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亚非文学外国文学史_第1页
(4.5)-亚非文学外国文学史_第2页
(4.5)-亚非文学外国文学史_第3页
(4.5)-亚非文学外国文学史_第4页
(4.5)-亚非文学外国文学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亚非文学:多元艺术与东方精神亚非文学,又称东方文学,是世界文化中神奇而引人注目的一翼。亚非地区是人类文化的最早发源地,也是世界文学最早和较早的发祥地。早从公元前年开始,当地球上其他大多数地方仍处于蒙昧的原始状态之时,埃及的尼罗河、美索不达米亚的两河流域、印度的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地中海东海岸的迦南地区,就已形成了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古希伯来这五大文明古国。以东方文化精神为土壤,东方文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迥然有别于西方文学的独特审美观照与艺术精神,总体而言,它具有以下基本特点:第一,多源,多元,绚丽多彩。与西方文学导源于古代希腊罗马文学传统、具有明晰性和统一性的特征相异,东方文学的范畴是一个包涵众多不同种族、民族、国家、语言、哲学和宗教等因素在内的多元聚合体。“东方”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常可分为近东,中东和远东;作为一个文化概念,又可分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圈、印度文化圈和汉文化圈。这三大文化圈无论在地理和种族方面,还是在语言,心理,宗教,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千差万别。因此东方世界是一个纷繁的复合体,奠基三大文化圈基础上东方文学,明显地承载了这三个文化圈的特质,呈现出多源头、多元性的特征。在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亚非文学经历了古代、中古、近代和现当代各个历史时期,每个时期都产生了众多作家和作品,为人类文明史增添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东方文学的珍品,如满天星斗,璀璨夺目。其中既有世界文学发展史上最早出现的诗集——埃及的亡灵书,也有世界上有最古老的史诗——《吉尔伽美什》,有世界上最长的史诗——印度的《摩诃婆罗多》,也有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希伯来文学汇集《旧约》。有最壮丽的纪念碑之称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也有第一部出自女性之手的写实长篇小说——《源氏物语》。有生命之歌之称的印度宗教抒情诗——《吉檀迦利》,还有表达物哀思想的日本现代唯美小说——《雪国》等。这些除中国文学以外的名篇巨著都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绚丽多彩的瑰宝。东方文学的第二个特征是东方审美性尽管从宏观上看,亚非文学是在若干大的文化区域内独自孕化衍生的,各个大河流域的文学都有相对独立的发展线索,相互之间的交流影响也发生在相对晚近些的时期,但统一的东方文化和文学精神依然存在。这种统一性基于东方各国在地理环境、民族心理素质和经济形态等方面的一致性,超越了东方各国之间的差异。毕竟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均在东方都位于富饶的江河流域。如位于尼罗河的埃及,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巴比伦,位于印度河和恒河流域的印度,位于黄河和长江的中国莫不如此。孕育了灿烂的古代东方农业,文明。决定了东方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赖,和谐合一的养成了顺天由命,寂静内向的心态,并形成浑然、均衡和融通的思维习惯。正是古代东方社会在地理、心理、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共同特征,导致了东方文化意识中一种较为普遍的“东方精神”,它具体表现在东方的认知文化、价值文化和审美文化等三个方面。而东方文学则是表征这一文化精神的主要载体。与西方艺术重写实的精神不同,东方审美文化更多地具有非理性与表现性的特质,它崇尚与自然交融的返朴归真和超凡脱俗,对凭借思想意趣的艺术想象的运用远远超过对物质媒介的运用,它不追求对审美对象作更多理性与科学的认识,而追求审美对象中精神的美,以审美对象为媒介走向内心表现。这种重写神而非写形、重表现而非再现的东方审美观,导致东方文艺多从写意着手去创造自由漫游的流动意象,并使得东方缘情写意的文学样式特别发达,几乎所有东方民族都以诗为中心文体。印度诗歌往往以抒情形式来体现寂静内向、和谐融通的审美情趣。即使是偏重叙述性的戏剧和小说等,也不追求强烈的矛盾冲突悲剧效应。著名梵文戏剧《沙恭达罗》在悲到极点时仍不给人以苦不堪言的沉重感,而以大团圆的喜剧结局来缓解那种男女分离的悲痛,体现了冲突而不剧烈的东方戏剧味。日本《源氏物语》之类以真人真事为题材写的小说,也是偏重于表现人物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很少对外部客观现实进行具体的再现和摹仿。在阿拉伯的文学活动中,最常见的是诗人本能的即兴的创作冲动,他们热衷于抒发细腻敏锐的情感。虽然他们对诗情有独钟,创作了大量情感洋溢的抒情诗和自然诗,却始终没有写出叙述性强的史诗。东方文学的第三个特征是:鲜明的泛道德色彩和浓厚的宗教意味。东方文化以伦理为本位、以道德为重心,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常呈现出个体与宗族乃至整个社会不可分离的等级秩序和伦理规范。无论是印度种姓制度、日本身份等级秩序、中国“三纲五常”式的人伦关系,还是埃及“金字塔”式的等级顺序,以及阿拉伯深厚的宗法关系,都是把个体行为的各个方面纳入血缘关系和等级秩序这张无所不在的网络中。因此,以群体道德模式为准则而制定的社会行为规范,成为了整个东方社会的最高价值标准。而文学自然成为维护上述伦理道德最有力的工具。另外东方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东方三大文化圈的形成除了地理环境、种族、语言等重要因素外,更得力于佛教、伊斯兰教和儒家思想的传播,它们分别为各自文化圈的整合、确立提供了共同的理论基础和价值标准。东方宗教以其价值观念为最高原则,贯穿于文艺活动的各个方面,成为神话、赞歌、音乐、舞蹈、绘画、石刻、建筑等艺术形式的精神内核。可以说,东方宗教的兴盛时代,通常也是东方文艺的昌明时代。东方文学的发展,离不开东方宗教的影响和作用,东方的宗教精神、教义信条、人物事迹、神话故事、历史传说、歌谣箴言等,为东方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永不枯竭的母题和各种文体风格。而东方各国最古老的文学汇集,也往往就是宗教的文献或典籍以及它的阐释文本。如婆罗门教的“吠陀本集”和“吠陀文献”、佛教的“三藏”、犹太教的“经书总集”即《旧约》以及伊斯兰教的《古兰经》等,既是宗教经典,又是文学名著,两者密不可分。东方文化的道德规范和宗教价值体系对东方文学有着巨大的渗透力和支配作用。东方文学普遍具有文以载道、劝善惩恶的文学观念,如古代印度视文学的教育作用为文学的重要目的,印度最古老的诗学著作《舞论》认为戏剧源于现实生活,其效用在于感染和教育观众。中国的古典作品也往往具有惩恶扬善、善恶鲜明对峙的伦理性结构。以《古兰经》为代表的伊斯兰教神学表现在文艺上,阿拉伯人视美为善的化身,强调美善合一,文学中的传奇、轶事、寓言、教谕诗和圣训格言等诸种样式也常扮演着宣扬教化、整饬朝廷和塑造人格的重要作用。综上所述,尽管东方各民族在地理、种族、语言和历史传统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其审美情趣及与此相应的艺术风格不尽相同,如印度文艺讲究庄净宏远、肃穆深奥;波斯、阿拉伯的艺术风格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