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112伶官传序教学设计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新教材】112伶官传序教学设计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新教材】112伶官传序教学设计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新教材】112伶官传序教学设计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代史伶官传序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清文本的论证思路2、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3、理解文章的观点,明确写作目的。【学习过程】一、导入:英国·培根在?培根随笔?中说:读史使人明智。杜牧读六国之史,明白了骄奢暴虐可以亡国;苏洵读六国之史,看到了勇于抗敌才可以兴国。那么欧阳修读五代之史,又告知我们什么呢?今日就一起去学习?五代史伶官传序?,去回到历史现场,鉴往知来。二、检查预习效果1、合作诵读文章。读清节奏、读准字音。2、检查整理的一词多义、虚词、词类活用3、检查句子翻译A.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打算的,莫非说不是由于人的作为吗?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C.夫祸害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祸害经常在微小的事上积累而成,而聪慧果敢的人往往被自己溺爱的人或物困住,莫非只是伶人吗?三、理清论证思路思索1:文中的观点句有哪些?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为什么?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害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总结:从同学们的分析来看,“兴国〞“亡身〞“智勇〞“祸害〞是盛衰的一个具体表达;“忧劳〞、“逸豫〞、“忽微〞、“所溺〞皆为人事,因此,上述两个论点,既是中心论点的深化,又是其具体化。古文观止也有陈述,“起手一提,包括全篇之意〞。思索2:画出本课的论证结构思维导图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皆为人事得天下失天下豪杰莫敢争伶人困之祸害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皆为人事得天下失天下豪杰莫敢争伶人困之祸害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四、体会文本的语言特点思索3:通过阅读课文,给李存勖编一个履历表〔注释:李存勖885~926),仆人公李存勖在公元908年、912年、923年、926年的几个年月里,年龄分别是多少岁?〕明确:908年是23岁;912年是27岁;923年是38岁;926年是4l岁。提问:在这几个年头里,在李存勖身上分别发生了什么事?(尽可能用课文的原句答复)明确:①李存勖23岁时的事:“接受三矢,继父遗志。〞(齐声朗读:“其后用兵,那么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点拨:从这铿锵的节奏中,可以观察一位胸怀大志,雄姿英发的年轻统帅形象清楚地出现在我们眼前。②仆人公27岁时的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这是公元912年,李存勖派兵攻破幽州,俘获刘仁恭及其家族,刘守光逃到沧州,乃被捕获。父子都被处死,灭燕)③仆人公38岁时的事:“函梁君臣之首〞(亡梁),然后“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建立了后唐。李存勖从受命到立国,经过了整整15年。④仆人公4l岁时的事:“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思索4:清代沈德潜评论此文:“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对庄宗跌宕起伏,大起大落的人生,感慨遥深。请你找出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欧阳修深切的情感?试着读出这种情感。明确:①“盛衰之理,虽曰人事,岂非人事哉〞用反诘语气的转折复句,意在强调后者。强调“人事〞的作用,即盛衰之理,不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点拨:凡反问句都是以疑问的语气表达字面相反的意思,无疑而问,语意表达的比陈述句更确定、更有力、更发人深省,有更强的感情颜色。②反问句:“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是反诘语气的选择关系的复句,前者被否认,被舍弃,后者被确定,说明成败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印证了开头的论点。③感慨句“方其…可谓壮哉!〞“及…何其衰也!〞这是两个感慨句,又是对称句。感慨饱含着剧烈的感情颜色,前一句表示对庄宗成功的欣赏之情,后一句表示对庄宗失败的悲叹之情。对称句,节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特殊是本文的对称句在内容上都是正反对比的,不仅有音乐美,而且给人鲜亮的比照感,表达了作者褒贬、扬抑的立场,气概非常充分,感情颜色浓郁,加强了论证的力气。④请同学们再找出几个对称句和反问句,读给同学听。明确:对称句:“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害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反问句,例:“夫祸害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五、探究主旨思索5:怎样理解文章中文与题的内在联系?争论后指名答复,补充更正明确: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外表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由于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具体的表达,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终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思索6:“祸害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让你产生什么联想?

明确:历史:开元君王唐玄宗,开创盛世,却因专宠贵妃,导致盛唐衰落;春秋霸主齐桓公,称霸诸侯,却因亲近小人,导致祸起萧墙;吴国国君夫差,雄霸南方,却因贪恋美色,导致国破家亡等等。“岂独伶人也哉?〞其意思是不独伶人,万事皆然。伶人地位卑微、作用渺小,却能够使庄宗快速灭亡。欧阳修借伶官之祸来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励精图治,“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种教训上至君王,下至百姓,对于我们全部人都有永恒的价值。

总结:从唐庄宗李存勖的履历表上可以看出“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这篇文章从“盛〞“衰〞两个方面,围围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化的比照论述,以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以“晋王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奇作为事例,以论带史,以史论证,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六、拓展仿照第三段的比照论证结构,写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