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7.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理解语句的含义。2.深入领会文章深沉的文化底蕴,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了解本文写作特点。3.梳理文中景、物、情的关系,品味文中蕴含的哲思之美。核心素养语思维发展与提升:领悟文中意象的丰富内涵。言建构与运用:分析散文的结构特征,体会散文的语言特色。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美好家园的思想感情。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难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生命不息的赞美,感受作者对时空变幻的哀叹,对珍爱生命、珍爱和平的呼唤。重点:理解文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把握作者“用现存的事物来追溯曾经的世界”的联想手法。学习提示冯至的《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专注于平凡的原生态描写,追寻着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余韵,颇有诗意。阅读时要随着作品的描写发挥联想,读出景物描写中蕴含的哲思之美,理解文中对人生、自然、历史的思考,学习如何在描写中融入想象与思考,让文章富有内涵。一、导入新课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一代文豪鲁迅却被另一位文人所折服,并称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李广田也曾说“他近年来写了若干散文,实在都是诗的,那么明净,那么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实在是散文中的精品。”他就是冯至,他的散文写得清新明澈,别具一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他的散文《一个消逝的山村》。二、作者介绍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州人,现代诗人、学者、翻译家。1923年加入林如稷的文学团体浅草社。1925年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等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半月刊和《沉钟丛刊》。1935年获得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同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著有诗集《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中篇历史小说《伍子胥》等。鲁迅称冯至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三、背景介绍本文选自冯至的散文集《山水》。1942年秋,冯至将过去写的十篇散文集在一起,题名《山水》。1938年底至1946年,冯至任西南联合大学外文教授,在昆明的七年是他的创作高峰期,最重要的作品都作于此时。为躲避空袭,也方便创作,冯至经介绍在昆明城外杨家山林场茅屋住了一年多(1940—1941),之后也常去那里休息、写作、聚会。在国家危亡图存、兵燹战火围困之际,在林场相对隔绝的生活空间中,冯至对世事的应对进入了一种生命的内转,在与自然、历史、先贤等的对话中,冯至将个人性的生命体验和思索提升到了普遍性的对生命存在的审视和生命价值的探寻,以一种个人化的方式在特定历史境遇中向着时代和大众发声。四、知识支架山水哲思人与大自然声息相通,有着深刻的默契,这一关系印在中国文学的传统之中。“山水”“田园”“风景”,具体到某种花草,都属于广义上的“自然”。人不能脱离自然而存在,自然也因人的存在而有了特殊的价值和意义。自然,往往是和人世相对立的;在这里,人获得了心灵的独立和自由;也是在这里,人获得了思考社会人生的空间以及养料。同样的情况,有梭罗的《瓦尔登湖》。但冯至的山水观也受到了德国诗人里尔克的影响,他认为:“人不应再物质地去感觉它为我们而含有的意义,却是要对象地看它是一个伟大的现存的真实。”“山水”不是静物,而是自我独立、自我演化的存在,它跟我们完全是另一回事。正是不同,我们才有可能从自然中获取新的启示。在这一意义上,与其说作者在写一个消逝了的村庄,还不如说是在描绘一个自然演化的独立的自然,并从中获得了精神的力量。五、整体感知这篇散文的主要内容是探索一座消逝了的山村的余韵,但作者并没有把笔墨放在山村本身,而是主要借助自然草木即“山水”去体味。作者先后描绘了消逝中因着平凡而永存的自然风物,如小溪水源、山坡上的鼠麹草、雨季的菌子、高耸的有加利树、风夜的野狗、静夜的麂子,运用诗化的语言、丰富的想象联想,进行个性化的思考,显示对自然、人生、历史的思考。作者并没有凸显出带有地域特征的山水,而是普遍意义上的山水;在山水中,在现有的居所与消逝的山村、当下与历史、人与自然、此刻与永恒中,在特殊的生存境遇中,作者完成了心灵的净化与升华。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点出作者居住的山村隐藏着一段兴衰史,引人关注平凡的山水。第二部分(4-10):作者由眼前之景生发联想,抒发了独特的人生感悟。第三部分(11):总述自然风物给作者的启迪,事物在生命的深处有着某种联系。六、题目解说文章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了的山村的自然风物,加上作者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赋予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抒发作者对滋养自己的美好家园的热爱之情,表达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以及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七、文本研读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是如何发现已经消逝了的山村?原文: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这条石路带给作者的感受是什么?原文:我在那条路上走时,好像是走着两条道路:一条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任何一篇散文都要借助一定的人和事、通过一系列文学手段来传递作者的一种情感或理性的思考。◆本文中小山村里承载作者情思的载体什么?小溪、鼠麴草、彩菌、有加利树、野狗的嗥叫、麂子的嘶声2.任何一篇散文都要借助一定的人和事、通过一系列文学手段来传递作者的一种情感或理性的思考,本文中承载作者情思的载体(风物)什么?作者抓住了风物的哪些特点?又产生了哪些联想?以及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思(感悟)?根据“小溪”示例,勾画出文中原句并概括。示例:风物:小溪的水源特点:清冽、养人联想:它曾养育昔日的人们作者情思(感悟):人类声息相通展示:小溪的水源、鼠麴草、彩菌、有加利树、野狗的嗥叫、麂子的嘶声等风物的提示,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这些风物的特点,作者产生的联想,还有作者的感悟。①风物:鼠麴草特点:谦虚、纯洁、坚强联想:少女、村庄作者情思(感悟):生命的宁静之美②风物:彩菌特点:点缀、滋养联想:滋养过山村里的人作者情思(感悟):生命的美好③风物:有加利树特点:每瞬间都在生长、最高联想:严峻的圣者作者情思(感悟):生命的渺小④风物:野狗的嗥叫特点:威胁、吓人联想:海上的飓风,寒带的雪潮作者情思(感悟):生命对疾苦的恐惧⑤风物:麂子的嘶声特点:温良、机警,难逃人的诡计联想:幻境作者情思(感悟):死亡的可怕3.通过分析这些承载作者感情的风物,我们可知:◆自然是美好的,值得我们珍惜。作者在写泉水、鼠麴草、菌子等事物时,充分表现出自然多姿多彩的美好,值得我们珍惜。◆自然滋养人类,人类应该懂得敬畏、感恩自然。泉水滋养了当时的山村和现在的我们;菌子“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自然滋养人类,人类声息相通,人与自然、人与人应和平共处。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但我相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运命。情感小结: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人类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作者对承载情感风物的描写,都集中在4—10自然段,由此我们可以明晰本文的脉络结构。八、文本探究1·文章题为《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但文章主要篇幅是在描绘自然,该如何理解这种错位?参考提示:首先,我们要理解文章题目《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象征意义。这部作品写于抗战这个特殊时期,一个民族是否会“在这世界里消亡了”,是现实生存境遇中无法回避的思索。其次,描绘自然,是对生存困境的一种回答。追寻山村的余韵,实际上是在追寻并没有消亡的也就是永恒存在的价值或意义,而这是自然风物所天然具有的特质。两者并不是错位,反而形成了一种问答的关系。2.文章描绘的自然风物具有怎样的共同特征?又该如何理解?参考提示:文章描绘了水源、鼠麹草、菌子、有加利树、野狗、麂子六种自然风物,都具有平凡的特征。首先,村庄消失后,人类留下的痕迹也消失了,只有自然风物留存,而且是最大量最平凡的才有留存,长得旺盛;其次,这是作者有意识选择的结果,最平凡的自然风物,才有最大的生命力,比如雨后的菌子,像小溪水源本来就是生命源泉的象征。这种平凡是一种原生态,是自然的本质,不会因村庄的消逝而消逝,反而是一种见证。《我与地坛》中写道“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是同一个道理。3.联想与哲思有着亲密的关系,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参考提示:哲思助推联想。文章第5段写小溪,重点不在描绘具体所见之景,而是其“不分昼夜”流淌的抽象特质,由此联想到古人今人共饮一江水,联想到水对人的共同养育,消逝的尽管消逝,而生长的依旧生长,生生不息得到了最好的解释。可以说源自孔子具有哲思的话语,给予了联想以方向。联想带动哲思。文章第6段,写夕阳中山坡上牧羊少女缝着东西。这是作者亲见的景象,也由此想到过去山村多半也是这样的景象,少女静默自然的存在,也由此想到这山村就像这少女,引起作者对自身意义价值的追求,从中思考谦虚、纯洁、坚强,并没有随山村的消逝而消失。无论是联想还是哲思,都是帮助从眼前的、具体的、狭窄的经验中走出来,去思索事物存在的本来意义,本质上帮助文章实现了升华。4,文章前两段,“路”反复出现,请谈谈你的理解。参考答案:①文中有两条路,一条是现在走的路,是二三十年来经营农场的人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一条是窄窄的石路的残余,是消逝的村庄的留存。②一条路通向现在,一条路通向过去,象征着现在和历史的连接,引发对命运的思考。③路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它引起探索的欲望,使人发现消逝的村庄,并进而探寻启示意义。路,也暗示着出路,追寻过去,从永恒的自然中汲取精神的力量。5.作者的语言诗意而富有哲思。阅读下列语句,请试作鉴赏。①因为我想,这条石路一定有一个时期宛宛转转地一直伸入谷口,在谷内溪水的两旁,现在只有树木的地带,曾经有过房屋,只有草的山坡上,曾经有过田园。②这些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的童话,它们一定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吧。③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参考答案:①作者探寻消逝的村庄,沿着溪水找到了,表达的句式“(现在)只有……曾经有过……只有……曾经有过……”,通过现在的“有”的(“留存的”)和“无”的(“消逝的”)作对比,由眼前联想到过去,看到所未见之景,将现在和历史联系起来,具有了更广阔的想象感悟的空间。②彩菌本身是五颜六色的,鲜艳多彩正是蓬勃生气的象征,作者留学德国,德国又有着童话的土壤,菌菇之类本身就是童话中的常见形象,比如蘑菇屋。下面由实入虚,和童话联系到一起,想到对人的身体或精神的滋养功劳,自然对人的身体的尤其是精神的滋养功劳。③相处同一空间,自然也拉近了时间的距离,同一块土地,村庄可以消逝,自然永恒存在,仍在滋养着下一代人、下一个村庄。作者从中汲取了力量,在时局动荡中坚定了自己的信仰。文章题目中的“消逝了的山村”,在某种意义上并未真正消亡,而是生生不息。6.自然给人以哲思。请自选一种景进行描绘,体现自己的思考。(200字左右)参考提示: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即可。可参看名家名段。(1)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史铁生《我与地坛》)运用总分结构,思考结果在前,而描写在后。(2)黄昏时分,纷纷扬扬地下了一天的雪,终于渐下渐止。沉沉夜幕下的大千世界,仿佛凝固了,一切生命都悄悄进入了梦乡。或近或远的山谷、平川、树林、村落……在雪光映照下,银装素裹,分外妖娆。这雪后初霁的夜晚,万籁俱寂,了无生气。蓦地里,从远处传来一阵凄厉的叫声,冲破这寒夜的寂静。那叫声,如泣如诉,若怒若怨,听来令人毛骨悚然!喔,是那条被主人放逐的老狗,在前村的篱畔哀鸣:是在哀叹自己的身世,还是在倾诉人类的寡情?(莫泊桑《雪夜》)写雪夜中的狗叫,运用拟人的手法展开情思。九、总结全文文章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了的山村的自然风物,加上作者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赋予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抒发作者对滋养自己的美好家园的热爱之情,表达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以及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人到世上来,艰难而孤单。一个个的人在世上好似园里的那些并排着的树。枝枝叶叶也许有些呼应吧,但是它们的根,它们盘结在地下摄取营养的根却各不相干,又沉静,又孤单。人每每为了无谓的喧嚣,忘却生命的根蒂,不能在寂寞中、在对于草木鸟兽(它们和我们一样都是生物)的观察中体验一些生的意义,只在人生的表面上永远往下滑过去。”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