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PAGE《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一课时导学案教学设计学科:语文制作人:【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和他的著作《史记》。

2.重点学习课文中的一些文言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重点实词如负、徒、幸、引、为、使、亡、观、奏、顾等;古今异义词如指示,约束;词类活用如名词活用动词的刃、衣、舍、前等;使动用法的完、急、破、归等;虚词如以、之等。结合语境理解,并通过练习来巩固对这些词语认识。

3.理解掌握文言句式,并能够准确翻译文言语句。【重点难点】重点:文言字词积累与背诵默写难点:文言句式及翻译。【知识链接】1、司马迁及《史记》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信史”。2、背景介绍战国后期是封建割据,诸侯纷争最严重的时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七国纷争。七国中,秦通过变法实力最强,它要统一中国,基本采取各个击破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东北的赵国,实力比秦国稍弱,但比其它四国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时候,秦国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客观上的有利条件。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文言基础知识梳理】(课前预习——完成题目——课上交流——提问检查——明确订正)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缪公()缪贤()汤镬()肉袒()盆缶()渑池()诈佯()列观()皆靡()传舍()甚倨()不怿()衣褐()睨柱()2、填空。本文节选自《

》,作者

,字

,时期伟大的

家、

家、

家。《史记》原名《

》,是我国第一部体通史,全书共

篇,包括

。记载了从

到太初四年约

年的历史。鲁迅先生曾赞誉《史记》为

。3、解释下列重要实词的含义。⑴.负①秦贪,负其强()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⑵.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③乃使其从者衣褐()④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⑶.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③相如引车避匿()⑷.幸①而君幸赦臣()②而君幸于赵王()⑸.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⑹.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②顾吾念之()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④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⑺.今①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②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⑻.必①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②其势必不敢留君()4、在下列句中通假字下画一横线,并在括号内写出本字。⑴可与不()⑵臣愿奉璧往使()⑶拜书送于庭()⑷召有司案图()⑸秦自缪公以来()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⑺请奏盆缻秦王()5、指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比较古今意思不同。⑴拜为上卿()⑵即患秦兵之来()⑶请以咸阳为赵王寿()⑷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⑸请指示王()⑹于是相如前进缶()⑺宣言曰:吾见相职必辱之()⑻布衣之交()⑼未尝有坚明约束者()⑽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6、解释下列句中文言虚词的含义。⑴.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⑵.而①夫秦强而赵弱()②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③不如因而厚遇之()④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⑶.因①相如因持璧却立()②不如因而厚遇之()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⑷.之①伐齐,大破之()②秦昭王闻之()③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⑤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⑸.于①以勇气闻于诸侯()②而君幸于赵王()③故燕王欲结于君()④强秦不敢加兵于赵者()⑤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7、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并归纳活用情况。(1)①舍相如广成传()②左右欲刃相如()

③乃使从者衣褐,怀其璧()④相如前进缶()⑤怒发上冲冠()(2)①而相如廷斥之()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③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3)①臣请完璧归赵()②秦王恐其破璧()

③宁许以负秦曲()

④毕礼而归之()

⑤大王必欲急臣()(4)①且庸人尚羞之()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8、翻译句子并指出特殊句式类型和标志。(1)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③我为赵将。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④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2)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④使不辱于诸侯。(3)①王问:“何以知之”②求人可使报秦者。③拜送书于庭。(4)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③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问题答疑】【整体感知】本文作为廉颇蔺相如的列传,记叙了几件事情?请用最简短的词语概括。

【延伸拓展】文章最后,廉蔺二人“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刎颈之交:即使掉脑袋也不会变心的朋友。想一下,形容朋友之间交往的熟语还有哪些?【课下作业】念读课文并背诵从“既罢,归国”至结尾部分。完成本课《非常学案》对应练习题目。【拓展阅读】和氏璧楚国的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他拿去献给楚国国君楚厉王。厉王叫玉匠鉴别。玉匠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呀!”厉王认为卞和是个骗子,把卞和的左脚砍掉了。

楚厉王死了以后,武王当了楚国的国君。卞和又捧着那块璞玉献给武王。武王又叫玉匠鉴定。玉匠和上一个说的一样,还认为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是个骗子,又把卞和的右脚砍掉了。

武王死了以后,文王继承了王位。卞和于是抱着璞玉在楚山脚下痛哭了3天3夜,眼泪哭干了,连血也哭出来了。文王听到这事,便派人去问卞和,说:“天下被砍掉双脚的人多得很,你为什么哭得这样伤心呢?”

卞和回答说:“我并不是伤心自己的脚被砍掉了,我所悲痛的是宝玉竟被说成石头,忠诚的好人被当成骗子,这才是我最伤心的原因啊!”文王便叫玉匠认真加工琢磨这块璞玉,果然发现这是一块稀世的宝玉,于是把它命名为“和氏之璧”。

无价之宝和氏璧归楚文王后,被视为国宝,在楚国历代国君手里相传了370多年。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交往,往往以玉为使臣信物,而玉中极品和氏璧更是国家的象征。战国时期,七雄争霸,各诸侯国都想把这块稀世之宝据为己有。和氏璧的第一次失踪是在四百年后。楚威王将此璧赏赐给了有功的相国昭阳。昭阳某日请客时,出璧让各宾客观赏,席散时却不翼而飞,虽经多方搜查也毫无下落。楚相昭阳因宴会偶失此璧,怀疑为张仪所偷,把张仪打了个半死,张仪因此入秦,凭三寸不烂之舌瓦解了六国的“连横”,玩六国于股掌之间,为日后强横大秦的铁骑踏平六国扫平了障碍。其实昭阳实在是冤枉了张仪。五十多年后,这和氏璧不知怎么的竟流到了赵国,出现在赵国太监缨贤的手中,赵惠文王便据为己有。此时,秦国势力已十分强大,当时在位的秦昭襄王得知和氏璧在赵国,便说要用十五城来交换璧。赵王孱弱,只好派蔺相如出使秦国,上演了完璧归赵的故事。六十一年后秦灭赵。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和氏璧自然也就归秦始皇所有了。李斯《谏逐客书》有“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的句子,“随和之宝”即指“随侯之珠”与“和氏璧”两物,说明和氏璧已入始皇之手。秦王统一中国,自称“始皇帝”,秦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命良工将此玉琢为玺,玉工孙寿将宰相李斯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形篆字刻在和氏璧上,作为皇帝的玉印。这样,和氏璧就成了“国玺”。秦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巡视天下,船至洞庭湖,忽然风浪大作,有人献策丢宝镇浪,便将传国玉玺丢入湖中。说来也怪,洞庭湖竟立即风平浪静。八年后,秦始皇巡狩到华阴,有人持玺挡道,奉还秦始皇曰:“持此还祖龙。”(皇帝称“真龙天子”,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故而称“祖龙”)始皇帝使人收下玉玺,该人即化作一阵清风而去。不久,秦始皇东巡时病倒于途中,据《史记·秦记》,秦始皇“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即以此玺为天子之权的象征传给扶苏。始皇死后,赵高利用和氏璧篡权,玉玺传给二世胡亥。刘邦率兵攻入咸阳时,秦王子婴杀死赵高,把璧献给刘邦。刘邦入咸阳,子婴“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和氏璧成了天下的象征,类于“九鼎”。刘邦建立汉朝,并把秦玉玺作为汉朝的国印,从他起,将玉玺一代一代传了下去。自此,和氏璧成为“传国玺”。刘邦之后,传了九代皇帝。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当时的皇帝刘婴仅两岁,传国玺由王莽的姑母汉孝元太后代管。王莽命大臣王舜向孝元太后索取传国玉玺,孝元太后身为汉朝的皇太后被逼不过,一怒之下将此镇国之宝掷于地上,据说摔坏了玺纽的一角,后来王莽用黄金镶补。东汉光武帝刘秀打败了王莽,夺回传国玉玺,此玺又成了汉家天下的象征。到了东汉末年,战乱纷起,群雄逐鹿,汉少帝夜出北宫避难,仓促间未带此玺,返宫后发现玉玺已不知去向。不久,董卓之乱,各路诸侯纷纷起兵。长沙太守孙坚攻入洛阳,见城南甄官井中隐隐冒五色彩光,使人下井打捞。捞起一宫女服装的尸体,见那尸体已经有很长时间,却未腐烂,尸首项下带一锦囊。取开看时,内有朱红小匣,用金锁锁着。打开里面有一玉玺:方圆四寸,上镌五龙交纽;旁缺一角,以黄金镶之。孙坚意外地得到玉玺,《三国演义》有“匿玉玺孙坚背盟”一回即此谓。孙送给袁术,袁败后归汉献帝。然后曹丕废汉自立,从汉献帝手中接过了传国玺,并自作聪明地在玉玺一侧刻了一行小字:“魏受汉传国之玺”。只过了四十五年,这颗玉玺又传到了司马炎的手中。司马炎倒没有再在上面刻上什么“晋受魏传国之玺”的字样。要是都像曹丕这么刻下去,后来抢得皇位的皇帝们恐怕就没地方去刻字了。五胡乱华,玉玺由南朝承袭。不过,后来的皇帝们不管这颗玉玺上有没有地方供他们刻字,以纪念抢了人家的江山,都得再去另刻一颗玺了,因为这颗用和氏璧刻的传国玉玺传传传丢了!这颗玉玺由魏、西晋相传,经前赵、后赵,又落入前秦苻坚之手。后苻坚为其部将姚苌俘获,姚要他交出玉玺,苻坚说已送给东晋了,其实玉玺在这时已经永远地丢了。附题目参考答案【文言基础知识梳理】缪公(mù)缪贤(miào)汤镬(huò)肉袒(tǎn)盆缶(fǒu)渑池(miǎn)诈佯(yáng)列观(guàn)皆靡(mǐ)传舍(zhuàn)甚倨(jù)不怿(yì)衣褐(yìhè)睨柱(nì)2、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司马迁

子长

西汉

史学文学

思想

太史公书

纪传

通史

130

本纪

世家

列传

黄帝

汉武帝

3000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3、(1)①依仗,凭借②辜负,对不起③违背④使……承担⑤背着(2)①派②出使③让④使臣(3)①延请②拉③牵,拉,引申为掉转(4)①幸好,侥幸②宠幸(5)①白白地②只,只不过(6)①回头②只是,只不过③难道……吗④拜访(7)①如果,假如②必定,一定(8)①如果,假如②必定,一定4、⑴不,通“否”。

⑵奉,通“捧”,用手托。

⑶庭,通“廷”,

⑷案,通“按”,察看。

⑸缪,通“穆“。

⑹孰,通“熟”,仔细。

⑺缻,通“缶”5、⑴授予官职⑵忧虑,担心⑶向人敬酒或献礼⑷近亲及姻亲⑸指给……看⑹上前进献⑺扬言,到处说⑻平民⑼信约⑽尊重,敬畏6、(1)①凭②用,拿③来,连词④用以,用来⑤因为(2)①表并列②表转折③表承接④表转折/表假设(3)①于是,就②趁机③通过,经由(4)①指代齐国②这件事③我④这⑤主谓间(5)①在②表被动,被③与,跟④对⑤对于7、(1)名词活用为动词①安置住宿②用刀杀③穿;怀揣④走上前⑤向上竖起(2)名词作状语①在朝廷上②从小路③向西(3)使动用法①使…完好无缺②使…破碎③使…承担④使…完毕;使…回去

⑤使…急,逼迫(4)意动用法①以…为羞耻②以…为先;以…为后8、(1)判断句①“者…也”表判断②“也”表判断③“为”表判断④“者…也”表判断(2)被动句①“于”表被动

②“见”表被动③“见…于”表被动④“于”表被动(3)倒装句①宾语前置句=以何知之②定语后置句=求可使报秦之人

③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庭拜送书(4)固定句式①孰与,…和…相比…更…②所以…者…也…的原因是…(或)…是因为…(因果判断句)③独…哉?难道……吗?【整体感知】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延伸拓展】刎颈之交:即使掉脑袋也不会变心的朋友贫贱之交:贫困时结交的朋友布衣之交:普通百姓结交的朋友竹马之交:幼年之交忘年之交:不计年岁,以德为主的交往君子之交:看上去平淡,实际上很重道义的朋友肺腑之交:无话不谈、推心置腹的朋友金兰之交:兄弟般的朋友莫逆之交:情投意合的朋友学生学习状况分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含义,读懂文章内容,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这样的要求初看并不高,但从实际来看,学生阅读文言文,还存在较大的难度。从高考考查的具体情况来看,题目设计的难度还比较大,学生距离能力要求还比较远。我们学校的学生,初中升入高中,学习基础一直比较薄弱,文言文的学习更是能力偏低。这也造成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不高。这堂课使用的学生是自己所教的高二学生。这是一个美术特长班。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是年级中等偏后。这些学生学习文言文更是困难。教学必须注意:突出基础性,重点放在知识梳理,文意理解,语句的翻译上。突出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加强诵读预习,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强调合作学习,进行讨论研究,帮扶学习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的督导检查的力度。课堂效果分析课前对学生强调了诵读课文,完成预习题目,学生导学案做得好,预习比较充分。从导学案抽查情况来看,学生做得普遍不错。课上学生对导学案内容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表现充分,问题回答实现了预期的目标,效果还比较好。对文言语句的准确翻译仍是难点,学生表现仍有欠缺,需要大力加强。整堂课内容丰富,容量大,教学环节清晰紧凑。《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教材必修④第四单元。《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著名的人物传记,文章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典型故事浓缩了战国末期秦赵之间得

政治斗争,以小见大,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历史风云变幻。要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能够从整体上把握秦赵两国的矛盾,从而更好地理解廉颇蔺相如这两个人物形象。作为一篇比较长的文言文,有特殊含义和用法的文言词语比较多,要引领学生进行必要的诵读,梳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掌握词语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做好基础性工作。要分析作品的文学价值。情节安排张弛有度,扣人心弦;动作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语言描写简练生动,凸显个性。通过情节等感悟主要人物的优秀思想品质,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忍辱负重。廉颇知错就改。

虽然具有历史和文学的双重价值,但作为语文教材,不宜只注重其历史性故事性,重点应该放在充分挖掘文本,感受其文学魅力。《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后练习一、积累运用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B.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C.召有司案图

D.拜送书于庭

【解析】选B。A.“质”同“锧”;C.“案”同“按”;D.“庭”同“廷”。

2.下列各句中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徒:白白地

B.臣等不肖,请辞去

不肖:没有才能

C.独畏廉将军哉

独:难道

D.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卒:最终

【解析】选A。徒:只是。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②舍相如广成传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④左右欲刃相如

⑤相如廷叱之

⑥秦王恐其破璧

⑦庸人尚羞之

⑧宁许以负秦曲

A.①⑤/②④/③/⑥⑧/⑦

B.①②④/⑤/③⑦/⑥⑧

C.①②④⑤/③⑥⑦/⑧

D.①⑤/②④/③⑥/⑦⑧

【解析】选A。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下面加点词的意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解析】选C。C项“所以”意义是“用来……的”;其他三项“所以”的意义是“……的原因”。

5.下列句子加点的字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使不辱于诸侯

②秦王使使者告赵王

③使舍人怀而逃之

④遣一介之使至赵

⑤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④⑤

【解析】选B。①动词,出使;②③动词,派遣;④名词,使者;⑤连词,假使。

二、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相如素贱人

素:向来

B.顾吾念之

顾:回头看

C.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扬言

D.相如引车避匿

引:调转

解析:选B。顾:只是,不过。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且庸人尚羞之”中“羞”字相同的一项是()

A.相如每朝时

B.大王必欲急臣

C.而相如廷叱之

D.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解析:选D。D项,与例句同,均为意动用法。A项,名词用作动词;B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C项,名词用作状语。

3.“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对蔺相如的这一举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蔺相如是文臣,自感不如老将军廉颇的功劳大,因而不好意思与廉颇“争列”。

B.这一举动表明蔺相如的忍辱、退让,他宽宏大量,以国家大事为重。

C.蔺相如害怕见廉颇,担心受到他的羞辱。

D.蔺相如自知自己是一个门客,地位低下,因而没勇气跟廉颇见面。

解析:选B。蔺相如并不是怕见廉颇,他宽宏大量,先国家之急,为了赵国的利益,他不愿与廉颇发生冲突。所以B项分析正确。

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