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形象的演变与曹操的周文王角色_第1页
曹操形象的演变与曹操的周文王角色_第2页
曹操形象的演变与曹操的周文王角色_第3页
曹操形象的演变与曹操的周文王角色_第4页
曹操形象的演变与曹操的周文王角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曹操形象的演变与曹操的周文王角色

清朝学者赵毅认为,在中世纪的历史上,改变代际的方式只有两种。也就是说,“自古以来,只有征收和允许有两个办公室。当权力所有人控制国家时,他们的名字被称为征服和叛乱。他们总是被警告,但他们不敢犯罪。”。王莽不得已,托于周公辅成王,以摄政践祚,然周公未尝有天下也。至曹魏则既欲移汉之天下,又不肯居篡弑之名,于是假禅让为攘夺。”一上言:“遂杀之”,以杀初步汉末政治环境中有一个极其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一方面是“郡郡作帝,县县自王”,袁术占有淮南后,即谋称天子,他胁质陈珪及其子陈应,以作为其左膀右臂。陈珪劝其“戮力同心,匡翼汉室”,切勿“阴谋不轨,以身试祸”。袁术不以为然,公然声称:“今刘氏微弱,海内鼎沸,吾家四世公辅,百姓所归,欲应天顺民”,主簿阎象委婉劝阻道:“昔周自后稷至于文王,积德累功,三分天下有其二,犹服事殷。明公虽奕世克昌,未若有周之盛;汉室虽微,未若殷纣之暴也”;建安四年(199),袁术称帝后不久即被曹操击败,穷途末路之际只得归帝号于袁绍。术说绍曰:“袁氏受命当王,符瑞炳然,今君拥有四州,民户百万,以强则无与比大,论德则无与比高”。袁绍虽早有不臣之心,然殷鉴不远,故不敢接受帝号,只能“阴然之”。此外,荆州牧刘表在荆州“郊祀天地”,其从事中郎韩嵩“正谏不从”。不仅二袁、刘表、宋建的僭越行为遭时人非议,即使功业成就如刘备、孙权者,一旦有无君之心,越轨之行,亦遭致其臣下的反对。如孙权割据江东时,名士“沈友有所是非”,孙权不悦,遂对其曰:“人言卿欲反”,沈友反唇讥刺孙权曰:“主上在许,有无君之心者,可谓非反乎?”孙权恼羞成怒,“遂杀之”。殿下以曹操父子偪主篡位,故乃羁旅万里,纠合士众,将以讨贼。今大敌未克,而先自立,恐人心疑惑。昔高祖与楚约,先破秦者王。及屠咸阳,获子婴,犹怀推让,况今殿下未出门庭,便欲自立邪!愚臣诚不为殿下取也。此外,对刘备称帝持异论者还有尚书令刘巴、主簿雍茂。史称:“是时中夏人情未一,闻备在蜀,四方延颈。而备锐意欲即真,巴以为如此示天下不广,且欲缓之。与主簿雍茂谏备,备以他事杀茂,由是远人不复至矣”。必须看到,东汉末年也有少数割据势力在称王问题上头脑清醒,表现得十分理智和谨慎:建安六年(201),“(汉中)民有地中得玉印者,群下欲尊(张)鲁为汉宁王”,其功曹阎圃谏曰:“今承制署置,势足斩断,愿且不称(王),勿为祸先”,张鲁以为是,从之。后张鲁降于曹操,曹操“拜鲁镇南将军,待以客礼,封阆中侯,邑万户……为子彭祖取鲁女”。为何东汉政权会衰而不亡,代汉阻力又如此之大呢?这是因为两汉国祚绵长(历24帝,绵延426年),儒学传统深植朝野,使得人心归汉得以长期积聚,伦纪纲常化入风俗,无形中形成了一个深厚的戴汉思想基础,令士人群体会在汉室将亡之时奋不顾身,效忠朝廷,从而形成了汉祚能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危而不倾的局面。针对这一社会现象,范晔指出:“自桓、灵之间,君道秕僻,朝纲日陵,国隙屡启,自中智以下,靡不审其崩离,而权强之臣,息其窥盗之谋;豪俊之夫,屈于鄙生之议者,人诵先王言也,下畏逆顺势也……斯岂非学之效乎?故先师垂典文,褒励学者之功,笃矣切矣”。曹操政权处于儒学思想渊薮深厚的中原之地,且挟持汉献帝,在建安年间,曹操建邦立国,由司空而丞相,由魏公而魏王,虽然其一直“把皇袍当作衬衣穿在里面”(翦伯赞语),但却从来没有放弃为做周文王而努力。王夫之目光如炬,一针见血地指出:“曹操迁许以后,外而袁绍耻太尉之命,内而孔融陈王畿之制,董承、刘备、伏完、金袆交起而思诛夷之;入见殿中,汗流浃背,以几幸于免;与绍之恣睢河北唯意欲为而莫制者,难易之势,相悬绝也。”“挟天子而令诸侯”于曹操政权究竟产生了怎样的裨益姑且置而不论,但曹操因挟天子而遭遇的险象环生和重重障碍,确为史不绝书。建安二年(197),曹操准备讨伐张绣,临行前朝见汉献帝,出乎意料的是,“帝不任其愤,因曰:‘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面对献帝突如其来的愤怒,操大惊“失色,俛仰求出”。曹操久经沙场,何以会被汉献帝的这几句话惊得“失色”。因为按照“(汉)旧仪,三公领兵朝见,(天子)令虎贲执刃挟之”。(建安四年)先主(刘备)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会见使,未发,事觉,承等皆伏诛。(建安)五年春正月,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受密诏诛曹操,事泄。壬午,曹操杀董承等,夷三族。董承女为贵人,操诛承而求贵人杀之。帝以贵人有孕,累为请,不能得。(伏)后自是怀惧,乃与父完书,言曹操残逼之状,令密图之,完不敢发。建安十九年,汉皇后伏氏坐昔与父故屯骑校尉完书,云帝以董承被诛怨恨公(曹操),辞甚丑恶,发闻,后废黜死,兄弟皆伏法。从上引史料显见,董承受密诏诛操系献帝直接指挥,伏后与父伏完书亦系献帝授意。总之,汉献帝不甘久为傀儡,意图做一个握有实权的皇帝,这才引发了以他为核心、以后妃和外戚为羽翼、以汉代旧臣等拥汉力量为外围的灭曹兴汉的复辟活动。虽然曹操生前专权至极点,汉朝廷“百官备员而已”,但并不代表他的威权能够覆盖到每一个空隙,汉廷任何官员都对他俯首帖耳。曹魏代汉前,许昌残存的汉朝廷百官中存在着相当规模的拥汉派,并与曹操进行了多次的殊死较量。孔融“见操雄诈渐著,数不能堪,故发辞偏宕,多致乖忤”,以士林领袖的身份在舆论上攻击甚至戏侮曹操。而最能触动曹操敏感神经的是,孔融在建安九年(209),“尝奏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曹操使其亲信、丞相长史王必典兵督许昌事。“京兆金祎睹汉祚将移,乃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太医令吉本、本子邈、邈弟穆等谋杀必,挟天子以攻魏,南引关羽为援。二十三年春正月,吉邈等率其党千余人夜攻王必”。建安二十四年(219),邺城又爆发了魏讽潜结义士谋诛曹操事件。《三国志》卷1《武帝纪》注引《世语》曰:魏讽“有惑众才,倾动邺都”。又,《三国志》卷14《刘晔传》注引《傅子》曰:“初,太祖时,魏讽有重名,自卿相以下皆倾心交之。”由此可知,魏讽的交往圈之广,可用的人力资源之丰。据记载,直接参与魏讽谋反案者有已故破羌将军张绣之子张泉、二汉献帝和刘氏宗支以往治汉魏史的学者大都认为“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在政治上具有极大的优势,是其成就王霸之业的主要原因。其实对曹操挟天子的政治优势不能估价过高,挟天子是把双刃剑,利弊各得其半。柳春新先生在《曹操霸府述论》一文中指出:“一,三公领兵朝见天子,通常发生在君相关系紧张的非常时期,制度规定三公须‘交戟叉颈而前’,反映了天子对三公的防范。二,上述旧制在建安初恢复,它所针对的对象只能是当时手握重兵的权臣曹操。三,这项制度严重损害了曹操的威严……曹操实施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政治战略,从一开始就遇到了来自汉献帝及其追随者方面的阻力”。首先,曹操对于汉献帝的政治作用和社会影响力是有深刻认识的。早在中平五年(188),王芬、许攸、周旌等连接豪杰,欲废灵帝另立合肥侯,力邀曹操与谋。操拒之曰:夫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古人有权成败、计轻重而行之者,伊尹、霍光是也。伊尹怀至忠之诚,据宰臣之势,处官司之上,故进退废置,计从事立。及至霍光受托国之任,藉宗臣之位,内因太后秉政之重,外有群卿同欲之势,昌邑即位日浅,未有贵宠,朝乏谠臣,议出密近,故计行如转圜,事成如摧朽。今诸君徒见曩者之易,未睹当今之难。诸君自度,结众连党,何若七国?合肥之贵,孰若吴、楚?而造作非常,欲望必克,不亦危乎!初平二年(191)春,袁绍、韩馥谋立刘虞为帝,曹操也以为断不可行:“今幼主微弱,制于奸臣,未有昌邑亡国之衅,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如何才能将汉献帝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这是曹操迫切要解决的难题。他首先釆取的是高压政策,“自帝都许,宿卫兵士,莫非曹氏党旧姻戚。议郎赵彦尝为帝陈言时策,曹操恶而杀之。其余内外,多见诛戮”。曹操自克袁尚后,即居于邺,天子所都之许昌,仅留长史国渊、王必等,先后掌丞相府事。其时献帝已三四十岁,非如冲主之可无顾虑也,然一切用人行政,兴师讨伐,皆自邺出令,莫敢有异志……其在朝者,不过如杨彪、孔融等数文臣,亦废且杀,其余列侯将帅皆操所擢用,虽前有董承、王子服、吴子兰、种辑、吴硕,后有韦晃、耿纪、金祎,欲匡汉害操,而皆无兵权,动辄扑灭,故安坐邺城,而朝政悉自己出。不论东汉朝廷衰落到何种程度,汉献帝和刘氏宗支始终是汉朝的旗帜和代表。虽然曹操已置汉献帝于软禁之中,但其宗族诸王还有相当一部分散在各地,时刻都有被拥汉、反曹力量拥戴或者利用的可能。对于这股势力,曹操当然不会坐视不管,他运用极其隐蔽的手段,将这些隐患一一翦除和化解。细读《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有关刘姓诸侯王的内容,不难发现此点:献帝诸子:(建安五年)秋七月,立皇子冯为南阳王。壬午,南阳王薨。(建安十七年)九月庚戌,立皇子熙为济阴王,懿为山阳王,邈为济北王,敦为东海王。其他刘姓王:(建安五年)冬十月辛亥,东汉王祗薨。是岁(建安十一年),立故琅邪王容子熙为琅邪王。齐、北海、阜陵、下邳、常山、甘陵、济北、平原八国皆除。是岁(建安十六年),赵王赦薨。建安十八年,徙赵王珪为博陵王;彭城王和薨。是岁(建安二十一年),曹操杀琅邪王熙,国除。胡三省评上引建安十一年事曰:“除八国者,渐以弱汉宗室也。”汉献帝被曹操幽禁在许昌,故后妃和外戚就成了汉献帝唯一能信赖与利用的资源。而这些人,尤其是外戚,是和汉献帝荣损一体的裙带集团,即使他们弃献帝而投靠曹操,操也未必信得过他们。鉴于此,他们是最渴望通过政变而改变自身境遇的群体。对他们,曹操必尽除而后快。所以,不但有妊在身的董贵妃、伏皇后及其二皇子难以活命,董、伏二姓也惨遭灭族。从曹操对直接向其发难的政変人员的态度来看,不管对方地位多高,与皇帝关系多么密切,他也绝不留情,绝不手软,即便汉献帝亲自出马,为政变者(伏皇后)苦苦求情亦无济于事。例如,建安十九年,伏后与父伏完密谋图操之事“露泄,操追大怒,遂逼帝废后……又以尚书令华歆为郗虑副,勒兵入宫收后。闭户藏壁中,歆就牵后出。时帝在外殿,引虑于坐。后被发徒跣行泣过诀曰:‘不能复相活邪’?帝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时’!顾谓虑曰:‘郗公,天下宁有时邪’?遂将后下暴室,以幽崩。所生二皇子,皆酖杀之。后在位二十年,兄弟及宗族死者百余人,母盈等十九人徙涿郡。曹操在坚决镇压反对派的同时,也很讲究政治手腕的平衡运用,绝不釆取单向而极端的措施。建安十七年(212),操使献帝封其三子为王,许靖在蜀闻之,曰:“‘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其孟德之谓乎!”在曹操代汉进程中,我们还应注意到,曹操对不同的谋反案的处理也有不同之处。例如,曹操对魏讽案的处理就十分审慎。魏讽是首犯,自然罪无可赦,必须灭族。而魏相国钟繇之责则是用人不察,曹操将其免职。对负责守备邺城的中尉杨俊,责罚更轻,曹操感叹说:“(魏)讽所以敢生乱心,以吾爪牙之臣无遏奸防谋者故也。”除了对付汉献帝以及拥汉派之外,曹操为移换汉祚,其着力点还有另外二个方面:一是对外攻城掠地以建立盖世军功,打败消灭各个割据势力,以造就解民倒悬,天命所归的社会舆论;第一阶段(建安元年至十三年)为曹操功业奠定时期。其时,曹操对外一岁数征,降张绣、灭吕布、破二袁,地盘由兖州一隅扩为兖、徐、青、冀、幽、并、豫、司八州。显然当时曹操以军事胜利图谋政权的生存与发展,主要矛盾是外向的。对于易代之话题,曹操持极其谨慎之态度。汉侍中太史令王立数言于献帝曰:“天命有去就,五行不常盛,代火者土也,承汉者魏也,能安天下者,曹姓也,唯委任曹氏而已。”曹操闻之,使人语立曰:“知公忠于朝廷,然天道深远,幸勿多言。”这一问题还表现在该时期曹操所任官职的变化上。建安元年(196),因“袁绍耻班在公下,不肯受”。曹操毫不犹豫地以“大将军让绍”,建安十三年六月,曹操基本统一北方,成为全国最大的军阀,于是用行政改革的方式为权力作了名份上的定位。曹操恢复汉初三公制度,但罢黜太尉,自任丞相,以其心腹郗虑为御史大夫,这显然是为其实权和地位作注脚,但又不嫌过分,绝对与其所建的事功相称。可以说这步棋走得相当稳健。事实证明,曹操的理智和低调非常必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稳定了人心。与董卓甫挟天子即“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得专废立,据有武库甲兵,国家珍宝,威震天下”的情形相比,第二阶段(建安十三年至十六年)为曹操以退为进时期。赤壁之战,曹操遭遇平生未有之惨败,仓皇北返。这导致其在第一阶段中靠军功建立起来的权威发生动摇。建安十四年,周瑜说孙权西取益州,权担心曹操复来相攻,可能腹背受敌,瑜分析北方形势曰:“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第三阶段(建安十六年至二十五年)是汉魏禅代的实际操作阶段。曹操对外征伐马不停蹄,对内经营紧锣密鼓。其中一条不变的原则是,禅代过程的每一步推进均以相应的军功作为依据和基础。总之,其重心在内部,即通过对外征伐获取推动禅代的政治资本。由上表可知,曹操辗转东西,建功之心非常迫切。但奇怪的是,在战事上曹操总是见好就收,小胜即归。对此唯一合理的解释是:第一,曹操对外但求小功、绝不弄险。以免自损威名,给拥汉派制造机会。第二,曹操借军功为汉魏禅代做准备,军功和曹操的封爵、优遇以及魏国建置之进程等无不一一对应,绝无无功受禄之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曹操的小心谨慎,对反曹势力不敢掉以轻心。在此试举一例:建安二十年,曹操降张鲁而据汉中,“蜀人震恐”。“蜀降者说:‘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曹操这一阶段的经营与之前迥然有别,如果说前两个阶段曹操的活动是为汉魏易代制造间接推动力的话,那么第三阶段,曹操则进入了汉魏易代的直接准备和具体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