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_第1页
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_第2页
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_第3页
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_第4页
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硫、氮及其化合物》导学案考纲展示考情汇总备考指导1.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S、N)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了解其应用。2.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S、N)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3.氨气、铵盐的性质及氨气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2020年7月:92019年6月:15,402019年1月:6,20,34,38,442018年6月:11,26,302018年1月:8,16,17,38,392017年:1,12,20,372016年:15,29,40氮、硫均为变价元素;N、S的性质及其化合物的转化主要是不同价态之间的转化,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学习,可以事半功倍。硫及其化合物[基础知识填充]1.硫单质(1)存在:硫既有游离态也有化合态。(2)物理性质硫俗称硫黄,是一种黄色晶体,质脆,易研成粉末,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二硫化碳。(3)化学性质①与O2反应:S+O2eq\o(=,\s\up12(点燃))SO2②与H2反应:S(g)+H2eq\o(=,\s\up12(△))H2S③与金属反应:2Cu+Seq\o(=,\s\up12(△))Cu2S2.二氧化硫(1)物理性质:二氧化硫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易溶于水。(2)化学性质(3)SO2的用途①漂白纸浆、毛、丝、草帽辫等;②用于杀菌消毒。3.三氧化硫(1)物理性质:熔点16.8℃,沸点44.8℃,常温下为无色液体,标准状况下为固体。(2)化学性质三氧化硫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主要反应如下:4.硫酸(1)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①电离方程式为:H2SO4=2H++SOeq\o\al(\s\up1(2-),\s\do1(4))。②硫酸具有酸的通性可与酸碱指示剂作用,也可与活泼金属、碱、碱性氧化物及某些盐反应。(2)浓硫酸的特性①吸水性:浓硫酸能够吸收气体、液体中的水分子及固体的结晶水,故常用做干燥剂。②脱水性:浓硫酸能把有机物中的氧、氢元素按水的组成比脱去,留下黑色的炭。如向蔗糖中加入浓硫酸时,蔗糖逐渐变黑,体积膨胀,形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固体,并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③强氧化性与金属的反应:除Au、Pt以外的绝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浓硫酸作用,如与铜反应。实验操作实验现象a试管中铜丝表面逐渐变黑色;b试管中的品红溶液逐渐变为无色;c试管中的紫色石蕊溶液逐渐变为红色;将a试管中的溶液慢慢倒入水中,溶液变为蓝色实验结论Cu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H2SO4(浓)eq\o(=,\s\up12(△))CuSO4+SO2↑+2H2O(3)硫酸的用途①是化学实验室里必备的重要试剂。②用于精炼石油、金属加工前的酸洗及制取各种挥发性酸,作干燥剂等。[学考真题对练]1.(2020·7月广东学考)某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验证SO2气体的性质。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品红溶液褪色B.KMnO4稀溶液褪色C.NaOH溶液用于吸收多余的SO2D.该实验可验证SO2的漂白性和氧化性D2.(2019·6月广东学考)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气体是()A.CH4 B.NH3C.SO2 D.O3C[酸性气体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3.(2018·6月广东学考)下列环境问题与所对应的物质无关的是()A.酸雨——SO2B.室内空气污染——N2C.温室效应——CO2D.臭氧层破坏——氟氯烃B[N2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不是空气污染物。]4.(2018·6月广东学考)煤中加入石灰石,燃烧时可减少SO2的排放,反应为2CaCO3+X+2SO2=2CaSO4+2CO2(已配平),其中物质X为()A.O2 B.COC.CS2 D.CaO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答。]5.(2019·1月广东学考)空气污染会严重影响人类健康。以下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B.SO2C.NO D.A661.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物是SO2,硫和氧气不能直接生成SO3。2.浓H2SO4具有强烈的吸水性,因而可以作干燥剂,但不能干燥NH3和H2S。3.常温下,冷的浓硫酸能使Fe、Al发生钝化,故可用铝槽车运输浓H2SO4。4.与非金属反应。加热时浓硫酸与木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H2SO4(浓)eq\o(=,\s\up12(△))CO2↑+2SO2↑+2H2O。[最新模拟快练]1.(2019·广东省实验中学模拟)在反应C+2H2SO4(浓)eq\o(=,\s\up12(△))CO2↑+2SO2↑+2H2O中,氧化剂是()A.C B.浓H2SO4C.CO2 D.SO2B2.(2019·广东省执信中学期中)下列关于SO2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SO2是硫及某些含硫化合物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B.SO2有漂白作用,也有杀菌作用C.SO2溶于水后生成H2SO4D.SO2是一种大气污染物C3.(2018·广州市南沙区第一中学期中)某化学活动小组制备一定量的氢气,下列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Cu和稀硝酸 B.Zn和浓硝酸C.Fe和浓硫酸 D.Al和稀硫酸D[Cu和稀硝酸反应生成NO,得不到氢气,A错误;Zn和浓硝酸反应生成NO2,得不到氢气,B错误;Fe和浓硫酸在常温下钝化,得不到氢气,加热则生成SO2,C错误;Al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氢气,D正确。]4.(2018·广东省执信中学期中)下列酸在与金属发生反应时,其中S或N元素的化合价不会发生变化的是()A.稀硫酸 B.稀硝酸C.浓硫酸 D.浓硝酸A氮及其化合物[基础知识填充]1.氮及其性质(1)氮元素的存在与氮的固定氮元素在自然界中以游离态和化合态形式存在,氮的固定分为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2)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通常情况下不易发生化学反应。(3)氮的氧化物——NO和NO2①NO:无色难溶于水的有毒气体,易被O2氧化,化学方程式为2NO+O2=2NO2。②NO2: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易溶于水且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为3NO2+H2O=2HNO3+NO。2.氨的性质(1)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易液化,液氨作制冷剂;极易溶于水(1∶700)。(2)化学性质①与水的反应NH3+H2ONH3·H2ONH3·H2ONHeq\o\al(\s\up1(+),\s\do1(4))+OH-(显弱碱性)。NH3·H2Oeq\o(=,\s\up12(△))NH3↑+H2O(一水合氨不稳定)。②与酸的反应NH3+HCl=NH4Cl(产生大量白烟)。2NH3+H2SO4=(NH4)2SO4。③与O2的反应——氨的催化氧化(接触氧化)4NH3+5O2eq\o(,\s\up12(催化剂),\s\do9(△))4NO+6H2O。(3)检验: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4)氨的用途①氨是氮肥工业、有机合成工业及制造硝酸、铵盐和纯碱的原料。②氨易液化,常用作制冷剂。3.铵盐(1)铵盐:铵根离子(NHeq\o\al(\s\up1(+),\s\do1(4)))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2)物理性质:都是无色或白色晶体,易溶于水。(3)化学性质①不稳定性a.NH4Cl受热分解:NH4Cleq\o(=,\s\up12(△))NH3↑+HCl↑,现象:白色固体消失,在试管上方重新凝结。受热分解:NH4HCO3eq\o(=,\s\up12(△))NH3↑+H2O↑+CO2↑,现象:白色固体消失,在试管口有无色液体凝结。②与碱反应NH4Cl溶液与NaOH溶液共热的化学方程式:NH4Cl+NaOHeq\o(=,\s\up12(△))NaCl+NH3↑+H2O。4.氨气的实验室制法点拨氨气是中学阶段唯一的碱性气体,通常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或酚酞试剂(变红)、浓盐酸或浓硝酸(产生白烟)检验。5.硝酸(1)挥发性:硝酸越浓越易挥发。(2)强氧化性①与金属的反应a.除Au、Pt以外的绝大多数金属都能与硝酸反应。b.常温下,冷的浓硝酸能使Fe、Al钝化。c.与铜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浓硝酸:Cu+4HNO3(浓)=Cu(NO3)2+2NO2↑+2H2O;稀硝酸: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②王水是浓硝酸和浓盐酸的混合物,体积比为1∶3,能使不溶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