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孔子的伦理学说第1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一节孔子的伦理道德观
第一节孔子的伦理道德观
一、孔子的品格及其学说的重大影响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邹)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享年73岁。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曾做过“委吏”、“乘田”等小吏,后任鲁国都宰、司空、大司寇,五十岁时,曾摄行政事三个月。在孔子去世后的数百年,以及而后的几千年,孔子本人的声望之高及其遗教地位之隆,归之三个因素:孔子思想对中国人及世界其他民族特具吸引力;第二,中国古代学问本身即极为宝贵;第三,孔子本人的人品、学识使人倾慕。第2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
孔子的品格可概托为三个方面:第一积极进取精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与?”(《宪问》);第二,中庸的风格;第三,求实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主张“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对于“怪、力、乱、神”,以不语作答。美国的《世界名人辞典》和英国的《人民年鉴手册》(1985年出版)把孔子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这十位思想家是孔子、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托马斯·阿奎那、哥白尼、培根、牛顿、伏尔泰、康德、达尔文。《孔子》篇作者刘根报写道:“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中,孔子是一个继往开来的人物,他不仅对以往的文化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总结,而且又开创了文化发展的新局面,成为为中国文化发展提供重要思想基础的哲人。第3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
孔子的学说,涉及到社会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思想等为政治国立身处世的一切方面,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包罗宏富的孔子思想……,确确实实在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与共同心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最重要最巨大的作用…中华民族在世界上被称为“文明古国”,多与孔子的思想分不开,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也多与孔子的思想相联系。中华民族宽厚宏廓的伟大气派和扶颠持危、见义勇为、杀身成仁的道德风范,可以说很多是渊源于孔子思想的精华。毛泽东曾把孔子和孙中山直接联系起来,明确指出:‘从孔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22页。)第4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
孔子思想不只是对中国影响深远,而且越出国界,传播到东南亚、欧洲及世界其他国家,对这些国家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甚至成为许多国家传统思想的一个因素。事实表明,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世界上最具影响的历史名人之一。孔子思想是人类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写道:太史公说,《诗》中有“像高山一样令人瞻仰,像大道一样使人遵循”。我虽然达不到这样的境界,但内心却十分向往。我读了孔子的书,可以想像到他的为人。到鲁地去的时候,我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服和礼器,儒生们都按时在孔子旧居演习礼仪,我在那里发自内心地由衷地敬仰,留恋徘徊。天下的君子乃至贤人实在太多,活着的时候都很荣耀显赫,一旦死去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第5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
孔子只是个平民,可他的名声和学说却流传了十几代,学者们推崇他为宗师。从天子到侯王,凡是中国讲论六经道艺的人,都把孔子的学说当作是判断和衡量大道的最高标准,孔子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林语堂先生在其1938年出版的《孔子的智慧》一书中这样评价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是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以伦理为法,以个人修养为本,以道德为为施政之基础,以个人正心修身为政治修明之根柢。”第6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道德及其与上层建筑的其他因素
二、道德及其与上层建筑的其他因素(一)对“道德”这一范畴的看法“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目标在“道”,根据在“德”,依靠在“仁”,而游憩于“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道德这一范畴在孔子这里还是分别使用的。什么是“道”,就是道路,引伸为途径、规则、规范、规律、道理等。第7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孔子关于“道”有以下几种含义:
孔子关于“道”有以下几种含义:一、指道路和途径。“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雍也》这是说,人们在社会上生活,待人处事总要遵循一定途径。
二、规矩、规范。“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里仁》三、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季氏》“道”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朝夕道,夕死可矣”《里仁》这个“道”指做人的最高准则。
四、指道理、学说。“吾道以一贯之”《里仁》“道不行,秉桴浮于海”《公冶长》这里的所说的“道”都是指行为的准则和规范。第8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孔子关于“德”的见解在《论语》中
《论语》中孔子关于“德”的见解其一,指道德整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政》其二,道德意识、道德境界。
“主忠信,徙义,崇德也。”《颜渊》其三,指品德、精神风貌。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其四,指道德修养。“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要具备两方面条件:守道,修德,即要立志学习,遵守道德规范,要有遵守规范的道德情操。第9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道德同上层建筑其他因素的关系(二)道德同上层建筑其他因素的关系孔子主张道德决定论。即主张道德统帅作用。第一,道德与政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目格”《为政》孔子认为,用政法来诱导他们,使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们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教导他们,使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们不但有廉耻心,而且人心归服。第10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为了推行他的德治学说孔子极力宣传他的道德感化主张:
为了推行他的德治学说孔子极力宣传他的道德感化主张: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认为,统治者的行为端正,别人的行为也就端正了,这就是他为政的内容。“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颜渊》孔子与季康子这番谈话,强调道德感化作用,认为治理国家不要靠杀戮,要用自己的道德行为去感化人民,执政者作善事,百姓也就跟着作善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他又以禹为例,说明古代圣王严于律己,能行善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音叙,沟渠)。禹,吾无间然矣。”《泰伯》第11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道德规范与思想主要有二:一是礼,二是仁。“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里仁》他认为,能够用礼让治理国家,便什么困难也没有了,否则,就不能正确对待礼仪了。强调以礼治国。“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子路》
他认为,假如有王者治理天下,经过三十年的努力,一定能使所有的人都成为仁人。这里讲“仁”的作用。第12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二,道德与刑罚“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说明道德治国应是第一位的,道德教化远比刑罚高明。
第二,道德与刑罚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先使无讼乎?”《颜渊》其意是审理诉讼,我同别人差不多。一定要使诉讼的事件完全消灭才好。他认为,断案并不难,难的是使天下无案可断。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尧曰》他认为不加教育便加杀戮叫虐,不加申诫便要成绩叫做暴。
第13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三,道德与知识教育。第三,道德与知识教育。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为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孔子教诲他的学生们说:在父母跟前孝顺父母,在外面要尊敬兄长;寡言少语,说话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之人。这样的躬行实践之后,有余力,再去学习文献。第14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他在评价他的学生时,也把道德标准放在首位。他对颜渊评价最高。
一说他不违仁:“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二说他贤:“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三说他好学:“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泰伯》他认为,假如一个人其才能比得上周公,只要他骄傲并且吝啬,别的方面也就不值一看了。第15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四,道德与文艺。孔子认为评价文学、艺术活动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善,道德标准;一个是美,艺术标准。其中“善”是首要的。
《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是舜时的乐曲;“武”,是武王时的乐曲。“韶”歌颂舜以德治天下,所以孔子称其为“尽善尽美”;“武”歌颂武王的武功,所以孔子称其“尽美未尽善”也。
第16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孔子曾评价《诗经》,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他认为,诗经三百零五篇,概括地说就是思想不邪恶。或者说是符合道德标准。这也是儒家的审美观。第17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二节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
第二节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一、仁
(一)仁的含义“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孔子提出的最高道德原则和道德评价标准,是最重要的道德规范,道德修养的目的。在《论语》中,言“仁”者五十有八章,“仁”字凡百有五见。(见《论语新探》人民出版社,第301页)第18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一,“爱人”。
孔子对“仁”的含义解释颇多,大体上可有以下五种主要涵义:“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人”是指与己相对的他人“爱人”是讲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爱人这个思想被孟子发展成为“仁者爱人”。“仁者爱人”这一思想后来被祖国传统医学所运用,提出了“仁爱救人”的思想,成为祖国传统医德的基本原则。
第一,“爱人”。
第19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论语》中的“仁”字,往往与“人”互训。《学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里仁》:“观过,斯知仁矣”;《雍也》:“井有仁焉”中的“仁字”即来自通训为“人”。《中庸》:“仁者,人也”。第20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二,“泛爱众而亲仁”第二,“泛爱众而亲仁”“爱人”的范围,首先要爱双亲,爱兄弟姐妹但不仅限于双亲,还要扩大到国君,乃至“众”。《宪问》:“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对于国君,既要爱他,为他操劳;又要忠于他,向他规劝。不仅如此,还要扩大到“众”,即“泛而众”。“仁爱”也涉及到老百姓“博施于民”《雍也》第21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三,“克己复礼为仁”是从仁礼关系方面来说明,实行“仁”应受礼的限制。“一日克己复礼,天下规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幼”。《颜渊》《卫灵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有仁德的人,要受礼的限制、约束,其行为才是善的。第22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四,孔子的按礼规定去“爱人”,是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第四,孔子的按礼规定去“爱人”,是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后来的儒家解释为:一是爱有先后,爱有厚薄。对尊者、贵者、亲者,要爱在先,对卑者、贱者和血缘疏远的人,要爱在后,情感淡薄。如果以爱亲之心去爱,百姓那就非礼了。这种“爱人”的思想被墨家指责为“亲亲有术,尊贤有等”。《墨子·非儒》这是讲“仁”是最高道德原则,即指仁政,其主张是不用暴力和刑罚取得人们的拥护。第五,“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第23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仁的内容
(二)仁的内容孔子第一个把整个社会伦理规范体系集中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规范体系。
1.礼——是实行“仁”的目的。又是“仁”的表现形式。
2.孝悌—是实行“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根本支柱。“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本立而道生”《学而》。3.义——实行“仁”的标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见利思义”《宪问》。4.忠恕—
实行“仁”的方法。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而勿施于人”看作是“谓仁之方”《雍也》。第24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5.知勇—实行“仁”的首要条件,知是对道德的正确理解和对道德行为的正确选择。“未知焉得仁?”《公冶长》;勇是无惧的品德,“仁者必勇”《宪问》。孔子把知、仁、勇联系,作为必就行的三要素。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直道也。”《宪问》第25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6.恭宽信敏惠——实行“仁”的必要条件。“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厚、敏、惠。”《阳货》恭者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第26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7.俭、好学——实行“仁”的要求。“俭”,孔子认为,应当提倡节俭,但并不主张崇尚贫贱,“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接受)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得(去)之,不去(摆脱)了解。”《里仁》
好学,孔子认为,如不好学,其他诸德就可能走向反面。“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第27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8.中庸(道)——实行“仁”的标准和境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
“中”即中正不倚;“庸”有“用”和“常”两种意思。中庸之道即中正不偏而经常适用的方法。第28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9.温(温和)、良(善良)、恭(敬)、俭(节俭)、让(谦让);指的是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逊的德行。子贡认为,夫子取得人信任,能了解到各方面情况的原因所在。第29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10.刚(刚强、果断)、毅(坚毅)、木(质朴)、纳(言语不轻易出口)、直(质直,直道而行)。子曰:“刚、毅、木、纳近仁。”《子路》“人之生也直,罔生也幸而免。”《雍也》“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卫灵公》“巧言令色”的伪善作风,是可耻的不仁行为。第30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礼二、礼(一)礼的含义1.泛指两西周以来奴隶制度
《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这里所说的“礼”是指奴隶主阶级的上层建筑,其核心是等级制度。
“人有十等。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皁(皂的异体字符),皁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左传·耳召公七年》。
每一等级的人各有自己的行为规范,这些规范总称“礼”。第31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2.指礼节仪式。2.指礼节仪式。
其一,孝敬父母的礼仪。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其二,君臣、士大夫各有自己的礼仪。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八佾》孔子批评管仲不知礼:“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玷(音店,放置器物的设备),管氏亦有反玷。管氏而知礼,熟不知礼?”《八佾》第32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其三,是听政、祭神的形式。
《八佾》:“子贡欲去告朔饩(xì)羊。子曰:‘赐也!爾爱其羊,我爱其礼’”。第33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3.指谦虚、恭敬、有礼貌3.指谦虚、恭敬、有礼貌。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为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八佾》鄹(音邹):地名,今山东曲阜东南十里西邹村,鄹人之子指孔子。
第34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礼的作用(二)礼的作用
1.把“礼”当作实行仁的目的和规范,提出“克己复礼”的命题;2.把“礼”当作调整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的规范,“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3.把“礼”当作治国的根本方法,主张“齐之以礼”《为政》4.把“礼”当作治民的根本方法,提出“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宪问》5.把“礼”当作立身的根本,“不学礼,无以立”《季氏》。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第35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三、孝三、孝(一)孝的含义
其一,指善事父母,友爱兄弟。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为政》其二,不违背礼节。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为政》第36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行孝的标准
其一,敬心其二,精神慰藉
其三,关爱
其四,秉承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zhuàn),曾是以为孝乎?”《为政》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里仁》其五,婉转地劝止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里仁》第37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三)孝的作用
其一,孝是实行“仁”的根本,“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其二,作人的根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行”。《学而》
其三,孝可以防止犯上作乱,“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学而》
其四,孝是忠的前提和基础,“孝慈,则忠”《为政》第38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三节“礼治”、“德治”的为政之道
一、孔子的为政之道
为政理想以德行为政为政要素第39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为政理想为政理想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与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颜渊》子曰:“子溪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以为政,奚其为政?”《为政》
子曰:“其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学而》第40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以德行为政以德行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政》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颜渊》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政,孰敢不正。”《颜渊》子曰:“其身上,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第41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为政要素为政要素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也?”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第42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
二、关于礼治
二、关于礼治
孔子曾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关于“礼”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为政》第43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
在《论语》中,我们就可见到孔子破除旧礼常规的许多实例。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孟子称孔子这种唯义是从的主张为“圣之时”《孟子·万章下》;荀子称孔子“不蔽于成积”《解蔽》。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八佾》第44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
孔子以“仁”作为“礼”的内容,反对把“礼”只当成一种空洞的形式。在孔子的伦理学说中“仁”与“礼”的关系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孔子把反映新兴地主意志的“仁”学的新的道德内容,注入“礼治”的形式之中,这就使孔子的“礼治”的思想同奴隶制的“周礼”有了本质的区别。
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在孔子看来,“礼”、“乐”的实质是“仁”第45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孔子将“仁义”与“礼乐”比喻为“白色底子”和“画花”的关系,认为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画上花。所以他很赞同子夏关于“礼后乎”的说法,认定“礼乐”是产生于“仁道”之后的(见《八佾》)。这种比喻也许不那么恰当,但也说明了孔子所主张的“礼治”,始终是把“仁道”放在首要地位的。第46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其三,孔子的“礼治”,主张以“中庸”为标准。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
孔子指出:“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由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泰伯》孔子主张“礼治”的目的,是为了“民易使”。孔子的“礼治”,虽然不同于奴隶制的“周礼”,但毕竟也是剥削阶级的“礼治”,是为新兴地主阶级易于“使民”服务的。他说:“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宪问》“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子路》
第47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三、关于“德治”
三、关于“德治”
第一,只要“为政以德”,就能“众星共之”。
第二,反对“暴”与“虐”,提倡“宽猛相济”的统治方法。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孔子主张“仁政”,反对“暴政”的言论是大量的,他认为“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卫灵公》。“宽则得众。”认定“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尧曰》季康子问政于孔子说:“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反对借用杀戮的手段来治理政治。并希望有朝一日,完全消灭诉讼的事《颜渊》。
第48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三,反对“为富不仁”,要求“劳而无怨”。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去)之,不去也。《里仁》为获得去贫贱、求富贵的正当途径,孔子要求君子加强仁德修养,做到“五美”:“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尧曰》并且认为,做一个统治者,应当“不患寡(贫)而患不均,不患贫(寡)而患不安。”《季氏》第49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四,通过“正名”确定是非善恶的标准。孔子关于“正名”的主张,是和他的“德治”思想相适应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子路》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杰,于得而食诸?”《颜渊》第50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四节道德修养方法和修养过程
第四节道德修养方法和修养过程
一、“为仁由己”的道德修养方法
孔子曾经总结自己的道德修养的历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二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孔子认定,为人要受多方面的教育以便获得全方位修养,即所谓“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包括历代文献、个人实践、待人接物等各个方面,而特别注重的是仁德的修养。子贡问孔子怎样去培养仁德的时候,孔子回答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卫灵公》强调了修养方法的重要性。第51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一)“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阐述的修养方法,其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为仁由己”则是他所提倡的修养方法的基本特征。(一)“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认为,一个人能否成为有仁德的人,关键在于个人是否能够努力修养。这是他论述修养方法的根本立足点“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第52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孔子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以堆土成山作比喻,虽然只要加一筐土就成功了,由于自己的停止而未成;相反,即便刚刚倒下一筐土,由于自己的努力前进却能成功。这是“为仁由己”思想的生动描绘。从“为仁”要靠主观努力出发,孔子主张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孔子还特别强调居上位的人,要做“克己”、“修己”、“正身”的修养工夫。“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第53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能近取譬,为仁之方”
(二)“能近取譬,为仁之方”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雍也》从近处着眼,一步一步去做,是仁德修养的好方法。
提倡“笃实躬行”,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方法的一个显著特点。“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第54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三)“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孔子要求学者做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泰伯》
“仁者不忧,知者不域。”《宪问》“不知礼,无以立也。”《尧曰》孔子自己的修养历程,就是从“志于学”开始的。他也要求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雍也》在《论语》中,记载着孔子对仲由讲的“六言六蔽”,其中是否“好学”被放到道德修养的重要位置。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第55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四)“内省吾身,改之为贵”
(四)“内省吾身,改之为贵”孔子承认,人是会犯错误的,要加强道德修养,必须经常作自我反省,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错误。《论语》中记载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过,则勿惮改”。(同上)
“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第56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立志”,“学、思、行用”,“有恒和上达”及“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修养过程。
二、“立志”,“学、思、行用”,“有恒和上达”及“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修养过程。
(一)立志。正确的立志是道德修养的关键和前提。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第57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学、思、行用。学是达到修养目的的最根本的手段。子夏说:“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极)其道。”《子张》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孔子不但重视学习,而且重视思考。认为学与思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学而不思则罔(迷茫),思而不学则殆(困危)”。《为政》“多闻阙疑(凡所疑者,缺而不言),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凡危者,缺而不行),慎行其余,则寡悔。”(同上)第58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孔子更重视以道德实践和政治实践为主的行和用。他以学而能行为最可贵。“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先进》“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述而》子夏云:“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故孔子与其弟子皆着眼于行,以言有余而行不足为耻:“君子耻其言过其行。”《宪问》“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子路有闻而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公冶长》行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知过必改:“能补过者,君子也。”《左传·昭公七年》“君子……过则勿惮改。”《学而》第59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三)有恒。(三)有恒。道德修养要达到理想境地,最后取决于能否持之以恒,全始全终。
孔子说:“苗而不秀(吐花)者,有矣夫;秀而不实(结实)者,有矣夫。”《子罕》又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同上)“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子路》“学而时习之。”《学而》在操行方面,要求坚守德操而不失:“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怀于是。”《里仁》在进学方面,要求巩固旧知而日得新知:
第60页,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船舶修理用材料选择与应用考核试卷
- 玻璃制品耐冲击性能测试考核试卷
- 探索反转课堂
- 四川铁道职业学院《生物制药设备与工程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攀枝花攀西职业学院《外国建筑史B》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省泰兴市济川实验初中重点达标名校2024-2025学年下学期初三学年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理学科试卷含解析
- 江西省永新县2025年学业水平测试及答案含解析
- 江西省萍乡市2025届高三第二学期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试题含解析
- 乌兰察布职业学院《软件开发新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培黎职业学院《徽州民间工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北京市丰台区九年级初三一模物理试卷(含答案)
- 2025广西广投临港工业有限公司社会招聘45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铜川易源电力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真题2024
- 厨房清洁劳动课件
- 土地旋耕合同协议书范本
- 山西省太原市2025年高三年级模拟考试(二)历史试题及答案
- 4-08-10-02 国家职业标准化工生产现场技术员(试行) (2025年版)
- 2025年云南烟草专卖局招聘人员笔试备考试题
- 2025年上半年山东省港口集团限公司应届大学毕业生招聘573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文化产业管理考试试题及答案研究
- 湖北省武汉市2025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考试数学试卷及答案(武汉四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