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友观察-中外高校毕业生发展洞察与展望_第1页
高校校友观察-中外高校毕业生发展洞察与展望_第2页
高校校友观察-中外高校毕业生发展洞察与展望_第3页
高校校友观察-中外高校毕业生发展洞察与展望_第4页
高校校友观察-中外高校毕业生发展洞察与展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校校友观察中外高校毕业生发展洞察与展望2022UniversityAlumniInsightsCareerDevelopmentProspectsforChineseandGlobalGraduates2022高校校友观察中外高校毕业生发展洞察与展望2022UniversityAlumniInsightsCareerDevelopmentProspectsforChineseandGlobalGraduates2022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领英中国前言前言就业是民生之本,青年的高质量就业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的大局。新冠肺炎疫情迁延反复与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动荡等因素,使得劳动力市场遭受影响。国际劳工组织《2022年全球青年就业趋势》的评估预测,2022年全球失业青年总数将达到7300万,虽然相比2021年的7500万略为改善,但仍比2019年疫情前水平高出600万。青年就业复苏仍然滞后,新冠疫情大流行对青年的负面影响超过其他任何年龄组。高校毕业生是青年职业发展的重要群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支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2019年至2021年,中国应届高校毕业生规模从834万人增长至1076万人,预计202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高达1158万人。高校毕业生供给数量跃增,叠加疫情冲击下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以致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倍加严峻复杂。“就业”成为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高频词汇。为助力高校毕业生发展,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和领英中国开展联合研究。基于领英的全球平台和海量数据优势,我们对中国十290万毕业生3的发展路径和规律进行深入分析,针对人才发展、就业政策、高等教育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高校毕业生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提供数据洞察、路径参考和解决方案。1U10大学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Linkedln的注册用户数、选择继续深造或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大学声誉,以及QS和USNews世界大学排名。2G100大学的选取主要基于2022年QS世界大学排名。其中,G100样本还包括5所U10大学,分别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3样本包括所有在Linkedln上将U10或G100高校添加为其毕业院校,且于2017年至2021年间毕业的用户。其中,U10毕业生的样本量约为200,000,G100毕业生的样本量约为2,900,000。发现U比例稳步上升,拥有硕士和博士学位人数占比在五年间从45.71%增至55.14%,年均增一定程度凸显了继续深造难度的提升。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英语国家仍是全球留学生的主要流入地和聚集地。3.中国大陆地区以压倒性优势(73.68%)成为U10毕业生的就业首选,选择G100毕业生就业的两个最优先选择。经济发达程度是就业地选择的重要考量。4.U10毕业生和G100毕业生首次就业的15个最热门行业中有9个相同行业,包括高等教育、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软件、研究、管理咨制造、汽车和制药;G100毕业生独有的热门行业选择集中在政府管理、法律实践和非营利组织。5.U10毕业生和G100毕业生中,排名前3的工作职能均为工程、研究和教育。核心发现高,在首次就业热门工作职能中排名分别为第4和第8位。社区和社会服务、行政和咨询是G100毕业生较为独有的工作职能,反映着我国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结构和阶段的差异。6.U10毕业生独特技能以专业性技能为主,侧重于产品生产和市场的营销、推销及分析。生产方式变革的需求和绿色发展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受到重视,使人工智能和风能两个新兴技能受到U10毕业生青睐。和2020年相比,U10毕业生的独2021年排名上升最快的独特技能,从2020年的第8位升至2021年的第3位。7.U10毕业生和G100毕业生的热门雇主主要集中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其中,互联网及信息技术与服务行业更加受到中国U10毕业生追捧,G100毕业生更倾向于到商务服务业就业。华为和字节跳动位列G100毕业生雇主选择前十五名,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在全球显现活力。8.U10毕业生每年因就业或求学原因发生国际迁移的比例高于G100高校毕业陆地区高校在吸引G100毕业生方面具有一定差距,但在首次就业地选择上受到了G100毕业生的青睐,G100毕业生赴华就业比例(10.3%)远高于赴华深造比例(2%)。U10毕业生发生国际迁移后二次迁移回国的比例呈现一定下滑趋势。在此背景下如何连结散居海外的精英群体,将其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大局,搭建多边合作交流桥梁显得尤为重要。过90%的G100毕业生回到中国后会选择在此继续深造或就业,一方面与我国支持北京、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布局相一致。另一方面,提示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应人才政策、营造良好人才生态等方式引导人才合理流动。前言.........................................................Ⅰ核心发现 Ⅱ中外高校毕业生发展路径概貌 1第一章中外高校毕业生发展路径解析 5一、深造 5 (一)深造国家和地区分布情况 5 (二)深造高校榜单 8二、就业 10 (一)首次就业国家和地区分布情况 10 (二)就业热门行业和工作职能 11 (三)就业热门工作职能 15 (四)独特职业技能分析 16第二章全球范围内中外高校毕业生流动态势 18一、中外高校毕业生国际迁移情况 18二、中国人才吸引力情况 19 (一)吸引外国人才情况分析 19 (二)保留本土人才情况分析 21 (三)TOP15企业雇主 22三、留学生回国的城市发展选择 24第三章建议 25 (一)国家层面 25 (二)城市/区域层面 27 (三)高校层面 28 (四)个体层面 29附录 31中外高校毕业生中外高校毕业生发展路径概貌2017年至2021年,U10毕业生和G100毕业生学位的平均分布情况基本一致,40%和10%。U10学校的硕博研究生占比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图1U10学校和G100学校毕业生平均学位分布情况(2017-2021年)数据来源:LinkedIn数据3.85个百分点,到2019年,差距缩小至0.23个百分点,到2020年U10毕业生硕士和博士学位的人数合计占比反超G100水平3.5个百分点,一定程度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变化升级。图2U10和G100毕业生学位分布变化情况对比(2017-2021年)数据来源:LinkedIn数据G100毕业生以工作为主要首选。2017年至2019年,G100毕业生首选工作的人数占比均超过80%。近两年,G100毕业生首选工作的比例略有下降(2020年78.11%,2021年79.55%)。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冲击,就业市场压力影响了毕业生去向选择。部分毕业生预期短时间内找到理想工作的难度增加,可能会通过继续深造来提升人力资本,暂时缓解就业压力。数据来源:LinkedIn数据U10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的比例呈明显下降趋势。图3数据显示,U10毕业生首选工作的人数占比从2017年的62.13%下降至2021年的49.26%,其中2021年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了7.56个百分点)。一方面,世界经济形势走低,新冠肺炎疫情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或将持续存在,全球劳动力市场恢复缓慢。另一方数合计占比明显增加,但高学历劳动力市场供给增速快于市场需求增速,形成了挤压式就业困境。“预期难以找到理想工作而选择继续深造”与“深造人数增加形成高学历劳动力供给过剩”两者相互作用。从深造比例来看,U10毕业生首选深造比例远高于G100毕业生首选深造比例。图3数据显示,G100毕业生首选深造人数呈缓慢波动上升特征,U10毕业生G100毕业生平均水平的2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一是中国历来崇尚教育,普遍存在加强教育可以提高社会经济地位的观念;二是中国人口规模巨大,存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现象,用人单位通常以学历为首要筛选标准以提升招聘效率,提高学历以获得进入理想职场的“入场券”成为广泛共识;三是欧美国家的高等教育费用相对较高。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发布的《2021年第二季度美国家庭债务报告》显示,2021年第二季度末,未偿还学生贷款债务为面,高昂的教育贷款迫使工人家庭的子女直接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另一方面,教育贷款还本付息的压力也减少了他们未来的消费和储蓄,继续深造的经济压力会比较大,进而影响去向选择。全球范围内,从毕业到开始深造的间隔时间普遍延长,继续深造难度有所增加。一方面,全球疫情防控政策下,暂时性影响继续深造的考试(申请)和入学效率,致使深造用时增加;另一方面,就业压力增加在全球经济形势持续走低过程中愈加明显,选择通过继续深造来暂缓就业压力并提升个人能力的毕业生人数增加,竞争愈加激烈,升学考试(申请)难度相应提高。图4三个月内开始继续深造学生数占继续深造学生总数的比例(2017-2021年)数据来源:LinkedIn数据17.03%,预期考研竞争压力将持续增加。图5中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情况(2017-2021年)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中外高校毕业生中外高校毕业生发展路径解析一深造 (一)深造国家和地区分布情况欧洲是G100高校毕业生深造首选地。G100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的群体中,46.33%的毕业生选择到欧洲深造,高于排名第二的美国约20个百分点,远高于大洋洲(10.06%)、亚洲(7.75%)、除美国以外的北美洲(4.46%)。一方面,欧区域内就近循环;另一方面,欧美高校世界排名靠前,高等教育质量水平较高,对国际学生吸引力较大。以QS世界大学排名为例,排名前100的高校,欧洲高校数据来源:LinkedIn数据体中,超过三分之一选择到美国进行深造,排名第二的是中国大陆(29.64%), (2.08%)、除美国以外的北美洲(1.50%)、其他国家和地区(0.16%)。图7U10毕业生继续深造学校所在国家/地区分布(2017-2021年)数据来源:LinkedIn数据U10毕业生深造去向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有所波动。图8显示,2020年U10毕业生选择到欧洲留学的人数占比达到近五年最高值。而2021年U10毕业生赴美留于选择出国深造的U10毕业生来说,欧美留学市场本身是可相互替代选项。S地理等方面的共通性和便利性,是吸引U10毕业生前往深造的重要因素。第三,相比欧美高校高昂留学费用,在亚洲留学能以较低的成本接受国际教育,性价比较高。图8U10毕业生继续深造学校所在国家/地区分布情况变化(2017-2021年)数据来源:LinkedIn数据G100毕业生深造去向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显著。图9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1年,赴欧洲深造的G100毕业生人数占比稳居第一,但整体呈现缓慢下降趋;赴美国深造的G100毕业生人数呈现增长趋势。总体来看,合计超过七成的G100毕业生选择到欧洲或美国继续深造。究其原因,一方面,欧美学生是G100毕业生的主要构成,就近入学具有便利性;另一方面,欧美高等教育质量水平较高,在吸引留学生方面具有相对较大优势。图9G100毕业生继续深造学校所在国家/地区分布情况变化(2017-2021年)数据来源:LinkedIn数据 (二)深造高校榜单从G100毕业生深造高校前30名榜单可以看出,G100学生的深造去向以英语国家为主,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4个主要英语国家在G100毕业生深造高校前30位榜单中占据22所高校。此外,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是G100毕业生深造的热门留学地,亦是留学生的主要流入地和聚集地,其流动路径一定程度证实了地理距离、社会文化、语言差异、政治关系以及高等教育质量等因素的重要作用。表1G100毕业生深造高校TOP30榜单排名G100毕业生继续深造学校所在国家/地区1鲁汶大学2墨尔本大学澳大利亚3阿姆斯特丹大学荷兰4伦敦大学学院英国5莫纳什大学澳大利亚6慕尼黑工业大学德国7剑桥大学英国8悉尼大学澳大利亚9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荷兰牛津大学英国哥伦比亚大学美国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瑞士帝国理工学院英国哥本哈根大学丹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美国多伦多大学加拿大佐治亚理工学院美国新南威尔士大学澳大利亚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英国20巴黎第九大学法国21伦敦国王学院英国22斯坦福大学美国23巴黎萨克雷大学法国24昆士兰大学澳大利亚25密歇根大学美国26奥克兰大学新西兰27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美国28华盛顿大学美国29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30曼彻斯特大学英国数据来源:LinkedIn数据U10毕业生深造高校前30名榜单中,中国大陆地区高校占10所、美国高校13所、中国香港3所、欧洲2所、新加坡2所。可以看出,U10毕业生在深造高校选择上,呈现出境内深造和赴美深造的双聚集模式;就近深造趋势凸显,新加坡、表2U10毕业生深造高校TOP30榜单排名U10毕业生继续深造学校(包含U10)所在国家/地区1北京大学中国大陆2清华大学中国大陆3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大陆4哥伦比亚大学美国5复旦大学中国大陆6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大陆7浙江大学中国大陆8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9武汉大学中国大陆卡耐基梅隆大学美国香港大学中国香港密歇根大学美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英国香港中文大学中国香港香港科技大学中国香港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大陆中山大学中国大陆南京大学中国大陆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美国20纽约大学美国21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22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美国23伦敦大学学院英国24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美国25康奈尔大学美国26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27芝加哥大学美国28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美国29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30东北大学美国数据来源:LinkedIn数据%)。G100高校分布在世界各地,毕业生倾向于借助累积的人脉和信息等资源就地就业,或前往经济发达或就业市场发达的地区寻找机会。总体来看,G100毕业生首次就业的国家和地区分布情况大体和各地区经济水平和潜力的排名相一致,且除中国大陆外,绝大多数为英语区,反映着欧美的经济实力和文化的强势。%)。G100高校分布在世界各地,毕业生倾向于借助累积的人脉和信息等资源就地就业,或前往经济发达或就业市场发达的地区寻找机会。总体来看,G100毕业生首次就业的国家和地区分布情况大体和各地区经济水平和潜力的排名相一致,且除中国大陆外,绝大多数为英语区,反映着欧美的经济实力和文化的强势。就业 (一)首次就业国家和地区分布情况2017年到2021年,U10毕业生首次就业的国家和地区分布较为集中,呈现为中国大陆地区一马当先的态势。在选择就业的U10毕业生群体中,中国大陆地区以压倒性比例(73.7%)成为就业首选地,其次为除中国大陆以外的亚洲国家地区(7.74%),欧洲排名第三,占比7.29%,随后为美国(6.63%)、其他国家和地区(2.85%)、大洋洲(0.99%)和除美国以外的北美洲(0.83%)。从地理便利性、文化熟悉性和经济等角度的考量来说,U10毕业生在中国完成高等教育后,投身中国大陆职场都是最为快捷、方图11G100毕业生首次就业所在国家/地区分布(2017-2021年)数据来源:LinkedIn数据 (二)就业热门行业和工作职能U10毕业生和G100毕业生的首次就业热门行业高度相似,主要涉及教育、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金融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第三产业,凸显了中国紧跟甚至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和大势。图10U10毕业生首次就业所在国家/地区分布(2017-2021年)数据来源:LinkedIn数据G100毕业生首次就业的国家和地区分布更为均匀。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欧洲 (37.6%)、美国(19%)和除中国大陆以外的亚洲(14.5%)。鉴于中国留学生人数众多,且相当一部分选择回母国发展,中国大陆以10.33%的占比排名第四。其后则为大洋洲(10.1%)、其他国家和地区(4.77%)以及除美国以外的北美洲(3.65G图10U10毕业生首次就业所在国家/地区分布(2017-2021年)数据来源:LinkedIn数据G100毕业生首次就业的国家和地区分布更为均匀。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欧洲 (37.6%)、美国(19%)和除中国大陆以外的亚洲(14.5%)。鉴于中国留学生人数众多,且相当一部分选择回母国发展,中国大陆以10.33%的占比排名第四。其后则为大洋洲(10.1%)、其他国家和地区(4.77%)以及除美国以外的北美洲(3.65模式的不断出现,为高校毕业生创造了大量的新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金融服务、研究、管理咨询、医院和医疗保健同样受到了U10毕业生和G100毕业生的青睐。主要原因在于上述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专业能力的要求较高,呈现出高学历的“精英化”特征,U10和G100毕业生所具有的专业知识能力更强,在就业选择和择业偏好上中更容易实现人才的集聚。表3U10及G100毕业生首次就业TOP15热门行业排名2021年U10毕业生首次就业行业2021年G100毕业生首次就业行业1高等教育高等教育2互联网医院和医疗保健3信息技术与服务信息技术与服务4金融服务研究5计算机软件金融服务6研究管理咨询7互联网8管理咨询政府管理9半导体计算机软件医院和医疗保健教育管理房地产会计电气和电子制造法律实践银行银行汽车非营利组织管理制药零售数据来源:LinkedIn数据U10毕业生特有的热门首次就业行业选择集中在电气和电子制造、汽车和制药等制造业领域。技术力量对国家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完备的制造业体系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中国国家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第一大国,中国制造业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以创新驱动和消费升级为特征的电气和电子制造、汽车和制药等行业,如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对人力资本的吸纳能力较强,成为稳增长的有力支撑。G100毕业生特有的热门首次就业行业包括了政府管理(第8位)、法律实践 (第12位)和非营利组织管理(第14位)。G100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为英、美、欧洲等发达国家,多为法律体系健全、社会组织发达、社会活力旺盛的地区,且这些国家的非营利组织发展成熟,服务范围囊括了紧急救灾、慈善捐赠、文化教育、经济贸易等领域,国际化程度较高,能够为毕业生提供大量参与社会治理、全球治理事务和国际公益慈善的岗位和机会,这两条路径也为我国如何增加就业岗位提供了有效的借鉴。图12U10毕业生首次就业Top15热门行业变动对比(2020年和2021年)数据来源:LinkedIn数据将U10毕业生2020年和2021年的热门首次就业行业排行情况相比,位列前5的行业保持高度重合,依次为高等教育、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服务、金融服务和计算机软件;电信、半导体和制药等行业的排名没有发生变动。可以看出,在U10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开启阶段,行业变动较小,呈现稳定态势。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等教育对推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具有重要作用。“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在我国深入人心,接受了顶尖教育的毕业生投身高等教育,引领下一代青少年成长,对于我国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具有重大意义。数字技术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社会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服务、计算机软件等行业亦是U10毕业生的就业热门选择。2021年,管理咨询、银行、电气和电子制造、汽车等行业的排名出现下滑。可能原因在于,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中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导致实体经济下行。而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以及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医院和医疗保健行业排名出现较大上升,各地纷纷加强卫生医疗队伍建设,社群健康助理员、老年健康评估师、核酸检测员等卫生健康领域新岗位的设置,一定程度实现了行业的岗位扩容。图13G100毕业生首次就业Top15热门行业变动对比(2020年和2021年)数据来源:LinkedIn数据究、金融服务和管理咨询。法律实践、银行、非营利组织管理和零售等行业的排名保持稳定。教育管理、会计等不直接参与实体经济生产的行业排名下滑,而互联网、政府管理和计算机软件等三个行业受到了G100毕业生的重点关注。 (三)就业热门工作职能就热门工作职能而言,U10和G100高校毕业生热门工作职能主要集中于工程、研究和教育,分别位列前3位。这些工作职能同样与U10和G100毕业生就业热门行业中高等教育、互联网、信息技术、软件等行业的要求一致。“人力资源”、“计划和项目管理”和“产品管理”成为U10毕业生特有的就业热门工作职能,反映了在中国人口基数大、经济和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对于通过高质量管理进一步优化结构、提升效率的迫切需要。销售在U10毕业生热门工作职能中排名靠前,体现出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拥有体量巨大的消费市场优势,因此部分企业将拓展市场作为重点,以增量为主要目标,对于销售人才的需求高于运营和业务开发等表4U10和G100毕业生热门就业职能比较123456789务目管理务目管理数据来源:LinkedIn数据“社区和社会服务”、“行政”和“咨询”成为G100毕业生特有的热门工作职能。以咨询为例,欧美国家咨询业发展较早,历史悠久,拥有相当稳定的业务关系和有利的咨询业发展条件。政府决策类、投资功能类、技术转让类、纯盈利性类等不同性质的咨询机构,在现代社会对政府的决策和企业战略发展的影响十分巨大,市场广阔,就业机会较多。 (四)独特职业技能分析U10毕业生的独特性技能中,排名靠前的技能主要以专业行业技能为主,且侧重于产品生产和市场的营销、推销及分析。和G100毕业生相比,U10毕业生的独特性就业技能更加经济、务实,专注于产品和市场。“人工智能”和“风能”两个新兴技能受到U10毕业生青睐。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智能”、“智慧”相关表述达到57处。人工智能是我国科技深化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将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作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增长引擎。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绿色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日益为国家和社会所重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据英国能源与气候信息组织统计,目前全球已有137个国家承诺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全球对绿色技能和人才的需求正在显著增加,预计未来十年将产生超百万个绿色职位。可以看到,U10毕业生具备的独特技能总体和国家需求、国家发展及世界的表5U10毕业生与G100毕业生相比最具独特性技能数据来源:LinkedIn数据与2020年相比,运营管理、金融建模、市场研究等较为软性的商务技能需求量减少;人工智能、风能等新兴技能排名,较2020年有所下降。因各国入境政策名也有所下滑;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产品开发、商务分析、计算机视觉、会计、深度学习等独特性技能,未能在2021年持续上榜。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的、较为硬性的技能,如生产制造、推销、产品管理等,重返独特性的技能排名高位。作为企业经营主体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生产制造、推销、产品管理等技能的排名提升,一定程度反映了疫情影响下企业优化了非必要岗位,将侧重点从承担社会责任向内转为保障生存的趋势。由于母语优势,中文技能排在U10毕业生独特性就业技能的第一位。得益于中国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数据挖掘是2021年排名上升最快的独特性技能。行业研究、招聘和团队管理等专业行业技能首次上榜,在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过程中,生存和竞争压力迫使企业不得不更加深入地洞察消费者和竞争者的行为,争取通过对市场动态及时全面的掌握和对企业内部的优化整合,在危机中下求生存。全全球范围内中外高校毕业生流动态势中中外高校毕业生国际迁移情况U比例比例差值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在数据截取观测的2020年和2021年期间内,全球高校毕业生的国际迁移数量显现出明显下降态势。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入境航班中断、检疫要求严格等国际旅行限制的影响,大量高校毕业生推迟或取消海数据来源:LinkedIn数据出现国际迁移比例短暂性下降的可能原因在于:从全球范围来看,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际社会不稳定性突显,呈现一定的逆全球化倾向,教育交流和科技合作受阻。与此同时,近年来中国展现了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追赶态势,部分国家在高等教育方面对中国工科留学生进行了限制,甚至采取了停招措施。在线教育方式兴起,高校开始向国际学生提供远程教育。但在线教育质量的差异性难以保证授课质量,无法完全替代物理性流动的学习体验模式;支付高昂留学费用却只能接受线上教学,诱发学生和家长对教育质量的担忧,也使他们开始重新评估留学性价比,调整留学计划。另一方面,新冠疫情冲击下,全球多数国家出现大规模经济衰退,学生个人和家庭的支付能力暂时降低,中产阶级付费出国留学能力下降,经济因素暂时性降低国际化教育需求。居家办公、远程办公、灵活办公、混合办公等办公新模式,成为应对疫情挑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雇佣合适的人才,人才可以远程申请任何国家的工作机示,远程工作成为新常态,针对美国和英国500多名首席级别高管的调查中,超过81%的人表示其公司正在改变工作场所政策,提供更高的灵活性。就中国而言,U10高校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国内就业市场的认可度较高,使得多数毕业生将深造的目光从国外转向了国内。根据《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研究生招生117.65万人,比上年增加7万人,增长6.32%。同时,为缓解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中国出国留学人员就学困难,教育部支持部分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面向出国留学受阻的学生开展相关招生工作,且不纳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不占用高校原有招生指标,在缓解疫情导致的出国留学受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地国际化”成为大学生在国内接受国际化教育的可选路径。中中国人才吸引力情况 (一)吸引外国人才情况分析中国大陆地区的高校在吸引G100毕业生方面具有一定差距。2017年到2021年所拥有的全球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较少,可选择范围狭窄,根据2022年QS世界大签证制度便利了其内部高校毕业生的流动;再次,语言及文化距离因素会影响高校毕业生跨国流动,欧洲国家、美国、大洋洲国家和北美洲国家多为英语系国家,或英语使用率较高,语言通用性较强,国家间的文化差异较小,与东道国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背景的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会更容易适应东道国的文化;最后,随着新冠疫情进入常态化,不少国家和地区放宽了防疫措施和规定,一定程度上也会对中国大陆地区的高校吸引留学生造成冲击。2017年至2021年,G100毕业生深造国家和地区分布未产生明显的格局变动。虽然,欧洲占比在2020-2021年间出现了一定的下滑走势,但仍然是G100毕业生继续深造的首选地。其次,G100毕业生赴美进行深造的比例持续增加,美国是最受G100毕业生欢迎的留学目的地之一,一定程度上与美国的整体科研实力密切相关。以2022年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以及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奖者为例,10位获奖者分布在五个国家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中,分别是美国6人,瑞典1人,法国1人,奥地利1人,丹麦1人。而大洋洲、北美洲(除美国以外)、亚洲(除中国大图15G100毕业生深造国家分布情况与就业分布情况(2017-2021年)数据来源:LinkedIn数据从首次就业地选择情况来看,中国大陆地区受到了G100高校毕业生青睐。相关数据显示,G100毕业生选择赴中国进行深造的比例(2%),较欧洲(46.33%)、美国 (29.69%)等其他地区较低,但在就业首选地上却对全球优秀人才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中国10.3%,欧洲37.6%,美国19%)。欧洲、美国是最受全球留学生欢迎的目的地国和人才工作地,但从G100毕业生就业和深造的数据对比来看,其深造人数比例远大于就业人数比例;而G100毕业生赴华就业比例高于赴华深造比例的情况,既表明了G100毕业生对中国人才生态环境的认可,彰显了全球优秀人才对未来中国市场持续稳定发展的预期和信心,也凸显了近年来中国在吸引海外人才方面的良好政策效应。 (二)保留本土人才情况分析图16U10毕业生深造国家分布情况与就业分布情况(2017-2021年)数据来源:LinkedIn数据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派遣输送留学生的方式,有利于利用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为本国培养高端人才。图17U10毕业生发生国际迁移后回国情况(2017-2021年)数据来源:LinkedIn数据结合图17,U10毕业生在发生国际迁移后二次迁移回国的比例总体上呈现出下降趋势。可以窥见,在数据截取的观测时间段内,一方面,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多家航空公司停飞国际航线,加之入境隔离管制等因素影响,致使在海外深造就业的U10毕业生回国比例下降。但随着日前多家航司宣布落实国务院关于有序增加国际客运航班数量等相关要求,多条国际航线陆续恢复并增班,可以预期未来将有可能迎来一波回国潮;另一方面,全球人才争夺战背景下,世界各国留学生政策的价值取向偏向于“人才竞争”为主。发达国家已然意识到国际学生是未来技能劳动力的来源,是精英人才汇聚的主要群体,通过简化国际留学生签证、工作签证和申请绿卡等政策工具,直接吸引高技能人才在此背景下,应转变发展思路,充分认识到在全球人才环流的背景下,散居在海外的精英群体是母国发展积极的利益相关者,通过柔性引才等方式,发挥海外精英群体在 (三)TOP15企业雇主中国雇主在U10毕业生TOP15雇主中占绝对主导地位。根据表6显示,中国企业在U10毕业生排名前十五的企业雇主中占据十席,华为、腾讯、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及信息技术与服务行业巨头占据前三名,中兴、美团、中金首次上榜前十名。微软、安永、普华从行业类型上看,主要包括了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华为、TP-Link、OPPO)、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腾讯、中兴、微软、美团)、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字节跳动)、商务服务业(中金、阿里巴巴、安永、德勤、普华永道、百度、IBM)。UG00毕业生TOP15企业雇主排名U10毕业生总部所在G100毕业生总部所在首次就业单位国家或地区首次就业单位国家或地区1华为德勤美国2腾讯安永美国3字节跳动普华永道荷兰4微软美国亚马逊美国5安永美国华为6阿里巴巴埃森哲爱尔兰7谷歌美国8百度微软美国9美团毕马威荷兰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英国普华永道英国IBM美国德勤美国汇丰银行英国TP-Link苹果美国OPPO字节跳动IBM美国麦肯锡美国数据来源:LinkedIn数据在G100毕业生TOP15雇主中,美国企业在G100毕业生排名前十五的企业雇主中占据八席,显露出对全球顶尖人才强劲的吸引力优势。与U10毕业生TOP15企业雇主不同的是,G100高校毕业生的企业雇主前三名均为商务服务业,其原因可能在于德勤、安永、普华永道等公司对员工的知识型技能要求较高,在候选人简历筛选中设置的门槛也相对较高。华为、字节跳动两家中国本土的行业领军公司上榜,表明当前中国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及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受到了全球顶尖人才的青睐,既显现了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规模全球领先,同时也表明我国数字经济领域的企业“走出去”发展,在数字经济竞争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但从网罗全球顶尖人才的角度来看,我国企留留学生回国的城市发展选择热门聚集地,超过90%的G100毕业生在中国会选择在此继续深造或就业,这与我国支持北京、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布局相一致。与《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显示相类似,2021年最具人才吸引力的城市前十名,分别为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成都、苏州、南京、武汉和长沙。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主要目标人群,上述五个省市不论是在人才补贴、户籍准入和回国创新创业优惠等政策,抑或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城市规模等方面,都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吸引力。另一方面,医疗、教育、交通资源等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包容、开放和多样性的城市文化,以及个人未来发展空间和城市未来发展潜力等人才生态建设的方方面面也会影响归国人才的集聚和黏性。数据来源:LinkedIn数据建议建建议基于领英数据平台分析的U10毕业生和G100毕业生深造和就业发展状况,结合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报告将从国家间人才发展、地区人才吸引、高等教育发展和个体职业发展等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一)国家层面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当今世界已进入全球人才竞争时代,受过高层次教育、拥有高技能的精英人才将是各国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创新重点争夺和储备的对象。根据领英数据,在海外接受教育的学生来华就业已成为发展趋势。U10毕业生倾向于在海外进行深造,获得目标学历后再回国就业发展,G100毕业生更是将中国列为首次就业目的地选择之一,这一现象与中国在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实力跃升密切相关。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在评估体系的次级指标中,知识和技术产出排名位列全球第6。可以预期,伴随着中国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由要素投入驱动转型为科技创新驱动,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强对出国留学的中国海外人才、非中国籍的国际性高端人才的引进回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样不仅可以直接拉动经济增长,还可以通过服务科技创新等方式,增强国家科技创新能力,保持在全球竞争中的核心优势地位。这是中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从全球尺度看,国际社会呈现出全球化、逆全球化和区域化共存倾向,越来建议越多的人才出现临时性跨国移动,全球人才流动不再是线性和点对点的单向流动模式,而表现出环流和回流特征。同时,伴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人才流动和集聚呈现出线下有形流动和线上虚拟流动相结合的双通径模式,人才的流动成为未来人才价值体现和保值升值的主要方式。人才共享、员工分享成为工作新趋势,远程办公、混合办公成为就业市场新模式,引才用才模式急遽变革。在此背景下,人才与机会无处不在,人才的集聚吸引需要实现从“引人”到“引智”的积极转型。从思想上改变原有人才“为我所有”的集聚观点,通过对外设立飞地、以项目制吸引人才、探索人才跨区域聚集的合作共享新模式等,实现知识转移和人才“为我所用”集聚新合力。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在人才引进方面的主体作用。领英数据显示,G100毕业生企业雇主排名中,华为位列G100毕业生首次就业的雇主排名第5位,字节跳国企业对全球顶尖人才具有强劲吸引力。当下,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推动全社会数字化转型,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021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指数报告》指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呈现中、美两国引领,主要国家激烈竞争的总体格局。数据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驱使供应链向发达经济体或具有数字技术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布局。中国企业应抢抓发展契机,加强全球人才管理能力,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实现基于数据驱动决策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为企业出海做好有数据支持的赋能工作。2.401%,低于美国(3.45%)、瑞典(3.527%)、瑞士(3.147%)等国家,显现出我国在人才与创新投入上的差距。建议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元化的人时,加大对海外优秀留学人才的引进力度,将留学生作为补充人才缺口的重要资源。打破传统上瞄准欧美发达国家的人才视野限界,培育和延揽一带一路沿线发达国家、创新大国和关键小国的优秀人才以及潜在优秀人才。打造来华留建议学的教育品牌,面向重点发展领域设立留学生奖学金,放宽留学签证限制,吸留、创新创业等保障机制,最大限度保留其进入东道国劳动力市场,推动东道国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 (二)城市/区域层面我国人才资源规模和结构取得历史性成就,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人才净流入呈现集聚趋势。领英数据显示,超过90%的G100毕业生回国后会选择在上海、北京、广东、浙江和江苏继续深造或就业。一方面,顶尖人才在发达地区的集聚形成了规模经济,知识溢出效应加强,激发了地区创新水平及发展活力;另一方面,彰显了当前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的紧迫性。以城市群建设为契机,推动构建一体化人才体系。从东京-横滨、圣何塞-旧金山、阿姆斯特丹-鹿特丹、特拉维夫-耶路撒冷等全球知名城市群或科创走廊的建设经验来看,通过相应的产业布局、城市设施和服务供给一体化可以有效拉动人才一体化。聚焦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成渝和长江中游等重点区域,探索推进以政策协同为基础的区域同城化政策体系,充分共享人才、金融、技术和开放平台等资源要素,实现区域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形成区域一体化人才治理;重点区域可以以国家实验室建设为抓手,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平台,增强对国际一流人才的吸引力,提高配置全球资源能力、辐射带动全国发展能力。以营造人才生态为牵引,引导人才资源合理流动、合理布局,促进人才作用发挥。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工作组织形式日趋多元,人才在城市选择上不再仅以生存需求为唯一标准,而更加重视高质量的生活品质。人才竞争不仅仅是单纯的薪酬待遇的比较,而是一个更深层次的人才生态较量。城市舒适物能够对人才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开放性、包容性和多样性的文化氛围对于各类人才具有重要影响,可以鼓励人们积极探索新事业并在失败中汲取经验;高品质的居住和生活环境,完善的教育和健康服务,体育、文化和艺术环境等消费设施、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会影响人才的主观幸福感,影响人才的迁移决策。由此,对人才流出地而言,可以通过积极探索城市舒适物建设,利用后发优势营造更具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城市环境,吸引人才回流和聚集。建议 (三)高校层面领英数据显示,U10毕业生和G100毕业生继续深造的比例持续上升。一方面,随着就业市场对更高学历背景的需求持续升高,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增强专业能力,提升个人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影响下,全球劳动力市场受到冲击,市场岗位需求缩减,高校毕业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继续深造缓解当下就业压力。中国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21届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909万,2022年高校毕业生多达1076万人,突破千万大关;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8月,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18.7%,是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4.3%)的4.3倍,青年群体的就业压力大,且显露出进一步加大趋势。高校如何进一步推动国际化教育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当下关注的要点。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充分利用中外合作办学契机,加强与大国、周边国GOLOCAL基础议等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为国内高校学生提供接触跨文化与国际性事物的机会,分校建设,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深入开展与世界知名大学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开拓优质教育资源合作渠道,为培养学生、师生游学访学、学者国际合作等拓展空间,提供多样化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并提,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需要结合国家战略性需求和就业热点,适时调整学科方向,注重教育培养和产业发展的贴合性,提升高校毕热门就业行业,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能和中文、营销管理、风能等专业技能成为区别于G100毕业生的最具独特性技能,体现出国内顶尖高校毕业生自身发展与国家发展需求及行业发展潮流需要具有相当的匹配度。从人才培养的供给端,现代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高校需要将建议自身学科体系、人才培养方式等领域的改革创新融入到社会发展变迁过程中,及时调整学术研究关注领域,更新人才培养方式,回应社会诉求、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通过开展学术讲座、校企合作等形式,鼓励学生应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切身参与到社会实践项目研究和应用中,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增强人力资本的市场适应性,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四)个体层面在知识经济时代,出国留学成为当前各国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必要选择,也是全球知识转移和共享的重要途径。领英数据显示,即使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冲方面表明,新冠肺炎疫情所导致的留学生跨境交流停滞将是暂时的和有限的。另际流动的首要考量因素,短期内海外优质教育资源具有难以替代性。高校毕业生个体应当充分认识到,当前国际留学教育市场格局走向了中心和学热门地之外,可以将目光分散转向世界新兴经济体与“一带一路”沿线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首先,美国和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实力雄厚,教育质量和学术声誉卓著,拥有强劲的留学生集聚能力。与此同时,从全球科技创新发展分布来看,其他国家在某些特定领域取得相对卓越的成就,如新加坡的人工智能和金融科技、日本的工业机器人、俄罗斯的航空航天领域等,高校毕业生可以根据专业情况选择合适的留学国家。其次,留学生就近区域流动特征已然形成,以U10高校为例,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校。此外,《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世界五大科技集群中有4个位于东建议虑地理位置优势、文化相似程度或留学成本等要素,充分利用和挖掘周边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在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划上,高校学生应充分考虑个人职业发展与国家经建议济社会发展战略,主动关怀服务社会,积极担当社会责任,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在进入高校进行专业学习时,可以围绕国家发展重点和当今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进行专业选择。聚焦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强调的量子信息、集成电路、光子与微纳电子、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生命健康、空天科技、深地深海和现代能源系统等重大创新领域和前沿领域,开展新兴学科的学习研究。在开启职业生涯时,为更好地进行就业,高校毕业生应从实际出发,充分评经济下行等多重不确定因素叠加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除进入一线城市的国家政企或大型知名企业外,可以重点考虑围绕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报考“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项基层服务项目;或结合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等,进入社区管理服务、非营利组织、医疗卫生、养老服务、农业科技、社会工作等岗位;亦可以考虑选择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科研助理岗位。为增强职业发展的持续性,应综合考虑结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了解当前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职业选择时将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纳入考量,既可以适应市场需求,又能够为推动国家和社会进步关关于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附录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立于2005年7月,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社会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关头应运而生。学院秉持“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的理念,致力于培养公忠坚毅、能担大任的领导人才,努力建设成为国内顶尖、国际知名的公共管理学院。创院院长为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姚先国,现任院长为赵志荣教授。学院下设政府管理系、土地管理系、社会保障与风险管理系、城市发展与管理系、信息资源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