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迷娘(之一)》《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树和天空》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13《迷娘(之一)》《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树和天空》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13《迷娘(之一)》《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树和天空》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13《迷娘(之一)》《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树和天空》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13《迷娘(之一)》《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树和天空》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迷娘(之一)》《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树和天空》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外国诗歌串讲教案

技能目标:读懂诗歌

能力目标:学习鉴赏诗人不同意象选择背后投注的情感

学习鉴赏诗人不同形式选择背后投注的情感

情感目标:理解外国文化丰富性

导入:《我与地坛》片段导入:意象

“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史铁生为什么选择这些物象?

相似点:弱小生命力生存的意义

物象符合作者的情感

杜甫《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黄庭坚《登快阁》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物象、意象特点往往和诗人的主观情感有关系

象:物体

意:主观情感

中国诗歌散文是这样,外国诗歌是不是这样

二外国诗歌四首意象特点

1《迷娘》

迷娘曲(之一)

你知道吗,那柠檬花开的地方,

茂密的绿叶中,橙子金黄,

蓝天上送来宜人的和风,

桃金娘静立,月桂梢头高展,

你可知道那地方?

前往,前往,

我愿跟随你,爱人啊,随你前往!

你可知道那所房子,圆柱成行,

厅堂辉煌,居室宽敞明亮,

大理石立像凝望着我:

人们把你怎么了,可怜的姑娘?

你可知道那所房子?

前往,前往,

我愿跟随你,恩人啊,随你前往!

你知道吗,那云径和山冈?

驴儿在雾中觅路前进,

岩洞里有古老龙种的行藏,

危崖欲坠,瀑布奔忙,

你可知道那座山冈?

前往,前往,

我愿跟随你,父亲啊,随你前往!

第一节:柠檬花、绿叶、橙子、蓝天、和风、桃金娘(象征爱情的阴性名词)、月桂(象征光明的阳性名词)

桃金娘是西方艺术中爱情的标志,它是希腊神话阿佛洛狄特,司爱与美之神的标志。同样它也是古罗马神话中爱神维纳斯的标志。相传维纳斯在海波中诞生后,脚踩贝壳,西风神送至岸边,黎明时辰为她戴上桃金娘花冠。在描绘爱神的油画中,经常用桃金娘编织成花环,点缀在爱神的发冠之上。诗人们不厌其烦的去描绘桃金娘,赞美夏夜,赞美爱情。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一则关于月桂的故事:相传小天使丘比特有两把箭,一把金箭和一把银箭,被金箭射中的人会马上坠入爱河,而被银箭射中则会产生憎恶。某一天刚刚战胜恶龙的阿波罗看到丘比特,讽刺他的箭不能作为武器,受到挑衅的丘比特恼羞成怒,便用金箭射中了阿波罗,再用银箭射中了神河佩内乌斯的女儿达芙妮,阿波罗马上爱上了达芙妮,对她展开了疯狂的追求,然而达芙妮却对阿波罗十分厌恶、避之不及,最后为了躲避阿波罗的追求将自己变成了一株月桂树,阿波罗看到自己的心上人变成了树,伤心欲绝的他把树枝折下,做成一只月桂花环戴在头上,想要和心上人永远在一起,从此以后头戴月桂花环便成了阿波罗的标志之一。因为太阳神阿波罗是光明、真理、智慧、诗歌、舞蹈和音乐之神,月桂自然也成为了不朽、胜利,健康与繁荣的代表,头戴月桂花环代表着至高无上的荣誉。在古希腊的体育竞技会上,获胜者被赐予象征胜利和荣誉的月桂花冠。这就是“桂冠”一词的来由。

丰富的色彩构成充满生机的画卷,宁静、美好

第二节:成行的圆柱(古罗马建筑标志)、辉煌的厅堂(曾经生活的贵族家园)、宽敞明亮的居室、大理石立像

第三节:云径、山岗、驴儿、迷雾、岩洞、龙种、危崖、瀑布

第一节:丰富的色彩构成充满生机的画卷,宁静、美好

第二节:具有古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建筑的特征,雄伟、壮美

第三节:险峻、神秘

情感上看出向往:对这个地方的向往,用一个转折关系的句子来表达作者的这种向往

我向往那里,自然美,建筑美,虽然充满险阻,我却依然向往那里

向往哪里呢?

《迷娘》创作于1783年之前,后收入歌德的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作为小说人物迷娘的唱词,《迷娘》(之一)是歌德《迷娘曲》三首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贝多芬、舒伯特舒曼、柴科夫斯基等世界作曲家为这首诗歌谱曲达百次以上。迷娘是马戏团里一个走钢丝的演员,后来被主人公威廉·迈斯特赎买,收留在身边。她是一位性格内向、身体瘦弱的少女,却有着谜一样的性格魅力。她出生于意大利,很小的时候就被人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她的父亲后来流落街头,以弹琴卖艺为生,后来也被威廉·迈斯特收留。迷娘自从遇到迈斯特,便过上了最美好最幸福的日子,并且强烈地爱上了迈斯特。可是由于疾病,她不久就去世了。《迷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首委婉优美的诗歌。

我向往我的家乡,自然美,建筑美,虽然充满险阻,我却依然向往那里

(意大利)

第一节:这些具有意大利典型特征的意象是人物故国之思的寄托物,表达了浓郁的思乡之情

第二节:通过描写迷娘幼年时生活的房子,抒发了对故国的眷念之情

第三节:通过这些意象,写出了迷娘返乡路途的艰险,抒发了她坚定的返乡之情

1.诗歌《迷娘》创作于《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之前,诗中的迷娘并非小说中的迷娘,而应该是诗人自己借以抒情的化身。

2.意大利是文化氛围浓厚的国度,厌倦魏玛公国小朝廷的庸俗公务的歌德渴望到意大利汲取创作灵感,接受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的滋养。在创作《迷娘》之前,歌德已经两次从瑞士的山上眺望过山南的意大利,并在创作此诗三年后前往意大利居住。诗中的美好景象是诗人对意大利的想象。

3.《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是一部成长小说,主人公迈斯特是一个满怀理想、充满朝气的热血青年,他不满现实的平庸和混沌污浊,追求人性完善和崇高的美好世界。而对美好世界充满渴望与向往,正是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深层主题。

《致大海》——普希金

中西方诗歌对比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壮阔

《致大海》中大海?

自由奔放的大海!

你的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你的骄傲的美闪烁壮观。

喧声呼唤,沉郁的吐诉。

喑哑的声音,深渊的歌

任性

喜怒无常

自由奔放、喜怒无常、深情

有什么区别?(客观欣赏物象主观情感投射人格化物象)

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致大海》是一首著名的政治抒情诗,这首诗写于1824年。此前,由于普希金的激进思想不容于沙皇专制政府,他们原想把他流放到西伯利亚。由于他老师说情,让他去了南高加索,其实是变相流放。普希金不愿迎合当地总督,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走前,普希金站在高加索海边登高望远,波涛汹涌的大海激荡起他的万端思绪,流放生活期间远离朋友、远离文学界,精神上非常孤独,他也曾产生过从海上逃亡到南欧、彻底离开俄国的计划,但宣告失败。就是在这种抗争无效、期望渺茫的心境中,孕育了这首诗篇。

拿破仑执政期间对外战争频繁,多次打败数量上占优势的欧洲各国联军。1814年初反法同盟军队攻入法国境内,4月,拿破仑退位,被流放到厄尔巴岛。1815年3月从厄尔巴岛逃出,在法国人民和军队的拥戴下重返巴黎。驱逐了复辟的波旁王朝,6月,在滑铁卢被第七次反法同盟打败,再次被迫退位,流放到圣赫勒拿岛,后卒于该岛。

1821年5月5日拿破仑去世,普希金得到这个消息后,思潮起伏,于6月18日创作了著名的抒情诗《拿破仑》。诗中,普希金公正地谴责了这位给人“留下了血腥的记忆”的“君王”,揭露了他曾作为“暴君”的“贪得无厌”和“出奇制胜的凶残”。但更为重要的是,诗人以深刻的历史理解咏叹了拿破仑的历史贡献,回顾了他不平凡的一生。诗人崇敬地称拿破仑孤寂的死是“伟大的人物明星殒灭”,称他“赫赫英名”的“不朽之光却在闪烁”。

诗人站在历史的制高点肯定了拿破仑曾把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引入俄国,激发起俄国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反抗沙皇专制暴政的革命热情,推进了俄国和整个欧洲反对封建统治的民主主义运动的发展,所以普希金在《拿破仑》诗的最后称“他为俄罗斯人民指出了崇高的使命,给世界以永恒的自由”。

拜伦是英国一位具有叛逆性格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思想核心是自由与正义,它与压迫和奴役人民的社会势不两立,曾骄傲地宣称“我可以独立兀立人间,但绝不把我自由的思想换取一座王位”。在他看来,为自由而献身无比美好,他说:“啊,自由,你在牢狱里才最灿烂。”对自由的热忱使他成为一个自觉的自由使者,他曾不顾个人安危支持欧洲弱小民族的民主主义运动。他先后到爱尔兰、意大利、希腊,在争取自由斗争的一线,忘我地支持被奴役者。1823年秋天,拜伦曾率领自己招募的一支军队,乘自己出资武装的一艘战舰,远征巴尔干,声援希腊人民反对土耳其同志的民族解放斗争,并亲任远征军统帅,拜伦劳心竭力,最后病死在战争前线的阵地上。

作品把自然景物拟人化,以大海为自由的象征,歌颂大自然自由奔放的壮美和崇高,拿破仑和拜伦,一个是“给世界永恒的自由”者,一个是自由的歌唱着。他们都有大海般召唤自由的品质,诗人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在这里,诗人、大海和逝去的英雄三者融为一体,“难解难分”,突出人与自然在感情上的共鸣,寄托了诗人对自由、解放的热烈追求和对专制统治的憎恶、反抗。一方面反映了他对自由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反映了他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时的彷徨和失望。诗句“世界空虚了……”“凡是有着幸福的地方,那儿早就有人在守卫:或许是开明的贤者,或许是暴虐的君王”正体现了这一点。

道别——难舍,因共有自由奔放的精神而情感相联

联想——

挣脱東缚的愿望—愁苦,心愿难遂

功业未竟的伟人——惋惜,壮志未酬;崇敬,精神伟大

道别—牢记,将大海的精神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

《自己之歌》(节选)

意象选取特点?

意象选取:诗人笔触细腻,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写起,选取自然界中的草叶、蚂蚁、鹪鹩的卵、雨蛙、黑莓、母牛、小鼠、鹰雕、蝮蛇、麋鹿、海燕等生物作为诗歌的意象,这些意象陌生而独特,鲜活的生命里充满了灵性和神圣的色彩。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赋予了诗歌神奇的色彩。

(1)从这首诗的第一节来看,作者是如何感知大自然的?

作者对自然界的土地、山川、草木倾注了无限的热爱之情,在他的眼里,自然和宇宙都是造物者创造的奇迹,因此,在自然界中的任何一分子,无论巨大还是纤小,都折射出无限的神圣性。作者笔触细腻,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从看似细小的景物里抒发伟大的情感。

(2)这一节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我”对世间万物平等以待。

第二节

“我”和片麻石、煤、藓苔等平凡事物“混合在一起”,说明“我”是平凡的;“装饰着飞鸟和走兽”,说明“我”作为一个人,与世间的各种生命形态都有着亲缘关系,而“我”的身体上也不可分离地拥有着许许多多在亿万年演变历程中获得的、与其他各种生命形态相同的特征。

“有很好的理由”远离,但“需要的时候”“可以将任何的东西召来”,体现了作者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成为宇宙万物乃至宇宙本身的“我”,拥有召来任何东西的巨大能量。

中心意思:“我”出身平凡,但能量巨大。

第三节

作者选取了火成岩、爬虫、大的怪物、鹰雕、蝮蛇、麋鹿、海燕等意象,这些意象包括天上的、地上的、海里的,是象征着拥有巨大破坏力的世间万物的代表。作者选取这些意象是为了说明世间万物都不能阻挡“我”的存在。

中心意思:“我”不受拘束且无所不能。

美国取得政治上的独立之后,经济上迅速发展,年轻的国家给人们带来了信心和希望。在文学上,当时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于是,美国文学自然地融入世界浪漫主义文学的潮流中,出现了大批优秀的作家和诗人,这一时期的美国文学主要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惠特曼的《草叶集》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体现了上升时期的美国精神,而《自己之歌》则是《草叶集》中的名篇。

《草叶集》

草叶象征着一切平凡、普通的东西和平凡的普通人。这册划时代的诗集受到了当时社会普遍的冷遇,但在后世却获得了应有的崇高评价。

《树和天空》

一棵树/在雨中/走动

在倾洒的灰色中/匆匆走过/我们的身边

它有急事。/它汲取/雨中的生命

就像/果园里的/黑鹂

雨停歇。/树/停下脚步

它/在晴朗的夜晚/挺拔地静闪

和我们一样/它/在等待/那瞬息

当雪花/在空中/绽开

走动,着急,有自我意志

借着雨水的滋润成长;生长枝脉;等待

雪花?天空?

“雪花”象征着洁白澄净的纯美境界,是一种超越了世俗功利、摆脱了欲望和俗物的牵绊、万物融和无间、和谐共存的圆融化境。在这个世界里,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一切存在之间的距离都将泯灭而消失殆尽,只剩下轻轻飘来的一阵宇宙间的清丽气息。

“天空”俯瞰树,不仅看到它的成长,还看到它与人随着地球转动,树枝飞快地扫过天空,而树从吐芽、葳蕤、落木,向天空展示时间的轨迹,世间万物亦裹挟其中,彰显生命的轮回。

《树和天空》的想象十分奇特,意境似乎也有点儿朦胧,仿佛关联着多方面的主题,如自然的生生不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奇迹等;但又很难读解,不好把握。阅读时,不要逐字逐句推敲索解,而要运用想象,尝试进入诗歌所创造的那个奇异的世界。

《树和天空》出自诗集《完成一半的天堂》,发表于1962年。在1960年到1966年期间,特朗斯特罗姆的事业被分为鲜明的两部分:一面是心理医生,另一面则是年轻而富有名气的诗人。特朗斯特罗姆所处的时代,虽然在他的近邻以至整个世界发生了许多惊天动地的事情,但瑞典是一个中立国家,长期以来政治稳定,社会经济发展平稳,人们过着悠闲的“福利生活”。他有足够的时间面对大自然——波罗的海的岛屿、落日、船帆,瑞典的车站、村庄、树林、雪橇等等——沉思,因而他的诗歌有着某种东方式的顿悟色彩,而意象的新奇,来自他的难度写作理念和在艺术上不懈的努力。

小结:意象:心中所想即意投诸外物即为象。

二作者介绍

1歌德(1749—1832),德国伟大诗人,伟大的剧作家、思想家和自然科学家,恩格斯称为“最伟大的德国人”,也是世界称得上最伟大的少数几个文学家之一。歌德生活的时代,正是西方思想史上巨人云集的时代,卢梭、康德、黑格尔等都是他的同时代人。歌德前期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性作家。晚年之后,他把主要精力用于对整个人类发展的思索方面,使得他的创作超越了自己的时代,具有了永恒的价值。代表性作品有中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长篇诗剧《浮士德》、自传体作品《诗与真》、长篇小说《亲和力》、抒情诗集《西方和东方的合集》。歌德一生创作了两千五百多首诗,不仅是德国诗歌的瑰宝,在世界文坛上也是一笔最宝贵的文学财富。他的创作把德国民族主义文学提高到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先进水平,并对欧洲和世界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迷娘曲》是歌德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第一部《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人物迷娘歌唱的一首插曲。被人称赞“一支歌写出了整个意大利”。

2普希金(1799—1837),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的抒情诗有800余首,内容非常广泛,既有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自由颂》《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等,也有大量的爱情诗和田园诗,如《致克恩》和《我曾经爱过你》等。此外,他还创作了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散文体小说《别尔金小说集》及关于普加乔夫白山起义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普希金的创作对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普希金对俄罗斯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始祖”。

3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木工、排字工、教师、报纸编辑。主要诗集《草叶集》代表着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高峰。创作可分三期:

南北战争(1861—1865)以前,诗作《软骨头之歌》《我歌唱带电的肉体》《自己之歌》等,主要揭露奴隶主和种植园主的压迫,对黑人和印第安人表示同情,歌颂自由的理想。

南北战争时期,组诗《桴鼓集》号召人民参加反奴隶制的战斗,歌颂战士们的英雄气概;《啊,船长!我的船长哟!》《当紫丁香最近在庭园中开放的时候》悼念被杀害的林肯总统。

南北战争结束后,诗作《不,今天别向我提到那重大的耻辱》及政论《民主的远景》等,认为真正的民主还没有在美国出现;《哦,法兰西的星!》《神秘的号手》歌颂欧洲的革命运动和巴黎公社。其诗作热情奔放,不受传统格律束缚,用新的形式表达民主思想,对种族、民族和社会压迫表示强烈抗议,对美国和欧洲自由诗的发展很有影响。

4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1931年—2015年),又名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瑞典诗人、心理学家。

1931年4月15日,出生于斯德哥尔摩。1949年,在杂志《当月桂树生长之时》上发表第一首诗发表。1954年,发表《17首诗》。1962年,发表诗集《半完成的天空》。1978年,发表诗集《真实障碍》。1989年,发表诗集《为死者和生者》。2011年10月6日,获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3月26日,因中风去世。

三:形式特色

《迷娘》

1、运用正歌和副歌的形式。每一节都由正歌和副歌组成。正歌分别描写了意大利的美好景物、迷娘幼年生活的房子、迷娘返回故国途中所见的景物。副歌则抒发了强烈的故国之思。正歌所描写的景物是副歌所抒发情感的基础,正歌和副歌相互配合,寓情于景,相得益彰,把感情的抒发推向极致。

2、运用重章叠唱的技巧。诗歌三节正歌部分的第一句和第五句都采用了反复的手法,加强了询问的力度,加深了思念的程度;副歌部分采用了基本相同的结构和句式,只在个别关键的地方替换一两个字,不仅使诗歌的思想内容增大,使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更加热切和复杂,“爱人”——“恩人”——“父亲”。这三种称呼在诗中的转换,表达了迷娘对迈斯特怀有的那种复杂、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既哀婉,又美好。这三种称呼所蕴含的情感是逐渐加深的。诗歌具有音乐复唱的旋律美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

《致大海》

1.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

2.把大海拟人化,采用“呼告”修辞手法,直接同大海对话,诗中蕴涵深沉的苦闷,使全诗具有哀歌式的忧郁美。

3.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由大海联想到举世震惊的英雄,拿破仑和拜伦的不幸结局增添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哀。

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方式。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说话。一般可把它分为呼人、呼物两种形式。运用呼告,可以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加强感染力,并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树和天空》

第三节诗运用意象组合的方式,九个“徒然的”一气呵成,情感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