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桃花心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语文-桃花心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语文-桃花心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语文-桃花心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语文-桃花心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桃花心木》教学设计一、回顾旧知,引入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1.介绍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林清玄,他是台湾高雄人,当代著名作家。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30多岁前得遍了台湾所有文学奖,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2.回顾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通过课前预习,同学们知道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吗?(生回答)你说的没错,这篇课文就是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就学过类似的文章,谁还记得?(《白杨》《落花生》)同学们刚刚说到的这两篇文章,虽然题目是《白杨》、《落花生》,但它们并不仅仅是在写白杨、落花生;而是借这一事物的特点,来表现人的一种品格。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桃花心木》这篇课文,去看看作者借桃花心木,展现了一种怎样的人格之美。二、汇报自主学习单1.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自主学习单,我们先来看第一项学习内容:(1)齐读词语。(2)弄清楚“语重心长”的结构特点:“语重”、“心长”是并列关系,这是一个表示“什么怎么样什么怎样”的词语。像这样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3)小组合作学习,“接力法”汇报相关词语。(4)齐读各小组补充的词语。字词同学们都弄明白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思考:你能否借助自主学习单的第二项学习内容,通过概括小标题的方式来理清文章的脉络。2.学习自主学习单的第二项学习内容——理清课文顺序。(1)学生交流讨论。(2)达成共识:(1~10)感到奇怪——(11)产生疑问——(12~13)解决疑问——(14~16)悟出道理的确,这篇课文就是按照“质疑——解疑——悟理”这样的顺序来写的。种树人的种树方法到底有哪些奇怪之处,“我”又提出了疑问,种树人又是如何解答的呢?我们接着来看自主学习单的第三项学习内容。3.学习自主学习单第三项学习内容(1)种树人种树的奇怪之处①相关语句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我住在乡下时,天天都会在桃花心木苗旁的小路上散步,种树苗的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我越来越感到奇怪。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②小结:种树人种树的奇怪之处可以概括为:①种树人来的时间不一定②浇水的量不一定③补种树苗不一定。(2)“我”的疑问①相关语句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枯萎吧?②指导朗读A.种树人的种树之道如此特别,难怪林清玄充满了疑问,谁来读一读?B.面对种树人如此奇怪的种树方法,作者不仅满心的疑问,他还“忍不住”地问。忍不住地问,是怎样的问?(迫不及待的、一股脑儿的)那就让我们读出这种迫不及待的感觉吧!(3)种树人这样做的原因①相关语句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②特别关注通过刚才这位同学的汇报,我们发现种树人的回答与“我”的疑问是一一对应的。在种树人说的第一段话中,出现了两个“不确定”,这里的“不确定”指的是什么呢?(树木生长环境的不确定)③指导朗读种树人的这段话说的“语重心长”,那这段话应该怎样读呢?(生个别读→师范读→齐读)同学们,种树人说的这两段话从正反两个方面让我们感受到种树人那些看似不经意的行为,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心中有数;看似懒懒散散,实则从从容容。不确定的生长环境,造就了树木的自我成长。确定的生长环境,使得树木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考验。三、由树及人,悟情明理种树人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作者还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种树人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1.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林清玄从种树人的一番话中不仅悟出了一个道理,他还非常感动,到底他因何而感动呢?2.出示林清玄的资料林清玄小时候因为家庭贫困,没有吃过一顿饱饭。面对环境的艰苦,成长中的挫折,他没有一丝埋怨与责备,有的只是对人生的了悟与省思。

当他对家人说长大后想当作家时,父亲当即怒斥,并给了他一巴掌,说他不务正业。但他仍痴心不改,每天都跑去图书馆看书。大学毕业后他为了养活自己,白天在屠宰场杀猪,也在餐馆里做服务生,晚上就在简陋的小屋里写作。生活的艰辛从没让他迷失自己的方向,他依然坚持梦想,17岁时他出版第一本文集,从此笔耕不辍,一发不可收拾。3.林清玄在生活中,经历了哪些“不确定”,他是怎样面对的呢?林清玄所经历的“不确定”:①家庭贫困没有吃过一顿饱饭。②长大后想当作家父亲当即怒斥,并给了他一巴掌。③为了养活自己,做各种工作。他是这样做的:①他没有一丝埋怨与责备,有的只是对人生的了悟与省思。②痴心不改,读遍所有能找到的书。③生活的艰辛从没让他迷失自己的方向,他依然坚持梦想。4.我想林清玄一定是从种树人的话中,想到了自己生活的过往,从而引发了心灵上的共鸣,所以他才会如此感动。5.在这段话中,同样有两个“不确定”。借助自主学习单第4项学习内容,思考一下:这里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呢?联系生活实际,你能想到有哪些“不确定”的事呢,又是怎样面对的呢?(不确定:是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和磨难;也可能指的是一些对成长有促进帮助作用的正面积极的事情。)(1)学生交流。(2)教师小结:听着同学们诉说着自己生活中的不确定,老师也想到了最近自己经历的一些事情。最近我的儿子生病了,看着他难受的样子,其实我也是心神不宁。但是我想,或许这就是他生活中的不确定,只有战胜了这一次又一次的病痛,他才能适应这个他原本陌生的世界。同学们也是如此,只有战胜了生活中的一次又一次不确定,未来的路,大家才能走得更好,走得更远。(3)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段话,让它铭刻于我们的脑海中,时刻给予我们警醒与启迪。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3桃花心木》学情分析《桃花心木》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作者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在这个年龄阶段,接触这类蕴含人生哲理的文章,是他们成长所需要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心理的逐渐成熟,他们对事情的看法和认知,越来越有深度,且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对他们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是必须的。对于这篇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学生不难理解。如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并用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对待生活中所出现的一些“不确定”,才是教学中力求克服的最大难题。针对学生的成长规律、年龄特点、课文的重难点,现将本课的学情分析如下:1.生字词语方面:“番”读作“fān”,学生易错读为“pān”;“萎”字上面是草字头,中间的“禾”最后一笔是捺;“锻”是金字旁,中间部分最后一笔是“提”,不是“横”;“勃”右半部分是“力”,不是“攵”。2.课文朗读方面:面对种树人奇怪的种树方法,读出“我”奇怪的心情,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但是要读出“种树人”的语重心长和“我”听了种树人的话之后的感动、豁然开朗,是需要着力指导的。3.课文内容理解方面:理解种树人说的话及文章所告诉我们的做人的道理,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怎样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明白文章中蕴含的道理对学生来说有难度,需要重点指导。4.文章写作方法方面:这篇文章所采用的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学生能够自主发现;借物喻人这种写作手法的好处是什么,是学生自己体会不到的,需要带领学生感悟、总结,学会迁移运用。《3桃花心木》效果分析本课评测练习的设计既考察了学生词语的积累情况,又考察了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与掌握情况,还考察了本课的难点——如何联系生活实际,发现生活中的“不确定”,并说说是怎样面对的?1.我积累了这些和“语重心长”结构相似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题学生的正确率达到96℅,学生们都能正确掌握“语重心长”这个词语的结构特点,写出与之结构相同的词语。个别同学出现了错别字,存在书写错误的情况。)2.“不确定”是什么意思?联系生活实际,你能想到哪些“不确定”,又是怎样面对的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题重点考察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不确定”的理解,以及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学生能够通过课上的学习,正确理解“不确定”;大部分同学们能够恰当地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感受,说得较为具体,整体的正确率达90℅。)3.后来,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也不会枯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题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否到位,92℅的学生回答得较为完善和全面,知道这其中的原因是因为种树人尽量让树木适应环境,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让树木经得起风吹雨打的锻炼,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以便深深扎根,茁壮成长。)通过测评练习,能够看出绝大多数同学能够通过课上的学习,正确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掌握课文的重难点,学习效果较为理想。《3桃花心木》教材分析一、教材位置(一)人文专题的位置《桃花心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组的第三篇课文。本组课文以“人生感悟”为专题,编排了5篇与之相关的课文,分别是:《文言文两则》、《匆匆》、《桃花心木》、《顶碗少年》和《手指》。《文言文两则》通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表达了学习应专心致志和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角度的道理;《匆匆》是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渗透着珍惜时间的意识;《桃花心木》是林清玄写的一篇散文,通过作者与种树人的交谈,借物喻人,说明人的成长应经受生活的考验,学会独立自主。《顶碗少年》描写了异常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蕴含着“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哲理;丰子恺的《手指》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描写了五根手指的姿态和“性格”,各有长短,阐明“团结有力量”的道理。学生们在过去的学习中,接触过同类主题的文章,如五年级上册第四组《钓鱼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落花生》、《珍珠鸟》这四篇课文都是和“生活的启示”这一主题相关的文章。本组课文,是对前面学习的承接和延续,旨在让学生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而本课作为本组的第三篇课文,更是承载着落实单元训练目标和重点的任务。(二)训练重点的位置1.抓住关键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3.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匆匆》一课,开篇作者即用这样的语句“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作者用排比句式连续发问,引出了对时间流逝的感叹。《桃花心木》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阐明了“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的人生哲理。《顶碗少年》运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作者通过难忘顶碗少年,难忘顶碗少年的演出,突出了他从这场演出中受到的启示。《手指》运用了借物喻理的写法,以手指的全体比喻人的全体。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桃花心木》《手指》是在文末或文中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悟,以直接表白的方法,给人以启示。《匆匆》《顶碗少年》是将说明的道理蕴含在文章之中,使人从中受到启迪。

二、教材特点(一)字1.字音“番”读作“fān”,学生易错读为“pān”。2.字形“萎”字上面是草字头,中间的“禾”最后一笔是捺。“锻”是金字旁,中间部分最后一笔是“提”,不是“横”。“勃”右半部分是“力”,不是“攵”。(二)词1.会写“插秧、枯萎、一番、锻炼、优雅、生机勃勃”这六个词语。2.能够正确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1)莫名其妙:没人能说明其中的道理。(2)从从容容:非常镇定,不慌不忙的样子。(3)语重心长:言辞恳切,情谊深长。3.词语拓展:“语重心长”这个词语很有特点,“语重”、“心长”是并列关系,这是一个表示“什么怎么样什么怎样”的词语。弄明白了词语的结构,学生积累相关词语,丰富积累。(三)句在这篇课文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1.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这句话写种树人的奇怪做法。有两点奇怪:一是来的时间不确定,隔三差五,或十几天来一次;二是浇水的量也不确定,时多时少。这句话为后文作者探明原因作了铺垫。2.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不确定”对于树木而言是指变化无常的自然环境;对于人来说是指在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在不确定中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表面上是说桃花心木自己寻找水源,拼命扎根,克服艰苦的自然条件,从而长成一种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的树;实际上指的是那些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人,接受的考验和磨炼比较多,更能自强自立,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作为的人。3.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因为种树人来的目的就是让树木适应环境,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经得起风吹雨打的锻炼,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深深扎根,茁壮生长。如种树人所愿,现在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说明他种树成功了。4.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从前老家林场种了许多,已长成几丈高的一片树林。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树形优美”、“高大笔直”和“优雅自在”、“勃勃生机”都是对桃花心木的描写。两组词语从外形和内在两个层面对桃花心木进行了描写,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一前一后,体现了作者对桃花心木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同时首尾呼应,点明这些树已学会如何生存,它们不依赖,不脆弱,已能独立自主,努力成材。首尾呼应让文章锦上添花,读来让人回味无穷,使道理更加意味深长。(四)段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1.这两段话都是种树人说的话,两段话从正反两个方面让我们感受到种树人那些看似不经意的行为,(正说:种树不规律(不确定)的行为→顺应了大自然规律→让树不依赖,能够独立生长→长成百年大树。反说:种树有规律(确定)的行为→违背大自然规律→让树养成依赖之心,不能独立生长→容易枯萎,即使成活,也难经受狂风暴雨。)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心中有数;看似懒懒散散,实则从从容容。说明了只有让树木经受恶劣的生长环境的考验,才会克服成长过程的依赖性,长成参天大树。2.关联词语的作用语段中加点的词语都是关联词语,用上恰当的关联词,使语句的表达更清楚,更明白。作者正是通过恰当运用这些关联词语,把想要表达的意思一层一层表述得清清楚楚。(五)篇1.思想内容、感情方面《桃花心木》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语言流畅、寓意深刻。作者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2.教材在表达上的特点(1)叙述顺序课文脉络清晰,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写的:(1~10)感到奇怪——(11)产生疑问——(12~13)解决疑问——(14~16)悟出道理。(2)借物喻人在这篇课文里,作者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3)谋篇精巧,独具匠心①以“奇怪”引出种树之道作者用三个“奇怪”,八个“有时”,先概括后具体地表现了种树人浇水行为的奇怪。“奇怪的是”“越来越感到奇怪”“更奇怪的是”三个短语,使得“奇怪”的程度层层递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以“不确定”引发育人之理“不确定”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四次。前两个“不确定”出现在“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这两个“不确定”是指桃花心木生长过程中生长环境的不确定。后两个“不确定”出现在“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这两个“不确定”指的是人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曲折、坎坷和磨难。只有经历这一个又一个不确定,我们才能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从而获得成长。③首尾照应。作者在结尾说道:桃花心木已经长到屋顶高了,“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再枯萎了。”既呼应开头的“高大”“优美”,又点明这些树已学会如何生存,它们不依赖,不脆弱,已能独立自主,努力成材。三、课后思考题1.朗读课文。说说种树人的哪些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一题的设置,旨在指导学生朗读到位,正确理解把握课文内容。(1)朗读课文要指导到位,达到以下三个目标:①看到种树人这种奇怪的种树方法,指导学生读出“我”奇怪的心情和满心的疑问。②指导学生读出“种树人”的语重心长。③听了种树人的话,我从中悟出的道理。要指导学生读出“我”的感动和豁然开朗。(2)种树人的哪些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奇怪之处:①来的时间不确定②浇水的量不确定③补种树苗不确定种树人这样做的原因: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2.读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这一题的设置旨在指导学生运用提出问题和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悟出蕴含其中的道理。(1)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里的“不确定”是什么意思?联系生活实际,你能想到哪些“不确定”?)不确定:是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2)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因为种树人这种“不确定”的种树方法,桃花心木已经能够适应各种环境,能够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能经得起风吹雨打的考验了,学会了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了,已经扎根深处,能够茁壮成长了。所以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3.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这一题的设置既是阅读积累的需要,也是加深学生对本课所习得的感悟的认识、理解的过程。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理解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难点:恰当迁移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设计自主学习单。2.学生准备:(1)熟读课文、预习并填写自主学习单;(2)查找桃花心木的资料,通过资料了解林清玄,搜集并阅读他写的其他文章。六、课时安排:两课时《3桃花心木》评测练习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种树人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1.我积累了这些和“语重心长”结构相似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确定”是什么意思?联系生活实际,你能想到哪些“不确定”,又是怎样面对的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后来,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也不会枯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桃花心木》教学反思《桃花心木》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流畅、寓意深刻。作者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力求用多样且有效的方法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实现词语的高效积累“语重心长”这个词很有特点,它表示“什么怎么样什么怎么样”的意思。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比如:龙飞凤舞、言近旨远、眼高手低……在弄明白“语重心长”这个词语的结构特点之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我们运用“接力法”,每个小组补充一个与“语重心长”结构相似的词语。这样学生们在课堂上至少能接触到11个这样结构的四字词语,在词语的积累方面是收获颇丰的。二、恰当引用资料,突破教学重难点这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是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理解这两部分内容,需要突破的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学会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生活中或是找到自己生活中所经历的“不确定”。为了突破此难点,我们运用了这样的方法,经历了这样的教学过程:1.恰当引用林清玄的资料。在理解对于人的成长来说,“不确定”指的是什么之前,首先出示一段关于林清玄成长过程的资料,让学生自己读一读,找出林清玄成长过程中的“不确定”,以及他是怎样面对的?2.以此为抓手,让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不确定”。通过学习林清玄的成长资料,学生能够概括出对于人的成长来说,“不确定”指的是生活中的坎坷、磨难和曲折。以此为抓手,延伸到生活之中,学生能够找到了自己生活中的不确定。比如:学习骑自行车的过程中,一次次跌倒、一次次失败,在面对这些“不确定”时,或许会灰心,想要放弃,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克服了恐惧心理,学会了骑自行车。再比如:期末考试之前进行了充分复习,原本信心满满,但是因为发挥失常,成绩不够理想时,可能会失望,但是失望过后还是会冷静下来,找出自己的问题所在,及时地调整,最终获得较为理想的结果,这也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不确定”。面对这些不确定时,我们的态度往往也就决定了事情的走向。只要我们积极地面对,学会承受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