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复习课件_第1页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复习课件_第2页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复习课件_第3页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复习课件_第4页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复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目录一、单元复习目标二、重要史实概述三、知识梳理四、阶段特征五、时空坐标六、单元知识体系

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一、单元复习目标1.认识两宋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方面的新变化;2.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3.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重要史实概述1.宋代通过各种措施极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但是同时带来“三冗”(冗官、冗兵、冗费)、军队战斗力低、行政效率低下、地方治理衰败、土地兼并严重等问题。2.宋朝军事实力孱弱,虽然经济实力占优却无法打败少数民族政权,因此五代十国时期后中国先后呈现北宋—辽—西夏、南宋—金—西夏长期对峙的局面,直到元朝完成统一。3.王安石变法是北宋长期积贫积弱之下,统治阶级进行的自救行动,其失败使得北宋统治更加衰败,加速走向灭亡。4.辽夏金元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在中原汉族政权相对弱小的情况下,承担起了维持和扩张中国疆域的作用,尤其是元朝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扩展起到重要作用。可以说在这一时期,中国由“小中国”变为“大中国”。5.辽夏金元这些少数民族政权,为了自身统治的稳固,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建设,无论是辽朝以因俗而治为特点的南北面官制,还是元朝以大而不专为特点的行省制,都在客观上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扩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二、重要史实概述6.辽夏金元这些少数民族政权,虽然客观上和汉族政权有冲突和对抗,有的采取了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但总体上来说,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和发展,加强了全国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7.辽宋夏金元农业成就突出主要体现在:①耕作制度: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的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②经济结构:出现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茶叶、棉花等)的农户;③边疆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④新产品的引进和经济作物的推广:占城稻的引进和棉花种植的推广。总之,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农产品商品化提高,促进商品经济经进一步发展。8.辽宋夏金元手工业成就突出主要体现在:①制瓷业:技术重要改进,出现五大名窑;元代烧出青花瓷和釉里红;宋元瓷器大量出口外海,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②矿冶业:煤的开采量很大,都城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为燃料。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③印刷业:宋元时期发展迅速,有力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二、重要史实概述9.辽宋夏金元商业城市成就突出主要体现在:①交易场所: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草市、镇市等)蓬勃涌现;②边疆贸易:宋朝官方设置榷场与辽夏金政权进行互市交易;③货币流动:宋代铸币量远超唐代,并开始出现纸币(北宋交子、南宋会子);④海外贸易:外贸税收成为宋元国库的重要财源;广州、泉州、明州为主要港口;⑤城市:城市兴盛,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10.辽宋夏金元社会的变化主要体现在:①社会观念:“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②社会身份:贱民阶层显著减少(金元两朝奴隶制因素注入,奴婢数量增加);契约(租佃、雇佣)关系发展;③社会控制: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限制更为松弛。11.北宋程朱理学兴起促进了儒学发展,深刻影响政治、道德观念、社会生活等领域。12.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市民队伍扩大,多元化、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涌现,推动了文化的高度繁荣。13.这一时期三大发明成熟并广泛应用,科技创新出现高峰。14.少数民族文字的创设,既有模仿又有独创,表明开放多元文化的并存推动了各民族间文化的交融,从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深度融合与发展。三、知识梳理知识点一:政治制度的变革与创新1.宋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

(1)内容:主要措施具体表现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中央派文官出任知州,节度使变为虚衔。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分散各级机构权力,互相牵制

中央:①枢密院掌军政;②三司掌财政;

③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④枢密院调兵,“三衙”统兵。地方:①四监司监控各州;②州增设通判,制约知州。崇文抑武罢免宿将兵权(杯酒释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和士人地位三、知识梳理(2)特点: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②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③分割权力,相互制约,皇权高度集中。(3)影响:

①积极:有效预防内部动乱,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中央集权。

②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行政效率,助长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导致北宋出现“三冗两积”局面。2.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北宋的统治危机军事(边防压力)惨败于辽,签订协议(《澶渊之盟》),赠辽“岁币”屡败于西夏,达成和议,赠西夏“岁赐”财政(财政危机)军队庞大、军费过高官僚队伍膨胀,财政负担沉重三、知识梳理3.王安石变法(1069年)(1)背景:①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突出;②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③国家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④庆历新政的失败。(2)目的:富国强兵(3)内容:①富国: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②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逐渐恢复征兵制,取代募兵制。积极: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消极:①强兵效果不明显,与西夏的战争再次失败;

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激烈争议。

③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三、知识梳理4.南宋的偏安(1127-1276年)(1)靖康之变:1127年,金灭北宋,宋徽宗、宋钦宗被俘虏北去,史称“靖康之变”。(2)南宋建立:1127年,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3)宋金战和:

①岳飞抗金:岳飞率领“岳家军”北伐收复大片失地,取得郾城大捷等战果。

②绍兴和议:1141年订立,南宋与金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贡”。5.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三、知识梳理6.元朝的统治(1)中央:①皇帝为全国的最高统治者,其下设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③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④设宣政院掌管全国的宗教事务,并管理吐蕃地区的军政事务。(2)地方:①修筑驿道,设立驿站,分设急递铺;②加强对边疆的治理:A.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西域);B.宣政院(吐蕃);C.澎湖巡检司(台湾)。③行省制度内容: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特点:辖区广阔,权力较大,但受制于中央。影响:行省制度极大地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3)元朝的民族关系①新民族的形成:不同民族的交融形成了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②蒙古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四等人制三、知识梳理知识点二:经济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1.农业:(1)粮食作物: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有些地方可以一年三熟,粮食产量大大提高。(2)经济作物:①出现了固定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②棉花在宋朝开始在内地种植,元朝得到推广,推动纺织业的发展。(3)户口增长:北宋末年人口突破一亿。2.手工业:(1)制瓷业:①宋朝:五大名窑(汝、哥、定、官、钧);②元朝:青花瓷和釉里红;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2)矿冶业:北宋煤的开采量很大,都城东京居民普遍用煤作燃料;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提高。(3)印刷业:宋元时期发展迅速,推动文化普及,带动造纸业的发展。(4)纺织业: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棉纺织技术三、知识梳理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1.商业:(1)贸易:①宋与辽夏金之间经济往来密切,官方设榷场进行互市贸易,民间贸易十分活跃。②宋元时期海外贸易非常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国库重要财源;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2)货币:①商品流通规模大,货币需求剧增;②北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③元朝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3)打破严格的坊市制,商业活动不再受时空限制。(4)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2.城市:①出现超过百万人口的城市,市场活跃,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如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②杭州被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③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三、知识梳理3.从两汉到宋元我国对外交往的特点(1)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汉——陆路;

唐——海陆并举;宋元——海路。(2)官方贸易不以盈利为目的,而着眼于加强友好往来。(3)海外贸易伴随着文化交流:

①西方商人给中国带来宗教;

②中国四大发明等科技也相继西传。(东学西传)(4)对外贸易促进了民族交融(如:回族的形成)。朝代表现特征规律魏晋南北朝①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②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③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④出现了人口百万的大城市江南得到初步开发①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②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③带动了文化的南移中唐以后(安史之乱)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北宋①经济上依赖南方;②户口分布南多北少南方开始超过北方南宋经济上南方超过北方正式成为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元朝①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②重开大运河,裁弯取直,缩短航程;③开辟长途海运航线(漕运)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知识点二:经济三、经济重心南移1.主要原因:

①北方战乱,人口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②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较安定。③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⑤南方统治者较重视发展经济。影响:①海外贸易的发展: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业发展。②城市发展:南方工商业城市数量增多,商品经济发达。③人口分布:南方人口迅速膨胀,占全国比重不断增大。④文化教育的发展: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制度。⑤民族交融: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⑥生态环境: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⑦风俗习惯:南方的风俗习惯影响北方,如饮食等。三、知识梳理四、社会的变化

1.表现:①门第观念淡化(“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②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贱民数量减少,奴婢更多来自雇佣;无地农民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③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政府干预,“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2.原因:①经济的发展;②世家大族的衰落;③科举制的实行。知识点三:思想文化的新发展知识点二:经济一、儒学的复兴1.程朱理学:(1)背景:儒家学术日益僵化,社会影响不及佛、道。(2)目的: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3)代表人物:北宋程颐、程颢;南宋朱熹。(4)内容:①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②主张“存天理,灭人欲”;③提出“格物致知”;④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5)影响: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官方推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二、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知识点三:思想文化的新发展宋词背景两宋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特点句子长短不等,可配乐歌唱,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各有固定格式成就士大夫词广泛流传。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元曲散曲散曲词更灵活、配乐诗歌体裁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杂剧成套散曲歌唱,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角色,表达完整故事情节作家关汉卿、王实甫等地位元杂剧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书法宋元两朝,书法名家辈出,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绘画文人画特点: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风俗画:描写市井真实生活三、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四、少数民族文字(1)模仿汉字字形:①辽:契丹大字、小字,用于碑刻和文学创作。②金:女真文字;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③西夏:西夏文。(2)蒙古文字:①成吉思汗命人创制畏兀体蒙古文,撰写了《蒙古秘史》。②忽必烈时期创制八思巴字,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蒙古文西夏文契丹文三、知识梳理知识深化1:宋朝社会平民阶层的崛起魏晋以来的士族势力逐渐衰落,隋唐时期,士族势力进一步退出历史舞台,两宋时期,平民阶层崛起,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1.官僚集团的平民化趋势:两宋时期,科举制的进一步发展和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使科举成为入仕的主要途径,大量平民阶层通过科举进入官僚集团,凭借家世入仕的官僚越来越少。2.地方乡绅的平民化趋势:两宋时期,乡绅的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魏晋时期拥有庞大资产和政治特权的士族衰落,地方乡绅大部分是由拥有科举功名或者退休的官员组成,他们的地位更多的是因为其科举功名或者德高望重,并无政治特权。3.经济关系的非特权化趋势:两汉时期的豪强地主和魏晋时期的士族都控制着大量依附人口。到两宋时期,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特权地主被庶族地主取代,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减弱,非特权地主成为地主阶层的主体。4.儒学思想的世俗化趋势:两汉时期的儒学是士人的特权,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儒学士人投身儒学的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儒学对平民的影响越来越大。5.文化艺术的平民化趋势:随着市民阶层的崛起,两宋时期文化艺术平民化、世俗化的趋势更加明显,深刻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形式和风格,世俗文化逐渐成为文化艺术的主流。三、知识梳理知识深化2:宋元时期社会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之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