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验卫星_第1页
科学实验卫星_第2页
科学实验卫星_第3页
科学实验卫星_第4页
科学实验卫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学实验卫星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创建的卫星01发展历史**原因各方观点目录0302基本信息为了对航天任务急需的新技术进行先期试验,同时开展空间环境探测与空间科学研究,中国在刚开始研制卫星时,就开始发展了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从20世纪70年代,中国先后研制和发射了实践一号、实践二号卫星群、实践四号以及实践五号卫星,初步形成了实践系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中国大陆进行一项太空实验—发射了三颗不大的卫星,其中一颗装有“机械臂”的卫星在试验中抓住了另外两颗卫星中的一颗。五角大楼由此宣称,中国在太空军事领域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美国军事分析家推测,中国将以不产生太空碎片的攻击方式近距离监视或破坏美国卫星。发展历史201320102005200420031999010302040506发展历史1994197719721971197012345发展历史2013《中国航天报》于2013年7月24日发布消息称三颗卫星是科学实验卫星,分别名为“创新三号”、“试验七号”及“实践十五号”,它们是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以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搭载升空发射,进入太空轨道,用于“观测太空碎片与进行科学实验如太空机械臂操作”。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

2013年7月20日7时37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以“一箭三星”方式,成功将创新三号、试验七号和实践十五号三颗技术科学试验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三颗卫星主要用于开展空间碎片观测和空间机械臂操作等空间维护技术科学试验,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79次发射。

2013年3月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在北京举行**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在答**问时表示,我国将在2016年前后发射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希望能够依托国际合作,构建一张量子通信网络。

2010“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2010年15日9时39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实践十二号卫星”送入太空。“实践十二号卫星”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卫星主要用于开展空间环境探测、星间测量和通信等科学与技术实验。“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25次飞行。

2005“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

2005年7月6日6时40分,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将“实践七号”科学试验卫星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

2005年8月2日15时30分,我国第21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火箭发射约20分钟后,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的数据表明,这颗返回式卫星已经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圆满成功。这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将主要用于科学研究、国土普查、地图测绘、空间科学与技术试验等。

2004北京时间2004年4月18日23时59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试验卫星一号”和搭载的“纳星一号”科学实验小卫星送入太空,这标志着我国小卫星研制技术取得了重要突破。

“试验卫星一号”和“纳星一号”发射升空

“试验卫星一号”是我国第一颗传输型立体测绘小卫星,重204公斤,由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和西安测绘研究所共同研制,主要用于国土资源摄影测量、地理环境监测和测图科学试验。这颗卫星采用了一体化设计思想,应用了基于磁控和反作用飞轮控制的姿态捕获、卫星大角度姿态机动控制、微小卫星高精度高稳定度姿态控制、卫星自主运行管理等多项微小卫星的前沿技术,探索了我国微小卫星技术发展的新途径。卫星经在轨测试后,将交由中国科学院卫星遥感地面站使用。

“纳星一号”是一颗用于高新技术探索试验的纳型卫星,重量小于25公斤,由清华大学和航天清华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研制并使用。这次发射,主要是通过一些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纳卫星平台并进行航天高技术飞行演示。其主要任务包括CMOS相机对地成像试验、微型惯性测量组合的搭载试验、微小卫星的轨道保持和变轨试验、卫星程序上载与软件试验和部分元器件的搭载试验等。卫星的成熟技术将用于光学成像观测和环境、资源、水文、地理勘察及气象观测、科学实验等。

2003探测一号卫星远地点达7万多公里,是中国发射的距离地球最远的一颗卫星。中国“双星计划”的第一颗卫星“探测一号”2003年12月30日凌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该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张永维接受本社**采访时称,“探测一号”卫星自立项开始,即完全按照卫星具体科学目标进行设计、研制,可以说是中国首颗真正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实验卫星。

19991999年,发射了实践五号卫星,实践五号是中国第一颗采用公用平台思想设计的小型科学实验卫星,是小卫星研制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为我国小卫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该卫星在空间单粒子效应及对策研究、空间流体科学实验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19941994年,发射了实践四号卫星,用于探测空间环境参数和高能粒子效应。

1977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于1977年3月3日发射入轨,1979年5月11日卫星轨道寿命结束,星上长期工作的遥测系统一直清晰地向地面发回遥测信息。实践一号是一颗自旋稳定的卫星,只经历不到10个月的时间就成功发射升空。

19721972年,发射了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实践二号乙卫星,用于空间物理探测。

19711971年3月3日,在**“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指示的鼓舞下,我国成功地发射了一颗科学实验人造地球卫星。

实践1号卫星

卫星重221公斤。其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266公里,最远点1826公里,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龟为69.9度;绕地球一周需时106分钟。它用20009兆赫和19995兆赫的频率成功地向地面发回了各项科学实验数据,卫星上带有宇宙线、X射线、高磁场和轨道外热流探测器,使我国首次用卫星获取了空间物理数据。

1970东方红一号卫星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技术事业的开端。之后,在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领域,研制和发射了多颗卫星。

各方观点俄方观点美方观点各方观点美方观点美籍太空分析家罗伯特·克里斯蒂说,据信“试验七号”装有用来测试的机械臂,属于中国打造2020年大型太空站的努力之一。报道称,中国大陆于2007年曾进行反卫星系统测试,用导弹摧毁一颗气象卫星,当时制造数以万计太空碎片,威胁所有载人与无人太空船。美国官员披露,机械臂卫星严重威胁美国卫星,属于中国大陆“星战”计划一部分。美国军事专家理查德·费希尔说,机械臂卫星可执行近距离观察与攻击任务,“拔下”美卫星系统元件送回中国大陆,或是贴近美卫星“植入”中国大陆系统,而抓取方式不产生太空碎片,无损中国大陆卫星。俄方观点俄专家:中国有权这样做。俄罗斯之声电台网站2013年10月5日报道,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研究所国际安全中心专家、退役少将弗拉基米尔·德沃尔金对这件事的评价则颇为淡然。他说:“我认为,这还算不上是征服宇宙过程中的一个新阶段。中方展示的是捕捉和摧毁另一颗卫星的能力。但这仅仅是初级阶段。”报道指出,美国对中国研制反卫星武器一事非常警觉并密切跟踪。俄罗斯地缘政治研究院副院长康斯坦丁·希夫科夫认为,中国有权这样做。俄罗斯社会政治研究中心主任弗拉基米尔·叶夫谢耶夫也持同样的观点。他说:“美国有时会夸大中国人对他们的地球同步卫星的威胁。中国研制各种类型的反卫星武器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中国正通过研制这种武器来保护自己,因为美国可能在太空部署攻击性武器系统。”这名专家同时指出,美国的整个军事战略构建在太空卫星的基础之上。中国正试图通过封锁这些卫星,以便在必要的情况下与美方形成均势。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原因**原因关于中国正在研发反卫星武器的报道以前就有。2007年1月11日,中国第一次成功地试验反卫星系统并击落了自己的卫星,该卫星被击毁后形成大约3000块碎片,在近地轨道上漂浮,对卫星和载人航天器构成现实威胁。同时,这是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的第一次类似试验。苏联和美国进行过类似的试验。但超级大国停止了这种试验,因为担心此类试验产生的碎片危害到民用和军用卫星的正常运转。诚然,中国的试验并非一蹴而就。据俄塔社报道,在此之前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