提高人们的社会意识水平。社会意识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来看,分为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两个层次。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低级层次,它是特定阶级、民族、社会集团或其他特定环境中的人群,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自发形成的、不定型、不系统的社会意识,表现在人们的情感、情绪、愿望、要求、风俗、习惯、传统、自发倾向和社会风气等等之中。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的高级层次,亦称社会意识形式,它以相对稳定的形式反映社会存在,具有系统化、抽象化的特性。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之间又具有密切联系。首先,社会心理是思想体系的原料仓库。它为思想体系的形成提供必不可少的素材。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在社会意识范围内,社会心理是思想体系的基础和根源。其次,思想体系是社会心理的集中、概括、提炼和升华。在社会心理基础上形成的思想体系反过来又对社会心理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只有发扬先进的思想体系并用它们去指导和影响社会心理,才能优化社会心理,提高人们的社会意识水平。

25.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这个辩证关系从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来看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情况。在一种生产关系产生和确立起来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它与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是基本适合的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虽然这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也有矛盾人们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生产关系作某些调整但却不会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而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原来的生产关系逐渐变得陈旧它与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由基本适合变为基本不适合从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时就要求根本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而新的生产关系一旦产生并确立起来就又出现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在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开始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新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之间这种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是一个永恒的循环过程每一次这样的循环都把人类社会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生产发展的辩证过程总是这样: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和确立又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这种生产发展的历史辩证法充分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这个辩证关系从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来看,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情况。在一种生产关系产生和确立起来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它与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是基本适合的,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虽然这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也有矛盾,人们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生产关系作某些调整,但却不会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而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原来的生产关系逐渐变得陈旧,它与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由基本适合变为基本不适合,从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时,就要求根本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而新的生产关系一旦产生并确立起来,就又出现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在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开始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新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之间,这种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是一个永恒的循环过程,每一次这样的循环,都把人类社会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生产发展的辩证过程总是这样: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和确立,又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这种生产发展的历史辩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