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了解作者有关情况,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学习白描手法,理解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的写作特点。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品味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情画意,学习白描手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西湖雪后美景并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重难点〗重点:1、品味文章的语言。欣赏雪后奇景
2、描写手法——白描难点: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教法:情景教学法诵读法对话教学法学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使得教学更直观、有效。〖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3分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同学们知道这是描写的什么地方的景色吗?(西湖)对。同学们还能记起描写西湖的哪些诗句?(生说诗句)有人说,西湖是“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今天我们就跟着清代文人张岱的脚步,去《湖心亭看雪》。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2、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3、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设计意图:由描写西湖的诗句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1、老师范读,学生认真听读,注意下列字的读音。是日更定(gēng)焉得更有此人(gèng)余强饮三大白(qiăng)拏一小舟(ná)芥(jiè)毳衣炉火(cuì)雾凇沆砀(sōng)(hàng)(dàng)2、自由读要求:注意把握字音;注意朗读停顿;注意把握作者的情感。3、个别读(请一男一女两个同学分别朗读)4、全班齐读5、自由读,对照课下注解翻译、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标记疑难,小组讨论解决。教师点拨重难点字词句。1、一:上下一白全2、是:是日更定这惟长堤一痕一道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3、白:上下一白白色4、更是日更定古时夜间计时单位强饮三大白酒杯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5、客此客居(名词作动词)6、拏即“拿”,持,引申为撑,划,牵引,撑(船)。7、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别说相公痴,还有比相公更痴的人!各组提出疑难,师生共同交流解决。(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朗读把握字音,朗读的节奏。合作交流的方法疏通文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三、跳读课文,把握文眼跳读课文,请在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词语来评价张岱,表现在哪些方面?痴痴行痴景痴情四、再读课文,品味探究(20分钟)观痴行※我们说张岱的“痴”表现在行为上,你能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明确: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追问1:“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从哪种感觉来写?(听觉)追问2::“俱绝”写出了怎样的景象?(写出了大雪后西湖空旷、肃杀、冷寂的景象,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它使我们联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所不同的是柳宗元这幅江雪图是从视觉着眼的。※“独往湖心亭看雪”,真的是一人去的吗?有没有同行的人?怎样理解“独”字?“独”字给我们一种似曾相识之感,你联想到了哪些写“独”的古诗文中的句子?明确:同行的舟子不是看雪人,不能说同往看雪。张岱很清高,孤傲,不愿与舟子为伍。“独”字表现他超凡脱俗的雅兴和与众不同的情趣。——“独”之情怀晋陶渊明独爱菊:“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的隐逸;宋周敦颐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唐刘禹锡独爱陋室:“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赏痴景※超凡脱俗的张岱,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找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认真揣摩,读出气势和感情。明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追问:哪几个词能读出浩大的气势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男生试读此句女生读下一句,体会要读出什么意味?(轻柔点、渺小的味道。)※把“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可以吗?为什么?明确:不可以。原句更好地表现了朦胧,更好地表现了雾凇沆砀,天地苍茫的意境。把人、物置于天地之间,人物何其渺小。不禁让我们顿生“寄蚍蜉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体会白描手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如: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如:“……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解痴情※湖心亭偶遇金陵人?两人的心情如何?明确:金陵人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学生揣摩朗读此句,读出欣喜和激动。并翻译此句。(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这样的人)作者的表现: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一个“强”字,传达出作者的兴致之高。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而且连饮三大杯,可见其喜悦之情了。※“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作者没有说过多的话,只是喝了三大杯酒就走了,明明是看雪,怎么就走了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知人论世才能悟痴情,先了解张岱的情况。链接资料一:张岱(1597年~1679年),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散文家,其最擅长散文。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花似锦,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立誓不仕,只愿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故国,在张岱的生命里,是永远的痛。链接资料二:陶庵国破家亡,无可归宿之处。披头散发进入山中,形状可怕地变成了野人。亲戚朋友一看到我,就象看到了毒药猛兽,愕然地望着,不敢与我接触。我写了《自挽诗》,屡次想自杀,但因《石匮书》未写完,所以还在人间生活。——张岱《陶庵梦忆自序》“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陶庵梦忆》,忆什么?(忆前尘影事。)明确:文中写“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客此”说明这两人不是杭州人,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有同样的情趣,同样的遭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不必记名字。而突出“金陵”这个籍贯,因为我们知道“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曾是明朝的京都,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作者强调“金陵人”“客”,他乡遇知音,暗示这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知己难觅,知音难求。而作者不经意之间,却遇到了,遇到的人却引起了他的故国之思。怎能不令其伤感惆怅呢?此等心情怎么还能赏的下景去?只能无语而别了。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字里行间我们总能读到这种追念故国的情思。请默读全文,试着寻找作者表达对已逝明朝留恋的词句。“崇祯五年十二月”实际上,张岱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诗的小品小品的诗》张岱就是这样痴迷于他的故国。因国亡而孤独,因孤独而痴迷。(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让学生细细品味语言,通过“观痴行”“赏痴景”“解痴情”来解读张岱的“痴”,把握作者的情感。通过本环节,培养学生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在受到情感陶冶的同时,学习重点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五、拓展延伸,比较鉴赏(5分钟)看雪张岱江雪柳宗元天云山水白,人鸟声俱绝。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两三人,独往亭看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从描写方法和表达情感两方面比较《江雪》和《湖心亭看雪》。在描写手法上,《湖》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在表达的情感上,《湖》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六:板书设计湖心亭看雪张岱行高雅之趣叙事是线索痴景山水之乐写景是重点情故国之思抒情是灵魂学情分析《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文言文,由于其字词对于初二的学生并不难,教师教学时的侧重点均不在字词句的梳理,而是将其作为一篇典范的散文进行教学。八年级的学生,在文下注释的帮助下,可以比较清楚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不过难的是,对于文章写景技巧及简单文字中蕴含的深刻情愫的分析还需花点功夫。
另外,作为教师,还该站在课程标准和整个初中语文教材编排的体系高度,适当教给孩子们一种文言散文品味的阅读意识和比较意识。效果分析本节课中我设计了“初读感知——品味探究——比较阅读”三个环节,三个环节层层深入,从读到赏再到拓展,达到升华。几个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由浅如深,由表及里,与学生的认识规律相符,通过这一课学习,学生理解了文意,还感悟到大自然的美,陶冶情操。分析过程中,学生愉快的合作学习,多角度的展开思维活动,与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评测练习
检验学生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如何,所选的题型很有针对性,很好地巩固了知识点。教材分析《湖心亭看雪》位于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本单元都是古代诗文,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湖心亭看雪》是张岱山水小品的代表作,课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写景上采用白描手法,可谓简洁凝练,别有情趣。学习这篇文章,不仅是要从文言词汇入手,还要从语言品析入手,还应适当从对比阅读、拓展入手,对学生的文言散文阅读能力进行提升,也即是从文字到文章,从文章到文化的一个逐层提升。评测练习1、解释加点词。
①余拏一小舟
②见余大喜
③及下船
④客此
2.根据原文填空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是日()矣,余拏一小舟,拥(),()往湖心亭看雪。②湖上影子,惟长堤()、湖心亭()、与余舟()、舟中人()而已。3.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4.在文中,作者所表现的情感较为复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个“痴”字,表达了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
B.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
C.字里行间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情怀。
D.委婉地传达出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念故国的淡淡愁绪。课后反思《湖心亭看雪》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篇小品文,百读不厌,每读一回都有不一样的感触。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初读感知——品味探究——比较阅读”三个环节,三个环节层层深入,从读到赏再到拓展,达到升华。从时间流程上说,我认为本课做到了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让学生在逐步深入的文本挖掘过程中体验情感,层层推进,发掘意蕴。由于《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浅易型的文言记叙文,学生完全可以依据课文的注释来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教师在期间只是一个组织者、引路人。因此,教师要做的是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或者是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小组成员相互讨论,自主解决疑点。整个环节,要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质疑问题,而老师则要创设问题情境,及时地引导,及时点拨,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疑问。从空间主题上说,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有一个贯穿整堂课的活动,那便是学生的“读”,不论是什么形式的读。例如自读、速读、细读、让学生品读,都是为了能够做到深入发掘文本内涵。课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家具行业设计师职业生涯发展路径试题及答案
- 绿色消费理念传播与绿色家居行业消费行为引导报告
- 天津体育学院《钢琴与即兴伴奏三》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学校体育馆智能化照明系统设计评估报告:2025年创新应用
- 太原科技大学《车用电机原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爬坡挑战测试题及答案
- 民政局模拟试题及答案
- 深海矿产资源勘探技术革新在2025年的突破性进展分析
- 煤矿应急考试题及答案
- 厦门华厦学院《农田杂草鉴定(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发展对象考试题库含答案
- 雅马哈便携式扩声系统STAGEPAS 600i使用说明书
- 2024年广东省高考化学试题(含答案解析)
- 文艺学名著导读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子女抚养协议合同模板
- 健康证记录表-自动提示过期功能
- 四川省2024年中考生物试卷十二套合卷【附答案】
- 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申报专业技术资格评前公示情况表
- “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学科教学变革
- 教育质量评价模型与算法研究
- 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二六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数学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