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与儒家文化_第1页
太平天国与儒家文化_第2页
太平天国与儒家文化_第3页
太平天国与儒家文化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太平天国与儒家文化

到目前为止,对太平天国历史的研究不仅是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外交等方面,而且对伟大的文化和卓越主义理论也有很好的研究。而文化学的兴起给我们研究太平天国史开辟了一块新的领域,我们有必要就太平天国的文化作一次再反思。一、太平天国对四书五经的态度儒家文化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总汇,在漫漫的封建统治的长夜里,被抬到了凛然不可冒犯的地步,它和封建统治相辅相成。封建统治以儒家文化为基础,儒家文化又为封建统治大肆贩卖“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太平天国作为一场革命发生于中国社会进入了近代这个畸形的社会形态里。由于基督教文化渗进了封建意识形态的框子里生产了中西结合的混血儿,太平天国的基督教成了太平天国革命初期的思想灵魂。太平天国以此作为思想武器,在文化领域里一开始就举起了反对儒家文化的大旗。而儒家文化是赖以古代典籍而保存,对待儒家文化的态度就表现在对待古代典籍的态度上。太平天国是怀着“务期肃清胡氛,同享太平之乐”太平天国为何排儒呢?首先是洪秀全为了发泄自己四次(即1827年、1836年、1837年、1843年)科场失意后长期压抑在心头的愤恨。我们知道,洪秀全自幼熟读四书五经,在地方上颇有才气,享誉甚高。在四次失意后“为不平之心所激,深感绝望,发见研读孔子不再是获取功名的途径,”其次,太平天国在拜上帝的同一信仰下愈集愈多。自1850年金田团营,直至1853年定鼎金陵,战场上出现了节节胜利的局面,诚如洪仁玕所言:“拓土开疆,犹有日辟百里之势”但是,四书五经乃是封建士子们登上仕途的桥梁,是他们光宗耀祖的必经之路;道观、寺院、关帝庙、岳王庙又是受苦受难者祈求神灵保佑的圣地,是他们寄托精神世界的伊甸园。而太平天国禁读四书五经,把寺院、道观破坏殆尽的现实,无疑是打破了土子们光宗耀祖的美梦,使受苦受难者找不到精神寄托之场所。生活的天平失去了平衡,再加曾国藩于1854年2月又不失时机地抛出了《讨粤匪檄》一文,对太平天国的焚书毁庙政策大肆攻击和诋毁。此文在当时的人民中间颇起如拔云雾之作用,这怎能不引起人们对太平天国的反感呢?人民群众每见到天国称天父天兄之文告,“无不唾骂非笑之,以为无知狂寇,不足介意。”曾国藩《讨粤匪檄》的出笼,使太平天国感觉到自身政策的偏谬,意识到人心丧失的危险性。为了及早摆脱困境,扭转乾坤,1854年3月洪秀全下诏设立删书衙,由洪秀全亲自干预删书衙的事务,规定“凡前代一切文契书籍不合天情者,概从删除”既然太平天国删书衙之设立是基于上述二个原因,可见,太平天国从儒家文化中吸取的定是有利于统治的部分。遗憾的是,经删书衙改后的书籍没有一本见诸经传,我们无法直接从其书中看到太平天国删改运用的影子,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其他文献的字里行间发现一点痕迹。太平天国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反对“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不夫、妇不妇”太平天国对待诗书典籍的态度经历了从烧毁到删改,从排斥到运用的否定之否定过程,可以说明太平天国对待儒家文化的态度也经历了这一过程。但这一过程乃是一种循环,从对儒家文化的排斥到对儒家文化的运用,始终未能有所突破儒家文化的框框,何况所继承又是皇权主义、名分观念和仁义道德等无益于社会进步的成份。近代中国所需要的民主和科学在太平天国内却为专制和迷信所代替。从文化发展史的角度上看这个循环,太平天国如此对待儒家文化的态度不应予以肯定。二、太平天国的科举制度和法律列宁说:“剥削的存在,永远会在被剥削的本身和个别‘知识分子’代表中间产生一些与这一制度相反的理想。”纵观太平天国的上述教材,无论是《新遗诏圣书》、《旧遗诏圣书》,还是《真命诏旨书》、《天情道理书》等都是在宣扬基督教,但这基督教是不完全意义上的基督教。在封建社会里,教育是科举的基础,科举是教育的归宿。“学而优则仕”是那个时代古老而又时髦的口号,它关系到知识分子的前途和命运,历代王朝对此甚为重视。天国政权虽存在短短的十余年,亦不例外;并且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与前代相比,是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太平天国抱着能选拔“揆文则足以辅国,奋武则足以诛妖”不仅如此,科举制度还给太平天国带来了一个很坏的后果,那就是阿谀奉承之风盛起。太平天国考试由于有东试、翼试等,而这些考题又是由主考官即东王、冀王等出,于是出现了象东试的“东风吹清好凉爽,他名禾好救饥荒,名说饥荒便是疾,乃理世人水深长”,通过对太平天国科举考试的剖析,发现了太平天国科举考试之弊端。这样的政策,使自己最终无可挽回地走向失败。此外,在法律方面。法律不仅仅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表现,它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又可视之为文明的标志,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法律。太平天国见诸文字的法律可上溯到金田起义时的五条纪律。“一遵条命,二别男行女行,三秋毫莫犯,四公心和傩、各遵头目约束,五同心合力,不得临阵退缩。”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上述的法令已不再能适合新形势的要求,乃不断颁布新的律令,现存可稽者有62条。在杨秀清执政期间,他凭借自己集军、政、神权于一身之便,“律法禁严,”必须指出,太平天国的法律相当残酷。尽管在明文中不乏有民主的成份,“各家有争讼,两造赴两司马,两司马听其曲直。不息,则两司马挈两造赴卒长,卒长听其曲直。不息,则卒长尚其事于旅帅、师帅、典执法及军帅。军帅会同典执法判断之”,作出判决书(即“狱辞”)。然后军帅又上报监军,监军再依次上报总制、将军、侍卫、指挥、检点及丞相、军师,军师禀其事于天王。天王审阅后,再让军师、丞相、检点及典执法详细核对此事,最后方作判决,是生是死悉听天王圣旨。法律的宽严、良窳代表着社会的文明。中国近代法律的发展方向无疑是朝着资本主义的法律发展的。从明末清初就开始了这个转变,而太平天国前期的法律可以说是这个转变中的一个曲折。太平天国的法律既没有封建法律的施法原则,也没有资本主义的立法程序,滥用刑罚的现象甚为严重。这是对文明的一种亵渎。三、洪秀全的文化传统心理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对太平天国的文化作了如此的评价:“洪杨之乱,……学术上也受非常坏的影响。因为文化中心在江皖、浙,而江、皖、浙靡烂最甚。公私藏书,荡然无存,未刻的著述稿本,散亡的更不少。许多耆宿学者,遭难彫落。后辈在教育年龄也多半失学。”其一,从太平天国本身而言。太平天国作为一场农民运动爆发在近代小农经济尚是汪洋大海之际。由于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他们的生产方式是落后的、分散的,这种生产方式决定了他们思想上的保守和心理上的落后,不能形成自己的独立的思想体系。而统治阶级的思想作为社会的统治思想早已在农民思想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了农民传统心理的积淀。太平天国亦没摆脱这一束缚。我们知道,洪秀全堪称这次运动的文化主帅、精神领袖,他出身在中国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从他呱呱堕地到其寿终正寝,他从畸型的中国社会的母体中汲取了儒家文化的滋养,接受了儒家经典的熏陶。尽管他借用了基督教的上帝,但其上帝生活的天堂却又来自凡间。也就是说他把基督教植根于中国儒家文化的土壤中,这无疑使他的理论成了不伦不类的大杂烩。在传统文化的围攻面前,就显得无能为力了,不得不作出让步。其二,从文化源流来讲。自古以来,我们民族文化就善于将外来文化同化。到近代,中国文化的主流仍是儒家文化。在历史上,它曾受到过佛教、道教等文化体系的冲击,但儒家文化却最终都与之交融,浑然成为一体。同时,儒家文化又对之围攻,使之不得不偏离自己原来的方向,纳入儒家文化的轨道。太平天国文化起初可看成是基督教文化向儒家文化的冲击,然而渗透进来的基督教文化在儒家文化的导航下,最终失去了其本来的面目,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其实质是在保留了基督教上帝的基础上揉合了中国的土生土长的儒家文化。由此我们这样比喻这次文化的交战:基督教文化的航船,驶入儒家文化的码头,由于导航设备的陈旧,最终偏离了原来的方向。其三,从当时的环境看。文化观念的更新不是一朝一夕即可完成之事,它不仅要靠精神文明的建设,还要有物质文明的保证。这一切都需要有一个和平的环境,而太平天国正是缺少这一和平的环境。纵观天国一朝十余年的历史,在天京事变以前,天国革命还处于幼年时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