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入园焦虑PPT高职学前教育完整全套教学课件_第1页
幼儿入园焦虑PPT高职学前教育完整全套教学课件_第2页
幼儿入园焦虑PPT高职学前教育完整全套教学课件_第3页
幼儿入园焦虑PPT高职学前教育完整全套教学课件_第4页
幼儿入园焦虑PPT高职学前教育完整全套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幼儿入园焦虑概述第一章第1章幼儿入园焦虑概述第2章幼儿入园焦虑概述的原因第3章相关心理治疗理论在幼儿入园焦虑干预中的应用研究第4章幼儿入园焦虑的消除策略第5章幼儿入园焦虑个案研究及应对方法案例:视幼儿园为地狱的楠楠

楠楠,女孩,32个月,刚刚进入幼儿园小班学习的小朋友。每天去幼儿园对于楠楠来说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每次在妈妈离园时都会拼命的哭闹,不管幼儿园的老师采用什么方法,就是死命抱住妈妈不放。尽管在幼儿园老师和妈妈的共同努力下,很不容易的把他抱到教室里,在妈妈走后仍然哭闹不止。无论幼儿园老师采用什么办法,收效都不大。课前视频宝宝入园哭闹是什么现象?第一章幼儿焦虑概述123幼儿焦虑幼儿入园焦虑幼儿入园焦虑的相关理论第一节幼儿焦虑焦虑的概念1焦虑(anxiety)是正常人在对未来事件无法预测结局时产生的一种情绪,如面临重大抉择或考试。作为一个症状,则是指在缺乏充足的客观原因时,患者产生紧张、不安或恐惧的内心特严,并表现相应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此时患者警觉水平增高,严重者有大祸临头、惶惶不可终日之感;有运动性不安、坐卧不宁,好比热锅上的蚂蚁;伴心悸、出汗、尿频、震颤、眩晕、恶心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一、幼儿焦虑的界定及理论第一节幼儿焦虑幼儿焦虑2焦虑作为儿童情绪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指儿童在认识到内外部刺激对自己存在某种威胁,或者自己无法达到某种目标、克服某种障碍时所感受到的由紧张、焦急、担心、恐惧等交织而成的不良情绪状态。第一节幼儿焦虑1.弗洛伊德对幼儿焦虑的解释弗洛依德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其理论的提出是建立在其大量的临床治疗基础之上的。他认为人类人格的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并认为人格发展的动力是“力比多(libido)”。弗洛伊德在其人格结构说基础上提出了“焦虑的信号理论。”(二)幼儿焦虑的理论第一节幼儿焦虑1.弗洛伊德对幼儿焦虑的解释弗洛伊德认为焦虑是由被压抑的“力比多”转化而来的,本我是焦虑的根源。在日常情境中,儿童焦虑是源于“力比多”无法得到发泄,并且大多数是儿童出生时与母亲分离的原始焦虑的复现。

三种类型:现实焦虑或客观焦虑神经质焦虑道德焦虑(二)幼儿焦虑的理论第一节幼儿焦虑2.霍妮和沙利文对幼儿焦虑的解释霍妮把社会文化因素引入精神分析。焦虑就是“一个孩子在一个充满潜在敌意的世界里所抱有的一种孤独和无助的感觉”。(二)幼儿焦虑的理论沙利文也认为儿童焦虑是由亲子关系不良造成的,但他特别强调重要他人(父母、教师等)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第一节幼儿焦虑3.罗洛·梅对幼儿焦虑的解释他认为焦虑乃是“人对威胁他的存在、他的价值的基本反应”,是一种不确定性和无依无靠的感觉。只要主观上认为某个价值受到威胁,人就足以产生焦虑体验。他还认为焦虑的形成和导致焦虑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由文化影响所致。(二)幼儿焦虑的理论第一节幼儿焦虑4.罗杰斯对于幼儿焦虑的解释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焦虑的起源是因为个体在幼年的时候没有得到养育者的无条件的、积极主动的关注,作为回应,个体会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这样的人在长大之后,就会发展出一套苛刻的自我评判标准,称之为“价值条件”(Conditionsofworth),为了达到价值条件,人们不断的歪曲和否认自己的真实体验。(二)幼儿焦虑的理论第一节幼儿焦虑1.幼儿焦虑的表现焦虑作为儿童情绪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指儿童在认识到内外部刺激对自己存在某种威胁,或者自己无法达到某种目标、克服某种障碍时所感受到的由紧张、焦急、担心、恐惧等交织而成的不良情绪状态。(三)幼儿焦虑的表现及分类程度:不安、担心害怕、惊慌恐惧表现形式:1.特性定的主观体验(自我感觉方面)2.一定的行为表现(行为方面)3.特定的身体反应模式(心理、生理方面)

分离性焦虑分离性焦虑是指6岁以下的儿童,在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过度焦虑反应,常表现为过度的哭叫、吵闹,或出现淡漠、退缩。

【案例】奇奇今年上幼儿园了。早晨,妈妈送他入园的时候,他还表现的非常高兴,可是当妈妈要离开的时候,他就狠命的哭起来,,怎么也不让妈妈走。由于妈妈急着上班,将他交给了老师,结果,整个上午,他就一直不停的嘎咽,眼里的泪水就没有断过,老师不得已,只好通知他妈妈将他带回家。第一节幼儿焦虑2.幼儿焦虑的分类(三)幼儿焦虑的表现及分类

过度焦虑反应过渡性焦虑常见于学龄期儿童,多发于女孩,表现对未来过分担心、忧虑、不切实际的烦恼。

【案例】刚刚来到幼儿园的晓楠总是神经兮兮,害怕这个、害怕那个,弄的小朋友都不愿意和他玩,有一天妈妈因为路上堵车没有及时来接晓楠,结果晓楠在等待妈妈的时候,看到其他小朋友都有妈妈爸爸接回家就大哭不停,并且边哭还边说,“妈妈是不是出车祸了,妈妈是不是不要我了……”,还出现出汗、发抖等症状。第一节幼儿焦虑2.幼儿焦虑的分类(三)幼儿焦虑的表现及分类

过度焦虑反应过渡性焦虑常见于学龄期儿童,多发于女孩,表现对未来过分担心、忧虑、不切实际的烦恼。

【案例】刚刚来到幼儿园的晓楠总是神经兮兮,害怕这个、害怕那个,弄的小朋友都不愿意和他玩,有一天妈妈因为路上堵车没有及时来接晓楠,结果晓楠在等待妈妈的时候,看到其他小朋友都有妈妈爸爸接回家就大哭不停,并且边哭还边说,“妈妈是不是出车祸了,妈妈是不是不要我了……”,还出现出汗、发抖等症状。第一节幼儿焦虑2.幼儿焦虑的分类(三)幼儿焦虑的表现及分类

社交性焦虑社交性焦虑又称回避性障碍或社交敏感性障碍,患儿表现为与人接触或处在新环境时出现持久而过度的紧张不安、害怕,并试图回避,恐惧上幼儿园或上学,有明显的社交和适应困难。

【案例】洋洋进入幼儿园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老师发现他从来都不和其他小朋友说话、做游戏,并且在其他小朋友走向他,和他说话的时候会紧张、害怕,有时甚至马上跑开了。每天早上入园的时候,小洋洋都会哭上半个多小时,并且谁安慰也无效,白天的时候洋洋就一个人躲在班级的小角落里,从来不和人交流。洋洋的表现让老师和家长都很担心。第一节幼儿焦虑2.幼儿焦虑的分类(三)幼儿焦虑的表现及分类第一节幼儿焦虑焦虑不利于幼儿自身的身体健康。焦虑影响幼儿智力的发育焦虑不利于幼儿人格的发展二、幼儿焦虑情绪的影响第二节幼儿入园焦虑一、入园焦虑相关概念界定

分离焦虑(separationanxiety)是焦虑的一种。“通常出现在与父母分离或与所爱和依赖的人分离或面临分离的威胁等情况下,表现为恐惧、焦虑紧张、不安等情绪反应。入园焦虑是指幼儿进入幼儿园后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焦虑情绪,包括分离焦虑、社交恐惧,以及与环境改变,规则约束等有关的焦虑情绪。第二节幼儿入园焦虑二、幼儿入园焦虑的表现

第一,哭闹。开学之初,哭闹型的孩子占多数,在与家人分离时,第一反应表现为抱着家人大声哭闹,不肯松手,像是永远见不到家人一样。当教师接过来抱时,有的拒绝、努力地挣脱,甚至呕吐,拼命地想离开幼儿园,有的依从但仍哭闹。第二,跟随。幼儿对某位教师有特别的依恋,拒绝一切活动,牵着这位教师的手形影不离,进餐要她喂,午睡要她拍,教师一离开就焦躁不安,到处寻找、哭闹。第三,自我封闭。这类孩子性格较内向,入园后默默流泪,不说话,不与大家玩,寻找自己的依恋物。

(一)缠人型缠人型的幼儿在入园家长离开后,不仅会大声哭闹,而且还不停地重复要求父母来接,并且喜欢跟随某一位教师或幼儿,这类幼儿在园期间必须时时跟随依恋的对象,一刻见不到依恋对象就疯狂哭闹,只要见到依恋对象就马上停止哭泣。这类幼儿焦虑反应强度较高,适应期较长,需要教师的特殊关注。

【案例】小淑涵刚刚入园,哭闹的非常厉害,不论教师怎么哄她,找玩具或者书本给她看,再或者讲故事都不能阻止她“撕心裂肺”的哭声。但是,当她看到了保育员刘阿姨后,就一直缠着刘阿姨,一刻也不能与她分开,在园中,不论是上厕所,午睡、吃饭等等一系列活动都要刘阿姨陪伴,而且还追根究底的问刘阿姨问题,比如“你干什么去啊?”“你给谁打电话啊”“你为什么要拖地啊”等等……第二节幼儿入园焦虑三、幼儿入园焦虑的类型

(二)狂暴型狂暴型幼儿就如狂暴二字所描述的那样,在入园分离时常常大哭大闹,甚至对教师或幼儿拳打脚踢、满地打滚,任谁安慰也无效,甚至有的狂暴型幼儿试图撬开门逃走。但是这类幼儿一旦在教师的安慰之下平静下来,就能立刻适应幼儿园的活动。

【案例】雄雄在妈妈的怀抱里大声地哭着,似乎要天昏地暗了,教师张开了手臂,从妈妈的手里抱过雄雄,雄雄紧紧的搂着了教师的脖子,看着妈妈的背影,哭声依然很大,教师抱着他,指着悬挂在天花板上的一颗颗串联起来的漂亮的糖不停地数着:一颗红红的糖,一颗绿绿的糖……雄雄渐渐停止了哭声,小眼睛眨呀眨。第二节幼儿入园焦虑三、幼儿入园焦虑的类型

(三)封闭型

封闭型的幼儿在离开家长进入幼儿园后,不会大哭大闹、拳打脚踢,而是安静的坐在角落里,默默的流眼泪,并且不和任何人说话。他们不会主动和别人交流,并且一般会带着自己的依恋物,如小被子、玩偶等,一旦看不见依恋物就会哭闹。这类幼儿焦虑反应强度最低,但是适应期最长。

【案例】

萌萌安静地坐在一旁,大眼睛不停地转动,观察着周围的小朋友,小朋友们最喜欢的躲猫猫的游戏也是萌萌在家里经常和妈妈玩得游戏,可是小朋友的笑声似乎一点都没有“打动”萌萌,她安静地坐着,一副若有所思的神态。第二节幼儿入园焦虑三、幼儿入园焦虑的类型

(四)一般型

一般型的幼儿常常只在入园分离时时哭闹,或者在活动遇到挫折时哭闹,教师稍作安慰就能缓解,这类幼儿入园适应期短,焦虑反应强度低。

【案例】牛牛,三岁,在幼儿园开学时,爸爸妈妈把牛牛送到了幼儿园,在刚刚离开父母时,牛牛哭了几声,但是当牛牛看到幼儿园里有这么多图书、这么多玩具时,就马上投入的玩具的怀抱,玩的不亦乐乎,而且很快和老师和小朋友和谐的相处起来。第二节幼儿入园焦虑三、幼儿入园焦虑的类型第三节幼儿入园焦虑的相关理论一、依恋理论

依恋指的是抚养者与孩子之间一种特殊的情感上的联结。在这里抚养者主要是指母亲。依恋突出表现为三个特点:

依恋对象比任何别的人更能抚慰婴儿;

婴儿更过趋向依恋目标;

当依恋对象在旁时,婴儿较少害怕,当婴儿害怕时,更容易出现依恋行为,他寻找依恋对象以取得安全感。

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比(JBowlby)(一)何为依恋二战期间许多儿童成为无人照料的孤儿,Bowlby发现这些进入孤儿院的孤儿虽然在身体上得到了看护,但仍然表现出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他从孤儿院中由于母爱剥夺等因素导致的孤儿的心理障碍的关注开始,在生态学和精神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恋理论。

研究表明,早期依恋的性质深刻地影响着成年之后的人际关系和精神健康。第三节幼儿入园焦虑的相关理论(二)依恋的发展阶段名称

年龄范围(月)

特点前依恋期0-2无区别的社会性反应依恋关系建立期2-7认识熟悉的人依恋关系明确期7-24抗拒分离、警惕陌生人、有意图的交流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24个月以上关系更趋两极化,儿童更了解父母的需求第三节幼儿入园焦虑的相关理论(三)依恋的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我爱你,因为你喂养我

弗洛伊德认为,依恋起源于父母,婴儿首先依恋于母亲对他的喂养,从而对为其提供口腔快感的人产生好感。喂养时母亲与婴儿相处的方式决定着婴儿的依恋性质,健全的依恋来自于母亲给予的温暖、宽容和充满感情的照料。

母乳喂养哈洛的恒河猴实验哈洛和他的同事们把一只刚出生的婴猴放进一个隔离的笼子中养育,并用两个假猴子替代真母猴。这两个代母猴分别是用铁丝和绒布做的,实验者在“铁丝母猴”胸前特别安置了一个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头。按哈洛的说法就是“一个是柔软、温暖的母亲,一个是有着无限耐心、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的母亲”。

实验结果:刚开始,婴猴多围着“铁丝母猴”,但没过几天,令人惊讶的事情就发生了:婴猴只在饥饿的时候才到“铁丝母猴”那里喝几口奶水,其他更多的时候都是与“绒布母猴”呆在一起。——喂养真的那么重要吗?第三节幼儿入园焦虑的相关理论(三)依恋的理论

2、学习理论:我爱你,因为你奖赏我

学习理论认为,婴儿依恋他们的母亲是因为母亲为他们提供基本需要,如食物、温暖、温柔的抚摸、轻柔安慰的话语,甚至干净的尿布。久而久之,婴儿就会将母亲和舒适或快乐的感觉联系在一起,于是母亲的在场、微笑、声音获得了二级强化的性质。在学习者看来,依恋实质上是指母亲满足儿童基本需获得的二级强化行为。母婴的亲密互动第三节幼儿入园焦虑的相关理论(三)依恋的理论

3、认知发展理论:爱你,我必须知道你的存在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依恋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有赖于婴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在产生依恋之前,婴儿必须要将熟人和陌生人加以区分,他还必须能够意识到熟悉的陪伴者存在的永久性(客体永久性),因为人们很难和一个一旦从视野中消失存在的人形成稳定的关系。

客体永久性印刻——洛伦兹

1937年洛伦兹报告了刚出生的小鹅几乎尾随所有异动的物体,包括它们的母亲、鸭子、甚至人类。他将这种行为称为印刻。洛伦兹也注意到印刻是:自动化的,没有人教它们;只出现在它们被孵化后锻造的关键期中;不可逆转的——一旦他们开始尾随某个特点的目标,就会一直依恋它。

洛伦兹断言印刻是一种适应性反应,跟随母亲会使幼鸟获得食物、得到保护,从而生存下去。第三节幼儿入园焦虑的相关理论(四)婴儿与依恋相关的恐惧

1.陌生人焦虑当母亲带着一个陌生人来到婴儿面前,陌生人和婴儿打招呼时,大多数9个月左右的婴儿会盯着那个陌生人一会儿,然后呜咽着转身爬向母亲。

2.分离焦虑许多婴儿形成基本的依恋后也会在母亲或者其他依恋对象离开时表现出明显的不安。第三节幼儿入园焦虑的相关理论(五)依恋的分类

陌生情境测验程序场景事件注意观察的潜在依恋行为1主试带领家长和婴儿进入游戏室,然后离开

2家长在一旁坐着看儿童玩家长作为安全基地3陌生人进入,坐下,和家长交流陌生人焦虑4家长离开,如果婴儿感到不安,陌生人给予安慰分离焦虑5家长返回,和婴儿打招呼,如果婴儿感到不安予以安慰,陌生人离开重聚行为6家长离开分离焦虑7陌生人进入给予安慰接受陌生人抚慰能力8家长返回,和婴儿打招呼,如果婴儿感到不安予以安慰,用玩具吸引婴儿重聚行为

第三节幼儿入园焦虑的相关理论(五)依恋的分类1.安全型依恋(secureattachment)

大约有65%的婴儿是这种类型,对这类幼儿来说母亲是其探索的安全基地,有母亲在时,他们会独自探索,母亲的离开会引起明显的不安,但是当母亲返回时,会对母亲有积极温暖的回应。当母亲在场是,他们会对陌生人很随和。陌生情境测验第三节幼儿入园焦虑的相关理论(五)依恋的分类2.不安全型依恋(1)回避型依恋这类婴儿在母亲离开后表现出很少的压力情绪,当母亲回来后,这些孩子积极地回避母亲。(2)抗拒性依恋这类婴儿紧紧的靠在妈妈身边,很少有探索行为,通常在他们母亲离开后非常的不安,但是在他们母亲回来后,又表现得非常矛盾。(3)组织混乱型依恋这类婴儿奇怪的混合了抗拒型和回避型的依恋模式,他们似乎对于是接近还是回避照料者犹豫不决第三节幼儿入园焦虑的相关理论(六)依恋的影响因素1.父母的抚养质量

安斯沃斯认为,婴儿与母亲(或任何其他的亲密陪伴者)的依恋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他们所受到的关照。这种抚养方式假说认为,安全型依恋婴儿的母亲从一开始就是敏感的、有回应的照料者。第三节幼儿入园焦虑的相关理论(六)依恋的影响因素2.婴儿的气质

托马斯、查丝将婴儿的气质类型分为: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卡根的研究显示,1岁时建立起安全型、抗拒型、和回避型依恋的婴儿比例和托马斯、查丝的气质类型很相符(见表)。气质类型可划分为类型婴儿的比例依恋类型1岁婴儿的比例容易60安全65困难15抗拒10迟缓23回避20第三节幼儿入园焦虑的相关理论一、儿童心理理论所谓心理理论(theoryofmind)就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内在心理状态与外在行为的认识能力。它可以泛指任何关于心理的知识,也可以被严格地定义为用于认识心理世界的因果解释系统,即心理状态(如信念、愿望、知觉、思想、情绪和意图等)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个体可以利用这些相互联系的心理状态来解释和预测行为。(一)心理理论概述第三节幼儿入园焦虑的相关理论一、儿童心理理论

1.意外地点任务2.意外内容任务

年幼儿童固着于信念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他们只能对现实信息进行复制。年长儿童则能理解心理是可以积极、主动地解释某人知觉到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用来推测他人的信念和预测他人的行为。如果儿童能正确完成错误信念任务,就表明他们能够以不同的方式表征同一客体或事件,表明他们已经获得了和成人相同的思考方式。(二)经典的实验范式——错误信念任务第三节幼儿入园焦虑的相关理论一、儿童心理理论1.愿望、信念及相关表征的发展2.假装理解3.意图理解4.欺骗能力5.对情绪状态的理解(三)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特点第三节幼儿入园焦虑的相关理论一、儿童心理理论1.家庭因素家庭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影响主要集中家庭中兄弟姐妹的数量、家庭的假装游戏以及家庭的教养态度等。

2.儿童假装游戏在游戏中,儿童用身边已有的玩具来代替假想的玩具,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对不同的任务的心理状态进行表征,促使儿童理解心理和现实的区别。(四)心理理论的影响因素第三节幼儿入园焦虑的相关理论一、儿童心理理论3.语言发展儿童要理解他人的信念和意图,就需要在社会情形中正确使用和解释他人的语言。4.执行功能执行功能影响心理理论的发展,表现为执行功能影响心理理论的加工方式和概念形成。(四)心理理论的影响因素第三节幼儿入园焦虑的相关理论一、儿童心理理论心理理论的发展与儿童的社会性、交流能力及其适应性为的发展均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在错误信念的理解问题上,高焦虑组儿童的成绩要低于其他两组,,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入园焦虑反应与儿童心理理论存在着对应关系。越是入园焦虑反应强烈的儿童越不能很好的理解他人的心理及其行为,对家长将自己送到幼儿园存在很大的不解,会不停的问老师“爸爸妈妈为什么要把我送到幼儿园”。(五)儿童心理理论水平和入园焦虑的关系第三节幼儿入园焦虑的相关理论三、社会学习理论

20世纪40年代,美国开始提出了综合两种理论有点的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其主要观点是:人们倾向于模仿被强化的榜样行为。人类的社会行为和人格,主要是通过观察学习、模仿学习和自我调节过程以及榜样作用而形成。

班杜拉(AlbertBandura)第三节幼儿入园焦虑的相关理论三、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

所谓观察学习,实际上就是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它不同于S—R学习。第三节幼儿入园焦虑的相关理论三、社会学习理论实验:让儿童观看3部影片中的1部,每部影片中都有一个成人在攻击充气玩偶。

Film1:成人因其攻击性行为而受到严厉的惩罚

Film2:成人因其攻击性行为受到表扬和款待

Film3:成人没有受到任何处理

在儿童观看完其中一部影片后,让他们玩玩具并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二)经典实验第三节幼儿入园焦虑的相关理论三、社会学习理论(二)经典实验——Bobo玩偶实验点击图标观看实验过程第三节幼儿入园焦虑的相关理论三、社会学习理论(二)经典实验——Bobo玩偶实验结果:Bobodoll第三节幼儿入园焦虑的相关理论三、社会学习理论(三)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保持产出动机观察者将其心理资源如感觉通道、知觉活动、认知加工等贯注于示范事件的过程观察者将获得的有关示范行为的信息转换成表象的或语义概念的符号表征并存储于记忆之中以备后用的过程观察者所形成的关于示范行为的内部符号表征转换成物理形式的外显行为的过程观察者在特定的情境条件下由于某种诱因的作用而表现示范行为的过程第三节幼儿入园焦虑的相关理论三、社会学习理论

第一,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儿童的很多行为是通过模仿父母来的习得的,那么如果父母是本身焦虑高的个体,或者对于儿童的入园本身就很担心很焦虑的话,儿童更容易从父母那里学来对幼儿园的焦虑;第二,儿童在进入幼儿园后,学习对象也扩大了很多,整个班级中的小朋友和教师都是其模仿学习的对象。因此,如果班级中入园焦虑情况严重的幼儿较多的话,儿童更容易学会焦虑的表现。(四)从社会学习理论看入园焦虑思考与练习1、概念学习:焦虑、入园焦虑、分离焦虑、依恋、观察学习2、理解记忆:入园焦虑的表现、分类、影响;依恋的分类、影响因素;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特点;观察学习的过程。3、案例分析:分析以下几种儿童的表现属于何种入园焦虑类型,并针对不同儿童的表现提出解决的策略。案例一:小童进入幼儿园后哭闹不止,任谁安慰也无效,甚至有攻击性行为,入园一周后情况未有减少,教师只好通知家长把小童带回家。案例二:涵涵入园后不哭不闹,但是也很少和小朋友们交流,经常自己一个人坐在角落里,默默的玩玩具或者翻看书本。案例三:格格入园后就一直缠着班级的刘老师,只要看不到刘老师就大哭不止,吃饭、睡觉,在园内的一切活动只要有刘老师在身边就能很愉快的进行。Loading幼儿入园焦虑的原因第二章案例:满地打滚的小童童

第一天入园,童童是由爸爸和姨姥送来的,爸爸和姨姥把他领进小一班,把他交给老师,童童的姨姥嘱咐他要听老师的话,并把童童在幼儿园需要的一些东西交给老师,姨姥嘱咐老师好几遍,告诉老师一定要给童童多喝水,吃饭的时候要喂他,老师让家长放心,但看的出童童的姨姥仍是放心不下,几次想说话但又欲言又止,姨姥走之前还在童童的脸上亲了又亲,很舍不得离开。当姨姥转身要走的时候被童童紧紧抓住,这时轮到童童撒娇了,童童坐在地上一边大哭,一边拽住姨姥的裤脚,哭声的撕心裂肺,响彻整个楼层第二章幼儿入园焦虑的原因123幼儿入园焦虑的家庭因素幼儿自身因素幼儿园教育因素第一节幼儿入园焦虑的家庭因素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场所,儿童在家庭中接受了生命初期的教育,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因素是幼儿个性形成和发展时期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儿童的人格的完善、情绪的发展、社会性的发展都是在家庭的最初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入园焦虑是儿童早期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核心,它的产生同样也与儿童成长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第一节幼儿入园焦虑的家庭因素(一)婚姻质量婚姻质量是指在家庭中父母的相处关系,是否离异等情况,国外大量研究表明,父母婚姻质量对于儿童的行为问题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儿童的多种焦虑症状(如分离焦虑)均与父母关系紧张有关。一、家庭环境

【案例】爸爸妈妈离婚了,5岁的文文表现的非常沮丧,他变得不爱和人说话,经常攻击他人。有一次,一个小朋友骂他说,他爸爸妈妈不要他了,结果,文文打了那个孩子,并从此拒绝上幼儿园。第一节幼儿入园焦虑的家庭因素(二)家庭中突发事件对儿童心理的冲击家庭中的突发事件包括一般亲人的突然离去、新生命的到来、父母工作的异动等。由于儿童的心智发展还比较脆弱,理解能力、心理承受能力都比较差,在面对这些事情的时候往往手足无措。并且,幼儿阶段的想象往往很难同现实区分开来,因此他们常常会把现实的事件通过想象加以夸大,令他们自己感到十分恐惧。一、家庭环境第一节幼儿入园焦虑的家庭因素(三)家庭结构一般来说家庭结构的类型包括核心家庭、多代际大家庭、单亲家庭、无子女家庭、独生子女家庭及再婚家庭等等。家庭结构是较为客观的影响因素。某种类型的家庭结构一旦形成就不易被改变,如三代人共同生活在一起,这样的家庭成员所组成的家庭就属于多代际家庭;一家一个孩子,属于独生子女家庭。家庭结构的类型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家庭的教养方式。一、家庭环境第一节幼儿入园焦虑的家庭因素(四)家庭气氛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的气氛必将对幼儿的身心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或好或坏,但对幼儿的健康地成长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重视家庭环境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塑造健康儿童的重要条件。一、家庭环境第一节幼儿入园焦虑的家庭因素(一)父母教养方式概述“家庭教养方式,一般是指父母在对子女实施教育和抚养中通常运用的方法和形式,是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具体来说,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在抚养、教育子女的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倾向,是对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特征概括。二、父母教养方式第一节幼儿入园焦虑的家庭因素(二)父母教养方式的分类美国学者西蒙(P.M.symonds)以接受——拒绝和支配——服从二个向度划分父母教养方式类型(如图),他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严厉型、溺爱型、无视型、放任型。二、父母教养方式第一节幼儿入园焦虑的家庭因素(二)父母教养方式的分类美国学者西蒙(P.M.symonds)以接受——拒绝和支配——服从二个向度划分父母教养方式类型(如图),他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严厉型、溺爱型、无视型、放任型。二、父母教养方式第一节幼儿入园焦虑的家庭因素(二)父母教养方式的分类美国学者西蒙(P.M.symonds)以接受——拒绝和支配——服从二个向度划分父母教养方式类型(如图),他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严厉型、溺爱型、无视型、放任型。二、父母教养方式第一节幼儿入园焦虑的家庭因素(二)父母教养方式的分类心理学家施耐弗以接受——拒绝和限制——允许二个向度划分家长教养方式类型。二、父母教养方式第一节幼儿入园焦虑的家庭因素(二)父母教养方式的分类马丁与麦考伯以接纳——拒绝和要求与控制——宽容二个向度划分家长教养方式类型二、父母教养方式接纳拒绝要求与控制民主权威型绝对权威型宽容宽松溺爱型忽视冷漠型第一节幼儿入园焦虑的家庭因素1.民主型

民主型的父母把幼儿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尊重和信任幼儿,重视与幼儿之间积极的情感交流,能以平等的身份和幼儿交流,能够满足幼儿的正当需要,他们多以积极的方式评价幼儿,鼓励幼儿和别的孩子交往。民主型的父母对孩子爱而不惯,严而不苛,充分信任与尊重孩子,在生活中对孩子循循善诱,启发开导,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孩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入园焦虑的关系

在这种教养方式中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形成积极、乐观、友善的性格。他们情绪较为稳定,这样的幼儿即使进入新的环境,遇到困难,也不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很快就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不会有严重的入园焦虑表现。

第一节幼儿入园焦虑的家庭因素2.溺爱型

溺爱型的父母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有求必应,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一味满足,一味迁就。这种娇生惯养的家庭往往会导致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放纵、霸道的坏习惯,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孩子很容易变得情绪不稳定、过度自傲、意志薄弱、缺乏自信,交际困难等。

(三)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入园焦虑的关系

这种孩子在幼儿园中会因得不到老师充分的观者而感到焦虑,并且这样家庭的中的孩子对规则的认知不准确,在幼儿园中会因为总是违反规则而受到老师的批评而感到焦虑。第一节幼儿入园焦虑的家庭因素3.专制型

父母经常批评幼儿、责怪、打骂幼儿,他们往往强迫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做事,而且用体罚来强制执行。专制型父母要求孩子言听计从,孩子几乎没有发言权,孩子的独立性、创造性受到了严重的束缚,孩子几乎没有自由可言。

(三)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入园焦虑的关系

在这种教养方式下,孩子情绪很不稳定,恐惧、胆怯,冷漠、内向、孤僻、没有自己的主见、胆小怕事,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做什么事都小心翼翼,生怕做的不好会受到别人的批评,这种教育方式使幼儿时时处于紧张的状态,进而感受到一种对自身安全的威胁和焦虑。第一节幼儿入园焦虑的家庭因素4.冷漠型

冷漠型的家庭环境中,家长几乎很少给予孩子爱与关心,并且也很少限制孩子和管制孩子,具有放纵的意味。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对孩子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任孩子自由的发展,或者可以说他们很少对孩子进行教育。

(三)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入园焦虑的关系

冷漠型家庭中的孩子由于很少感到家长关心和爱,所以他们到了幼儿园中也不会跟其他小朋友和老师表达爱,而对于老师和其他小朋友的示好也会无所是从,因此,在幼儿园的人际交往中也会常常出现焦虑情绪。第一节幼儿入园焦虑的家庭因素家长的入园准备不充分家长对教师态度的不友好父母过度焦虑父母的期待过高家庭教育的不一致三、家长自身因素

【案例一】小非和妈妈去姥姥家,在经过某个路口的时候,路边的垃圾筒突然着火了,妈妈表现的非常惊恐,嘴里喊着:“起火了,要爆炸了。”站在一边的小非被妈妈的过度反应吓呆了,从此见到火就非常害怕。

【案例二】佳佳要升中班了,升班之前,妈妈非常担心,整天唠叨说:“换的老师不知道怎样,会不会喜欢我们佳佳啊?”“佳佳在新的班级会不会哭啊,不会有其他的孩子欺负她吧?”这些话被佳佳听到了吗,她开始变得非常担心、不安,于是开始找借口不去幼儿园。第一节幼儿入园焦虑的家庭因素三、家长自身因素第二节幼儿自身因素(一)安全型这类儿童与父母形成了安全型的依恋,父母是其探索新事物的安全基地,这类儿童一般只要父母在场,对于一般环境的适应都是比较良好的。但是当他们离开父母或其他主要抚养者的时候还是会有焦虑的表现,安全型依恋的幼儿一般分离焦虑程度最低,很快能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和生活。一、亲子依恋具体做法:1.为他们提供创设自由宽松的环境2.注重对他们进行情感上的关怀3.提供大量的玩具,图画等,把教室布置丰富多彩4.正式入园之前就由父母带来幼儿园熟悉环境和老师第二节幼儿自身因素(二)抗拒型这类幼儿在离开母亲的时候会非常非常不安,在幼儿园中经常是大哭大闹,并且也抗拒老师的亲密行为。抗拒型依恋的幼儿焦虑程度较高,反应的强度也最大,对这一类幼儿需要教师投入相当大的关注和耐心。一、亲子依恋具体做法:1.满足他们情感的需求2.和家长合作,坚持送幼儿来幼儿园3.多对这些幼儿进行个别的关怀4.正式入园之前就由父母带来幼儿园熟悉环境和老师第二节幼儿自身因素(三)回避型这类幼儿在家庭生活中就与依恋对象建立了不太牢固的依恋关系,他们似乎不太在乎母亲,在母亲离开后,他们的反应不是那么强烈。他们在入幼儿园后,会回避和其他人交往,他们只是毫无声息的坐在角落里,默默的悲伤。一、亲子依恋具体做法:1.教师要多和他们进行交流2.尽量引导鼓励他们进行探索3.多鼓励,多进行情感交流

第二节幼儿自身因素(四)组织混乱/方向混乱型他们在入园母亲离开后,进入班级中并无大哭大闹,但是也很难融入这个环境,他们在和教师以及小朋友的接触上不知所措,组织混乱,没有方向感。他们看起来很茫然,忧心忡忡,会对他们依恋的对象感到害怕。

一、亲子依恋具体做法:这一类型可能是最不安全的。教师面对这种类型的幼儿可以参照抗拒型幼儿的做法。但是最根本原则就是用更大的耐心去关注和帮助这类幼儿,并与幼儿的家长沟通,争取家园合作,帮助他们顺利的进入幼儿园。第二节幼儿自身因素(一)气质类型

托马斯和切斯于1986年根据婴幼儿心理发展五个方面的不同组合,归纳出了三种气质类型:1.容易型(75%)

他们吃、睡等生理活动有规律,节奏性强。他们容易适应新环境、容易接受新食物和不熟悉的人。他们总是情绪愉快,爱玩,对成人的招呼反应较强。他们容易受到成人的极大的关怀与注意。2.困难型(10%)

他们总是在哭,不易抚慰。进食时烦躁不安,睡眠不规则。对新刺激畏缩,接受变化难。他们的心情总是不好,在游戏中也不愉快。二、幼儿的气质第二节幼儿自身因素(一)气质类型

托马斯和切斯于1986年根据婴幼儿心理发展五个方面的不同组合,归纳出了三种气质类型:3.迟缓型

这一类孩子约占15%。他们安静退缩、对新事物适应缓慢。如果坚持与他们积极地接触,他们会逐渐培养起良好的反应。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他们对新刺激会渐渐地产生兴趣,慢慢地活跃起来。二、幼儿的气质第二节幼儿自身因素(二)气质类型和入园焦虑的关系

容易型的幼儿在家庭生活中就与父母形成了良好的依恋,并且乐于育人交往,并且生活有规律,容易适应新环境和新事物,因此这类幼儿一般很少有入园焦虑的表现,就算是有,持续的时间也比较短。

困难型幼儿本身在家庭的抚育中就很难与父母良好的相处,他们总是哭闹,并且进食困难,因此在家庭生活中他们与父母的依恋就多半是不安全的,进而当他们进入幼儿园的时候就更难和教师和其他小朋友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迟缓型的幼儿,他们大多属于入园焦虑类型中的封闭型,他们很少和别人交流,看似焦虑的反应强度最低,但是适应期或者说是改变期是最长的。二、幼儿的气质第二节幼儿自身因素(一)对幼儿园环境的认知

有些比较敏感的幼儿很容易认为这些陌生的环境对他们是不安全的,是存在威胁的。如此一来,他们就会拒绝这样的环境,并企图逃离这里,寻求父母亲人的保护。这种对新环境的恐惧感通常存在于刚进幼儿园的幼儿身上,有些刚升班或者转园的孩子也同样会存在。三、幼儿对幼儿园的认知第二节幼儿自身因素(二)对幼儿园规则的认知

在幼儿园中,为了给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也为了方便管理,通常都会制订一系列的规则和要求。譬如,规定活动的时候不能玩什么,只能在哪里玩;上课的时间一定要双手背在背后,坐在座位上;什么时间必须睡觉;吃饭的时候必须吃什么等等。这样一来,就不可能使每个幼儿的需要都得到满足。幼儿会觉得这些规则对自己是个约束,从而产生不适感。有的幼儿会力图挣脱这种束缚,一旦无法达到,他们就会产生不安和烦躁等情绪。三、幼儿对幼儿园的认知第二节幼儿自身因素(三)对人际关系的认知人际关系不良往往是幼儿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从家庭到幼儿园,幼儿的地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当前的家庭中,幼儿往往是中心,享受的是“众星捧月”般的待遇,极易形成自我中心的特点。但是在幼儿园中,老师基本上对所有的幼儿都一视同仁,她们不会格外关注某位幼儿,也不会满足某位幼儿的不合理要求,幼儿的中心地位发生了改变,很容易产生一种失落感。同时,有些在溺爱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自私、独占、骄傲、自卑、软弱、不合作等不良的品性。这样的孩子在幼儿中很明显的会受到其他幼儿的排斥、孤立,他们一旦感知到这一点,就会对幼儿园产生厌烦、恐惧等情绪,从而拒绝去幼儿园。三、幼儿对幼儿园的认知

教师的教育方式,是指教师在对幼儿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所常用的方式方法和教学形式,这里面包括教师如何与幼儿交往,如何上课,如何对待幼儿的要求,如何管理班级,以及如何运用奖惩等方面。

研究表明,在温暖接受的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幼儿能感觉到自己是被喜欢、被接受的,教师的爱和理解、尊重和信任使他们有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在遇到挫折时会主动获得教师的支持,不必担心会遭受惩罚和指责,这样的孩子在幼儿园中较少产生焦虑的情绪。第三节幼儿园教育因素(一)教师的教育方式一、教师自身的因素

职业倦怠最直接的就是会导致幼儿教师工作懈怠,对幼儿的态度恶劣。她们经常会在班上批评、指责某个幼儿,她们很少或从来不拥抱孩子,拒绝和孩子进行身体上的接触,有时会对幼儿表现出冷淡或者厌烦的情绪。教师过多的指责会使儿童产生内疚、自责等情绪,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焦虑情绪。【案例分析】老师训斥孩子的对话知真相1.儿子反常态母亲暗录音2.老师厉声教育吓哭孩子3.园方表示会严肃处理4.专家说法幼师教育仅有自律还不够第三节幼儿园教育因素(一)教师的教育方式一、教师自身的因素幼儿教师焦虑的原因:担心幼儿在园时发生意外事故的可能性及其后果。应付上级频繁的检查、布置环境、制作教具学具以及为节庆活动排练节目等幼儿园改制教学与科研任务。幼儿教师的合理化建议或正确意见得不到尊重和采纳。幼儿教师的焦虑水平对幼儿焦虑的产生有着直接影响。如果幼儿教师焦虑水平过高,她们对幼儿多表现出不耐烦、攻击性强(如、讽刺、谩骂等)、缺乏宽容等特点,而这种教育方式则很容易激发起儿童的焦虑情绪。第三节幼儿园教育因素(二)教师自身的焦虑气质一、教师自身的因素第三节幼儿园教育因素三、全托幼儿园幼儿易出现焦虑问题第一,骤离父母,心理不适应,陷入极度的分离焦虑中。第二,打破特殊的生活习惯会导致幼儿的不适感。第三,消极情绪得不到及时疏导,产生焦虑。第四,家园教育不一致,导致幼儿规则混乱。第三节幼儿园教育因素四、入园与升班制度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幼儿园又迎来了一批新的学生。这些孩子刚刚离开家,离开父母,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安全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无法适应,自然会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新入园幼儿的入园焦虑;其次,小中班的孩子在经历了一个暑假之后,对幼儿园也己经有了些许的陌生感,许多行为习惯又回复到上幼儿园以前的状态,甚至在家中又养成一些新的坏习惯。而一旦回到幼儿园,他们又必须重新遵守幼儿园的规则,改掉不良的行为习惯,这对他们来说本身就是一项挑战。最后,面对焦虑感普遍提升的幼儿,教师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这些焦虑和紧张混在一起,就构成了整个幼儿园精神环境的不和谐。思考与练习1、概念学习:父母教养方式、气质2、理解记忆:父母教养方式的分类、幼儿气质的类型、幼儿入园焦虑的家庭因素、幼儿自身因素以及幼儿园方面的因素具体包括哪些。3、案例分析:还记得本章开始的引导案例么,童童在入园伊始表现的非常激烈,下面让我来继续分析这个案例,请你结合下面对于童童家长的访谈结果来分析导致童童入园焦虑产生的原因有哪些?(访谈过程参见书上54页)Loading相关心理治疗理论在幼儿入园焦虑干预中的应用研究第三章案例:大哭大闹的田田

田田今年两岁半了,妈妈把她送到了幼儿园,每天要到幼儿园门口时,田田就开始大哭大闹,拒绝上幼儿园。

案例分析:孩子由于缺少交往经验而导致入园焦虑的产生,与人交往是人类特有的社会需要,孩子也不例外,在与成人交往中,不难得到关心和爱抚,而且通过成人的言行了解初步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并逐步以成人的要求判断、评价、调节白己的行为,大部分家长由于工作忙,忽视了与孩子的交流,导致孩子交往经验的缺少,

因此家长应多带孩子到户外活动,熟悉生活周围不同的地方,接触不同的人,给孩子一个白然的生活环境,长此以往,孩子对周围的环境和人的变化才会有适应的能力,愿意进入新环境,乐意与人交往。第三章相关心理治疗理论

在幼儿入园焦虑干预中的应用研究123音乐治疗基本原理及在幼儿入园焦虑干预中的应用绘画治疗基本原理及在幼儿入园焦虑干预中的应用沙盘游戏基本原理及在幼儿入园焦虑干预中的应用第一节音乐治疗基本原理及在幼儿入园焦虑干预中的应用

1890年,奥地利医生利希腾达尔发表过“音乐医生”的观点。当时人们开始逐步认识到音乐对心埋治疗的作用,但作为现代社会的音乐治疗这一新型交叉学科,真正发展时间才半个世纪左右。1980年,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讲学的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刘邦瑞教授提出的音乐治疗定义是:“音乐治疗基本是一种‘行为科学’,它注重的是人们的行为、动态和改进行为走向健康的方法。”此理念受到曾风靡一时的“行为主义”思潮影响比较大。一、音乐治疗的含义第一节音乐治疗基本原理及在幼儿入园焦虑干预中的应用

“使用音乐活动或音乐的手段而使残障或病弱个体恢复健康,或改进残障状况;或者维持现状使个体的病情或残障程度不再恶化;或者使用音乐方法,使个体透过音乐性的游戏或音乐活动的演练而更了解其生存环境中的人、事物,因而更能适应其环境,则便有治疗的意义。”——1993年,台湾特殊教育家林贵美教授

“音乐治疗学,顾名思义,就是指运用音乐来作为主要治疗手段,使患者最终战胜疾病而得以康复的一门学科,一门新发展起来的、涉及多领域的交叉边缘学科。”该理论采用了医学理念解稃音乐治疗这门交叉学科。——1995年,何化均、卢廷柱在他们的《音乐疗法》一、音乐治疗的含义第一节音乐治疗基本原理及在幼儿入园焦虑干预中的应用

音乐治疗是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以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心理效应,使求治者在音乐治疗师的共同参与下,通过各种专门设计的音乐行为、经历音乐体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或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2000年,张鸿懿教授在她的《音乐治疗基础》所谓音乐治疗,简单地说,就是有计划,有组织地使用音乐(或音乐活动、音乐经验),以期帮助个体达到生理、心灵、情绪、认知等方面治疗的效果。——2003年,台湾学者汪彦青在其编著的《音乐与治疗》一、音乐治疗的含义第一节音乐治疗基本原理及在幼儿入园焦虑干预中的应用

综合学界关于音乐治疗的各种理解和认识,可以发现其间的共同性:其一,共同强调了音乐对于人类健康的重要性,都强调了音乐在某些方面、尤其是在促进人类心理健康协调方面的独特功效;其二,都共同强调了音乐治疗是一个带有社会性色彩的音乐治疗师和治疗对象的互动过程。一、音乐治疗的含义第一节音乐治疗基本原理及在幼儿入园焦虑干预中的应用

音乐是一种强有力的感觉刺激形式和多重感觉体验。音乐包含了可以听到的声音(听觉刺激)和可以感到的声波震动(触觉刺激)。在观看现场演出时可以产生视觉刺激的体验,在音乐的背景下,舞蹈或运动可以产生肌肉的动觉刺激的体验。另外音乐结构的体验可以长时间地吸引和保持人的注意力,促进人的注意力集中的能力。二、音乐治疗的基本原理第一节音乐治疗基本原理及在幼儿入园焦虑干预中的应用

音乐是一种强有力的感觉刺激形式和多重感觉体验。音乐包含了可以听到的声音(听觉刺激)和可以感到的声波震动(触觉刺激)。在观看现场演出时可以产生视觉刺激的体验,在音乐的背景下,舞蹈或运动可以产生肌肉的动觉刺激的体验。另外音乐结构的体验可以长时间地吸引和保持人的注意力,促进人的注意力集中的能力。三、音乐治疗的基本作用第一节音乐治疗基本原理及在幼儿入园焦虑干预中的应用

1.生理作用

国外大量的研究证实,音乐可以引起各种生理反应,如使血压降低、呼吸减慢、心跳减慢、皮肤温度升高、肌肉电位降低、皮肤电阻值下降、血管容积增加、血液中的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含量降低等,从而明显地促进人体的内稳态,减少紧张焦虑,促进放松。音乐可以产生明显的镇痛作用。音乐可以明显增加体内的免疫球蛋白A(lgA)的含量。

(一)音乐治疗的一般作用三、音乐治疗的基本作用第一节音乐治疗基本原理及在幼儿入园焦虑干预中的应用2.人际社会作用

音乐治疗师通过组织各种音乐活动,如合唱、乐器合奏、舞蹈筹,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愉快的人际交往环境,让他们逐渐地恢复和保持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患者在音乐活动中学习和提高他们的人际能力、语言能力、正确的社会行为、行为的自我克制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并提高自信心和自我评价。另外,音乐活动为患者提供了一个通过音乐和语言交流来表达、宣泄内心情感的机会。患者在情感交流中相互支持、理解和同情,使各种心理和情感的困扰和痛苦得到缓解。患者在音乐活动中获得了表现自我和感受成功的机会,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评价,促进了心理健康。(一)音乐治疗的一般作用三、音乐治疗的基本作用第一节音乐治疗基本原理及在幼儿入园焦虑干预中的应用3.心理作用

音乐对于人的情绪的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音乐治疗师正是利用音乐对情绪的巨大影响力,通过音乐来改变人的情绪,最终改变人的认知。音乐治疗师会大量使用抑郁、悲伤、痛苦、愤怒和充满矛盾情感的音乐来激发他的各种情绪体验,帮助他尽可能地把消极的情绪发泄出来。当消极的情绪发泄到一定程度时,人内心深处的积极力量就会开始抬头,这时音乐治疗师就会开始逐渐使用积极的音乐,以支持和强化内心积板的情绪力量,最终帮助他摆脱痛苦和困境。对被治疗者来说,这是一个重新面对和体验自己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重新认识白己,并走向成熟的过程。成功地完成这种音乐心理治疗的人,通常会在性格上变得更加开朗和自信,在人格上更加成熟,并获得一种在精神上得到新生的体验。(一)音乐治疗的一般作用三、音乐治疗的基本作用第一节音乐治疗基本原理及在幼儿入园焦虑干预中的应用

音乐治疗对于分离焦虑行为中不遵守秩序、随意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对于不遵守秩序、随意活动等不适当行为,有组织的音乐活动,如歌唱、节奏运动等可以提供一个学习社会行为的环境。因为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参与音乐是一种快乐的活动,那些不当行为在活动中通常都会明显减少甚至完全消失。集体的音乐治疔过程可以增强他们的合作、分享、遵守秩序、正确的礼貌行为等。而合作、分享遵守秩序等正是幼儿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最重要的行为规范。音乐治疗通过为孩子们提供宽松和自由的环境,实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目的,而非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二)音乐治疗在幼儿入园焦虑中的作用三、音乐治疗的基本作用第一节音乐治疗基本原理及在幼儿入园焦虑干预中的应用

音乐治疗的方法虽然很多,但是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接受式、再创造式和即兴演奏式。接受式音乐治疗的方法是通过聆听音乐的过程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再创造式音乐治疗的方法是通过主动参与演唱、演奏现有的音乐作品,根据治疗的需要对现有的作品进行改变的各种音乐活动(包括演唱、演奏、创作等)来达到冶疗的目的;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方法是通过在特定的乐器上随心所欲地即兴演奏音乐的活动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在幼儿园里,由于幼儿年龄特点的限制,通常采用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方法。四、音乐治疗的方法第一节音乐治疗基本原理及在幼儿入园焦虑干预中的应用(一)奥尔夫的生平

卡尔·奥尔夫(CarlOrff)是一位天才的德国音乐家。1914年奥尔夫在慕尼黑音乐学院完成了他的学业。1924年奥尔夫开始了儿童音乐教育的创新尝试,创办了“体操音乐舞蹈学校”。1937年奥尔夫最著名的作品《卡尔米拿·布拉拿》在法兰克福首演获得成功。1948年拜茵州电台开始播放长达五年的奥尔夫制作的儿童音乐节目,使其音乐教育思想迅速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54年奥尔夫的音乐教材《学校教育——为儿童的音乐>五卷出版发行;1962年奥尔夫访问日本,他的教育思想开始与东方文化结合。五、奥尔夫音乐治疗卡尔·奥尔夫(1895~1982)第一节音乐治疗基本原理及在幼儿入园焦虑干预中的应用

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体系以它较强的丰富性、灵活性、生动性和可操作性在特殊音乐教育方法和残障儿童康复治疗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尽管特殊音乐教育不可能等同普通音乐教育,但奥尔夫音乐给普通和特殊需要儿童的快乐感和向上的情绪是一致的。目前,在教育中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运用,更多强调的是手段的丰富性、灵活性,作品的生动性,淡化技巧的深度性,以特殊需要儿童的身心特点为本,达到改善他们各种无法适应社会的身心障碍和行为的矫正作用。儿童音乐治疗中的乐器应用需更多地强调现场的“即兴”表演。奥尔夫乐器演奏教材对于儿童音乐治疗师更多的价值在于它的参考作用或根据儿童的承受能力将其教材改编后采用。五、奥尔夫音乐治疗第一节音乐治疗基本原理及在幼儿入园焦虑干预中的应用

不带音高的敲打乐器在儿童节奏训练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研究身体节律的时间生物学家认为,节奏是生活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身体的节律缺失是疾病的症候。例如,复杂的节律失调可能是孤独症、躁狂忧郁症、杂语症的表现;还可以是失语症或其他学习障碍的病症。通过音乐治疗中的节奏训练等内容可以体现“音乐治疗的三个原则:

①建立或重建人际关系;②通过白我实现建立自尊;③利用独特的节奏魅力,激发和引发秩序。六、敲打乐器在儿童音乐治疗中的应用(一)不带音高的小敲打乐器第一节音乐治疗基本原理及在幼儿入园焦虑干预中的应用

(1)铃鼓。铃鼓是儿童音乐治疗中使用率较高的一种小敲打乐器,它灵活、轻便、操作技术比较简单,可以举起来敲也可以平放着敲,虽然特殊需要儿童常常不能按演奏的标准方法摇动铃鼓.但铃鼓的轻巧性并伴有铃声、鼓声混合的音响效果使儿童比较有兴趣尝试演奏。(一)不带音高的小敲打乐器六、敲打乐器在儿童音乐治疗中的应用第一节音乐治疗基本原理及在幼儿入园焦虑干预中的应用

(2)鱼蛙。通过刮奏发出声音的鱼蛙也受一大部分特殊需要儿童的欢迎,虽然声音威力不大,但刮奏产生的声音很特别且用小木条刮起来不太费力。另外,乐器表面颜色鲜艳、形状可爱等特点可能也是鱼蛙受到儿童喜爱的原因。但木制鱼蛙的体积比铃鼓要重一些,一般儿童都将其放在腿上同治疗师一道为歌、乐曲伴奏。鱼蛙不太适合在边唱边奏或边跳边奏中使用。(一)不带音高的小敲打乐器六、敲打乐器在儿童音乐治疗中的应用第一节音乐治疗基本原理及在幼儿入园焦虑干预中的应用(3)小响板。轻巧的小响板形状很像儿童常吃的饼干,因此儿童对此形状有熟悉的感觉,常喜欢拿起来试着打一打。小响板有边打边唱边跳,为歌曲、乐曲伴奏等演奏形式。小响板的精细操作过程对于活动儿童手指尖的神经末梢具有一定帮助作用,但正因为操作小响板动作精细的特点,要打准节奏对于特殊需要儿童是有一定难度的,再加上小响板的音响效果震撼力较小,造成了治疗对象不可能每次操作小响板太长时间。(一)不带音高的小敲打乐器六、敲打乐器在儿童音乐治疗中的应用第一节音乐治疗基本原理及在幼儿入园焦虑干预中的应用(4)小沙锤。小沙锤的颜色、形状及轻巧的体积都很受儿童欢迎,操作乜比较简单,尤其适合在边唱边跳中使用,但治疗对象操作小沙锤的时间保持不了太长,主要原因可能是偏暗淡的音响效果缺乏对儿童的长期吸引力。(一)不带音高的小敲打乐器六、敲打乐器在儿童音乐治疗中的应用第一节音乐治疗基本原理及在幼儿入园焦虑干预中的应用(5)小三角铁。小三角铁的清脆音色十分吸引儿童,适合为歌曲、乐曲打节奏,但小三角铁敲打中不太容易固定住,儿童很难长时间将小三角铁拿稳、敲准,因此小三角铁也不可能在儿童音乐治疗中一次使用太长时间。(一)不带音高的小敲打乐器六、敲打乐器在儿童音乐治疗中的应用第一节音乐治疗基本原理及在幼儿入园焦虑干预中的应用(6)串铃。串铃音色清脆、动听,形状类似儿童喜爱的糖葫芦,但由于具有一定重量,儿童没力气操作串铃太长时间。(一)不带音高的小敲打乐器六、敲打乐器在儿童音乐治疗中的应用第一节音乐治疗基本原理及在幼儿入园焦虑干预中的应用1.儿童木琴系列

儿童木琴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较丰富的系列敲打类产品,一方面在形状上从大到小已有若干规格产品,另一方面同是木琴外形、木琴打法,已有多种材质制造的产品(包括木琴、钟琴、钢板琴等),由此产生出从清脆到浑厚的丰富音响效果,并且为了儿童操作方便,所右木琴系列产品都可根据演奏需要灵活拆卸临时不用的音条。

(二)带音高的敲打乐器六、敲打乐器在儿童音乐治疗中的应用第一节音乐治疗基本原理及在幼儿入园焦虑干预中的应用治疗师在引导治疗对象演奏木琴时要注意:

(1)演奏木琴时间因人而异,可长可短,不可强求;

(2)为尽量避免敲错音,治疗师可让儿童演奏速度不太快的小乐曲;

(3)在儿童音乐治疗中基本上不用木琴打旋律,只作为伴奏乐器使用,多次反复打两个伴奏音,儿童成功演奏的可能性比较大;

(4)治疗师可引导儿童在乐曲中间、结尾等处使用刮奏手法,刮奏操作简单,音域起伏又大,儿童十分喜欢运用,有时不用治疗师引导,儿童就会主动在音乐伴奏中使用刮奏。(二)带音高的敲打乐器六、敲打乐器在儿童音乐治疗中的应用第一节音乐治疗基本原理及在幼儿入园焦虑干预中的应用2.铃木甩琴

铃木甩琴具备儿童喜爱乐器的如下几个优点:首先,精良的金属制造T艺使其音色十分动听;其二,敲打的音槌与音条连在一起设计独到,避免了儿童敲不准的困难。治疗师可以根据铃木甩琴“每只音条只有一个固定音高”的特点,根据所渲奏的歌曲、乐曲所需要的音,与儿童一道,每人手持一只音条(一个音)或两只音条(两个音),配合演奏乐曲或为乐曲伴奏。

(二)带音高的敲打乐器六、敲打乐器在儿童音乐治疗中的应用第一节音乐治疗基本原理及在幼儿入园焦虑干预中的应用3.音条

音条的功能与铃木甩琴有许多相近之处,来白奥尔夫乐器系列,也是一个音高对应一个音条。但音条是由两部分组成,即一只手持音条和一只手持音槌,每人只能分担一个音,配合演奏小乐曲或为乐曲伴奏。音条的优点是比铃木甩琴轻,儿童对乐器重量的承受力基本没有问题,但由于音条与音槌是分开的,两手操作起来会出现打不准的问题。因此虽然音条较轻,但由于操作难度决定了儿童一次使用音条时间不可能太长,不太适合边奏边唱。

(二)带音高的敲打乐器六、敲打乐器在儿童音乐治疗中的应用第一节音乐治疗基本原理及在幼儿入园焦虑干预中的应用1.钢琴、电子琴或电钢琴

钢琴、电子琴或电钢琴的训练过程绝不是件轻松的事情,音乐治疗中的特殊需要儿童基本都不愿接受键盘演奏训练,但对钢琴、电子琴或电钢琴发出的音响常常表现出兴趣。由于弹钢琴、电子琴或电钢琴不太费力,于是儿童试着用手拍打琴键,同时发出好多个音的音响,儿童会有开心的感觉,此时治疗师可以和治疗对象在琴键上弹奏呼应,与儿童展开“音乐对话”。根据儿童的接受态度,治疗师可以从音区上,节奏上弹奏与儿童相同的部分,也可以做儿童在弹奏的音区或节奏上完全相反的演奏,这种没有旋律但有节奏的“音乐对话”,出现的是敲打乐的演奏效果。(三)其他敲打乐器六、敲打乐器在儿童音乐治疗中的应用第一节音乐治疗基本原理及在幼儿入园焦虑干预中的应用2.风铃

风铃也是儿童比较喜欢的乐器之一。风铃的音色格外清脆,音柱有排列成音阶的音响效果,治疗师引导儿童用手刮奏,有时在音乐治疗中用风铃为音乐伴奏可以专心刮奏好长时间,音乐中的风铃刮奏效果与儿童木琴的刮奏效果相仿,不同之处是风铃的音色比儿童木琴更清脆、动听。风铃用手刮奏的操作方法比儿童木琴用槌子刮奏更容易,这些优点是儿童喜爱它的原因。(三)其他敲打乐器六、敲打乐器在儿童音乐治疗中的应用第一节音乐治疗基本原理及在幼儿入园焦虑干预中的应用在儿童音乐治疗的过程中,治疗师首先应该具有充分的音乐实践能力和与幼儿交往的能力,让幼儿乐于参加到音乐治疗活动中,并且在活动过程中获得乐趣。治疗活动的设计应该给幼儿提供发泄消极情绪的机会,这主要是基于音乐治疗中的“同质原则”。设计治疗活动的时候,给幼儿提供目标行为改变的机会,尤其是对于分离焦虑行为表现明显的幼儿,要有意识地让他在音乐治疗的过程中,用积极的游戏行为取代对自带物的依恋。(一)制定具体的音乐治疗活动计划七、幼儿入园焦虑中具体的音乐治疗干预过程第一节音乐治疗基本原理及在幼儿入园焦虑干预中的应用首先,把所有儿童可用的乐器全倒在地上,老师有意把乐器奏响,引起儿童的好奇,进而走到老师的身边,随性玩乐器,对儿童白敲玩具,老师不予制止。然后,老师组织孩子们坐在座位上,然后提出要求,听着老师打乐器,并随着老师的节奏一起打自己手里的小乐器。老师的打乐声一停,孩子们必须马上安静。孩子第一次走出家,参加这样的集体活动,弦子们被这种许多伙伴共同听从指挥同时做一件事情的新鲜感深深地吸引着。最后,老师可以根据孩子们的需要不断地运用乐器,通过弹、打、敲、刮等多种方式,加上手脚等部位动作的结合,设计具体的干预活动方案。(二)干预过程七、幼儿入园焦虑中具体的音乐治疗干预过程第二节绘画治疗基本原理及在幼儿入园焦虑干预中的应用绘面疗法是心理艺术治疗的方法之一,是让绘面者通过绘面的创作过程,利用非语言工具,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并且在绘面的过程中获待理解与满足,从而达到诊断与治疗的良好效果。绘画疗法的应用技术为投射测验,所谓投射测验是指采用某种方法绕过受访者的心理防御,在他们不防备的情况下探测其真实想法。一、绘画疗法的含义第二节绘画治疗基本原理及在幼儿入园焦虑干预中的应用绘面疗法的心理学原理是潜意识的表达。绘画作为情感表达的工具,能够反映出人们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是将潜意识的内容视觉化的过程。患者也可以在治疗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认识和反思自己的情绪和问题。而绘画疗法的实施过程实际是患者在治疗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创作——回顾——比较——反思的过程。绘画创作可以是一种愤怒、敌视感觉的发泄,它是一种能被社会所接受且不伤害他人的发泄方法。二、绘画疗法的心理学原理第二节绘画治疗基本原理及在幼儿入园焦虑干预中的应用

最先面的部位或事物,是作面儿童最关注的方面。如果有很多涂擦的痕迹,表明作面儿童犹豫不决、优柔寡断或追求完美的个性,或是对自己不满,或是情绪焦虑,或是想要隐藏真实自我。如果作画儿童花了很长时间去面一幅简单的画,表明作面儿童不愿意表现真实自我,在把哪些方面表现出来、如何表现等方面思虑过多。如果作面者面到中间时要求换纸,有时是因为被画出来的真实内容吓了一跳,重新画其实是进行修饰的过程。有时是因为对面面内容不满意,要求重新画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现实的自我不满意。针对具体的换纸要求,治疗者应特别关注。(一)儿童绘画过程的具体含义和分析三、儿童绘画内容的具体分析第二节绘画治疗基本原理及在幼儿入园焦虑干预中的应用

(1)面面大小(图画面积的大小和作面者的自我评价有关)面面非常大:可能是一种攻击性倾向;可能因内心的无力感而表现出的外在的防御机制;可能表现出情绪化、躁动的倾向。例如攻击性、侵略性较强的儿童,以及情绪控制障碍的儿童等。面面非常小:表现出对自我评价较低;表现出拘谨、胆怯和害羞的倾向;可能缺乏安全感,可能情绪低落;可能有退缩的倾向;画面在纸的上方且较小时,表现出作面者心理能量较低。例如婴幼儿时期没有处理好依恋关系。(二)儿童绘画的整体内容的具体分析三、儿童绘画内容的具体分析第二节绘画治疗基本原理及在幼儿入园焦虑干预中的应用(2)面面位置处于纸的中间(最普遍的情况,代表了安全感)处于纸的正中央:可能表明没有安全感;在人际关系上比较固执。例如白我中心倾向较为明显的儿童。处于纸的上部:表明高层次的抱负,会努力达到目标;也可能代表一种乐观,有时是一种不合理的乐观。处于纸的下部:表明没有安全感;代表一种匮乏感;情绪低落倾向或悲观主义倾向。例如先天气质类型为抑郁质的儿童。处于纸的边缘或最下部:没有安全感,或缺乏白信,需要外部支持;依赖他人,害怕独立;逃避尝试新的东西,或者沉迷在幻想中。(二)儿童绘画的整体内容的具体分析三、儿童绘画内容的具体分析第二节绘画治疗基本原理及在幼儿入园焦虑干预中的应用(1)用笔力度有力的笔触:表示思维敏捷、白信、果断。特别用力:可能代表白信、有能量、有信心;可能代表神经绷紧;可能代表攻击性或脾气暴躁。轻微力度:可能代表犹豫不决、畏缩、害怕、没有安全感;可能代表不能适应环境;代表低能量水平。断续弯曲的笔触:表示犹豫不决;表示依赖或情绪化倾向;代表柔弱与顺从。(三)儿童绘画的细节内容的具体分析及含义三、儿童绘画内容的具体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