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历史-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历史-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历史-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历史-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首先,通过三则材料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与日本的关系:朋友还是敌人?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展示材料:材料一:“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日本是我们最近的邻邦。……然而,在地球上现有的国家中,日本却是离我们最远的一个国家。”——央视主持人水均益材料二:“日本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最凶恶、最野蛮的敌人。”——江泽民材料三:“日本是中国的闹钟,时刻让中国惊醒。”接下来,展示学习目标:熟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理解《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及所带来的危害,认识分析战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二、讲授新课一、甲午中日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1、战争爆发的原因【自主学习】组织学生阅读课本57页前三段,总结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解决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根本原因)转嫁1890年经济危机积极对外扩张(直接原因)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导火线)简介日本的大陆政策,引导学生认清日本侵略者的面目,让学生了解日本为了侵略中国已经准备很久了。2、战争的经过、结果战争经过:(动态地图显示)丰岛→平壤→黄海海战→旅顺、大连→威海卫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爆发标志:丰岛海战(1894年)重大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3、战争的结果及条约的签订签定《马关条约》——最严重、大大加深(如何理解,要讲清楚)1895年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定了《马关条约》。项目内容影响和危害三岛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严重破坏中国领土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二两军费2亿两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清政府财政不堪重负,不得不大举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四地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使侵略势力深入内地一厂允许日本在华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知识拓展】日本非法窃取钓鱼岛在甲午战争尚未散尽的硝烟中,日本乘中国败局已定之机对钓鱼岛下手:1895年1月内阁会议通过了窃取钓鱼岛的决议。日本通过甲午战争侵夺了中国大片领土。在其获得的土地中,有通过《马关条约》公然割占的,如台湾;有在战争中抢先攻占的,如澎湖列岛;有的则是在《马关条约》签订前乘人之危,不进行谈判,也不缔结任何条约偷偷侵占的,如钓鱼岛。4、战争的影响:以地图为媒介引导学生分析总结甲午战争的失败对国内外造成了怎样的影响?①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原来不起眼的小国日本则一跃成为亚洲的强国,中国人也因此被称为“东亚病夫”。同时,日本在《马关条约》中的巨大获利也大大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华民族的危机进一步加深了。(《时局图》)(展示两次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地图,让学生体会民族危机的加深)引导学生总结: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东南沿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东部沿海)中日甲午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深入内地)引导学生分析总结:随着列强入侵的加剧,开放的口岸由东南沿海开始向东部沿海沿边,最后开放的口岸越来越深入中国内地。②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开始了军事改革,建立起新式陆军;各阶层以不同方式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人民群众的反洋教斗争迅速发展成为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爱国知识分子试图通过维新变法挽救民族危机,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决心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以此为过渡介绍义和团运动的原因:二、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义和团运动根本原因:民族矛盾的尖锐直接原因:外国教会猖獗,反洋教斗争的发展简单介绍过程:1898—1900,山东—京津在义和团运动迅速发展过程中,义和团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扶清灭洋。对于这个口号,如何评价?进步性:鲜明地反映出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要求和愿望,具有爱国性质。局限性:“扶清”表明义和团对清政府认识不清.对于动员和吸引部分官军参加义和团运动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却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表现出盲目的排外倾向,阻碍向西方学习.【练习反馈】针对义和团运动的口号做两道针对性的练习题: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的原因是(D)A.清政府安抚政策B.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C.袁世凯疯狂镇压D.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扶清灭洋”口号,反映的中国社会实质问题是(B)A.清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矛盾缓和B.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十分尖锐C.义和团对清政府和帝国主义认识不清D.义和团运动发展到成熟阶段由于都是农民阶级发起的运动,结合太平天国运动分析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原因?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主观上:农民阶级局限性.应该怎样评价义和团运动?(阅读课本,结合所学知识)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但是由于农民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义和团的组织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其口号具有盲目排外的弱点;没有把外来文明与帝国主义侵略区别开来,其斗争结果不能促使中国走向进步,只能更加落后。这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方向是背道而驰的。思考:根据材料(课本59页中间)说明义和团运动的实际反帝效果?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企图通过材料进一步介绍瓦德西身份,引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根据课本内容及之前所学知识分析原因:根本原因:为了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借口救护驻华使馆,并助中国剿匪)简介八国联军侵华过程。重点分析介绍《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①赔款4.5亿→加重人民的负担,税收受列强控制。②设使馆区→“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侵华大本营;③拆炮驻兵→腹地置于列强控制下便于镇压反帝运动;④惩办“祸臣”→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总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概述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项目程度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的程度加深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思维升华:在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列强在侵华过程中呈现出哪些特点和趋势?特点和趋势:(1)侵略国:从个别国家到列强争相侵略(2)经济侵略特点:从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3)政治侵略特点:从局部侵略到,扶植代理人以华治华课堂总结: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都以失败而告终。尽管清政府在甲午战败后开始了军事改革,中国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都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但社会制度的落后,导致中国一败再败。1901年初,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它说明改革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国将向何处去?在下一节我们将就这个问题进行探究。【练习反馈】19世纪对中国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C)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是①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②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③造成国家财政困难④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危机(D)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在初中的学习和平时的积累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以及《辛丑条约》的危害和影响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效果分析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了甲午中日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知道其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战争使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进一步遭到了破坏,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它又在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思想上促进了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客观上有利于推进中国的近代化。另外学生还认识到在分析战争的影响时,要在国际背景下,一分为二的看待历史事件,同时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即落后必然挨打,因此我们要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才能屹立于民族之林,成就不朽的辉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图文资料,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刺激学生追根溯源的欲望,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让学生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提高了学生信息搜集能力,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另外,老师在设置问题时有梯度,从简单到复杂,在兼顾多数学生情况下适当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历史思维习惯。通过学生的反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对本课的知识点有了完整的认识,同时也了解了国人的不屈抗争的史实,认识到自身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学生大的历史观也在不断的完善,即能从历史的角度去客观的评价历史事件,但在具体的史实的掌握过程中,史实的掌握还有所缺失,同时在历史史实的分析过程中,学生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教材分析教材地位:《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是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第四单元第三课。它对我国的影响巨大,是中国近百年屈辱史的深入,也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压迫、追求民族独立、反抗专制统治、追求民主进步的重要转折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后,中国的社会各个阶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习本课对学生学习其后的历史内容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内容:本课内容包括两部分:甲午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都具有阶段性标志,同时也有密切联系。这两次战争均爆发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之际,中日甲午战争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日本胁迫清政府签订了一个空前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适应了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时期的需要,并且直接引发列强对华瓜分狂潮,使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这种形势下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有成为列强组成联军共同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八国联军侵华直接导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析:①《马关条约》是自《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一个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②《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2、难点分析:甲午战争后中国各阶层的探索是难点。面对民族的生存危机,中国各阶层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清王朝进行了军事改革,派袁世凯编练新军;康、梁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则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团体——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纲领;农民阶级则掀起了义和团运动,反抗外来侵略,但最终都失败了。评测练习1.《马关条约》中对民族资本主义危害最大的是()A、赔款白银两亿两B.增开新的通商口岸C、允许日本在华设厂D.外国公使进驻北京2.“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与该诗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中法战争B.中日甲午战争C.日俄战争D、抗日战争3.近代史上“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诗中的“两度劫”是指()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②《天津条约》的签订③《北京条约》的签订④八国联军进占北京、大肆掠夺A.①②且①③C.③④D.①④4.在近代史上列强强迫中国政府签订厂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下列条约全部含有赔款项的是()A.《南京条约》、《望厦条约》、《天津条约》、《虎门条约》D.《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C.《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D.《虎门条约》、《黄埔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5.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思想家章炳麟在1905年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今日幸颐和,明日幸海子,几忘曾幸古长安,亿兆民膏血轻抛,只顾一人庆有;下联为:五旬割云南,六旬割台湾,七旬又割东三省,数千里版图尽弃,每逢万寿疆无。此联抨击的现象主要是()A.西方侵略者的贪婪B,最高统治者的腐朽C.外交官员的卖国D.广大人民的麻木6.《马关条约》不同于《·南京条约》的突出特点是()①便利厂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②反映了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侵略要求③使外国侵略势力向中国内地延伸④签订于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过渡时期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7.在某个条约的签字仪式上,一个自称“中国通”的帝国主义分子写了一幅上联:“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一位中方官员义正词严对了一幅下联:“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此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火条约》D.《辛丑条约》8.有关义和州“扶清灭洋”口号的说法正确的是()A.反映厂义和团反帝反封建的性质B.把斗争矛头指向了清政府和外国侵略者C.反映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激化D.导致了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9.”瓜分豆剖燃眉急,扶清灭洋树大旗:莫道中华尽懦弱、农民阶级志不移。”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三元里抗英B.义和团运动C.太平天国运动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0.“紫禁城内各宫殿,尽为寇兵分国占据。三海、万寿山、颐和园等处……各宫巾累代珍异皆为日人捆载以占。”这次战争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B.甲午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课后反思1、本教案使用中的亮点:①、按照课标的要求来组织课堂教学。知识的整合,史料的选用,问题的设计都是围绕课标主要问题展开的。②、合理利用变通课本资源。将课本中的知识点合理转变到材料中,以情景模拟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并合理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课堂效果和师生互动效果比较好。2、本教案使用后的建议:①、提出问题后要适时加以引导,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甲午战争对今天中日关系的影响,及我们应如何自强不息,如何正确认识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