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实录】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语文-【课堂实录】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语文-【课堂实录】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语文-【课堂实录】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语文-【课堂实录】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鉴赏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通过诵读诗歌、知人论世的方法,学会阅读和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情感目标:结合背景,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重点】鉴赏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通过诵读诗歌、知人论世的方法,学会阅读和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讨论法【教学用具】白板多媒体【学情分析】对鲍照较陌生,需详细介绍作者及背景。【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理解诗歌主要内容并画出诗人情感变化曲线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好!请坐!唐代大诗人杜甫写了一首诗《春日忆李白》送给好朋友李白。开头四句称赞李白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其中“俊逸鲍参军”一句赞美李白的诗有谁的俊逸风格?鲍照,世称鲍参军。杜甫用鲍照诗作的成就来赞扬李白,可见对鲍照诗作评价非常高。李白也非常推崇鲍照,鲍照的诗歌对李白影响很大。鲍照是一个怎样的人,能同时得到诗圣诗仙两位大诗人的青睐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鲍照代表作《拟行路难(其四)》。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了解他的人生,感悟他的诗情。二、解题“行路难”字面意思是什么?道路难行。《行路难》又是什么?《行路难》是乐府杂曲,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拟”是什么意思?拟,是摹仿的意思,鲍照《拟行路难》18首,歌咏人世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之情。三、赏析:(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初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情感的变化学生朗读(二)小组讨论,师生总结。根据关键词梳理情感变化的层次:平静压抑-悲愤压抑-激昂抗争-无奈压抑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是什么?悲愤苦闷。(三)根据阅读指导,学生朗读。再读:研读文本,知人论世,品悟情感问题一:本诗诗眼是哪个词?“愁”。问题二:作者如此之“愁”,作者愁的原因是什么?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而鲍照虽然才华横溢,但出身寒门,不被朝廷重用。所以,鲍照是因怀才不遇而悲愤。诗人有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抱负难以实现的原因呢?怎么看出来的?有,从第三句看出来的。问题三:一二句与愁有什么关系?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水”的流向是地势高低造成的,而“人”的命运是门第贵贱造成的。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不平,如果说“命”是直接道出愁的原因,那么“水”则间接暗含着愁的原因。问题四:总结主旨。本文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因怀才不遇而悲愤,抒发愁苦的感叹,表达了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沉郁难舒的愤慨不平之情。在分析理解“愁”的基础上,学生朗读诗歌。三读:比较阅读,学以致用,感悟人生(一)比较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和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在思想内容上的异同。相同点:这两首诗都是写怀写才不遇的悲愤不平的感情。不同点:李诗中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结尾两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摆脱了悲愤苦闷,他相信自己的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表现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鲍诗最后两句:“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情感无奈消沉。同样是写怀才不遇,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这跟两人生活的社会背景和生活际遇相关,当然,也与二人的性情不无关联。鲍照生活在那个门阀制度盛行的时代,个人又出身寒微,可他偏偏渴望有人赏识,胸怀大志而不得施展,内心的压抑郁闷无法排解。李白则不同,身处盛唐,经济繁荣,政治相对开明,社会充满自信。何况他生性狂放洒脱,乐观随和。(二)、反观自我,读出人生感悟(深化拓展)比较阅读两首诗,大家想一下,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是个怎样的时代?我们在生活或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挫折时我们该如何对待?把你的感悟与大家分享一下。在当今时代,北大有位才女叫刘媛媛,她也面临出身寒门的问题,她是怎么对待的?我们来听一下。(播放视频)学生带着对人生的感悟,再次朗读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诗歌和知人论世两种方法很好的鉴赏了鲍照的《拟行路难》,通过比较阅读,获得了有价值的人生感悟。送给大家一句话:行路不难,路在脚下!五、课外作业:请以“寒门与贵子”为话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文体不限,题目自拟。【板书设计】拟行路难鲍照愁?命《拟行路难(其四)》学情分析学生对于鲍照所处的时代比较陌生,因此介绍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制度是学生理解本诗所体现的思想情感的关键。高二年级有的同学认识上会产生偏差,缺乏诗歌诵读的热情,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品味诗歌,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其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拟行路难(其四)》效果分析诗词教学我一直推崇的教学方法——诵读。诵读也是赏析诗词常用的一种方法。在这节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一节课中学生不但有提问的单独朗读,其他学生点评后再读,还有齐读等多种方式,诗人的情感在多次的诵读中体会出来,真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对于鲍照所处的时代比较陌生,因此介绍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制度是学生理解本诗所体现的思想情感的关键。通过比较分析的方式比较鲍照与李白的情感异同,用这种趁热打铁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人论世”方法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性,并让学生联系实际感悟人生。这节课老师不要讲得太多,把问题留给学生思考讨论,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拟行路难(其四)》教材分析《拟行路难(其四)》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单元。本单元主要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所包孕的意蕴美和情感美。“自主赏析”是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共包括四首诗歌,都适合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欣赏。鲍照生活于门阀制度盛行的时代,有一身本事却因出身寒微而郁郁不得志,这促使鲍照把对门阀制度的愤懑不平之气,抒发在《拟行路难》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因此确定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是通过诵读诗歌、知人论世的方法,学会阅读和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情感目标是结合背景,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重点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是通过诵读诗歌、知人论世的方法,学会阅读和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拟行路难(其四)》评测练习om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酌酒(zhuó)歧路(qǐ)愤慨(kài)B.矫健(jiǎo)踯躅(zhízhú)应届(yìnɡ)C.珍馐(xiǔ)迂讷(nè)膝盖(xī)D.投箸(zhù)尽管(jǐn)比拟(nǐ)【答案】D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2.下列字形书写错误的一项是()A.倾泻劲健寄寓B.斟酌悲愤徘徊C.自宽精练华丽D.慷概歌谣风骨【答案】D试题分析:D.概—慨。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3.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拟行路难(其四)》是鲍照的寄寓悲愤之作。B.诗人用泻水流淌这一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C.通过“酌酒”“吞声”“踯躅”“不敢”等词,足见作者所忧的是些情感琐事。D.“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这是本诗的名句,写出了底层人士及千千万万不得志者的内心痛苦。【答案】C试题分析:不是“情感琐事”,是人生的命运的事情。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4.对《拟行路难(其四)》解说不正确的是()A.鲍照,字明远,东海人,有作品集《鲍参军集》十卷传世。B.《拟行路难(其四)》是古乐府诗,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C.“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贵贱决定的。这是古代的血统论。D.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属五言体乐府诗。【答案】D试题分析:“五言体”错误。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5.作者前面说“人生亦有命”,似乎他已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事实是否如此?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答案】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低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由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决定的吗?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从第二个反问句“心非木石岂无感”可以看出作者的真正意思:哪里是什么人生有命,人的出身贵贱、地位高低,完全是由不合理的社会现实造成的。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6.“泻水”四句作者言不当愁,接着写借酒浇愁。结合前几句和作者身世经历,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谈谈是什么样的愁?【答案】“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消愁,但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几杯酒能驱散的?“吞声踯躅不敢言”,是说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吞咽下去。“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义,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激愤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是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出感愤的深切。试题分析:这是对诗歌的主旨的考查,答题时一定要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拟行路难(其四)》课后反思语文科的本质属性,就是语言的学习和应用,而语文课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读、写、听、说、修辞、逻辑等等,每节课就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讲授,只有集中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实效。因此本课的学习目标我集中确定为:知识目标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是通过朗诵诗歌、知人论世的方法,学会阅读和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情感目标是结合背景,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其实这首诗并不难理解,只要在众多的材料中帮助学生提炼出诗人鲍照的矛盾身份——“才子”和“寒士”,再简单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制度,学生就很容易地能推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愁情——怀才不遇。抓住主干,舍弃支流,才能让学生在短暂的45分钟内真正有收获,才是真正的高效率教学。教学方式是为课程目标服务的,课程目标是多元的,教学方式也不应该是单一的。不管在教学中采用哪一种教学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从而全面实现课程目标。在这个过程中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并且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久而久之还能帮助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拟行路难(其四)》课标分析《拟行路难(其四)》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单元。本单元主要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所包孕的意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