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大乘论课件_第1页
摄大乘论课件_第2页
摄大乘论课件_第3页
摄大乘论课件_第4页
摄大乘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攝大乘論.tw/teacher/20/canon/mahayana-s.htm1瑜伽行派所依之六經《解深密經》《如來出現功德經》(沒漢譯)《阿毗達磨經》(沒漢譯)《楞枷經》《密嚴經》(沒漢譯)《華嚴經》2瑜伽行派所依之十一論

《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無著記《顯揚聖教論》,無著造《大乘莊嚴經論》,無著造《集量論》(沒漢譯),陳那造《攝大乘論》,無著造《十地經論》,世親造《辯中邊論》,天親造《唯識二十論》,天親造《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無著造《分別瑜伽論》(沒漢譯),彌勒菩薩說《觀所緣緣論》,陳那造3無著(佛滅,說法有:西元486-482、380-390)九百年時有出家士名阿僧佉,唐云「無著」,於中印度阿瑜陀國(本生處者北印度犍馱羅)其國王城西五百里營立禪省,領數百人授以禪法。無著為人位登初地,證法光定得大神通(CBETA,T42,no.1828,p.311,b2-6)4攝大乘論攝:含攝義,以總攝別,以略攝廣乘:即車乘,「能動能出」,能動搖世間的煩惱執著,運載有情到大般涅槃的彼岸。只有聲聞、辟支佛、大乘佛法才具足此義大乘:含容大,能包含小乘;殊勝大,超越小乘論:分別抉擇,教誡學徒5三藏經藏,音譯素怛纜藏、修多羅藏,意譯為契經藏。即佛所說之經典。律藏,音譯毗奈耶藏、毗尼藏,意譯調伏藏。佛所制定之律儀,能治眾生之惡,調伏眾生之心性;有關佛所制定教團之生活規則,皆屬於律部類。論藏,音譯阿毗達磨藏、阿毗曇藏,意譯作對法藏。對佛典經義加以論議,化精簡為詳明。所以《攝大乘論》是釋經之論。6論本譯本一、元魏‧佛陀扇多譯二、陳‧真諦譯三、唐‧玄奘譯──採用7釋本譯本世親釋,我國也有三譯:一、真諦譯二、隋達磨笈多譯(裡面也含有本論)三、玄奘譯。無性釋,玄奘譯以上全收在大正藏三十一冊8近代注釋王恩洋,《攝大乘論釋》──參考印順法師,《攝大乘論講記》──參考忻車法師,《攝大乘論隨錄》韓鏡清,《攝大乘論講座》玅境法師,《攝大乘論筆錄》──參考9於中國佛教的地位十三宗之一:毗曇宗(或以俱舍宗代之)、成實宗、三論宗、涅槃宗、律宗、地論宗、淨土宗、禪宗、攝論宗、天台宗、華嚴宗、法相宗、密宗。10第一章、序說

第一節、成立大乘是佛說

第一項、略標《阿毗達磨大乘經》中,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薩,為顯大乘體大故說。謂依大乘,諸佛世尊有十相殊勝殊勝語。一者、所知依殊勝殊勝語;二者、所知相殊勝殊勝語;三者、入所知相殊勝殊勝語;四者、彼入因果殊勝殊勝語;五者、彼因果修差別殊勝殊勝語;六者、即於如是修差別中增上戒殊勝殊勝語;七者、即於此中增上心殊勝殊勝語;八者、即於此中增上慧殊勝殊勝語;九者、彼果斷殊勝殊勝語;十者、彼果智殊勝殊勝語。由此所說諸佛世尊契經諸句,顯於大乘真是佛語。11阿毗達磨對法:對向:因智趣涅槃果;對觀:果智觀證涅槃數法:解釋一一法的名相伏法:能立能破通法:通釋契經12《阿毗達磨大乘經》中本經之中有〈攝大乘品〉《攝大乘論》即為解釋《阿毗達磨大乘經》中的〈攝大乘品〉13薄伽梵(1)《佛地經論》卷1自在熾盛與端嚴名稱吉祥及尊貴如是六種義差別應知總名為薄伽諸如來永不繫屬諸煩惱故,具自在義。焰猛智火所燒煉故,具熾盛義。妙三十二大士相等所莊飾故,具端嚴義。一切殊勝功德圓滿無不知故,具名稱義。一切世間親近供養咸稱讚故,具吉祥義。具一切德常起方便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無懈廢故,具尊貴義。14薄伽梵(2)或能破壞四魔怨故,名薄伽梵。四魔怨者,謂煩惱魔、蘊魔、死魔、自在天魔。(CBETA,T26,no.1530,p.292,a27-b13)15善入大乘菩薩顯能說人是菩薩。「菩提薩埵摩訶薩埵」,菩提薩埵是覺悟的有情;摩訶薩埵是有大悲願的有情;合起來是自覺覺他「善」是能,「入」是證,已能實證大乘理教,妙善通達。《攝大乘論釋》卷一:「已能善入大乘,顯此已得諸陀羅尼辯才功德。於大乘義能持能闡。」(CBETA,T31,no.1598,p.380,c1-2)16陀羅尼意譯為總持:正受持不忘失。能持,是能集種種善法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能遮,能令惡不善法不生法陀羅尼:以念、慧為體,能憶持一切法不忘失義陀羅尼:一切法所詮的無量義不忘失咒陀羅尼:以定為體,所說呪能消除災患。忍陀羅尼:以無分別智為忍體,即證真如。能得忍者即加行智。能有持呪功能,得證真如故。總結:善入大乘是登地以上的菩薩17大乘體大相較於二乘說的聲聞、緣覺的教法能證煩惱障解脫,超越三界生死之苦──自利大乘教法既要解脫三界苦,還要回返娑婆廣度一切有情,即要解脫煩惱障,還要解脫所知障;所以大乘教理是大譬如擠牛乳,一定要在牛的乳房上擠,如果到牛角上去擠,無論如何也擠不出乳來。所以離開小乘法外,必定還有大乘法體的存在18大小乘比較小乘教、理:漢傳四部阿含為主;大乘教、理:般若、法華、華嚴、寶積、大集、19大小乘比較教、理:小乘:阿含部、本緣部、律部、毗曇部餘為大乘行:小乘出離行;大乘於出離行上建立六度的菩薩行果:小乘:四沙門果大乘:十地、成佛20乘與七大性相應一、法大,為十二分教中的方廣教二、發心大,發無上菩提心三、勝解大,於法大性境起勝解四、勝意樂大,已超過勝解行地,入淨勝意樂地五、資糧大,成就福智二種大資糧,能證無上正等菩提六、時大性,謂三大阿僧祈劫七、成滿大性,無上正等菩提《顯揚聖教論》卷8〈2攝淨義品〉(CBETA,T31,no.1602,p.520,c12-20)21殊勝殊勝語第一個殊勝,所詮顯的教理殊勝,能證成佛故。第二個殊勝,能表詮的語言文字殊勝。22所知依一切所應知法的依處,即阿賴耶識所應知法包括:自己的生命體──色身,及能知的心其他的有情生命體所依存的世界種子依:因義,一切法由此生23所知相一切所應知法的相貌,包括:依他起相遍計所執相圓成實相24入所知相經過聞、思、修佛法,棄捨遍計所執相,悟入依他起相,不執依他起而契入圓成實相25彼入因果「彼」即圓成實相,包括十地乃至成佛「入」即證入唯識性(圓成實性)能證十地的因為六波羅蜜多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波羅蜜多所證的果為十地地前修世間六度,登地以後修出世間六度,誰轉化世間六度成為出世間的清淨六度呢?要證得唯識性26彼因果修差別登地以後仍修六度,但因煩惱、所知障展轉清淨,而有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乃至十地的果差別相;十地名為因果修差別27即於此中「此」謂十地28增上戒、心、慧「增上」有二義:強有力;趣向義,雖然持戒,不為停在戒這裡,而是為了成就禪定;雖然成就禪定,不停留在定這裡,而為了成就般若智慧;雖然成就般若智慧,不停留在般若智慧這裡,而為了斷煩惱障;也不停在斷煩惱障中,而要前進到度一切有情皆得無上菩提「增上心學」是得定,即攝這一念心安住一境「慧」是無分別智(即般若)29彼果斷、彼果智修學六度所成就的果分為兩類,一是斷障,二是證智修行圓滿能斷障名為彼果斷所證得的佛智名為彼果智30故許大乘真佛語《成唯識論》卷3:一、先不記:若大乘為壞正法而說,何故世尊未先記別。二、本俱行:應信大小乘教本來俱行。寧知大乘獨非佛說。三、非餘境:大乘所說廣大甚深非外道等思量境界。四、應極成:若謂大乘是餘佛說非今佛語,則大乘教是佛所說。五、有無有:若有大乘即應信此諸大乘教是佛所說。若無大乘,聲聞乘教亦應非有。以離大乘決定無有得成佛義。誰出於世說聲聞乘。故聲聞乘是佛所說。非大乘教不應正理。六、能對治:依大乘經勤修行者皆能引得無分別智,能正對治一切煩惱。七、義異文:大乘所說意趣甚深,不可隨文而取其義便生誹謗謂非佛語。」(CBETA,T31,no.1585,p.14,c26-p.15,a14)31第一章、序說

第一節、成立大乘是佛說

第二項、顯大乘殊勝復次,云何能顯?由此所說十處,於聲聞乘曾不見說,唯大乘中處處見說。謂阿賴耶識說名所知依體。三種自性:一、依他起自性,二、遍計所執自性,三、圓成實自性說名所知相體。唯識性說名入所知相體。六波羅蜜多說名彼入因果體。菩薩十地說名彼因果修差別體。菩薩律儀說名此中增上戒體。首楞伽摩、虛空藏等諸三摩地說名此中增上心體。無分別智說名此中增上慧體。無住涅槃說名彼果斷體。三種佛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變化身說名彼果智體。由此所說十處,顯於大乘異聲聞乘;又顯最勝,世尊但為菩薩宣說。是故應知但依大乘,諸佛世尊有十相殊勝殊勝語。32阿賴耶識阿賴耶譯作藏識三義:能藏:能攝藏諸法種子所藏:生命體、所依世間都為阿賴耶識所執藏執藏:第七識執著阿賴耶識為我33阿賴耶識(心田)末那識意識眼耳鼻舌身34阿賴耶識眼識(意識)取相種子生現行種子現行一剎那即謝滅,又在阿賴耶識熏習成種子35三種自性說名所知相體依他起自性:一切法都要有自己的種子、眾緣和合才生起;既是眾緣和合,即無常恆住、不變異的體性。遍計所執自性:眾生於一切依他起法上執為真實有。圓成實自性:若於依他起法上了知如幻、無常恆住不變異的體性,因此遣除我執、法執,即證得圓成實自性。36唯識性說名入所知相體阿賴耶識(心田)眼識第六識37兩種唯識性:雜染位(凡位):一切所認識法都是虛妄分別清淨位(聖位):不執識上的虛妄分別,此唯識性即圓成實性。初地初證,成佛圓滿此即修唯識觀38六波羅蜜多布施:法施、財施、無畏施持戒: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忍辱: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精進:被甲精進、加行精進、無怯弱無退轉無喜足精進。靜慮:安住靜慮、引發靜慮、成所作事靜慮智慧:無分別加行慧、根本無分別智、後得無分別智39菩薩十地初地:極喜地,初得聖位,生大歡喜二地:離垢地,遠離一切微細戒垢三地:發光地,成就等持,從聖定中發慧光明四地:焰慧地,智慧火能焚一切障五地:極難勝地,真智、俗智並觀,融然一味六地:現前地,於緣起智中,般若智現前七地:遠行地,真俗二智並觀成熟,遠離加功用行八地:不動地,一切相不能動九地:善慧地,得法、義、詞、樂說無礙十地:法雲地法智猶如大雲,能生一切功德水法智能覆一切廣大二障40無住涅槃凡夫住生死不能出離二乘住無餘涅槃而灰身滅智證阿羅漢位,壽命仍在名有餘涅槃壽盡後,前一念滅,後一念不生,入無餘涅槃大乘菩薩斷除煩惱障、所知障種,證大般涅槃,二種俱不住41三種佛身自性身:法身(無分別智所證真如理,無為法)受用身:自受用身,三大阿僧祇劫修行的圓滿果報(有為)度化十地菩薩變化身:度化凡夫菩薩及聲聞人42又顯最勝顯示這十相殊勝殊勝語是成佛之道,是最殊勝43第三項、顯大乘是佛說復次,云何由此十相殊勝殊勝如來語故,顯於大乘真是佛語,遮聲聞乘是大乘性?由此十處於聲聞乘曾不見說,唯大乘中處處見說。謂此十處,是最能引大菩提性;是善成立;隨順無違;為能證得一切智智。44大菩提性即佛位的彼果斷無住涅槃;及彼果智所得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45是善成立,隨順無違十相殊勝殊勝語的教理能成立成佛之道,小乘學者不能摧壞隨順成佛而不違背46為能證得一切智智即證得佛果,包括:如理智:一切知見與真如理相應,即圓滿的般若智如量智:於無量無邊緣起法47第四項、重頌此中二頌:所知依及所知相,彼入因果,彼修異,三學,彼果斷及智,最上乘攝是殊勝。此說此餘見不見,由此最勝菩提因,故許大乘真佛語,由說十處故殊勝。重頌是以簡要文句重說前一段文的內容48第二節、攝大乘復次,云何如是次第說此十處?謂諸菩薩於諸法因要先善已,方於緣起應得善巧。次後於緣所生諸法,應善其相,善能遠離增益、損減二邊過故。次後如是善修菩薩應正通達,善所取相,令從諸障心得解脫。次後通達所知相已,先加行位六波羅蜜多,由證得故,應更成滿增上意樂,得清淨故。次後清淨意樂所攝六波羅蜜多,於十地中分分差別,應勤修習;謂要經三無數大劫。次後於三菩薩所學應令圓滿。既圓滿已,彼果涅槃及與無上正等菩提,應現等證。故說十處如是次第。又此說中,一切大乘皆得究竟。49唯識法門的道次第:

先認識一切法因──所知依謂諸菩薩於諸法因要先善已,方於緣起應得善巧。諸法生起的所依處,即阿賴耶識。我們的身、語、意活動以後,熏習種子在阿賴耶識;阿賴耶識的種子成熟以後,因緣和合,又得一個果報;這是自業自果的道理;亦即否定了自性為因、大梵為因、無因等不正確的執著50十二支緣起無明──惑,煩惱(不知緣起無自性的道理)行──身、語、意三業識──阿賴耶識名色──名為前六識;色為生理性的組織六入──眼、耳、鼻、舌、身、意觸──一般人是無明所生觸、修行人是明相應觸受──苦、樂、不苦不樂(無明相應受、明相應受)愛──煩惱取──煩惱增上(即一次又一次熏習)有──能生果報的力量完成,臨界得果生──果報現前老死──生後就有老、死、憂、悲、苦、惱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51認識緣所生諸法──所知相次後於緣所生諸法,應善其相,善能遠離增益、損減二邊過故。緣所生諸法主要指由阿賴耶識所生起的相見:身識、身者識(前五所依,第八識)、受者識(第六識所依,第七識)、彼所受識(六塵)、彼能受識(前六識)、世識(過未現)、數識、處識(方所)、言說識、自他差別識、善趣惡趣死生識身者、受者識、能受識是見──主要指第六識52增益、損減依他起法,依因緣、所緣緣、增上緣、等無間緣而有。生一剎那即滅去增益:一剎那滅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