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海洋植物资源_第1页
第二章海洋植物资源_第2页
第二章海洋植物资源_第3页
第二章海洋植物资源_第4页
第二章海洋植物资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海洋低等植物资源

------海洋藻类孙晓红海洋植物资源分类:海洋植物海洋低等植物海洋高等植物浮游海藻底栖海藻被子植物地衣植物海洋低等植物

第一节:海洋浮游植物第二节:底栖海藻第一节海洋浮游植物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是一个生态学概念,是指在水中营浮游生活的微小植物,通常浮游植物就是指浮游藻类,主要包括蓝藻门Cyanophyta、硅藻门Bacillariophyta、金藻门Chrysophyta、黄藻门Xanthophyta、甲藻门Pyrrophyta、隐藻门Cryptophyta、裸藻门Euglenophyta和绿藻门Chlorophyta,而不包括细菌和其它植物。从资源的角度:蓝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硅藻门绿藻门一、蓝藻门代表:螺旋藻属螺旋藻(Spirulina)是一类低等植物,属于蓝藻门,颤藻科,螺旋藻属。它们与细菌一样,细胞内没有真正的细胞核,所以又称蓝细菌。结构:在显微镜下可见其形态为螺旋丝状自然分布:丽江程海湖是世界三大、中国唯一出产天然螺旋藻的地区,此外国内各地区的螺旋藻都是人工养殖的,而且生产的质量也参差不齐。价值:螺旋藻因其营养均衡、全面而风行世界,成为最佳的健康保养食品。

常用于培养的螺旋藻有钝顶螺旋藻、极大螺旋藻和盐泽螺旋藻。

螺旋藻的价值含有一种糖蛋白,经α-淀粉酶处理后产生一种抗肿瘤产物对治疗儿童和成人的厌食症有很好的效果细胞、培养液及细胞提取物能够作为活性成分促进伤口愈合螺旋藻及其酶水解物能够促进皮肤代谢和防止角质化小鼠实验中对螺旋藻中的铁质生物成分利用率很高β-胡萝卜素含量高,可减少某些癌症的发病率(有研究表明能够抑制口腔癌的发生)天然蓝色素藻蛋白能激活免疫系统,防癌。缓解药物和重金属对肾脏的毒害。促进末梢供血和骨髓的造血功能治疗溃疡和痔疮出血油溶性的磷脂和糖脂能够抑制血浆和肝脏中胆固醇水平,防高血脂新型的抗艾滋病----临床中蛋白质、脂多糖、γ-亚麻酸(GLA)等含量高,除药用还可食用。钝顶螺旋藻(Spirulinaplatensis)分布:淡水和海水水域形态特征:藻体为单个细胞,细胞体丝状,有规则螺旋,无横隔壁,无色素体,色素分布于原生质的外部,原生质位于中央区,细胞体蓝绿色。藻丝宽4-5微米,长400-600微米。生活习性:在水中营浮游生活。适宜生长水温:20-42℃,最适为30-37℃,适宜盐度0-35;适宜PH:6.5-11.0;适宜光照为0.3-3.5万lux;可在淡水中培养,经驯化后可在海水中培养。人工培养需加入培养液。繁殖规律:二分裂法无性繁殖。开发利用:可做养殖鱼类、虾类等的饵料,也可食用。该藻与同属的藻类是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植物。

二、金藻门代表:等鞭金藻属Isochrysis:

隶属于金藻门、金藻纲、金囊藻目、等鞭金藻科。属于亚热带海洋金藻。单细胞,细胞裸露,色素体1-2个,目前国内、外养殖业已广泛培养,是海水鱼、虾、贝类育苗过程中良好的饵料。常见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galbana和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zhanjiangensis

1.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galbana)—3011品系来源:最初从山东海阳附近海区内的海水中分离出来。形态特征:藻体为裸露的运动单细胞。细胞体椭圆形,有背腹之分,侧面为长椭圆形;具两根等长鞭毛;色素体两个,侧生,大而伸长;具一个小而暗红的眼点;体内有储藏物,为油滴和白糖素。细胞体长5-6微米,体宽2-4微米,体厚2.5-3.0微米。生活习性:生长在海洋中,营浮游生活。该品系为高温种,适宜生长水温10-35℃,最适20-25℃;适宜盐度为10-30,适宜光照为0.1-1.0万lux;最适pH值为8.繁殖规律:主要是二分裂法无性生殖。开发利用:贻贝、扇贝、刺参、对虾等幼体的饵料。

2.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galbana)—8701品系

来源:最初从山东日照附近海区内的海水中分离出来。

形态特征:同3011品系。细胞体金褐色,细胞体较3011品系小。生活习性:生长在海洋中,营浮游生活。该品系为低温种,在-8℃冰冻后还能苏醒。适宜生长水温0-27℃,最适13-18℃;适宜盐度为10-35,适宜光照为0.3-3.0万lux;适宜pH值为6-10.

繁殖规律:主要是二分裂法无性生殖。开发利用:贻贝、扇贝、刺参、对虾等幼体的饵料3.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zhanjiangensis)来源:属于暖水性海洋金藻,最初从广东湛江市南三岛附近海区内的海水中分离出来。形态特征:细胞为卵形或球形,具两根等长鞭毛;色素体两个,侧生,金黄色;体内有一个或几个白糖素颗粒。细胞体大小为6-7*5-6微米生活习性:生长在海洋中,营浮游生活。该品系为高温种,适宜生长水温9-35℃,最适25-32℃;适宜盐度为23-36,适宜光照为0.1-3.1万lux;最适pH值为7.5-8.5.繁殖规律:主要是二分裂法无性生殖。开发利用:瓣鳃类和海参类等幼体的饵料。

三、黄藻门代表种:异胶藻(Heterogloeasp.)

隶属于黄藻门、黄藻纲、异囊藻目、异囊藻科。热带亚热带海洋黄藻类。形态特征:藻体为单个细胞。多为长圆形或椭圆形,细胞内生一个侧生的黄绿色色素体,占细胞大部分。细胞体长4.0-5.5微米、体宽2.5-4.0微米。生活习性:生活于海洋中,营浮游生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适宜水温15-35℃,适宜盐度12-37;适宜光照:0.1-0.8万Lux繁殖规律:二分裂法无性繁殖开发利用:紫贻贝、泥蚶、菲律宾蛤仔和扇贝幼体的饵料。四、硅藻门花纹呈同心的放射状排列,不具壳缝或假壳缝----------------------------中心硅藻纲Centriae花纹左右对称,羽状排列,具有壳缝和假壳缝-----------------------------羽纹硅藻纲Pennatae中心硅藻纲:骨条藻属、角毛藻属羽纹硅藻纲:褐指藻属、菱形藻属四、硅藻门

1、骨条藻属Skeletonema特点:细胞形状:细胞体具细刺,相邻细胞刺连成长链,在河口港湾由于有机质的污染,常常大量繁殖而形成赤潮。本属我国只发现一种:中肋骨条藻(S.costatum)指示生物:能够指示水质污染,因为该藻能在其它海洋硅藻不能生活的恶劣条件下生存饵料优势:硅质少、易消化代表: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形态特征:藻体为单个细胞。细胞体透镜形或圆柱形。壳面圆而鼓起,着生一圈长刺。细胞体直径6-7微米。生活习性:生于海洋中,沿岸水域密度较大。适宜水温8-32℃,最适为20-25℃,适宜盐度5-55,最适25-30;最适PH为7.5-8.5繁殖规律:多二分裂法无性生殖;增大孢子通过卵配形成,其形成与水温、盐度、光照有关。开发利用:对虾幼体饵料增大孢子:细胞经过多次间接分裂后,形状逐渐缩小,到一定限度后,小细胞将不再分裂,而是吸水扩张形成增大孢子,然后分别生出上下壳和刺毛,其体型比之前的母细胞大的多。四、硅藻门2、角毛藻属细胞:扁椭圆,环面:四角形或长方形,刺毛,丝状体,常见而重要的浮游硅藻之一,常作为人工培养的对象四、硅藻门代表: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muelleri)中心纲、盒形藻目、角毛藻科、角毛藻属形态特征:藻体多以单个细胞存在,有时2-3个细胞成群。角刺细长,约20微米,细胞体大小约为4.0-4.5×5.5-8.4微米。生活习性:沿海半咸淡水中,适宜水温:5-30℃,适宜盐度10-25,适宜光照1.0-1.2万lux,适宜PH值8.0-8.9繁殖规律:主要二分裂法无性生殖;环境不良时形成休眠孢子,也可形成增大孢子。开发利用:对虾、海参、海胆、文蛤、牡蛎、鲍鱼、魁蚶等养殖品种的饵料,特别适合夏季培养。四、硅藻门3、褐指藻属代表种: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tricornutumBohlin)在分类上属于硅藻门,羽纹纲,褐指藻目,褐指藻属。四、硅藻门1、形态特征:三角褐指藻具有梭形、三出放射形和卵形,这三种形态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可以转变。如在正常的液体培养的条件下,多是三出放射形细胞和少量的梭形细胞,这两种形态都没有硅质的细胞壁。三出放射形细胞长度约为10―18微米(两臂间垂直距离),细胞中心部分有一个细胞核,有黄褐色的色素体1―3片。梭形细胞长20微米,两臂末端较钝。卵形细胞长8微米,宽3微米,有一个硅质壳面,缺少另一个壳面,也没有壳环带。三角褐指藻2、生活习性:

适宜盐度9―92的范围内都能生活,最适为25―32。

适宜水温为5--25℃,最适温度为10--20℃。适宜光照0.1-0.8万Lux,适宜PH值为7―10,最适为7.5―8.5之间。3、繁殖方式:

无性繁殖,平行分裂成为2个形态相同的细胞。4、开发利用:贝类和虾类幼体的饵料。4、菱形藻属

细胞梭形、舟形、菱形等。代表种:小新月菱形藻---新月菱形藻、小硅藻分布:暖温性海洋硅藻,分布于世界各海水、半咸淡水。形态特征:细胞壳壁中央膨大、纺锤形,朝同一方向弯曲,月牙状。细胞中央一细胞核,有2色素体位于细胞核两侧。细胞体褐色。长12-23微米,体宽2-3微米。四、硅藻门小新月菱形藻习性:

适宜水温5-28℃,最适:15-20

℃;

适宜盐度18-61.5,最适为25-32;

适宜光照0.3-0.8万lux;

适宜Ph值7-10。在我国北方3-6,9-11月生长,在南方为11-3月。繁殖规律:无性繁殖,纵分裂为两个。开发利用:贝类和虾类幼体的饵料。我国较早培养的单胞藻之一。五、绿藻门盐藻属:杜氏盐藻小球藻属:小球藻微绿球藻属:眼状微绿球藻扁藻属:亚心形扁藻五、绿藻门

盐藻属代表种:盐生杜氏藻形态特征:单细胞。具2条等长顶生的鞭毛。因无纤维素细胞壁,在运动时,形状为梨形、椭圆形、长颈形等变化不一。具1个眼点。体长约22微米,体宽14微米。生活习性:生长在潮间带高盐度的石沼里,营浮游生活。最适水温25-30

℃;可生长在海水中,但性嗜盐,最适盐度60-70;最适光照0.2-0.6万lux,适宜PH值为7-9。繁殖规律: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种开发利用:刺参等幼体的饵料,也是制取胡萝卜素的原料。是未来工业上提取光合色素和糖蛋白的理想种类。

代表种:小球藻(Chlorellavulgaris)形态特征:藻体为单细胞,小型。单生或聚集成群,群体内细胞大小很不一致。细胞球形或椭圆形。细胞壁或厚或薄。色素体1个,周生,杯状或片状。细胞体3-5微米。生活习性:适宜水温10-36℃,最适25℃。最适光照1.0万lux,适宜PH值6-8.可在海湾、河口的半咸淡水中生长。在营养盐(特别是氮)高的水体中生长繁盛。人工培养下能大量繁殖。繁殖规律:以似亲孢子的方式行无性生殖开发利用:培养轮虫的饵料。细胞含蛋白质丰富,以干重计可达50%左右,为生产单细胞蛋白质(SCP)的良好种类。五、绿藻门

小球藻属:本属大多在淡水中生活,少数生活在海洋中。杜氏盐藻和小球藻的药用价值杜氏盐藻:β-胡萝卜素含量高,可减少某些癌症的发病率小球藻:小球藻素—抗微生物的活性富含EPA的糖脂具有抗凝血活性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肿瘤、抗动脉硬化的作用对胃溃疡、便秘、白血球减少症、高血压、贫血症、糖尿病及幼儿营养不良有一定疗效。

微绿球藻属代表种:眼状微绿球藻(Nannochlorpsisoculata):形态特征:藻体单细胞,细胞为球形,单独或集合,色素体一个,淡绿色,侧生,仅占着周围的一部分,眼点圆形,淡橘红色。直径为2—4微米,生活习性:生活在海洋中。适宜盐度为4—36;适宜温度10--36℃,最适温度为25-30℃;最适光照强度为1万lux;适宜PH7.5—8.5。繁殖方式:二分裂法无性繁殖开发利用:培育亲贝和轮虫的饵料。五、绿藻门扁藻属Platymonas:代表种:亚心形扁藻形态特征:单细胞,纵扁。正面观椭圆形、心形或卵形;细胞前端中央具4条等长的鞭毛,色素体大型,杯状,完全或前端呈4个分叶。蛋白核一个,球形或杯形。眼点一个。细胞核一个。细胞体长11-14微米,体宽7-9微米,体厚3.5-5.0微米。生活习性:生长于海洋中。适宜温度7-30℃,最适为20-28℃;适宜盐度8-80,最适为30-40.适宜光照1-2万Lux。适宜PH值6-9。耐低温不耐高温,南方夏季不能正常生长。繁殖方式:产生动孢子的无性生殖开发利用:亲贝或贝类晚期幼体的饵料。五、绿藻门第二节底栖海藻分类:海洋植物中国海域常见的食用和药用生物一、海藻类蓝藻门:螺旋藻、苔垢菜和海雹菜。红藻门:紫菜、石花菜、龙须菜、海萝、蜈蚣藻、海柏、麒麟菜、鹧鸪菜、海人草等褐藻门:海带、昆布、裙带菜、羊栖菜、鹿角菜、海蕴、萱藻、铁钉菜、鹅肠菜、铜藻、海蒿子、马尾藻等。绿藻门:绿藻90%生活于淡水,仅10%生活于海水,常见的海洋绿藻有石莼、砺菜、浒苔、刺松藻、礁膜等。海洋低等植物海洋高等植物浮游海藻底栖海藻被子植物蕨类植物底栖海藻蓝藻门:苔垢菜、海雹菜红藻门:江蓠、龙须菜、麒麟菜、石花菜、紫菜、红毛菜等褐藻门: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鼠尾藻绿藻门:石莼、浒苔蓝藻门1、苔垢菜(CalothrixcrustaceaThuret)又名:紫菜苔。形态特征:性状鉴别藻体蓝绿色或棕黄色,成丝状或鹅绒状,长0.3-1cm,表面粘滑。

显微鉴别藻丝体由单列细胞组成,毛状体内的营养细胞含绿色的内含物,细胞直径8-15μm,长3-6μm,每条藻丝上常含有多个异形胞,形状不一。繁殖胞常串生,呈长圆柱形,表面平滑。可供食用。生境分布:生长在沿海中、高潮带岩石或贝壳上。广布种,我国东海、南海较多。开发利用:利水消肿苔垢菜(CalothrixcrustaceaThuret)2、海雹菜

(Brachytrichiaquoyi

)形态特征:藻体紫黑色,黏滑,球状或不规则囊状而扁压,老的藻体中空。单生或群集。直径2-5cm。生态习性:生长于潮间带上部礁岩上,3-6月为生长期。属于热带性海藻,分布于中国(台湾、福建、广东)、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印度洋。开发利用:是一种可食用的经济藻类。

蓝藻门红藻门1、江蓠属隶属于红藻门、真红藻纲、杉藻目、江蓠科。形态特征:藻体直立,丛生,圆柱状或扁平叶状。色暗红或略带绿,软骨质,互生或二叉分枝。固着器盘状。较常见的如:真江蓠、脆江蓠、芋根江蓠、扁江蓠等。江蓠(真江蓠)(Gracilariaasiatica)

俗称:海面线、棕仔须。分布:是世界性暖温带性海藻。多生长在有河水注入、肥沃、平静的内湾泥砂滩的石砾、贝壳上,分布潮区广,从高潮区至低潮区均可见到。在我国分布北起辽东半岛,南至广东南澳岛,西至广西防城港沿岸,东至日本和越南沿岸。形态特征:藻体直立,丛生,圆柱状,藻体紫褐色,有的略带绿色或黄绿色。分枝互生或偏生,分枝基部略有缢缩。细胞自皮层向内逐渐增大。囊果球形或半球形。生活习性:一年生。冬季,在我国北方停止生长;南方生长较快,但夏季溃烂,春秋两季为生长旺盛期。繁殖规律: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种。黄渤海6-7月主要是无性繁殖,7-8月主要是有性繁殖。开发利用:江蓠属的种类有较高经济价值,是当前琼胶工业的主要原料。也是南方鲍鱼养殖的主要饵料。许多地方有开展江蓠人工养殖或半人工养殖,主要采用浮筏栽培和池塘栽培。在海区大面积栽培有助于修复生态环境。红藻门江蓠脆江蓠红藻门2、龙须菜属(Gracilariopsis)

龙须菜(Gracilariopsis

lemaneiformis)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海沿岸,其中山东海区资源量多。形态特征:藻体直立,有较明显的主枝,分枝往往单条,与主枝相似。分枝腋角一般为锐角。藻体紫红色,藻体长30-50厘米,最长超过1米。生活习性:暖温性海洋红藻。多生于中、低潮区的沙石上,有的还可部分埋于沙中。在风浪较小有少量淡水注入的内湾,生长尤为茂盛。适宜生长水温0-25℃,超过25℃开始糜烂。繁殖规律:具无性和有性繁殖两种。山东沿岸无性繁殖主要在6月、8-9月,有性繁殖为3-4月和6-12月。开发利用:多做食用,也是提取琼胶的原料,或养殖鲍鱼的饵料。是台湾省的养殖品种之一。海区大面积栽培有利于修复生态环境。该种自然分布于我国北方,1998年引入广东,但夏季需在室内低温保存。龙须菜(Gracilariopsis

lemaneiformis)3、麒麟菜属(Eucheuma)红藻门、真红藻纲、杉藻目、红翎菜科。麒麟菜(Eucheumamuricatum),俗称鹿角菜、鸡脚菜。主要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海区,广泛分布在我国南海海域。形态特征:藻体软骨质,肥厚多肉,分枝圆柱型,腋角广开,近水平伸出。藻体紫红色。藻体长12-30厘米,枝宽2-3毫米。生活习性:为多年生海藻,一般附着在风浪大、水流急、透明度10米以上的珊瑚礁上。麒麟菜适合于高温海水中生长,海南岛麒麟菜的适且水温在20-30℃时,藻体生长最快;冬春二季水温较低,藻体生长慢;20℃以下停止增长,甚至出现萎缩现象,若寒潮低温时间较长,藻体含胶量明显下降。夏季水温超过35℃时,麒麟菜的生长受到抑制,藻体呈现黄褐色,分枝瘦弱,甚至末端卷曲。

繁殖规律:多年生,具无性繁殖、有性繁殖和营养繁殖三种。开发利用:食用、药用,也是制取琼脂和卡拉胶的原料红藻门麒麟菜药用价值:其性苦、咸,味平,有清热、消痰的功效,主治气管炎、痰结、痔疾。麒麟菜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除了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外,还富含调节人体生理作用的活性物质,如海藻多糖、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多卤多萜类化合物、甾醇类化合物等,在我国只产于海南岛、西沙群岛和台湾。红藻门4.石花菜属(Gelidium)

隶属于红藻门、真红藻纲、石花菜目、石花菜科藻体软骨质,直立或匍匐。紫红色至暗紫色。主枝圆形至扁压,两侧具羽状或对生分枝。红藻门4、石花菜属Gelidium石花菜Gelidiumamansii

石花菜(Gelidiumamansii)

俗称红丝、小本、大本等,在我国分布于黄海、渤海和东海。黄渤海密度较大。形态特征:藻体直立丛生,枝和分枝扁平,分枝呈羽状互生或对生。分枝末端急尖。藻体紫红色,因环境不同可有棕红色、淡黄色等。藻体高10~20厘米,有的可达30厘米,固着器假根状。生活习性:该种属暖温带性海藻。生于大干潮线附近至潮下带6-10米深处岩礁上,产区一般都是受淡水影响很小的外海区。

繁殖规律:多年繁殖,具无性繁殖、有性繁殖和营养繁殖三种。开发利用:药用、制取琼脂的原料。

石花菜药用价值:

石花菜能在肠道中吸收水分,使肠内容物膨胀,刺激肠壁,引起便意。所以经常便秘的人可以适当食用一些石花菜。石花菜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尤其是它所含的褐藻酸盐类物质具有降压作用,所含的淀粉类硫酸脂为多糖类物质,具有降脂功能,对高血压、高血脂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中医认为石花菜能清肺化痰、清热燥湿,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并有解暑功效。夏、秋季采收,日晒夜露,干燥备用。用时以开水浸泡,洗净。

中肋石花菜Gelidiumamansii石花菜(俗名:鸡毛菜、牛毛菜、凤尾、海草)5、紫菜属(Porphyra)

隶属于红藻门、原红藻纲、红毛藻目、红毛藻科。藻体薄膜状,除个别外,均由单层细胞组成。通常呈紫红色。

紫菜的种类很多,条斑紫菜(Porphyrayezoensis)、坛紫菜(P.haitanensis)、长紫菜(P.dentata)、绉紫菜(P.crispata)、圆紫菜(P.suborbiculata)、福建紫菜(P.fujianensis)、广东紫菜(P.guangdongensis)和单孢紫菜(P.monosporangia)等。

不同种类的紫菜的边缘形态和精子囊、果胞子囊的分裂方式和数目不同,它们是分类的主要依据。

红藻门条斑紫菜(Porphyrayezoensis)

暖温性海洋红藻。国外分布于朝鲜半岛、日本北海道、本州岛,我国分布于东海北部、黄海及渤海。为北太平洋特有种。形态特征:叶状体卵形或长卵形,薄膜状,边缘有皱褶。叶状体鲜紫红色或略带蓝绿色。叶状体体长12-30cm,体宽2-6cm。生活习性:生长于常有大风大浪的大干潮线附近的岩石上。叶状体生长期11月至翌年6月。繁殖规律:1年生,雌雄同株。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种。开发利用:食用。北方多采用浮筏养殖。红藻门条斑紫菜(Porphyrayezoensis)青岛品系Y-9101品系Y-9970品系Yg-001品系条斑紫菜的养殖品系青岛品系Y-9101品系Y-9970品系Yg-001品系坛紫菜(Porphyrahaitanensis)坛紫菜为中国所特有,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以福建的平潭、莆田、惠安等地密度最大。形态特征:叶状体披针形、亚卵形或长卵形。薄膜状,边缘无皱褶或稍有皱褶。叶状体暗紫绿色带褐色。叶状体体长12-18cm,体宽3-5cm。生活习性:大多生长于风浪较大的潮间带中潮区上层至潮上带浪花可以打到的岩礁上或贝壳上。叶状体生长期主要在9月到翌年3月。繁殖规律:一年生,多数雌雄异株,只能有性繁殖。开发利用:食用红藻门坛紫菜(Porphyrahaitanensis)坛子菜的不同养殖品系闽丰1号闽丰2号闽丰3号闽丰4号闽丰5号紫菜的营养:紫菜的碘含量为18000微克/公斤(粮食和蔬菜仅为10位数),是数一数二的富碘食物。五谷杂粮是每天必需吃的主食,但是,谷类所含的植物蛋白缺少赖氨酸。赖氨酸是一种必需赖氨酸,缺少了它,就使主食中蛋白质的利用率大打折扣。紫菜所含的赖氨酸是稻米、方便面、富强粉、挂面等的5倍左右,是大饼、油条的9倍左右。吃面条时放些紫菜;吃米饭时来碗紫菜汤;吃大饼、油条时配碗带紫菜的馄饨,轻而易举就起到了“蛋白质互补作用”,主食中的蛋白质也就提高了档次。紫菜含铁丰富,而且还含维生素B12,铁和维生素B12都是造血所必需的营养素,所以说紫菜是补血的绝佳食疗食品。另外,紫菜中含有丰富的胆碱成分,有增强记忆的作用,丰富的钙,可以促进宝宝的骨骼、牙齿的生长和保健。紫菜、海苔的区别?*目前市场上的即食海苔基本都是用北方的条斑紫菜为原料的,要比南方的坛紫菜贵6、红毛藻属隶属于红藻门、原红藻纲、红毛藻目、红毛藻科红毛菜(Bangiafuscopurpurea)

俗名发菜、红毛苔、牛毛藻等。属暖温带性海藻。在我国分布于东海和南海沿岸。形态特征:藻体直立,线形,单条不分枝。藻体颜色多为紫红色、紫褐色或橄榄色,高一般为3~15厘米,可达20厘米,径宽20~85微米。生活习性:红毛菜生长于风浪大的中、高潮区的岩礁、竹枝、木头或其他藻体上。生长季节较紫菜略早,盛产于9月底至12月。

繁殖规律:多年生,雌雄同株,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种。开发利用:食用。但尚未进入规模化生产

红毛菜是一种鲜美的食用海藻。福建莆田县渔民常卷采搓成长约10余厘米的绳索状,以鲜品或晒干在市场上出售,可煮汤或剪碎油酥沾酱油食。其干品在市场上出售,有的商家将其冒充为发菜。

红藻门底栖海藻蓝藻门:苔垢菜、海雹菜红藻门:江蓠、龙须菜、麒麟菜、石花菜、紫菜、红毛菜等绿藻门:石莼、浒苔褐藻门:海带、昆布、裙带菜、羊栖菜、鼠尾藻海带(Laminariajaponica)

海带的分类地位褐藻门Phaeophyta

褐子纲(褐藻纲)Phaeosporae海带目Laminariales海带科Laminariaceae海带属Laminaria海带海带属(Laminaria)中国只有海带(Laminaria

japonica)一种。冷温性海洋褐藻类,仅分布于青岛以北的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附近的一些海域。目前已经移入粤东以北海域养殖。其藻体暗褐色,革质,叶片单条、带状,不分枝,明显地分为固着器、柄部、叶片三部分。固着器为数回叉状(多次分枝)分枝的假根组成;海带

俗称:江白菜、海昆布、海马蔺LaminariajaponicaAreschLaminariajaponica(山东高产品系)Laminariajaponica(早厚成品系)在福建沿海没有自然生长的个体。它是1957年开展海带南移人工养殖而引入的一个品种。Laminariajaponica(福建宽叶品系)Laminariajaponica

(福建早熟品系)Laminariajaponica

(福建晚熟品系)海带生活习性:在水深6-15米、透明度高、水质肥沃的大干潮线以下海区生长较好,附着于岩石或贝壳、石砾、木桩或绳索上。生长适温5~15℃,超过20℃时则停止发育。

繁殖规律:一年生或两年生,具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种开发利用:海带营养丰富,可做菜肴食品;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消痰利水,治疗缺碘性甲状腺肿大----《本草纲目》上记载:“海带主治十二种水肿,瘿瘤结气、瘘疮”;“对项下臃肿,其囊渐大欲成瘿者”,也用海带治之(指的是可治甲状腺肿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还从海带中提取‘藻酸双酯钠’,用以防治缺血性心脑疾病。海带还可作为多种工业原料,综合利用提取褐藻胶、甘露醇、碘、氯化钾、褐藻淀粉、粘质等产品。

人工养殖采用筏式养殖,20世纪60年代开始规模养殖,现在,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带生产国,全世界80%的海带由我国生产。海水养殖浪潮上世纪60年代,海洋藻类养殖浪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呈奎院士等为代表。培养技术、养殖技术、南移技术。上世纪80年代,海洋虾类养殖浪潮调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刘瑞玉院士为代表

育苗:农业部黄海水产研究所赵法箴院士为代表上世纪90年代,海洋贝类养殖浪潮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张福绥院士首次从美国大西洋沿岸引进海湾扇贝世纪之交,海洋鱼类养殖浪潮农业部黄海水产所雷霁霖院士1992年首先从英国引进冷温性鱼类良种——大菱鲆近年,海珍品养殖浪潮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国范

昆布属(Ecklonia)(按分类地位检索)

褐藻门Phaeophycophyta

褐藻纲Phaeophyceae

海带目Laminariales

翅藻科Alariaceae

昆布属Ecklonia

昆布EckloniakuromeOkam

7.昆布属(Ecklonia)昆布(E.Kuroma)俗名:鹅掌菜、五掌菜、吐血菜等形态特征:藻体褐至黑褐色,叶状,革质,高30~40厘米,宽35~45厘米。中部厚,两侧羽状分枝,叶缘有粗锯齿,叶面皱褶,柄部圆柱形。生活习性:生长于流急浪大的大干潮线以下1~5米的岩石上。生长盛期6~9月。产于渔山,福建也有分布。系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暖温带性海藻,多年生。

开发利用:该种可食用,其营养价值不亚于海带。药用。据产地居民称,此藻可治热症、泻肚、便血和妇女产后营养。据渔山居民经验,鹅掌菜可治吐血病。其褐藻酸、甘露醇、碘、钾的含量也很高,可考虑综合利用。裙带菜属(Undaria)褐藻门褐子纲、海带目、翅藻科、裙带菜属裙带菜(Undariapinnatifida)俗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