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齐桓晋文之事》挖空训练+课外拓展挖空训练: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
)事,可得闻(
)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
)无道(
)桓文之事者,是以(
)后世无传(
)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
),则王(
)乎?”曰:“德何如(
)则(
)可以王(
)矣?”曰:“保(
)民而(
)王(
),莫(
)之能御也(
)。”
曰:“若(
)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
)胡龁(
)曰:‘王坐于堂上(
),有牵牛而(
)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
)(
)?’对曰:‘将以衅钟(
)(
)。’王曰:‘舍(
)之!吾不忍其觳觫(
),若无罪而就(
)死地。’对曰:‘然则(
)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
)之。’不识(
)有诸(
)?”曰:“有之。”曰:“是(
)心足以(
)王(
)矣。百姓皆以(
)王为(
)爱(
)也,臣固(
)知王之(
)不忍也。”王曰:“然(
),诚(
)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
),吾何爱(
)一牛?即(
)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
)就(
)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
)于(
)百姓之(
)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
)恶(
)知之(
)?王若隐(
)其无罪而(
)就(
)死地,则牛羊何择(
)焉?”王笑曰:“是(
)诚(
)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
)也,宜乎百姓之(
)谓我爱也(
)。”曰:“无伤(
)也,是(
)乃(
)仁术(
)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
)君子远(
)庖厨也。”王说(
),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
)之。’夫子(
)之(
)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
)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
)焉。此心之所以(
)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
)于(
)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
),而不足以举一羽;明(
)足以察秋毫之末(
),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
)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
)禽兽,而功不至于(
)百姓者,独(
)何与(
)?然则(
)一羽之不举(
),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
),为不用明(
)焉;百姓之不见(
)保(
),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
),何以(
)异(
)?”曰:“挟太山(
)以(
)超(
)北海(
),语(
)人曰:‘我不能。’是(
)诚(
)不能也。为长者折枝(
),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
)类也;王之不王(
),是折技之类也。老(
)吾老(
),以(
)及(
)人之老(
);幼(
)吾幼(
),以(
)及(
)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
)于寡妻(
)(
),至于(
)兄弟,以(
)御(
)于(
)家邦。’言举斯(
)心加诸(
)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
)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
),然后知轻重;度(
),然后(
)知长短。物皆然(
),心为甚(
)。王请度(
)之!“抑(
)王兴(
)甲兵,危(
)士臣,构怨(
)于诸侯(
),然后(
)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
)是(
)(
)?将以(
)求吾所大欲(
)也(
)。”曰:“王之(
)所大欲,可得闻(
)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
)不足于口与?轻暖(
)不足于体与?抑(
)为采(
)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
)不足听于耳与?便嬖(
)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
)土地,朝(
)秦楚,莅(
)中国(
)而抚四夷也。以若(
)所为,求若所欲,犹缘(
)木而求鱼也(缘木求鱼:
)。”王曰:“若(
)是其(
)甚与?”曰:“殆(
)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
)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
)固(
)不可以敌大(
),寡(
)固不可以敌众(
),弱(
)固不可以敌强(
)。海内(
)之地,方(
)千里者九,齐集(
)有其一。以一服(
)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
)亦反(
)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
),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
),天下之欲疾(
)其君者皆欲赴(
)诉(
)于(
)王(
)。其(
)若是,孰能御之?”王曰:“吾惛(
),不能进(
)于是(
)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
)教我。我虽不敏(
),请尝试之。”曰:“无恒(
)产而有恒心者,惟士(
)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
)辟(
)邪(
)侈(
),无不为已(
)。及(
)陷于(
)罪,然后从(
)而刑(
)之,是罔(
)民也。焉(
)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
)民之产,必使仰足以(
)事(
)父母,俯足以畜(
)妻子(
),乐岁(
)终身饱,凶年(
)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
)善,故民之(
)从之(
)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奚(
)暇治(
)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
)反(
)其本矣:五亩之宅,树(
)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
)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
)庠序(
)之教,申(
)之以孝悌(
)之义(
),颁(
)白者不负(
)戴(
)于道路(
)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
)者,未之有也(
)
。”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言极则怒,怒则说者危。非贤者孰肯犯危?而非贤者也,将以要利矣,要利之人,犯危何益?故不肖主无贤者。无贤则不闻极言,不闻极言,则奸人比周,百邪悉起。若此则无以存矣。凡国之存也,主之安也,必有以也。不知所以,虽存必亡,虽安必危。所以不可不论也。齐桓公、管仲、鲍叔、甯威相与饮。酒酣,桓公谓鲍叔曰:“何不起为寿?”鲍叔奉杯而进曰:“使公毋忘出奔在于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缚而在于鲁也,使甯威毋忘其饭牛而居于车下。”桓公避席再拜曰:“寡人与大夫能皆毋忘夫子之言,则齐国之社稷幸于不殆矣!”于当此时也,桓公可与言极言矣。可与言极言,故可与为霸。荆文王得茹黄之狗,宛路之箭,以畋于云梦,三月不反。得丹之姬,淫,期年不听朝。葆申曰:“先王卜以臣为葆,吉。今王得茹黄之狗,宛路之箭,畋三月不反;得丹之姬,淫,期年不听朝。王之罪当笞。”王曰:“不榖免衣襁褓而齿于诸侯,愿请变更而无笞。”葆申曰:“臣承先王之令,不敢废也。王不受笞,是废先王之令也。臣宁抵罪于王,毋抵罪于先王。”王曰:“敬诺。”引席,王伏。葆申束细荆五十,跪而加之于背,如此者再,谓王:“起矣!”王曰:“有笞之名一也,遂致之!”申曰:“臣闻君子耻之小人痛之耻之不变痛之何益?”葆申趣出。自流于渊,请死罪。文王曰:“此不穀之过也,葆申何罪?”王乃变更,召葆申,杀茹黄之狗,析宛路之箭,放丹之姬。后荆国兼国三十九。令荆国广大至于此者,葆申之力也,极言之功也。(节选自《吕氏春秋•论•贵直论》)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对应字母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臣A闻B君C子D耻E之F小G人H痛I之J耻K之L不M变N痛O之P何Q益?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与”意为共同、一起,与《兰亭集序》中“夫人之相与”中的“相与”含义相同。B.“为寿”意为敬酒祝寿,与《鸿门宴》中“庄则入为寿”的“为寿”含义相同。C.“云梦”,既是古泽名,也是古地区名。古籍中一般泛指春秋战国时期楚王的游猎区。D.“不穀”意为不善,古代君王常用以自称,文中即为文王自称时的谦辞。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下进言如果言辞激切,君主就会发怒,一旦君主发怒,进言的人就少了,所以不贤明的君主身边就没有贤人。B.国家、君主的存亡安危,与君主听取臣进言的态度有关。拒听臣子进言,国家即便眼前平安,将来也必有危险。C.鲍叔牙希望齐桓公莫忘前耻,齐桓公虚心接纳了进言,终成霸业,可见,善纳谏言,是成就霸业的充分条件。D.葆申把五十根细荆条捆在一起放在文王的背上,再拿起来,像这样做了两次,其目的是让文王内心感到羞耻。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无贤则不闻极言,不闻极言,则奸人比周,百邪悉起。(2)桓公避席再拜曰:“寡人与大夫能皆毋忘夫子之言,则齐国之社稷幸于不殆矣!”5.请简要概括葆申对文王施以鞭刑的原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使请诸鲁,比管仲至,桓公亲逆之于郊,与之坐而问政:“为之若何?”管子对曰:“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桓公曰:“成民之事若何?”管子对曰:“四民者,勿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哤,其事易。”公曰:“处士、农、工、商若何?”管子对曰:“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令夫士,群萃而州处,闲燕则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其幼者言弟。令夫工,群萃而州处,审其四时,辩其功苦,权节其用,论比协材。旦暮从事,施于四方,以饬其子弟,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陈以功。令夫商,群萃而州处,察其四时,而监其乡之资,以知其市之贾,以其所有,易其所无,市贱鬻贵。令夫农,群萃而州处,察其四时,权节其用,耒、耜、枷、芟。及寒,击草除田,以待时耕;及耕,深耕而疾耰之,以待时雨;时雨既至,挟其枪、刈、耨、镈,以旦暮从事于田野。”桓公曰,“吾欲从事于诸侯,其可乎?”管子对曰:“未可,国未安。”桓公曰,“安国若何?”管子对曰:“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遂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则国安矣。”桓公曰,“诺。”遂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遂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国既安矣,桓公曰:“国安矣,其可乎?”管子对曰:“未可。君若正卒伍,修甲兵,则大国亦将正卒伍,修甲兵,则难以速得志矣。君若欲速得志于天下诸侯,则事可以隐,令可以寄政。”桓公曰,“为之若何?”管子对曰:“作内政而寄军令焉。”桓公曰:“善。”管子于是制国:“三军,故有中军之鼓,有国子之鼓,有高子之鼓。春以蒐振旅,秋以狝治兵。是故卒伍整于里,军旅整于郊。内教既成,令勿使迁徙。伍之人祭祀同福,死丧同恤,祸灾共之。人与人相畴,家与家相畴,世同居,少同游。故夜战声相闻,足以不乖;昼战目相见,足以相识。其欢欣足以相死。居同乐,行同和,死同哀。是故守则同固,战则同强。君有此士三万,以诛无道,天下大国之君莫之能御。”(选自《国语·管仲对桓公以霸术》,有删改)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B.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C.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D.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辞”意思是“推辞”,与《木兰诗》“旦辞爷娘去”中的“辞”含义不同。B.“比”意思是“等到”,与《项脊轩志》“比去,以手阖门”中的“比”含义相同。C.“弟”意思是“弟弟”,与《琵琶行》“弟走从军阿姨死”中的“弟”含义相同。D.“从事”意思是“劳作”,现在一般指干某项事业,二者含义不同。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被齐桓公任用源于鲍叔的举荐,齐桓公听从了鲍叔的建议,派人从鲁国请回管仲,并亲自到郊外迎接。B.商人聚集在一起居住,可以了解不同季节的营销需要,掌握市场的行情,用已有的东西换取缺少的物品,低价买进高价卖出。C.管仲认为如果齐国整顿军队,修造盔甲兵器,其他大国也这样,齐桓公就不能实现成就一番事业的志向。D.同一个伍的人世代同住一地,从小一起游戏,有福同享、有难同当,面对战争,大家齐力防守,英勇作战。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君之庸臣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2)君有此士三万,以诛无道,天下大国之君莫之能御。【参考答案】一、挖空训练: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助词,的)事,可得闻(使动用法,使……听到)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这类人)无道(谈论)桓文之事者,是以(“是”,这。“以”为介词,因、由于。“是以”为宾语前置,“以是”,因此)后世无传(流传)焉,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臣未闻之也”)。无以(不得已),则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乎?”曰:“德何如(如何,怎么样)则(才)可以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矣?”曰:“保(安抚)民而(表顺承)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莫(没有人,没有谁)之能御也(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莫之能御也”)。”曰:“若(像)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加强疑问语气,“吗”)?”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宾语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由何知吾可也”)?”曰:“臣闻之(代词,代指后面以羊易牛的事情)胡龁(省略句,“臣闻之于胡龁”的省略)曰:‘王坐于堂上(状语后置,以“于”打头的介宾短语置于动词后,“王于堂上坐”),有牵牛而(表修饰)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动词,到,去,往)(宾语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牛之何”)?’对曰:‘将以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省略句,“将以之衅钟”的省略)。’王曰:‘舍(释放)之!吾不忍其觳觫(形容恐惧战栗的样子),若无罪而就(走向)死地。’对曰:‘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替换)之。’不识(知道)有诸(兼词,相当于“之乎”)?
”曰:“有之。”曰:“是(代词,这,这样)心足以(足够用来)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矣。百姓皆以(动词,认为,以为)王为(是)爱(吝啬,舍不得)也,臣固(本来,确实)知王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忍也。”王曰:“然(对,正确),诚(确实,的确)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狭小),吾何爱(吝啬,舍不得)一牛?即(就是)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表转折)就(走向)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动奇怪)于(介词,引出“异”的对象)百姓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代词,他们,指百姓)恶(哪里,怎么)知之(代词,指齐宣王的想法)?王若隐(痛惜,哀怜)其无罪而(表转折)就(走向)死地,则牛羊何择(区别)焉?”王笑曰:“是(代词,这)诚(究竟)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状语后置,介词“以”打头的介宾短语置于动词后,“以羊易之”)也,宜乎百姓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谓我爱也(主谓倒置,“百姓之谓我爱宜乎”)。”曰:“无伤(没有妨碍)也,是(代词,这)乃(动词,是,就是)仁术(仁道,即行仁政的方法、途径)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是”,这。“以”为介词,因、由于。“是以”为宾语前置,“以是”,因此)君子远(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疏远,不接近)庖厨也。”王说(同“悦”,高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揣测,估量)之。’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孟子)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将宾语提前,无意义)谓也(宾语前置,“之”为标志,“谓夫子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探索)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焉。此心之所以(……的原因)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禀报)于(介词,引出“复”的对象)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形容词用作名词,视力)足以察秋毫之末(鸟兽秋天所生的细毛的尖端,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而不见舆薪(整车的柴火)。’则王许(认可)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推及,推广)禽兽,而功不至于(至,推及;于,到)百姓者,独(偏偏,却)何与(通“欤”,语气词)?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一羽之不举(宾语前置,“之”为标志,“不举一羽”),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宾语前置,“之”为标志,“不见舆薪”),为不用明(形容词用作名词,视力)焉;百姓之不
见(表被动)保(被动句),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表现),何以(即“以何”,怎么,用什么)异(区分,区别)?”曰:“挟太山(泰山)以(即“而”)超(跃过)北海(渤海),语(动词,告诉)人曰:‘我不能。’是(这)诚(的确,确实)不能也。为长者折枝(同“肢”,肢体),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这)类也;王之不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是折技之类也。老(形容词用作动词,尊敬,敬爱)吾老(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人),以(即“而”,表递进,进而,从而)及(推及到)人之老(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人);幼(形容词用作动词,爱护)吾幼(形容词用作名词,小孩),以(即“而”,表递进,进而,从而)及(推及到)人之幼(形容词用作名词,小孩):天下可运于掌(状语后置,以“于”打头的介宾短语置于动词后,“天下可于掌运”)。《诗》云:‘刑(同“型”,典范,榜样;这里用作动词,做榜样)于寡妻(正妻)(状语后置,“于寡妻刑”),至于(推及到)兄弟,以(即“而”,表递进,进而,从而)御(治理)于(介词,引出“御”的对象)家邦。’言举斯(这样)心加诸(兼词,相当于“之于”)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今异义词,妻子和孩子);古之人所以(……的原因)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秤锤,这里用作动词,用用秤称重量,称量),然后知轻重;度(衡量长短,丈量),然后(这样以后)知长短。物皆然(代词,这样),心为甚(厉害,严重)。王请度(考虑,思量)之!“抑(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王兴(发动)甲兵,危(形容词使动,使……受到危害)士臣,构怨(结怨)于诸侯(状语后置,以“于”打头的介宾短语置于动词后,“于诸侯构怨”),然后(这样以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介词,对)是(代词,这)(状语后置,以“于”打头的介宾短语置于动词后,“吾于是何快”)?将以(介词,用,凭借)求吾所大欲(“所”字结构,最想要的东西)也(省略句,“将以之求吾所大欲”)。”曰:“王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所大欲,可得闻(使动用法,使……听到)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形容词用作名词,肥美甘甜的食物)不足于口与?轻暖(形容词用作名词,又轻又暖的衣服)不足于体与?抑(还是)为采(同“彩”)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指音乐)不足听于耳与?便嬖(君主左右受宠爱的人)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开辟,开拓)土地,朝(使动用法,使……来朝见)秦楚,莅(统治)中国(古今异义词,中原地区)而抚四夷也。以若(如此)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攀登,攀爬)木而求鱼也(缘木求鱼:爬上树去找鱼,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王曰:“若(像)是其(语气词,表强调)甚与?”曰:“殆(恐怕,可能)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使动用法,使……听到)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国家)固(本来)不可以敌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大的国家),寡(形容词用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固不可以敌众(形容词用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弱(形容词用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固不可以敌强(形容词用作名词,强大的国家)。海内(国境之内,古代传说,头上是天,脚下是地,天是半圆形罩在四方形的大地上,大地的四周是四海:东西南北海,故,古人称国境为海内)之地,方(方圆)千里者九,齐集(集聚,这里指总计面积)有其一。以一服(战胜,降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同“何”,何不)亦反(通“返”,返回,回到)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状语后置,以“于”打头的介宾短语置于动词后,“于王之朝立”),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状语后置,以“于”打头的介宾短语置于动词后,“于王之野耕”),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同“途”,道路)(状语后置,以“于”打头的介宾短语置于动词后,“于王之涂出”),天下之欲疾(憎恨)其君者皆欲赴(奔走)诉(求告,申诉)于(向)王(状语后置,以“于”打头的介宾短语置于动词后,“于王诉”)。其(表假设,如果)若是,孰能御之?”王曰:“吾惛(糊涂,不明事理),不能进(达到)于是(这一步,这种层次)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教我。我虽不敏(聪慧),请尝试之。”曰:“无恒(长久)产而有恒心者,惟士(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放荡)辟(不正)邪(不老实)侈(过度),无不为已(通“矣”,语气词)。及(等到)陷于(介词,引出“陷”的对象对象)罪,然后从(接着)而刑(名词用作动词,处罚)之,是罔(通“网”,名词用作动词,用网捕捉,陷害)民也。焉(哪里)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规定)民之产,必使仰足以(足够用来)事(侍奉)父母,俯足以畜(养活)妻子(妻子和孩子),乐岁(丰年)终身饱,凶年(荒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动词,往,走向)善,故民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从之(代词,指明君)也轻(轻易)。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足),奚(何)暇治(讲求)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何不)反(通“返”,返回)其本矣:五亩之宅,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之以桑(状语后置,以“以”打头的介宾短语置于动词后,“以桑树之”),五十者可以衣(穿)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强行改变,这里可以译为“耽误”)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形容词作动词,谨慎从事,重视)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之教,申(申诫,告诫)之以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之义(状语后置,以“以”打头的介宾短语置于动词后,“以孝悌之义申之”),颁(同“斑”)白者不负(背负)戴(用头顶着物件)于道路(状语后置,以“于”打头的介宾短语置于动词后,“颁白者于道路负戴”)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未有之也”)。”二、拓展训练:1.FJN【解析】句意:我听说对于君子要使他心里感到羞耻,对于小人要让他皮肉觉得疼痛。如果让他感到羞耻仍不能改正,那么让他觉得疼痛又有什么用处?“君子耻之”“小人痛之”是“臣闻”的两个并列宾语,二者之间和整个宾语后停顿,即“耻之”“痛之”后;“耻之不变”“痛之何益”结构相似,单独成句,在“变”后停顿。2.A【解析】A.错误。共同、一起;互相交往。含义不同。句意:齐桓公、管仲、鲍叔、甯威在一起喝酒。/人们互相交往。B.正确。句意:何不起身敬酒祝寿?/项庄就进入上前敬酒祝寿。3.C【解析】C.“善纳谏言,是成就霸业的充分条件”说法绝对。文中说“可与言极言,故可与为霸”是说“正因为可以直率激烈地进言,所以可以跟他一起成就霸业”,由此可知,应是“只有善纳谏言,才能成就霸业”。4.(1)没有贤人(国君)就听不到言辞激切的进言,(国君)听不到言辞激切的进言,奸人就会结党营私,各种邪说恶行就会产生。(2)齐桓公离开席位对鲍叔牙拜了两次,说:“(如果)我和各位大夫都能不忘记您说的话,那么齐国的江山就有幸没有危险了!”5.原因:①沉溺田猎;②迷恋美色,荒废国政;③受先王之命。参考译文:臣下进言激切,君主就会发怒,君主发怒,劝谏的人就危险。除了贤明的人,谁肯去冒这危险?如果是不贤明的人,就要凭着进言谋求私利了。对于谋求私利的人来说,冒这危险有什么好处?所以不贤的君主身边没有贤人。没有贤人就听不到言辞激切的进言,听不到言辞激切的进言,奸人就会结党营私,各种邪说恶行就会产生。像这样国家就无法生存了。凡是国家的生存,君主的平安,肯定是有原因的。不了解这个原因,即使目前生存着也必定要灭亡,即使目前平安也必定遭遇危险。国存主安的原因是不可不察知的。齐桓公、管仲、鲍叔、甯威在一起喝酒。喝得正高兴,桓公对鲍叔说:“何不起身敬酒祝寿?”鲍叔捧起酒杯敬酒,说:“希望您不要忘记逃亡在莒国的情景,希望管仲不要忘记被囚禁在鲁国的情景,希望甯威不要忘记自己喂牛住在车下的情景。”齐桓公离开席位对鲍叔拜了两次,说:“如果我和各位大夫都能不忘记您说的话,那么齐国的江山就有幸没有危险了!”在这个时候,是可以和桓公说尽情之言的。正因为可以尽情进言,所以可以跟他一起成就霸业。荆文王得到茹黄之狗和宛路之箭,就用它们到云梦泽打猎,三个月不回来。得到丹地的美女,纵情女色,整整一年不上朝听政。葆申说:“先王占卜让我做太葆,卦象吉利。如今您得到茹黄之狗和宛路之箭,前去打猎三个月不回来;得到丹地的美女,纵情女色,一年不上朝听政。您的罪应该施以鞭刑。”文王说:“我从离开襁褓就位列于诸侯,请您换一种刑法,不要鞭打我。”葆申说:“我敬受先王之命,不敢废弃。您不接受鞭刑,这是我废弃了先王之命。我宁可获罪于您,不能获罪于先王。”文王说:“遵命。”于是葆申拉过席子,文王伏在上面。葆申把五十根细荆条捆在一起,跪着放在文王的背上,再拿起来。这样做了两次,对文王说:“请您起来吧!”文王说:“同样是有了受鞭刑的名声,索性真的打我一顿吧!”葆申说:“我听说对于君子要使他心里感到羞耻,对于小人要让他皮肉觉得疼痛。如果让他感到羞耻仍不能改正,那么让他觉得疼痛又有什么用处?”葆申说完,快步离开了朝廷,自行流放到海边,请求文王治自己死罪。文王说:“这是我的过错,葆申有什么罪?”于是改弦更张,召回葆申,杀了茹黄之狗,折了宛路之箭,打发了丹地的美女。后来楚国兼并了三十九个国家。使楚国疆土广阔到这种程度,这是葆申的力量,是进言激切的功效。6.A【解析】句意:过去,圣王治理天下,把都城分为三区,把郊野分为五区,来确定百姓的住地,让百姓各就其业,设置葬地作为他们的归宿,并谨慎地运用六种权力。“圣王之治天下也”,主谓宾俱全,谓语和宾语之间不能断开,故排除BC;“定民之居”与“成民之事”“陵为之终”句式一致,单独成句,排除D。7.C【解析】A.两句“辞”含义不同。“旦辞爷娘去”中的“辞”的意思是“辞别”。句意:推辞说/早上辞别父母上路。B.两句“比”含义相同,都为“等到”。句意:等到管仲到达齐国时/等到离开的时候用手关门。C.“与《琵琶行》‘弟走从军阿姨死’中的‘弟’含义相同”错误,含义不同。文中的“弟”,同“悌”,尊敬兄长;“弟走从军阿姨死”中的“弟”的意思是“弟弟”。句意:年幼的则谈论兄弟和睦、尊敬兄长/弟弟从军老鸨死家道已经破败。D.正确。8.C【解析】C.“不能实现”错误,由原文“则难以速得志矣”可知,不是不能实现,而是难以很快实现。9.(1)我是您的庸臣。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的话,那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知道智慧树网课《工程经济学(山东联盟-山东交通学院)》章节测试答案
- 知道智慧树网课《分析化学(兰州大学)》课后章节测试答案
- 高中数学函数竞赛试题及答案
- 少儿模特大赛试题及答案
- 医师医疗安全试题及答案
- 2026年水果种植公司员工劳动关系管理制度
- 2026年水果种植公司银行存款管理制度
- 2025年三基重症护理常规题库及答案
- 第14课 枚举算法说课稿-2025-2026学年初中信息技术浙教版2020八年级上册-浙教版2020
- 建设工程电气部分消防设计抽查情况
- 开展健康生活方式、营养和慢性病预防知识教育和宣传活动
- 高分子物理-第2章-聚合物的凝聚态结构课件
- CNAS体系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特种设备制造内审及管理评审资料汇编经典版
- 三字经全文带拼音打印版带翻译
- 河蟹健康养殖与常见疾病防治技术课件
- 小学二年级《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课件
- 儿童牙外伤讲稿
- GB∕T 41491-2022 配网用复合材料杆塔
- 植物内生菌PPT
-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图学习题集答案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