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祛风湿药全解_第1页
第十一章祛风湿药全解_第2页
第十一章祛风湿药全解_第3页
第十一章祛风湿药全解_第4页
第十一章祛风湿药全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一章祛风湿药全解第一页,共71页。概述一、含义凡以袪除风寒湿邪,治疗风湿痹证为主的药物,称为袪风湿药。二、性能特点味多辛、苦,性或温或凉;毒性:川乌、雷公藤毒性较大;蕲蛇去头后无毒。第二页,共71页。三、功效和适应症功效:祛风湿:袪除留着于肌肉、经络、筋骨的风湿之邪,有的还兼有散寒、舒筋、通络、止痛、活血或补肝肾、强筋骨等作用。适应证:主要用于风湿痹证之肢体疼痛,关节不利、肿大,筋脉拘挛等症。部分药物还适用于腰膝酸软、下肢痿弱等。第三页,共71页。四、分类根据兼有功效不同,分为三类1、袪风寒湿药2、袪风湿热药3、祛风湿强筋骨药第四页,共71页。五、配伍应用1、因证(痛痹、行痹、热痹、着痹)选药2、活血通络药(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3、解表药4、补虚(肝肾)药5、随证(痰、瘀)配伍第五页,共71页。六、药物剂型:可制成酒或丸散剂。酒还能增强袪风湿药的功效。也可制成外敷剂型,直接用于患处。七、使用注意1、阴血亏虚者慎用;2、多用丸、散、膏剂及酒剂3、部分药物有毒,注意用法用量。第六页,共71页。第一节祛风寒湿药概述性能特点:性味多为辛苦温,有较好的袪风、除湿、散寒、止痛、通经络等作用。适应证:主要适用于风寒湿痹证。配伍后亦可用于风湿热痹。【教学内容】掌握:独活、木瓜、威灵仙熟悉:川乌、蕲蛇、乌梢蛇第七页,共71页。独活【来源】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重齿毛当归的根。第八页,共71页。【性能】辛、苦,微温。归肾、膀胱经。【功效】袪风湿,止痛,解表。【应用】1.风寒湿痹。

2.风寒挟湿表证。3.少阴头痛。【用法用量】煎服,3~9g。外用,适量。性善下行,尤以腰膝、腿足关节疼痛属下部寒湿重者为宜第九页,共71页。羌活与独活的功效异同药名相同点同中之异不同点羌活1袪风湿。2止痛。3解表。性较燥烈,解表力强1、上半身风湿。2、太阳经颠顶头痛。独活性较缓和,祛风湿力强1、用下半风湿。2、少阴头痛。第十页,共71页。威灵仙

《新修本草》【来源】为毛茛科攀援性灌木植物威灵仙、棉团铁线莲或东北铁线莲的干燥根及根茎。第十一页,共71页。

威灵仙

《新修本草》

第十二页,共71页。【性能】辛、咸,温。归膀胱经。【功效】袪风湿,通络止痛,消骨鲠。【应用】1.风湿痹证。2.骨鲠咽喉。《本草从新》诗:铁脚威灵仙,砂糖和醋煎。一口吞下去,铁剑软如绵。凡风寒湿痹无论上下部均可应用。尤其适宜于风邪偏胜的拘挛疼痛。第十三页,共71页。【用法用量】煎服,6~9g。外用,适量。治骨鲠可用威灵仙30g煎汤,亦可加入适量米醋、砂糖后慢慢咽下。【使用注意】本品辛散走窜,气血虚弱者慎服。用量过大,可引起胃脘灼痛、呕吐等。第十四页,共71页。川乌

《本经》【来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carmichaeli母根。第十五页,共71页。【性能】辛、苦,热。有大毒。归心、肝、肾、脾经。【功效】袪风湿,温经止痛。【应用】1.风寒湿痹。辛热散寒祛风,苦热除湿,善于走散,止痛作用良好,宜于寒重而痛甚者。2.心腹冷痛,寒疝疼痛。3.跌打损伤,麻醉止痛。为治风寒湿痹证之佳品第十六页,共71页。【用法用量】煎服,1.5~3g;宜先煎、久煎。外用,适量。入汤剂应先煎0.5~1小时,以口尝无麻辣感为度。【使用注意】1.孕妇忌用。2.不宜与贝母类、半夏、白及、白蔹、天花粉、瓜蒌类同用。3.内服一般应炮制用,不宜久服,生品只供外用,内服宜慎;酒浸、酒煎服易致中毒,应慎用。第十七页,共71页。

总之,川乌辛散苦燥,性热散寒,毒大力强,既入心脾经,又入肝肾经。功善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既治风寒湿痹、拘急疼痛;又治寒湿头痛、心腹冷痛及寒疝腹痛等证。此外,还能麻醉止痛,用于局部麻醉等。第十八页,共71页。草乌

《本经》【来源】为毛茛科植物北乌头AconitumkusnezoffiiReichb.的干燥根。第十九页,共71页。草乌与川乌: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与均相同,而毒性更强。一般宜炮制后用。第二十页,共71页。蕲蛇来源:为蝰科动物五步蛇除去内脏的干燥全体。主产于湖北、江西、浙江等地。夏、秋二季捕捉,剖开腹部,除去内脏,干燥,以黄酒润透去皮骨,切段用。药材第二十一页,共71页。[性味归经]:甘、咸,温;有毒。归肝经。[功效]:祛风,通络,止痉。第二十二页,共71页。【应用】

1.风湿顽痹,中风半身不遂。2.小儿惊风,破伤风。3.麻风,疥癣。【用法用量】煎汤,3~9g;研末吞服,一次1~1.5g,一日2~3次。或酒浸、熬膏、入丸、散服。【使用注意】阴虚内热者忌服。性善走窜,性温通络,内走脏腑,外达肌表,可透骨搜风,为截风要药,风湿痹证均可治之,尤宜于风湿顽痹,经络不通,麻木拘挛。以及中风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第二十三页,共71页。乌梢蛇【来源】游蛇科乌梢蛇除去内脏的全体。别名:乌蛇、青蛇、黑花蛇、黑乌梢。第二十四页,共71页。功用疏要:本品功能祛风、通络、止痉,作用与蕲蛇类似而稍弱,但无毒。临床用于风湿痹痛,疥癣、白癜风,破伤风、急慢惊风等证。附:蛇蜕——可祛风定惊、止痒退翳,用于小儿惊风、皮肤疥癣瘙痒、目生翳障等。第二十五页,共71页。

总之,本品为动物类药,主入肝经,善走窜搜剔,能“内走脏腑,外达皮肤”,药力颇强。既善祛风通络、定惊止痉,又兼止痒。风人体患有风疾,无论内风外风,还是外风诱发风所致的病证均可选用。既治风湿顽痹之肢体痛麻或拘挛曲伸不利,又治中风之口眼涡斜、半身不遂,还治小儿急慢惊风、破伤风、麻风、疥癣及皮肤瘙痒等。第二十六页,共71页。木瓜

《名医别录》【来源】为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

Chaenomelesspeciosa(Sweet)Nakai的干燥近成熟果实。第二十七页,共71页。【性能】酸,温。归肝、脾经。【功效】舒筋活络,和胃化湿。【应用】

1.风湿痹证.2.脚气水肿。3.吐泻转筋。温香为用,化湿为功,善祛筋络之湿,舒筋活络,尤为治湿痹、筋脉拘挛的要药。

第二十八页,共71页。此外,尚能消食、生津止渴,可用之消化不良、津伤口渴。【用法用量】煎服,6~9g。【使用注意】内有郁热,小便短赤者忌服。胃酸过多者不宜用。第二十九页,共71页。蚕砂来源:为蚕蛾科昆虫家蚕幼虫的干燥粪便。药材第三十页,共71页。[性味归经]:甘、辛,温。归肝、脾、胃经。[功效]:祛风湿,和胃化湿。[临床应用]:1.用于风湿痹痛。2.用于吐泻转筋。3.用于风疹湿疹。[用法用量]:煎服,5~15g。布包入煎。外用适量。第三十一页,共71页。木瓜与蚕砂的功效异同药名相同点不同点木瓜袪风湿、和胃化湿善平肝舒筋活络,尤以治疗筋脉挛急者最佳蚕砂善袪风,故凡风湿痹痛,不论风重、湿重均可应用,并可治风疹湿疹瘙痒。第三十二页,共71页。寻骨风来源:为马兜铃科多年生攀援草本绵毛马兜铃的干燥根茎或全草。主产于河南、江苏、江西等地。夏、秋季采收。晒干,切段,生用。药材第三十三页,共71页。[性味归经]:辛、苦,平。归肝经。[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临床应用]:1.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跌打伤痛。[用法用量]:煎服,0.6~10g。或浸酒服。[使用注意]:阴虚内热者不宜服。不宜大量或长期服用,肾病患者忌服。第三十四页,共71页。[性能特点]:本品辛散苦燥,性平不偏,专入肝经。既可祛风湿、通经络,又善止痛,除治风湿痹痛无论寒热均宜外,还可治跌打伤痛、胃痛、牙痛等。第三十五页,共71页。海桐皮来源:为豆科常绿乔木刺桐的干燥树皮。主产于广西、云南、湖北等地。初夏剥取树皮,晒干。生用。第三十六页,共71页。[性味归经]:苦、辛,平。归肝经。[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杀虫止痒。[临床应用]:1.用于风湿痹痛,四肢拘挛。2.用于疥癣,风疹,湿疹。[用法用量]:煎服,5~15g。外用适量。[性能特点]:本品辛散苦泄,专归肝经,性平不偏,直达病所。既能祛风湿、通经络,治风湿痹痛、四肢拘挛;又能祛风杀虫而止痒,治疥癣、风疹及湿疹瘙痒。第三十七页,共71页。八角枫来源:为八角枫科落叶小乔木八角枫的干燥根,须根及根皮。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南方各地。夏、秋两季采挖。晒干,切碎,生用。第三十八页,共71页。[性味归经]:辛,微温;有小毒。归肝经。[功效]:祛风除湿,疏筋活络,散瘀止痛。[临床应用]:1.用于风湿痹痛,瘫痪麻木。2.用于跌打损伤。[用法用量]:煎服,2~6g。或浸酒服。[使用注意]:本品有毒,孕妇、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忌服。[性能特点]:本品辛散温通,专入肝经。功善祛风除湿、疏筋活络、散瘀止痛,治风湿痹痛、瘫痪麻木及跌打伤痛等。唯有毒内服宜慎。第三十九页,共71页。威灵仙来源:为毛茛科草质藤本威灵仙或东北铁线莲的干燥根及根茎。前一种主产于江苏、安徽浙江等地,应用较广。后两种部分地区应用。秋季采挖,晒干,生用。药材第四十页,共71页。[性味归经]:辛、咸,温。归膀胱经。[功效]:祛风湿,通经络,消痰水,治骨鲠。[临床应用]:1.用于风湿痹痛,拘挛麻木,瘫痪。2.用于痰饮积聚。3.用于诸骨鲠喉。4、偏方(1)跟骨骨刺第四十一页,共71页。用法:威灵仙100克、食醋1000ml,泡2-4小时,再煎15分钟,外用(2)呃逆:灵仙、蜂蜜各30克(3)灵仙36克、砂仁30克治骨哽(4)抗癌、化结石:胆囊癌常用[用法用量]:煎服,5~15g。治骨鲠可用30~50g。[使用注意]:体弱者慎用。第四十二页,共71页。[性能特点]:本品辛散咸软温通,主入膀胱经,性猛善走。既长于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又治风湿痹痛、拘挛麻木及瘫痪等证。又能软化鲠骨,治诸骨鲠喉。还可消痰水,治痰饮积聚。第四十三页,共71页。秦艽来源:为龙胆科多年生草本秦艽、麻花秦艽、粗茎秦艽或小秦艽的干燥根。前三种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秦艽”和“麻花艽”,后一种习称“小秦艽”。第四十四页,共71页。[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胃、肝、胆经。[功效]:祛风湿,舒筋络,退虚热,清湿热。[临床应用]:1.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手足不遂。2.用于骨蒸潮热,小儿疳热。3.用于湿热黄疸。[用法用量]:煎服,5~15g。大剂量可用至30g。不宜久煎。第四十五页,共71页。[性能特点]:本品辛散苦泄,微寒清热,入胃与肝胆经,性质平和。功能祛风湿、舒筋络,治风湿痹痛、筋脉拘挛,虽无论病之新久或偏寒偏热均可投用,但以兼热者用之最宜。又善退虚热而除骨蒸,治骨蒸潮热、小儿疳热;且能清利湿热而退黄疸,治湿热黄疸等。第四十六页,共71页。络石藤来源:为夹竹桃科常绿木质藤本络石的干燥带叶藤茎。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主产于江苏、湖北、山东等地。冬季至次春采割,晒干。切碎生用。药材第四十七页,共71页。[性味归经]:苦,微寒。归心、肝经。[功效]:祛风通络,凉血消肿。[临床应用]:1.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2.用于喉痹,疮肿。[用法用量]:煎服,5~15g。[性能特点]:本品苦泄走窜,微寒清热,入心肝血分,功能祛风通络、凉血消肿,除善治风湿热痹及筋脉拘挛兼热者外,又可治咽喉肿痛及疮痈肿毒。第四十八页,共71页。木瓜来源:为蔷薇科落叶灌木贴梗海棠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夏、秋两季果实绿黄时采摘。置沸水中烫至外皮灰白色,对半纵剖,晒干。药材第四十九页,共71页。[性味归经]:酸,温。归肝、脾经。[功效]:舒筋活络,除湿和胃。[临床应用]:1.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脚气肿痛。2.用于吐泻转筋。要药[用法用量]:煎服,10~15g。[使用注意]:胃酸过多者不宜用。第五十页,共71页。[性能特点]:本品味酸入肝,性温不燥。既善益筋与血,又能化除湿浊,且肝平则脾胃自和,故主具舒筋活络、化湿和中之功。适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脚气肿痛及湿浊中阻之吐泻转筋。此外,还能消食生津,治津伤口渴及消化不良等。第五十一页,共71页。豨莶草来源:为菊科一年生草本豨莶、腺梗豨莶或毛梗豨莶的干燥地上部分。我国大部地区均产,以湖南、湖北、江苏等地产量较大。夏、秋二季花开前及花期均可采割。药材第五十二页,共71页。[性味归经]:苦、辛,寒。归肝、肾经。[功效]:祛风除湿,通经活络,清热解毒。[临床应用]:1.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2.用于疮疡肿毒,湿疹瘙痒。[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外用适量。治风湿痹证宜制用,治疮疡、湿疹宜生用。第五十三页,共71页。[性能特点]:本品苦燥辛散,入肝肾经,善祛筋骨间风湿。性寒,又能清热解毒。治风湿痹痛、肢体麻木、中风半身不遂或脚弱无力,无论寒热皆宜,属热者当生,属寒者宜制用;而治疮疡肿毒及湿疹瘙痒,则唯宜生用。此外,现代研究发现其有较好的降压作用,又可治高血压兼肢体麻木者。唯作用缓慢,久服方效。第五十四页,共71页。桑枝来源:为桑科落叶乔木桑的干燥嫩枝。主产于江苏、河南、山东等地。春末夏初采收。去叶晒干切片,或趁鲜切片晒干。生用,或炒至微黄用。也可鲜用。药材第五十五页,共71页。[性味归经]:苦,平。归肝经。[功效]:祛风通络,行水消肿。[临床应用]:1.用于风湿痹痛,四肢拘挛。2.用于水肿,脚气浮肿。[用法用量]:煎服,15~30g。[性能特点]:本品苦泄性平,横走肢臂。为上肢痹症的引经药,既能祛风通络而利关节,治风湿肩臂疼痛与四肢拘挛。又能行水消肿,治水肿、脚气等。唯药力平和,用量宜大。第五十六页,共71页。海风藤来源:为胡椒科常绿攀援藤本风藤的干燥茎。主产于广东、福建、台湾等地。夏、秋季采割,晒干。切片,生用。药材第五十七页,共71页。[性味归经]:辛、苦,微温。归肝经。[功效]:祛风湿,通经络。[临床应用]:1.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用法用量]:煎服,5~15g。[性能特点]:本品辛散苦燥温通,专入肝经。功善祛风湿,通经络,既善治风寒湿痹之疼痛拘挛或屈伸不利,又可治跌打损伤之瘀血肿痛等。第五十八页,共71页。五加皮来源:为五加科落叶小灌木细柱五加的干燥根皮。主产于湖北、河南、安徽等地。夏、秋季采挖。剥取根皮,晒干。切厚片,生用。药材第五十九页,共71页。[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肝、肾经。[功效]:祛风湿,强筋骨,利尿。[临床应用]:1.用于风湿痹痛。2.用于腰膝软弱,小儿行迟。3.用于水肿,脚气浮肿。[用法用量]:煎服,5~15g。[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舌干口苦者忌服。第六十页,共71页。五加皮酒药方:五加皮、蕲蛇60克、当归30克、羌活30克、防风15克、红花45克、红糖500克,高度白酒10斤、冷浸40-60天,治风湿、类风湿有效。上肢加桑枝30克、下肢加独活30克。[性能特点]:本品辛散苦燥温通,入肝肾经。既善祛风寒湿邪,治风湿痹痛。又能补肝肾、强筋骨,治肝肾亏虚之腰膝软弱及小儿行迟。还能利尿,治水肿及脚气浮肿等。第六十一页,共71页。桑寄生来源:为桑寄生科常绿小灌木寄生的干燥带叶茎枝。主产于广东、广西等地。冬季至次春采割,除去粗茎,切段,干燥,或蒸后干燥。生用。药材第六十二页,共71页。[性味归经]:苦、甘,平。归肝、肾经。[功效]:祛风湿,益肝肾,强筋骨,安胎。[临床应用]:1.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等。2.用于胎漏下血,胎动不安。[用法用量]:煎服,10~15g。慢性腰肌劳损方:党参、黄芪、杜仲、菟丝子、桑寄生、补骨脂、大活血、当归各50克生甘草15克第六十三页,共71页。[性能特点]:本品苦甘性平,归肝肾经。功能祛风湿而止痹痛,养血、益肝肾而强筋骨、安胎。既善治风湿痹阻之腰膝疼痛,又可治肝肾不足、营血亏虚之腰膝酸软、筋骨无力等,若为风湿痹痛与肝肾不足互见者用之尤为适宜。此外,还善治肝肾亏虚之胎漏下血及胎动不安等证。第六十四页,共71页。狗脊来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