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名著读后感教育名著读后感篇1
读完《鲁滨孙漂流记》这本精彩的小说后,一个高大的形象时时出现在我的眼前,他就是英勇的探险家、航海家鲁滨孙。他靠着顽强的毅力,永不放弃的精神,实现了自己航海的梦想。
我仿佛看到轮船甲板上站着这样的一个人:他放弃了富有而又舒适的生活,厌恶那庸庸碌碌的人生,从而开始了一次与死神决斗的生存大挑战。种种的不幸与困难并没有压倒鲁滨孙,反而使他更加顽强。上苍给予鲁滨孙的困难,对于他也更具有挑战性!
风暴海啸,全船除鲁滨孙无一幸免,真正的生存挑战才刚刚开始!
流落孤岛,他为了找到合适的住宅,在岸上跑了一成天,在一个山岩下找到了一个栖身之所。鲁滨孙在小山下搭了一个帐篷,而且尽量大些,里面再打上几根木桩来挂吊床。第二天,他把全部的箱子以及木板、做木排的材料,堆成一个临时性围墙,作防御工事。但只过了十几天,突然发生塌方。鲁滨孙不但把落下来的松土运出去,还装了天花板,下面用柱子支撑起来,免得再次出现塌方的灾难。永不放弃,鲁滨孙奠定了生活的基矗
一次,鲁滨孙无意中掉在墙角的谷壳,竟然长出绿色的茎干,不久,长出了几十个穗头,这真是老天的恩惠。从今,鲁滨孙一到雨季就撒下半数种子来试验,以得到更多的粮食。最糟糕的一次试验,大麦与稻穗的收成仅获了半斗而已。但是,经过这次试验,使鲁滨孙成为了种田高手。知道什么时候下种,如今他知道一年四季播种两次,收获两次。永不放弃,鲁滨孙有了生活的口粮。
造船回乡,鲁滨孙又花费了数年的时间,很多的心血。光砍树就是数月。但由于事先没有考虑周全,船离海边太远,他怎么也无法让船下水。这下,数年的心血白花了,一切期望都破灭了。直到星期五的出现,这个期望才重新油然升起!
鲁滨孙是个伟大的人,坚毅的人,孤身一人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27年。他敢于同恶劣的环境作斗争,勤奋劳动,把小岛经营得有条不紊。他在逆境中锻炼了自己,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这本书教会我们只有坚持才能胜利,只有实干才能让我们摆脱逆境,实干比信念更重要……
我的人生也会随着这本书而起航,在人生的航海中,英勇前进,永不放弃!
教育名著读后感篇2
每当我翻开《西游记》时,总有不同的心情。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动活泼的,小时候的我读起它来总觉得既过瘾又好玩。但今时今日,不变的是那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我的领悟却变了。
这是一部全部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它时获取不同的感觉和启示,有人喜爱它鲜亮的人物独特;有人喜爱它瑰丽的整体形象;有人喜爱它活泼诙谐的对话旁白;有人还讨论它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但在我看来,他那曲折的情节中暗藏着人们渴望而不行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
在经受了日复一日独特受约束的日子,二十一世纪的人们都非常憧憬自由,憧憬那个自由的化身:孙悟空。孙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所约束〞,闯龙宫,闹冥司,自花果山上目在称王。可以说已经到达人性摆脱一切束缚,彻底自由的状态。孙悟空其实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就是憧憬自由,他始终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争也是为了争取自由。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给予了读者一种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士气。然而,每个人都明白,在如今,即使是将来,完全的自由终究是不行能的,人始终要受到这般那般的约束。尽管包围着我们的是个受约束的世界,但我们可以让内心尽量变得宽阔而幽深,让它能够无边无际、包涵天地。
然而,目前社会上还有很多人被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所束缚,却自得其乐,还觉得很满足。经过几百年的探究和进展,人们对物质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对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却无端被抹杀了。总之,我认为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种开阔进取,查找最大自由的精神。
在厉尽时间锤炼的《西游记》中,竟深深蕴含着新世纪人们最渴望的自由精神……我更明白为什么它能够传承至今了。
教育名著读后感篇3
我读完《西游记》后,知道了由四个主要人物,分别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和唐僧。除了这几个主要人物之外,还有:仙人、佛主和大大小的妖怪等。
这本书主要讲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和唐僧师徒四人从东土大唐去西天拜佛取经的事情,他们一路上斩妖除魔经受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回到东土大唐。
在四个主人公中,我最喜爱的是孙悟空,第一:他人妖分明,就说在"三打白骨精"中就只有孙悟空看出村姑、老婆婆、老大爷是白骨精的化身,猪八戒还在唐僧面前打孙悟空的小报告,唐僧还在埋怨孙悟空。第二:孙悟空对唐僧忠心耿耿。因为孙悟空三次打死白骨精的化身,唐僧认为孙悟空三次打死了好人,所以把孙悟空赶回了花果山,后来唐僧被白骨精抓去了,猪八戒寡不敌众只好去花果山请大师兄回来搭救师傅,孙悟空一听到唐僧白骨精抓去了,就不计前嫌和猪八戒去搭救师傅。可见孙悟空对唐僧忠心耿耿。碰到困难猪八戒总是说"我们散伙吧!师兄你回花果山当猴王,师弟你回流沙河,我会高家庄当女婿。孙悟空坚持去战胜困难;不愿散伙。第三:我喜爱孙悟空机灵英勇战胜妖魔鬼怪,克服一个个的困难,最终和猪八戒、沙和尚保唐僧到西天取得真经。
教育名著读后感篇4
德国诗人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我很荣幸与意大利有名的作家亚米契斯进行了对话,我们对话的主题是《爱的教育》。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一个名叫安利柯的小学生,以写日记的方式向我们讲解并描述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小故事。故事中有正直和善的卡隆、品学兼优的德罗西、坚韧勤奋的斯代地、可爱懂事的波列科西……。日记中描绘了他们与安利柯最真挚的友情,及最美妙的回忆。
这本书最触动我心弦的是第四章第二个故事——铁匠。故事的主人公波列科西,每天晚上回到家,都会被喝醉酒的爸爸殴打。他的爸爸,不仅每次喝醉后,会无原无故地打波列科西,撕他的作业本,甚至还烧他的课本。这给波列科西的心里留下了阴影。之后,他开始变得静默寡言,变得自暴自弃,变得消极悲观起来。可见这种粗暴的教育,对波列科西的成长是百害而无利的。我虽然对波列科西的遭受深表怜悯,但我也不赞同波列科西的选择躲避。俗话说“躲避只能让事情更糟糕“。因他的躲避,波列科西的爸爸变得越来越暴力,越来越猖狂,最终波列科西被驱逐出了家门。我想假如波列科西把他爸爸的行为告知身边人的话,大家定会一起来教育他的爸爸,一起来转变他爸爸。那就不会有波列科西被逐出家门的事情发生了。但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虽波列科西的爸爸没被转变到,可同学们和老师发觉波列科西的改变,都用真诚的心去对待波列科西,用行动去感化他。“在铁工厂〞这一章节中,我发觉波列科西变了,变得活泼开朗,变得善解人意,变得主动向上了。“爱〞竟让一个自暴自弃,放弃自己的人走出了阴影。
与亚米契斯对话后,不仅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爱〞,也让我体会到了“爱〞的力量的强大。
教育名著读后感篇5
去年儿子拿回来一本书《爱的教育》,本意是和儿子一块读书,激发儿子的读书主动性。看的时候本意是随便翻翻,做个样子,谁曾想一口气看完了全书。
书中讲了一个四年级的意大利小男孩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发生在他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全书共一百多篇,每章每节,都把“爱〞表现得精髓深入、淋漓尽致,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到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爱,是什么,自古以来,每人都有新的意义。其实爱并不是虚无飘渺的东西,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就总被我们忽视,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在《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篇日记——"爸爸的护士",讲解并描述的是一个乡下孩子进城探望生病的父亲的故事。在医院里,孩子日夜守护着医生指定给他的爸爸。喂水、喂药,病人每呻吟一声,孩子的心就跟着紧缩一下……可在后来,故事并没有根据我们惯常的想象往下进展,而是发生了一个另人难以意料的转折:就在孩子为自己的"爸爸"担忧焦虑时,他的真爸爸突然出如今他眼前,望着要带自己离开的爸爸,孩子这样说:"不,爸爸……他情愿我在他身边,如今他病很重,再忍耐一下吧,我没有士气离开他……"就是这句朴实的话语,能让任何一下健谈的、自以为高尚的成年人哑口无言。爱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就是桥梁,能沟通人们的心灵;记得去年暑假我们一家三口去爬华山,吃过晚饭,便和素不相识的人们在山谷中前行,暗淡的路灯伴随着我们,对着山谷长啸,尽情释放出心中的压抑和约束。唱着歌,互不相识的人们互相叫喊呼应着,你唱完前句,马上就有人唱出后句,此时此刻没有了隔阂和顾虑,只剩下在大自然怀抱中的无羁与洒脱。在制服一个个险峰时人们互相帮助、互相鼓舞,到达人和人、人和自然的完善和谐。这时没有了疲惫,没有了隔阂,这就是爱。使人融入了风景,使人也成了风景的一部分。
在我们中国古代,有很多人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给的答案是“仁者爱人〞。其实爱就在我们的心里,只要我们打开我们的心扉,爱就会无处不在。我们就会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有了爱,我们才可爱,世界才可爱。
《爱的教育》每个小故事所表达的爱,生动丰富,都是融入了生活的。读这本书,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洗涤、升华,让我们每一个现代人少一点浮躁,多一点沉稳和真实,给自己的孩子做个真正的典范,用爱去滋润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让孩子们沐浴在爱的阳光中,自由、健康的成长!
教育名著读后感篇6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亚米契斯先生写的。这本书是以一个小学生写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他在学校里一年的所见所闻。书里洋溢着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等等,这么多的爱,读后让我感觉到自己就在爱的怀抱中成长、在爱的海洋里徜徉。
在没读了这本书之前,我不知道爱到底是什么。读了本书后,我才知道爱有好多种。
一种是母爱,母爱是慈爱的,也是伟大的。我曾看了一个故事,讲了一个孩子家里很贫困,没钱上学,他妈妈为了让孩子上学,不顾病痛的身体四处奔波,最终凑足了钱,让孩子上了学,可她的身体却越来越差,越来越差,为了供孩子读书,这位母亲却舍不得花钱治病。最终这个孩子考上了重点大学,而这位伟大的母亲却永久离开了他友爱的儿子。故事中母亲的这种爱让我知道了母爱的伟大、无私,我们也要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父母。
一种是师爱,老师的爱有时是仁慈的,有时是严峻的。有一次,上课我在上课时看课外书,被老师发觉了,老师没收了我的书并叫我下课去办公室。下课我来到办公室,心里可怕极了,老师却仁慈的对我说:“下次上课千万别看课外书了,这样会对你学习有影响。〞还有一次上课铃响了,可教室里还是吵闹一片,犹如下课一般,老师来到教室,严峻地批判了我们。老师的爱让我们懂得了守纪律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种是同学的爱,同学的爱是关怀的爱,是互助的爱,还是欢乐的爱。有一次,我摔伤了,同学观察了忙把我送到医务室擦药,看到同学们关怀的模样,我从心里觉得很暖和。还有一次快考试了,而我的同位却发觉忘了带铅笔盒,她急得快哭了,我马上借给她铅笔和橡皮,让她完成了考试。同学间的爱使我们每天都在欢乐的学习、欢乐的玩耍,我们将会度过一个欢乐的童年时光。
祖国让我学习,祖国让我安静,祖国让我美好,还有一种是对祖国的爱。当读到安利柯描绘的一幅幅意大利人民为国炸断了双腿,淋弹死守家园的动人场面时,我不禁想到我们祖国大地上也曾浸透了中华儿女的血。同样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光明,同样可以抛弃一切地厮拼,我被这至高无上的爱的境界折服。我们从小就应当以他们为典范,树立爱祖国的思想。爱祖国,平常应表达在爱人民,爱集体,关怀同学,爱惜公物。爱祖国就肯定要为祖国而奋斗,是自己具有为祖国建设服务的本事,将来也像他们一样,要为祖国增光添彩!
读了这本书,我真正明白了爱是一种神圣的信念,爱是一种高贵的人品,爱是无限的,爱是博大的。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只有学会爱别人、爱集体、爱国家,才能同样使自己享受到爱所带来的美好、欢乐。
《爱的教育》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教育名著读后感篇7
从妈妈给我买了这本书,从我翻开这本书的第一篇文章,我就深深喜爱上了它。
这里面的人物许多,而且性格不同,如:虚荣的瓦梯尼、可怜的泼来可西、见义勇为的洛贝谛……
这本书告知了我很多道理,像《虚荣心》告知我们不能有虚荣心,像《意外事件》告知我们不能太自私,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的安危……
我们如今最糟糕的问题是不老实守信,交作业时总是让老师费心,我们肯定要改正自己的缺点。
《爱的教育》这本书中,不仅让我感知到老师的可敬与可爱,还让我了解到,一个做父母的苦心与不易。妈妈爱唠叨,爸爸训斥,这一些也让我曾苦恼过。可当我看了《爱的教育》,我就会知道,这一切全都是爱。等我懊悔了,我想再听一下妈妈的唠叨和爸爸的训斥声,这时,父母却早以不说我了。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少不了一个字————爱。假如世界没有爱,那就成了黑暗的世界。有了爱,世界上充满了爱,那将成为美妙的人间!书里面写了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学生的爱,对身边全部人的爱。爱是一个美妙的世界,是一个光明的世界!
总之,是《爱的教育》让我开心地度过了三年级下学期,还让我懂得了很多有用的道理。我会用这些爱来对待他人。我想:假如人人都用自己的爱来对待他人,那么爱的项链就会越来越长……
教育名著读后感篇8
最近,我学习了陶行知教育名著,通过学习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名篇论著,让我受益匪浅。
一、教师把课设计得紧凑合理。
学困生始终是任课老师很头疼的问题,通过学习陶先生的教育名著,我觉得:有些学习困难学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许多,却往往事倍功半,这是受到了不当的学习方法或不良的学习习惯的影响。教师上课要千方百计吸引学生留意力。如一位学习困难生,由于几次考试不及格,对语文失去信念,上课不仔细听讲。学生不爱听老师上课,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老师上课上得不够生动,无法吸引学生去听课。我仔细地去反思我教学上的缺乏,思索如何才能做到吸引学生来听课,我感受到了教师肩上的压力。没错,学生的上课不仔细,能完全怪学生吗?莫非老师就没有错了吗?我们的学困生只是把这种反映表现得更加明显了些而已。由于他们原来对学习的兴趣就不大,所以,一旦你的课上得不够吸引,不够生动,他们便马上表现出多动,担心。但假如把课设计得紧凑合理,让他们时时处在动嘴,动手,动脑的状态,那么信任他们还是会协作学习的。
二、喜爱学生,喜爱学生。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特殊是学困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表达。喜爱学生,喜爱学生,以温存慈详的看法、和气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胜利的喜悦。
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行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学生,有些学生由于父母忙于生计,把孩子扔在一边,他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学习跟不上,有时我真的不忍心责怪他们。想想自己的孩子每晚几乎都在自己的看护下做作业,再想想他们,我们作为教师的有什么理由不去爱他们呢?教育原来就要用爱去浇灌,心与心交融才能回报以真诚。
三、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
学生除了在学校学点科学文化学问以外,更重要的一点的是也要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在学习中学生肯定会遇到困难与挫折,一个主动的学生能够仔细面对,从而解决困难;而又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由于人性懒散,所以放弃了,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信念缺乏了。记得一句话:对于远足的骆驼,最可怕的并不是眼前一望无际的沙漠,而是心中无绿洲。那么如何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就摆在我们面前了。世界有名的激励大师安冬尼罗宾说过:“人为什么情愿去做事情,缘由有两种:一种是追求欢乐,另一种是逃离苦痛。〞这话有肯定的道理。所以首先得认识学生需要什么,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有什么好的地方。而总有一些基础实在差的学生,摆在他们面前的问题一大堆。那么我们就不要对他们有多少高的要求。对于这一类同学,我始终灌输一种思想:把困难当作挑战。这样子,就减轻了一些学生心理上的压力,但我们决不行以不管他们!
教育名著读后感篇9
开学初,翻看《做最好的老师》的书之后,我感觉这不愧是一线的老师,其中的案例十分吸引人,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老师对学生的真诚的情感是那么的自然,洋溢着李镇西老师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喜爱,我想:可能其他职业的人读起这本书会是另一种心情,另一种感受,而作为与李镇西老师同一职业的我却更能体会书中老师对学生的情意,实实在在的做法,其中李老师对教师这一职业从不喜爱到要“做最好的老师〞的情感改变,以及自身的不断的自我超越的境界都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另外,书的序言部分也让我颇有感受,虽然《序言》仅仅只有四页,但也是书的精髓所在,其中李老师谈到本学期他担任着两个班语文课,连早读和辅导课在内,周课时二十一节,此外还担负着校长的一些职务,他很坦率:“我此刻感到累,确实累。〞但他本人对于“走路都在备课的状态而感到高兴,精确的说,感到内心的安静,因为这种状态能够让他感到踏实,感到不浮躁,这是一种与学校与学生真正融合在一齐才有的心态。“做最好的自我〞正如李镇西老师讲的那样,才有了: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仔认真细批改每一本作业,认仔细真对待每一位学生。当遭到非议和误会时,虽有过灰心但不气馁。正因为这样,李老师才会有这天的成就,而更难的珍贵的是如今“硕果累累的他还依旧保存着那份对学生对课堂的挚爱。
说到师生之间的感情,开学三周以来,让我深有感受。它对于教学工作的开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开学之初,学校决定每一天早上学生不能自行进入教室,须由班主任带着进班。记得第一次出去带他们,学生看到我就想看到生疏人一样,无动于衷,直到我说:一一班同学站队!才有孩子开始向我走来。第二天仍旧没有多大改善,这让我有一些受挫,怎样从他们的眼睛里看不到亲近感最终,在两天之后,学生们在见到我,能够自觉站队,而且站队前,还能看到他们在相互提示,到了第三周,我已经能够在门口看到他们自觉站成队,并且在看到我之后漏出兴奋的表情,他们这时的表现也让我从感情上感受到了我是他们的老师,他们是我的学生。学生之间也变得熟识起来,不再是最初的冷漠相望。而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协作也变得默契了许多,我想这就是在这段时间里,师生之间建立起来的感情所产生的效果。
李镇西老师的书里有这样一段话:我能够十分自豪地说:“从教25年来,风华正茂也罢,人到中年也罢,悄悄无闻也罢,暴得大名也罢,一般教师也罢……这一切都没有转变我的生活状态,那就是——我一向在一线,一向都在讲台,一向都和学生零距离!〞
读完这段文字,立刻觉得真的好佩服李镇西老师,更是崇拜。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教育事业的一份执着,文字朴实无华,都是的真情流露,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才是好老师,更想努力地去做一名好老师。
教育名著读后感篇10
陶行知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先生假如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学问,调动不起学生的主动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索。先生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育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学问的根源,求学问的归宿〞。“因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当然想将他的全部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把天地间折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
读了这段话,我的感悟很深。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借用在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学问最终形成的结论。“鱼〞指的是固有的现有的方法与技能;“渔〞指学习的方法与途径;“欲〞学习的兴趣。欲是学习的内驱力。给人几条鱼,不如教给他们钓鱼的方法,但若是没有吃鱼的欲望,也是于事无补的。但若有了吃鱼的欲望,确定会想尽方法去学钓鱼。所以不要为了喂给孩子几条死鱼,而损伤他一辈子吃鱼的愿望。而如今,我们的家长,老师不是正在给孩子喂死鱼呀?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在学校里获得一种学习能力比学习学问本身更重要。有了这种能力,即使离开了老师,离开了课堂,他们照样能获取学问。
实践证明,“爱〞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要以广博的爱教育人,以崇高的精神感化人,以美妙的心灵塑造人。爱学生,学生就会老师,爱屋及乌,就会爱上这门课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成果自然会提高。
让我们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坚决自己心中“以爱育人〞的信念,培育学生的兴趣。
教育名著读后感篇11
闲来无事,顺手拿起一本书——《爱的教育》,起先不了解它,只是打发闲来的时光而已,可我读上了它,就真的再也无法放下了。
本文讲解并描述的是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每天所见闻的事情,以日记体的形式来编写的。文章妙趣横生,意义非凡。亚米契斯,意大利人,从小,国内正酝酿着爱国主义,这股风潮自然也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不行磨灭的印记。因此,《爱的教育》诞生了!
文化在那个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那三个爱国的小故事,《少年侦察兵》、《少年鼓手》、《贫苦的爱国少年》,这三个小故事,都是爱国最好的诠释。就拿《少年侦察兵》说吧,一个少年为了保全部队,毅然决然地去送信,这封信对于整个部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稍不留意,就会全军覆灭。少年在送信的途中,虽然已经中了一枪,但是,他仍旧坚持,倒下了,再站起来,再倒下,就再站起来!少年这坚韧不拔的精神,这是任何一个爱国的人士都应当做到的,不是吗?
意大利人的精神,我们中国人也应当有!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就应当为我们的祖国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样才不愧对于我们的祖国!才不愧对于养育我们,给我们无限能量的大中华!中国人,好一个洪亮的名字,谁不自豪呢?谁不自豪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呢!无论国家怎样,无论国家出现了什么危机,我们——中国人——大家族!就要维护国家的尊严,爱护国家的安危,甚至,为国家付出生命,因为,是国家,是祖国,是中华给了我们生命,给我了我们肉体,给了我们灵魂,我们更要用一个好灵魂来回报国家!回报这个给了我们一切的大家庭!
我爱我国家,我爱我中华!
教育名著读后感篇12
今日,我看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它是意大利的亚米契斯写的,还有一个书名叫《一个小学生的日记》。
书的内容是一个叫安利柯的'男孩写的日记:包括学校感人的事,父母的信,老师说的动人故事,以及家里的事。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爱护弱者的卡隆。常常有孩子欺负弱者,而卡隆总是站在前面讲理,假如那个孩子不听劝说,卡隆就会动手脚。的确,假如有人仗恃欺凌弱小,我们应当阻挡,或者告知老师。
书上说:老师也会“发火〞,我们也会“发火〞。读完书后,我觉得老师“发火〞简单理解了。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好,我们的作业不仔细,我们上课开小差等等,这些缘由都可能使老师“发火〞。而我们对此不太理解,还说:“这个老师狠死了,一点儿也不好。〞如今我懂了,严峻也是一种爱!或者说老师批判我们甚至“发火〞,也是一种爱!有些家长不理解老师,甚至埋怨老师。我觉得这些家长应当设身处地的替老师着想,理解老师。
这本书可以给我们很多爱的教育: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自己等等。读完之后,我自己收获许多。
教育名著读后感篇13
阅读《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深有感受,书中提到的许多的教学机制、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息息相关。使我们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与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老师和学生们的主动协作,才能到达教学的完善结合。
《学与教的心理学》包括三个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穿全书。实行了以学校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基本线索,介绍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论述了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互相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互相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
下面谈谈对教与学的心理学的认识:学与教的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说明学生的学问、技能和品德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学问、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心理学新学科。它是讨论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一方面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互相影响和促进的过程,对于我们重点讨论学校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体会是一致的;另一方面,还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好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正确的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
目前来说个人收获和体会是:《学与教的心理学》揭示出教育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并且阐述了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何种影响。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教与学应是不分别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学会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学会将教学置于“共同体〞中,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别,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擅长去发掘自身的潜能。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规律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永久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明白了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我很认同“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化〞的观念和模式。在学校,学习的不是死的学问,而是学习的能力,学习要伴随着人的一生,要学会学习。没有智慧,学问本身是没有用的。
学习不仅是课堂中的事,要创造学习化的社会,我们个人也应当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让学生更新了本身原有的学习观念,以前只是注重学问,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情感,看法,方法,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而这些方面是很重要的;注重学习活动的创新性,以前习惯于接受老师或书本的现成学问,懒得思索。因为只要把握了老师讲的东西就能取得比较好的成果,也在肯定程度上滋长了自己的懒散心情,而如今要转变成发觉式,创造性学习,探究未知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