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版高考高中语文文言文断句专练30题_第1页
名校版高考高中语文文言文断句专练30题_第2页
名校版高考高中语文文言文断句专练30题_第3页
名校版高考高中语文文言文断句专练30题_第4页
名校版高考高中语文文言文断句专练30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名校版高考高中语文文言文断句专练30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2022·全国甲卷·高考真题)楚王曰:“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A.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B.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C.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D.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解析:“不烦一兵”和“不伤一人”字数相同,结构相似,都是后文“得商于之地六百里”的前提,“而”是连词,所以“而”之前应断开,由此排除A、D。“子”是第二人称,指“你”,是“不贺”的主语,因此“子”前应断开,由此排除C。故选B。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不派遣一个士兵,不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我自认为这是非常明智的,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贺,只有你一个人不道贺,这是为什么?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2022·全国乙卷·高考真题)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A.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B.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C.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D.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解析:从内容来看,划线句是“周公”和“武王”的对话,两个“曰”是标志,“武王曰”前面是“周公”所言,所以“武王”前面断开,排除CD;从句式结构来看,“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是“……者,……也”的判断句,且“贵士君子”是动宾短语作“者”的定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故选B。句意:周公说:“让他们各自住着自己的房屋,耕作自己的田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只亲近仁义的人。百姓有过错,责任在我一人身上。”武王说:“看得远大啊,(这样做足以)平定天下啊!凡是尊重士人君子的人,是因为他们仁爱而有德行啊。”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2022·全国新高考1卷·高考真题)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解析:“魏歃盟于秦”是状语后置句,魏国和秦国歃血结盟,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是判断句,“此……也”是判断句的标志,中间不可断开,“之所以”是固定结构,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C。句意: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和秦国歃血结盟,这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一年一年地死去。这就是我(孟尝君即田文)忠于大王的表现。”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2022•兴隆台区校级开学)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王怒而疏屈平B.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王怒而疏屈平C.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王怒而疏屈平D.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王怒而疏屈平解析:“因谗之曰”的主语是“上官大夫”,与上一句“屈平不与”的主语不同,不能相连,应在“因”前断句,排除BC。“平”即屈平,“伐”动词,“平伐其功”构成主谓宾完整句子,应在“平”前断开,排除D。故选A。句意: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把草稿强取为己有,屈原不赞同。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2022·山东潍坊一模)十一月,羊祜疾笃,举杜预自代。祜卒,帝哭之甚哀。南州民闻祜卒为之罢市巷哭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祜好游岘山襄阳人建碑立庙于其地岁时祭祀望其碑者无不流涕因谓之堕泪碑。A.南州民闻祜卒/为之罢市/巷哭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祜好游岘山/襄阳人建碑立庙/于其地岁时祭祀/望其碑者无不流涕/因谓之堕泪碑/B.南州民闻祜卒/为之罢市/巷哭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祜好游岘山/襄阳人建碑立庙于其地/岁时祭祀/望其碑者无不流涕/因谓之堕泪碑/C.南州民闻祜卒/为之罢市/巷哭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祜好游岘山/襄阳人建碑立庙于其地/岁时祭祀/望其碑者无不流涕/因谓之堕泪碑/D.南州民闻祜卒/为之罢市/巷哭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祜好游岘山/襄阳人建碑立庙/于其地岁时祭祀/望其碑者无不流涕/因谓之堕泪碑/解析:“吴守边将士”是吴国戍边将士,名词性短语,作句子的主语,不能与前面内容相连,排除AC。“于其地”作“建碑立庙”的后置状语,两者不可断开,排除D。故选B。句意:荆州百姓听说羊祜病逝,为他停止集市买卖,巷里哭声不断。就连吴国戍边将士也为羊祜之死而流泪。羊祜喜好游览岘山,襄阳百姓就在山上建庙立碑,每年定期祭祀,望着纪念碑的人无不流泪,所以人们称这座碑为“堕泪碑”。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2022·湖南岳阳·一模)兀术闻帝在明州,遣阿里蒲卢浑帅精骑渡浙来追。已丑帝乘楼船次定海县留范宗尹赵鼎于明州以待金使又谓张俊曰若能捍敌成功当加王爵吕颐浩奏令从官以下各从便去。A.己丑/帝乘楼船次定海县/留范宗尹赵鼎于明州以待/金使又谓张俊曰/若能捍敌成功当加王爵B.己丑/帝乘楼船次定海县/留范宗尹赵鼎于明州/以待金使/又谓张俊曰/若能捍敌成功当加王爵C.己丑/帝乘楼船/次定海县/留范宗尹/赵鼎于明州/以待金使/又谓张俊曰/若能捍敌成功当加王爵D.己丑/帝乘楼船/次定海县/留范宗尹赵鼎于明州以待/金使又谓张俊曰/若能捍敌成功当加王爵解析:“乘楼船”“次定海县”是两个动词性短语,各自独立,中间断开,排除AB;“范宗尹”与“赵鼎”是并列人名,中间稍作停顿,“金使”是“待”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C。句意:己丑日,皇帝乘楼船,驻扎定海县,留下范宗尹、赵鼎在明州,来等待金国使者。又对张俊说:“若能成功抵御敌人,当加封王爵。”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2022·江苏省一模)谢方叔疏奏:“有以私陛下之听而悦陛下之心则前日之畏者怠忧者喜虑者玩矣左右前后之人进忧危恐惧之言者是纳忠于上也;进燕安逸乐之言者,是不忠于上也。A.有以私陛下之听/而悦陛下之心/则前日之畏者/怠忧者喜/虑者玩矣/左右前后之人/进忧危恐惧之言者/是纳忠于上也/B.有以私陛下之听而悦陛下之心/则前日之畏者怠/忧者喜/虑者玩矣/左右前后之人/进忧危恐惧之言者/是纳忠于上也/C.有以私陛下之听而悦陛下之心/则前日之畏者怠/忧者喜虑者/玩矣/左右前后之人进/忧危恐惧之言者/是纳忠于上也/D.有以私陛下之听而悦陛下之心/则前日之畏者怠/忧者喜虑者玩矣/左右前后之人/进忧危/恐惧之言者/是纳忠于上也/解析:“畏者怠/忧者喜/虑者玩”中“怠”的意思是“变得怠惰”,其主语为“畏者”,意思是“害怕的人变得怠惰”。“喜”的意思是“变得高兴”,其主语为“忧者”,意思是“忧愁的人变得高兴”。“玩”的意思是“变得玩世不恭”,其主语为“虑者”,意思是“思虑的人变得玩世不恭”。“畏者怠”“忧者喜”“虑者玩”结构相同,三句之间断开。排除ACD。故选B。句意为:有的人(还担忧过去曾受宠幸的人),堵塞陛下的视听而谋取皇帝的欢心,那么,就会导致以前害怕的人变得怠惰,忧愁的人变得高兴,思虑的人变得玩世不恭。皇帝左右的大小官员,进奏忧虑、危险、恐惧的言论的人,是向皇上表达忠心。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2022·河南六市联考·一模)严安上书曰:“昔秦王意广心逸欲威海外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行十余年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灭世绝祀穷兵之祸也。”A.昔秦王意广心逸/欲威海外/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行十余年/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灭世绝祀/穷兵之祸也/B.昔秦王意广/心逸欲威海外/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行十余年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灭世绝祀/穷兵之祸也/C.昔秦王意广心逸/欲威海外/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行十余年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灭世/绝祀穷兵之祸也/D.昔秦王意广/心逸欲威海外/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行十余年/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灭世绝祀/穷兵之祸也/解析:句中“意广”与“心逸”是并列结构,表明秦始皇的特点,应连在一起,不可断开;且“欲威海外”的主语应为秦始皇,句意完整,故排除BD。“苦不聊生”的意思是“苦不堪言,民不聊生”;且“行十余年”是补充说明“蒙恬将兵以北攻胡”的时间之长,语意完整,不能与“苦”相连,否则语意不通。排除C。故选A。句意:从前秦始皇志得意满,便想入非非,要威震海外,派蒙恬率兵北上攻打匈奴。经过了十多年,苦不堪言,民不聊生,上吊于路旁树上,死者一个连着一个。等到秦皇帝驾崩,天下人纷纷反叛,秦朝最终国家灭亡,祭祀断绝,这就是穷兵黩武造成的祸害。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2022·成都模拟)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一言于百姓有利益否,所以不敢多言。”给事中兼知起居事杜正伦进曰:“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太宗大悦,赐彩百段。A.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B.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C.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D.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解析:“言存左史”,“言”本句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AC;“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陛下”,本句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B。故选D。句意:君主办什么事,讲什么话都要记录在起居注里。我的职务是兼修起居注,所以不敢不尽忠职守。陛下如果有一句话违背了常理,那么,即使在千年之后都会损害陛下的圣德,所以这不仅仅只会对当今的百姓造成损害。希望陛下慎重。10.(2022·河南安阳模拟预测)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十二月,翰林学士司勲郎中李绛面陈吐突承璀专横,语极恳切,上作色曰:“卿言大过。”绛泣曰:“陛下置臣于腹心耳目之地,若臣畏避左右爱身不言,是负陛下,言之而陛下恶闻,乃陛下负臣也。”上怒解曰卿所言皆人所不能言使朕闻所不闻真忠臣也它日尽言皆应如是A.上怒/解曰卿所言皆人/所不能言使朕/闻所不闻/真忠臣也/它日尽/言皆应如是B.上怒解/曰/卿所言皆人所不能言/使朕闻所不闻/真忠臣也/它日尽言/皆应如是C.上怒解/曰/卿所言皆人/所不能言使朕/闻所不闻/真忠臣也/它日尽言/皆应如是D.上怒/解曰/卿所言皆人所不能言/使朕闻所不闻/真忠臣也/它日/尽言皆应如是解析:“上怒解”是个主谓短语,意为皇帝的怒气消解,语义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AD;“所不闻”为所字结构,其主语是“朕”,故“使朕闻所不闻”之间不应断开,故排除C。故选B。句意:宪宗的怒气消除了,便说:“你讲的全是人们不能讲的,使朕听到了无法得知的事情,是一位真正的忠臣啊!你以后尽情而言,完全应该像现在这个样子。”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2022·四川成都七中模拟预测)杨廷和劝帝早朝晏罢,躬九庙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条皆切至帝不省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A.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条/皆切至/帝不省/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B.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条皆切/至帝不省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C.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条/皆切至/帝不省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D.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条/皆切至/帝不省/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解析:“还边兵”“革宫市”“省工作”“减织造”是四个对称结构,必须分别断开,意思分别是:遣还边兵,革除宫市,节省土木建筑,减少织造。由此排除AC两项。“皆切至”是陈述杨廷和言辞的中肯,然而皇帝却不省察。“寻以父卒乞奔丧”的主语还是杨廷和,故“寻”(不久)之前要断开,故而排除B项。故选D。句意:(杨廷和)又面奏皇上广开言路,通达民情,遣还边兵,革除宫市,节省土木建筑,减少织造,一共十多条,都切中时弊。但武宗不省察。不久因父亲去世,请求允许奔丧,武宗不答应。杨廷和再三请求,武宗才答应。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2022·安徽合肥一中模拟预测)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径匈奴,匈奴得之,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A.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B.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C.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D.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解析:根据语境,应是匈奴打败月氏王,“月氏王”是“破”的宾语,因此在“月氏王”后断开,排除AC;“月氏遁而怨匈奴”中“匈奴”为“怨”的宾语,月氏败后逃走,无人联手反击匈奴,“无与共击之”前要断开,排除D。

故选B。句意:张骞是汉中人。建元年间被任命为郎官。当时匈奴投降过来的人说匈奴攻破月氏王,并且用月氏王的头颅做酒器。月氏因此逃走而且怨恨匈奴,苦于没有人和他们一起打击匈奴。汉王朝正想发动战争,消灭匈奴,听说此言,就想派人出使月氏,可又必须经过匈奴国,于是就招募能够出使的人。张骞以郎官的身份应募,出使月氏。途经匈奴,被匈奴人截获,扣留张骞十多年。给他娶妻,并生了儿子,然而张骞仍持汉节不失使者身份。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2022·内蒙古呼和浩特二模)司马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A.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B.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C.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D.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解析:“敌国深侵”“邦内骚动”结构一致,都是主谓结构,各自断开,而“邦内骚动”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悬于君”为动补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B。句意:司马穰苴说“身为将领,从接受命令的那一刻起,就应当忘掉自己的家庭,来到军营宣布规定号令后,就应忘掉自己的亲朋,擂鼓进军,战况紧急的时刻,就应当忘掉自己的生命。如今敌人侵略已经深入国境,国内骚动不安,战士们已在前线战场暴露,无所隐蔽,国君睡不安稳,吃不香甜,全国百姓的生命都维系在你的身上,还谈得上什么送行呢!”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2022·甘肃兰州一模)汉高帝十一年五月,诏立秦南海尉赵佗为南越王,使陆贾即授玺绶,与剖符通使,使和集百越,无为南边患害。……陆生卒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高后四年夏五月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南越王佗曰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计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A.高后四年夏五月/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南越王佗曰/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计/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B.高后四年夏五月/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南越王佗曰/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计/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C.高后四年夏五月/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南越王佗曰/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计/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D.高后四年夏五月/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南越王佗曰/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计/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解析:“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是兼语短语作谓语的句子,“南越”属于兼语,既作“禁”的宾语,又是“关市铁器”的主语,其中“关”为“市”的状语,之间不可断开,排除C;“高帝立我”中“立”为使动用法,“我”作宾语,应在其后断开,排除AB。故选D。句意:高后四年夏五月,有关官员奏请太后关闭南越和汉朝交易的互市。南越王赵佗说:“高帝立我为王,使节往来,贸易不断。现在高后听信谗言,视我南越为蛮夷之国,禁绝物品贸易交流。这一定是长沙王的计谋,他想倚仗中原朝廷的势力击灭我南越国,然后统治两国之地,作为自己的功劳。”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2021·全国甲卷·高考真题)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帝以问寇准,准曰:“不知谁为陛下画此二策?”帝曰:“卿姑断其可否,勿问其人也。”准曰:“臣欲得献策之人,斩以衅鼓,然后北伐耳!”A.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B.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C.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D.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解析:“入寇”是入侵之意,“时”作后句的时间状语,应在“时”前断开,排除AD。“王钦若/临江人”“陈尧叟/阆州人”是两个判断句,“临江人”和“阆州人”均为宾语,在其后断开,排除B。故选C。句意:九月,契丹大举入侵,当时因为契丹敌寇深入中原,朝廷内外都震惊骇怕,召集群臣询问应对策略。王钦若是临江人,请求皇帝驾临金陵暂避。陈尧叟是阆中人,请求皇帝驾临成都暂避。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2021·全国乙卷·高考真题)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A.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B.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C.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D.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解析:“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以”作谓语,“选人多诈冒资荫”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之间不能断开,可排除AD项。“未几有诈冒事觉者”这一句中“者”的意思是“……的人”,指代前文所说“诈冒事觉”这一类人,共同作“有”的宾语,之间不可断开,而下一句“上欲杀之”,“上”指皇上,是下一句的主语,引领一个新的句子,要单独成句,可排除B。故选C。句意:戴胄为人忠诚清廉、公平正直,提拔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为候选人大都对自己的做官资历造假,下令他们自首,不自首的人判处死刑。没过多久,有伪造做官资历的人被发现了,圣上想杀他。戴胄上奏说:“按照法律应当流放。”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2021·新高考1卷·高考真题)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解析:“强宗室”是“镇天下”的目的,中间不能断开,“故”表结果的连词,引领下文,“故”前断开,所以排除A、D;“虽”为连词,经常用于句首,所以在“虽”前面断开,“皆为王”作谓语,主谓间不该断开;“遍封宗子”中“宗子”作宾语,“子”后断开;“于天下利乎”,这是疑问句,承前省略主语“此(这样做)”,独立成句。据以上分析排除C。故选B。句意:起初,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镇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为王,达数十人。为此,太宗语气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1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2021·新高考Ⅱ卷·高考真题)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薄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A.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B.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C.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D.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解析:“少有大志”是“范阳祖逖”的谓语和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中夜”是“闻鸡鸣”的时间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琨”是“蹴”的宾语,“觉”补充“蹴”的状态,紧密相连,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故选C。句意:从前,范阳有一个叫祖逖的人,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2021·天津·高考真题)嗟夫!事之利害,计之得失,天下之能者举知之。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A.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B.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C.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D.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解析:“权之以人”是介词结构后置句,不能断开,排除A;“则”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断开,排除C;“而”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断开,排除D。故选B。句意:但仅仅知道这个,不能根据人的特点来斟酌使用,所以魏武帝(一生纷乱的样子)有时胜,有时败,争雄一生,却没有看到他统一天下。2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杨大雅)徙知常州,判三司都磨勘司、户部勾院。迁集贤殿修撰、知应天府。还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避真宗藩邸讳诏改之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知亳州,卒。A.还/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避真宗藩邸讳/诏改之/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B.还/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避真宗/藩邸讳诏/改之/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C.还/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避真宗藩邸讳/诏改之/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D.还/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避真宗藩邸讳/诏改之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解析:史传类文章中,常会有传主“以……(官职)知……”的句式,“避……讳”也是固定说法,据此可排除A、B两项。对比C、D两项,区别在于“诏改之居二岁”的断法,“诏改之”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是皇帝,“居二岁”作状语,二者中间应断开,排除D项。故选C。句意:(杨大雅)调任常州知州,兼任三司都磨勘司、户部勾院。后升任集贤殿修撰、应天府知府。还朝后,任职于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的身份掌管制诰。杨大雅原名杨侃,到这时,为了回避真宗在藩王宅第时的名讳,皇上下诏让他改掉名字。任职二年,被授予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亳州知州等官职,后去世。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四十五年二月,海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尝曰:“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A.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B.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C.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D.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解析:把选项两两分组,根据相同点的多少可知A、D两项为一组,B、C两项为一组。然后分析两组不同之处。“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此处主语为“此人”,谓语为“有”,后跟宾语“痴名”,“闻”为动词,后面需要跟宾语“其”。由此可见“痴名”后必定停顿,可排除A、D两项。比较B、C两项,不同点有两处:“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和“僮仆亦奔散无留者”,语句“僮仆亦奔散无留者”两种断法皆可,重点分析“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此句中的“时”必定归到上句,即“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由此可排除B项。故选C。句意:宦官黄锦在一旁说:“此人一向有痴名。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皇上难免一死,就买了一口棺材,诀别妻子儿女,在朝廷待罪,家中僮仆也都是打发走了没有留一个,这表明他并不打算逃走。”2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性刚直,甚得司直之体。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与帝言,要须帝理屈,然后置之。帝有时惭恧变色,感其输情,时人谓为“格佞”。A.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B.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C.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D.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解析:把四个选项分为A、B和C、D两组,两组不同之处是“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句子中主语是“帝”,谓语是“事”,“戎旅”是宾语,所以“帝少事戎旅”是个完整的句子,故排除C、D两项;分析A、B,不同之处为“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结合上下文,“时或谈论”主语为“帝”,“皆依违不敢难”的主语应该是“人”,可排除B项。故选A。句意: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他性格刚直,很合乎司直的职务特点。武帝少年时就从军了,不曾涉猎学问,等做了宰相,很羡慕风流文采。有时谈古论今,人们都是顺着他的意思说,不敢辩驳。而郑鲜之总是要驳难,而且一定切中要害,不曾放松宽容他。与武帝说话,一定让他理屈词穷,然后才罢休。武帝有时惭愧变了脸色,但还是感激他能诚心相待,当时的人们称赞他是“纠正谄媚的人”。2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人也。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A.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B.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C.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D.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解析:把A、D两项为一组,B、C两项为一组。然后分析“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这里的“时”指当时的情况,可排除B、C两项。比较A、D两项,分析“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此处主语为“瑗”,谓语为“驳正”,宾语为“之”,故在“之”后停顿,由此可排除A项。故选D。句意:父亲郭瑗,任尚书都令史。当时尚书杜预对朝廷制度进行了一些增减调整,郭瑗常常予以辩驳纠正,因此以公正端方著称,后死在建平太守任上。2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景山率轻骑五百驰赴之。毅等惧,掠居民而遁。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拜安州总管,进位柱国,前后赐帛二千匹。A.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B.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C.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D.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解析:将选项分为A、B和C、D两组。比较“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可知,“一日一夜”作为时间应修饰“行”,由此排除A、B两项。“与毅战于漳口”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漳口”是完整的介宾结构,后面应断开,排除D项。故选C。句意:元景山追赶他们,一天一夜跑了三百多里,与樊毅等人在漳口作战,两次交战都胜利了。樊毅等人退守甑山镇。那些被司马消难攻陷的城邑,全都平定了。2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沈有容,字士弘,宣城人。三十二年七月,西洋红毛番长韦麻郎驾三大艘至澎湖,求互市,税使高寀召之也。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A.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B.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C.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D.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解析:“有容白当事”一句中,“当事”作“白”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可排除B项;“悟”与“呼”表示两种行为,前者是“麻郎醒悟”,语意已经完整,后者则是“叫来高寀的使者”,语意完整,故中间要断开,可排除C项;“索还”指“讨要”,中间不能断开,“所赂寀金”意为“贿赂高寀的金钱”,语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可排除D项。故选A。句意:有容告诉当权的人,自己请求前往劝说他们。见到麻郎,指明陈述利害关系。麻郎醒悟,叫来高寀的使者,讨回贿赂高寀的金钱,扬帆而去。2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游者相顾,咸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又不知蓬瀛昆阆,复何如哉?A.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B.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C.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D.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解析:主语“宾友”前应断开,据此,可以排除D项;句中“春”“秋”相对,“旦”“夕”相应,据此,可知前面“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这两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据此排除B、C两项。故选A。句意:每到河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时,莲开水香之夜,宾友群集,舟船慢行,酒至半酣,飘然欲仙如痴如醉。2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B)王德用,字元辅。至道二年,德用年十七,为先锋,将万人战铁门关,斩首十三级,俘掠畜产以数万计。进师乌白池他将多失道不至虏锐甚超按兵不进德用请乘之得精兵五千转战三日敌势却德用曰:“归师迫险必乱。”乃领兵距夏州五十里,绝其归路,下令曰:“乱行者斩!”一军肃然。A.进师乌白池/他将多失/道不至虏锐甚超/按兵不进/德用请/乘之得精兵五千转战/三日敌势却/B.进师乌白池/他将多失道不至/虏锐甚/超按兵不进/德用请乘之/得精兵五千/转战三日/敌势却/C.进师乌白池/他将多失/道不至虏锐甚/超按兵不进/德用请/乘之得精兵五千/转战三日/敌势却/D.进师乌白池/他将多失道不至/虏锐甚超/按兵不进/德用请乘之/得精兵五千转战/三日敌势却/解析:要断句的片段,是写王德用“进师”中的有勇有谋。比较几处断开的异同,可以作出正确判断。“他将多失道不至”一句有两个谓语,即“失道”“不至”,所叙的事联系紧密,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C两项;“虏锐甚”正是“他将多失道不至”造成的,且“虏锐甚”句子完整,其后应断开;且从后文看,“超”是人名,作后句的主语,其后不可断开,故可排除D项。故选B。句意:进军乌白池,其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