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回族传统道德文化的形成与伊斯兰伦理道德观的渊源
回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成员之一。这是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一个民族。回族也是具有着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民族,在其传统文化中,伦理道德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元末明初回回民族共同体在中华大地的形成,作为它的意识形态的回族道德也在逐步形成并日臻完善,构成了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伦理道德为主体的回族传统道德文化的完整体系。回族传统道德文化的形成有着其深刻的渊源,这里面包括融入了儒家传统思想中的伦理道德观以及回回民族在其形成过程中不断积累形成的本民族的传统道德思想,但最主要的渊源当为伊斯兰教伦理道德观。而伊斯兰教伦理道德观的主要内容是反映在其经典《古兰经》和《圣训》中,据不完全统计,《古兰经》中有1504节启示涉及道德问题,占全部经文的四分之一。1因此有不少穆斯林将其誉为“人类道德的宝典”。法国现代社会学家葛斯塔夫·勒本博士在其所著《阿拉伯人的文明》一书中也指出“《古兰经》中的道德原理远远高于其他宗教经典的内容”。1一、私欲、恶意程序和人性伊斯兰教伦理道德的基本范畴概括起来主要是前定和自由、良知和私欲、今生和后世、希翼和畏惧、罪恶和忏悔。前定和自由是伊斯兰伦理的核心和基础,其寓意为安拉预定一切,又赋予人极大的自由。即任何已经发生或尚未发生的事情,它们的原因、条件、关系都在安拉的意志掌控中,但它又赋予人类行为的自由。就是说人类只要不无视前定的规律并积极探索这些规律,将自己的行为控制在这些规律范围内,就会享有行动的极大自由。它不等同于宿命论,而是赋予了人类不断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宿命论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的一切都是有一种力量在控制,一切人的抗争都是徒劳无益的。而伊斯兰教则认为,任何福分都不是凭空而降的,是要凭着自己的努力营谋才能得到安拉的赏赐的。相信并依托安拉的赏赐,并不意味着可以不劳而获,而是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运用安拉所赋予的能力去奋斗。它给了人类追求幸福和创造幸福的极大空间。良知与私欲是一切人的伦理本能。伊斯兰教认为固守良知、坚持修行才不会失去良心。认为在人的性灵中良知和私欲所占比例因其信仰程度和知识积累而定,只有不断加强知识积累和素质养成,才能使人的良知不断丰富、日益坚强。而一个富有知识和理智的人,不仅私欲很难在其性灵存在,并且即便在易卜劣斯(魔鬼)的怂恿下萌发,也不至于横行。私欲是低级卑劣的,它是人的性灵中卑贱欲望的一种表现。认为私欲发作并在易卜劣斯的怂恿下蔓延和膨胀,人就会出现错误的行为和意志。《古兰经》中有30多节经文要求穆斯林不要顺从私欲和警惕私欲的诱惑。今生和后世是伊斯兰教信仰的要素之一。作为一种既出世又入世的宗教信仰,伊斯兰教在构筑后世幸福的同时,并没有否定现世,并且认为现世的幸福是具体、形象、生动的,人们只要勤劳肯干,不贪图享受,这种现世的幸福就能延续到后世,并且成为进入后世的通行证。因此,伊斯兰教鼓励人们积极追求和合理享用今世的美好生活。“你应当借安拉赏赐你的财富而营谋后世的住宅,你不要忘记你在今世的定分。”2同时又对那些缺乏追求、依赖别人的寄生虫提出了警告:“末日受罚最剧烈的,是依赖他人生活,游手好闲的人。”1伊斯兰教还反对逃避现实的人,禁止人们消极避世,认为只有充满各种诱惑的现实生活才能考验和铸造人。同时伊斯兰教认为今世的幸福是短暂的,不应过分贪恋,因为永远的后世有令人神往的天园幸福。它告诫人们不能沉溺于醉生梦死、花天酒地的俗界生活,要力行善功以谋取后世幸福。希翼和畏惧是伊斯兰道德自律的重要基础。伊斯兰教伦理赋予穆斯林期待安拉宽容、期望安拉赏赐的希翼。同时它又敦促人们,“如果他播下了信仰的种子,没有以种种善行予以照料,而以败坏的德行使之荒芜,或只顾及行乐,心中还指望安拉的饶恕,则这种指望无疑是愚蠢的。”3这种希翼是一种崇高的道德精神的寄托和归宿。畏惧是人们对自身行为后果的全面考虑,是对利弊的一种权衡。《古兰经》言:“你们当畏惧我(安拉),如果你们是归信的人。”2这种畏惧表现在身心两个方面:在身体上表现为弃恶从善,在心灵上表现为清心寡欲。体现在行动上就是洁身自好,戒绝一切违禁行为。这种畏惧能产生一种强大的约束力,使人言行谨慎,产生持久的行善动力。罪恶和忏悔是一切宗教的伦理范畴。伊斯兰教伦理的罪恶是指一切冒犯安拉意旨的行为,它包含有三层意思:一是人直接对安拉所犯的罪;二是人对人所犯的罪,它包括危害人群甚至整个人类的罪行;三是人对安拉的其它造物所犯的罪,如残害动物、污染环境等。忏悔是指人因触犯了安拉的禁令而真诚向安拉悔罪求饶的意识和行动。《古兰经》言:“悔罪、归信,并且力行善功,永循正道者,我(安拉)对于他,确是至赦的。”2一个人有了罪恶,仅有表面上的忏悔是没有用的,他必须认识到其罪恶的严重性和破坏性,然后下定决心痛改前非。伊斯兰伦理强调的忏悔是表里如一、诚心诚意的。总而言之,从上述几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伊斯兰教伦理道德范畴归结起来就是,它自始至终都在强调并宣扬着两世幸福论和善恶报应论。与其它宗教一样,伊斯兰教也是把一种虚幻的、彼岸的、天国的幸福作为人们的真正幸福和最终追求目标,但与其它宗教不同的是,它并不认为今世是痛苦、灾难和罪恶的,它不以否定今世的幸福为前提来承认后世的幸福,而是既强调来世的幸福而又不放弃对今世幸福的追求,并鼓励广大穆斯林为获得两世幸福而不断奋斗。它反对禁欲主义。《古兰经》说:“谁想获得今世的报酬,我给谁今世的报酬;谁想获得后世的报酬,我给谁后世的报酬。”2与其它宗教一样,伊斯兰教也宣扬善恶报应论,即因果报应论,讲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思想对信众的心性修养和良好道德风尚的养成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二、布依族传统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回族的形成与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伴随着回族的形成和发展而不断形成和完善的回族传统道德也是深受伊斯兰教伦理道德影响而形成的。伊斯兰教伦理道德对回族传统道德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它表现在回族传统道德的各个方面。(一)满族党建与商事道德回族的职业道德源于广大回族群众长期的职业实践,但由于受伊斯兰教伦理的影响,它又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职业道德。回族和伊斯兰教职业道德最基本的特征和原则是忠于职守、心想他人。它要求人们全力做好本职工作,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服务于社会。同时又要求人们始终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摒弃一切形式的自我中心主义。它表现在为政、经商、为工等各方面。伊斯兰教伦理要求为政者无论职位高低,都必须平等待人、秉公办事、恪尽职守、清正廉洁。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曾经说过:“在复生日,最受安拉喜爱和最接近安拉的人,是最公正的领袖;最受安拉恼恨和距安拉最远的人,是暴虐的领袖。”他还说:“一个奴仆,如果安拉将一些百姓交由他照管,而他却没有尽职照管好,他将嗅不到天园的气味。”1在回族的历史上就有许多具有高尚品德的为官者。元代著名政治家赛典赤·瞻思丁,在他出任陕西、四川、云南平章正事期间,改善交通、兴办教育、兴修水利,极大地提高了川陕滇人民的生活水平。一身正气、刚直不阿的海瑞更是为官清廉、伸张正义的楷模。还有传播中华文明、为世界航海史做出巨大贡献的郑和,在民族危亡时刻挺身而出的抗日英雄马本斋,他们在不同时期、不同职位都体现了回族伊斯兰教高尚的为政之德。在伊斯兰教的弘扬和传播中,商业经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伊斯兰教的经商道德在其一切职业道德中最完备和最具有代表性。同样,回族的先民们最早也是以商业经济为起始,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在其民族的逐渐形成过程中,创建了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商业经济为特色的社会经济体系。因此,回族的经商道德在其多种职业道德中也最具有概括性和代表性。它是回族人民精神家园里的一块瑰宝。它所提倡的经商理念和道德就是吃苦耐劳,勤奋经营;买卖公平,诚实待人;礼貌待客,优质服务;控制消费限度,禁止高利盘剥,反对囤积居奇。在伊斯兰教创建初期,尽管交通工具十分落后,但穆斯林经商者的足迹却遍及所有人迹罕至的地方,包括遥远的东方文明古国中国。从古至今,不管是通都大邑还是穷乡僻壤,在中国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从小本经营起家,靠着吃苦和勤奋逐渐发展壮大。回族伊斯兰教的经商道德十分注重公平和诚实,在交易时《古兰经》要求人们:“当用充足的斗和公平的秤。”2认为秤量不公所得的钱是“哈拉目”(非法的)。并反对以次充好、以劣充优。《圣训》说:“后世之日,招摇撞骗的奸商,同暴君恶霸复活在一起;忠实利义的义商,同圣贤烈士复活在一起。”4伊斯兰教认为交易双方都是平等的,无论尊卑亲疏都应一视同仁,一样热情周到。因此喜好和崇尚经商的回族,既没有认为经商是伺候人的自卑心理,也没有重农轻商的思想束缚。他们十分讲究和气生财,买卖不成仁义在,对顾客的服务一般都很礼貌周到。伊斯兰教既不要求禁欲,也不要求纵欲,而是主张节欲。因此在消费方面要求要适度,既反对人们整日沉溺于功修而放弃正当消费,又反对挥霍和浪费。《古兰经》说:“他们用钱的时候,既不挥霍,又不吝啬,谨守中道。”2伊斯兰教还严格禁止高利盘剥,《古兰经》中讲到:“安拉准许买卖,而禁止重利。”2因此在回族中虽然允许借贷行为的存在,并将这种行为颂称为“色瓦布”(行善)。但它必须是除了本金外无任何利息的,更不允许有高利贷的存在。伊斯兰教更是反对囤积居奇和垄断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穆罕默德曾说:“谁囤积货物欲待高价售之,谁就是罪人。”1从历史上看,除了西北地区回族军阀的封建垄断集团外,回族中极少有以商业资本为主的财阀和财团出现,就是因为受这种思想影响的缘故。流动性大、覆盖面广、本小利微等特征正是这种商业伦理思想的具体体现。除了善于经商外,从事手工业制造也是回族的一大特点。在历史上,回族的相当一部分先民都是以工匠的身份来到中国的。元代,随着成吉思汗的西征,“东来的回回工匠,在数量上要比签发的回回军士少,但总数也要达到若干万人。例如1220年撒马尔罕之役,成吉思汗就曾掳取工匠和供军役的人各三万人之多。”5这些工匠来到中国后,有相当一部分还是从事手工业制作。他们辛勤劳作,工艺精湛,生产的“回回炮”,还有精致的“撒答剌奇”丝织品在当时是非常有名气的。由于他们把对事业的追求当做敬畏真主的一种“善功”,因此他们具有极大的进取精神。他们不断学习新知识,钻研新技术,刻苦攻关,精益求精。到了明清时期,又兴起了皮革、皮毛加工、制盐、木器制作、缝纫、冶炼、清真食品加工等多种新兴行业。由于注重产品质量为其为工的道德准则和核心,加之勤奋刻苦,不断钻研,回族中出现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深受民众喜爱的产品。如山东的清真罐头、内蒙古的回民皮革制品都曾是回族的名牌产品。(二)推动了侵国际舆论运动,树立了友好的社会生活回族的社会公德不是凭空而来的,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既源于广大回族群众与其它民族长期交往的社会实践,又受伊斯兰教伦理道德的影响。因此它既具有与别的民族共性的特征,又具有其特殊性。在人际道德方面,回族和伊斯兰教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提倡爱祖国,知荣辱。爱国是一个国家凝聚力和生命力的象征,《古兰经》要求只要对方没有对自己实施侵害,穆斯林当以慈爱之心对待所有人,要“当亲爱近邻、远邻和伴侣”2。在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流传着“爱国是信仰的一部分”的圣训。伊斯兰教还普遍流传着“知耻是信德的一半”、“知耻可得一切善果”的圣训。受伊斯兰教影响,回族著名学者王岱舆就明确提出了荣誉和耻辱的对立概念,即“真荣真辱”与“世荣世辱”的思想。受这些思想的影响,在回族的历史上,涌现了许多爱祖国、知荣辱的仁人志士。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伊斯兰学者和阿訇马良骏、王静斋、虎嵩山、马松亭、达浦生等,在民族危亡时刻提出了“国家兴亡,穆民有责”的口号,积极组织回族和穆斯林民众投身反抗日寇侵略的斗争。达浦生阿訇还曾亲赴中东伊斯兰国家和印度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为我国抗战争取国际舆论支持做出了宝贵的贡献。6还有抗日名将马本斋则是在血雨腥风的战场,谱写了一曲回族人民热爱祖国、英勇抗敌的壮烈篇章。在与人的相处中,回族伊斯兰教特别提倡诚实守信、仁慈宽厚、团结友爱。,穆罕默德曾说:“你们要坚持诚实,因为诚实会导人于善,善会导人于天园。”1而诚实的基点就是守信,《古兰经》指出:“归信的人们啊!你们当践行各种约言。”2回族商人就有重信誉的传统。按照教规,如遇大宗特殊买卖,双方都要邀请证人签订契约。而已经签订的契约,就被认为是真主的旨意,双方都必须严格信守。这些教义教规有利于人们树立诚信的观念。回族伊斯兰教提倡要待人宽容、心胸开阔。哈里发阿里曾说:“幸福不是多子多财,而是知识渊博,大度容人。”1人们应以德报怨:“善恶不是一样的。你应当以最优美的品行去对付恶劣的品行,那么,与你相仇者,忽然间会变得如密友。”2正如人们所言,回族是个非常注重团结的民族。这里面的团结,既包含着亲属和邻里之间的团结,也包含与非亲非故人们之间的团结,更包含对非穆斯林的团结。认为只要他们不欺辱伊斯兰宗教,不压迫回族人民,就可以在平等的基础上和平共处,团结生存。在回族中一直流传着“回汉是两教,理是一个理”的谚语。在日常生活当中,回族伊斯兰教也有一定的道德规范,它涉及人们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它提倡人们要语言优美、服饰得体、清洁卫生、饮食佳美、娱乐健康、举止文雅、丧葬俭朴等等。其中尤以清洁卫生、丧葬俭朴当最为推崇。回族爱清洁、讲卫生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我国各民族中著称。这一传统的形成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古兰经》言:“你应当远离污秽。”2回族中不管是信教和不信教的、参加和不参加宗教活动的,都有讲究卫生的好习惯,进而形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这一文化现象蕴含着很深的社会意识。因为回族对清洁卫生的理解并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讲究卫生,而是深化到了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行的范畴。如大小净(沐浴)除了达到清洁身体的目的外,在清洗身体的每一个部位时,都要联想和体会到一个实际行动,如洗手时要想到戒偷盗、戒赌博,不拿不义之财,要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洗脚时要告诫自己走正道;漱口时提醒自己要讲实话、讲公道话,不恶意中伤别人,等等。这是一种对人的内在灵魂的洗涤,是身与心的清洁。把讲究卫生的过程与人的道德修养统一在一起,这是回族传统道德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此外,回族还有一个非常值得称道的丧葬习俗,即从速从简。伊斯兰教法规定人去世三日内必须入土,以当日和次日为最佳,因此回族中有“亡人奔土如奔金”之说。伊斯兰教认为人去世就是按照安拉的召唤回归安拉,所有荣华富贵都属于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东西。无论贫贱贵富,去世后都用白布包裹,不要棺椁,不带陪葬,埋在同样的墓地、同样的墓穴,严禁兴建陵园。按照伊斯兰正统教法,丧事之后并无定期或不定期举行纪念活动的义务。追思亡者最好的行动就是替亡人偿还债务,践行亡人誓约和遗嘱,完成亡人未竟的事业。(三)孝观念方面的应用。一就是利用下一步在伊斯兰教伦理中有许多关于婚姻家庭的道德规范。以清代回族伊斯兰教学者刘智为代表的中国伊斯兰教学者根据《古兰经》和《圣训》中有关这方面的论述,结合中国的儒家思想构建的“五典”学说中的“父子”、“夫妇”、“兄弟”就是对伊斯兰教和回族婚姻家庭伦理道德的一种发展和诠释。它具体体现在回族的家庭道德、婚姻道德和性爱道德等各方面。在家庭道德方面,家庭中所有成员权利和义务平等是伊斯兰教处理家庭关系的重要原则。这里面主要是指父母的责任、子女的义务和兄弟间的友爱。父母的责任包括要给儿女提供其健康成长的一切物质生活条件,给予其精神和情感上的关爱,还要为其提供良好的教育。穆罕默德曾说:“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莫过于良好的教育”,“教育孩子一次,胜于施粮一升。”1子女的义务包括尊敬、服从和报答。回族伊斯兰教要求爱人是每个穆斯林必备的道德品质,而要养成这样一种高尚的品质,就得从最基本的热爱家庭中的父母兄弟姐妹做起。这里面最值得称道的是孝敬父母的道德要求。伊斯兰教特别重视孝道,《古兰经》有大量明文要求儿女孝敬父母,指出对人们恩德最大的,第一是真主,第二就是父母。穆罕默德说:“乐园是在母亲的脚下,其门是孝顺”,“不能孝敬父母者,不得进乐园。”4中国的伊斯兰教学者在传播这一思想时又吸收了中国儒家传统的忠孝思想,赋予了其特殊的含义,明代伊斯兰学者王岱舆就将“孝亲”与“顺主”、“顺君”相提并论,认为这是人生之三要。近代的伊斯兰教学者则提出“孝为百行之源”、“万善之首”的说法。现如今,每逢大型聚礼,各大清真寺的阿訇也利用讲“卧儿兹”(劝导、教诲)的时机引经据典,劝导人们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在婚姻道德方面,因伊斯兰教是个追求两世吉庆的宗教,所以它有别于其它宗教的一个特征就是要求成年的男女都必须结婚,男人和女人都不应当独身。穆罕默德曾驳斥他的几个弟子要彻夜礼拜、长年封斋、绝不结婚的想法。在婚姻中还规定了夫妻义务、离异规则等一些道德准则。对于婚姻家庭中产生的矛盾,回族伊斯兰教所持的态度首先是忍耐,其次是调解。《古兰经》言:“如果你们怕夫妻不睦,那末,你们当从他们俩的亲戚中各推一个公正者,如果两个公正者欲加以调解,那末,安拉必使夫妻和睦。”2只有反复调解无效方能离婚。部分伊斯兰教法学家认为,丈夫若连续三次以明确的言辞(口头或书面)表示了休妻之意,那么离异就生效。其含义不是有些人理解的夫妻离异的轻率,而是告诫人们要慎言慎行。《古兰经》还规定,可挽回的夫妻离异只有两次,如果第三次离异,一般不许复归和好,须待女方与第三者结婚同居后又遭休离,方可复婚。这也是对夫妻轻率离异行为的一种有效防治和约束。夫妻离异后,丈夫有义务照顾前妻和子女的生活,直到妻子改嫁和孩子成年;妻子有义务抚育正在哺乳的孩子。在性爱道德方面,伊斯兰教认为,安拉恩赐人类以性爱,主要是为了繁衍后代,但同时也使人得到一种独特的情感享受。提倡只要条件允许,人们都应结婚。遵照教义,回族就此所倡导的性道德,是把人的自然属性规范化,但又不主张禁欲,即便是在任何一个斋月的夜晚,人们都可以享受正常的夫妻生活。回族中流行的“割礼”,从宗教角度来看是为了便于彻底地清洁身体,从两性角度而言也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这已得到了现代医学的证实。回族伊斯兰教的性道德还体现在对妇女人格的尊重和权益的保护上,这在那个古老的时代是非常难得的。因为在人类历史上,男女不平等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它表现在两性关系上就是把妇女当作一种性工具而无视其人格的存在。而《古兰经》却规定:“在经期中你们应当离开妻子,不要与她们交接,直到她们清洁。”2这是人类对两性性生活认识的一次飞跃。回族伊斯兰教的性道德还表现在反对淫乱、严禁同性恋等各方面。(四)保护生物目前,系统的伊斯兰生态伦理学还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全世界对生态环境关注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伊斯兰现代学者开始涉足于生态伦理的研究。其实,关于生态伦理的思想早就蕴涵在伊斯兰伦理道德的基本经典中。其中包括对动物、植物、水等自然资源的保护。伊斯兰伦理将动物视做人的生命一样珍贵,它要求人们不仅要互相仁爱,也要爱护包括动物在内的一切生灵。《古兰经》说:“在大地上行走的兽类和用两翼飞翔的鸟类,都跟你们一样。”2伊斯兰教要求穆斯林珍惜大地上的一草一木,穆罕默德曾强调,不要丢弃土地使其自行破坏、毁灭。他说:“谁要有一块地方,就要去耕种它,如果他不耕种,就让他的兄弟种植。”又说:“当复生日来临,在你们手中还有一棵幼苗时,如果他不能作别的,只能种植的话,就让他种植上它吧。”还说:“任何一个人复苏了一快地方,然后救了一棵种子,并使其获得健康,真主会因此给他记下一份报偿。”7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当是伊斯兰的重点,《古兰经》中有80多段关于水的尊贵的论述。穆罕默德要求他的信徒在沐浴时不要浪费水,还要求禁止污染水源、破坏水源,他说:“你们任何人决不要在此水中小便,然后在里面洗澡。”7穆罕默德做大小净(沐浴)的水都是有一定容量的。遵此习俗,回族在沐浴时都有水量限制,并认为浪费水就是重复和不义。三、多元共存的道德共同体(一)回族传统道德文化源于伊斯兰教伦理道德。可以这样认为,没有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和伊斯兰教伦理的渗透和影响,便没有回族的形成和回族传统道德文化的产生。而回族传统道德文化则是对伊斯兰教伦理道德的传承和发展。它主要表现在:一是受伊斯兰教两世吉庆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回族传统道德中注重现实利益的一个特点。纵观其它宗教,其道德核心就是放弃现世,追求来世。它希望的不是改造现实社会,使人们得到并享受现世的幸福,而是把所有希望都寄托于来世。认为今世生活毫无价值和意义,让人们关心来世的幸福。而受伊斯兰教伦理影响的回族传统道德则不是绝对地追求来世,而是相对表现为注重对现实利益的追求。它在鼓励人们追求来世幸福的同时,也鼓励对现世幸福生活的追求。它既注重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认为为后世修“五功”(指穆斯林必须遵守的五项宗教功课,即念清真言、礼拜、斋戒、纳天课、朝觐天房)是善行,为今世的物质享受奔波、奋斗、劳作也是善行;又注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反对禁欲,反对独身。二是受伊斯兰教善恶报应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回族仁慈、博爱的伦理思想。相对于穆斯林群体而言,回族传统道德主张“天下回回是一家”,认为他们应不分言语肤色,互相之间是平等的。相对于整个人类而言,主张全人类都是真主的同一个大家庭中的成员,应该相亲相爱、和睦相处,还主张行善止恶。在回族所有的道德要求和约束中,都是以行善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无论是爱祖国、知荣辱、与友邻和平共处,还是诚实守信、团结友爱、与他人友好交往,以及孝敬父母、讲究卫生等等各方面,都体现着行善止恶这一基本的思想精髓。(二)回族传统道德文化是受伊斯兰教伦理道德的影响而产生的。但回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它植根并繁衍生息在中华大地上,因此,在回族和回族伦理道德的形成过程中,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它又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并结合自己的生产生活实践,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道德文化。如明末清初著名的回族穆斯林学者、伦理思想家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中国数字出版行业市场运营动态调研与发展建议咨询报告
- 电子商务师中级模拟考试题与参考答案
- 北京市一七一中学2025年高考适应性考试英语试卷含解析
- 验光员测试题(含答案)
- 车工高级工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证券实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2025年海南省海口九中等学校联考中考数学一模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院感爆发处置规范理论考核试题
- 游乐设施施工项目成本效益分析考核试卷
- 畜牧业养殖废弃物处理政策效果与优化建议考核试卷
- 超声波探伤作业指导书
- 课程思政视域下小学音乐教学策略初探 论文
- 智能高速铁路概论-课件-第一章-世界智能铁路发展-
- 群众性战伤救治技术知识考试题库-下(多选、判断题部分)
- 黑龙江佳木斯旅游介绍PPT模板
- 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国古代科技PPT
- 心力衰竭护理业务查房
- 2023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生字词总汇
- 黑布林英语阅读(初一年级第1辑套装共6册)赤诚之心翻译
- 焊接高级技师培训教材(电子束焊)
- 税务登记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会计制度)免费版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