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六国论(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六国论(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六国论(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六国论(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国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的说理思路,把握作者的说理艺术。2.理性思考文章,进行批判性阅读。3.感受作者忠于国家、敢于担当、忧国忧民的精神品质。教学过程:师生问好。课前让学生自由地朗读全文。之前,同学们已经对这篇文章的字词句进行了理解。这节课,相当于加深学习,是对这篇课文的进一步阅读。我们知道,这篇文章是史论类文章,史论类文章,一般都是以史为鉴,借助历史事实,来表达自己的对当代国家政治的思考。今天,我们就以《六国论》为例,探究史论类文章思辨性阅读的一般性方法。便于大家以后的阅读学习。活动一:循文之旨,诵文之情师:同学们,苏洵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生:借古讽今,以史为鉴。文以载道的思想。从哪读到?(明确:最后两段)师:这是史论文的一般性思路。Ppt: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过渡:通过这两段,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写此文的目的。那么,同学们,这两段除了表达以史为鉴的目的外,有没有流露作者的内心情感呢?生:有。明确:呜呼、悲夫,读出深切惋惜、悲痛之情,读得重且深情。句末语气词,“也”读出一种肯定,“哉”读出一种期望之情,“矣”读出一种惋惜之情。同学们来齐读。读出深切惋惜之情,读出忧国忧民之心。师:可见,作者是饱含忧国之情来写此文的。正如孙琮所说:(齐读)此篇处处说六国,却处处刺时弊。何以知之?说六国不妨写得详明恺切,刺时事则必写得婉恻缠绵。篇中……何等缠绵,何等婉恻,想见老泉忧时爱国深心。——(清)孙琮《山晓阁选宋大家苏老泉全集》卷二师:其实,关于情感倾向这一点,前三段也有所体现。比如开头表达观点的句子: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给你的感觉是什么?明确:非常肯定,斩钉截铁,不容辩驳的。甚至还有后面,比如对秦国的态度:“暴秦”,对秦的极端痛恨。实质上是对那些侵略大宋的少数民族的强烈痛恨。可见,这篇文章并不是一篇纯说理的文章,甚至可以说是主观感情很浓的文章。活动二:据文析理,探文之妙师过渡:虽说这是一篇主观情感、主观倾向很浓的文章,但作为一篇经典史论文,其说理思路、说理方法又是值得后人学习的。Ppt:正如:清人唐德宜在《古文翼》中评价:“气雄笔健,段落紧密,尤自出人头地。”可见其论述思路非常严谨。请仔细阅读文章,圈画观点句、关键词,然后绘制思维导图,梳理文章论述思路,并尝试分析其“段落紧密”的特点。(1)学生在预习中已完成。(2)请一位同学上台分享并说明理由。(3)分享后,其他同学加以补充完善。明确:①各段的观点及其存在的关系。②文章的整体结构:总分总。③“论史——鉴今”的结构明确。2.过渡:刚才,我们从文章的整体上进行了梳理,感受到了文章段落的紧密之美。但文章的紧密之美不仅存在于此,也存在于段落内部的句与句之间。请同学们任选一段,具体分析句与句的逻辑层次紧密体现。学生分享。第一段:第一句话,总观点提出“弊在赂秦”。接着又分说,赂秦与不赂秦。最后总说重申。总分总的结构。理解:“或”的内涵,或,有的人,可以指那些一味求和的人,认为割地送钱并不一定会亡国的人。第二段:赂地最后走向颠覆。(赂秦的三个国家:韩楚魏)采用对比。事实论证。引用论证。先总说观点,“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强调秦国通过受赂得到的土地更多。①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对比②三国之祖父与三国之子孙对待土地的态度③暴秦之欲无厌与六国之地有限总结:①危害——颠覆,理固宜然。②本质——抱薪救火。第三段:不赂者以赂者丧(不赂者:齐赵燕)分说:分别从三国具体说体,分析三国被灭的原因。齐国迁灭——与嬴而不助五国。燕国——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招致)赵国——原来败少胜多。李牧被谗,终被灭。分析:三国被灭根本在于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这是在同情三国的结局。接着又反向分析,假设条件。如果三国能联合起来,与秦抗衡,结局也许会不一样。第四段:惋惜六国为秦国的积威所挟制,所吓倒。这一段完全要根据自己的看法发表议论,认为如果六国能重谋臣,重奇才,并力西向,抵抗秦国,会出出不一样的结果。最后提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一个“呜呼”,一句“悲夫”,表达了作者的悲痛惋惜之情。第五段:警告北宋当局不要对敌人用纳银输绢的办法换取和平,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段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活动三:依史思文,究文之漏过渡:刚才我们感受了文章的说理紧密艺术魅力。但当我们深入思考,结合历史,会发现文章的论述有一些“疏漏”之处的。正如:刘勰《文心雕龙·论说》中所说:“论之为体,必使心与理合,弥缝莫见其隙。”我们不去做盲目的相信者,尽信书不如无书。细读文本,小组合作,讨论苏洵在论证逻辑上就真的做到了“弥缝莫见其隙”了吗,有没有疏漏呢?(可以从观点表达、论据选用,论证分析等方面入手)每个组任选一段进行分析。疏漏一:论点片面。“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判断失误。作者将六国灭亡全归结到赂秦上,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①非兵不利,战不善,言外之意,六国兵利战善,如果兵利战善,常打胜战,还用得着去以地赂秦吗?自相矛盾。②作者并没有证明六国“兵不利,战不善”的问题,绕开了这个问题去谈赂地亡国,没紧扣观点展开。疏漏二:论据问题(1)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这不符合历史事实。事实上,战胜而得的土地大大超出接受赂秦而得的土地。(2)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这也不符合史实,实际上,当时秦国采用的是约纵连横的方法,远交近攻。从地图上看,燕国离秦国最远,是秦国结交的对象,这是它后亡的根本。(3)赵,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这一论据并不能证明其灭亡是因为不赂者以赂者丧。赵之所以不用李牧,是秦国采用了离间之计,致使赵王疏远了李牧。这不仅仅是赵的原因。疏漏三:论证不合理。(1)第三段,论述齐、燕、赵的灭亡原因,并不能证明其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①齐国,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这好像是在说,齐国结交了秦国而不去帮助其它五国,结果,也终继五国灭亡。反过来讲,就是因为他不助五国而导致五国灭亡,应该证明的观点是“赂者以不赂者丧”。②燕国,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其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这是在论说燕国的灭亡,原因在于用兵的策略不当,而不能证明因为赂秦导性致。以荆卿为计,是招致祸患的原因,这是用人不当。③赵国,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赵国,最初有实力,又有猛将,胜多败少。只有用人得当,还是可以与秦抗衡的。这与赂不赂秦没有关系。洎牧以谗诛,李牧被诛杀,一方面,是中了秦国的离间之计,另一方面,是赵王缺少智慧,不辩忠奸,最终导致灭亡。这与赂不赂秦也没有关系。可见,这一段的论据与其观点“不赂者以赂者丧”没有关系。师总结:也就是说,苏洵在论述过程中,论点、论据、论证都存在疏漏之处。活动四:探究其经典性过渡:在细读文本,我们发现,苏洵的这篇文章,确实存在一些疏漏之处。可是,这并不影响这篇史论文的经典性。同学们,请再次深入思考,这篇文章的经典性体现在哪?为什么千古流传而不衰,直到现在我们还在学习它?(1)诠释了一个士人的责任与担当。而对北宋的现状,一味割地赔款求和,苏洵大胆指出政治的失误。(2)敢于向历史常识挑战,将六国灭亡归结到一个“赂”字,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3)劝谏艺术高超,此文的目的不是要谈论六国灭亡的历史,而是为了劝谏北宋统治者要奋起反抗。(1)语言:用词精准,气势不凡。(2)逻辑:自圆其说,逻辑自洽。(3)结构:总分总说,思路清晰。(4)目的:文以载道,借古讽今Ppt: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往今来,众多仁人志士自觉承担匡世济民的责任,积极建言献策,勇于变法图强。他们忧国忧民,心怀天下,坚守道义,敢于担当,令后人崇敬景仰。课后作业:像这样的仁人志士,在中国历史上太多太多。面对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一门三父子都向统治者表明自己的看法,都写了《六国论》。课后,大家用今天的学习思路,对他们的《六国论》进行思辨性阅读。苏轼《六国论》,苏辙《六国论》这样,我们能更全面理解仁人志士的责任与担当。补充材料一、六国贿赂土地与战败丢失土地的史实对比二、战国地图及各国灭亡顺序表三、赵国与秦国的战争前234年,一却秦军前232年,却秦军前2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