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二A》课程教学大纲_第1页
《大学物理二A》课程教学大纲_第2页
《大学物理二A》课程教学大纲_第3页
《大学物理二A》课程教学大纲_第4页
《大学物理二A》课程教学大纲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物理二A》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ABJD0101课程中文名称:大学物理课程英文名称:UniversityPhysics课程性质:必修课程学分数:4学分课程学时数:64学时授课对象:机设、材成、材物等专业本课程的前导课程:高等数学一、课程简介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物质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学科。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它的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许多部门,它是自然科学各领域和工程技术的基础。高等学校中开设大学物理课程的作用,一方面在于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必要的物理学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学习物理科学的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方法,起着启发学生开阔思路,激发探索和创新精神,增强适应能力,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作用。学好大学物理不仅对学生在校的学习十分重要,而且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进一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更新知识都将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大学物理是在低年级开设的课程,它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尽快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规律等方面,其所起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它在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面也起着一定的作用。二、教学基本内容和要求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对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物质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分为掌握、理解、了解三级,这三类要求是:掌握: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内容,把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能够运用原理分析实例或用实例说明原理,举一反三,而且能准确把握各原理之间的关系,灵活应用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属于最高能力层次,包含对原理的创造性运用。理解:要求学生能够在识记的基础上,较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全面正确地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并且能够进行简单分析和判断。了解:要求学生能够明确概念、原理的意义,并能准确地表述。第十三章:机械波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机械波的形成,波长、波速、波的周期和频率;横波与纵波,波线、波面、波前;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及物理意义;波的能量和能流密度;惠更斯原理;波的反射、折射与衍射;波的叠加原理,波的干涉;驻波及特征;机械波的多普勒效应课程的重点:平面简谐波方程、波的相干条件及相干叠加规律。课程的难点:建立平面简谐波方程的方法,驻波的形成课程教学要求:1、理解机械波的基本特征及产生条件,掌握波长、波速、波的周期和频率的物理意义2、深入掌握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及物理意义,能由波函数描绘波形曲线及由波形曲线描绘波函数3、理解波的能量传播特征和能流密度概念4、理解惠更斯原理,了解如何用惠更斯原理解释波的折射、反射与衍射现象;5、理解波的叠加原理,理解和掌握波的干涉现象及相干条件;6、理解驻波的形成及驻波和行波的区别,掌握驻波的表达式,了解振动的简正模式第十四章波动光学课程教学内容:光的电磁理论;光源,光的叠加,相干条件,光程;杨氏双缝实验,劳埃德镜;薄膜干涉,劈尖,牛顿环,迈克迩逊干涉仪;光的衍射现象,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单缝、圆孔的夫琅和费衍射,光学仪器的分辨率;衍射光栅;光的偏振,偏振片的起偏和检偏、马吕斯定律,反射光和折射光的偏振、布儒斯特定律;课程的重点:杨氏双缝干涉;薄膜干涉;单缝夫琅和费衍射;光栅衍射。课程的难点: 惠更斯—菲涅耳原理的理解,用半波带法分析并计算单缝夫琅和费衍射的衍射花样的特征;光栅衍射条纹的形成课程教学要求:1、了解原子发光的特点,理解光的单色性和相干性,获得相干光的方法。2、掌握杨氏双缝干涉的条件,条纹分布规律和特征,并会计算。3、掌握光程、光程差和半波损失的概念,理解等倾干涉条纹的特征,理解增透膜和增反膜的作用。4、理解等厚干涉的形成,掌握光线垂直入射到劈尖、牛顿环等装置所形成的等厚干涉条纹的计算。5、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原理及其应用。6、了解光的衍射现象,理解惠更斯—菲涅耳原理。7、掌握用半波带法分析并计算单缝夫琅和费衍射的衍射花样的特征。8、掌握光栅光谱的特点和光栅方程,并能进行计算。9、理解自然光和偏振光的概念,掌握自然光、部分偏振光和偏振光的图示方法。10、理解运用偏振片的起偏和检偏,掌握马吕斯定律,并会用其计算线偏振光的光强。11、理解反射和折射时光的偏振现象,掌握布儒斯特定律。12、了解光的双折射现象第十章气体动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分子运动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研究方法;理想气体分子微观运动模型,理想气体压强公式及其统计意义;温度与分子平均平动动能之间的关系;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原理及理想气体的内能;麦克斯韦分子速率分布定律课程的重点:各种变化过程中理想气体的物态方程。能量均分定理、三种统计速度课程的难点:应用理想气体的物态方程解题;各种变化过程中理想气体物态方程的推导和理解。能量均分定理、麦克斯韦气体分子速率分布律。课程教学要求:1、理解分子运动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研究方法。2、理解理想气体的定义。理解平衡态、平衡过程的概念,以及在P-V图上的表示;掌握描述气体(平衡态)状态的参量,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3、了解理想气体分子运动模型(微观),推导理想气体压强公式的物理思想;掌握气体的压强公式,理解其统计意义。4、掌握温度与分子平均平动动能之间的关系,理解温度的统计意义。5、理解自由度的概念,掌握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原理及理想气体的内能,并会计算。6、了解解麦克斯韦分子速率分布定律及分布曲线的物理意义,分布曲线与温度的关系。掌握三种统计速率(方均根速率,最概然速率,平均速率)的概念及计算。第十一章热力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热力学系统的内能、功和热量的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理想气体各种等值过程中的应用、定容摩尔热容,定压摩尔热容;循环过程、循环过程效率、卡诺循环;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卡诺定理;课程的重点: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等值过程及绝热过程的应用;循环效率的计算。课程的难点:热力学第二定律;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课程教学要求:1、掌握热力学系统的内能、功和热量的概念,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物理意义。2、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理想气体各种等值过程中的应用,理解热容量,定容摩尔热容,定压摩尔热容的概念。3、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绝热过程中的应用。4、理解循环过程的特点,掌握简单循环过程效率的计算,理解卡诺循环的特点,卡诺循环效率的计算。、5、了解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的特点及卡诺定理6、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的物理意义及其等效性,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第十六章量子物理简介课程教学内容:热辐射、绝对黑体、普朗克能量子假设;光电效应的实验、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和光电效应方程;康普顿效应的实验;氢原子光谱的规律性和玻尔氢原子理论,物质的波粒二象性课程的重点:普朗克能量子假设,光的粒子性的理解、光电效应,物质的波粒二象性课程的难点:普朗克能量子假设,物质波的波函数课程教学要求:1、理解平衡热辐射、辐出度、单色辐出度、绝对黑体的概念。2、了解经典物理的困难,掌握黑体辐射的两个经典实验定律,理解普朗克能量子假设和普朗克公式,并能用普朗克公式解释黑体辐射现象。3、理解光电效应的实验定律和用经典物理理论解释的困难,掌握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和光电效应方程。4、掌握康普顿效应的实验规律及其光子论解释。5、理解氢原子光谱的规律性和玻尔氢原子理论,理解玻尔量子理论对原子光谱的解释。7、掌握德布罗意假设,理解物质的波粒二象性、理解电子显微镜的工作原理三、实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详见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大纲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学生自主学习;从事大学物理教学的教师要将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过程,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环境所提供的各种功能,做到信息可见、过程可控、资源可重用,使物理教学更加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断研究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当然,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服从于教学内容,要着眼于人才培养。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对同一课程中不同教学内容,应该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五、教学学时分配章节与内容课时作业量备注第十章气体动理论3第十一章热力学基础7第十三章机械波基础6第十四章波动光学12第十六章量子物理4合计32六、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标准1、考核方法:笔试命题以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为准。考试题目要全面,符合大纲要求,同时要做到体现重点,题型多样化(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单应用题和少量的综合应用题),难度和题量的梯度应按照教学要求的不同层次安排。2、成绩评定:采用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即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最终总成绩达到或超过60分为通过。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小测验、考勤)占该课程成绩的40%,期末考试成绩占该课程的60%。为闭卷笔试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七、教学参考资源1、教材:教材:罗圆圆编著,《大学物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2、参考书:1)东南大学等七所工科院校编,马文蔚改编.《物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姚启钧主编,《光学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3)张三慧主编,《大学物理学》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4)程守洙、江之永主编,《普通物理学》(第5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卢德馨主编,《大学物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6)吴锡珑主编,大学物理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D.Halliday,R.ResnickandJ.Walker.《FundamentalsofPhysics》,6thEd.,2001.8)YoungHD,FreedmanRA.SearsandZemanskypsUniversityPhysics(《西尔斯物理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