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论述有关教师的不朽之作师说
——韩愈学习目标1.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翻译重要句子。2.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把握《师说》的论证艺术。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文学常识
《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世称韩昌黎。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文起八代之衰:指韩愈的古文,提振八代的萎靡文风。八代,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散文家为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少小孤苦,由兄嫂抚养长大,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
走近韩愈唐代很有影响的教育家: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同时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
写作背景
本文作于公元802年,当时韩愈35岁,在文坛已有声望。为了学习和宣传儒道,开展古文运动,他广泛结交青年后学,给以帮助和指导,因而遭到一般士大夫攻击,被讥讽为“好为人师”。《师说》就是回答这种责难的。关于背景
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象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师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
聆听配乐朗诵
集体朗读课文体味语言美,整体感知文意。
研读第一自然段古之①学者②必有师。师者,所以③传道④受⑤业解惑⑥也。①之:结构助词,的。可不译。②学者:求学的人
③所以:用来……的④道:道理,此处指儒家的思想。⑤受:同“授”,传授。⑥惑: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人非生而知之①者②,孰③能无惑?惑而④不从⑤师,其⑥为⑦惑也终不解矣。①生而知之: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而,连词,表承接。②者:语气助词,表停顿。③孰:疑问代词,谁。④而:连词,表转折关系。⑤从:跟从⑥其:指示代词,那,那些。⑦为:动词,成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生乎①吾前,其闻②道也固先乎③吾,吾从而师之④;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①③乎:前者译为“在”,后者译为“比”。②闻:知道,懂得。④师之:以之为师。“师”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吾师⑤道也,夫⑥庸知⑦其年之⑦先后生于⑦吾乎?是故无⑧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⑨,师之所存也。⑤师:用作动词。⑥夫:发语词。⑦庸知:庸,岂、哪;知,了解、知道;
之,取独;于,表比较。⑧无:无论⑨所存:名词性词组,相当于“存在的地方”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1、教师的职责?2.阐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3、作者认为择师的标准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思考:第一自然段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从哪几个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阐释?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从师的必要性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的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从两个角度阐释
研读第二自然段
嗟乎,师道①之②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③也远矣,犹且③从师而③问焉;今之众人④,其下⑤圣人也亦远矣,而耻⑥学于师。是故圣益圣⑦,愚益愚,圣人之所以⑧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⑨皆出于此乎?①师道:从师的风尚②之: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出人:超出(一般)人;③犹且:尚且,还;③而:表承接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都出在这里吧!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④众人:一般人
⑤下:低于⑥耻:意动用法,以……为羞耻。⑦圣益圣:圣人更加圣明⑧所以:……的原因。⑨其:语气副词,表揣度,大约.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①其身也,则耻①师焉;惑矣!彼②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④句读⑤者,非吾所谓传其⑥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⑦,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⑧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①于:对于①耻:意动用法②彼:远指代词,那,那些。④其:指书⑤句读:文辞的休止和停顿。⑥其:指示代词,那,那些。⑦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句,应是“不知句读”。之,宾语前置的标志。⑧不:通“否”(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①人,不耻相师②。士大夫之族③,曰师、曰弟子云者④,则群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⑥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⑦,今其智乃⑧反不能及,其⑨可怪也欤!①之:代词,这些。②耻、师:耻,意动。师,名作动,学习。③之族:这类人。族,类。④云者:有“如此如此”的意味。⑤群:名词作状语,成群。而:表修饰⑥复:恢复
⑦不齿:齿,并列
⑧乃:竟⑨其: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1、第二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2、此段分论点?3、作者从哪三方面进行对比论证?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文章内容探究论述对象从师态度结果论述角度1、
2、
3、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从师而问耻学于师圣益圣,愚益愚纵向比较
对其子对其身择师而教耻学于师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自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不耻相师群聚而笑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横比
研读第三自然段
圣人无常师①。孔子师②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③徒④,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⑤,必有我师。”是故⑥弟子不必⑦不如师,师不必贤于⑧弟子,闻道⑨有先后,术业有专攻⑩,如是而已。①常师:固定的老师②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③之④徒:这些人⑤行:走。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⑥是故:所以。⑦不必:不一定。⑧于:介词,比。⑨闻道:懂得道理⑩专攻:专门研究思考: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孔子事例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证明观点“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以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
文章内容探究
1、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本段分论点)
圣人无常师。2、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3.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研读第四自然段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①,六艺经传皆通②习之③,不拘于时④,学于⑤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⑥之。①古文:指先秦及秦汉散文。②通:普遍③之:助词,凑足音节,不译。④于:介词,可译为“被”。⑤时:时俗⑥以:连词,表目的,译为“来”。⑥贻:赠送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思考题1、交代写作缘由的句子是?2、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结构图示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斯大林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关汉卿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
课文链接知识卡片(一):名人说“师”《宋史-杨时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观察身体活动方案
- 高等男友考试题及答案
- 品牌市场推广与广告服务协议细节说明
- 稳定供货周期及质量承诺书4篇范文
- 质量控制标准化检测模板与操作指南
- 法医证考试题及答案
- 员工绩效管理目标设定与跟踪表
- (正式版)DB15∕T 3661-2024 《内蒙古东部区丹参育苗技术规程》
- (正式版)DB15∕T 3371-2024 《油莎豆良种繁育技术规程》
- 《世界民族音乐文化特点介绍与赏析教案》
- 医用设备购置可行性论证报告(10万元以上设备需填写此表)
- 医院机电系统设计汇报
- 消防员心理测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至2030中国肉豆蔻酸行业需求潜力及前景动态研究报告
- 小儿静脉输液规范
- 土方换填施工方案
- 少先队的作风课件
- 第1课“北京双奥”荣耀中华 课件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体育与健康七年级全一册
- 国家安全教育大学生读本课件高教2024年8月版课件-第四章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
- 施工船舶对通航安全的影响及管理策略
- 妇产科三基三严培训内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