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模拟练习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王维
寒更传晓箭①,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②舍,脩然尚闭关。
【注】①晓箭:中国古代计时器具,借指拂晓。②袁安;后
汉贫穷而有贤德的人,有一年下大雪,穷人都扫雪出来讨饭吃,
袁安却闭门而卧,固穷守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写更声报晓,作者揽镜自照,
一种迟暮之感油然而生。
B.颔联"风惊竹"有声,"雪满山"有色,紧扣诗人隔窗
"听"和开门"看”的动作神态,一惊一叹,使人如临其境。
C.全诗一韵到底,平仄相间,诗中"颜""山""闲""关"
都押同一个韵,读来感觉音韵和谐,极具音乐美感。
D.王维以袁安自比,表达了对袁安清高风骨的赞美,和自
己固穷守志、安贫乐道的信念。
2.本诗为忆友之作,然而全诗无一字提及"胡居士",请
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诗人是如何回忆胡居士的。
第1页共28页
【答案】
1.D
2.①借景抒情。前六句写诗人独居山中,见雪满山,营造
寂静清幽的氛围,引出尾联对友人的忆念之情;②用典,想象。
尾联借袁安卧雪的典故,想象胡居士雪中高卧,赞美胡居士像袁
安一样贤达而固穷守志,表达了诗人对胡居士的仰慕与怀念。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赏析能力。
D."以袁安自比……和自己固穷守志、安贫乐道的信念"错
误,尾联借用袁安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胡居士高尚品德的赞美
和对他雪天生活的关切。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情感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这首诗的大意是:寒冷的更声已经传报拂晓时刻,明镜中先
看到自己的衰老容颜;隔窗听风声乱撼着窗前的丛竹,推门见大
雪盖满了对面的群山;飘洒空中使那深长的小巷宁静,皑皑的积
雪更觉庭院宽广清闲;试问胡居士您在家里会怎么样,想必是坦
然高卧柴门依旧紧关。
首联中诗人以"寒更"对"清镜",见"清镜览衰颜",凄
冷之夜,衰老之躯,令诗人顿生迟暮之感。颔联先倒叙一笔夜来
听到的响动"隔牖风惊竹",然后反扣眼前所见的景象"开门雪
满山";颈联继续写雪,从空中写到地上,特别表现晨雪带来的
第2页共28页
闲静,透过雪景传达无处不在的寒冷,为转写对胡居士的忆念蓄
势。前六句写山居的静寂,雪景的清幽,为后文写怀人做了情感
上的铺垫。
尾联"借问袁安舍,脩然尚闭关",意思是"试问胡居士您
在家里会怎么样,想必是坦然高卧柴门依旧紧关",诗人借用典
故来回忆胡居士,以袁安卧雪的典故喻胡居士,后人常用"袁安
高卧"指身处困穷但仍坚守节操的行为,这里诗人不说忆胡处士,
而借用袁安代指胡处士,以想象的手法意在说明胡处士和袁安一
样身处困穷仍然保有高洁品性,十分贴切地表达了作者对这位贤
达而固穷守志的胡居士的仰慕与忆念之情。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次韵和酬刁景纯春雪戏意①
梅尧臣
雪与春归落岁前,晓开庭树有余妍。
杨花扑扑白漫地,蚊蝶纷纷飞满天。
胡马嘶风思塞草,吴牛喘月②困沙田。
我贫始觉今朝富,大片如钱不解穿。
【注】①本诗作于皇祐五年,是年秋作者丧母,解监永济仓
官,扶榇归宣城守制。刁景纯:北宋大臣。②吴牛喘月:《太平
御览》卷四引汉应劭《风俗通》:"吴牛望月则喘,使之苦于日,
见月怖,喘矣。"
第3页共28页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首酬和诗,题目交代了写诗的目的,首联照应题目,
点出了春雪降临的时间。
B.清晨雪花落在庭院中的树上,如花朵一样美丽,诗人以花
喻雪,写春雪的美丽姿态。
C.颈联以"胡马思塞草""吴牛困沙田"写自己的处境,表
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D.尾联富有调侃意味,诗人见春雪"大片如钱",感觉自己很
富有,可惜春雪无法穿。
2.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加以赏析。(6分)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手法。C项,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错,"胡马嘶风思塞草"写渴
望建功立业,"吴牛喘月困沙田"写自身的困境,诗中并没有表
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答案】①借助比喻。诗人将"春雪"比作"杨花""挟
蝶”,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春雪纷飞的情态。②使用叠词。”扑
扑""纷纷"两个叠词用于形容春雪飞扬的样子,画面感极强。
③用词精炼。"漫"字写出雪花溢满大地的情态,"满"字写出
了雪花漫天飞舞的情态,"白漫地""飞满天"写雪之多。(每
点2分,共6分)
第4页共28页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语言。要求赏析的是"杨花扑
扑白漫地,蚊蝶纷纷飞满天",根据标题可知,此处使用的是比
喻的修辞,用"杨花""帙蝶"来比喻春雪,以"扑扑""纷纷"
两个叠词形容其形态,以"白漫地""飞满天"写雪之多,且动
态感强。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曲江陪郑八丈南史饮①
杜甫
雀啄江头黄柳花,需潮棚②满晴沙。
自知白发非春事,且尽芳樽恋物华。
近侍③即今难浪迹,此身那得更无家。
丈人才力④犹强健,岂傍青门学种瓜⑤?
【注】①此诗作于乾元元年春,时杜甫在左拾遗任上。郑八
丈,朝廷史官。南史是春秋时齐国的史官,以不畏强权、直书史
实而著称。②4ll(jiaojing):水鸟。Hli(xichi):水鸟。
③近侍,即左拾遗。④才力,一作"文力"。⑤汉朝初年,故秦
东陵侯邵平,秦亡后沦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东门,其门青色,
故称青门。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首联写江边黄柳花开、雀儿啄食、水鸟曝沙的清新之景,
展现江边动人的春色。
第5页共28页
B.颔联抒发诗人自叹人生迟暮之悲和及时行乐、借酒消愁
的豁达,含蓄而委婉。
C."近侍即今难浪迹"一句写诗人居官左拾遗而难得浪迹
江湖,处境进退两难。
D.本诗首联写春景,颔联写陪郑,颈联自叙,尾联又提到
郑,起承转合,层次分明。
2尾联"丈人才力犹强健,岂傍青门学种瓜”运用了哪些表
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
【答案】
1.B
2.尾联引用邵平种瓜东门的典故,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意
思是说郑八丈才力犹健,不应当学邵平在青门种瓜。委婉地表达
了诗人勉励郑八丈积极出仕,有所作为之意。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小题。
初入淮河①四绝句♦其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浪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过淮甸
曹勋
长淮烟静是天津,兵里因循一半分。
第6页共28页
尚有旧时鸥与鹭,夕阳归处记南云。
【注】①淮河:南宋时期"绍兴和议"所规定的宋金分界线,
淮河以北的中原地区割让给金国。杨万里奉命去迎接金廷派来的
"贺正使"(互贺新年的使者),来到淮北后触景伤怀所写的绝
句。
L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诗都是因眼前淮河的景物起兴,以抒发感慨,但景物各
有不同。
B.杨诗"波浪交涉"后著以"亦难为"三字,凝聚着作者的
深沉感喟。
C.曹诗首句写淮河上空烽烟已逝,可惜那河边的渡口已成宋
的边塞。
D.两诗用笔微约、风格雄浑,都能在对客观景物的叙写之中
怨而不怒。
12两诗都描绘了鸥鹭的形象,请简要分析其不同作用。(6
分)
【答案】
1.D("风格雄浑”错误,这两首诗风格都是沉郁的)
2虚实相生,杨诗侧重从其可以南北自由飞翔的角度入手,
表达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来往的强烈愿望。②反衬手法,
曹诗侧重从其尚能知晓在夕阳暮色里,循着南云回归旧林,批判
第7页共28页
了南宋小朝廷纸醉金迷、不思故里、苟且避战的现状。(每点3
分,其中手法1分。共6分)
五、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节选)
杜甫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观王右丞维沧洲图歌(节选)
皎然
沧洲误是真,萋萋忽盈视。
便有春渚情,褰裳掇芳芷。
飒然风至草不动,始悟丹青得如止匕。
沧洲说近三湘口,谁知卷得在君手。
披图拥褐临水时,脩然不异沧洲叟。
[注]方壶:神话中的东海神仙。这里泛指高山,并非实指。
赤岸:泛指江湖的岸。脩(xi。)然:自在超脱的样子。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诗的前四句写王宰不愿受时间的催迫而仓促作画,十日
五日才画一水一石,极力赞扬王宰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
第8页共28页
B."尤工"两句以对比高度评价王宰画作在构图布局等方
面旷古未有的技巧,在尺幅画面上绘出了万里江山的景象。
C.两首诗都摹写画作。在王维的《沧洲图》里,我们可见水
中沙洲,萋萋春草,画中人敛起衣裳,采摘水中香草。
D.皎然的诗作中首句是全诗的枢纽,下面的诗句着力用墨,
反复渲染,全诗呈现出脉络清晰、结构完整严密的特征。
2这是两首题画诗,但不尽相同,请结合诗句,分别从画作
的风格和诗人再现画作的手法简要分析其不同之处。(6分)
【答案】
1.C"画中人敛起衣裳,采摘水中香草"错。这是观画者的
想象。
2参考答案:
画风不同:王宰的画作壮观(壮阔、雄浑),由"壮哉昆仑
方壶图"可见;王维的画作有远离尘俗的闲淡(恬淡、超然、淡
远),由尾句"脩然不异沧洲叟"可见。
杜诗侧重于对画作的直接(正面)描写,写山从昆仑到方壶,
写水由洞庭、长江到日本东,夸张地表现出画作气象阔远。
皎然诗侧重于观画的感受(想象、虚写),诗歌通篇都是从
观者的主观感受侧面表现出画作的传神之处。(意思对即可,每
点2分,共6分)
六、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各题。
踏歌词四首①
第9页共28页
刘禹锡
其一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鹏鸽鸣。
其三
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
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②。
注:①踏歌,是指古代流行于长江流域民间的一种歌调,唱
歌者多为青年男女,边跳边唱,并以脚踏步为节拍。②花钿(di
an):女性的一种首饰。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首诗写川江一带的民俗风情。诗人模拟当地民间情
歌,以女性口吻咏唱对爰情的期待和追求。
B."春江月出大堤平"中的"平"字指春江涨满,与江岸
齐平,和“潮平两岸阔"中的"平"有同工之妙。
C.”振袖倾鬟风露前"以"振袖、倾鬟”两个细节来写舞
姿情态,表现出青年男女跳舞至深夜的疲惫之状。
D.这两首诗风格清新自然,优美动人,富有生活气息,表
达感情宛转曲折,含意丰富,情味悠长,耐人寻味。
2这两首诗的结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
第10页共28页
2其一的结句以景结情,当新词唱尽,四周悄然,只见红霞
映树,只闻鹏鸽和鸣,衬托了姑娘们因唱尽新词无人应对而产生
的惆怅、失落之情,耐人寻味;其三的结句侧面描写,次日清晨,
游童在歌舞场地拾到姑娘遗落的花钿,烘托出昨夜热烈狂欢的气
氛,情味悠长。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表现出青年男女跳舞至深夜的疲惫之状"说法错误,
应为"表现出青年男女跳舞时热烈的情绪和狂欢的情景"。
故选co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两首诗是一组组诗中的诗歌,两首诗都是写川江一带的踏歌
民俗风情,但两首诗在具体的写法上却有着很大差别。两首诗的
结句就体现出这种差别。
第一首中的"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鹏鸽鸣”是写景,
此处是以景结情,且是一个特写镜头,它表现的并不是全部的女
郎而是其中的某一个,在别人都凭歌声为媒介而会到自己所"欢"
的时候,她却是"唱尽新词欢不见",尝到了失望的滋味。但她
仍旧怀着希望,一直等到"红霞映树"的早晨,小伙子最后是否
来了?"鹘鸽鸣"声似乎有所暗示。"鹘鸽"是古诗中常用的意
象,代表悲苦,诗中通过“鹏鸽"这一典型意象,衬托了姑娘们
因唱尽新词无人应对而产生的惆怅、失落之情,耐人寻味。
第11页共28页
第二首中的结句"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月
落乌啼云雨散"是说他们歌舞竟夜,直至天明。从意思上讲,狂
欢之夜的情景已经写完,但作者又用"游童陌上拾花钿"一语,
对狂欢之夜做了无声的渲染。次日,游童们沿路去拾取女郎遗落
的花钿(女子的首饰),花钿遗落满地而不觉,可知当时歌舞女
子是如何沉浸在歌舞狂欢之中。这种从侧面的、启人想象的写法,
其含意的丰富和情味的悠长,更胜于正面的描写。通过侧面描写,
烘托出昨夜热烈狂欢的气氛,呼应了上一句"振袖倾鬟风露前",
意味悠长。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金山寺①(节选)
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②,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③,古来出没随波涛。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注】①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西北长江边的金山上,宋时
山在江心。②苏轼的家乡在四川眉山,古书称长江之水发源于四
川岷山。③中泠,泉名,在金山西。石盘陀,形容石块巨大。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宦游直送江入海"写"人送江水",笔调新奇。江水
波浪迭起,正是诗人经历的写照。
第12页共28页
B.三至六句,描述了诗人登临所见的景象。诗人想到自己
的仕途遭遇惊涛骇浪的冲击。
C.最后两句呼应首句"我家",诗人登上山顶遥望家乡,
看见青山密布,诗人赞叹景色之美。
D.这首诗以"江"贯穿首尾,"乡思"是诗人极力渲染的
内容,诗歌将写景、咏怀融为一体。
2这首诗第三至六句虚实结合手法运用得非常巧妙,请简要
分析。
【答案】
1.”诗人赞叹景色之美"说法有误。"江南江北"一句写
青山密布,并非泛言景色之美,而是哀叹望乡不见。青山挡住了
诗人的视线,“山多"即愁多,苦多也。
2三四两句中,"潮头一丈高"是虚写,"沙痕在"是实写,
前者乃是诗人看到现实中的沙痕而产生的想象,表现诗人对壮阔
景象的想象与赞叹。五六两句中,"中泠南畔石盘陀”是诗人眼
前的现实景物,属于实写,而诗人由石盘陀联想到古往今来的潮
涨潮落,联想到"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属于虚写。这四句,
虚实结合非常巧妙,且转换自如。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陈与义①
高咏楚词酬午日②,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
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第13页共28页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
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①陈与义:北宋末南宋初的爰国词人。本词是作者在建
炎三年避金兵流寓湖南,湖北一带,逢端午感怀而作。②午日:
端午节。③戎葵:即蜀葵,夏日开花,有向阳特征。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以互相映衬的笔法,抒写"榴花不似舞裙红",用鲜
艳灿烂的榴花比鲜红的舞裙,回忆过去春风得意、声名籍籍时的
情景。
B.从"高咏“至I」"歌罢"一曲《楚辞》的时空之中,词人以
-"酬"字,交代了时间的过渡。"酬"即对付、打发,这里有
度过之意。
C."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两句和苏轼《念奴娇•赤壁
怀古》中的"一尊还酹江月”在行为举止和表达情感上相同。
D.词人在对"天涯节序匆匆”的惋惜声中,在对"戎葵凝笑
墙东”的欣赏中,在对"酒杯深浅去年同"的追忆里,表达了"隐
然眉睫间"的豪放的悲壮情调。
2本词下片"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句,与辛弃疾《永遇乐凉
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在情感
表达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第14页共28页
LC【解析】"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面对湘江诗人祭
酒的虔诚,从高歌其辞赋到爵酒江水,深深地显示出词人对屈
原的凭吊,其强烈的怀旧心情和爰国情感,已付托于这"试浇"
的动作及“桥下水,今夕到湘中"的遐想之中。而苏轼的《念奴
娇•赤壁怀古》则在情感上更多抒发了词人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
限怀念和敬仰之情以及词人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之情。
2."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句,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抒发年
华老去的慨叹和国家离乱、个人身世的无限怆恨,情感极为深
沉。②辛弃疾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典故抒
情,表达自己不服老、愿为国效力的情感,以及对奸佞误国的
忧虑和痛恨,情感悲愤难抑。(每点3分,手法1分,情感2
分。意思正确即可)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①韵
(宋)黄庭坚
万里黔中②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
醉,鬼门关③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
④,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释】①[高左藏使君]高左藏,作者友人;使君,古时对
州郡长官的尊称。②[黔中]即黔州。作者贬谪所在地。③[鬼门关]
即石门关,今重庆市奉节县东。④[戏马台]一名掠马台,项羽所
第15页共28页
筑,今江苏徐州城南。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刘裕北征,九月九日
会僚属于此,赋诗为乐,谢瞻和谢灵运各赋诗一首。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首二句下笔不凡,起调高昂。通过"一漏天""似
乘船"的比喻,写黔中气候,形象生动地表明秋雨不止叫人不堪
其苦的状况,以明贬谪环境之恶劣。
B.次三句是一转,写重阳放晴。久雨得晴,又适逢佳节,
真是喜上加喜。遂逼出"催醉"二字,登高远眺,斟杯痛饮,醉
意酣畅,表明一种忘怀得失的胸襟。
C.下片首三句用"莫笑"一转,词情再扬,突出几分傲兀
之气。又用杜牧"菊花须插满头归"典故,借这种老翁头上插花
不入俗眼的举止,写出一种不服老的气概。
D.最后三句是高潮。此三句说自己还要骑马射箭,吟诗填
词,其气概直追古时的风流人物。借晋诗人谢瞻、谢灵运戏马台
赋诗之典,将诗人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2这首词与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在表现手法上
有何异同?
【答案】
1.A
2同:①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本词"莫笑老翁犹
气岸""风流犹拍古人肩”等语句直接表现了作者老当益壮、穷
且益坚的胸襟气度;苏词中"莫听""何妨""谁怕"等词句直
第16页共28页
接点出了作者从容洒脱的心态。②都采用即景抒情(触景生情、
借景抒情)的手法。本词通过黔中"一漏天""似乘船",写出
了作者在穷困险恶的处境中不向命运屈服的胸怀;苏词借雨中潇
洒徐行之见闻感受,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颓丧的性
格。
异:本词用典,苏词采用了"双关"的手法。本词用谢瞻、
谢灵运戏马台赋诗之典,表现了作者直追古人的豪迈气概;末句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政治
"风雨"和人生险途。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
能力。
A."起调高昂"错,应为"起调低沉"。前两句起调低沉,
起篇为抑,先抑后扬。黔中秋来阴雨连绵,遍地是水,人终日只
能困居室内,不好外出活动。不说苦雨,而通过“一漏天"、"似
乘船”的比喻,形象生动地表明秋霖不止叫人不堪其苦的状况。
“乘船”而风雨喧江,就有覆舟之虞。所以“似乘船"的比喻是
足不出户的意思,又影射着环境的险恶。联系"万里"二字,又
有去国怀乡之感。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第17页共28页
相同点:①都运用了直抒胸臆。本词,"莫笑老翁犹气岸”,
不要取笑我,虽然年迈但气概仍在;"风流犹拍古人肩",英雄
直追古时风流人物。这两句直抒胸臆,直接表达自己不服老的气
概,认为自己仍能追随古代英雄,建功立业。《定风波•莫听穿
林打叶声》中,上阕"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
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
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咏长啸从容而行。拄竹杖、穿芒鞋,走得
比骑马还轻便,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直抒
胸臆,写出自己不怕风雨,吟啸徐行,任凭风吹雨打的风流与洒
脱。
②都运用了借景抒情。本词"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
乘船",黔中阴雨连绵,仿佛天漏,遍地都是水,终日被困家中,
犹如待在一艘破船上,借路上的景色,写出所处环境的恶劣;苏
词,"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春风微凉吹
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写出了
作者在路上遇到雨的情景,借雨后微冷、斜阳残照之景,写出了
自己在困境中的希望,不因被贬谪而沮丧的旷达。
不同点:①本词,用典,"戏马台南追两谢",巧用晋诗人
谢瞻、谢灵运戏马台赋诗之典,写出了想追随"两谢"驰马赋诗
的豪迈气概。
②《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运用了双关,"回首向来萧
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归去之后,看刚才刮风下雨的
第18页共28页
地方,哪里有什么雨,哪里有什么晴。此处的"风雨""晴"均
为双关,"风雨"为语义双关,"晴"为谐音双关,写出了自己
不畏官场上的"风雨",依然故我的洒脱与不羁。
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白鹰
杜甫
雪飞玉立尽清秋,不惜奇毛恣远游。
在野只教心力破,于人何事网罗求?
一生自猎知无敌,百中争能耻下鞫注。
鹏碍九天须却避,兔藏三穴莫深忧。
注:情(gdu)鹰,指调教于臂赣之上的鹰;鞫,皮制袖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的画面描绘极富立体感,在清秋时节,如雪似玉的
白鹰傲立雄视,恣意远飞,身姿矫健。
B.颔联中运用反问,写猎人网罗白鹰,白鹰竭尽心力挣破
罗网,从而突出白鹰神奇而灵异的特点。
C.颈联写白鹰天下无敌,百战百胜,不甘任人驱使,既表
现了它外在的勇猛又表现了它内在的桀鳌。
D.尾联运用典故,写白鹰遨游九天,使大鹏望而退避、野
兔深藏不出的雄姿,笔调高扬,意味深远。
第19页共28页
2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请说说诗人是如何借白鹰
寄托心志的。(6分)
【答案】
1.(3分)B("白鹰竭尽心力挣破猎人的罗网,表达对猎
人行为的强烈不满。"理解错误)
2(6分)①借白鹰雪飞玉立、恣意远飞的形态,表达对高
洁品格的坚守和对自由的向往;
②借白鹰耻于下箍,表达诗人不愿寄人篱下、被束缚的傲骨;
③借白鹰使大鹏退避、野兔深藏表达诗人不畏强敌的勇毅,
不欺凌弱小的正气。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观书
(明)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①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注】①金鞍玉勒:指富贵公子。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和书本的亲密关系。"多情""相亲"用拟
人手法,体现诗人对书本的喜爱。
第20页共28页
B.颔联用夸张手法写书的吸引力之大和读书速度之快,也
表现了诗人读书难免疲惫的心情。
C.诗中把“寻芳”的贵公子与痴爰读书的"我"作对比,
表明闭门读书之乐胜于四处游玩。
D.这首诗结合诗人的亲身体会,极写读书的好处和乐趣,
体现了诗人高雅不俗的人生志趣。
2请赏析诗歌颈联的妙处。(6分)
【答案】
1.B("表现了诗人读书难免疲惫的心情。"错误,"眼前直
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眼前的书,一读即是无数字,读
书之多之快,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中顿觉爽快,
全无一点杂念。"直下三千字”,写为书所吸引;“全无一
点尘",写书本知识荡涤心胸,心无杂念。并没有说读书难免疲
惫的意思。)
2①用典。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
源头活水"句,说理形象,表明坚持读书,可以不断得到新的知
识,丰富自我;②比喻。"东风”句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
知,就像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生动形象地
表现了读书的乐趣,令人心旷神怡。③结构上承上启下。"活水
源头"承接上文"眼前直下三千字";"东风花柳"引出下文
"别有春"。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第21页共28页
发太城留别田父
范成大
秋苗五月未入土,行人欲行心更苦。
路逢田翁有好语,竞说宿来三尺雨。
行人虽去亦伸眉,翁皆好住莫相思。
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联写诗人将要远行,与田父离别难舍之情,也突出
为秋苗未栽种而忧苦。
B.第四句中的"竞"字,写出了田翁们争着告诉诗人昨晚
下了一场大雨的喜悦。
C.第五、六句写诗人高兴的原因:田翁们不必再为收成愁
虑,可以安心生活了。
D.全诗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农事和农民
生活的深切关心之情。
2请赏析最后一联"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的
精妙之处。
【答案】
1.C
2这一联,运用虚实结合(或想象)的艺术手法,实写当时的
满野潺潺流动的沟渠水,
第22页共28页
虚写秋社时人们杀鸡宰猪祭祀神灵,庆祝丰收,表达诗人对
成都人们的真诚而美好的祝愿。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外贸采购尾货合同范本
- 外墙竹架采购合同范本
- 场地租赁合同转让协议
- 壁扇销售安装合同范本
- 商业买卖合同协议范本
- 外贸代理购销合同范本
- 土方矿山运输合同范本
- 商铺宿舍转让合同范本
- 夜场设备转让合同范本
- 培训商铺合作合同协议
- 2024年第二十五届“飞向北京·飞向太空”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教育竞赛活动竞赛规则
- 绝对值的化简【区一等奖】
- 三对三篮球赛记录表
- GB 4806.13-202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复合材料及制品
- 云南少数民族
-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一种反动哲学的批判)(节选)
- 2023年4月全国自学考试04729大学语文试题
- 脉管系统理论知识考核试题及答案
- 第1单元-输电线路阶段式继电保护
- GB/T 8464-2023铁制、铜制和不锈钢制螺纹连接阀门
- 护理查房胎盘早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