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第十二章公债的运用与管理详解演示文稿_第1页
公共经济学第十二章公债的运用与管理详解演示文稿_第2页
公共经济学第十二章公债的运用与管理详解演示文稿_第3页
公共经济学第十二章公债的运用与管理详解演示文稿_第4页
公共经济学第十二章公债的运用与管理详解演示文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共经济学第十二章公债的运用与管理详解演示文稿目前一页\总数六十三页\编于十二点优选公共经济学第十二章公债的运用与管理目前二页\总数六十三页\编于十二点本章结构:一、公债制度的渊源——以英国为例二、公债的定义、种类、功能三、公债的发行、偿还、负担四、公债市场目前三页\总数六十三页\编于十二点一、公债制度的渊源——以英国为例近代初期西欧各国政府开支大幅度增长,其主要原因是战争的频繁发生、战争期限的延长和战争费用的迅速增加。由于这种战争消耗大,花钱多,所以每一方都迫切需要“更多的钱”。目前四页\总数六十三页\编于十二点但是当时西欧各国却没有一个现存的体制能够使税入相应增加以应付新的高水平的开支。此外,在战争时期,国家不仅需要更多的钱,而且需要立刻将钱筹集起来。增加赋税,使之与支出水平相等,这个办法即使行得通,也无法解燃眉之急。目前五页\总数六十三页\编于十二点如何使国家的预算最终保持平衡,这是欧洲“新型君主国”所面临的一个最大挑战。西欧诸国为此进行了无数次尝试,但很少取得成功。目前六页\总数六十三页\编于十二点英国也是如此,自都铎时代以来,历代国王、政府都常常被不时之需所困,为尽快地筹措到急需的金钱而苦恼。目前七页\总数六十三页\编于十二点例如,好大喜功的亨利八世空怀重振先祖往昔风采的雄图大志,先后数次遣兵欧陆远征,耗资巨大,但却无功而返。为了筹集空前浩大的军费,他被迫出售刚刚从修道院手中没收来的庞大教产。目前八页\总数六十三页\编于十二点伊利莎白女王执政期间,节俭度日,力图维持财政平衡,但其晚年因同西班牙作战欠下一笔巨债。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与英国都铎海军的大海战目前九页\总数六十三页\编于十二点斯图亚特王朝早期的两位君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因在财政上更是捉襟见肘,入不敷出,与国会争斗不已,结果酿成全面统治的危机。目前十页\总数六十三页\编于十二点西欧诸国在税赋之外,为筹措金钱开辟了许多途径,如以国家税赋为抵押的短期贷款、拍卖国有土地、卖官鬻爵、以“年金”形式的长期贷款等等,但这些举措并不能满足

国家需求和社会的需要。原因大致有二个方面。目前十一页\总数六十三页\编于十二点一是公共开支特别是经费的需求增长太快;二是国家的信用度太低,一方面拼命借贷,另一方面为了还债就开增新税,增加民众的税收负担;若仍不敷需求就不惜宣布国家财政“破产”,拒付和延付贷款从而酿成社会紊乱。目前十二页\总数六十三页\编于十二点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个国家除了税收制度之外,还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率的借贷制度,两个制度合二为一方能成为完整的近代国家财政体系。这种借贷制度的成功取决于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要有相当有效率的借贷机构,一个是要在金融市场维持政府的‘信用’。目前十三页\总数六十三页\编于十二点欧洲的大多数强国盛极一时,快速走向衰败,就是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借贷制度,为国家提供长期稳定的财政资源。目前十四页\总数六十三页\编于十二点近代第一个霸主西班牙之所以衰败,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找到一种合理的理财之法,结果承负了一笔相当于10年至15年的税入的巨债,每年需付的利息就大大超过了政府年总收入的一半。目前十五页\总数六十三页\编于十二点继之而起的法国也是长期陷于巨额债务之中,难以自拔。只有17世纪60—70年代,柯尔贝尔大力改革,大幅削减开支,减少征税,开办借贷银行,使法国国家预算出现了难得的盈余。然而好景不长,柯尔贝尔1683年死后,路易十八便废弃了柯氏的改革措施,回到了“那种可以随他自己的意愿偿还,而不是由放债人决定何时抽回资金的贷款”的老路,结果法国国家负债累累,在金融市场上的信誉也大为下降,最终使其称霸欧洲的宏图全然落空。目前十六页\总数六十三页\编于十二点与上述两国相对应,荷兰的情况则截然不同。“荷兰政府不仅可以以更低的利息借钱,而且可以借到更多的钱,”从而使荷兰在西班牙、法国和英国这类大国抗争时毫不畏惧。其原因在于荷兰政府在借钱、贷款以及发行短期公债和债券方面完全按照商业运行方式运行,绝少拖欠违约,从而使荷兰的公共信贷享有完全的信任。。

目前十七页\总数六十三页\编于十二点有无有效的公共借贷制度,在政府筹集资金应对公共危机时,公众的态度是绝然相反的。没有建立起市场信用的公债发行困难,成本高,筹集的资金规模小,国民普遍反对。而建立起市场信用的公债发行顺利,成本低,筹集的资金规模大,国民认购踊跃。目前十八页\总数六十三页\编于十二点例如:1655年,荷兰议会设立了一笔“偿债基金”,专门偿还公债和债券,但却不受投资者欢迎,因为“含泪收回本金的那些人却不知如何处置这笔钱,不知道如何为这笔钱再找到一个如此安全,容易生息的去处。”目前十九页\总数六十三页\编于十二点英国政府在近代初期与西、法两国相似,长期寻找不到一种合适、合理的理财方法。

例如“英国在1688年前就借公债,但都是短期借款,利息很高。付息不按期,还本更不准时,有时需借新债还旧债。总之,国家的信誉不佳。目前二十页\总数六十三页\编于十二点而在1688年革命以后,英国建立起了一种复杂的公共借贷制度以应付大大增长的政府开支。荷兰这个当时在经济上是欧洲最先进的国家,为英国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模式。目前二十一页\总数六十三页\编于十二点1693年,英国政府与国会首次确立了采用政府长期借贷的原则。1694年4月,政府以8%的利率发行120万英镑的公债,并将认购者组成了一个被称为“英格兰银行董事公司”(即英格兰银行)的

股份公司。结果大获成功,在11天内公债就全部被认购一空。它的第一份认股人名单是由国王和王后领衔。尽管当时英国社会对此仍存在一定的怀疑甚至反对意见,但是这个事件在英国历史上的重要性,实不亚于1688年事件,因为它使公共借贷有可能稳妥而经常地进行,从而给政府奠定了一种新的财政基础。”目前二十二页\总数六十三页\编于十二点从此以后,英国的公共借贷体系在英格兰银行的操作下,逐步完善,逐步发展,国家的资信程度空前提高,政府发行的各种证券、公债券成为社会大投资者的主要投资渠道。不仅如此,英国小的私人投资者对国家债券也是情有独钟,踊跃认购。公债的利息准时偿付,不容违约,债权由议会保证还本,这一切确立了英国的信誉,因而借到的款项之大令欧洲惊诧不已。目前二十三页\总数六十三页\编于十二点近代初期英国金融体制和公共信贷体系的建立与发展绝非一帆风顺。18世纪20年代西欧的法国、荷兰和英国等曾遭受了一次严重的金融危机,即著名的“南海泡沫事件”。法、英两国处理这一事件显现出迥然不同的风格。目前二十四页\总数六十三页\编于十二点南海泡沫事件(SouthSeaBubble)是英国在1720年春天到秋天之间发生的一次经济泡沫,它与密西西比泡沫事件及郁金香狂热并称欧洲早期的三大经济泡沫,经济泡沫一语即源于南海泡沫事件。目前二十五页\总数六十三页\编于十二点1637年郁金香狂热在17世纪的荷兰,郁金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东西。1637年的早些时候,当郁金香依旧在地里生长的时候,价格已经上涨了几百甚至几千倍。一棵郁金香可能是二十个熟练工人一个月的收入总和。这是现代金融史上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投机泡沫。而该事件也引起了人们的争议——在一个市场已经明显失灵的交换体系下,政府到底应该承担起怎样的角色?目前二十六页\总数六十三页\编于十二点在荷兰郁金香泡沫迸裂80年后,在1719年又出现了著名的法国密西西比股市泡沫。这两个泡沫的相同之处是:法国股票市场的价格和当年郁金香价格一样在很短的时期内大起大落。从1719年5月开始,法国股票价格连续上升了13个月,股票价格从500里弗尔涨到一万多里弗尔,涨幅超过了20倍。法国股市从1720年5月开始崩溃,连续下跌13个月,跌幅为95%。目前二十七页\总数六十三页\编于十二点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和郁金香泡沫的不同之处在于:荷兰郁金香泡沫基本上是民间的投机炒作,但是法国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却有着明显的官方背景。郁金香泡沫所炒作的只不过是一种商品,牵涉到的人数有限,而法国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却发生在股票和债券市场,把法国广大的中下阶层老百姓都卷了进去。从这一点来说,法国密西西比股市泡沫更具有现代特色。目前二十八页\总数六十三页\编于十二点南海泡沫事件“南海泡沫”发生于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长期的经济繁荣使得英国私人资本不断集聚,社会储蓄不断膨胀,投资机会却相应不足,大量暂时闲置的资金迫切寻找出路,而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是一种特权。在这种情形下,一家名为“南海”的股份有限公司于1711年宣告成立。目前二十九页\总数六十三页\编于十二点目前三十页\总数六十三页\编于十二点南海公司成立之初,是为了支持英国政府债信的恢复(当时英国为与法国争夺欧洲霸主发行了巨额公债),认购了总价值近1000万英镑的政府债券。作为回报,英国政府对该公司经营的酒、醋、烟草等商品实行了永久性退税政策,并给予其对南海(即南美洲)的贸易垄断权。当时,人人都知道秘鲁和墨西哥的地下埋藏着巨大的金银矿藏,只要能把英格兰的加工商送上海岸,数以万计的“金砖银块”就会源源不断地运回英国。目前三十一页\总数六十三页\编于十二点1719年,英国政府允许中奖债券与南海公司股票进行转换。同年年底,南美贸易障碍扫除,加上公众对股价上扬的预期,促进了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带动股价上升。1720年,南海公司承诺接收全部公债,作为交易条件,政府要逐年向公司偿还,公司允许客户以分期付款的方式(第一年仅仅只需支付10%的价款)来购买公司的新股票。2月2日,英国下议院接受了南海公司的交易,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从129英镑跳升到160英镑;当上议院也通过议案时,股票价格涨上了390英镑。目前三十二页\总数六十三页\编于十二点投资者趋之若鹜,其中包括半数以上的参众议员,就连国王也禁不住诱惑,认购了价值10万英镑的股票。由于购买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公司股票价格狂飙。从1月的每股128英镑上升到7月份的每股1000英镑以上,6个月涨幅高达700%。目前三十三页\总数六十三页\编于十二点在南海公司股票示范效应的带动下,全英所有股份公司的股票都成了投机对象。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军人和家庭妇女,甚至物理学家牛顿都卷入了漩涡。人们完全丧失了理智,他们不在乎这些公司的经营范围、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只相信发起人说他们的公司如何能获取巨大利润,人们惟恐错过大捞一把的机会。一时间,股票价格暴涨,平均涨幅超过5倍。目前三十四页\总数六十三页\编于十二点与此同时,许多真真假假的公司也蜂涌而起,大搞投机炒卖,或者以招摇撞骗的手法招徕投资。一家公司宣称,他们将制造一种新式的“帕克尔机关枪”,这种枪能发射圆形和方形的子弹,圆形子弹专打基督徒,方形子弹专打土耳其人。另一家公司则鼓吹,他们将生产一种能永远旋转的车轮。还有的“公司”发起人干脆将股金席卷一空,逃之夭夭。政府在惊恐之余,开始取缔这些小公司。目前三十五页\总数六十三页\编于十二点1720年6月,为了制止各类“泡沫公司”的膨胀,英国国会通过了《泡沫法案》。自此,许多公司被解散,公众开始清醒过来。对一些公司的怀疑逐渐扩展到南海公司身上。从7月份开始,首先是外国投资者抛售南海股票,国内投资者纷纷跟进,南海股价很快一落千丈,9月份直跌至每股175英镑,12月份跌到124英镑。“南海气泡”由此破灭。目前三十六页\总数六十三页\编于十二点1720年底,政府对南海公司的资产进行清理,发现其实际资本已所剩无几,那些高价买进南海股票的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许多财主、富商损失惨重,有的竟一贫如洗。此后较长一段时间,民众对于新兴股份公司闻之色变,对股票交易也心存疑虑。目前三十七页\总数六十三页\编于十二点科学家牛顿在(南海泡沫)事件中也是受害者之一,他在第一次进场时买进7,000镑,小赚7,000镑;第二次买进时已是股价高峰,此次则是让他大亏2万镑。牛顿叹说:「我能算准天体的运行,却无法预测人类的疯狂」(Icancalculatethemotionsofheavenlybodies,butnotthemadnessofpeople)。目前三十八页\总数六十三页\编于十二点当然导致这样的泡沫,一定有不当得利者。比如当时英国的财政大臣在南海公司的内幕交易中,私赚90万英镑利润。丑闻败露后,他被关进了英国皇家监狱——伦敦塔。但是,那些不知情的投资人比他更悲惨。损失惨重的还有英国经济和政府信用。目前三十九页\总数六十三页\编于十二点数以千计的人倾家荡产,他们一生的积蓄在一夜之间全部付诸东流。一场以金融投机为背景的经济繁荣象泡沫一样地迅速浮起,又迅速消失了。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动荡,政局不稳。每天都有人自杀,疯狂的破产者们到处大叫大嚷地要求复仇,国内秩序一片混乱。目前四十页\总数六十三页\编于十二点法英两国处理这一事件显现出迥然不同的风格。在法国,政府善后处理政策不当,致使人们对这场大崩溃所造成的浩劫一直耿耿于怀,给法国政府开辟财源带来极大的困难,投资者不敢再贷款给法国政府。而在英国,政府凭借议会的担保和英格兰银行妥善操作,将投资者的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并成功地维系住政府公共信贷的信任度。目前四十一页\总数六十三页\编于十二点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把目光投向了首相罗伯特•沃波尔。目前四十二页\总数六十三页\编于十二点沃波尔是少数未收受贿赂的大臣之一,而且素以其政治才干和理财技能著称。1720年秋,他接受国王乔治一世委托,着手整顿金融股市,采取了一系列果断而有效的措施。南海公司的董事们遭到逮捕,他们的财产被没收,分配给无数的投资者。公司的大部分资本也被换成英格兰银行的股票,发放公债,以此摆脱僵局。国会下院还成立了一个秘密委员会,调查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结果查明,462名下院议员和122名上院议员与南海公司事件有牵连。目前四十三页\总数六十三页\编于十二点在调查过程中,邮政大臣服毒而死,财政大臣撤职被捕,国务大臣惊悸而亡。一场惊涛骇浪终于平息下来,王室的威信和辉格党的声誉也得以保全。沃波尔从此名声鹊起。1721年4月,他被国王任命为第一财政大臣(政府的实际首脑),并担任此职一直到1742年。在这二十年间,他依靠王室的信任和国会下院的支持,逐渐巩固了自己在内阁中的首脑地位,成了英国名副其实的第一任首相。他致力于维护国内的和平与安定,英国出现了几百年来少有的平静的发展和繁荣。目前四十四页\总数六十三页\编于十二点为了奖赏沃波尔的政绩并表示对他的尊重,乔治二世把距离国会很近的唐宁街十号一座砖房赐给他作为官邸。从那时起,这唐宁街十号就成了英国历届首相办公与居住之所;直到今天,它依然是英国最高政治权力的象征。目前四十五页\总数六十三页\编于十二点目前四十六页\总数六十三页\编于十二点到18世纪30年代,英国的金融市场恢复正常,此时的英国政府债券的持有者也不愿意政府偿还其债券,“有钱的大公司及其拥有者(即股东)最为担忧之事莫过于被迫早早收回其本金”。随着时日发展,英国的公债、公债的数额愈来愈大。据统计,1688——1815年期间,英国战争总支出为2,293,483,437镑,其中借款为670,559,060镑,几占总支出的三分之一。

目前四十七页\总数六十三页\编于十二点当时英国国内有一批人对此忧心忡忡,“许多英国评论家都因为公债的规模及其可能发生的后果而发抖。”这其中就包括诸

如笛福、大卫·休谟等人,然而他们那种“不是国家毁了公共信贷,就是公共信贷毁了国家”的悲观推测未成为现实,相反英国再次以巨额的公债为后盾,在英、法争霸的“七年战争”中占据了上风。法国人包括荷兰人也以为英国政府负债过重,难以持久支撑,必将迅即垮台。然而事实给予他们无情的嘲弄。英国人对自己政府依旧十分信任,继续认购各种公共债券。目前四十八页\总数六十三页\编于十二点1782年英国政府再次发行公债,数额为300万英镑,

而认购数却远远超出这个定额,达500万之多!及至19世纪初,有人估算

“欧洲全部公债高达380至400亿法郎,其中英国独占四分之三还多。”而法国公债数额仅占40亿,便不堪重负了。公共信贷已成为“英国政治的奇迹,使欧洲各国

既惊讶又畏惧,”英国政府甚至自豪地宣称“这个民族的生机乃至独立建立在公债基础之上。”目前四十九页\总数六十三页\编于十二点二、公债的定义公债是政府以债务人身份取得的一种债务收入。公债是各级政府借债的统称。中央政府的债务称为中央债,又称公债;地方政府的债务称为地方债。在我国,人们常将公债与公债等同起来。目前五十页\总数六十三页\编于十二点三、公债的种类偿还期限短期、中期公债长期公债发行地域内债与外债举债方式强制公债、爱国公债、普通公债公债本位货币公债和实物公债流通程度自由流通公债非自由流通公债目前五十一页\总数六十三页\编于十二点四、公债的功能动用历年结余--目前已无采用可能增税:严格地讲,增税不是弥补赤字的手段;税收有固定性;阻力较大。透支--目前被法律取缔-宏观后果发行公债:灵活、弹性、阻力小。2、筹集财政资金,推进经济建设。

1、

弥补财政赤字平衡预算收支目前五十二页\总数六十三页\编于十二点3、实行宏观调控,协调经济发展减少资金运动中的不确定因素调节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调节投资规模和结构的杠杆公债是调节货币流通的重要手段,公开市场业务的工具。目前五十三页\总数六十三页\编于十二点五、公债的发行(1)公债的发行方法公募法。即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公开招标的方式发行公债。公债发行的公募招标方式按招标标的物分缴款期、价格和收益率招标三种形式。按确定中标规则分单一价格招标(荷兰式)和多种价格招标(美国式)。承受法。即由金融机构承购全部公债,然后转向社会销售,未能售出的部分由金融机构自身承担。出售法。即政府委托推销机构利用金融市场直接出售公债。支付发行法。即政府对应支付现金的支出改为公债代付。强制摊派法。即国家利用政治权力强迫国民购买公债。目前五十四页\总数六十三页\编于十二点(2)公债的发行价格公债的发行价格是指政府债券的出售价格。政府债券的发行价格不一定就是票面值。按照与票面值的关系,公债发行价格可以分为平价发行、溢价发行和折价发行三种情况:平价发行:就是政府债券按票面值出售。认购者按票面值支付购买金额,政府按票面值取得收入,到期亦按票面值还本。折价发行就是政府债券以低于票面值的价格出售,到期仍按票面值还本。溢价发行就是政府债券以超过票面值的价格出售,政府按这一价格取得收入,到期则按票面值还本。溢价发行,只有在公债利率高于同期市场利率时才能办到。目前五十五页\总数六十三页\编于十二点六、公债的偿还(1)公债偿还的方式分期逐步偿还法。即对一种公债规定几个还本期,直到公债到期时,本金全部偿清。抽签轮次偿还法。即通过定期按公债号码抽签对号以确定偿还一定比例公债,直到偿还期结束,全部公债皆中签偿清时为止。到期一次偿还法。即实行在公债到期日按票面额一次全部偿清。市场购销偿还法。即从证券市场上买回公债,以至期满时,该种公债已全部被政府所持有。以新替旧偿还法。即通过发行新公债来兑换到期的旧公债。目前五十六页\总数六十三页\编于十二点(2)公债偿还的资金来源通过预算列支。政府将每年的公债偿还数额作为财政支出的一个项目列入当年支出预算,由正常的财政收入保证公债的偿还。动用财政盈余。在预算执行结果有盈余时,动用这种盈余来偿付当年到期公债的本息。设立偿债基金。政府预算设置专项基金用于偿还公债,每年从财政收入中拨付专款设立基金,专门用于偿还公债。借新债还旧债。政府通过发行新债券,作为还旧债的资金来源。实质是债务期限的延长。目前五十七页\总数六十三页\编于十二点七、公债的负担1.公债负担公债的负担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具体分析:(1)公债认购者即债权人的负担。公债作为认购者使用权的让渡,但由于在公债偿还之前,认购者不再拥有资金的使用权,因而对其经济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公债发行必须考虑认购人的负担能力。(2)政府即债务人负担。政府借债是要偿还的,到期要还本付息,尽管政府利用公债获得了经济利益,但偿债却体现为一种支出,借债的过程也就是政府公债负担的形成过程。所以,政府借债必须考虑自身的负担能力,也即偿还能力。目前五十八页\总数六十三页\编于十二点(3)纳税人负担。不论公债资金的使用方向如何,效益高低,还债的资金来源最终还是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