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屈李敏课件_第1页
基础心理学屈李敏课件_第2页
基础心理学屈李敏课件_第3页
基础心理学屈李敏课件_第4页
基础心理学屈李敏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础心理学心旅教育屈李敏基础心理学知识什么是心理学?一般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什么是基础心理学?基础心理学着重于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基本规律的探讨。什么是应用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则是将心理学的理论运用于社会实践活动,服务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第一节绪论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一、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二、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心理过程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心理特征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一)认知:也叫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

感觉和知觉属于感性阶段。记忆和思维属于理性阶段。(二)需要和动机:需要反映的是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基础心理学研究内容(三)情绪和情感和意志情绪和情感是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和体验。

意志是人的思维决策见至于行动的心理过程,表现了心理对行为的支配。

(四)能力和人格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气质:相当于平常所说的脾气、秉性,它是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稳定性方面的人格特征。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的是气质的稳定性。性格是表现在人对事物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有好坏之分。基础心理学研究内容认知、情绪和情感、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这些心理现象,是彼此联系、密不可分。只是出于科学研究的需要,才把这些心理现象一一分解出来,探讨它们各自活动的规律。认知、情绪和情感及意志活动,属于心理过程。因为它们都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它们都要经历发生、发展和结束的不同阶段。需要和动机反应的是心理活动的动力,能力说明对某种活动的适宜性,气质和性格表现了人格特征。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现象是脑活动的结果。无机物和植物没有心理,没有神经系统的动物也没有心理,心理现象是在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过程中,随着神经系统的产生而出现的,又是随着神经系统的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才由初级不断发展到高级的。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单细胞动物有趋利避害的能力,但这种表现只能叫做感应性。不能叫心理现象。无脊椎动物发展到环形阶段,开始有了感觉的心理现象。脊椎动物,从鱼类到哺乳动物,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脊髓和脑,即对物体产生了整体的认识,这就是有了知觉的心理现象。灵长类动物,不仅有知觉的心理现象,而且还能够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它们还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只能说到了思维萌芽阶段。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有思维、意识、精神。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大脑只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并不是大脑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体现在四点:1、心理的客观现实性2、心理的社会性3、心理的能动性4、心理的可推测性研究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应该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叫边缘学科。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说过:“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的历史。”在19世纪以前,心理学一直隶属于哲学的范畴。为纪念冯特对心理学的贡献,人们把他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二、学派纠纷:(一)构造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二)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杜威安吉尔(三)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四)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魏特海默克勒科夫卡(五)精神分析代表人物:弗洛伊德三、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一)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二)认知心理学(三)生理心理学又叫认知神经科学第四单元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一、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一)客观性的原则(二)辩证发展的原则(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二、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一)观察法(二)调查法(三)个案法(四)实验法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第一单元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神经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一、神经元及其功能神经元: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个部分组成。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三种。感觉神经元把神经冲动从感觉器官传至神经中枢,是向中枢传导的,又叫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把神经中枢发出的指令传至效应器官,是从中枢向外周传导的,又叫传出神经元。中间神经元是在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又叫联络神经元。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二、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外周神经系统是由遍布全身的神经组成的。外周神经系统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从功能上划分:外周神经系统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躯体神经系统受意识支配,自主神经系统不受意识支配。自主神经系统又叫植物神经,是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根据自主神经的中枢部位和形态特点,将其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具有拮抗的作用。

交感神经的功能在于唤醒有机体,调动有机体的能量。副交感神经的功能在于使有机体恢复或维持安静的状态,使有机体储备能量,维持有机体的机能平衡。自主神经的活动与情绪的表现有密切关系。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三、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功能中枢神经:大量的神经细胞集中的地方。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脑由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组成。(一)脊髓脊髓灰质的外边是脊髓白质,由脊神经的神经纤维构成,负责向脑传送神经冲动,或者把脑发出的神经冲动传递到效应器官。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低级的部位,除传递信息外,也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二)脑干脑干包括延脑(又叫延髓)、桥脑和中脑三个部分。它是脑的最古老的部位,也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的主要机构。脑干网状结构:是调节脑结构的兴奋水平,是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三)间脑间脑位于脑干之上,被大脑两半球覆盖着,由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四部分构成。丘脑:除嗅觉器官外,其他感觉器官来的神经元都要在丘脑换一个神经元,才能到达大脑。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上丘脑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的调节。下丘脑是自主神经系统在大脑皮层下重要的神经中枢,它调节内脏系统的活动。(四)小脑小脑位于延脑与桥脑的后方,通过三对小脑脚与桥脑和延脑相连。小脑的结构与脊髓相反,即表层是灰质,深层是白质。功能是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实现随意运动和不随意运动。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四、大脑的结构及功能端脑,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大脑,覆盖于脑干、间脑和小脑之上。中间的裂缝叫纵裂,纵裂把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大脑半球的外侧面以外侧裂、中央沟等为界线可以分为四个叶。外侧裂以上、中央沟之前为额叶中央沟之后、顶枕沟之前为顶叶顶枕沟之后为枕叶外侧裂之下为颞叶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大脑皮质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机能。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中枢,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中枢,顶叶以躯体感觉功能为主。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听觉中枢位于颞上回和颞中回。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视觉中枢位于枕叶的枕极。由于延脑的椎体交叉,大脑两半球和身体两侧是对侧传导的关系。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五、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但功能又是不对称的,这种功能的不对称性叫做“单侧化”。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如概念的形成、逻辑推理等。右半球占优势的功能是不需要语言参加的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活动。

左言语右动作。1860年法国布洛卡运动性失语症布洛卡区20世纪60年代美国罗杰斯佩里“割裂脑”实验。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第二单元内分泌系统与心理内分泌系统由垂体腺、肾上腺、甲状腺、胸腺、胰腺、性腺等组成。它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一、垂体腺垂体后叶控制着泌尿、血压,并影响着分娩和乳汁的分泌;垂体前叶直接影响着生长的速度和生长持续的时间,并影响着其他腺体的活动。二、肾上腺三、甲状腺四、性腺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第三单元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一、巴普洛夫学说的几个基本概念(一)兴奋和抑制兴奋是指神经活动由静息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转为活动的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抑制是指神经活动由活动的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转为静息的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二)反射、反射弧和反馈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答。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反馈:是指反射活动的结果又返回传到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活动的信息,从而更有效地调节效应器活动的过程。(三)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生而具有,不学而会的反射。如吃食物流口水,光照使瞳孔收缩等。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巴普洛夫经典条件反射(被动)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主动)。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二、巴普洛夫发现的几个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一)条件反射的抑制(二)扩散和集中(三)相互诱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