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枣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2、理清结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3、品读重点语段,概括主要事件,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1、理清结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品读重点语段,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增进对亲情的理解【学法指导】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剧情;引读提高,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层探究,合作研讨,理解作品的主题。【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视频。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漫山遍野无人应。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二、解读目标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练好语文学习的基本功;2.理清结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3.品读重点语段,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增进对亲情的理解三、朗读课文,积累词语1、了解作者孙鸿为靖江戏剧小品作家。《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获1999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并囊括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2、对桌交流导学案上积累的词语。请一、二同学展示。3、幻灯出示教师积累的词语。请学生齐读一遍。四、整体感知,理清结构1、朗读课文【点拨】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2、划分文章层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文章层次:第一部分童谣开场,引出话题第二部分男孩遇老人的经过第三部分童谣结尾,与开头照应明确主要内容: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五、深层探究“男孩遇老人的经过”课件出示问题: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2、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从哪里体现出来?3、老人和男孩做了怎样的约定?怎样理解这一行为?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进行学生自由展示,最后生或师评价。教师明确答案六、体会文章结构上的特点关于枣儿的童谣在剧本首尾出现两次,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学生思考,教师明确答案:以这首童谣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结尾用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七、布置作业、深入探究作业:1、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两个出场的、两个未出场的人物2、体会枣儿的象征意义,理解文章主旨《枣儿》第一课时学情分析从整体上来说,九年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比较强的,与上一学年比较学习风气有了明显的好转,学习的兴趣浓了,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靠,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欠缺,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不好。因此,在这节课中,要侧重基础知识这一部分,重点强调字音、字形。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强化,以解决学生对基础知识不牢靠的问题。对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则要通过教师逐步的引导来提高。《枣儿》第一课时效果分析讲课内容为《枣儿》第一课时,所涉及内容较为简单,在字词把握上,采用学生先小组交流,然后教师利用大屏幕进行抽测,学生对基础的字词掌握的基本可以,但一些重点字词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本节课所涉及的几个问题,在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学生的认真参积极思考的基础上,特别是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形式和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总之,既让学生了解到作者写作这篇剧本的目的:呼唤亲情的同时从侧面反映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变迁,又提高了学生的自读能力,并让学生明白应珍惜亲情,感恩父母,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枣儿》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全剧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事情发生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开场的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男孩因“捡枣”而与老人邂逅;老人请男孩吃“枣儿”;算命先生给老人的儿子起名,以及儿子小时候尿尿的事情,都离不开“枣儿”;老人给男孩讲“枣树”的来历,以及“一颗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闹灾荒时爷儿俩靠“仅剩的八十一颗枣儿”活命的故事,也都离不开“枣儿”;男孩要把“枣儿”带回家,留给父亲吃;结尾以“枣儿甜,枣儿香……”的童谣,与开场相呼应。在剧中,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全剧的结构与内容都与“枣儿”密切相关。全剧运用了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枣儿》第一课时评测练习1.读准字音蓦()然翘()首咀嚼()囫囵()竹匾()掸()去踌躇()2.词语解释。垂头丧气:兴冲冲:蹑手蹑脚:喜出望外:3.问题探究(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2)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从哪里体现出来?(3)老人和男孩做了怎样的约定?怎样理解这一行为?
《枣儿》第一课时课后反思《枣儿》这篇文章,是一个话剧小品,全剧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这节课是第一课时,所涉及内容较为简单,主要是注重对字词﹑文学常识和文章整体感知的问题的探究。学生在课前已进行充分的预习,所以在字词把握上,采用学生先小组交流,然后教师利用大屏幕进行抽测,学生对文学常识掌握的基本可以,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积累字词及文学常识,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问题探究设计了三个,第一个问题较为简单,“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既有利于学生在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概括和总结能力,一举两得,事半功倍。第二个问题是“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从哪里体现出来?”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有所加深,这对学生理解人物形象有很大的帮助。第三个问题是“老人和男孩做了怎样的约定?怎样理解这一行为?”设计这个问题便于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通过《枣儿》的学习,既让学生了解到作者写作这篇剧本的目的:呼唤亲情的同时从侧面反映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变迁,又提高了学生的自读能力,并让学生明白应珍惜亲情,感恩父母。《枣儿》第一课时课标分析《枣儿》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下册,是著名剧作家孙鸿写的一篇话剧。它是新时期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盛开的小花。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熏陶感染,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提高学生的审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粉尘预防培训知识点课件
- 鞠躬礼仪培训课件
- 管道预制工厂管理办法
- 粉尘爆炸知识培训讲义课件
- 纺粘熔喷热轧非织造布制作工作业指导书
- 米色植物纤维塑料课件
- 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2-2024年)
- 公园绿化安全文明施工措施
- 农业种植区域水质保护管理合同
- 健康生活中心医疗设备租赁协议
- 考研英语单词的前缀后缀
- 2025年度古董古玩展览策划与买卖合同
- 牢记教师初心不忘育人使命作新时代合格人民教师课件
- 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课件
-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英语期末复习:完形填空 专题练习题(含答案)
-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护理
- 二年级体育上册 体育与健康室内课教案
- GB 44263-2024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安全要求
- 项目资金融资合同范本
- YDT 4484-2023物联网云平台技术要求
- 2024年红河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