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的芦笛教学反思_第1页
爷爷的芦笛教学反思_第2页
爷爷的芦笛教学反思_第3页
爷爷的芦笛教学反思_第4页
爷爷的芦笛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爷爷的芦笛教学反思爷爷的芦笛教学反思(1)

《爷爷的芦笛》是鄂教版11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行文美丽、饱含哲理的短篇小说。主要写少年强强在海边爷爷的小闸屋里,独自一人经受狂风巨浪之夜的恐惊,最终在爷爷的笛声中变得英勇起来的>故事。

前段时间上完《爷爷的芦笛》,在如释重负的同时,也对本课进行了反思。

一、紧扣课题,整体设计

始终以来,我认为“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教学策略关键是“主线”的设计,这个“主线”可能是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这个主问题要有利于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要着眼于全课,以利于全课的深化阅读和理解;也可能是贯穿全课的一根红线;也可能是整节课教学的一个很好的切入口等。

这篇课文的课题——《爷爷的芦笛》既是文眼,又是全文的主线索。基于文本这个特点和六班级同学已有的阅读力量,我打算紧扣课题,围绕“每次强强听到的芦笛声是

怎样的?这样的芦笛声给强强带来的是什么”这两个问题绽开教学。引导同学层层深化感受爷爷的笛声给强强带来了想象与回味,带来了惊喜与欢快,带来了顽强与英勇,从而感受到爷爷对强强的那种独特的关爱与期盼。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上完课,我感觉本课的重点落实了,难点也突破了(自我感觉)。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最终一句话的含义,体会爷爷良苦专心的爱。最终一句话——“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牢固”,这也是爷爷说的一句话,同学理解并不难,关键是要反扣文中前面的内容了解“爷爷是这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知道爷爷把强强一人留在家中,让他经受恶劣环境的考验,让他承受紧急恐惊的煎熬,从而变得英勇、顽强,来体会爷爷对强强的关爱。

教学难点:了解自然环境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在表达上的作用,领悟这样交叉描写的关系及其作用,为六班级同学习作打下肯定的基础。

为了突破难点,我变以往的依段落挨次学习为归类学习,就是将自然环境描写的句子和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分类、集中学习。采纳的方法是找句子——感悟——品读。分三步进行:

1、读7——13自然段,用“——”找出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引导同学感受自然环境的恶劣;

2、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强强有什么样的反应呢?请大家再读这部分,用波浪线找出描写强强的句子,感受强强内心极度紧急,万分恐惊的心理;

3、师生合作读8、9、10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索:一边描述环境的恶劣,一边描述强强的反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通过这三部曲,同学特别清晰地体会到环境的恶劣,使强强“恐惊”心理变得真实可信;又能反衬强强的顽强,使文章“人”与“景”自然相融,相互衬托。从中也学到了描写的方法。

总结这节课的得失,感觉还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改进:

1、这堂课结束前让同学诵一诵与“不经受风雨,怎么见彩虹”类似的>名人名言,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进行。让我反思到教学第三自然段花的时间多了,只让同学感悟风和日丽的白天大海的迷人之处就够了,的描写挨次不必讲解,留意一课一得。

2、板书是依据课文的主要内容设计的,这个特别贴切,但还可以更完善一些。在回归整体总结全文时,紧扣本单元的话题——爱在人间,提炼这篇文章的.思想内涵——关爱与期盼,并板书。

3、这篇文章虽然饱含哲理,但也蕴涵着浓浓的亲情。引导同学走进文本,感悟文本蕴涵的情感,让同学的情感经受了入情、动情、抒情的历程,语言、思维、情感同构共生,这样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爷爷的芦笛教学反思(2)

今日听了李老师的《爷爷的芦笛》一课,感受到老师驾驭课堂力量很强,适时运用音频让同学感受大浪冲击的声音,把同学带入到暴风雨之夜的情境之中。而且,老师时不时地提示同学结合生活实际去想,这也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方法。

现将这节课的思路整理如下:

环节一:揭题、回顾:

师:这节课接着学习接读课题。

师:我们已初读课文,知道强强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1:宠爱芦笛

生2:英勇

生3:喜爱小闸屋

师追问:强强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生:爱玩。

师:爱玩,会玩

思索:

同学回顾强强是个怎样的孩子,价值何在呢?我想肯定是调动同学已有的阅历储备,回顾课文内容。从同学回答当中可以看出都是从不同方面谈对强强的熟悉的。宠爱芦笛是从课题或全文来看;英勇是从暴风雨之夜看的;喜爱小闸屋是从第一自然段来说的;能够看出同学对课文内容较熟识,老师可适当点评一下,让同学对每一部分的内容有清楚的回忆。

课堂是同学的,要敬重同学的感受和理解,我们应站在同学的思维去思索、评价他们的发言。如同学答喜爱小闸屋,老师可引导:是呀,小闸屋是多么讨人喜爱呀,你能用文中的话告知大家小闸屋为什么这么讨人喜爱吗?这样就可以顺当进入到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之中。就不会消失老师追问,同学不知答什么,而是按老师的引导答:强强是个爱玩的孩子。对于爱玩的感受,我觉得有些欠妥,这里的“爱玩、会玩”和“好玩”的意思是有区分的。文中说:在强强的想象里,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这里的好玩并不是为了表现强强的爱玩、会玩,而是从下文表现的:景美、巧手的爷爷和动听的芦笛声,一切都让人憧憬,让人心旷神怡。所以,文中的好玩有“美妙、奇妙、令人憧憬”的意思。

爷爷的芦笛教学反思(3)

《爷爷的芦笛》叙述了一个名叫强强的小男孩到爷爷的小闸屋渡过了一个狂风大浪之夜,渐渐地成长起来的故事,让我们体会到了“不经风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真正内含。文章语言文字美丽,故事情节起伏跌宕,耐人寻味。

依据同学实际和教材的特点,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紧扣课题,整体设计

这篇文章比较长,但全文紧凑,行文美丽。课题《爷爷的芦笛》既是文眼,又是全文的主线索。基于课文这个特点和六班级同学已有肯定的阅读理解力量,我打算紧扣课题,围绕“爷爷的芦笛声给强强什么感受”绽开教学,让同学在整体感知课文脉落的基础上,然后进一步体会想象中的大海令强强憧憬,白天大海风平浪静,悠扬的芦笛声给强强带来了欢乐;晚上,大海狂怒起来,爷爷的芦笛声让强强战胜恐惊,变得英勇起来。

二、以读为主,读后感悟

教学前,我想通过诵读对想象中的大海,五月风和日丽的大海,夜晚狂风怒潮的大海进行感悟,并抓住每种环境下强强的心里感受对全文进行品读。只有点拨同学品尝语言文字,专心地读重点句段、精彩句段、疑难句段,去感受情景,想象意境,才能真正读懂“爷爷的芦笛”的内涵。但全文内容多,其次课时时间有限,既要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又要渗透读的训练,还要领悟文章的精神内涵,设计教学过程难度较大,不知道该从那一条主线牵引,哪一点进行切入。实际教学时我让同学在扫瞄全文后得出了爷爷的三次芦笛给强强的整体感受:憧憬、兴奋、英勇。围绕这三点再让同学深化课文详细体会,同学在读中重点抓住了环境描写的句段,围绕环境描写把握了强强的心理,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同学说自己的感受,渗透语言表达的训练。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能用分析代替同学的读书,代替同学的自悟得意。应避开繁琐的分析,要让同学注意语言的感悟。同学通过自悟而受到情感熏陶,其效果要远远甚于老师通过分析而强加给同学的说教。

课文7至13小节是全文的重点段,也是全文的“魂”。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想通过同学的整体感悟去体会环境描写与人物心理情感的关系,理解爷爷的言传身教对强强成长的作用。所以我让同学自读时想象看到的画面,想想自己印象最深的是哪个镜头。由于我没解决好预设和生成的问题,这个环节处理的比较乱。同学没有先把握环境的描写,而是从强强的表现入手谈了自己的感受,虽然事前我也想到过这一点,但课堂上没有准时牵引,同学的体会不够深刻,文章的“魂”最终没有丰满起来。

现在觉得,假如直接启发同学找出描写海风、海浪凶狠的句子和强强动作、心理的句子,体会强强经受实际熬炼的情形,课堂环节会更加紧凑,语言文字的训练能更扎实,课堂也能更有实效。

总结这一课的得失,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几个方面还需努力:

1、文本解读要深透。我们常说不能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同学的自悟。假如老师自身没有仔细解读文本,又如何引导同学真正进入文本,去查找散在课文中的中心,进而去理解中心、拓展中心.

2、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问题。同学的生成其实是同学与文本的倾心对话,同学的问题可能是琐碎的、无序的、模糊的,这就要求老师奇妙地引导同学连续抓住文章之魂。而老师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大环节整体牵引,可以使同学随之绽开的学习有立足点,也不至于散乱。预设合理,生成也就有迹可寻。

爷爷的芦笛教学反思(4)

在执教了《爷爷的芦笛》之后,发觉自身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首先,在教学课文时,如何导入课文是关键,要抽取课文中重要的线索,形成系列。《爷爷的芦笛》则是选取了爷爷的三次芦笛声为明索,以强强的感情变化为暗线,以此来教学。不过,如此教学也有不妥之处,对于课文的最终一句话理解有点难度。

其次,这篇文章较长,毕竟该如何上呢?当然是抓住重难点,把握好轻重缓急。课文后的练习其实已经告知了我们重点,不过有两个,一是对句子“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是长不牢固的”的理解,二是学习课文中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的写作手法。认真阅读后,前者是本次教学的重中之重,不过,在教学时,我在时间的支配上出了点错,对于重点句子的理解时间较少,阅读课文的时间较多,因此在重难点的突破上效果少抱负。

最终,如何抓词句品感受也是需要讨论的一个方面。同学首先要感受要词句中的情境意,接着将这种感受转变为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声象同步,读好句子,触摸到文字背后的东西。

爷爷的芦笛教学反思(5)

在执教《爷爷的芦笛》后,我准时进行了反思,总结了一些胜利之处,同时也存在需要改进的方。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同学是学习和进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需依据同学身心进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同学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惜同学的奇怪   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同学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基于以上所述状况,我选择了如何引导同学“激趣、发觉、质疑、明理”教学设计理念;充分实行多媒体形式,把同学的留意力吸引到课文中来,利用图文并茂,声、光、色的独特效果,启迪同学思维和想象,感悟自然环境变化、心理变化,身临其境地去体会爷爷的爱。目的是想让同学走进课文,养成自主探究,爱动脑想问题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同学的思维力量和制造性。整个教学活动,达到了预期目的。

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紧紧围绕“爷爷芦笛的内涵”这个文章的“魂”,采纳不同的方法,贯穿朗读、观看、争论等,引导同学去查找散在课文中的中心,进而去理解中心、拓展中心。这个引导过程又是通过把同学带劲了文本意境,让他们品尝强强的感受,随着文本中的“我”一起去经受海边那不寻常的暴风雨之夜,在语言文字的感悟中,文本中的“我”和教室中的“我”心灵相通,合为一体,彼此融合、吸纳、认同;利用图片、声音效果,激起情感的火花,化为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去触摸文字背后的蕴含,最终真正读懂了“爷爷芦笛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同学的主体性得到确定和发挥。同时也发觉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教学的内容支配不当,容量过大,没有很好地把握轻重缓急。重、难点同学理解的时间少。二是在同学朗读、感受了环境变化和强强心理变化后,没有让他们结合生活实际去说,谈朗读感受,而是一到两个同学回答后就直接进入了主题探究。三是音响效果不好,狂风巨浪声响过大,直接影响了教学秩序。四是拓展内容不丰富,引导不足,完全没有教学效果。

爷爷的芦笛教学反思(6)

《爷爷的芦笛》是鄂教版11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行文美丽、饱含哲理的短篇小说。主要写少年强强在海边爷爷的小闸屋里,独自一人经受狂风巨浪之夜的恐惊,最终在爷爷的笛声中变得英勇起来的故事。

前段时间上完《爷爷的芦笛》,在如释重负的同时,也对本课进行了反思。

一、紧扣课题,整体设计

始终以来,我认为“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教学策略关键是“主线”的设计,这个“主线”可能是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这个主问题要有利于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要着眼于全课,以利于全课的深化阅读和理解;也可能是贯穿全课的一根红线;也可能是整节课教学的一个很好的切入口等。

这篇课文的课题——《爷爷的芦笛》既是文眼,又是全文的主线索。基于文本这个特点和六班级同学已有的阅读力量,我打算紧扣课题,围绕“每次强强听到的芦笛声是

怎样的?这样的芦笛声给强强带来的是什么”这两个问题绽开教学。引导同学层层深化感受爷爷的笛声给强强带来了想象与回味,带来了惊喜与欢快,带来了顽强与英勇,从而感受到爷爷对强强的那种独特的关爱与期盼。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上完课,我感觉本课的重点落实了,难点也突破了(自我感觉)。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最终一句话的含义,体会爷爷良苦专心的爱。最终一句话——“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牢固”,这也是爷爷说的一句话,同学理解并不难,关键是要反扣文中前面的内容了解“爷爷是这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知道爷爷把强强一人留在家中,让他经受恶劣环境的考验,让他承受紧急恐惊的煎熬,从而变得英勇、顽强,来体会爷爷对强强的关爱。

教学难点:了解自然环境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在表达上的作用,领悟这样交叉描写的关系及其作用,为六班级同学习作打下肯定的基础。

为了突破难点,我变以往的依段落挨次学习为归类学习,就是将自然环境描写的句子和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分类、集中学习。采纳的方法是找句子——感悟——品读。分三步进行:

1、读7——13自然段,用“——”找出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引导同学感受自然环境的恶劣;

2、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强强有什么样的反应呢?请大家再读这部分,用波浪线找出描写强强的句子,感受强强内心极度紧急,万分恐惊的心理;

3、师生合作读8、9、10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索:一边描述环境的恶劣,一边描述强强的反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通过这三部曲,同学特别清晰地体会到环境的恶劣,使强强“恐惊”心理变得真实可信;又能反衬强强的顽强,使文章“人”与“景”自然相融,相互衬托。从中也学到了描写的方法。

总结这节课的得失,感觉还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改进:

1、这堂课结束前让同学诵一诵与“不经受风雨,怎么见彩虹”类似的>名人名言,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进行。让我反思到教学第三自然段花的时间多了,只让同学感悟风和日丽的白天大海的迷人之处就够了,的描写挨次不必讲解,留意一课一得。

2、板书是依据课文的主要内容设计的,这个特别贴切,但还可以更完善一些。在回归整体总结全文时,紧扣本单元的话题——爱在人间,提炼这篇文章的思想内涵——关爱与期盼,并板书。

3、这篇文章虽然饱含哲理,但也蕴涵着浓浓的亲情。引导同学走进文本,感悟文本蕴涵的情感,让同学的情感经受了入情、动情、抒情的历程,语言、思维、情感同构共生,这样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爷爷的芦笛教学反思(7)

《爷爷的芦笛》叙述了一个名叫强强的小男孩到爷爷的小闸屋渡过了一个狂风大浪之夜,渐渐地成长起来的故事,让我们体会到了“不经风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真正内含。文章语言文字美丽,故事情节起伏跌宕,耐人寻味。

依据同学实际和教材的特点,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紧扣课题,整体设计

这篇文章比较长,但全文紧凑,行文美丽。课题《爷爷的芦笛》既是文眼,又是全文的主线索。基于课文这个特点和六班级同学已有肯定的阅读理解力量,我打算紧扣课题,围绕“爷爷的芦笛声给强强什么感受”绽开教学,让同学在整体感知课文脉落的基础上,然后进一步体会想象中的大海令强强憧憬,白天大海风平浪静,悠扬的芦笛声给强强带来了欢乐;晚上,大海狂怒起来,爷爷的芦笛声让强强战胜恐惊,变得英勇起来。

二、以读为主,读后感悟

教学前,我想通过诵读对想象中的大海,五月风和日丽的大海,夜晚狂风怒潮的大海进行感悟,并抓住每种环境下强强的心里感受对全文进行品读。只有点拨同学品尝语言文字,专心地读重点句段、精彩句段、疑难句段,去感受情景,想象意境,才能真正读懂“爷爷的芦笛”的内涵。但全文内容多,其次课时时间有限,既要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又要渗透读的训练,还要领悟文章的精神内涵,设计教学过程难度较大,不知道该从那一条主线牵引,哪一点进行切入。实际教学时我让同学在扫瞄全文后得出了爷爷的三次芦笛给强强的整体感受:憧憬、兴奋、英勇。围绕这三点再让同学深化课文详细体会,同学在读中重点抓住了环境描写的句段,围绕环境描写把握了强强的心理,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同学说自己的感受,渗透语言表达的训练。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能用分析代替同学的读书,代替同学的自悟得意。应避开繁琐的分析,要让同学注意语言的感悟。同学通过自悟而受到情感熏陶,其效果要远远甚于老师通过分析而强加给同学的说教。

课文7至13小节是全文的重点段,也是全文的“魂”。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想通过同学的整体感悟去体会环境描写与人物心理情感的关系,理解爷爷的言传身教对强强成长的作用。所以我让同学自读时想象看到的画面,想想自己印象最深的是哪个镜头。由于我没解决好预设和生成的问题,这个环节处理的比较乱。同学没有先把握环境的描写,而是从强强的表现入手谈了自己的感受,虽然事前我也想到过这一点,但课堂上没有准时牵引,同学的体会不够深刻,文章的“魂”最终没有丰满起来。

现在觉得,假如直接启发同学找出描写海风、海浪凶狠的句子和强强动作、心理的句子,体会强强经受实际熬炼的情形,课堂环节会更加紧凑,语言文字的训练能更扎实,课堂也能更有实效。

总结这一课的得失,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几个方面还需努力:

1、文本解读要深透。我们常说不能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同学的自悟。假如老师自身没有仔细解读文本,又如何引导同学真正进入文本,去查找散在课文中的中心,进而去理解中心、拓展中心。

2、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问题。同学的生成其实是同学与文本的倾心对话,同学的问题可能是琐碎的、无序的、模糊的,这就要求老师奇妙地引导同学连续抓住文章之魂。而老师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大环节整体牵引,可以使同学随之绽开的学习有立足点,也不至于散乱。预设合理,生成也就有迹可寻。

爷爷的芦笛教学反思(8)

《爷爷的芦笛》是鄂教版11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行文美丽、饱含哲理的短篇小说。主要写少年强强在海边爷爷的小闸屋里,独自一人经受狂风巨浪之夜的恐惊,最终在爷爷的笛声中变得英勇起来的故事。

前段时间上完《爷爷的芦笛》,在如释重负的同时,也对本课进行了反思。

一、紧扣课题,整体设计

始终以来,我认为“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教学策略关键是“主线”的设计,这个“主线”可能是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这个主问题要有利于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要着眼于全课,以利于全课的深化阅读和理解;也可能是贯穿全课的一根红线;也可能是整节课教学的一个很好的切入口等。

这篇课文的课题——《爷爷的芦笛》既是文眼,又是全文的主线索。基于文本这个特点和六班级同学已有的阅读力量,我打算紧扣课题,围绕“每次强强听到的芦笛声是怎样的?这样的芦笛声给强强带来的是什么”这两个问题绽开教学。引导同学层层深化感受爷爷的笛声给强强带来了想象与回味,带来了惊喜与欢快,带来了顽强与英勇,从而感受到爷爷对强强的那种独特的关爱与期盼。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上完课,我感觉本课的重点落实了,难点也突破了(自我感觉)。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最终一句话的含义,体会爷爷良苦专心的爱。最终一句话——“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牢固”,这也是爷爷说的一句话,同学理解并不难,关键是要反扣文中前面的内容了解“爷爷是这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知道爷爷把强强一人留在家中,让他经受恶劣环境的考验,让他承受紧急恐惊的煎熬,从而变得英勇、顽强,来体会爷爷对强强的关爱。

教学难点:了解自然环境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在表达上的作用,领悟这样交叉描写的关系及其作用,为六班级同学习作打下肯定的基础。

为了突破难点,我变以往的依段落挨次学习为归类学习,就是将自然环境描写的句子和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分类、集中学习。采纳的方法是找句子——感悟——品读。

分三步进行:

1、读7——13自然段,用“——”找出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引导同学感受自然环境的恶劣;

2、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强强有什么样的反应呢?请大家再读这部分,用波浪线找出描写强强的句子,感受强强内心极度紧急,万分恐惊的心理;

3、师生合作读8、9、10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索:一边描述环境的恶劣,一边描述强强的反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通过这三部曲,同学特别清晰地体会到环境的恶劣,使强强“恐惊”心理变得真实可信;又能反衬强强的顽强,使文章“人”与“景”自然相融,相互衬托。从中也学到了描写的方法。

总结这节课的得失,感觉还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改进:

1、这堂课结束前让同学诵一诵与“不经受风雨,怎么见彩虹”类似的名人名言,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进行。让我反思到教学第三自然段花的时间多了,只让同学感悟风和日丽的'白天大海的迷人之处就够了,的描写挨次不必讲解,留意一课一得。

2、板书是依据课文的主要内容设计的,这个特别贴切,但还可以更完善一些。在回归整体总结全文时,紧扣本单元的话题——爱在人间,提炼这篇文章的思想内涵——关爱与期盼,并板书。

3、这篇文章虽然饱含哲理,但也蕴涵着浓浓的亲情。引导同学走进文本,感悟文本蕴涵的情感,让同学的情感经受了入情、动情、抒情的历程,语言、思维、情感同构共生,这样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爷爷的芦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