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高中文言文基础语法梳理_第1页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高中文言文基础语法梳理_第2页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高中文言文基础语法梳理_第3页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高中文言文基础语法梳理_第4页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高中文言文基础语法梳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字。因此文言文判断句的形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常见的有如下几种形式:1、其基本形式是“……者……也”。2、“……也”。3、“……者,……”。4、“……者也”。5、用“为”作判断词表示判断6、借助于副词“即”、“则”、“皆”、“乃”、“悉”、“本”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可直译为现代汉语的“是”;也有用否定副词“非”、“莫”、“无”等表判断。7、无标志词,而谓语对其主语有断定性。8、少数用“是”作判断句的句子。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句式在一句之中有时还错杂使用,不过还是判断句。A、“……者……也”。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译:今天去了而不回来(好好复命)的是无用的人!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刺秦王》)译:事情不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强迫你你同我们订下誓约来回报太子。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译:楚国的左君项伯这个人,是项羽的叔父。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译: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5、亚父者,范增也。(《鸿门宴》)译: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译:将来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7、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游褒禅山记》)译: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8、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译: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9、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译: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10、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译: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1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译: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楚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B、“……也”。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译: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当作东部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2、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译:这是寡人的过错。3、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译: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4、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译:我们还是回去吧。5、此天子气也。(《鸿门宴》)译:这是天子的云气。。6、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译:此刻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目的是针对沛公。7、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译:鄙意以为大王不应该这么做。C、“……者,……”。1、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荆轲刺秦王》)译:我留下来的原因,是等待我的客人与他一块去。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译:不这么做,你们这些人就爱你过来都将被他所俘虏!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游褒禅山记》)译: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D、“……者也”。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译: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鸿门宴》)E、用“为”作判断词表示判断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译:如今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F、借助于“则”“皆”“乃”“非”“悉”、“本”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1、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译: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探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翻译: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3、苟非吾之所有,(《赤壁赋》)译:假如不是我的。G、无标志词,而谓语对其主语有断定性。1、君家妇难为!译:而是你家的媳妇难做啊!(《孔雀东南飞》)2、刘备,天下枭雄。译:刘备是天下的枭雄。H、少数用“是”作判断句的句子。1、同是被逼迫。译:我们都是被逼迫的。(《孔雀东南飞》)二、被动句所谓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说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现代汉语一般用“被”引进主动者,但文言文表被动的方式较多,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用“为”、“所”、“为……所”、“于”、“见”、“见……于”、“被”字表被动句。第二种情况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来推断。(一)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A、靠“于”引进主动者。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译: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B、在动词前加“见”,表被动。1、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鸿门宴》)译:而燕国被欺凌的耻辱就可以除掉了。2、渐见愁煎迫。(《孔雀东南飞》)译:渐渐被(顾念母亲从此孤独无靠的)忧愁煎熬压迫。C、在动词前加介词“为”,表被动1、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译: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D、用“为……所”或“为所”连用结构,表被动。2、吾属今为之所虏矣。(《鸿门宴》)译:我们这些人都会被他俘虏。3、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译:你们这些人都将被被他所俘虏!E、用“被”表被动。1、今日被驱遣。《孔雀东南飞》译:今日被休弃。2、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译:秦王又击杀荆轲,(荆轲)受了八处伤。(《荆轲刺秦王》)(二)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1、妇女无所幸。译:妇女没有被宠幸。(《鸿门宴》)2、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尔耳,非心服也。(《赤壁之战》)译:荆州的百姓依附曹操,是迫于当时曹操的兵力太多,而不是真正的从心里归顺!三、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省略句是古今都有的现象,当文言文的省略情况比现代文多见,也较复杂。常见的是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定语等。A主语省略B谓语省略C宾语省略D定语省略E介词省略F定语中心语省略A主语省略此种省略在翻译时不译出来,要译则要在所译内容之外加括号。1、(苏子和客)相与枕藉乎舟中。译:(苏轼和客人)互相在船上靠着垫着睡着了。(《赤壁赋》)2、(兰芝)十三能织素。译:(兰芝)十三岁就能织白绢。(《孔雀东南飞》3、(沛公)坐须臾。译:沛公坐了一会儿。(《鸿门宴》)B谓语省略(在翻译时必须翻译出来)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C宾语省略(在翻译时一般要译出来)1、遣去慎莫留(她)。译:千万不要留她。(《孔雀东南飞》2、戒之慎勿忘(这个悲剧)译:以此为鉴,千万不要忘记这个悲剧。(《孔雀东南飞》3、人不敢与(之)忤视。译:人们不敢对他正眼相看。(《荆轲刺秦王》)4、竖子不足与(之)谋。译: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鸿门宴》)5、则与(之)斗卮酒。译: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鸿门宴》)D定语省略1、主簿通(太守)语言。译:主簿传达太守的话。(《孔雀东南飞》2、樊哙侧其盾以撞,(交戟)卫士仆地。译:樊哙侧着盾牌一撞,交戟的卫兵们跌倒在地上。(《鸿门宴》)E介词省略(必须要译出来)1、沛公军(于)霸上译:沛公在霸上驻军。(《鸿门宴》)2、徘徊(于)庭树下。译:在庭树下徘徊。《孔雀东南飞》3、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崛起(于)阡陌之中。(《过秦论》)译:脚踏在戍卒行军的途中,又是在阡陌纵横的行途中举事。四、倒装句现代汉语的语序一般以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状语在前,动词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如果这种顺序被颠倒,就成为“倒装句”。文言文的语序倒装主要有四种:A主谓倒装。B宾语前置。C定语后置。D状语后置。A主谓倒装。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会把谓语提前。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译:你太不聪明了!B宾语前置。疑问代词“曷”、“胡”、“恶”、“焉”、“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1、而今安在哉?—(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现在在哪里呢?(《赤壁赋》)2、而又何羡乎?—(何羡是羡何的倒装)译:又羡慕什么呢?(《赤壁赋》)3、大王来何操?—(何操是操何的倒装)译: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鸿门宴》)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宾语必须是代词;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莫”、“毋”等否定词表否定,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1、嬉戏莫相忘。—(相忘是忘相的倒装)译:游戏时不要忘了我。《孔雀东南飞》2、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自意是意自的倒装)译:但是我没有料到自己能先进入关中(《鸿门宴》)3、忌不自信。(自信是信自的倒装)《邹忌讽齐王纳谏》译:邹忌不相信自己。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宋何罪之有译:宋国有什么罪过。介词宾语提前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译: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C定语后置。文言文虽有修饰词放在中心词前面的,但为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多数把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所以构成了文言文句式的又一特点。定语后置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者“”之“”而“作标志词,形成“中心语+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二是数量词作定语时,也常后置。1、凌万顷之茫然。—(茫然是万顷的后置定语)译:越过茫茫的江面。(《赤壁赋》)2、客有吹洞萧者,—(吹洞箫是客的后置定语)译:有吹洞箫的客人(《赤壁赋》)3、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一双是白璧的后置定语,一双是玉斗的后置定语)译:我拿一双白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给亚父。(《鸿门宴》)4、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是举所佩玉玦以示之的后置定语)译: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带的玉暗示项王。(《鸿门宴》)D状语后置(也称为介宾结构后置:于/以+介宾短语)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应为“月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赤壁赋》)2、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古人之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观)(《游褒禅山记》)3、燕王拜送于庭。(应为“燕王于庭拜送。”)译:燕王亲自在庭前拜送。(《荆轲刺秦王》)4、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应为“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于项羽言曰。”)译: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鸿门宴》) 高中文言文语法梳理【词类活用】一般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3、动词活用为名词4、形容词活用为名词5、名词活用作状语特殊活用:6、使动(名词使动/动词使动/形容词使动)7、意动(名词意动/形容词意动)8、为动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情况下只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不能受副词或能愿动词的修饰,更不能带宾语;而古汉语中,名词却常常表示与它相关的行为或动作,充当句子的谓语,后面可以带宾语,前面可以用副词或能愿动词修饰限制。这时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了。1、现代汉语例句:“军队”①人民的军队爱人民。(主语)②联合国在该地区驻有军队。(宾语)③士兵们要绝对服从军队的安排。(定语)前面不能用副词或能愿动词修饰限制。如:很军队/可以军队。(不成立)2、古文例句:(必修一)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之武》)(驻军,驻扎)②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穿白衣、戴白帽)③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登记)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游泳)其中①②③句带宾语,④受能愿动词\副词修饰限制.(二)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现代汉语中,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在句中充当谓语(不带宾语)或定语;在古代汉语中形容词往往临时改变它原有的语法功能,转而表示与其相关的行为或发展变化,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和语法功能;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1、现代汉语例句:“友善”(可用副词修饰)①她很友善。(谓语,不带宾语)②她是一个友善的老师。(定语)2、古文例句:①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变雄厚,变薄弱)(表发展变化)②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与…友善、与…交好)(与之相关的行为)(三)动词活用为名词古汉语中,动词在特定情况下,失去动词的特点,而像名词那样来使用。这种现象叫做动词活用为名词。活用后,不再表示动作行为,而是表示与该动词相关的人或事物。例句:①入之愈深,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看见的景物)②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后继者)(四)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在汉语中,有时失去了它原有的特点,而获得名词的某些特点,这种现象叫做形容词语用为名词。活用后,从意义看,不再表示某种性质和状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和状态的人或物。古文例句: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远地)②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交情)普通名词作状语所谓普通名词,是相对于时间名词而言,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古、今汉语中是很常见的,而普通名词作状语的情况就不同了,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见,而在古代汉语中则经常出现。普通名词用在动词前,一般是充当主语,构成主谓关系,而作状语,就成了修饰关系。常见的有以下四种:表示方位或处所

用名词状语证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或方位。例句:①既东封郑。(《烛之武》)(在东面)②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向上)

(2)表示对人的态度

这是用对待名词状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态度对待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例句:①吾得兄事之。(《鸿门宴》)(把他当作兄长来对待)②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三国志》)(把…当作父亲来对待)(3)比喻动作行为的情状:用名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来修饰。例句:①箕踞以骂曰。(《荆轲刺秦王》)(像箕一样)②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像翅膀一样)(4)表示工具或凭借

用名词状语所表示的事物来说明动作为所用的工具,依据或原料.例句:①函封之。(《荆轲刺秦王》)(用匣子)②失期,法当斩。(《陈涉世家》)(依法)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现象主要还残存在一些成语,熟语或部分合成词中。如:车载斗量、星罗棋布、土崩瓦解等。

(六)使动用法

在汉语动词谓语中,一般动宾关系的特点是,主语发出动词谓语的动作,其宾语是谓语的支配对象。如“晋侯、秦伯围郑”。而使动用法则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其特点主要是主语使宾语实行动词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即动作行为的实行者是宾语)

例句:①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使……撤退→使秦师撤退)②(燕王)使使以闻大王。(《荆轲刺秦王》)(使……听到→使大王听到)③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使……跟从→使百余骑跟从)(1)名词的使动用法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例句:①既东封郑。(《烛之武》)(使……成为边境→使郑国成为边境)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韩非子》)(使……成为国相)→使他成为国相)③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使……复生,使……长肉→使死的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动词的使动用法古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宾语。例句:①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使……活命→使他活命)②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使……返回→使/让他返回)③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连,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使……逃跑→使他们逃跑)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句:

①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使……破→使玉斗破)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使……弱→使秦国弱)(七)意动用法。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因为是主观上认为,所以称为“意动用法”。意动用法主要包括名词的意动用法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1)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句:①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把…当做边邑→把远地当做边邑)②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把…当做伴侣,把…当做朋友→把鱼虾当做伴侣,把麋鹿当做朋友)(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指主语主观上认为或感觉宾语具有这个用作意动词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句:①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认为……迟缓→认为荆轲迟缓)②群臣怪之。(《荆轲刺秦王》)(感到……奇怪→感到秦武阳的神情变化很奇怪)③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认为……小→认为天下小)【特殊句式】判断句(二)被动句(三)倒装句: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主谓倒置(四)省略句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例句:陈涉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文言文中表判断的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类型:(一)用“者”、“也”

表判断。1、

“……者,……也”式。(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用“也”结句,表示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者”和“也”不必译出。)例句:(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鸿门宴》)2、

“……者,……”式。(有的判断句,也可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但这种情况不常见。)例句: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荆轲》)3、

“……,……也”式。(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例句:(1)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2)此天子气也。

(《鸿门宴》)4、

“……者也”式。(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种判断句式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例句: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

(二)用副词“乃”“则”“即”“皆”“本”“诚”“亦”“素”“耳”等表示肯定判断,用“非”表示否定判断。例句:(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3)梁父即楚将项燕。(

《项羽本纪》)(4)此亡秦之续耳。

(《鸿门宴》)(5)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三)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在文言文中常常作为指示代词,作为判断词比较少见。)例句:(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2)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四)无标志判断句,主谓直接表判断。(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例句:(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2)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为”或“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示被动。

例句: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用介词“被”表被动

。(文言中特别少见)例句: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京口北固亭》)(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于”引进动作的主动者)。

例句:①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蔺列传》)

(4)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句:①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②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5)无任何标志,根据句意判断,又叫意念被动句。(动词本身表被动)例句:①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②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三、倒装句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定)主─[状]

谓─

(定)“宾”

,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主谓倒置(一)宾语前置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一般格式: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例句: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②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安、焉、奚”等。(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

例句: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

例句: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3、用

“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格式:宾十之(是)十动

例句:①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③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唯才是举、唯贤是用等。4、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例句:①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②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二)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例句: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蔺列传》)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荆轲》)③群臣侍殿上者。(《荆轲》)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例句: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