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现代史通史知识梳理_第1页
《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现代史通史知识梳理_第2页
《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现代史通史知识梳理_第3页
《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现代史通史知识梳理_第4页
《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现代史通史知识梳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中国沧桑巨变——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成立后,突出50年代的国家发展——仿照苏联式的高度集中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总体战略:国家建设(特别是突出工业化建设)、强调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改革开放后——开创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沧桑巨变、巨龙腾飞新起点,由富起来——强起来过渡时期(1949——1956)恢复经济、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建设;巩固政权;完成过渡,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1956——1966)文革十年(1966—1976)新时期(1978年——至今)经济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1953年制订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生产力: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作重心)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1957年奠定了工业化初步基础生产关系: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单一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管理)票证时代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确立=1\*GB2⑴成功探索:1956、4《论十大关系》探索建设开始;1956、9中共八大提出:集中力量搞经济建设,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1960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1965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钢铁冶金铁路石油成就显著。=2\*GB2⑵失误:1958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原因之一=3\*GB2⑶教训: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反主观主义,生产关系调整符合生产力防止左倾实事求是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1\*GB2⑴经济损失惨重;主因:“以阶级斗争为纲”,政局混乱。教训: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对国内主要矛盾做正确判断,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GB2⑵1973、1975年出现过复苏,主要是周、邓(以铁路运输为突破口,实质:纠正左倾)主持中央工作;劳动人民对“左倾”的抵制,不是“文革”的功劳。1978、12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阶级斗争为纲”,主抓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由以计划经济为主—以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转变;倡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单一公有制经济-—以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背景;国内: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国际:与世界接轨,适应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世界市场要求步骤: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1984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主要是增强企业活力。20世纪90年代,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基础上,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1世纪初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GB2⑵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1980年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5年增海南省1984年十四个开放城市1985年四个开放区1990年增上海浦东开放区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2013年一带一路发展思想;片面盲目发展——全面科学发展,突出强调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主政治法制=1\*GB2⑴建国前:1949、9新政协(筹备建国)作为临时最高权力机关,《共同纲领》作为临时宪法,新民主主义宪法。=2\*GB2⑵制度建设(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党领导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1949新政协-初步建立,1954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成为统一战线组织—1956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法制建设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构建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础,为国家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思考:领略民主政治建设内涵;评价成就中共八大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正确决策民主法制遭严重践踏民主、法制建设艰巨必然反个人崇拜。纠正‘文革’左倾错误,恢复、完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健全法制,促进政治民主化,法律化=1\*GB2⑴1982“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政党制度进一步完善=2\*GB2⑵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1999年写入宪法,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3)基层民主:1998年各地普遍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的村民选举制度外交特征:独立自主、联苏反美一边倒革命性、结盟性、平等性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三大方针: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成就:(1)与苏联17国建交,掀起第一次建交高潮(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2)1953年抗美援朝胜利,提高了国际影响力,为建设创条件=3\*GB2⑶1954年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万隆会议,开始迈向国际舞台理论贡献: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外交政策成熟:1955年求同存异方针打破了西方的封锁,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特征:60年代:反殖反霸,两个拳头出击;革命外交背景:美国敌视;苏联推行霸权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分化,1958年中苏关系恶化;第三世界崛起活动;中国主要与邻国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影响:中国在国际上处境严峻。特征: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突出务实外交背景:苏攻美守、美谋求改善与中关系、中苏对峙、中想改善国际环境并解决台湾问题,“三个世界”思想提出70年代外交突破=1\*GB3①197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2\*GB3②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正式建交=3\*GB3③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4\*GB3④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影响;打开了中国外交新局面,为改革开放和台湾问题解决创条件特征;由革命外交转为全方位的外交;不结盟;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谋求共同发展背景:90年代、冷战结束,国际局势缓和,全球化、多极化趋势加强;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活动:(1)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例如1978年改革开放;21世纪初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构想并实施(2)为维持世界和平、促现代化建设,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无敌国外交)(3)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推进新型区域合作(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上海合作组织成立,)是新时期外交两大特点(4)收回了港澳主权,促进了祖国统一影响;推动了国内建设,大大提高了国际地位,成为了有影响力、负责任的大国。祖国统一1951西藏和平解放1979年提出和平统一方针,海峡关系缓和;80年代初邓提出“一国两制”构想;1997、1999成功收回港澳主权思想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思想邓小平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工业化起步,完成三大改造(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指导社会主义建设:《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左倾”: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社会生活衣着与政治生活紧密联系。中山装、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普遍选择。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50年代有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自行车王国;1949年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1958年北京电视台试播。人民的物质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生活水平总体较低许多生活必需品凭票证计划供应;社会风尚:勤劳节约,无私奉献、敢于担当、艰苦奋斗服装单调,军装、干部服盛行;1969年北京地铁运营服装向穿得好、时尚、个性过渡;1978年中央电视台;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2006年青藏铁路;所有省份实现飞机营运;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2008年中星9号村村通;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风尚逐步形成;交通通讯大众传媒发生巨变文化文化繁荣:(1)提出“双百”方针(1956、5、2;毛泽东)背景:=1\*GB3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2\*GB3②大规模经济建设展开=3\*GB3③发展经济、科学、文化成为迫切任务内涵:艺术领域百花齐放;学术领域百家争鸣。目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意义:=1\*GB3①是建设新中国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障=2\*GB3②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2)成就=1\*GB3①文学:《红岩》、《红日》、《红旗谱》、《保卫延安》、《林海雪原》、《创业史》、《谁是最可爱的人》、《雷锋之歌》=2\*GB3②电影:《上甘岭》《南征北战》《英雄儿女》《青春之歌》《李双双》《五朵金花》《早春二月》=3\*GB3③戏剧:大型舞蹈史《东方红》、歌剧《红洪湖赤卫队》、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文化凋零,破四旧,八大样板戏=1\*GB2⑴逐渐复苏,重现生机=2\*GB2⑵主要是“双百”方针、“二为”方向和政府的奖励措施“二为”方向(1979年10月)含义: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意义:=1\*GB3①概括了社会主义时代文化艺术发展的根本宗旨=2\*GB3②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3\*GB3③推动了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创作的繁荣教育成功地将双半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人民教育,面向“工农子弟”开展扫盲、识字教育1965年初步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意义:奠定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础,培养大批经济建设新生骨干力量。“停课闹革命”1966夏“废止高考制度”1968年:上山下乡70年代初,高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教育水平下降危害:=1\*GB3①出现“文化”“人才”断层;=2\*GB3②文盲半文盲剧增;=3\*GB3③影响全民的文化素质提高和现代化事业发展=1\*GB2⑴拨乱反正,广大教育工作者政治上获新生=2\*GB2⑵1977年12月恢复高考=3\*GB2⑶1983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4\*GB2⑷1995实施“科技兴国”战略(5)教育成为优先发展的目标(6)依法治教:成就:全面发展A教育立法进步较大B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C中等教育实行普教、职教并举D改革高校教育体制,建立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义务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共同发展科技科研起步:1.方针:自力更生2.建立科研领导和研究机构:1949年成立中国科学院(中科院)、1958年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委)3.建设科研队伍:吸收海外华人知识分子,大力培养科技人才。4.制定和实施科技发展规划:1956年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编制出《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向科学进军”热潮。1.国防科技领域1958年,建成第一座实验性原子能反应堆(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实验成功2.医学领域: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1)国防: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人造地球卫星(两弹一星)(2)农业:1973年。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科技走向世界(1)背景1988年9月,邓小平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1995“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2)成就;达到和接近世界先进水平=1\*GB3①核技术研究、应用a国防:核武器技术不断发展b和平利用:农业、工业,医疗卫生、科研。如秦山大亚湾核电站c成为当今世界少数几个拥有比较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2\*GB3②空间技术a1984年,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b是世界少数几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c1990年开始,进人国际卫星发射市场。=3\*GB3③运载火箭研究a、1980年发射远程运载火箭b、2003年“神州5号”载人飞船,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4\*GB3④信息技术:高性能计算机的开发应用取得重大突破,1983年,第一台“银河”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5\*GB3⑤生物工程:2001年至2002年完成国际人类基因合作计划中的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列图,建立起自己的基因组大规模测序技术和科研队伍意义:增强综合国力,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国以来所有制结构、管理体制、经济体制的变动1949年——————————————1956年——————————1978年————————————90年代以后所有制:以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单一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管理体制;逐步形成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改革特点: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阶段性、渐进性。原因:(1)没有现成经验可资借鉴(2)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承受改革风险的能力较弱(3)改革是在文革后,经济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开始的3、中苏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中国苏联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正确指导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具体做法经济改革力度大,完全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经济改革小修小补,政治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引起思想混乱对待和平演变态度坚持四项基本准则混淆了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界限对改革认识不同把改革作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改革成就突出把改革作为缓和国内矛盾,对外争霸的工具,经济改革的一点点成果也化为乌有。4、近现代中国的制宪(1)历程;材料一:自清末西方的宪政思想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先后制定了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中国第一部宪法性文件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宪法大纲》1949年《共同纲领》——中国第一部宪法性质文件(临时宪法)1954年宪法——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体现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性质1982年宪法——现行宪法的基础,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与丰碑(2)制宪历程的特点:背景:受西方和苏联宪法理论和实践的影响目标;始终以实现国家富强为目标。地位;宪法的制定和实践受到重视过程;曲折、艰难作用;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法制化进程)力量;是不同阶级、集团斗争的结果(3)曲折、艰难的原因;历史因素:缺乏妥协精神(或专制主义的浓厚影响)经济因素:缺乏足够社会力量的支持(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社会因素:统治者在社会危机面前缺乏改革的主动,从而一再丧失行宪的良机(或既得利益阶级的阻碍)政治因素;“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受到破坏)思想因素:人权意识的淡薄(或出现了类似文革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中国开始突破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更多的考虑现实国家利益,更加务实的外交方针,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思想基础指明了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的有效途径,是中国对世界外交的重大贡献具有包容性、开放性6、邓小平理论(1)宣言书:《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2)开端: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邓小平理论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3)发展:1982年,中共十二大,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中共十三大,①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②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4)成熟并形成完整体系:1992年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最终形成,写进党章1997年,中共十五大小结:解决的问题思想精髓作为指导思想重大作用毛泽东思想中国革命道路及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1945年中共“七大”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