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模考测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1页
吉林省吉林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模考测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2页
吉林省吉林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模考测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3页
吉林省吉林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模考测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4页
吉林省吉林市高中语文高二期末模考测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现在正在步入信息文明。信息文明是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是以信息与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科技作为支撑,以信息的传播、挖掘、利用等为资源,以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为趋势的一种新型文明。它内生于工业文明,没有完全摒弃土地和工厂,而是以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方式变革农业生产方式和工业生产结构。信息文明的科学基础是以量子力学为核心的当代科学。量子力学强调域境论的思维方式,承认事物发展的不确定本性和各因素之间的关联性。信息文明时代的思维方式,既是由信息文明时代占主要地位的当代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决定的,也是由信息文明时代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可以概括为下列四个方面。一是概率性思维。这是认识不确定性的一种思维方式,它以量子力学为前提。正如物理学家玻恩所认为的那样,不确定性是基本的,确定性反而是概率等于1的特殊结果。这种认识改变了来自牛顿力学的确定性思维方式。二是创新性思维。这是善于破旧立新开创未来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原本是人类有史以来一直信奉的思维方式,但在信息产业的开拓者或创业者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他们凭借技术创新和理念创新,来开拓市场,赢得发展,成为深化信息产业发展的直接推动者。三是共享性思维。这是扬弃所有权观念的一种思维方式。共享性思维并不是信息文明时代特有的,早在旧石器时代,食物采集部落中的家庭是相互协作的团体,它们共同为生存而斗争,过着有物共享和人人平等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最朴素的共享性思维。四是相互性思维。这是第三人称视角的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种思维方式。当前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存在,揭示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性,这些现存的相互性要求我们必须确定相互性思维方式,从相互关系出发来思考问题。从这四种思维方式来看,信息文明的内涵是随着信息文明进程的不断深化而不断丰富的,特别是,随着未来智能化革命的全面展开,信息文明的内涵将会更加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将会更加突出。从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来看,信息文明首次为人类从习惯于追求物质文明转向重视追求精神文明提供了平台与视域。这一转变不是量变,而是质变。从量子信息科学到神经科学、从无人驾驶技术到可穿戴设备等,这些发展不仅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内的大变革,而且有助于重塑人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内在关系,确立一种大整体观与大发展观。这说明,信息文明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首先,信息文明有助于打造互动、包容、安全、便捷的全球化社区,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互动交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在信息文明时代,通过网络平台联系起来的全球社区,虽然也借助了信息与通信技术革命的力量,但却不是强制实现的,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自愿联合。这种超越国界、语言、文化等自愿联合的全球社区,不仅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人类集体共有的价值观,而且有助于相互理解,更好地探索人类文明的演进方向。其次,信息文明有助于人们淡化竞争意识,强化共享意识。一方面,大批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新型公司,开创了共享经济的新模式。另一方面,共享与协作替代了对所有权的追求,能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最后,信息文明缔造了共享制。信息文明是在工业文明的土壤中诞生出来的,但却不是对工业文明的延伸与拓展,而是对工业文明的颠覆。科学家发明互联网的初衷就是为了信息共享和合作研究,这是由当代知识创造的复杂性决定的。一方面,以信息与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科技不断地消除学术保护主义,因为在知识生产者之间,当人与人的依赖关系越来越普遍、合作共赢越来越成为时代意识时,人人共享数字信息的行为方式和行动准则,就建立了共享的价值理念。另一方面,如果所有人拥有资源的成本,等同于一个人独占资源的成本,那么,独占资源就不再合乎道义。这样,联合取代竞争,合作取代独立,其所带来的共享制,就有可能在实践中建构一种新形式的社会秩序。(摘编自成素梅《信息文明的内涵及其时代价值》)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工业文明中渐渐崛起的信息文明,其内涵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变革而不断丰富。B.信息文明为人类从习惯于追求物质文明向重视精神文明这一重大转变,提供了时代机遇。C.信息与通信技术革命引发了社会多领域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促进人们建立大发展观。D.量子力学所强调的域境论,决定了概率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等信息时代的思维方式。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我们已经步入信息文明时代,但工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仍然不可撼动。B.“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了信息文明时代特征,其影响将随社会发展而扩大。C.由信息文明时代的思维方式特点可推知,信息文明与工业文明思维方式一脉相承。D.扬弃所有权观念的共享性思维,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已经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从工业文明中孕育出的信息文明,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而且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B.信息文明以当代科学作为基础,产生了全新的思维方式,有助于人类社会形成新的社会秩序。C.信息文明确定了四种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打造全球化社区,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D.在信息与通信技术发展和人们思维模式变化的共同作用下,信息文明具有了重要的时代价值。二、非连续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钱穆先生曾经说:“孔子所开示者,乃属一种通义,不受时限,通于古今,而义无不然。故为可贵。读《论语》者不可不知。”(《论语新解》)我们今天读《论语》,当然可以把它当作古典来研究,但最主要的是为了思考今天的问题。长期以来,对孔子的学说,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即《论语》主要是关于个人修养和行为的论说。但《论语》的主旨,不仅是关于个人的完善,更是关于文明的完善。人的完善为的是文明的完善。孔子要学生“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分在于,“君子儒”关心的不仅是自己的完善,更有对人类的责任。庄子曾提出“内圣外王”四个字,后来被人们用来概括儒家学派的特色。但是我们要注意,“内圣”和“外王”其实并不能分开讲。在儒家那里,“内圣”是“外王”的准备,“外王”是“内圣”的目标。虽然孔子自己当时面临的问题有其特殊性,但是孔子的思考却能超越时代的限制而具有久远的意义。这就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读《论语》,也是为什么今天很多人在读《论语》的时候,感受到的并不只是古代的智慧,而更多的是对于今天的指导和启示。当然了,我们不能太实用主义,不能说读了《论语》以后,做任何事情都无往而不利。《论语》主要给我们指出了堂堂正正的做人做事的方向。《论语》被很多人看作是中国的第一书。有一位江户时代的日本哲学家甚至说,《论语》是“最上至极宇宙第一书”。在前现代的中国,《论语》更是几乎每一个识字的中国人都要读的书。它不仅影响了读书人的思想,更影响了整个中华文明和中国社会。当然,到了近现代,孔子和《论语》的命运并不太好,经常被人当作替罪羊。在最近一百多年时间里,《论语》不是被批判,就是被忽视。但是不管怎么说,孔子的思想已经成为中国人文化基因的一部分。读《论语》和孔子,实际上也在思考我们自己的生命,思考人类文明的生命和前途。孔子是我们思考的老师,也是我们思考的伙伴。孔子和西方哲学家不一样。西方哲学家往往会从抽象到具体,用概念和定义来解释问题。但孔子会针对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但不管有多少种解释,“爱人”两个字是他对仁的最高本质的概括。对于普通人来说,爱人是基本道德,对于统治者来说,爱人爱百姓是基本义务。但“爱人”这两个字说起来容易,做到却不易。所以,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是最后的底线。同时,孔子又是一个非常有原则的人。他强调不能够无原则地爱,爱人以德,以天生的善性成人之美。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所以读《论语》,如果会读的话,是会成瘾的,进而会思考自己在生活当中该怎么做。“仁”在孔子那里就属于心之全德,包含了其他一切的德,反之则不然。比方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也就是说仁的容量要比勇大得多。另外,我们再去用这个句式,把它和智一起说,怎么样呢?也可以。《论语》里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仁者做事情不考虑对自己有利没利,只要是正义的事情,刀山火海都会去做;智者则有利就做,对自己不利,暂时不做,或者根本不做,是有条件的。所以,仁者和智者,境界上还是有高低之分的。知而能仁,方为天下之道,这是孔子希望大家能够去做的。(节选自张汝伦《孔子和〈论语〉》)材料二总有人问: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两千年以前的东西了。这么问的,实际他已经预设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读《论语》有用吗?《论语》作为基础教育教材的价值,在于有三个体系。《论语》是知识体系。《论语》包含丰富的、密集的、精练的、非常纯粹的文化知识,文化含量非常高。举例说,一本《论语》五百则,一万六千字,有一百多个成语,成语是最原始的出处,最原始的本意,不是成语字典里的教条。《论语》里几百则终生可以引用的格言,包含了大量的人生智慧。这种知识体系,跟今天的教材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论语》是价值体系。《论语》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社会是理想的社会?什么样的政治是理想的政治?什么样的人是理想的人?概括起来,一句话:什么样的人生是理想的人生。第二个体系,教会孩子做价值的判断,比第一个知识体系更重要。《论语》,是一部关于理想的书,是一部帮助我们建立信仰的书。信,就是相信一个不确定的东西;但是这个不确定的东西,必须是让你想向上走的。不是什么不确定的东西都能信。让人堕落的东西不能信。信一个不确定的但引领你往上走的,才叫信仰。《论语》,就是给我们提供一个信仰。人活在现实世界里,但是现实的世界只是“实然的”世界,人追求的是“应然的”世界。《论语》是文化体系。一个民族的教育,一定要让这个民族的孩子有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然后才有民族的凝聚力。教育不是还有一个基本功能,就是培养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培养民族的凝聚力吗?为什么今天孩子那么喜欢过洋人的节日?我们的教育有没有让孩子们从小就从文化经典里获得文化认同感?中国为什么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没有中断过历史的民族?因为有文化认同感。历史是否中断,看文化的认同有没有中断。国家幅员如此辽阔,人口如此众多,地理环境、物产资源差距极大,为什么能够保持长久的统一?这就是文化凝聚的力量。《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是元典。元者何?始者也,经典中的“源代码”。(摘编自鲍鹏山《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今天读《论语》,要读出《论语》对于今天的指导和启示,而不能把它当作古典来研究。B.《论语》虽曾受到批判,但在古代曾影响了中国读书人的思想乃至整个中华文明和中国社会。C.孔子没有像西方哲学家那样用概念和定义来解释问题,他始终用“爱人”来概括仁的最高本质。D.《论语》是一部关于理想的书,能帮助人们建立信仰,引领人们向上走,追求“应然的”世界。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学派的特色可以表述为“内圣外王”,“外王”是“内圣”的目标,“内圣”是“外王”的准备。B.《论语》明确了做人做事的方法,因此被人们看作中国第一书,甚至被誉为“最上至极宇宙第一书”。C.《论语》包含丰富而非常纯粹的文化知识,其中包括一百多个成语以及几百则终生可以引用的格言。D.《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元典,它构建的文化体系有利于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感、民族的凝聚力。6.下列选项,最适合用来阐述孔子的“仁”的本质的一项是(

)A.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B.故治民无常,唯法为治。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C.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D.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7.为什么说“孔子是我们思考的老师,也是我们思考的伙伴”?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8.对于《论语》,材料一与材料二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论证结构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三、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人世间(节选)梁晓声四年里,他这位从“大三线”退休的老建筑工人,似乎把光字片当成了“小三线”,把自己家所在那条被违章建筑搞成了锯齿状的小街当成了主要工程。如何让自己的家看上去还有点儿家样,理所当然成了他心目中的重点工程——他似乎要独自承担起改良的神圣使命。在春夏秋三季,人们经常见到他在抹墙,既抹自家的墙,也抹街坊邻居家临街的墙。他抹墙似乎有瘾,四年抹薄了几把抹板。有一年,街道选举先进居民,他毫无争议地当选了,区委副书记亲自奖给他一把系着红绸的抹板。他舍不得用,钉了个钉挂在墙上。他依然是个重视荣誉的人。他的工具不仅是抹板,还有铁锨。人们也常见他修路,铲这儿的高,垫垫那儿的低,填填某处的坑,像在平整自家门前的地方。见到他那么做的人有过意不去的,也有心疼他那么大年纪的,常常劝他,“拉倒吧!一条小破街,弄不弄有什么意思呢?下场雨又稀里哗啦踏烂了。”他却说:“弄弄总归好点儿,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或说:“我往土里掺了炉灰,再下雨不会那么泥泞不堪了。”四年一晃过去,周志刚更老了。汉字的微妙之处是别国文字没法比的,只有中国才有“一字师”的说法。一晃多少年的“晃”字虽属民间口头语,但把那种如变脸般快的无奈感传达得淋漓尽致。周志刚完全秃顶了,脑壳左右稀疏的头发全白了。他渐渐蓄起了一尺来长的胡子,胡子倒有些许灰色,估计继续灰下去的日子肯定不会太多了。他的腿脚已不灵活,有点儿步履蹒跚,浑身经常这里痛那里酸的。不论对自家房屋的维修,还是对街坊家临街墙面的义务抹平,他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抹墙需几道工序,先得备下黄泥,还得有足够的麦秸或谷秸往泥里掺。和好一堆抹墙的泥很需要力气,他和不动了。黄泥也稀缺了,可挖到黄泥的地方越来越少,那种地方往往很快便出现了就地取材建起的土坯或干砸垒的黄泥小屋。当那些小屋住进了人家,如果谁还去周边挖取黄泥,常常引发严重冲突。那些人家会形成一种占山为王的领地意识,攻守同盟,态度凶悍,让企图分享公共资源者望黄泥而却步。周志刚是洁身自爱的人,当然避免自取其辱。缺少了黄泥,不论他对自家房屋的维修,还是对他们那条脏街所进行的面子工程,都只好停顿下来。毕竟他只是一个老迈的改良者,也只有点儿人生余力做改良者。倘要彻底改造自己家及那条脏街的面貌,需动用推土机和铲车,需有充足的建材,还需有一支建筑队——而单枪匹马的他只有一把抹板,街坊们心劲儿又不齐。对他们而言,维修自家房屋是分内之事,至于那条脏街已经那样了,可以怎样改良一下不在自己考虑范围。他们认为那纯属政府的事,如果政府不觉得有失面子,他们则是特能忍受的,住在那么脏乱差的地方的人家还有面子值得在乎吗?还讲得起面子吗?讲面子起码也得有黄泥呀,连黄泥都稀缺了,就只得让面子见鬼去了。墙皮掉得太不成样子了,才趁夜到这里那里去偷黄泥。倘谁家的男人或大男孩天黑后挑着水桶走往与水站相反的方向,那么准是到什么地方偷黄泥去了,用水桶往回挑是为了掩人耳目,街坊们对此心照不宣。偷黄泥往往引发人身伤害事件,但由于是刚性需求,也就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周志刚断不会做那种勾当。他连自家墙上掉下的墙皮也宝贵地留存起来,积少成多,以备用时。他不敢放在门外,怕被偷,专门放在家中一角。星期日或年节假日,儿女们回来看望他和老伴时,他嘴里常常会忽然蹦出一句话:“你们谁知道哪儿有黄泥吗?”儿女们便都装聋作哑。他是在儿女面前自尊心极强的父亲,不会问第二次的,总用自言自语缓解自己的担忧:“这个家再不修修抹抹,那就不像个家了。”(有删改)文本二:在社会和时代面前,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人世间》是对“好人文化观”的形象表述。它从价值取向上,彰显了梁晓声的现实主义高度。作者写出了时代的变迁与个人命运的交集,这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同时《人世间》并不仅仅满足于此。人是这样的,但可以是那样的,应该是那样的,这是梁晓声提出“好人文化观”的前提。在《人世间》里,作者善于挖掘人物身上所闪现的正直善良和情义担当。即便生活再艰辛,也要将心比心,为他人着想;就是深陷困境,也要互帮互助,自立自强。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迁,做一个好人,是对人性、人心的内在要求。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作为人本身,更应该向善、向上、向美。《人世间》里无时无处不在体现这种思想的光辉。以周志刚为例,在没有见到女儿周蓉之前,他对女儿不管不顾跑到贵州山区投奔“右派”诗人一事,怒不可遏。等到他见到了这位诗人,看到了女儿的生活现状,他原谅了女儿,理解了女儿,一场潜在的冲突并没有发生。同样,当他得知自己的小儿子与怀着他人骨肉的郑娟相爱时,周志刚也是愤怒至极。他了解到郑娟的付出之后,他帮小儿子整理行李和洗漱用品,把他送往郑娟家里。他对周秉昆说过这样一段话:“有恩不报,那是不义。你和人家郑娟早都把生米煮成熟饭了,如果你不与人家结婚,那是双重的不义。……再愁再难的日子,你都要为那边三口把日子给我撑住,而且让他们觉得有了你就有了希望,不仅仅是多了一口混日子的人!”而周秉昆原以为是父亲要赶他出门。这个时候的他,泪如泉涌。正是这样,梁晓声把自己的思考和认知,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小说的人物形象上,让人物立起来说话。呈现现实,同时从理想向度上引导现实,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起到了内在的支撑作用。梁晓声说过的四句话,被广为流传:“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一些人以为这是他对文明、文化的定义,其实这是他从文明、文化的角度,为“好人”定下的标准。从这样的好人标准出发,希望人性向上、向善,社会向美、向好,这是梁晓声“好人文化观”的深厚内涵,同时也是《人世间》的深刻魅力。(选自梁晓声《〈人世间〉:现实主义的新高度》)9.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周志刚独自承担起家所在的那条小街的环境整治工程,是因为他重视荣誉。B.文中多次将周志刚和街坊们进行对比,来衬托周志刚“改良”工作的阻力。C.儿女们都装聋作哑,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父亲治理那条脏街的行为感到不解。D.文中对“晃”字的解释,强化了作者对周志刚很快老去的无奈与感伤之情。10.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晓声“好人文化观”的前提是,他不仅知道人是什么样的,而且能揭示人可以、应该成为怎样的人。B.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人更应该向善、向上、向美,这是《人世间》从头至尾传递出的思想光辉。C.作者认为《人世间》的深刻魅力在于,小说为文明和文化进行定义,并以此为“好人”定下了标准。D.《人世间》既呈现现实,同时从理想向度上引导现实,这种“理想向度”就是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11.文本一结尾处,周志刚说“这个家再不修修抹抹,那就不像个家了”。请简要分析他这样说的原因。

12.文本二谈到了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文本一是如何通过周志刚这一形象来体现这种“好人文化观”的?请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贞观六年,文武官请封禅,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乂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群臣请之不已,上欲从之,魏征独以为不可。上曰:“公不欲朕封禅,以社稷未安邪?”曰:“安矣。”“四夷未服邪?”曰:“服矣。”“然则何为不可封禅?”对曰:“陛下虽有此数者,然今户口未复,仓廪尚虚,且远夷君长,皆当扈从,此乃引戎狄入内且示以虚弱也。况赏贵不赀,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崇虚名而受实害,陛下将焉用之!”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十二月,癸丑,帝与侍臣论安危之本。中书令温彦博曰:“伏愿陛下常如贞观初,则善矣。”帝曰:“朕比来怠于为政乎?”魏征曰:“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帝拊掌大笑曰:“诚有是事。”辛未,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贞观七年,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是岁,公卿以下复请封禅者前后相属,上谕以“旧有气疾,恐登高增剧,公等勿复言”。贞观十四年,陈仓折冲都尉鲁宁坐事系狱,自恃高班,谩骂陈仓尉刘仁轨,仁轨杖杀之。上怒,命追至长安面诘之。仁轨曰:“鲁宁对臣百姓辱臣如此,臣实忿而杀之。”征曰:“陛下知隋所以亡乎?百姓强而陵官吏,如鲁宁之比是也。”上悦,擢仁轨为栎阳丞。上将幸同州校猎,仁轨上言:“今秋大稔,民收获者才一二,使之供承猎事,治道葺桥,动费一二万功,实妨农事。愿少停銮舆旬日,俟其毕务,则公私俱济。”上赐玺书嘉纳之,寻迁新安令。(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B.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C.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D.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后借指国家。B.“朕比来怠于为政乎”与“比去,以手阖门”(《项脊轩志》)两句中的“比”字含义相同。C.京师,在古代有首都、朝廷、天子的军队等意思,在本文中具体指唐朝都城长安。D.“今秋大稔”与“犹望一稔”(《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稔”字含义相同。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只要天下安定,百姓生活富足,帝王心中怀有对天地的诚心敬意,没有必要一定要去泰山封禅。B.魏征认为,不计其数的赏赐未免让远人产生厌倦心理,连续多年地免除赋税也不能补偿百姓的辛劳付出。C.唐太宗曾亲自审查监狱中的囚犯,怜悯应处死刑的犯人,放他们回家,但规定需按照约定期限回来就刑。D.刘仁轨因鲁宁当着百姓谩骂侮辱自己,气愤之下把鲁宁杀死。唐太宗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气,想惩治刘仁轨。1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天下乂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

(2)愿少停銮舆旬日,俟其毕务,则公私俱济。

17.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结合文本概括唐太宗的哪些做法体现了这一点。

五、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寄题沙溪宝锡院①欧阳修为爱江西物物佳,作诗尝向北人夸。青林霜日换枫叶,白水秋风吹稻花。酿酒烹鸡留醉客,鸣机织苎遍山家。野僧独得无生②乐,终日焚香坐结跏③。【注】①宝锡院:寺庙名,在欧阳修的家乡江西。②无生:佛教语,不生不灭。③坐结跏:佛教坐禅之法。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十分喜爱自己的家乡,认为一切都是美好的,还曾写诗向人夸赞自己的家乡。B.颔联充分调动视觉、嗅觉等感官来展现秋日美景:枫叶随风飘落,稻花随风飘香。C.“酿酒烹鸡留醉客”一句表现了当地民风之淳朴,与陆游“丰年留客足鸡豚”意思相近。D.诗人着一“遍”字,形象地展现了当地家家户户织苎的景象,表现出了百姓勤劳的品质。19.全诗塑造了怎样的野僧形象?是如何塑造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六、名篇名句默写

20.古诗文默写。

(1)在《离骚》中,写屈原看到时光易逝,担心国君易老、昏聩误国、保守落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一诗中,摹写面对危山高耸,行人只好无可奈何地抚胸长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望海潮》中“__________”写街巷河桥的美丽;“____________”写居民住宅的雅致。

(4)《陈情表》中晋成公绥《<乌赋>序》中的典故写明人因尽孝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项脊轩志》中,写作者在修葺之后的项脊轩中独自静默端坐,听自然界各种声音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归去来兮辞》中描绘作者顺随自然走到生命尽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简答题

2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红色音乐文化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