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 上册第四单元阅读与欣赏十五《拿来主义》表格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1页
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 上册第四单元阅读与欣赏十五《拿来主义》表格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2页
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 上册第四单元阅读与欣赏十五《拿来主义》表格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3页
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 上册第四单元阅读与欣赏十五《拿来主义》表格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4页
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 上册第四单元阅读与欣赏十五《拿来主义》表格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第四单元阅读与欣赏十五《拿来主义》表格一等奖创新教案课题《拿来主义》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本文是第二册第二单元“擦拭理性目光”的第二篇文章。是鲁迅先生30年代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方面的一篇杂文,也是其杂文代表作。其针对性极强,思想性极强,逻辑性极强。他的杂文被誉为匕首和投枪。语言特点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比喻论证是其突出的论证方法。

学习者分析1、鲁迅的作品在初中时有所接触,有一定的学习基础。2.本文的思想性较强,语言犀利,写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学生有了一定的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3.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交流与协同讨论学习机会较多,可以发挥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拿来主义”的含义。2、能力目标:掌握使论证过程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比喻论证方法。3、情感目标:理解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树立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并能在现实中主动运用。

教学重点1、掌握“拿来主义”的含义。2、体会使论证过程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比喻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树立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并能在现实中主动运用。

学法指导主要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在教学中设计有由浅而深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思路鲁迅的杂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写成,而学生对这些历史背景又相当陌生,无法入情入境地理解文章内容。鉴于此,教学时应注意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并与鲁迅的个性特点相结合,知人论世,(文如其人,文章合为时而著)。根据自主探究、“师生互动、高效有趣”的教学理念,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梳理出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讨论,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本着“话题引领,情境体验”的设计原则,将课堂分为文如其人、知人论世、以笔作剑、取精弃粕、拿来生辉、拿来创新六个版块。3、

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导入新课进行新课课堂拓展课堂小结作业布置准备好上课资料,调试好电脑。课前三分钟欣赏歌曲《倔强》。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是五月天的摇滚乐《倔强》,摇滚乐并非中国本土的音乐形式,它起源于美国,但因其灵活大胆富有激情的表达方式,受到了全世界年轻人的喜爱。《倔强》借用的正是这种西方摇滚乐的形式,这就说明面对世界上优秀的文化,我们是完全可以放开眼光,敞开胸怀去拿来的。这节课让我们走进鲁迅的《拿来主义》。文如其人1、鲁迅我们并不陌生,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请大家注意定语“伟大的”并不是每个人都担地起这个词,在大家学习过的中国作家中,这样的定语除鲁迅外,只有司马迁。有人为鲁迅写过这么一首七绝:毕生正气抒云章,严肃凛然秉性刚。自古文豪笔作剑,惩奸锄恶志顽强。总之,鲁迅是不一样的,就像《倔强》中所唱,“当我和世界不一样,那就让我不一样,坚持对我来说就是以克刚克刚”鲁迅是有这种“刚”性的。它的杂文尤其体现了这种“刚”,他的杂文被誉为“匕首和投枪,直刺黑暗现象”《拿来主义》是鲁迅的杂文的代表作,具有强烈的针对性,那鲁迅的这把匕首又是缘何而投的呢?知人论世2、了解文章背景: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当时在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这篇文章,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口号,阐明了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题解:“拿来主义”,这是鲁迅首创的一个词,由两个词构成,“拿来”,做个动作,很形象很口语化;“主义”组个词,字典中对它的解释是:“系统的理论主张和思想作风”,特庄重一词,作者为什么把这两个风格完全不同的词安在一起呢?要想弄明白它的含义,还得从另外三个主义说起——以笔作剑4、朗读课文1——7段,思考: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这些主义的表现和造成的结果是什么?(小组讨论,完成表格)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表现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结果签订丧权耻国条约以教室为喻来揭示其实质:教室是中国,门就是国门。“中国向来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结果呢,落后挨打,帝国主义进来随便的烧、杀、抢、掠,我们却还要割地赔款,作为中国人我们气不气愤。之后“到现在一切都成了送去主义了”“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捧”找同学做个动作(要做出弯腰的动作),什么相(媚外求荣的奴才相),其实就在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国民党政府给日本帝国主义送去了东三省,给其他帝国主义送去了租办,以至于在中国的土地上公然挂上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此同时,人家送来了鸦片,我们的身体垮了,送来了电影,我们的精神垮了,不亡国又等什么?针对这些辱国,卖国,亡国的行径——鲁迅抱着急切的爱国之心,站在历史的高度上,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第七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是全文的中心论点。鲁迅之所以被誉为“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最伟大的灵魂”,就在于他没有一点奴颜和媚骨。下面请同学们挺直腰杆,有尊严有感情地读出这句话。现在同学们明确题目的含义了吗?运用脑髓——有思想放出眼光——有辨别自己来拿——有选择如何来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呢,我们继续往下看。取精弃粕朗读8、9两段,思考:作者在谈拿来主义,但却用两大段的内容来谈“大宅子”的问题,在此采用的是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教师引导:在议论文中运用比喻的修辞就叫比喻论证,在这里,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喻体是大宅子,本体是文化遗产。比喻论证有何好处?——使抽象的文化遗产化为有形的形象,通俗易懂,深入浅出。6、思考:对待大宅子错误的态度与方法,文中出现了三类人,有何想法及行动?从文章中标出关键字,完成表格。三种人想法行动孱头昏蛋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他占有,挑选。他不怕、不怒、不羡。拿来主义者是如何占有挑选的呢?作者又通过大量比喻,具体形象地分析了文化遗产中的成分,列举了相应的几种正确的做法。小组讨论,完成表格喻体事物态度本体事物态度鱼翅吃掉文化遗产中精华部分吸收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也就是说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应该是:占有,挑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8、齐读最后一段文字,找出其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关键字?新新宅子,新主人,新人,新文艺也就是“拿来”的目的是为了“创新”。这段文字只有五句话,82个字,却是本文的精华所在,概括了全文的内容。“总之,我们要拿来。”——是占有“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是挑选“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是创新“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是“拿来主义”者的素质。“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也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是意义。拿来主义三原则就是:占有,挑选,创新拿来生辉A看大屏幕,三部动画片,在中国动漫技术还不成熟的时候,在1983年引进日本动画片《聪明的一休》;在1992年引进《蜡笔小新》,但在传播过程中,我们发现,蜡笔小新中有许多低级趣味的东西在里面,对孩子的成长不利,所以已经避免让孩子观看。2005年我们国产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上映。你能用拿来主义的原则解释这一过程吗?下面有请同学交流一下,这节课,我们都有什么样的收获?主要学习了拿来主义的含义,原则,分析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其实不仅在文化遗产中我们要拿来,在学习与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拿来,善于“拿来”。在学习中,我们要学会“主动拿来”,学习文化知识,从而让自己成为更优秀的人。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主动拿来”,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从而让自己成为更受欢迎的人。拿来创新近些年,情人节、愚人节、感恩节、圣诞节等众多的“洋节日”在中国大行其道。一项网上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年轻人喜爱“洋节日”胜过传统节日。你是如何看待这种“洋节”情结的?用拿来主义的眼光对此进行审视,写一篇文章。欣赏音乐明确,摇滚起源于美国回顾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教师有感情诵读,学生结合自己对鲁迅的印象,体会其精神实质了解背景,把握论题——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理解题目,作“拿来”的动作,为“主义”组词小组讨论填写交流表格内容通过同学的表演与老师的比喻,深入理解三个主义的危害性。挺直腰杆,有尊严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思考并举手回答:喻证,譬如明确本体,喻体动笔标注关键词,(提醒同学,如果不会的话,可以问一下同学——“拿来主义”)小组讨论,完成表格找出反复出现的字。把握拿来主义的三原则小组讨论用占有、挑选、创新三原则解释文化现象。交流本节课的收获记录作业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学生思想的浪花;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学生比较喜欢的流行摇滚乐《倔强》导入课堂,既增添了趣味,同时这首歌曲也与鲁迅的个性相契合,为了解其个性特点奠定基础。文如其人,鲁迅是一个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极为刚强倔强的意志品质与斗争精神的人,他的这些特点在杂文中体现尤为明显。所以就由此切入对文章的解读。“文章合为时而著”,这篇文章难解,就在于它是针对特定历史时期,特定问题而写,所以先让学生大体了解一下其写作的历史背景。这个题目是深奥的,抽象的,此设计的目的是将抽象的词语化为简单的动作,促进对题目的理解。为了便于学生更高效地更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设计成表格的形式,并且以教室为喻进行解释,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些。全文其设计了3个表格。以表演的形式,体会送去主义奴性的本质。此处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幅宅子的简笔画来直观展示。理解三类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