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木兰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语文-木兰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语文-木兰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语文-木兰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语文-木兰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木兰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了解古诗修辞用语的特点;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过程与方法:结合语境理解诗中意象,体会诗中心理描写结人物塑造的作用;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木兰这一形象的审美趣味,理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北方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美好愿望与高尚情操。重点难点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形象。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问题的乐趣。教学方法教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对话教学法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PPT展示“巾帼不让须眉”,让学生解释。师:这是流传在我国民间的一个动人的故事,你知道吗?这就是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这位巾帼英雄——木兰。二、背景解题《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三、检查字词1.出示生词(先指名读,再齐读)2.初读课文,疏通文意——(一)欣赏范读:《木兰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叙事诗中的一朵奇葩,咱们先欣赏一下名家朗读。听范读是如何处理每段的语速、语调、语气的。3.“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是我们疏通文意的基础。下面大家自读一遍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根据注释尝试疏通文意。疏通文意之前,老师先强调几个关键词。(解决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字)4.在把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同学们尝试疏通文意。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思考一下《木兰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吗?(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2.指名读课文。下面再请几位同学每人读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说一说每一自然段讲了什么,找出四个字来作为该段的小标题:停机叹息替父从军战前准备十年征战还朝辞官家人团聚赞美木兰五、走进文本,品读探究(四人小组,合作探究)(一)人物赏析: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同学们分南北进行比赛,看哪组同学分析得更好。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小组讨论一下。(英雄形象是学生们比较容易把握的,提示学生多发现木兰的女性特质,从而更全面地感受有血有肉的花木兰。如决定前的焦虑、征途上的思亲、毅然辞官、回家就迫不及待的打扮等,可启发学生充分发掘。)例:(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预设:1、她很孝顺。当自己的老父亲被征,就要上战场的时候,木兰挺身而出,代父出征。历来女子只能坐在闺房里面绣花,可是木兰却怜悯自己的老父,不顾传统的约束,乔装打扮,奔赴前线。这些都说明了木兰做到了忠孝两全。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忠孝不能两全,可是木兰一个柔弱女子却做到了,不能不叫人敬佩。2、木兰聪明机智。试想,一个女子要去沙场厮杀,又要不被同行的战友发现,需要克服多少生活上的难题,然而,木兰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荣立战功,骄傲地凯旋了!3、木兰功成身退,视功名为粪土,毫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多么淳朴的女孩,她一点也不看重做官,她挂念的是多年未见的亲人。诗歌至此写活了一个至情至性的奇女子。4、木兰美丽非凡。在木兰的眼里,女孩子的天性并没有泯灭。她并不是泼妇形象,也不是梁山好汉的形象,她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女孩子。木兰一回家,就马上迫不及待地“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看,好一个俊俏的女孩子。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质朴的优秀品质。六、拓展延伸古有替父从军的花木兰,今天有哪些巾帼英雄呢?发明青蒿素的屠呦呦,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更有千万个中华儿女为社会主义大厦添砖加瓦。党的十九大以来,“天宫二号”、“中国天眼”、高铁“复兴号”……当自主创新的进度条一次次被刷新,中国人的民族自信也一次次被点燃。我们同学们在感慨“厉害了,我的国”的同时,应该如何去践行习总书记的嘱托呢?七、教师总结: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不仅要内化于心,还要外化于行。今后,我们大家要像木兰学习,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优秀青年,将自己的梦想融入“中国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八、板书设计:木兰诗女儿情怀英雄气概不慕名利深明大义谨慎机敏果敢坚强勤劳孝顺英勇善战九、作业布置:每一年,中央电视台都会评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我们今天读到的木兰的事迹,绝对有资格入选“感动中国”的人物之一。现在,“感动中国”栏目组要为古代的女英雄木兰颁“巾帼英雄奖”假如你是评委会委员,请你参考下面的颁奖辞,也给我们的木兰写一段颁奖辞吧:关键词:忠孝例:她英勇善战,为家为国她身披铠甲,替父从军。她不畏艰险,驰骋疆场。一双细嫩的手磨出了老茧,一腔赤诚的心练就了肝胆。在闺房她是勤劳温柔的少女,在战场她是英勇无畏的将士,十年征战九死一生。古往今来,他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奇迹,她用毅力和勇敢唱响壮丽的军歌!她用汗水和泪水写就传奇的诗篇巾帼不让须眉,谁说女子不如男?《木兰诗》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以前接触到的古诗文较少,文言知识积累少,加之受年龄、生活阅历的限制,对《木兰诗》中的一些诗句、字词以及思想内涵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但七年级的学生优势在于对知识的探索有强烈的好奇心,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特点,扬长避短,精心安排教学环节,力求凸现读的重点,以读代品,以品带析,深刻挖掘文本的意蕴,让学生在读中有所得有所悟。《木兰诗》效果分析《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如何上好这一类的诗歌鉴赏课关键在于怎样让诗歌教学真正成为引领学生欣赏古典文学,提升古典文学的修养,而不是上成简简单单的一节课。这节课我以阅读和分析木兰形象为主线,体现诗歌教学的特点。因此,我以读为主线,设计了“检查字词—名家范读—自由朗读-指名轮读—重点品读”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在层层递进的阅读中走进文本。让语文的人文特点得到充分的体现,也让学生从中得到美的熏陶。本课教学首先就是加强朗读教学,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读出味道,读出美感,读出意境。准确解读木兰这样一位千百年来倍受喜爱的形象不仅需要学生借助文本解读,更要有他们自己的理解。在师生交流环节我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质疑,形成民主气氛。运用名家朗读来营造一种朗读的氛围,再让学生自己反复诵读,走进文本之中真切感受木兰的伟大形象。学生课前预习阶段读得很不错,但进入录播室之后就明显扭扭捏捏起来。这启示我今后一定更加注重朗读教学。好的切入点使课堂衍生出意外和精彩。《木兰诗》立意的重点不是木兰征战十年,凯旋而归。而在于她是一位爱国、爱家、爱和平的女子。所以我以“巾帼不让须眉”作为切入点,设计了“从______中读出了木兰是一位______的人”的主问题,引导学生读诗歌、品句子、悟形象,解读她既有英雄气概更具女儿情怀的个性。顺势引出了当代“巾帼英雄”屠呦呦和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自主创新的重大进程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将自己的梦想融入到中国梦里面。总之,本节课的诗歌教学注重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注重以“读”为本,有些细节存在着瑕疵。我们的教学正是在这样一种肯定、否定与再否定的过程中实现进步的。《木兰诗》教材分析《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不是因为儿女的心事,而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旦辞爷娘去……”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第四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第七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木兰诗》评测练习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这篇木兰诗与课文有哪些不同?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贴,可汉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荐,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不闻爷娘唤女声,。旦辞黄河去,。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戒机,关山度若飞。,寒光照铁衣。,壮士十年归。1、选文选自课文选自代编的《》,是朝时的一首。2、分别概括3、4段段意。第3段4段3、改正文中错别字改为改为改为改为改为4、在文中填空。5、解释加点字词木兰当户织()唯闻女叹息()军书十二卷()愿()为市鞍马()南市买辔头()旦()辞黄河去()女亦无所忆()万里赴戎机()但闻()燕山胡骑()6、翻译句子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昨夜见军贴,可汉大点兵。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7、结合课文全文看,木兰是个怎样的人?8、写出两个像木兰这样的巾帼英雄。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朗。愿弛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敦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着我旧时裳。,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分别概括1、2段段意。第1段2段2、改正文中错别字改为改为改为改为改为3、在文中填空。4、解释加点字词赏赐百千强()愿弛千里足()出敦相扶将()着我旧时裳()对镜贴花黄()雄兔脚扑朔()双兔傍地走()5、翻译句子,赏赐百千强。愿弛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对镜贴花黄。雄兔脚扑朔,。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着我旧时裳。6、写出文中的两个成语并解释成语解释成语解释8、千百年来木兰深受人们喜欢的原因《木兰诗》课后反思《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如何上好这一类的诗歌鉴赏课关键在于怎样让诗歌教学真正成为引领学生欣赏古典文学,提升古典文学的修养,而不是上成简简单单的一节课。本课教学重点是分析人物形象和赏析本诗的艺术特色,难点是理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北方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从而引发学生对十九大精神的学习和立志为伟大“中国梦”努力奋斗的热情。一、课堂思路这节课我是在备课组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我又进行了再备课,按照总体目标和教学重点进行了个性的教学设计。主要就是考虑以朗读和分析木兰形象作为主线,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因此,设计为“检查字词—名家范读—自由朗读-指名轮读—重点品读”这样一条主线贯穿整节课教学,让语文的人文特点得到充分的体现,也让学生从中得到美的熏陶。二、深入解读文本,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木兰诗》往往被视为英雄的赞歌。“英雄”是什么呢?英雄就是保家卫国的人,会打仗,很勇敢。可是关于“打仗”就写了“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句,作者却浓墨重彩的描写了木兰为父亲担心、决心出征、凯旋归来及家人团聚的欢乐。因此本文立意的重点不是花木兰参加了战争和她战斗的英勇,而在于她是一个“女英雄”。战争的责任本来并不在她,她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作为一个女子,她承担起了“阿爷”和“长兄”也就是男性的职责。这个职责不单是家庭的,也是国家的。她主动参战,为国而战,立了战功却辞官还乡,享受父母、家庭的欢乐。这个英雄的内涵,从承担“家”的重担开始,到为国立功,最后又回到家庭,享受亲情的欢乐,文本突出的恰恰是一种非英雄的姿态-女儿情怀,木兰还尤其为自己成功的掩盖了女性的身份感到自豪,表现出她的柔美。所以,我便抓住“木兰是一个女英雄”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设计了“从句中,我读出了木兰是一个的人”的主问题,引导学生读诗歌、品句子、感形象,解读她“英雄也妩媚、女子亦刚强”的个性特征。三、品析艺术特色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问题,一是互文手法的运用,二是结构上详略美,三是内容上的人物形象理解,壮美和柔美的有机结合。第一个问题由学生在疏通文意环节提出对于互文的疑惑,然后让学生自己找类似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孩子们找的很到位,效果较好。第二个问题我先将故事情节概括出来,让学生浏览课文,用四个字来给每段起个小标题。这个问题学生解决的很不错。第三个问题是在师生互动中我的追问下完成的,效果不错。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实现“有效学习”的能力。四、课堂中存在的缺陷在如何能让学生的思维都“动”起来方面,激发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师生共享共融课堂,我做得还不够。有的同学有些胆小,但举手很积极,我却没有意识到,没有进行及时鼓励。诗歌教学注重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注重以“读”为本,熟读成诵的训练,这些细节在这堂课上没有达到最佳的效果。这堂课,虽然未能全部如愿,但我感到欣慰。因为我已经努力了,我已经付出了,我已经展示了,我有了收获。我们的教学正是在这样的收获成功和快乐,感悟得失过程中实现进步提升的。教学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也正因为遗憾,它才吸引我不断前行,不断追索!《木兰诗》课标分析《语文课程标准》论述了语文教学所要承担的责任:培养现代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在《木兰诗》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承担起这一责任。(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全面,既指课程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又指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不能偏废: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木兰诗》正是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的传统优秀篇章。《木兰诗》传唱千年,历久弥醇,正是因为它“事奇诗奇人奇”,《木兰诗》的语言、思想、形象都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是落实课程理念的很好载体。〔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