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春秋》学博士制度考论_第1页
汉代《春秋》学博士制度考论_第2页
汉代《春秋》学博士制度考论_第3页
汉代《春秋》学博士制度考论_第4页
汉代《春秋》学博士制度考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代《春秋》学博士制度考论

汉代是中国经产生和发展的繁荣时期。《春秋》作为《儒家经典》的一种正式研究,其思想可以为汉代的政治统治服务,因此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武帝时期始置“五经博士”,张涛在《两汉经学与山东儒生》一文指出:“汉初的五经八师,除了传《诗》的韩婴(燕人)、传《公羊春秋》的董仲舒(赵人)以外,其余六人都是齐鲁的大儒……翻检两《汉书》中的《儒林传》,在《汉书·儒林传》中单独立目的有二十七人,其中山东儒生有十七人。在《后汉书·儒林传》中单独立目的有四十二人,属于山东籍的儒生占了十二人。此外,附见于《儒林传》及单独立传和附见于其他传记的山东籍经师、儒生还有很多。”据统计,汉代有籍贯可考的《春秋》学博士共30人,而其中齐鲁籍《春秋》学博士多达18人,超过半数。由此可见,在儒家经学传授发展的过程中,齐鲁籍学者发挥了不容小觑的作用。通过对汉代齐鲁地区与博士的渊源以及汉代齐鲁籍《春秋》学博士概况进行研究,对于把握汉代齐鲁地区的文化地位以及《春秋》学在汉代的发展状况都将有所助益。一、博士的设置和职责“博士”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史记·循吏列传》中“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这是对“博士”最早的记载。先秦时期的博士只是对学识渊博之士的泛称,并不代表官职。秦统一天下之后,为了适应时代和政治的需要,博士制度才正式形成,如《汉书》中记载,“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员多数十人”,由此“博士”一词成为官职的称呼。秦殁汉兴,汉初承袭秦制,博士制度得以传承接续,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置“五经博士”,自此博士制度渐趋稳定,博士官更加受人尊崇。秦汉的博士制度虽为承袭,但汉武帝之前与之后的博士有所差别,正如黄开国在《论汉代经学博士制度及其建置变化》中所说,“先秦、汉初的博士官与经学无涉,经学博士则是依附经学的职官;博士官可以由诸子百家的人充任,经学博士则只能由儒家学者担任;博士官的设置不一定与儒家经籍相关,经学博士的设置则一定与儒家经籍相联系”。概括说来,汉武帝之前博士杂糅百家、不以儒家为专;汉武帝时博士专儒家之经,自此汉代的博士被儒家所垄断,“博士”一职在政治生活中也一直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此外,战国时期博士的主要职责是议论政事,即凭借自己渊博的学识对政事发表看法,以此协助国君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使国家变得更为强盛。《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了公卿大臣与博士共同为秦始皇商议帝号,据此可了解到秦代博士的职责主要有二:一是根据时代和政局的变化制定出适应新朝代的礼仪制度;二是通过对原六国文化的了解,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调节文化上的冲突,以此维系新政治的统一,达到国家政局稳定的目的。李功明《秦汉时期的齐鲁博士》一文也指出,“汉始,博士职掌与秦无异,主朝议、制礼、议政备顾问等”;到了武帝时代,博士除有以上职责之外,还增加了“教授”一职,“汉武帝时期公孙弘倡议为博士置弟子员,得到武帝允许。这一事件为博士有教授一职的开端”。自汉武帝之后,汉代的博士职责除在某些方面有较小的调整之外,基本以此作为定制。二、齐鲁与医学的关系(一)齐鲁地区学术氛围的特色齐鲁地区自古以来被视为“文化重镇”,孔子所创立的“儒学”即发源于此,诞生于齐鲁大地的名人学者亦不可胜数。齐鲁地区学术氛围浓郁,文化底蕴深厚,有着其他地区所不能比拟的文化优势。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中记载:“夫齐鲁之间于文学,自古以来,其天性也。”从中可以看出,齐鲁地区作为汉代儒家经学最强盛的地区有着其特有的天赋,齐鲁士人对于熟知儒家经典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在经学博士的选择上有着先天优势。(二)注重儒学经典与当前政治需求相适应博士制度是从齐国的稷下之学孕育而出,因此博士制度与齐鲁地区有着很深的渊源。经学博士这一群体是社会文化主体的掌控者,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向上承接政治最高统治者,向下启发文化传播的内容载体。经学博士首先要熟知儒家经典,其次要使儒家经典与当前的政治需求相适应。据统计,史书中记载的汉代博士共有183人,其中可考证籍贯的博士有139人,在这139人中有67人为齐鲁籍,约占半数。齐鲁籍博士通过其自身的学术以及职位的优势,推动了儒学的发展,促使儒学最终成为社会思想的主流,并且在汉代政治大一统的背景下,使得齐鲁文化由区域文化上升到主流文化的地位。因此汉代的博士与齐鲁地区形成了一个互相推动发展的循环系统,博士大多出自齐鲁地区,而齐鲁文化以及儒学又通过博士来促进其进一步发扬,这对于汉代思想文化的稳定发展以及儒学独尊地位的维持有着重要的作用。(三)汉代经学发展的学汉代是经学繁荣兴盛的时代,而博士是促使经学蓬勃发展的推动力之一。齐鲁地区凭借其浓郁的学术氛围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成为汉代博士的主要来源地之一。据统计,汉初有姓名可考的博士有12人,有籍贯可考的有11人,其中齐鲁籍博士占7人,在所有的博士中儒家博士占半数。到汉武帝时,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正如王克奇在《齐鲁文化与秦汉的博士制度》中所说,“儒学从此成为学术上独尊的官学,具有政治上文化上的垄断性和权威性,学术进入了经学时代”。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这就意味着只有儒家学派的学者才能当选为博士,而且博士议政时必须要在经学的范围内对政事进行分析阐述。自汉武帝始至西汉末,可考证姓名的博士有109人,可考证籍贯的博士有77人,其中齐鲁籍博士占47人;东汉的齐鲁籍博士有15人。所以,汉代有籍贯可考的博士中大部分为齐鲁籍博士。在汉代经学发展过程中,《春秋》凭借着其与政治需要的高度适应,成为经学中的显学,《春秋》博士在此基础上也更加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对政治生活的影响力更大。根据李功明的《秦汉时期的齐鲁博士》一文,可以统计出汉代有籍贯可考的《春秋》博士共30人,其中齐鲁籍博士18人,占了半数以上。其中,西汉齐鲁籍《春秋》博士14人,分别是申培、胡毋生、公孙弘、大江公、褚大、眭弘、江公、褚少孙、贡禹、王吉、疏广、胡常、左咸、孔驩;东汉齐鲁籍《春秋》博士4人,分别是丁恭、甄宇、承宫、郑玄。三、汉武帝时代的“儒术”汉初天下刚定,社会各方面都需要稳定恢复,在文化上对于百家学说采取的是温和兼纳的态度,因此所设的博士各家皆有,齐鲁籍《春秋》博士相对较少。到了汉武帝时代,军事力量强盛,社会稳定,国家呈现繁荣兴盛的局面。在此基础上,思想文化方面必须有适合政治需要的政策来与当前局面对应,因此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置“五经博士”,将儒学作为官方的统治学说。而《春秋》在五经当中最能满足统治者的需求以及适应政治的发展,因此武帝时期至西汉末期的齐鲁籍《春秋》博士相对较多。纵观西汉一代齐鲁籍《春秋》博士共14人,兹分述如下。1.申公与《谷梁传》《汉书》记载:“申公,鲁人也。少与楚元王交俱事齐人浮丘伯受《诗》。汉兴,高祖过鲁,申公以弟子从师入见于鲁南宫。”申公是汉文帝时期的博士,以《诗》和《谷梁传》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于申培与《谷梁传》的关系,除了传授《谷梁传》之外,基本没有过多的记载。即便如此,申培对于《谷梁传》的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两汉的《谷梁传》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2.孙弘:胡各生,公孙弘也受胡毋生,字子都,据《史记》记载,“齐人也。孝景时为博士,以老归教授。齐之言《春秋》者多受胡毋生,公孙弘亦颇受焉”。胡毋生是汉代最早传授公羊学的大师之一,也是首先将《公羊传》著于竹帛的人,专治《公羊春秋》,对公羊例义进行总结,扩大了《公羊传》的传授面,使《公羊传》的影响力越来越深远,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实行以及儒学成为官方正统学说有潜在的推动作用。3.孟祥才《春秋》决狱公孙弘,菑川薛人,研习《公羊传》,为汉武帝时期的博士。曾两度被拜为博士。孟祥才在《论公孙弘》中说“他‘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推动了儒学与刑法的结合。此后在两汉司法实践中盛行的‘《春秋》决狱’,他应该是重要的启诱推动者之一”。曾有著作《公孙弘》十篇,但现已失佚。4.董仲舒—瑕丘江公瑕丘江公,亦称为大江公,西汉经学家,为汉武帝时期的博士。武帝时,瑕丘江公与董仲舒辩议,最后瑕丘江公败于董仲舒,这是《公》《谷》较量中《公羊传》占上风的表现,但《谷梁》学并未就此消亡。后来瑕丘江公回乡授徒,并且将《谷梁传》作为家学,世代研习,薪火相传。正是由于江公的传授,才使得原本渐微的《谷梁传》得以流传至今,对于《谷梁传》的传承有着重要的贡献。5.《隋书》卷四七《艺术志》载褚大,东海兰陵人,通五经,为汉武帝时期的博士。《汉书》记载,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六月,诏曰:‘今遣博士(褚)大等六人分循行天下……’”从中可知褚大的确为武帝时博士。但关于褚大为何人弟子,现仍有争议,赵伯雄《春秋学史》叙述其为董仲舒弟子,也有其他著作称其为胡毋生弟子,说法不一。关于褚大的事迹记载甚少,但他对儒学的传承以及推广所作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6.以配机制为原则,见效于以配机制为原则的积极态度,以设置“天人”思想为准则,以积极主动的态度代替董仲舒眭弘,字孟,鲁国蕃人。于嬴公处学习《春秋》,为汉昭帝时期的博士。眭弘是西汉著名的《公羊》学者,对公羊思想有透彻的阐述分析,治学严谨,以公羊思想为准则兢兢业业地对待政事,对董仲舒所提出的“天人感应”学说持坚定不移的态度,最终也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除此之外,眭弘的弟子有百余人,其中著名的有严彭祖、颜安乐,可见眭弘对于《公羊传》的传承发扬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7.《谷梁》学的推广和弘扬江公为汉武帝时博士瑕丘江公的孙子,是汉宣帝时期的博士,由于瑕丘江公世代传习《谷梁传》,将《谷梁》学作为家学,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广和弘扬了《谷梁传》。同时《谷梁》博士官增立于汉宣帝时期,增立一事除与统治者意愿以及政治需要相适应之外,也离不开《谷梁》博士的推动。正是由于这些《谷梁》博士的推广、传播,才使得《谷梁传》的影响越来越大,最终得以增立博士。8.《春秋》通经术褚少孙,东海兰陵人,为汉宣帝时期的博士。《史记·龟策列传》中褚少孙自述:“臣以通经术,受业博士,治《春秋》,以高第为郎,幸得宿卫,出入宫殿中十有余年。窃好《太史公传》。”可证明褚少孙治《春秋》,但具体哪一派别并未有详细记载,但不论褚少孙所治为《春秋》哪一派,他对于《春秋》的贡献都是不容争辩的。9.董仲舒的《春秋》学贡禹,字少翁,琅邪人,为汉宣帝时期的博士。贡禹被后世尊称为“贡公”,精于《春秋》,他是董仲舒的再传弟子,可知他属于《公羊》学派,曾以《春秋》为理论依据多次上书奏言治国安民之道,将《春秋》思想与治国理政联系起来,加强了《春秋》与政治的关系,给那些想要进入仕途的儒家学者增添了希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广了《春秋》学,加深了《春秋》的影响力。10.宣帝征为博士《汉书·王吉传》曰:“吉字子阳,琅邪皋虞人。兼通五经,能为《邹氏春秋》,以《诗》《论语》教授,宣帝征为博士。”王吉上疏议论政事得失,劝诫宣帝选贤任能,废除荫袭制度,但他的建议并未被宣帝采纳,且以不切实际而失去信任,后托病辞官,回到故乡闲居。王吉在政治上虽不得志,但他对于经学的传承以及弘扬有一定的作用,进一步加强了经学与政治的联系。11.博士太中立太子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为汉宣帝时期的博士。《汉书》记载:“少好学,明《春秋》,家居教授,学者自远方至。征为博士太中大夫。地节三年,立皇太子,选丙吉为太傅,广为少傅。”疏广是从孟卿处习得《春秋》,并且对于《春秋》有着其独到的研究阐释,出现了《疏氏春秋》,表明疏广在《春秋》学领域里已经可以自成一家。对《春秋》学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以及与政治需要相结合有一定的推动作用。12.《谷梁春秋》,《左氏方传》载胡常,字少子,西汉清河人。《汉书》记载:“庸生授清河胡常少子,以明《谷梁春秋》为博士、部刺史,又传《左氏》。”从中可了解到,胡常对《谷梁春秋》进行了精细的研究,其对《谷梁春秋》的解说自成一家,形成了流派,对后世研究《谷梁春秋》有着深远的影响。除此之外,他还从尹更始处传承了《左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左传》的知名度,扩大了《左传》的影响力,对于古文经学的兴起有一定的贡献。13.博士左咸左咸,西汉琅琊人,精通《公羊传》,为汉哀帝时博士。张金吾的《两汉五经博士考》一书指出:“《汉书·韦元成传》曰:‘博士左咸。’《儒林传》曰:‘颜安乐授淮扬冷丰,丰授琅邪左咸。’”左咸所承为《公羊》颜氏学,平帝时左咸为大鸿胪,凭借着职位的优势,吸引越来越多的学者研习《公羊传》,“徒众尤盛”,从而《公羊传》被进一步推广开来,对于稳固今文经学的主流地位有一定的作用。14.《春秋》学博士研究孔驩,字子仲,孔子第十三代孙,孔安国之孙,幼习家学,精通《春秋》三传,后举为博士,官至弘农太守,著有《公羊谷梁训诂》。综上所述,在西汉时期的《春秋》学博士中,齐鲁籍博士占了大部分,由此可知对于《春秋》学的学习齐鲁学者有着先天的优势;在众多齐鲁《春秋》学博士中,研究《公羊传》的博士数量较其他两传多,由此可反映出在西汉时期《公羊传》的地位高于其他两传,更加适应当代政治的发展。此外,这也从侧面表明了齐鲁文化依旧属于地域文化,未上升到全国主流文化的地位。四、东汉齐鲁地区经学研究之学术流变东汉的博士制度沿袭武帝时代的制度,依旧是征选经学博士,经学为参与治国理政的理论基础。与西汉不同的是,东汉的经学有了明显的政治化的特点,经学必须要为政治服务。而且东汉时古文经学逐渐兴盛起来,苏红燕在《东汉经学传授与特点述论》一文中提出:“到了东汉中后期,经学家们师法和家法观念逐渐淡化,古文和今文兼习,相互补充,以收融会贯通之效,‘通学’兴起。”在这一时期,齐鲁之外的地区研究经学的学者越来越多,尤其是经学当中作为“显学”的《春秋》学在仕途的吸引下,更多齐鲁地区之外的学者对其进行研究。所以东汉时期齐鲁籍《春秋》博士较少,只有以下4人。1.丁熙宗光明《麻黄严氏春秋》丁恭,字子然,山阳东缗人,为汉光武帝时期的博士。《后汉书》记载:“习《公羊严氏春秋》。恭学义精明,教授常数百人,州郡请召不应。建武初,为谏议大夫、博士,封关内侯。”丁恭潜心钻研《公羊严氏春秋》,对其思想进行透彻分析研究,多有所得。后授徒讲学,弟子达数千人之多。可见其对于《公羊春秋》学的传播以及发展有着突出的作用和贡献。2.严氏春秋》博士甄宇,字长文,北海安丘人,为汉光武帝时期的博士。《后汉书·儒林传》记载:“习《严氏春秋》,教授常数百人。建武中,为州从事,征拜博士,稍迁太子少傅,卒于官。”甄氏三世传业,其子甄普、其孙甄承都以严谨的态度研究《公羊严氏春秋》,在当时声望甚隆,进一步扩大了《公羊严氏春秋》的影响,对于《公羊严氏春秋》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3.《春秋经》授浚承宫,字少子,琅琊姑幕人,为汉明帝时期的博士,东汉著名经学家。《后汉书》对其记载曰:“少孤,年八岁为人牧豕。乡里徐子盛者,以《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息庐下,乐其业,因就听经,遂请留门下,为诸生拾薪。执苦数年,勤学不倦。经典既明,乃归家教授……永平中,征诣公车。车驾临辟雍,召宫拜博士,迁左中郎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