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三生物知识突破练:11《生物与环境》(人教版)_第1页
2015届高三生物知识突破练:11《生物与环境》(人教版)_第2页
2015届高三生物知识突破练:11《生物与环境》(人教版)_第3页
2015届高三生物知识突破练:11《生物与环境》(人教版)_第4页
2015届高三生物知识突破练:11《生物与环境》(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知识专题强化练

专题11生物与环境

直击考纲]1.种群的特征(I)。2.种群的数量变化(II)。3.群落的结构特征(I)。4.群落的演

替(I)。5.生态系统的结构(1)。6.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II)。

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II)。8.生态系统的稳定性(II)。9.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II)。10.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I)。11.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I)。

考点30解读种群和群落的特征、数量变化

真题重温

1.2010•浙江,3、2012•重庆,4、2012•广东,27整合

某生态系统中植食性动物甲和蝗虫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图3是描述

了该生态系统的某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后来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

(FNE),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的变化曲线。判断下列关于种群

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

a/

时间

注:儿是罗非他种群在理想条件下的环境容纳量

图3

(1)若图1中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S”

型曲线增长(X)

(2)在图2中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V)

(3)若图1中所示的生物种群出生率提高,则个体数量的增加会大幅超过6点(X)

(4)在图2中若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V)

(5)图1中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而年龄结

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V)

(6)图3中FNE最可能是在b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而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

容纳量接近七(V)

(7)上述3个图中c点时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相等,在图3中d点时的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

型(X)

2.判断卜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

(1)可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2009・广东,15B)(X)

(2)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和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都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

述(2009•广东,11BD)(X)

(3)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2011•大纲全国,4D)(X)

(4)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2011•海南,

24BC)(V)

(5)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2011•安徽,6C)(V)

(6)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但若

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2013・浙江,4BC)(X)

■知能回归

1.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图解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年龄打成-----------1

影布预测

「出生率种群%氏|一启一死亡率

迁入一(种群幅度)芈一迁出

_

:影响

-----------------性别'比例

注:1"、袅示增加、减少

J*”、袅示直接作用、间接作用

2.区分“S”型曲线和“J”型曲线

“S”型曲线“J”型曲线

前提条件环境资源有限环境资源无限

种群增长率曲线

种群增长速率曲线

有无K值有K值无K值

3.种群增长曲线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有害动物的防治实例: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采取的措施是通过勤打扫卫生,降低

其环境容纳量(K值)。

(2)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实例: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

缩小,其K值变小,采取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地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

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3)生产上的应用:生产上捕获后的种群数量为f最好,而杀虫效果最好的时期是潜伏期(即当

以前个体数量少,增长速率很慢的时期)。

4.群落的空间结构

错误!错误!

(2)意义: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5.区分群落演替类型

类型

初生演替次生演替

内容

原先从没有过植被的环境或曾经有过但虽失去了原有植被,但仍保留了原有土壤

起点

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条件及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时间经历的时间长经历的时间短

速率缓慢较快

影响

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因素

实例裸岩上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典题特训

1.(2014•广东,6)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

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

变化如图所示。以卜叙述错误的是()

…•幼虫密度一松针长度

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

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

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

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

答案B

解析A项,分析坐标曲线图可知,幼虫密度呈现周期性变化。B项,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

种数目的多少,落叶松是一个具体的物种,不具备丰富度这一特征。C项,对于活动能力较

弱的昆虫,如蜡虫、跳蛹等可以采用样方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D项,从坐标曲线图中可以

看出,幼虫密度增加在前,松针长度增加在后,有一定的滞后性;当幼虫密度减小后,松针

的长度随之变短。

2.(2014・福建,3)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

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北点地梅5年间种群数址变化

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

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

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答案B

解析A项,同一物种个体间的生存斗争是种内斗争,种内斗争程度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

1972年北点地梅种群密度大于1975年,因此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的生存斗争强度更高。

B项,由图可知,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曲线下降程度比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的更

大,故死亡率更高。C项,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取所有样方密度的平均值。D项,在此5年

间,该种群数量变化趋势为逐年下降。

3.请根据某生态系统中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图,判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O2

4681012时间(h)

A.图中曲线表示甲、乙间为捕食关系,其中乙是被捕食者

B.在图中E点时,甲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在图中D点时,甲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

D.在图中B点时,乙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答案B

解析根据图中两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可判断为捕食关系,然后根据先增加先减少者为

被捕食者确定甲为被捕食者,乙为捕食者,A项错;图示纵坐标表示种群相对数量,甲曲线

中E点时增长迅速,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项正确;D点之后,甲种群数量迅速上升,可

判断甲种群在D点属于增长型,C项错;B点时,对于乙种群来说,数量正在增加,因此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故D错。

4.对笠螺多个种群的调查,发现其体长、种群生物量(有机物质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

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40

30

20

7

3100

诣75

毒50

«

4006008001000

种群密度/只

A.A点个体平均生物量比B点多

B.随着种群密度增加,笠螺体长逐渐减小

C.A点之前笠螺种群生物量和体长呈负相关

D.种群密度低于A点时,个体间的斗争最激烈

答案D

解析A点种群密度较小,生物量与B点基本相同,则A点个体平均生物量比B点多,A

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种群密度增加,笠螺体长逐渐减小,B正确;A点之前随笠螺

种群生物量的增加,体长不断减小,二者之间表现为负相关,C正确;种群密度越大,个体

间的斗争越激烈,D错误。

5.(2014•四川,9)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和3种杂

草(均为1株/n?),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

得各物种II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

□对照小区口低密度小区

(

)*8ON中密度小区□高密度小区

O

**-6

4O

O

*?赵2

O

S2O工|水花生鸭舌草

H狐尾牛福寿螺

4O

O

6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

法有.

(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属于,它和鸭舌草之间构成关系。

(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

花生种群数量呈型增长。

(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

能演替为以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5)若实验结束后除去福寿螺和杂草,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将降低。

答案(1)福寿螺的密度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2)消费者捕食(3)大于“S”

(4)次生狐尾草(5)抵抗力

解析(1)根据题意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小区引入的福寿螺的密度;用样方法调查种

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2)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稻田生态

系统中的福寿螺以水生植物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它与鸭舌草(生产者)之间是捕食关系。

(3)由坐标图中数据可知,中密度处理小区的福寿螺日均密度增长率大于0,说明种群数量是

增长的,故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日均密度增长率大于0,说明种群

数量是增长的,但由于实验环境条件(如捕食者福寿螺、竞争者水稻等)的限制,其种群数量

应该呈“S”型增长。(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还处于群落未成熟阶

段,将会经历类似弃耕农田的次生演替过程;由坐标图中数据可知,无论引入的福寿螺密度

如何,狐尾草的日均密度增长率都是最大的,所以时间足够长的话,最可能演替为以狐尾草

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5)如果实验结束后将福寿螺与杂草除去,该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结构

将趋于简单化,其自我调节能力会减弱,抵抗力稳定性将降低.

6.如图甲中,曲线①、②、③分别表示某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

量变化的三种可能情况,图乙是将该动物引入某个生态系统后,研究人员连续调查了10年

的种群数量的变化而绘制的X值变化曲线。

(1)图甲中曲线说明其种群栖息地被破坏的程度较轻。当曲线③趋近于零时,对该

动物种群宜采取保护的措施以防止其灭绝。图中阴影部分产生可能会引起该种群的

发生改变,表明物种发生了进化。

(2)图甲中当种群数量对应于d点时,其年龄组成为«

(3)若图甲中物种为食草动物,科学家利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2千平方米范围内第一

次捕获了60只进行标记并放回,10天后再次捕获20只,发现其中有4只带有记号,那么

该种群的密度大致为«

(4)图乙中该动物从第1年至第6年种群的数量变化是,A、B、C、D四点时的种

群数量相比,最少的是点。

(5)若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则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

比可能(填“偏大”、“偏小”或“不变”)o

(6)据乙图可知:在A点至B点时该种群为型种群,幼年个体数量(填“多

于”、“少于”或“等于")老年个体。该种群与周围所有生物构成了«

答案(1)①易地基因频率(2)增长型

(3)150只/平方千米(也可以写出0.15只/平方米)

(4)先增加后减少D(5)偏大(6)增长多于群落

解析(1)曲线①说明其种群栖息地被破坏的程度较轻。当曲线③趋近于零时,对该动物种

群宜采取易地保护的措施以防止其灭绝。图中阴影部分产生可能会引起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

生改变,表明物种发生了进化。

(2)当种群数量对应于d点时,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3)在利用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密度时,假设2千平方米范围内的数量为X,则X/60=4/20,

求出X=300只,故该种群密度为150只/平方千米。

(4)该动物从第1年至第6年种群的数量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A.B、C、D四点中的种群

数量最少的是D点。

(5)若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则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

比可能偏大。

(6)根据题意,入为种群数量在一年间的增长倍数,故若X>1,则该种群数量增加;X=l,种

群数量不变;X<1,种群数量减少。A点至B点时X>1,该种群数量增加,为增长型种群,

幼年个体数量多于老年个体。该种群与周围所有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

7.如图实线表示某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中某种鱼净补充量(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与种群

密度的关系,虚线I、II、III、IV表示不同的捕捞强度下这种鱼收获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请据图回答:

(1)当种群密度为K/2时,在IV所示捕捞强度卜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o若要

获得该鱼最大的持续产量,应维持的捕捞强度为图中的曲线,原因是

(2)在没有明显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决定鱼种群净补充量的因素是。

答案(1)增加III在维持种群数量一定的情况下,净补充量越大,最大持续产量就越大

(2)出生率和死亡率

解析(1)当种群密度为K/2时,IV所示的捕捞强度小于净补充量,因此该种群的数量会增

加;若要获得该鱼类的最大持续产量,应维持捕捞强度为曲线m,原因是在该捕捞强度下,

捕捞量等于最大净补充量,并且该种群的数量能保持基本不变,因此能持续高产。(2)决定

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因此没有明显迁入和迁出的情况

下,决定鱼种群净补充量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矫补提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一判]

(1)题1灰线小卷蛾与落叶松之间为捕食关系,不能使被捕食者的数量降低为0,因此没有改

变落叶松的丰富度(V)

(2)题1中1970年时灰线小卷蛾幼虫的K值约为10头(X)

(3)题2中统计种群密度时,不应舍弃所得数据,从5年数据可看到,种群密度每年都在下

降(J)

(4)题3中若两种群数量波动的幅度在12h之后逐渐减小,则说明了该生态系统正在衰退

(X)

(5)题6中图甲的“J”型曲线的入值可能为图乙中C点时的值(X)

想一想]

(1)题4中如何根据图中信息判断A点个体平均生物量与B点的大小关系呢?

答案A点时种群密度小,而生物量与B点基本相同,所以A点个体平均生物量大于B点。

(2)判断下图中哪些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哪些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

答案图中A、B、C、D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而A'、C'、D'对应的种群数量为

K/2值。

考点31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应用的综合分析

■真题重温

1.判断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

(1)如图南极某海域的食物网中,共有9条食物链,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

硅藻属于生产者,其遭到破坏要比蓝鲸遭到破坏对食物网的影响大(2009•广东,14改

编)(V)

(2)除上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有分解者才能保证其物质

循环的正常进行(高考改编题)(J)

(3)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两个生态系

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2014•天津,3B)(X)

⑷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而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

(2014•海南,16BD)(X)

(5)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调查得知,该生

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效率为10%〜20%,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

级。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下表所示,表中能量数值的单位相同,甲和乙的种间关

系是捕食;种群丁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组分中的消费者(2014•新课标H,31)(V)

种群甲乙丙T戊

能量3.5612.8010.300.48226.50

(6)如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两条食物链,大量捕捞花鲜后,短期内白鲤下降(2009•海南,

19B)(V)

绿藻一水近一“E锥一乌鱼

、口维

2.(2013•广东,5改编)如图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

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妒鱼,请判断下列的正误。

(1)纳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V)

(2)土著鱼在与妒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X)

(3)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X)

(4)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X)

■知能回归

1.生态系统中成分的判断

(1)先据双向箭头“,”确定“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产者”,再根据两者中有“3”个

指出箭头的D为“生产者”,有“3”个指入箭头的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最后根

据D-A、A-B、D-B,确定A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

(2)若问D、A、B具体是什么生物,则D主要为绿色植物,A主要为动物,B主要为腐生的

细菌和真菌。

(3)解读下图

根据①与③之间的双向箭头和指向③的4个箭头判断:①是生产者,③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

量。根据①②④的箭头都指向⑤,可进一步判断:②是初级消费者,④是次级消费者,⑤是

分解者。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分析

/\

草一►兔-----狐

(1)由于第一营养级一定是生产者,因此•种动物在某一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消费者级别+

1,如兔是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

(2)某一营养级的生物所代表的是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

一个种群。

(3)同一消费者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如狼占据了第三、第四营养级。

(4)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可出现多种,如狼和狐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

竞争关系。

■典题特训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植食性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

B.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是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

D.--类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

答案C

解析秃鹫属于分解者;细菌的同化作用类型有异养型和自养型,其中自养型细菌属于生产

者,如硝化细菌,硫化细菌;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属于不同的生物成分,如“桑

基鱼塘”中,鱼以蚕粪为食时,鱼属于分解者,若鱼以水生食物或浮游动物为食时,则属于

消费者。

2.为了弄清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组成。生物研究小组调查并统计了其中多种生物之间

的食物关系,如下表所示(表中“+”表示构成食物关系)。表中甲为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生产

者。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捕食者

甲乙丙T戊己

捕食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A.上表中未列出的该生态系统的成分是分解者

B.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包含5条食物链,庚所处营养级最高

C.乙和丙同时具有捕食利竞争的关系

D.庚从食物链甲一乙一戊一庚获得的能量最多且获得的能量可循环利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化能力和食物网的基本知识。首先要将表格转化为食物网(如图所

示)。食物链与食物网是以种群之间的捕食关系建立起来的网络,其中不包括生态系统的分

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食物链起始于生产者,终止于最高级消费者,中间不能间断,

由图可得本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乙和丙之间以及丁和戊之间既存在竞争关系又存在捕

食关系;能量传递过程中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越少,且能量不能循环利用。

3.沙漠中的啮齿动物和蚂蚁都以植物种子为食。啮齿动物喜欢取食大粒种子,蚂蚁偏爱小

粒种子。在该生态系统中,大粒种子植物在与小粒种子植物的竞争中处于优势。科研人员在

1974〜1977年间,在某一实验区域内进行了啮齿动物的有无对蚂蚁数量影响的相关研究。

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在该生态系统中,蚂蚁和啮齿动物之间没有竞争关系

B.在该生态系统中,蚂蚁和啮齿动物分别属于第二、三营养级

C.移走全部啮齿动物后,蚂蚁的数量将先增加然后维持相对稳定

D.啮齿动物可通过植物间的竞争对蚂蚁的数量产生影响

答案D

解析在该生态系统中,蚂蚁和啮齿动物在生存空间和部分食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A错误;

在该生态系统中,蚂蚁和啮齿动物都以植物种子为食,都属于第二营养级,B错误;移走全

部啮齿动物后,大粒种子植物会增加,小粒种子植物会逐渐减少,最终导致蚂蚁的数量减少,

C错误;啮齿动物与大粒种子的数量有关,大粒种子的数量与小粒种子植物的数量有关,从

而对蚁群的数量产生影响,D正确。

4.如图为某海湾大陆架的食物网。浮游植物急剧增加时会引起()

A.a和b的数量保持“J”型增长

B.c与d因食物丰富而竞争加剧

C.c、d和e的数量可能大量减少

D.b的食性和营养级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a和b以浮游植物为食,浮游植物急剧增加,捕食者数量会随之增加但不能呈“J”

型增长,因为还受到空间等其他因素影响,故A错误;c与d因为食物丰富起来它们之间的

竞争关系会得以缓解所以不会加剧,动物之间的竞争主要是食物和栖息地,而c、d没有共

同的食物来源,栖息地也未给出信息,所以不会出现竞争加剧,故B错误;浮游植物大量

增加可能形成赤潮,需氧细菌分解藻类遗体等导致水中氧分耗尽,厌氧细菌会产生有毒物质

(如甲烷等),导致水中其他生物因此大量死亡。同时,藻类的快速生长,在水面形成一层膜,

阻断了空气和阳光的进入,因此C正确;植食者的食性和营养级不会因为其他营养级的变

化而发生改变,故D错误。

5.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

(1)图中麻雀与蝗虫的种间关系是0

(2)若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全部迁走,则草的多样性会。鹰和野兔虽为捕食关系,但

二者却在草原上长期共存,不断发展,这种现象叫做。

答案(1)捕食和竞争(2)下降共同进化

解析(1)图中麻雀与蝗虫都食草,故二者存在竞争关系,同时麻雀捕食蝗虫,因此二者还

存在着捕食关系.(2)图中草为第一营养级,当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全部迁走,会使草的种间

竞争、种内斗争加剧,从而导致草的多样性下降。鹰和野兔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共同生存,

彼此不断发展,这种不同物种之间、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叫共

同进化。

6.在某人工白杨树林的中层生活着多种生物,其中苔类与物种C、G、I生活于白杨树中层

的树枝表面,物种A、E、F则在白杨树林中部来回飞动寻找食物。图1为该白杨树林中层

食物网简图,图2为物种A的食物比例结构图。请回答问题:

70%I--------------------------1

B——160%rfl------------------------

历CDEFG

ffll

(1)图1中共有条食物链,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物种是,物种A与D的关系

是。

(2)如要调查物种A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法,如果因某种原因,物种F突然大

量减少,则较长时间内物种A的数量变化(填“明显”或“不明显”),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3)若除去全部物种A,一年后,生活于该白杨树林中层的优势物种是,物种E和F

的数量将,原因是。

答案(1)7A捕食与竞争(2)标志重捕不明显物种F在物种A的食物中所占比例

小,且F减少后可由处于同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3)C减少物种C的增多将导致

苔类减少,使E、F缺乏食物

解析(1)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物种A与D既有捕食关系,又由于均可捕食C、

G而呈竞争关系。(2)常采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如果物种F突然大量减少,

但由于物种A的食物来源较多,故其数量变化不明显。(3)若除去全部物种A,由于物种A

的主要食物是C,因而一年后,生活于该白杨树林中层的优势物种是C。

7.图1表示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关系,图2表示某条食物链中四种不同种群数量的变化曲

线。请据图分析回答:

光能

图1

(I)图1中除了光能,属于非生物成分的是(填字母),图2中的乙相当于图1中的

(填字母)。

(2)图1中流入D的总能量小于F获得的总能量,主要原因是F获得的能量除了被自身呼吸

消耗以及外,还有部分能量被所利用。

⑶某地区因环境污染造成E中出现部分白化苗,对F、D数量的影响是

o丙属于第营养级,丙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中,种

内斗争最剧烈的是点。

(4)农业上常利用秸秆生产“再生纤维共混膜”作为地膜使用。此膜可在自然条件下由图1

中的(填字母)产生的催化分解为无机物供植物生长再利用。

答案(1)AF(2)未被利用分解者(3)二者数量都将减少三a(4)C纤维素酶(和

果胶酶)

解析(1)图1中E、F、D、B、C、A分别表示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

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图1中除了光能,属于非生物成分的是A非生物的物质(填

字母),图2中根据生物量的多少和食物先多的原则,乙、丙、甲分别表示初级消费者、次

级消费者和三级消费者,图2中的乙相当于图1中的F(填字母)。(2)图1中流入D的总能量

小于F获得的总能量,主要原因是F获得的能量除了被自身呼吸消耗以及未被利用外,还

有部分能量被分解者所利用。(3)某地区因环境污染造成E中出现部分白化苗,对于F、D

数量的影响是二者数量都减少。丙属于第三营养级,丙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中,种内斗争最

剧烈的是a点。(4)农业上常利用秸秆生产“再生纤维共混膜”作为地膜使用。此膜可在自

然条件下由图1中的C(分解者)产生的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催化分解为无机物供植物生长再利

用。

、矫补提升

判一判]

(1)题1中自养型的生物一定是生产者,而异养型的生物都是消费者(X)

(2)题2中的食物网中应该有4条食物链,其中在最长的食物链中丙为第三营养级(V)

(3)题4中a和b以浮游植物为食,浮游植物急剧增加,捕食者数量会随之增加但不能呈“J”

型增长(V)

(4)题4中因c、d没有共同的食物来源,所以二者之间没有竞争关系(X)

(5)题7图2中所具有的食物链为植物一乙一丙一甲,种群丙在a、b、c、d四个时期中出生

率大于死亡率的是在c和d时期(V)

相/UA一相,心J]

(1)请画出题2中的食物网。

答案

(2)高中所讲的食物链(网)中只包含了生态系统的什么成分?在食物网中有哪几种种间关

系?完整的食物链起点和终点分别是什么?同种消费者在食物网中的营养级别唯一吗?

答案生产者和消费者;竞争和捕食;起于生产者,终于最高营养级(不被其他生物捕食的

生物);同一种消费者在食物网中可占不同营养级。

(3)在题7图2的0~2时间段中,四种生物相互之间的变化关系是什么呢?

答案由于丙数量的增加,直接引起甲数量增加和乙数量减少,而乙的数量的减少进而引起

植物数量增加。

考点32解读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应用

■真题重温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

⑴下表为生态学家对食物链——“植物一田鼠一鼬”能量流动进行研究的结果单位是

J/(hm2a)],则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3%,田鼠和鼬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

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2012•安徽,30H改

编)(V)

植物田鼠鼬

固定的太

摄入量同化量呼吸量摄入量同化量呼吸量

阳能

2.45X10"1.05X1097.50X1087.15X1082.44X1072.25X1072.18X107

(2)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在I、II、III、W所代表的营养级中,IV为分解者,

E|、E2分别代表太阳能和热能,并且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2009•广东理基,51改

编)(X)

ID

(3)在如图所示的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中,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二者和分解者

所贮存的能量之和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2012•海南,19)(X)

I太阳能I—|、——丁

分解者|~~k斤

(4)在如图所示的一个农业生态系统中,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能够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2010•大纲全国I,5改

编)(X)

:八c>、-

(5)如图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则图中A和B

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

■知能回归

1.理清碳循环过程图解,掌握碳进入生物群落和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

大气中co:库

砰吸M吸光合作用、化

作用作用能合成作用

分太快太多导

解致温室效应

作(一

用।

燃烧

«遗:

便体败叶;

I'分解者HI化学燃料I

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呼吸作用、分解作

用、化学燃料燃烧。

2.掌握能量流动图解,理清摄入量、粪便量和同化量之间的关系

营细胞呼吸

养下一营养级

级生长、发育和繁殖一

摄(储存量)「

量遗体

残骸

(属上一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

3.信息传递的概念图解

物理信息-一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及曳住态系统制作用

化学信息-飞信息传递/一维持生物种群的繁衍

行为信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

在农业生平的应用生态系统的稳定

II

提高农产品或对有害动物

畜产品的产量进行控制

4.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来源生物与生物之间或生物与

太阳能生态系统

无机环境之间

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多种途径

区别反复利用,循环流动,全

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往往具有双向性

球性

生物与生物或生物与无机

范围食物链各营养级生物间生物圈

环境之间

1关系共同把生态系统各成分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并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典题特训

1.(流程图)下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M〜M表示能量数值。下列分析正确的

是()

故失散失

散失

A.自然生态系统(M/NDXIOO%的值一般介于10%〜20%之间

B.若此全部来自于N4,则蜕螂未获得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

C.当某种初级消费者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此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D.散失的热能重新用于合成有机物,从而实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答案B

解析太阳能入射的能量与植物同化能量之间不存在10%~20%的关系;属于初级消费

者粪便中的能量,粪便不属于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初级消费者的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

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散失的热能不能被再利用。

2.(柱状坐标图)下图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一年内CO2消耗量与释放量的情况,其中甲表示

该生态系统消费者呼吸作用CO?释放量,乙表示分解者呼吸作用CO?释放量,丙表示生产

者呼吸作用CO?释放量,丁表示生产者光合作用及化能合成作用CO2消耗量。下列叙述不

正确的是()

100工

及■75

fit

50

A.碳循环在该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双向传递

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丁来表示

C.人工生态系统中CO?的消耗量与释放量的关系往往不符合上图

D.根据图示关系可推测该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正在上升

答案A

解析碳循环在甲、乙、丙构成的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单向传递,故A错

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故B正确。人工生态系统由于人工

调节,物质和能量多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故C正确。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各

个营养级的呼吸消耗(有积累),故适宜物种生存,物种丰富度增加,故D正确。

3.(多图综合)图甲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

分,1、2、3、4、5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图乙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

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中,B位于食物链的第四营养级

B.图甲中过程1只代表光合作用,2、3、4、5过程是呼吸作用

C.在图乙的食物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兔与狼(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在图乙中③和④是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答案C

解析由于大气中的C02与C之间是双向箭头,由于只有生产者能利用大气中的C02,因

此C为生产者,D为初级消费者,A为次级消费者,B为分解者,故A错误;图甲中过程1

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故B错误;图乙中的食物链中,①为流入兔体内的能量,②

为流入狼体内的能量,故②/①的比值代表兔与狼的能量传递效率,故C正确;图乙中③为

兔的粪便,不属于兔子的同化量,应该是草同化量的一部分,故D错误。

4.(整合原创)如图甲是某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

成分,①②③④⑤⑥⑦为特定的生理过程。请回答问题:

⑴图甲中过程①表示的生理过程主要是,③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是

(2)若该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食物关系,如下图乙,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