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国对外开放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对外贸易_第1页
第二章中国对外开放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对外贸易_第2页
第二章中国对外开放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对外贸易_第3页
第二章中国对外开放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对外贸易_第4页
第二章中国对外开放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对外贸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中国对外开放

与初级阶段的对外贸易第一节对外开放是中国的长期基本国策第二节中国对外开放的内涵与进程第三节初级阶段的对外贸易第一节中国对外开放是中国的长期基本国策

一、对外开放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历史选择二、对外开放是实现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三、对外开放是开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一、对外开放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历史选择经济全球化:首先是由经济合作与开展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奥斯特雷〔Ostry〕提出的,主要是指各国经济都要走向开放,走向市场化,世界经济趋于某种程度上的一体化,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大大加深。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一种世界范围内各国和各地区间经济融合成整体,按照市场经济要求保证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的历史进程。对外开放,从根本上说是生产社会化,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客观要求,是国际分工、市场经济开展的必然结果。二、对外开放是实现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三步走〞战略符合我国初级阶段开展的实际,明确了我国经济开展的长期目标,成为指导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行动纲领。总结我国开展的历史经验教训,证明对外开放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强调引进技术、吸引外资、吸收国外先进的经济管理方法和经营管理方式对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性。三、对外开放是开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我国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开放的经济,只有参与国际交换,才能分享国际专业化协作带来的好处。第二节中国对外开放的内涵与进程

一、中国对外开放的内涵二、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一、中国对外开放的内涵〔一〕对外开放政策的基本含义大力开展和不断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积极参加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由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以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事业。〔二〕对外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

1.对外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1〕大力开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贸易;〔2〕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特别是企业技术改造所需的先进技术;〔3〕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4〕积极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5〕开展对外技术援助和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6〕设立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带动内地开放。2.对外开放政策的最主要内容开展对外贸易,利用外国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设备3.对外开放政策的最根本内容开展出口贸易二、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一〕1992年以前,重点开放沿海地区,逐步向内地开放1.建立经济特区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4.逐步向内地开放〔二〕1992年以后,逐步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1.开放陆地边境市、镇2.开放沿江和内陆省会城市3.进一步扩大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4.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三〕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四〕中国对外开放战略需做新调整经济特区都有哪些经济优惠政策1.政府经济管理权:中央赋予相当于省一级的投资工程审批权。2.企业经营权:企业充分享有经营自主权,可自行决定生产方案、产品定价和销售。3.税收政策:企业所得税一律为15%,外商投资企业享有的税收优惠更多。4.进出口税收政策:企业用于出口的产品及其生产所需原材料的进口一律免征关税,全国范围免征增值税。5.土地政策:低价款可一次付清,也可分期付清。6.进出境政策:手续大为简化。7.外资企业政策:可以独资,也可以合资经营,可以采取补偿贸易、设备租赁等多种形式经营。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从“十一五〞开始,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由单方面开放,转变为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开放;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转向更加平衡的全面开放战略;由“引进来〞为主的开放模式,转变为“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开放模式。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30年来,我国对外开放采取从沿海建立经济特区到向内陆渐进式开放,经过先试验后推广,采取了分步骤、多层次、逐步推进的战略,最终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多渠道、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保税港区已经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助推器

继上海洋山保税港区、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和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之后,2007年11月国务院批准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成为我国第四个保税港区。之后一年之内,我国相继批准设立宁波梅山保税港区、广西钦州保税港区,厦门海沧保税港区、青岛前湾保税港区四个保税港区,将我国对外开放推向一个新的。在我国不断对外开放的进程中,2005年6月首个保税港区上海洋山保税港区批准设立,将我国对外开放引入一个新阶段。保税港区在形式上最接近国际通行的自由贸易园区政策模式,是目前我国新设立的对外开放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区位优势最明显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港区聚集了保税仓储、保税加工、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检测维修等功能,区内企业可享受便捷的进出境手续、优惠的税收政策、宽松的贸易管制、简化的业务手续等多方面待遇。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从国家级开发区、保税区到保税港区,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一步步走向深入。保税港区成为我国拓展对外开放广度与深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助推器。中国建“舟山群岛新区〞的战略意图

2011年7月7日,浙江省舟山市正式宣布建为“舟山群岛新区〞,而且是与上海浦东并行的中国第四大新区。如果说,上海浦东新区的建设是为了建设一个中国的金融中心和高新技术研发中心,让上海这一个旧瓶子装上新酒的话,那么,天津的滨海新区和重庆的两江新区的设立,都是为了区域经济服务。那么舟山群岛新区的设立,中国政府又有什么动机?国务院要求,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开展要突出海洋经济科学开展这一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开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建设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这一核心功能定位,努力将新区建成我国大宗商品国际储运中转加工交易中心、东部地区重要的海上开放门户、海洋海岛综合保护开发示范区、重要的现代海洋产业基地、陆海统筹开展先行区,为全国海洋经济开展试点和海洋综合保护开发工作积累珍贵经验。

建设“舟山群岛新区〞的三大战略目的首先,舟山群岛新区位居中国南北航运的中心,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连接海外的最大口岸群。尤其是舟山群岛新区具备海陆空立体运输的极佳条件,因此新区今后不仅要承担起长三角地区的国际物流枢纽基地的功能,同时也要成为中国大陆黄金海岸的一个核心增长极。

其二,中国的海洋经济的重点地区在浙江,而浙江的“海洋经济〞主要看舟山。也就是说,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浙江省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和即将建立的广东省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这三大块“海洋实验区〞中,“舟山群岛新区〞要成为它们的领头羊和开展的典范,为全国海洋经济开展试点和海洋综合保护开发工作积累珍贵经验。其三,目前,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的发动机,在可持续开展的问题上遇到了一个瓶颈,那就是缺乏一个自由贸易港。没有这么一个活泼而自由的经济贸易交易区,长三角的经济将缺乏进一步开展的环境和基础,因此,舟山群岛新区作为区域环境独立,深水口岸兴旺,海陆空运输便捷的新区,成为自由贸易港的条件十分的成熟。舟山群岛新区成为中国大陆的第一个自由贸易港,并与香港南北照应,也将是中国政府在为长三角经济继续腾飞做的一个重要战略铺垫。与此相照应,舟山群岛新区不仅在行政级别上会有提高,而且在海关等设置上,必将享受特殊的政策,以便尽快构建一个自由贸易区,完成国务院期望的“中国大宗商品国际储运中转加工交易中心〞的建设目标。舟山群岛新区与上海浦东新区的功能互补中央把上海浦东新区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这两个毗邻的新区放在一起,其中一个主要的目的,是要发挥这两个新区的功能互补。浦东新区以开展国际金融业和高新科技产业为主,而舟山群岛新区的国际物流岛的强劲功能,将彻底解决浦东新区在国际物流和自由贸易港区开展问题上的困境。浦东新区和舟山群岛新区这两个轮子的转动,将形成“浦东研发,江浙制造,舟山物流〞的长三角地区新开展模式,使中国经济的这一核心区域具备可持续开展的环境,并成为新的国际经济与产业中心。所以说,如果浦东新区将成为长三角经济的头脑的话,舟山新区将成为长三角的心脏与供血系统。舟山群岛新区成立后,头等大事必须搞好规划。在规划中,应该认真研究和学习参考海外的一些成功的经验,首先应该学习新加坡开展港口物流的经验,其次应该学习开展海洋港口加工业的经验,然后学习香港建设自由贸易港的经验。当然,在海岛旅游业的建设中,可以借鉴夏威夷和冲绳县的一些经验。所以说,舟山群岛新区应该成为“新加坡物流+海洋港口工业+香港自由贸易港〞的综合体。兰州新区获国务院批复成为第五个国家级新区8月20日,国务院以国函【2012】104号文件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兰州新区的批复》,同意设立兰州新区,原则同意《兰州新区建设指导意见》。至此,兰州新区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之后,国务院批复的第五个国家级新区,也是西北地区的第一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位于兰州北部秦王川盆地,地处兰州、西宁、银川三个省会城市共生带的中间位置,是国家规划建设的综合交通枢纽,也是甘肃与国内、国际交流的重要窗口和门户,距兰州市区38.5公里,距西宁198公里,距银川420公里。规划面积806平方公里,辖永登、皋兰两县五镇一乡,现有总人口10万人。方案通过5-10年的努力,把兰州新区打造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薪技术产业和循环经济的集聚区,国家经济转型和承接东中部装备制造业转移的先导区,传统优势产业和现代化服务业的扩展区,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目前已经有包括中石油国家战略石油储藏库、吉利汽车、三一重工在内的多家国内外大型企业落户新区。规划建设石化、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七大产业集群以及高薪技术产业等五大片区。经过5—10年的建设,兰州新区将开展成为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跨越式开展的重要经济增长极,成为西部地区特色鲜明、功能齐全、产业聚集、服务配套、人居环境良好的现代化新区。兰州新区是西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新区,将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增长极,对带动西部开发开放、拉动西部经济开展有重要作用。

中国对外开放战略需作新调整对外开放要有新的战略目标。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资金与外汇“双缺口〞已经消除,未来的主要任务是转变开展方式,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开展。在对外关系中,主要任务是实现和平开展。新的对外开放战略将有两个重要目标,就是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对内促进科学开展,对外实现和平开展。对外开放战略要有新的重点:一是对外开放将从以往以实体经济为主扩展到金融开放、规则制订与全球治理;二是贸易和投资从制造业为主转变为制造与服务并重;三是跨境投资从“引进来〞为主转变为“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四是从以维护国内利益为主扩展到维护海外利益;五是对外开放的区域布局将更加均衡。手段上要从以往的“积极被动〞型转变为未来的“积极主动〞型。外汇丰裕、对外投资快速开展、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不断增强,未来我国企业可以主动通过对外投资,配置全球资源。我国有机遇、有能力更加主动地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修订,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第三节初级阶段的对外贸易一、对外贸易的建立二、开放前我国的对外贸易三、开放新时期我国对外贸易的开展四、对外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一、对外贸易的建立

1949年成立后,在建立起无产阶级政权这个政治前提下,我国立即废除了在华的一切特权,收回了被它们长期霸占的旧海关,建立了人民的新海关,取消了它们对外汇、金融、航运、保险、商检等方面的垄断,摧毁了它们对外贸的控制,实行了对外贸易统制,把对外贸易的独立自主权牢牢地掌握在中国人民的手中。同时,从没收对外贸易中的官僚资本、建立国营对外贸易企业,以及改造私营进出口业等三个方面,全面建立起中国的对外贸易。二、开放前我国的对外贸易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1952年〕〔二〕第一个五年方案时期〔1953-1957年〕〔三〕第二个五年方案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5年〕〔四〕十年与拨乱反正时期〔1966-1977年〕三、开放新时期我国对外贸易的开展〔一〕我国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二〕我国外贸增长速度高于GDP和世界贸易的增长率〔三〕我国出口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四〕我国国民经济开展对外贸依存度越来越高〔五〕我国外贸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

1.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所占比重变化2.我国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出口变化3.我国进口商品也得到优化〔六〕进出口市场不断扩展〔七〕对外贸易方式多样化〔八〕外贸经营主体多样化1976年10月以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进出口贸易都有飞快的增长,商品结构也有很大的改善。“五五〞期间〔1976~198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累计为1,160.3亿美元,突破了1,000亿美元大关,比“四五〞时期〔1971~1975年〕的514.37亿美元增长了1.26倍,平均每年递增20.7%。“六五〞期间〔1981~1985年〕,我国进出口总额累计为2,523.95亿美元,比上一时期增长了1.18倍,平均每年递增13%。“七五〞期间〔1986~199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累计达4864.1亿美元。我国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更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开展。“八五〞期间〔1991~1995年〕进出口总额累计达10,144.1亿美元,突破了一万亿美元大关,比上一时期增长了一倍多,平均每年递增19.5%,这一增速高于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期增速7个百分比。与此同时,这一期间我国对外出口大于进口,累计实现贸易顺差221.1亿美元,改变了“五五〞、“六五〞、“七五〞连续三个时期逆差的状况,国际收支明显改善,1995年底外汇储藏达736亿美元,成为我国外汇储藏增加最多、最快的一个时期。此间,我国贸易伙伴由1990年的173个国家和地区增加到1995年的227个国家和地区。“九五〞期间〔1996~2000年〕,我国外贸顶住了亚洲的冲击,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进出口贸易总值达17,739.2亿美元,其中出口9,616.8亿美元,进口8,122.3亿美元,分别比“八五〞期间增长74.9%、85.5%和63.8%,累计实现贸易顺差1,494.5。在世界贸易排位中,五年攀上五级台阶,2000年,以进出口额4743亿美元的佳绩,坐上世界第七的席位。“十五〞期间〔2001~2005〕我国外贸连上新台阶,实现历史性飞跃,确立了贸易大国地位。2001~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长24.6%,是开放以来外贸开展最快纪录,远高于同期世界贸易和我国经济的增长水平。2004年进出口总额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达11546亿美元,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货物贸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的国家,进出口、出口总额均排世界第三位。2005年进出口总额到达1422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2%,相当于“十五〞时期初2001年的2.8倍,继续稳居全球第3位。“十一五〞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十一五〞期间,我国外贸积极转变开展方式,有效应对国际挑战,保持良好开展势头,为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开展作出了重要奉献。

〔一〕开展成就

进出口规模跃上新台阶。2010年,进出口额到达2.97万亿美元,比“十五〞末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5.9%,世界排名由第3位升至第2位。其中,出口1.58万亿美元,年均增长15.7%,占全球份额由7.3%升至10.4%,世界排名由第3位升至第1位。进口1.4万亿美元,年均增长16.1%,占全球份额由6.1%升至9.1%,世界排名由第3位升至第2位。出口商品结构持续优化。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由“十五〞末的93.6%提高到94.8%。机电产品出口比重由56%提高到59.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由28.6%提高到31.2%。农轻纺等传统行业出口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比重由“十五〞末的6.6%降至5.5%。扩大进口取得积极成效。进口关税总水平由“十五〞末的9.9%降至9.8%。取消了800多个税目商品的自动进口许可管理,贸易便利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进口年均增速高于出口0.4个百分点,贸易平衡状况明显改善,顺差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十五〞末的4.5%降至3.1%。外贸开展更加均衡协调。民营企业经营活力进一步释放,进出口比重由“十五〞末的15.7%提高到25.2%。一般贸易进出口快速增长,占比由41.4%提高到50.1%。中西部地区进出口增速显著高于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占比由8.3%提高到9.9%。市场多元化取得新进展。对欧盟、、、香港四个传统市场进出口比重由“十五〞末的52.7%降至46.9%。对新兴市场进出口快速增长,占比提高,与“十五〞末相比,对东盟由9.2%提高到9.8%,对金砖国家由4.9%提高到6.9%,对拉丁美洲由3.5%提高到6.2%,对非洲由2.8%提高到4.3%。同时,多双边和区域经贸合作进一步加强,成功签订和实施了一批自贸区协定。外贸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以政府宏观管理、中介组织服务协调、企业自主经营为特征的外贸运行机制基本形成。以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贸易融资等为主要内容的外贸促进体系日趋完善。行政许可事项明显减少,许可证、配额、国营贸易等管理手段不断完善。建立健全了大宗商品进口协调机制和报告制度,成功开展了局部重点商品进口联合谈判。〔二〕重要作用

“十一五〞期间,外贸开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开展方式的转变,外贸进出口推动了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高了竞争力。外贸在扩大就业、增加财政收入、缓解资源约束、推动技术进步及产业升级、扩大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据测算,外贸直接带动就业超过8000万人,其中60%来自于农村转移劳动力。2010年与外贸直接相关的海关税收达1.25万亿元人民币。石油、铁矿石、铜的年进口量均占国内年消费总量的50%以上。每年大宗农产品进口相当于节约了5亿亩耕地。5年累计进口高新技术产品1.6万亿美元,有力地推动了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中国制造〞增加了全球消费者福利,“中国市场〞带动了相关国家的经济开展。〔三〕存在问题“十一五〞期间,我国外贸开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依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企业研发、设计、营销和服务等核心竞争力不强,参与国际分工深度不够。出口产品质量、档次、附加值有待进一步提高,自有品牌和知识产权产品出口比重不高。参与制定国际规则标准和价格谈判能力较弱,行业自律水平有待提高。贸易平衡的国别结构矛盾仍较突出,外贸开展的国际市场和国内区域布局需要进一步完善,传统外贸开展方式与资源能源供给和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比较突出,外贸增长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稳定外贸增长的政策、舆论、公平竞争与体制机制环境有待继续优化。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2011年是中国“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世界经济延续了上年的复苏态势,但受自主增长动力缺乏、主权债务危机深化、全球通胀压力加大、大地震、西亚北非局势等多重因素影响,世界经济复苏势头有所减弱,国际市场需求低迷。国际环境中的这些因素与国内要素成本上升、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交织,使中国外贸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和风险明显上升,外贸稳定开展面临很大困难。针对这一形势,中国政府保持外贸政策基本稳定,多措并举稳定外贸增长,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广阔企业竞争力提高,开拓新兴市场力度加大,全年进出口规模再创新高,贸易大国地位稳固,外贸市场、产品、主体和区域结构优化,贸易顺差继续收窄,外贸开展质量效益提高。〔一〕外贸规模平稳较快增长,全年进出口高开低走

由于出口退税和加工贸易政策保持稳定,出口信贷和信用保险支持力度加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全面推广,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企业在稳固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全年进出口总额3.64万亿美元,增长22.5%。其中出口1.9万亿美元,增长20.3%;进口1.74万亿美元,增长24.9%。受全球经济复苏放缓影响,全年进出口增速高开低走态势较为明显,其中进口增速由1月份的51.6%震荡回落到12月份的11.8%,出口增速由1月份的37.6%回落到12月份的13.4%。

〔二〕传统优势继续稳固,外贸新优势逐步培育

在稳固传统比较优势的同时,通过加强外贸转型基地、国际营销网络建设及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等途径,积极转变外贸开展方式,大力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等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外贸结构不断优化。从出口商品结构看,消费类产品出口增长仍然较快,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通讯设备、医疗器械等产品出口快速增长,“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大幅下降。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29.2%,占比52.8%,提高2.7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增长12.7%,占比35.9%,下降3个百分点。从市场结构看,中国与新兴经济体贸易增长依然强劲,与南非、俄罗斯、巴西和东盟双边贸易增速分别高于整体增速54.2、20.2、12和1.4个百分点。欧、美、日和香港市场国外贸份额45.1%,下降1.8个百分点。从国内区域布局看,东部沿海十一省市进出口占比88.8%,外贸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区外贸活力进一步显现,进出口占比11.2%,提高1.5个百分点。从贸易主体看,外资企业进出口占比51.1%,降低2.8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占比28%,提高2.8个百分点;国有企业占比20.9%,与上年基本持平。〔三〕进口综合效应显现,贸易平衡状况继续改善

近年来,中国积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不断加大进口促进政策力度,搭建更多平台拓宽进口渠道,促进贸易平衡开展,切实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结构调整的积极作用。随着促进进口各项政策措施的稳步落实及国内需求的稳定增长,原油、铁矿砂、纸浆、天然橡胶等产品进口数量都不同程度增长,缓解了国内能源资源的紧缺状况。此外,汽车、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及局部消费品进口也不断增加。全年贸易顺差1551亿美元,下降14.5%。外贸顺差规模连续三年下降,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9年的3.9%、2010年的3.1%降至2.1%。〔四〕外贸质量进一步提高,效益进一步增强

举办外贸商品质量提升年系列活动,开通“外贸商品质量服务平台〞网站。开展对非洲出口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和保护知识产权专项治理,对非出口商品质量明显提升。推进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提升“中国制造〞国际形象,提高出口商品质量和档次。据统计,2011年,消费品安全会对中国商品召回次数同比下降12.6%,欧盟对中国商品风险通报次数下降28%。外贸增长呈现由价格和数量协调拉动的积极变化。在调结构等政策措施引导下,企业通过培育自主品牌、增加附加值等方式提高出口价格,消化成本能力增强,议价能力得到提高。全年出口商品价格平均上涨10%,高于2010年7.2个百分点。〔五〕中国货物出口占全球比重持平,进口占全球比重上升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从贸易额看,2011年中国货物出口额占全球比重10.4%,与上年持平,连续三年居全球之首;进口额占9.5%,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连续三年全球第二。从贸易量看,2011年中国货物贸易出口量增长9.3%,全球第二,高出全球增速4.3个百分点;进口量增长9.7%,全球第一,高出全球增速4.8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中国外贸的开展不仅对国内经济“十二五〞良好开局发挥了重要作用,也继续为推动全球经济贸易平衡增长和世界经济复苏做出积极奉献。2012年中国对外贸易

2012年,国际进入第五个年头,深层次影响不断显现,特别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酵,世界经济复苏势头受挫,增速明显放缓。中国经济开展面临的困难增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对外贸易开展的内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外需低迷、成本升高、摩擦增多等冲击叠加,进出口增速下滑至个位数。针对形势的不利变化,中国政府及时出台稳定外贸增长的政策措施,缓解进出口企业困难,增强了企业信心,促进外贸增速上升,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加快,开展质量进一步提高。

〔一〕“稳外贸〞措施成效明显,外贸全球份额进一步提升

2012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38669.8亿美元,同比增长6.2%。其中出口20487.8亿美元,增长7.9%,增速比上年回落12.4个百分点;进口18182.0亿美元,增长4.3%,回落20.6个百分点。从全年走势看,剔除春节因素后,年初外贸增速明显放缓且低位运行,5、6月份略有反弹,进入三季度后再次下滑。面对严峻形势,9月份国家和地方及时出台了一系列稳定外贸增长的政策措施,促进了外贸增速企稳上升。分季度看,4个季度进出口分别增长7.2%、8.5%、3%和6.3%;其中出口分别增长7.6%、10.4%、4.4%和9.4%;进口分别增长6.9%、6.4%、1.4%和2.9%。

在全球货物贸易额仅增长0.2%的情况下,2012年中国货物贸易额仍居全球第二位,占全球份额进一步提升。其中出口占全球比重为11.2%,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连续四年居全球首位;进口占全球比重为9.8%,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连续四年居全球第二。中国外贸开展不仅在国内经济社会开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为全球贸易增长和经济复苏做出了积极奉献。〔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较快增长,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稳定增长

在市场倒逼、政策引导的共同作用下,出口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品牌培育和质量管理,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明显提升。2012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6012.0亿美元,增长9.6%,高于总体出口增速1.7个百分点,占总体出口的比重从上年的28.9%上升到29.3%。机电产品出口11794.2亿美元,增长8.7%,占出口总额的57.6%。服装、纺织品、鞋类、家具、塑料制品、箱包和玩具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商品合计出口4188.9亿美元,增长8.6%,占出口总额的20.4%,多数产品出口价格进一步上涨。“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继续下降,其中煤和成品油出口量分别下降36.8%和5.5%。〔三〕扩进口政策力度加大,顺差处于合理区间

中国政府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2012年出台《关于加强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开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了进口促进政策,拓宽了进口渠道,有力地促进了机械设备、工业原料和消费品进口增长。全年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进口额为5067.5和7823.8亿美元,分别增长9.5%和3.8%,其中自动处理设备及其部件、集成电路、汽车增长较快。大宗商品进口总体平稳增长,大豆、铁矿石、原油、铜及铜材进口量分别增长11.2%、8.4%、6.8%和14.1%。全年贸易顺差2305.8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8%,仍处于国际公认的合理区间。

〔四〕加工贸易增速回落,民营企业表现活泼

2012年,一般贸易增长平稳,加工贸易增长乏力,增速均低于外贸总体增速。全年一般贸易进出口20098.3亿美元,增长4.4%,占进出口总额的52%。加工贸易进出口13439.5亿美元,增长3.3%,占进出口总额的34.8%。其他贸易方式进出口5129.8亿美元,增长24.6%。民营企业表现活泼,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回落,国有企业进出口下降。2012年,民营企业进出口12210.6亿美元,增长19.6%,高出外贸总体增速13.4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额的31.6%。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8940亿美元,增长1.8%,占进出口总额的49%,较上年回落2.1个百分点。国有企业进出口7517.1亿美元,下降1.2%,占进出口总额的19.4%。〔五〕国际市场布局优化,中西部地区外贸活力增强

随着市场多元化战略深入推进,中国对新兴经济体和开展中国家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其中对东盟、俄罗斯、南非进出口分别增长为10.2%、11.2%和31.8%。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