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结束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周平王东迁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周天子的控制力日渐削弱,郑国不断侵扰王室。周平王死后,其孙桓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王室军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随后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此后诸侯纷争不断,“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返。“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进入春秋时代
争中存同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一)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因孔子所著《春秋》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这一时期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争霸特征: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兼并战争不断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崛起中的诸侯尊王攘夷齐桓公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借“尊王”名义来扩张利益,实现齐国的霸权。(争霸)
争中存同(二)战国战国时代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战国时代是华夏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时代之一。“礼乐征伐自大夫出”七雄并立战国时期七雄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7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局面的出现,说明()A.周朝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B.民族关系出现重要变化C.礼乐制度有待于得到恢复D.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随堂训练A相较于左图,右图消失了什么字样?
这说明了什么?兼并战争频繁,戎夷蛮狄逐渐融入华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的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统一趋势渐现。华夏认同增强,华夏族分布更广泛
争中存同唐朝孔颖达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意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认同。中原南蛮北狄西戎东夷中原各国因经济文化较为先进,自称华夏各民族之间通过战争,迁徙,交流,相互学习,社会经济较快发展,相继封建化中原南蛮北狄西戎东夷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初步形成华夏认同增强,华夏族分布更广泛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华夏”。在频繁的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进入战国以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加广泛。这反映了()A.国家统一B.华夏认同C.列国纷争D.诸侯称王随堂训练B
必然之变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经济发展: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管子》记载:“春秋时齐国已经用铁农具耕种土地。”春秋时期穿有鼻环的牛尊
经济发展:②兴建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郑国渠“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史记·河渠书》
经济发展:③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踏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史记·苏秦列传》经济大发展政治大变革新田新田新田新田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吕氏春秋·审分》井田制的瓦解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各国统治者急需新的剥削方式政治变革“西周时期集体耕作方式的迅速瓦解也是当时的政治形势决定的:周室衰微、诸侯争霸,统治者单纯依靠井田制度和劳逸地租的有限收入已经不能应付他们日益庞大的军费开支,在这种客观条件下,他们改变剥削方式,将大块土地分割成小块,实行按亩收税。”
——洪煜《战国秦汉时期的小农经济》
“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与贵族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
——张文喜、刘焕曾《新编中国古代史》燕昭王乐毅改革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齐威王邹忌改革楚悼王吴起变法韩昭侯申不害改革魏文侯李悝变法秦孝公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
变法运动:各国的变法运动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封建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变法运动:秦国的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主要内容作用政治经济社会奖励军功,限制贵族推行郡县,君主任免官僚政治中央集权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井田,授田百姓小农经济土地私有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什伍连坐,互相纠察户籍管理增加赋税持续长久顺应潮流改革彻底富国强兵变法运动的出现是否是历史的必然?你的理由是?思考讨论经济: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封建经济的发展使得地主阶级实力增强。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而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最有效的途径。政治:战争的频繁也对各国提出变法的革新的要求。为了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各国纷纷进行变法。变法运动是春秋战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概念百家争鸣:“百家”泛指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名家等,体现数量多;“争鸣”指的是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从各自立场出发发表各自的见解、争论辩难、争芳斗艳。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剧烈变化的形势下所形成的思想流派纷争的局面,它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世的社会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学派的思想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奠基的作用。“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历史规律: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
春秋战国经济、政治?春秋战国文化:百家争鸣背景春秋战国,社会巨变国内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政治:王室衰微,诸侯崛起背景春秋战国,社会巨变国内思想:学术下移,私学兴起阶级:士阶层崛起仁礼中庸之道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以致用举一反三、不耻下问、温故知新儒家思想-孔子爱人推己及人周礼推己及人孔子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儒家思想-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伦理观念:性本善仁义礼智政治主张:“仁义”、“王道”;民本思想:君舟民水;伦理观念:性本恶;
儒家思想-荀子儒家的信仰危机:如果人性并不向善呢?材料:公元前260年,秦国与赵国,长平之战,“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头颅似山,骸骨成坵“。这一年赵国最重要的思想家荀子,正在齐国的稷下学宫学习儒学。哲学思想1.“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2.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转化);3.无为而无不为。另外道家思想-老子政治主张政治主张1.“无为而治”、“小国寡民”;2.不贵难得之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道自然无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朴素的辩证法:事物皆有两面,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并不断转化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2、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家崇尚逍遥自由阴阳家阴阳五行相生相胜墨家“兼爱”“非攻”“尚贤”“提倡节俭”法家以法治国,变法革新体现中央集权思想代表下层平民利益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庄子邹衍墨子韩非子为何孔子周游列国,推广治国理念却无功而返?孔子维护礼乐制度的思想在当时战乱不断、诸侯争霸的时代,已不能顺应潮流,故而不能为当世所用。那么什么样的思想才能为当时的社会所用呢?回忆商鞅变法和各国的变法运动,思考百家思想中哪一家的思想更顺应时代需求,成为变法运动的指导思想?法家思想首先就提出了变革,与道家的“小国寡民”、儒家的“维护周礼”、墨家的“墨守成规”不同,法家反对托古,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这对战国时期的社会大转型来说,无疑顺应了统一战争的的潮流。在变法中对法家思想的贯彻,为建立起大一统的君主专制国家奠定了基础。孔子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思想家、教育家。下列观点中,属于孔子学说的有()①为政以德②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③有教无类④人法地,地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