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1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2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3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4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三单元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由4篇课文、“综合性学习”和“语文园地”组成。课文包括《短诗三首》《绿》《白桦》《在天晴了的时候》。《短诗三首》节选了冰心奶奶的《繁星》中的三首短诗,向孩子们传递了母爱的伟大和大海的伟岸;《绿)带领我们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白桦》则告诉我们诗人在诗歌中抒发的不收仅是对白桦的赞美,更是对自己的要求;《在天晴了的时候》通过一幅幅诗意的图景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轻叩诗歌大门”。“语文园地”由“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4个栏目组成。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

1.掌握本单元要求会认、会写的字。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妙,并用心去感受诗歌的乐趣和新鲜感。积累字词,并掌握字词的基本应用。

【语言运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歌的新鲜感,并积累好的诗文,留心摘抄身边的好诗,也乐于分享自己喜欢的诗。

【思维能力】

3.通过搜集和阅读诗歌,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特点。能搜集并按一定标准给诗歌分类。

【审美创造】

4.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读诗写诗的兴趣,并形成一定的诗文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妙,并用心去感受诗歌的乐趣和新鲜感。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具准备:_________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熟读课文,理解课文、诗歌内容,阅读书籍、杂志搜集查找资料,摘抄、阅读名人诗歌。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查找课文相关资料。

思政元素: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诗歌的魅力。

课时安排:13课时

9.短诗三首……2课时

10.绿…………2课时

11.白桦…………2课时

12.在天晴了的时候……………1课时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1课时

语文园地三……2课时

单元综合练习及讲评…………3课时

9、短诗三首

教学目标:_________【文化自信】会认“漫、涛”2个生字,会写“繁、漫、灭”等生字。_________【语言运用】____________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短诗,背诵短诗。____________【思维能力】____________感悟“诗”的整体特点-篇幅短、字少意精,收录自己喜欢的诗文。【审美创造】____________在学习的过程感受诗歌的魅力。____________教学重点:____________1.识记本课生字,书写生字。____________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短诗。____________难点:收录自已喜欢的短诗,感悟“诗”的特点。____________教学准备:_________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_________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查找课文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1.会认“漫、涛”2个生字,会写“繁、漫、灭”等生字。【语言运用】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短诗,初步感受诗中的情感。【思维能力】3.感受诗歌的魅力。_________【审美创造】4、在学习的过程感受诗歌的魅力。____________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短诗,初步感受诗中的情感。_________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的魅力。____________教具准备:____________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_________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查找课文相关资料。____________教学过程:____________课前教育:崇尚科学,就是一切要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揭示客观规律,用科学的思想观察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处理问题,用科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一部人类文明进步史,就是一部科学不断战胜愚昧的历史。人类的进步,主要就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历史,或者说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的社会进步的历史。在历史上,由于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带来了航海大发现,也带来了蒸汽机和工业革命,而现代航天技术,数化技术,信息革命,又给世界带来了全新的面貌。

一、谈话导入_________1.师:1999年2月28日,中国“文坛祖母”冰心老在北京逝世,十年90岁。冰心老人子五四运动不如文坛以来,在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她一直坚持写作,为世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学作品,为中国的文学史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我们来学习她的三首小诗,借此来纪念这位文坛世纪老人。____________2.请学生介绍冰心老人。(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作者简介)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冰心的诗以抒写纯真的童心和圣洁的母爱为主,影响很大。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该作品显示出了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练流畅的特占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相比小说和诗歌,取得了生了广泛的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同事,收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创作了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此外,她的不少作品也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___二、朗读短诗____________1.自读感悟,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出感情。_________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繁。没、灭"等生字,检查学生字预习情况,___3.指导朗读。(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节奏划分)____________4.教师指名朗读,全班分读,齐读课文。____________三、学习字词____________1.学习“繁、漫、灭”等生字。____________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____________3.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生字的特点让学生运用给生字注音找音序找部首组词造句等方式巩固生字。____________4.学生书写生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繁”字应该将上部分写得宽扁,为下部分留下空隙,“藤”和“膝”里面都不是“水”,要写成点,不能写成撇捺。____________5.组织全班同学相互评价生字书写情况,激励大家把字写得更好。_________四、课堂小结:_________让学生谈学习收获。____________五、布置作业:____________基础性作业: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_________提升性作业:完成小练习册1-2题____________拓展性作业:通过阅读书籍、杂志或者上网查找资料,读读冰心老人的《繁星》和《春水》。____________板书设计:___9、短诗三首

繁漫灭藤萝膝涛躲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短诗,背诵短诗。

【语言运用】

2.感悟“诗”的整体特点---篇幅短、字少意精,收录自己喜欢的诗文。

【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感受诗歌的魅力。

【审美创造】

4.在学习的过程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重点:感悟“诗”的整体特点---篇幅短、字少意精,收录自己喜欢的诗文。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具准备:_________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搜集名人诗歌并阅读泰戈尔的诗歌。_________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查找课文相关资料。____________教学过程:_________一、朗读短诗,感受美丽____________1.学生读全诗。_________2.分小组朗读短诗。____________3.交流读后的发现。师:现代诗也有韵脚,在《繁星(一三一)》中,“光"“香”“响”是明显的韵脚排列,让诗歌有了声韵美。师:现代诗还有以列,在《繁星(七)》中,从“月明的园中”到“母亲的膝上”,作者让文字整齐排列,让诗歌有了形式美师:现代诗虽然短小,却也能前后呼应,在《繁星(一五九)》中,“天上的风雨”和“心中的风雨”前后是呼应也是升华,让诗歌有了内涵美。____________二、再读短诗,理解美丽_________1.齐读《繁星(七一)》____________师问:“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唤起了你们怎样的感受“这些事”的指代内容:是“月明的园中”,即自然之趣;二是“藤萝的叶下”,即童心童趣;三是“母亲的膝上”,即母爱及亲情。这都是作者永远也不能忘记的珍贵回忆。2.男生读《繁星(一三一)》。师问:你们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这首诗写的是冰心对大海的感受,是对大海的颂歌。诗人由波澜壮阔的大海想到了浩瀚的宇宙,想到了自己的胸怀,想到了人类的博大和宽广。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运用排比和连续的反问,加强了抒情的效果3.女生读《繁星(一五九)》。师问:这里的两个“风雨”有什么不一样吗前一个“风雨”主要是指大自然中真实的风雨;后一个“风雨”主要是指在生活中遇到不顺、挫折等而引起的不愉快乃至痛苦的心情,所以说是“心中的风雨”。_________三、分享时刻,表达美丽____________1.小组之间互相分享自己喜欢的冰心老人的诗文,说说喜欢的理由。___2.小组代表在全班分享。

四、课堂小结:

生活中的美将无处不在,希望通过学习这首现代诗,我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欣赏这个美丽的世界。

五、布置作业:

基础性作业:听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提升性作业:完成小练习册、快乐阅读题。

拓展性作业:诗歌的海洋里有无数的珍宝,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诗歌的魅力,推荐同学们阅读泰戈尔的诗歌。

板书设计:

9、短诗三首

形式美音韵美内涵美

课后反思:

10、绿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

1.会认“挤、叉”

2.个生字,会写“瓶、挤、叉、挥”4个生字。

【语言运用】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作者所描绘的“绿”。

【思维能力】

4.感受作者对“绿”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审美创造】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特色。

教学重点:识记本课生字,书写生字。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对“绿”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教学准备:_________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_________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查找课文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

1.会认“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叉、挥”4个生字。

【语言运用】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初步感受作者对“绿”的赞美。

【思维能力】

3.感受作者对“绿”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审美创造】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特色。

教学重点:会认“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叉、挥”4个生字。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初步感受作者对“绿”的赞美。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_________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查找课文相关资料。_________教学过程:____________课前教育:除封建迷信为突破口。封建迷信是通过各种迷信活动表现出来的,如算卦、相面、看风水、驱鬼请神、烧香许愿、看手相等等,这些活动直接扰乱了社会的正常秩序,破环了精神文明建设,容易被人们所认识,教育也具有操作性。所以,我们应该把消除封建迷信的影响作为无神论教育的突破口,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去批驳这些现象,使教师和学生真正认识到,宇宙只有一个物质的实体存在,根本没有什么超自然的精神实体,上帝和神根本不存在。_________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____________1.谈话导人:(教师手持图片)这是一幅由各种绿色绘制而成的图画,你们知道画中画的是什么季节吗它给你们带来什么感觉____________师:我们刚从冰雪中走来,看到这生机勃勃的绿实在赏心悦目。绿是春天的象征,还是希望的象征。诗人艾青就写了一首诗《绿》,就让我们跟着他一起走进春天绿意盎然的画卷中吧!(板书课题:绿)_________2.全班齐读课题。(边读边想象画面)_________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____________1.学生轻声读课文,并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句子。____________2.教师指名分小节读课文,教授生字“瓶”“挤”,注意读音。____________3.学习其余生字:“叉、挥”。____________(1)、小组自学生字:在组长的带领下先读准这些生字的字音,再说说自己能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抽读生字字音。____________(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瓶、挤、叉、挥"。师:这些生字大多是表示动作的词,我们现在起来做“我说你做一做”的游戏。___(3)、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叉”字。它和我们学过的哪个字很相似(又)4.学生书写生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____________5.组织全班同学评价生字书写情况,激励大家把字写得更好。

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交流。

四、布置作业:

延学作业单

1.基础作业:将本课词语写在词语本上每个词语写2遍。

2.提升作业:完成练习册第一、二题。

3.拓展作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10、绿

瓶挤叉挥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诗。

【语言运用】

2.通过朗读和交流,感受诗歌的优美。

【思维能力】

3.感受作者对“绿”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审美创造】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特色。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和交流,感受诗歌的优美。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对“绿”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教学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查找课文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诵读课文,感悟体会

1.听着录音(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带有配乐的录音)轻声朗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春姑娘用巧手为我们调出了哪些绿色

2.板书: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色卡),感受“绿”的多。

3.师:是不是只有这些“绿”你们还知道有哪些“绿”(了解省略号的作用)

4.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小节的内容,学生轻声读。教师指名读,全班齐读。

5.师:这各种各样的绿,却“绿得发黑、绿得出奇”知道“出奇”是什么意思吗(感受绿的美)

6.全班齐读第一、二小节。

7.师:这么多的绿集中在一起,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读读课文第三、四、五小节。

(1)轻声地、自由地读第三、四、五小节。

(2)师:你们觉得哪个小节写得最有趣,挑选你们最喜欢的一节再仔细读读。说一说:

风中的是绿色的。

雨中的是绿色的。

水里的是绿色的。

阳光下的也是绿色的。

(1)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插图,帮助学生理解。

(2)教师指名读,男女生对读。

预设:第五小节。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插图,练习说话。

(2)说-说:一阵风吹来,小草,柳条,树枝都....

(3)教师指读,示范读,全班读。

8.朗读全文,尝试背诵。

二、拓展延伸、深入体会

1.“所有的绿”是哪些“绿”呢?预设:“刮的风”“下的雨”“流的水”“阳光”.....

师:可是这些原本都不是绿色的呀春天的大自然就是有这样神奇的力量,在作者的眼里、心里都铺上了“绿”,所以这原本不是绿色的风、雨、水、阳光都“披”了满身的绿。

2.“阅读链接”:对比阅读艾青笔下的“绿”和宗璞笔下的“绿”,聊一聊: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三、课堂小结:让学生谈学习收获。

四、布置作业:

延学作业单:

1.基础作业:听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提升作业:完成小练习册第三、四题、快乐阅读。

3.拓展作业: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大自然到处充满了鲜亮的色彩,请你也仿照《绿》的写法来写一写其他的色彩吧!

板书设计:

风中的是绿色的。

雨中的是绿色的。

10、绿

水里的是绿色的。

阳光下的也是绿色的。

课后反思:

11、白桦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

1.会认“绣、潇、绽”等生字,会写“桦、涂、茸”等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语言运用】

3.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创设情境等方法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特点。

【思维能力】

4.体会作者对白桦的赞美之情,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感受诗歌的魅力。

【审美创造】

5.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重点:

1.识记本课生字,书写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能理解诗歌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点拨法。学法:体验法、自读自悟法。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搜集梅、兰、竹、菊相关诗句。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查找课文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

1.会认“绣、潇、绽”等生字,会写“桦、涂、茸”等生字。

【语言运用】

2.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思维能力】

3.体会作者对白桦的赞美之情,对大自然的热爱。

【审美创造】

4.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白桦的赞美之情,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搜集梅、兰、竹、菊相关诗句。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查找课文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教育:除封建迷信为突破口。封建迷信是通过各种迷信活动表现出来的,如算卦、相面、看风水、驱鬼请神、烧香许愿、看手相等等,这些活动直接扰乱了社会的正常秩序,破环了精神文明建设,容易被人们所认识,教育也具有操作性。所以,我们应该把消除封建迷信的影响作为无神论教育的突破口,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去批驳这些现象,使教师和学生真正认识到,宇宙只有一个物质的实体存在,根本没有什么超自然的精神实体,上帝和神根本不存在。

一、导入新课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白桦图片)图片导入,介绍白桦。

师:俄罗斯有这样一个谜语:有一种树有四种特性:照亮世界;修补碎物;医治病人;保持清洁。谜底就是:白桦树。白桦的家位息义为“生与死的考验”,它是俄罗斯的国树,也是这个国家民族精神的象征。白桦是一种落叶乔木,在植物学上属于桦木科、桦木属。它的树干最高可达二十几米,直径可达米有余。其树干之所以美丽,是因为上面缠着白垩色的树皮。

2.介绍作者。

师: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俄罗斯田园派诗人。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由富农外祖父养育。1912年毕业于师范学校,之后前往莫斯科,在印刷厂当一名校对员,同时参加苏里科夫文学音乐小组,兼修沙尼亚夫斯基平民大学课程。1914年发表抒情诗《白桦》,1915年结识勃洛克、高尔基和马雅可夫斯基等人,并出版第一部诗集《亡灵节》。1916年春人伍,退伍后与赖伊赫结婚。1925年12月28日拂晓在列宁格勒的一家旅馆投缳自尽。

3.让学生朗读诗歌,检查预习读书情况。指导学生认识巩固“茸、朦胧、徜徉”等生字词。

学习字词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桦、涂、茸、绣"等生字,检查学生生字预习情况。

2.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

3.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以及生字的特点,让学生运用给生字注音找音序、找部首、组词、造句等方式巩固生字。

三、朗读感知

1.教师范读诗歌。

2.学生读诗歌,边读边想:在作者的眼中,白桦是怎样的

3.交流:初读后,作者描写的白桦让你们想起了身边的什么植物

四、布置作业:

延学作业单:

1.基础作业:抄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提升作业:完成小练习册第一、二题。

3.拓展作业:诗歌中常常会写到一些植物,如松、竹、梅、兰,你们还知道哪些与植物有关的诗歌请把它工整地摘抄下来,再选择一首你们最喜欢的和同学交流,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板书设计:

11、白桦

外形特点___内在气质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语言运用】

2.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感受诗歌的魅力。

【思维能力】

3.体会作者对白桦的赞美之情,由于白桦是俄罗斯的果树,体会爱国之情。

【审美创造】

4.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白桦的赞美之情,由于白桦是俄罗斯的果树,体会爱国之情。

教学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摘抄松、竹、梅、兰等相关植物有关的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查找课文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听读复习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配乐并朗诵《白桦》。

2.学生体会这首诗和之前学的诗有什么不同。

二、初读诗歌,了解大致内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以小组合作读或自读、赛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小组赛读,男女同学赛读。

3.小组交流:通过朗读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三、品读诗歌,感悟意境

1.学生自由读诗歌,并边读边想象:你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画面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班上交流,教师相机引导:《白桦》以白桦树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来描写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丰姿绰约,表现出了一-种高洁之美。诗中的白桦树,既具色彩的变化,又富动态的美感。白桦树那么高洁、挺拔,它是高尚人格的象征。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对白桦树的赞美,以及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分享交流

1.小组内分享自己喜欢的有关植物的诗歌,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2.小组代表分享。

3.总结你们发现的这些诗歌的特点。

师总结: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课堂总结:全班尝试背诵这首诗。

布置作业:

延学作业单:积累写诗的名人佳句,熟练朗读并背诵。

1.基础作业:听写本课词语。

2.提升作业:完成练习册第四、快乐阅读。

3.拓展作业:仿照《白桦》中把物当做人来写的写法,写一写你熟悉的一种植物。

板书设计:

语言具有音乐美

课后反思:

_________12、在天晴了的时候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语言运用】

2.尝试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课文,激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审美创造】

4.激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课文,激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尝试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查找课文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教育:“人之所以迷信,只是由于恐惧,人之所以恐惧,只是由于无知。”过去,由于人们无知,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迷信思想。认为打雷是雷公在发怒。下雨是龙王在行云布雨。生病是鬼怪缠身。

一、导入新课

1.师:唐代李商隐有首诗描写了雨后初晴的景象,晴。”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也写了一首这样的诗,今天我们部中留下了千古传涌的美好子诗句:“天意怜幽草,人间重院就来学习这首《在天晴了的时候》。

2.请学生读课题,并谈谈自己的初步感受。

3.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初入情境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词句。

2.检查自读情况。

3再次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些诗向写出了雨过天晴时的最物,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

4.朗读全诗,体味诗句之美。

三、再读课文,走进自然

1.朗读全诗,说说文中描写了哪些雨过天晴的景物(教师板书)

2.交流看到这些景物的感受。

3.师:这首诗描画了一幅清新的雨过天晴图,让我们继续欣赏这幅图,来品味诗中的语言,感受诗中的美景,记住这首诗。

4.引导学生品读诗句。

(1)教师指名读描写小路的诗句。

(2)小路为什么会是凉爽又温柔的学生讨论后汇报交流。

(3)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4)引导学生尝试背诵。

5.小结学法。

(1)朗读诗句,理解词语。

(2)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3)联系积累,丰富画面。

(4)有感情地朗读,练习背诵。

四、交流讨论,感悟诗歌

师你们喜欢那句许,说说为什么喜欢(在讨论中引导学生结合重点的间句来说)

课堂延展,读写结合

师:模仿这首诗的写法,把你们观察到的雨过天晴的景象写出来。

布置作业:

延学作业单:

1.基础作业:抄写本课的词语。

2.提升作业:完成小练习册。

3.拓展作业:模仿这首诗的写法,把你们观察到的雨过天晴的景象写出来。

板书设计:

12*在天晴了的时候

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

课后反思: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

1.读懂本次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语言运用】

2.会将搜集到的诗歌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了解诗歌的丰富性。

【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搜集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

【审美创造】

4.学会朗读诗歌的方法,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搜集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难点:学会朗读诗歌的方法,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熟读课文,了解诗歌内容。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查找课文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合作编小诗集

1.小组发布征稿消息,组员填写推荐表。

诗歌作者推荐理由

2.小组合作编小诗集。(每个小组的诗集类别不同)

组别诗集类别诗集名称

第一组冰心的诗《我喜爱的“繁星”》

第二组原创诗《谁说我不是诗人》

第三组诗人们的故事《诗人的诗意生活》

第四组国外的诗《漂洋过海让你读》

第五组形式特别的诗《“乱七八糟”都是诗》

第六组我国的现代诗《祖国文学的瑰宝》

3.小组准备多媒体课件或者是用投影仪展示本小组的诗集。

4.小组互评。

5.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二、举办诗歌朗诵会。

1.小组初赛,根据实际的主题选择自己喜欢的你篇目进行朗诵。

2.每个小组推选一位决赛选手。朗诵的形式丰富多样。

3.由课代表组织进行决赛安排:力求每个同学都有任务,是每一个同学都有为班级朗诵会出力的机会。

主题“我爱的诗歌我来诵”

时间地点

形式

主持人

教室布置

串词准备

道具准备

评委安排

场地清洁

活动报道

四、布置作业:

延学作业单:

1.基础作业:搜集诗歌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了解诗歌的丰富性。

2.提升作业:完成一次诗歌朗诵。

3.拓展作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出一份关于诗歌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轻叩诗歌的大门

我们都是小诗人我爱的诗歌我来诵

课后反思: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

1.学会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并与同学交流,学会分享。

【语言运用】

2.学习“词句段运用”。

【思维能力】

3.朗读并与学生交流描写颜色的句子,感悟写法。

【审美创造】

4.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魅力,从侧面认识到诗歌的文学地位。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新词,学会鉴赏和积累好的词句。

教学难点: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魅力,从侧面认识到诗歌的文学地位。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语文园地,自学生字,了解九位诗人的的简介。搜集名人佳及其他中古代文人的资料。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查找名人佳句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

1.认识生字新词,学会积累具有新鲜感的语句。

【语言运用】

2.交流学习诗歌的感受,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思维能力】

3.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魅力,从侧面认识到诗歌的文学地位。

【审美创造】

4.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魅力,从侧面认识到诗歌的文学地位。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新词,学会积累具有新鲜感的语句。

教学难点:交流学习诗歌的感受,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语文园地,自学生字,熟读名言佳句。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查找课文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教育:以前,人们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许多现象迷惑不解,又找不到合理的解释,以为这些是上天主宰,命运注定的。现在,随着科学的发展,对于过去人们弄不清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能用科学原理去解释。

一、问题导入,趣味交流

1.师:同学们,我们最近读了这么多的诗,大家喜欢诗歌吗为什么

2.学生思考问题,然后自由回答。

3、读一读,聊一聊。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繁星(七一)》的内容。

语句:“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

(2)学生朗读。

(3)预设: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悦耳动听。

(4)教师示范领读,学生跟读。

4.找一找,聊一聊。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片段。语句:“风是绿的,雨是绿的”“炫耀着新绿的小草”。

(2)学生朗读。

(3)预设:作者的诗句富有画面感。

(4)教师示范领读,学生跟读。

5.听一听,聊一聊。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片段。语句“这些事一是永不漫灭的回忆”“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2)学生朗读

(3)预设:诗句里蕴含着作者无限的情感。

(4)教师示范领读,学生跟读。

二、识字加油站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

屈原陶渊明盂浩然杜甫

韩愈刘禹锡范仲淹龚自珍

2.师:你们了解这些古代文人吗和同学交流下吧!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人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陶渊明,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令,上任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3)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

孟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襄阳区)人,唐代著名诗人,世称“孟襄阳”。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4)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宋以后被尊为“诗圣”,对历代诗歌创作产生巨大影响。

(5)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

韩愈,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6)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州)。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7)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范仲淹

范仲淹,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龚自珍,浙江二和(今杭州)人。一名巩柞,字瑶人,号定魚。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同桌间相互交流。教师指名说,并纠正读音。

3.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屈渊孟甫韩愈易仲龚”

(1)学生自由认读生字。

(2)同桌间互相认读生字。

(3)教师指名认读,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三、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些古代文人都为我国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诗作,或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或记录历史的发展,或描述祖国的大,我们应该记住他们,记住他们的作品,记住他们的名字。

四、作业:

延学作业单:

1.基础作业:仿写诗歌。

2.提升作业:了解九位诗人的的简介。

3.拓展作业: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