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21年湖南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之诗歌阅读_第1页
2017-2021年湖南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之诗歌阅读_第2页
2017-2021年湖南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之诗歌阅读_第3页
2017-2021年湖南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之诗歌阅读_第4页
2017-2021年湖南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之诗歌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7-2021年湖南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之诗歌阅读

一.选择题(共1小题)

1.(2020•永州)综合性学习。

为积极响应永州市“书香永州・52阅读”的号召,知行中学正准备开展“书香满

校园”系列读书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任务:

学校拟制作“读书名言”文化长廊。请你选出下列与“读书重要性”无关的一项

()

A.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B.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

C.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D.蹉昵莫以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

二.古诗词赏析(共16小题)

2.(2017•湘潭)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品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2)词末有“可怜白发生”一句。联系整首词,说说词人为什么感慨“可怜”?

3.(2018•永州)古代诗歌阅读

【甲】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乙】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对【甲】【乙】两首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巧碘的一项是

A.【甲】诗首联用落木萧萧、鸿雁南飞、北风送寒之景点明已是寒冬时节。

B.【甲】诗颔联用“遥隔”二字表明作者远离家乡,因山川阻隔,不能归去。

C.【乙】诗首联细写旅途所见之景,点明行船地点,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D.【乙】诗颈联写江上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蕴含时序交替的理趣。

(2)试比较【甲】【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4.(2018•湘西州)阅读《登飞来峰》,完成下列各题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此诗最能体现人生哲理的诗句是,o

(2)这两句诗包含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5.(2018•湘潭)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说说你对“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的理解。

(2)请你联系整首词的内容,说说将军和征夫为什么会有“白发”“泪”?

6.(2020•永州)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中“蓬”指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此处喻指诗人。

B.颈联巧妙运用“浮云”“落日”作比,隐喻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C.“挥手”写出了分离时的动作,流露出诗人看似潇洒,实则不舍的心情。

D.面对离别,''班马”尚且“萧萧”悲鸣,人何以堪?全诗以此作结,令人回味无穷。

(2)请发挥想象,描绘诗中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7.(2017•永州)古代诗歌阅读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由写远游点题开始,既而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意境高远,风格雄

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B.诗人这次出游,由水路乘船远行,游览了楚国故地之后,将要前往荆门之外的蜀地。

C.第二联,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一个“入”字写出了

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用语贴切。

D.第三联,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

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

(2)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8.(2021•娄底)古诗类。

晨登衡岳祝融峰①

谭嗣同

身高殊不觉,四顾乃无峰。

但有浮云度,时时一荡胸。

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露,

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龙⑥。

【注】①选自《谭嗣同全集》,此诗为光绪十七年(1891年)诗人登临南岳主峰祝融峰而

作。②日初籀:旭日初升,若黄金熔化。③起龙:使龙腾起而行雨。

(1)“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籀”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简析本诗“登高”这一特点。

9.(2021•益阳)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的“莫笑”表现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字写出了农家待客的盛情。

B.颈联将击鼓吹箫祭神的热闹与农民的“衣冠简朴”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春社的不满。

C.因山水迷人,风俗古朴,农民淳厚,所以诗人说“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D.本诗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然而处处切“游”字,游性十足,游意不尽。

(2)《唐诗鉴赏辞典》评价本诗颔联“写景中寓含哲理”,请描绘该联的画面并说说你从

该联中获得的启示。

10.(2021•常德)阅读下面的词,完成问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下片中的“”字是对上文中“问”字的回应,给人以笔断意连、一气呵成

之感。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舞”字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天河流转,似乎有无数舟船在风浪中起伏出没

的神奇画面,既有生活的真实感,也有梦境的虚幻性。

B.“仿佛梦魂归帝所”中的“归”字与苏轼《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字

意思相同,寄寓了作者希望得到一个美好归宿的愿望。

C.词人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句子,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表达了自

己怀才不遇、孤独无依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D.该词充满了豪放之气,想象大胆丰富,意境壮阔雄奇,富于浪漫色彩,表现出作者内

心刚健昂扬的气概,在李清照众多词作中别具一格。

11.(2021•株洲)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董岭®水

【唐】周朴

湖州安吉县,门与白云齐。禹②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

去衙山色远,近水月光低。中有高人在,沙中曳杖藜③。

【注】①董岭:位于浙江湖州安吉县,因为山势,河水向西奔流。②禹:大禹,传说中

的古代部落联盟首领,曾疏通江河,使之东流入海。③杖藜:藜杖,拐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说湖州安吉县的城门高耸,与白云平齐,这其实是没有必要的。

B.颈联“去衙”是就“安吉县”而言,“近水”是就“董岭水”而言。

C.尾联的“高人”即隐逸的高土,他拖着拐杖,在沙滩上悠然地踱步。

D.这首诗营造了一个宛如世外桃源的美好世界,山清水秀,静谧安闲。

(2)南宋著名诗歌理论家严羽说:''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例如台湾海峡明明不浅,余

光中《乡愁》却说它“浅浅的”。“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也体现了这种无理而妙,

请具体说明。(内容上指出说明其“无理”之处即可,不要求分析为什么妙。)

12.(2020•湘潭)阅读古诗词,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颖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请分析颈联中运用“历历”“萋萋”两个叠词的作用。

(2)尾联有“烟波江上使人愁”一句,请你联系全诗,说说诗人崔颍因何而“愁、

13.(2020•怀化)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①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②散,几时收?试倩③悲风吹泪过扬州④。

[注]①金陵,古城名,即今江苏南京。②簪缨:代指达官显贵。簪和缨都是古代贵族的帽

饰。缨,帽带。③倩(qing):请人代自己做。④扬州:今江苏扬州,当时为南宋抗击金

兵的前线。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的韵脚字为:楼、秋、流、收、州,押的是“u”韵。

B.这首词上片写景,写了夕阳、大地、长江等景物,视野宽广,气魄宏大。下片转为抒

情,流露出作者浓烈的爱国情怀。

C朱敦儒早年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词风豪迈苍凉。因国破家亡导致后来的词风变得柔

美婉约了,如本词就是这种风格。

D.本词下片通过一个“乱”字,概括了中原沦丧的残酷现实;一句“几时收”,表现出词

人对收复失地的坚定信心。

(2)结合全词内容,请你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对“中原乱,簪缨散”的场景进行描述。

14.(2020•益阳)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寒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列对这首词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所写的一首词,“渔家傲”是其词牌名,“秋思”是词的题目。

B.词的上阕紧扣“异”字来描写塞下秋景,展现了一幅奇丽秀美的边塞战地风光画面。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兼具爱国激情和浓重乡思,情绪复杂而矛盾。

D.全词以作者亲眼所见之景表现了作者的英雄气概和戍边将士的艰苦,读来真切感人。

(2)“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是本词的显著特点,请结合全词进行具体分析。

15.(2019•怀化)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睛。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是宋代词人陈与义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

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

B.这首词的上片写词人在往昔岁月中沉湎于午桥宴饮,流连于洛城繁华,昼夜游乐,豪

情不再。

C.下片中“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一句表现了词人对世事沧桑的感喟:经历

国破家亡的流离之苦,看破尔虞我诈的宦海沉浮……

D.“古今多少事,渔唱起更”一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

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

(2)这首词的上下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分别是和,全词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16.(2019•郴州)古诗鉴赏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

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

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上片:_______

下片:_______

(2)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评价本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

废。”请从本词蕴含的人生哲理或作者表现的情怀作出分析。

17.(2019•常德)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九重天”在这里代指o

(2)颈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赏析“横“拥”两字的表达效果。

2017-2021年湖南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之诗歌阅读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小题)

1.(2020•永州)综合性学习。

为积极响应永州市“书香永州72阅读”的号召,知行中学正准备开展“书香满

校园”系列读书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任务:

学校拟制作“读书名言”文化长廊。请你选出下列与“读书重要性”无关的一项

()

A.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B.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

C.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D.蹉花莫以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

【考点】诗歌关键词句.

【分析】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理解。根据题干内容,抓住与“读书重要性”无关这一根

本要求,结合诗句内容,逐一分析即可。

【解答】A.这幅联表述的是勤奋刻苦的重要意义,和“读书重要性”无关。

BCD.都和“读书重要性”有关。

故选:A。

【点评】理解诗句要根据诗句内容并联系出处,诗歌主旨来综合分析。平时多积累,勤

思考会提高解题效率。

二.古诗词赏析(共16小题)

2.(2017•湘潭)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品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2)词末有“可怜白发生”一句。联系整首词,说说词人为什么感慨“可怜”?

【考点】咏志诗.

【分析】这首词是写给他的朋友陈同甫(陈亮)的。首句叙写了现实生活,“看剑”表现

他不忘收复中原的大事。从“梦回”句起到“赢得”句止,通过写梦,从各个角度来想

象抗金军队的雄壮军容和自己为国家立下不朽功勋。结句笔锋急转,“可怜白发生”是梦

醒后的叹息,表达了雄志未筹而年纪以老的境况。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炼字的理解与掌握。“沙场秋点兵”意思是秋天在战场上阅

兵。“秋”字既是写实,有是渲染意境。首先秋点兵是那时的事实。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

其次中国自古就是“悲秋”所以一个“秋”字就即渲染出了战场悲凉的悲凉的气氛又暗

示出作者不得志,前途暗淡的荒芜的感觉。

(2)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

想感情,然后理解词句。为全词奠定了一种悲的基调。“可怜”两字凸显词中人物的情感

变化,从前九句的壮怀激烈陡然变为末句的黯然伤神,波澜起伏,言近意远。

答案:

(1)“秋”,既点明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2)“可怜”,一词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诗人以沉痛的慨叹,雄志未筹而年

纪以老的境况,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译文:

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

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

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

可惜壮志难酬,白发已生!

【点评】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

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答题模式:解释该字

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

象;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3.(2018•永州)古代诗歌阅读

【甲】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乙】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对【甲】【乙】两首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碰的一项是A

A.【甲】诗首联用落木萧萧、鸿雁南飞、北风送寒之景点明已是寒冬时节。

B.【甲】诗颔联用“遥隔”二字表明作者远离家乡,因山川阻隔,不能归去。

C.【乙】诗首联细写旅途所见之景,点明行船地点,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D.【乙】诗颈联写江上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蕴含时序交替的理趣。

(2)试比较【甲】【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考点】羁旅诗.

【分析】《早寒江上有怀》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此诗首联起

兴,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中间二联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

怅惘;尾联写欲归不得的郁积之情。全诗透露出诗人在长安碰壁之后的牢骚和惘然,思

乡之情和写景之句浑然一体,深沉含蓄,中间两联自然成对,毫无斧凿痕迹,显示了诗

人的艺术功力。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

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

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

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错误,甲诗中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并非是“冬季”;

BCD.正确;

故选:Ao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理解与比较。

甲诗中的“乡泪客中尽”可见作者要表现的是游子对故乡的思念。“迷津欲有问”,用了

《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

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

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而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土,如今却奔走

于东南各地,也是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平海

夕漫漫”作结,表现作者对前路茫茫的愁绪。

乙诗中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一句,可以看出作者要抒发的也是对故乡的思念。

但与甲诗所不同的是,其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不仅写景逼真,叙事

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答案:

(1)A

(2)相同点:都表达了思乡之情。不同点:[甲]诗怀乡思州,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

既美慕用园生活,有意归陷,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乙]诗既抒发了作者思念故乡

的情杯,又表达了诗人乐观向上,奋发进取的精冲。

译文:

《早寒江上有怀》

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江上分外寒冷。我家在曲曲弯弯襄水边,远隔楚天云

海迷迷茫茫。思乡的眼泪在旅途流尽,看归来的帆在天边徜徉。风烟迷离渡口可在何处,

茫茫江水在夕阳下荡漾。

《次北固山下》

孤单漂泊青山之外,独自行舟绿水之间。潮水上涨,两岸之间更显宽阔;顺风吹来;一

条白帆正好高悬。夜色将尽,海上旭日东升;新年未至,江中春意已现。家书既已寄出,

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

【点评】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

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等。

③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

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柳中庸的《征人怨》。

4.(2018•湘西州)阅读《登飞来峰》,完成下列各题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此诗最能体现人生哲理的诗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2)这两句诗包含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考点】哲理诗.

【分析】《登飞来峰》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

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

勃,对前途充满信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

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

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做题时要读懂诗文,仔细体会诗

中的佳句妙语,理解作者的情绪情感。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这是一首通过描绘风景来抒写抱负的诗。前两句

竭力形容山塔的高耸,然后自然地过渡到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借景抒情,形象地揭示“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本题考查诗歌哲理的把握。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

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

高映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

勉或自励之意。人生哲理是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答案:

(1)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2)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译文: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

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点评】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

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5.(2018•湘潭)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说说你对“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的理解。

(2)请你联系整首词的内容,说说将军和征夫为什么会有“白发”“泪”?

【考点】边塞征战诗.

【分析】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

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

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

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

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衡阳雁去无留意”的意思是:大雁又飞

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句中的“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

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因为“秋来”而满目萧条,所以,“风景”越发“异”得难忍,

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在写人。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

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因此,该

句既写出了边关将士的思乡,也烘托了他们坚守边塞的忧国、爱国情怀。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

手法,意思是: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从整首

词的内容来看,将军通宵不眠,操持军计,然而“燕然未勒归无计”,所以须发尽白。征

夫也因为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而落泪。总之,“将军白发征夫泪”皆

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起。该句中爱国激情、浓重相思兼而有之,构成将军、征夫复

杂矛盾的情绪。在这里,作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出边关将士壮志难酬

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答案:

(1)句子的本意是说,南飞的雁阵掠过边塞,没有丝毫犹疑,急切地飞向远方。''衡阳

雁”即南飞的雁(传说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而回)。对于长期成守边塞的将军和“征夫”

来说,这飞向南方的家乡方向的大雁,触发了他们对家乡、对平安自由的思念。此外,

大雁之“去无留意”,也暗示了塞北的苦寒和战乱带来的险恶环境,非人们所谓“久留之

(2)边塞自然环境恶劣;战事频繁;有家难回,孤独凄苦;燕然未勒,尚未建功立业。

【参考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

来。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

无论是将军还是土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点评】理解诗歌内容:

1.了解诗歌基本意思;

2.结合关键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3.注意重点句子。

6.(2020•永州)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颔联中“蓬”指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此处喻指诗人。

B.颈联巧妙运用“浮云”“落日”作比,隐喻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C.“挥手”写出了分离时的动作,流露出诗人看似潇洒,实则不舍的心情。

D.面对离别,“班马”尚且“萧萧”悲鸣,人何以堪?全诗以此作结,令人回味无穷。

(2)请发挥想象,描绘诗中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考点】送别离别诗.

【分析】本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为李白名篇之一,全

诗八句四十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之意。起句点出送友

远行时的景物环境,继写友人别后将如孤蓬万里,不知要飘泊到何处,隐含不忍分离之

情。后四句寓情于景,把惜别的情思写得委婉含蓄,深切感人。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

A.有误,孤蓬指的是友人。

BCD.正确。

故选:Ao

(2)本题考查学生给诗句描绘画面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然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诗

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这两句中“青山”“白水”

“北郭”“东城”是诗歌描绘的意象,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

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最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出来

即可。

答案:

(1)A

(2)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山上草木葱绿,好一派生机景象。一条波光粼粼的

流水,环绕在城的东边,潺潺而过。

译文: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

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

下山,似乎有所留恋。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

乎不忍离去。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

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7.(2017•永州)古代诗歌阅读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全诗由写远游点题开始,既而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意境高远,风格雄

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B.诗人这次出游,由水路乘船远行,游览了楚国故地之后,将要前往荆门之外的蜀地。

C.第二联,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一个“入”字写出了

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用语贴切。

D.第三联,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

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

(2)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考点】送别离别诗.

【分析】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

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我”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

地。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月映江面,犹如明

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解答】(1)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

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诗人这次出游,由水路乘船远行,游览

了楚国故地之后,从蜀地出发将要前往荆门。B错误。

故选:B»

(2)本题是对诗人情感的考查。做此题时,理解尾联的含义以及手法,特殊的抒情的方

式和角度,句句含情,借助长江水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留恋。.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故

乡水,是因为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四川,这样称呼是为了表达对家乡的

浓厚爱恋之情。

答案:

(1)B

(2)(4分,情感2分,分析2分)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分)诗句运用拟

人手法,不明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我喜欢故乡水,恋恋不舍地送我远行,以故乡的水

留恋我,衬托出我对故乡的不舍,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译文: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

涌,流入广袤荒原。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故乡之水恋

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诗歌赏析。本题考查了诗歌鉴赏的二个方面:1、重点句子的赏析

能力;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知每个要点及每种题型的答

题模式。

8.(2021•娄底)古诗类。

晨登衡岳祝融峰①

谭嗣同

身高殊不觉,四顾乃无峰。

但有浮云度,时时一荡胸。

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籀汽

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龙⑥。

【注】①选自《谭嗣同全集》,此诗为光绪十七年(1891年)诗人登临南岳主峰祝融峰而

作。②日初籀:旭日初升,若黄金熔化。③起龙:使龙腾起而行雨。

(1)“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籀”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简析本诗“登高”这一特点。

【考点】诗歌阅读综合.

【分析】全诗抒写祝融峰顶观看日出领略无限风光,景象开阔,气魄宏大。其蓬勃生机

正是诗人远志高怀之形象再现,诗如其人。

【解答】(1)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籀”的意思是:大地好像突

然沉落,星星全部在夜幕上消失,天边竟然跃动起来,东方呈现出金子熔化般的灿烂辉

煌,那是太阳刚刚东升的美好景象。

(2)本题考查对诗词主题的理解。本诗是光绪21年秋天,年仅26岁的谭嗣同登上南岳

主峰祝融峰,写下的恢宏阔大的诗篇。“身高殊不觉”有两层意思,一是不觉累,二是不

觉高不可攀,可见诗人年轻有活力,有奋发向上的精神。“四顾乃无峰”,以夸张的手法

显示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高远志向。“但有浮云度,时时一荡胸”写出了登高使作者涤荡

心胸,使之开豁;“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籀”诗人登临高峰、一览天下,不仅视野开阔,

而且心情舒畅。仿佛地面都已下沉,众星也尽在脚下;日出时分,光耀夺目。尾联则以

夸张的手法将洞庭湖比作“半勺水”,足见诗人气概之宏大,又说湖中之龙即将飞腾升空,

抒写了诗人远大的志向。

答案:

(1)描绘了一幅太阳刚刚东升的美好景象。天地好像突然沉落,星星全部在夜幕上消失,

天竟然跃动起来,东方呈现出金子熔化般的灿烂辉煌。

(2)本诗是年仅26岁的谭嗣同登上南岳主峰祝融峰,写下的恢宏阔大的诗篇。诗人登

临高峰、一览天下,不仅视野开阔,而且心情舒畅。表现了诗人年轻活力,奋发向上的

精神;抒发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高远的志向。

参考译文:

置身祝融峰之巅并不觉得它高不可攀,向四面顾望,竟不见其它峰峦。

只有浮云缭绕,时常涤荡登临者的心胸,使之开豁。

大地仿佛突然沉落,众星也被淹没;天边竟然跃动起来,旭日初升,如同黄金熔化。

洞庭湖远远望去好象只有半个勺子那么大;秋天的寒意好像要使龙腾起而行雨一般。

【点评】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

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

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

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

解诗歌的主旨。

9.(2021•益阳)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诗中的“莫笑”表现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字写出了农家待客的盛情。

B.颈联将击鼓吹箫祭神的热闹与农民的“衣冠简朴”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春社的不满。

C.因山水迷人,风俗古朴,农民淳厚,所以诗人说“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D.本诗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然而处处切“游”字,游性十足,游意不尽.

(2)《唐诗鉴赏辞典》评价本诗颔联”写景中寓含哲理”,请描绘该联的画面并说说你从

该联中获得的启示。

【考点】诗歌阅读综合.

【分析】《游山西村》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

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

体现不尽之游兴。全诗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

频来夜游。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

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此诗题材比较

普通,但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ACD.正确;

B.有误,表达作者对古老的乡土风俗的赞美之情。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画面的描述能力和对诗句的理解能力。答题首先要理解句子的

本义,然后在本义的基础上加入联想和想象进行引申,丰富画面内容。“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是“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

出现一个山村”,没有路了,忽然又出现了村庄,看到了希望,说明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

前进的,而道路是曲折的。然后结合诗句所蕴含的道理再谈自己的启示。如:只要我们

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

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答案:

(1)B

(2)画面: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

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

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启示:只要我们正视现实,面对重

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

希望的崭新境界。

【参考译文】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山峦重叠水流

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

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

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点评】诗歌赏析句子的切入点:

1、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3、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4、从表达的情感角度赏析句子;

5、从蕴含的哲理角度赏析句子。

10.(2021•常德)阅读下面的词,完成问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下片中的“报”字是对上文中“问”字的回应,给人以笔断意连、一气呵成之

感。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舞”字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天河流转,似乎有无数舟船在风浪中起伏出没

的神奇画面,既有生活的真实感,也有梦境的虚幻性。

B.“仿佛梦魂归帝所”中的“归”字与苏轼《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字

意思相同,寄寓了作者希望得到一个美好归宿的愿望。

C.词人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句子,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表达了自

己怀才不遇、孤独无依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D.该词充满了豪放之气,想象大胆丰富,意境壮阔雄奇,富于浪漫色彩,表现出作者内

心刚健昂扬的气概,在李清照众多词作中别具一格。

【考点】诗歌阅读综合.

【分析】《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写梦中海天溟蒙

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

者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奇妙的设想,倾

述隐衷,寄托情思。全词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或情景交错的惯常格局,以故事性情

节为主干,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用典巧妙,

景象壮阔,气势磅礴,音调豪迈,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把握能力。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下片二句

是写词人的对答,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毫不停顿。“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报”字

与上片的“问”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因此下片中的“报”字与上片中的“问”字

对应。

(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手法、语言等的综合鉴赏能力。

A.有误,描绘出天河流转,似乎有无数舟船在风浪中起伏出没的神奇画面”错。“舞”字

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因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的画面,

也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达出来。此字并非描写天空的景象。

BCD.正确。

故选:A。

答案:

(1)报

(2)A

译文: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转动,像无数的船只在舞动风帆。梦魂仿佛回天

庭,听见天帝在对我说话。他热情而又有诚意地问我要到哪里去。

我回报天帝路途还很漫长,现在已是黄昏却还未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

子,又有什么用呢?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

舟,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点评】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

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

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

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

解诗歌的主旨。

11.(2021•株洲)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董岭①水

【唐】周朴

湖州安吉县,门与白云齐。禹②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

去衙山色远,近水月光低。中有高人在,沙中曳杖藜叟

【注】①董岭:位于浙江湖州安吉县,因为山势,河水向西奔流。②禹:大禹,传说中

的古代部落联盟首领,曾疏通江河,使之东流入海。③杖藜:藜杖,拐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首联说湖州安吉县的城门高耸,与白云平齐,这其实是没有必要的。

B.颈联“去衙”是就“安吉县”而言,“近水”是就“董岭水”而言。

C.尾联的“高人”即隐逸的高土,他拖着拐杖,在沙滩上悠然地踱步。

D.这首诗营造了一个宛如世外桃源的美好世界,山清水秀,静谧安闲。

(2)南宋著名诗歌理论家严羽说:“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例如台湾海峡明明不浅,余

光中《乡愁》却说它“浅浅的”。“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也体现了这种无理而妙,

请具体说明。(内容上指出说明其“无理”之处即可,不要求分析为什么妙。)

【考点】诗歌阅读综合.

【分析】全诗紧扣题面,首联点出董岭水所在地望,次联写水势流向的特点,转而于颈

联淡淡描写山水景色,尾联则以岸边隐者作挽结。语言浅显,若不经意。然而它又经得

起反复咀嚼,有味外味。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与赏析。

A.有误,首联说湖州安吉县的城门高耸,与白云平齐,为“河声流向西”作铺垫,所以

“这其实是没有必要的”的理解是错误的。

BCD.正确。

故选:Ao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的意思是:大禹治

水没有到这里,这里的河水是向西流的。显然小河西流是安吉县地势高耸造成的,作者

却把原因归结为大禹没有到这里来治水,这是其“无理”之处。作者要表达的是这里是

像桃花源一样的一方净土。“河水”向西流,作者却说是“河声”流向西,这也是一处‘'无

理”之说。其实这个“声”字运用,把溪流流动的动感马上显示出来了,好像已经听到

潺潺流水的声音。

答案:

(I)A

(2)①小河西流,本是地形使然,却把原因归结为大禹(没有到这里来治水);②本是

“河水”西流,却说“河声”流向西。

译文:

湖州安吉县的城门与天上的白云一样高。

大禹治水没有到这里,这里的河水是向西流的。

安吉县的远处是秀美的山色,近处是月光笼罩着低处清澈的水。

这里有蔽于世间的隐土,在沙石中拄着手杖自在地行走。

【点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必须理解诗歌基本内容;

2.联系诗歌写作背景和主题进行分析。

12.(2020•湘潭)阅读古诗词,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请分析颈联中运用“历历”“萋萋”两个叠词的作用。

(2)尾联有“烟波江上使人愁”一句,请你联系全诗,说说诗人崔颍因何而“愁、

【考点】诗歌阅读综合.

【分析】《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颖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

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

所思。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

品。

【解答】(1)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注意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

表达效果。叠字的运用,一是强调,二是形象。历历:物体或景物一个个清晰可见,或

者是排列成行。“萋萋”强调芳草的繁茂形状。突出体现了天气晴好,树木挺拔修长,芳

草繁盛,极目无氛垢的旷野美景。

(2)本题考查诗句思想感情的把握。写了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观赏眼前景物,即景而

生情,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答案:

(1)“历历”分明的样子,“萋萋”繁茂的样子。生动地描绘了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在目、

鹦鹉洲上的芳草一片繁茂的自然美景。

(2)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而产生愁

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

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点评】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

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

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

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

解诗歌的主旨。

13.(2020•怀化)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①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②散,几时收?试倩③悲风吹泪过扬州④。

[注]①金陵,古城名,即今江苏南京。②簪缨:代指达官显贵。簪和缨都是古代贵族的帽

饰。缨,帽带。③倩(qing):请人代自己做。④扬州:今江苏扬州,当时为南宋抗击金

兵的前线。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或常析正确的一项是B

A.本词的韵脚字为:楼、秋、流、收、州,押的是“u”韵。

B.这首词上片写景,写了夕阳、大地、长江等景物,视野宽广,气魄宏大。下片转为抒

情,流露出作者浓烈的爱国情怀。

C.朱敦儒早年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词风豪迈苍凉。因国破家亡导致后来的词风变得柔

美婉约了,如本词就是这种风格。

D.本词下片通过一个“乱”字,概括了中原沦丧的残酷现实;一句“几时收”,表现出词

人对收复失地的坚定信心。

(2)结合全词内容,请你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对“中原乱,簪缨散”的场景进行描述。

【考点】诗歌阅读综合.

【分析】《相见欢》是北宋时期朱敦儒创作的一首词,北宋灭亡,改变了许多文人的命运,

转换了他们的情思,也使爱国成为了南宋时代诗词创作的主旋律。这首词由登楼入题,

上片写景,写夕阳,大地,长江,视野宽广,气魄宏大,苍凉沉郁,残阳仿佛在抗议,

长江好像在诉说,大地似乎在哭泣。下片转为抒情,格调也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最后

两句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己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

充满无限悲慨。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A.有误,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