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地理-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地理-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地理-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地理-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及成因;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各方面因素;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学会分析其影响因素。【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世界人口分布图的分析,总结世界人口分布规律;通过对世界各地自然、经济等特征的了解,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的成因;理清思路:只要涉及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首先考虑到三个大的方面,然后从各个角度具体分析。强调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有决定性作用;结合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气候分布特点分析中国人口分布特点;运用自学法来启发学生分析相关问题。结合教材内容,根据自身的体会和身边的事例,分析理解概念,并进一步分析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联系的观点;养成有条理、全面地分析问题的习惯;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对中国东西部差异的认识;认识环境人口容量的双重属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发展观。■教学重点1.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2.人口分布的规律及其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教学难点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估计。2.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教学准备利用网络技术手段,收集整理与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相关的图文声像资料,加工成教学插件,用作有关内容分析时的补充论证材料。■教学方法1.讨论法: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2.学案导学:学案。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世界和我国夜空卫星图片展示教师:星星点点的所在是人类密集的场所,大家能发现什么规律吗?学生:人口分布不均匀!教师: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人口密度,大家一起看教材。师生共同明确四大人口密集区,并借助展示分层设色图进一步找到这些地区的共性。(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中信息的能力)学生:北半球中低纬度、沿海地区、平原低地地区。师生一句话概括世界人口分布规律。教师:那这个规律在我国适用不适用呢?适用的话,套用这句话我国的人口又集中分布在那些地区呢?课件展示“我国地形图”“我国气候图”“我国河网密度图”供学生参考找到我国的人口密集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教师:其实早在1935年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就发现了这种规律,“今试自黑龙江的爱珲(今黑河),向西南作一直线,至云南腾冲为止,分全国为东南与西北两部:则此东南部的面积计四百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6%;西北部之面积,计七百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惟人口之分布,则东南计四亿四千万,约占总人口的96%;西北部之人口,仅一千八百万,约占总人口的4%。其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师生共同分解规律,学生以讨论的形式找到方位、自然、经济和民族上的差异。教师: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我国人口分布的格局有没有改变呢?展示我国最近的人口分布图片和人口流动的趋向图,学生明确差异不但没减小反而在拉大。引出学生探究活动——请从自然和社会的角度,说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沿海地区人口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学生讨论总结)教师: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包含政治文化因素)的一般思路。并逐一分析、一一讲解。视线转回我国东部地区的优越性。教师:既然东部地区的条件如此优越,那是不是可以接纳和承载源源不断的人口迁入或增长呢?答案学生明确是否定的,为什么呢?教师引出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小到东部地区,大到一个国家甚至是地球村,空间是有限的,资源师有限的,水源是有限的,所有的有限加起来只能供养有限的人口。学生:学生自主学习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学生代表转化成自己的理解语言,明确最大值和最合理的数值的界限。那么既然是数值,就应该是能估算的,如何估算?引出影响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师生共同分析资源、经济发达程度、科技水平、受教育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对人口容量的正相关,以美国的消费案例引出消费水平对人口容量的负相关。教师:那我国的人口容量又是怎样的呢?自主学习知识窗,找到4个数据。学生逐个分析数据,教师予以评价鼓励并强调其中的差异。教师:那我过现在的人口数量是多少?学生:超过了13亿,远远高于合理容量,趋向于环境人口容量的最大值。教师:照此形势,我国的发展前景堪忧,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学生找到人口和人口容量已减一加的两个方向,总结规范语言。课堂小结(知识梳理)当堂检测《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普通高中,相对于重点高中的学生而言总体上知识基础较薄弱,思维能力也因知识的不扎实而受限制。在新课讲授前强化了学案的课前预习功能,不然很难完成当堂课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虽然总体上我们的学生基础较差,但学生和学生之间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也有一定的差距。有些学生对于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和谋求人口合理容量不很清楚,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对于我国和世界的人口分布有一定的认识基础的学生,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解决。而探究活动环节也主要是针对基础较好思维较发散的学生设定的,讨论反倒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之间思维互补强化了学习效果。《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效果分析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是在前两节的基础上对学生形成正确人口观的重要知识入口,我在在导入新课时借助了动画和70亿的数据让学生对本节课甚至本单元的知识形成体系。人口分布的规律对于学生而言比较直观易于理解,但是对于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学生比较陌生,教材上的定义又过于学术,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所以费时较多,但学生最终理解并能活学巧用地做题,也是值得的。整节课下来学生反应不错,学生借助于老师提供的材料,解读材料、生疑质疑、组织答案、踊跃发言。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了乐趣,挖掘了潜能,发现了自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取得更高的讨论效率,教师应该善于捕捉适合学生发挥的内容、引发讨论,适时点拨,最大限度在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讲书本知识生活化,案例教学时要尽量选取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常见案例,更易于学生的吸收和理解。《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材分析教材首先用大量篇幅讲述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以及世界和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通过搞清楚人口分布的大势及成因,为更好地理解环境人口容量作铺垫。第一“世界人口分布”。教材以图解的形式分析说明了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人口分布的描述应包含人口平均密度和人口分布格局两个方面。其次以活动的形式,利用一组图表呈现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规律,不仅培养了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为探讨成因奠定了知识基础。第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教材从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文化因素三个层面详细地阐述,对第一节和第二节内容也起到了总结的作用。由于已有前面知识的铺垫,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因而教材主要以文字形式直接陈述。第三“我国的人口分布”主要介绍了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知识窗是对正文内容的进一步说明。教材以插图地形式给出了最近两次人口普查我国东、中、西三个地带人口增长地差异,说明人口分布东多西少的现象更加突出。第四“谋求人口合理容量”主要说明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影响因素,说明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和相对确定性的双重性。借助知识窗的形式给出关于我国人口容量的几组数据,指出我国必须谋求合理人口的容量,坚定不移地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这是对本单元知识的总结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起到了点睛的作用。最后教材选择热点话题“三峡移民”这一具体实例设置活动,有助于学生深入分析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评测练习读某地区人口分布与海拔关系图,回答1~4题:1.该地区海拔400米以下地区的人口密度低的原因是()A.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B.地势低平,洪涝灾害频繁C.峡谷地带,交通不便D.气候干燥,水源缺乏2.下列地区与图中体现的情形最为吻合的是()A.德干高原B.长江流域C.非洲东部D.西欧平原3.影响图示人口与海拔关系的最重要的因素是()A.河流B.气候C.交通D.矿产4.在热带干旱地区人口的分布常与图示地区相似,是因为地势较高的高原、山区()①气候凉爽②资源丰富③降水较多④排水流畅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5.下列地区中属人口稠密区的是()A.澳大利亚B.东亚C.北非D.东欧6.有关世界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A.世界人口密集地区都在发展中国家B.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洲是非洲C.世界上的平原都是人口稠密地区D.亚州人口最多,占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7.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由小到大排序正确的是()A.原始社会——农业社会——现代社会--_工业社会B.农业社会——原始社会--工业社会——现代社会C.工业社会——原始社会——农业社会——现代社会D.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现代社会8.读下图表,回答问题。海拔(米)海拔(米)1.5%2005002000河流城镇图1干旱地区人口分布图2人口分布随海拔高度的比例变化24%1.83%56.2%表1环境温度对人体的影响生命障碍不利高温高温舒适低温不利低温冷金属粘皮>49℃>29℃>24℃21℃±3℃<18℃<10℃<-20℃(1)图1、图2和表1表示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分别是、、。(2)由表1可知世界人口最集中的温度带是。(3)解释图2人口集中分布在0-200米地区的原因是①②③(4)上述自然因素往往通过对人口的影响,从而影响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又通过人口分布而影响的形成和发展。(5)除上述自然因素外,影响人口增长和分布的人文因素有A、经济状况B、交通条件C、历史文化D、政策法规9.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1:我国东、中、西部第四次人口普查和第五次人口普查有关人口密度统计图材料3:八五”末期,我国云南、贵州.四川3省贫困人口最多,总计2000万左右,至1999年在云南、贵州两省贫困人口仍接近600万,与之相邻的西藏贫困人口不足100万。(1)材料l反映出1990年一2000年间我国人口分布发展的趋向是什么。(2)根据材料2可得出我国人口的垂直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3)试从自然、社会经济等角度简析云南、贵州两省贫困人口较多的原因。(4)从环境人口容量角度出发,说明能否向西藏进行大量的人口迁移?并说明理由。参考答案及解析1~4解析:从图中的曲线变化可知,该地区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1200米左右,海拔500米至1300米之间,人口分布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多,应在气候湿热的赤道地区,在热带干旱地区,人口也主要分布在高原、山区,因为高原、山区气候凉爽,降水相对较多。答案:1、A2、C3、B4、A5.B解析:东亚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人类发展历史悠久,为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区之一。6.D解析:世界人口分布密集地区主要位于自然条件优越的东亚和南亚地区以及经济发达的西欧和美国东北部地区,既有经济发达地区也有经济欠发达地区。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平原,人口分布稀少。根据统计资料,亚洲人口最多,占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7.D解析:从原始社会经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现代社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导致资源的种类、数量、范围、利用率不断发展,从而提高了环境人口容量.8.解析:水源、地形、气候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自然因素,世界人口最集中的温度带是温带或亚热带,人类的工农业生产活动大多集中在平原地区,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文化因素。本题通过对图表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既考查分析图表的能力,又考查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答案:(1)水源地形气候(2)温带或亚热带(3)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交通便利(4)死亡率城市(5)ABCD9.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析图以及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不难得出结论。答案:(1)东、中部人口密度增加,西部略有下降,东西部人口分布更加不均(2)海拔低的地区人口稠密,海拔高的地区人口稀少(3)地形崎岖,自然条件恶劣,交通落后,文化科技水平低(4)不能因为西藏地区高寒、缺氧,土壤贫瘠,科技水平差,自然资源利用不充分,环境承载力低《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课后反思鉴于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和前两节联系性较强,在导入新课时借助了动画和70亿的数据让学生对本节课甚至本单元的知识形成体系。人口分布的规律对于学生而言比较直观易于理解,但是对于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学生比较陌生,教材上的定义又过于学术,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所以费时较多,但学生最终理解并能活学巧用地做题,也是值得的。整节课下来学生反应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